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西醫院石應康院長向國內外醫療人才發出邀請

[複製鏈接]

446

主題

3283

帖子

139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無極-留級-太極-太太急

Rank: 4

積分
13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眉正經 發表於 2005-8-25 2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西醫院石應康院長向國內外醫療人才發出邀請

不提豪宅名車 拿兩億給你搞科研
成都商報記者陳舸帆,劉瑤報道

2004年12月26日,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發出了一份特殊的招賢榜,面向全球招攬各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及醫教研骨幹。之所以特殊,是因為這份由華西醫院院長石應康親自擬定的招賢榜上沒有別墅、沒有安家費、沒有豪車,但有做學問的人真正需要的東西―――獨立實驗室和充足的科研經費。

價值數百萬的別墅、幾十萬的安家費、高級轎車……為了吸引頂尖級人才,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出的「菜單」越來越誘人,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老百姓第一次從物質的角度認識到科學家原來是那麼「值價」。

華西醫院院長石應康希望他們的招賢榜能吸引到一批頂尖級的人才,「給他最好的實驗室,給他充足的科研經費。有了這個『巢』,我相信會引來真正的鳳凰。」

引進 從最大邁向最強

華西醫院目前有3346張病床,34個臨床科室,全院年門診急診量200萬人次,年手術量4萬餘台。「2005年,華西醫院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醫院。」石應康院長為此十分自豪。做到全球最大,而且要做好,一大批頂尖級的臨床和科研人才是必不可少的。1996年以來,華西醫院陸續引進40多名人才,他們大多都有在國外一流大學留學3年以上的履歷,受過良好的科學訓練。

目前華西醫院擁有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國家重大科技項目973首席科學家,3位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0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這些組成華西醫院科研金字塔最頂尖部分的人才全部是引進的。

石應康認為引進人才有兩個好處:一是帶動學科發展,二是可以轉變觀念。「觀念轉變的作用不可小視。把原本固定的崗位變成向全國乃至全球人士開放的崗位,院內的人必須加倍努力才呆得下去,院外的人才也會受吸引而來。」

從院長親自擬定招聘啟事,到獨立實驗室的保證,如此大規模地延攬人員,表明華西醫院已不滿足於做規模最大的醫院。按照計劃,華西醫院在未來的5年裡,將培養或引進新一批呈梯級的人才,其中包括1~2名中科院或工程院院士,3~5名長江學者,1~2名國家重大科技項目973首席科學家,20名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和學科帶頭人,100名中青年學術骨幹,400名醫療教學科研骨幹。

引進 用耐心等待產出

人才的引進成功與否,檢驗的惟一標準就是看其產出。有沒有產出和產出需要多長的時間,需要決策者更長遠更敏銳的眼光來判斷。「是真正的人才,我們會耐心地等待,而且有足夠的耐心。」

1995年,已經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的丘小慶來到華西醫院。當時他的編製還在原單位,華西醫院提供給他科研經費、實驗室和人員搞科研。6年過去了,丘小慶一個科研成果也沒有出來,也沒有一篇文章發表。

6年的等待,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耐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管醫學的主任曾有一次就當面問石應康怎麼會容忍一個引進人才這麼久沒有成果?石應康並不是沒有底氣。他了解到的情況是,丘小慶幾年來大部分時間都是吃住在實驗室里,一直埋頭在做科研。同時他也清楚,按照科學和人才的規律,科學研究是有失敗和成功的。

「有的單位引進人才,年薪100萬,要求1年內出幾篇在國際上有影響的文章。這種情況下,逼急了就可能在學術上作假。我相信他這個人的智商、能力、人品,也相信他一定會有產出。就好比結南瓜,結10個小的比不上1個大的。」2001年,丘小慶的科研成果終於瓜熟蒂落。他的研究成果在全球最權威的學術雜誌之一《自然》上發表,並獲得國內國外專利。

如果引進來的人才到最後也出不了成果怎麼辦?「不會讓他走人,但會根據表現降低他的薪酬,關了他的實驗室。最關鍵的是在引進的時候,要搞清楚他的價值觀,他心裡在想什麼,對於他將來能不能出成果就有比較確切的把握了。」

