|
四
史雲燕比我們低好幾屆,但是一入校就很出彩,代表初一在校聯歡會上表演峨嵋刺,一炮打紅,弄得全校上下都知道新來了個小女俠.
峨嵋刺我以前一直以為是和花劍類似的武器,見了史雲燕的功夫才明白這東西更像毛衣針,屬於相當輕靈的偏門兵器。史雲燕兩柄峨嵋刺舞動起來就是兩團白光,禮堂台上桌子椅子疊起來,小姑娘忽而飛上去,忽而飛下來,如蜻蜓點水,雙刺星光吞吐,最後一個收勢從上面翻下來直接側卧地面,如何仙姑懶卧牙床,雙刺似攻似守,旋轉如飛,如同兩朵雪花,台下彩聲雷動.
不久就有機會和這小女俠正面接觸了.
人大附中有個傳統體育項目排球,修的好排球場,而且拿學生證就能借到球。所以課間經常可見男女生圍成一圈傳球,誰打飛了誰上中間蹲著,傳三十個不落地就可以拿中間這位練扣球。這種場面在校園裡隨處可見,而且不分班級,湊到一塊兒就打.
初中生和高中生一塊兒打比較少見,因為初中生比較羞怯,換句話說有」代溝」.史雲燕是例外,經常大大咧咧的進高中生的圈子裡打,我後來發現武術世家的孩子都比較放得開.這樣,就有練拳的兄弟問她討教一二,小姑娘不認生,說話辣辣的,但據討教過的師兄講史雲燕武學方面頗為深湛,屬於家學淵源,不能不服氣.
有一天,打完了球歇歇,一位師兄就問起史家峨嵋刺的來歷.
史雲燕說這門功夫傳自北宋蔣平蔣四爺 C 薩後來查查,發現這是個傳說中的人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七俠五義。南渡以後傳入蜀中,大概對了四川人機巧靈活的性子,發揚光大,盛於清朝,在當地的六扇門,也就是古代的公安系統中頗為流行.這種兵器不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有很多別的好處,比如佔地方很小,隨處可藏,不易發覺,比如除了可以交手,還可以用來做探針破消息埋伏,最不濟打急了還可以做暗器.但它也有缺點,就是不能上正規的戰場.用現在話說,殺傷力太小,只適合低烈度衝突. C 忽然腦子一轉念,古代如果有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這峨嵋刺倒是一件首選的傢伙.
哦,有個師兄就問了,那麼你們家以前是當捕快的啦?
那時候金庸的小說剛開始流行,《天龍八部》開始賣的時候好多同學上海淀書攤前頭排隊去,因此大家對這些武術和武俠的傳奇都很有興趣.
其實金庸或者梁羽生小說裡面大多數捕快都屬於跑龍套的,基本形象是武藝又不高,品質又猥瑣.但史雲燕顯然沒這種概念,挺驕傲的說是啊,我祖爺爺還是有名的捕快呢.
現在說法,公安系統的反扒模範吧?
那有沒有有意思的故事給大家說說?
有啊,史雲燕想想,說,抓飛賊,下五門的飛賊,我祖爺爺厲害呢.
聽史雲燕講,才知道武林中門派也有體面的和不體面的.體面的,比如武當少林,太極八卦,那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江湖中人人敬仰,功夫也大氣;但是也有的門派就不那麼體面了,下五門好像就是幾個不太體面的門派,練得都是高來高去,悶香,蒙汗藥這類手段,練這種功夫幹什麼? 典型的飛賊啊,所以下五門在江湖上不大抬的起頭來,也是史老捕頭經常要對付的敵手.
但是下五門中的確有人功夫高絕.
史老捕頭就破過一個案子,大戶人家,讓人給盜了個一乾二淨,那家圍牆溜光水滑, 高高的圍牆頂上栽著鐵蒺藜,賊怎麼上去的呢?帶著大包的贓物,又是怎麼走的呢?
青城縣的捕快百思不得其解,只好把史老捕頭請來了.
史老捕頭一看,圍牆上毫無痕迹,圍牆地下的泥地上有兩排圓圓的印記,說我有數了,黑鷂子乾的.
這黑鷂子是川西大盜飛賊,捕快們都知道,但是他怎麼能有功夫飛躍兩丈多高的圍牆呢?他又不是真鷂子.
史老捕頭說這很簡單,黑鷂子就是看你們因為有圍牆覺得安全,疏於防範.他深夜來此,帶了兩根竹竿,如同踩高蹺一樣沿著圍牆走來,然後把重心放在一根竹竿上,把另一根從牆頭上伸過去插在院內,再把重心移到院內這根竹竿上,把外面那根竹竿也移進來,連牆頭都不用碰,就進來了.出去如法炮製,只不過把贓物綁在竹竿上,一甩就出去,方便得很.這是下五門十技中的一手,叫」高來高去」.
這一次黑鷂子沒有抓到,後來他在另外一地作案的時候太貪,連續作案沒換地方,終於被史老捕頭設伏抓獲.
聽了這個,大家都對這下五門的功夫很感興趣,說十技呢,還有九技是什麼?
小姑娘說我也記不全,有的比如悶香就是一個藥方,給你們講你們也不明白.
那有我們能明白的么?
嗯,比如,」倒脫靴」…
什麼叫倒脫靴?
就是倒著爬牆,頭下腳上,鑽到人家家裡偷東西或者幹壞事…
嗯?!
大伙兒就忽然想起來什麼了 C 黃象明!
黃象明正在其中,正聽得入神呢.
註:武林朋友告訴我,「倒脫靴」是「蠍子倒爬城」的另一種稱謂,這功夫還有一個名字叫作「珍珠倒捲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