引進 誠信是合作基礎

雙向選擇是現代社會必然的現象,對頂尖級的科研人才更是這樣。先進的管理理念、動輒數百萬的實驗室、數百萬的科研經費……這一個誘人的巢,鳳凰來了之後能真正落實嗎?「談的時候答應的條件,來了都要落實。他有新要求也可以提,但要有論據支持。兌現不了的東西,不會為了騙他過來就答應。我們現在正在擬訂合同,如果他需要合同我們就簽。」石應康認為引進人才最重要的因素是誠信、工作管理和效率,而雙方的誠信,是合作的基礎。




築巢引鳳 麻省博士先落戶

生物學權威張曙光明年落戶川大,他所需上億元的科研經費已準備到位

  

築安心巢:人才未動 後勤先行

「對做學問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保證他的精力能全部用於學術研究。」具有教授和管理者雙重身份的石應康有著最切身的體會。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因素,國內再知名的教授,再高明的醫生,都會花大量的精力在很多科研以外的事情上,比如打報告申請項目、申請經費、申請設備等,「連出差回來報賬,都要在很多部門來來回回跑很多趟,高成本高技能的人員的精力和時間被大量低成本和低技能的事所消耗,這對個人是損失,對單位來說,損失更大。」

管理問題解決不好,引進人才再多也達不到應有的效率。同樣的一個課題,同樣的科研經費,由於管理的問題,在國外有科學研究的產出,在國內就不一定能產出,或者等到產出,人家已經進入更新更深的領域。

華西醫院築巢引鳳的第一根金草就是改善工作條件、提高管理,給人才最好的工作環境。一支專業的秘書隊伍即將在華西醫院建立,目的讓高成本高技能的人從瑣事中解放出來。「比如他的實驗室缺什麼東西,一個電話或者提前在電腦上發出申請,第二天上班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就會放在他的面前。」

完成這些工作不僅僅只有這支秘書隊伍,還需要龐大的後勤設備來支撐。戶口、職稱、搬家、實驗室的到位……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這是大部分人才被引進後面對的最現實問題,從而產生一個「學術休剋期」。在引進之前,這些人才可能天天都在實驗室里搞科研,如果停頓半年,後果不難想像。

經過數年打磨,華西醫院已能按國際標準,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實驗室改造。後勤服務在敲定引進的那一刻就同步啟動,往往引進的人才還未到醫院,他的戶口、身份證、搬家、孩子入學等,都已經辦妥。幾年前,華西醫院從北京引進了一位專家。在專家來之前,醫院就派了一名司機從北京把他的車開到了成都。目前已經基本敲定2005年引進的幾位國內和海外學者,人還沒有到,華西醫院已經為他們填好了評職稱的表,住房也已經定了。而他們最看重的實驗室也已經建好,連設計圖紙也一併傳真給對方。之所以要做得這樣細,就是為了縮短人才引進后的「學術休剋期」。

築孵化巢:錦上添花 科研自主

12月25日,高新南區高棚大道。投資2億元、佔地100畝的華西醫院科學研究中心和科研孵化園區已頗具規模,正進入最後的裝修階段。園區內的國家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在2003年就已經投入使用,而18000平方米的科技實驗樓將於明年3月迎來第一批學者。這是華西醫院築巢引鳳最閃亮的一根金草。

「川大謝和平校長說過一句話,對做學問的人要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資源總是有限的,我們把資源給更好的人,讓他們成長更快。」石應康稱在人才培養上絕不會捏緊錢袋子,之前和此後引進的人才,華西醫院都會為其組建實驗室。「像國外一樣,給他經費,他自己當老闆,請其他學科的人或者實驗員,組建自己的團隊。」

石應康舉了個例子,1996年,與魏於全教授一同回國而且做一個研究方向的有3個人,分別在上海、廣州和成都。論地域經濟成都不如上海、廣州,但華西醫院引進后,破紀錄地拿了500萬元給他建實驗室,當時醫院有2500名職工,人均獎金100元,大家20個月不發獎金,來支持他建立實驗室。而其他兩個人只有60萬元。2003年,魏於全成為華西醫院50年來第一位自己培養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張曙光博士,在生物學研究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2005年,他將進入四川大學引進人才的名單,並落戶華西醫院科學研究中心。那幢漂亮的科技實驗樓里,面積1100平方米、整整一層樓的實驗室將撥給他專用,而他需要的上億元的實驗室設備和科研經費也已準備到位。

「如果2005年能引進30位人才,人均500萬元的實驗室設備和300萬元的科研經費,總共就是2個多億。這筆錢,華西醫院敢拿,也拿得出。」石應康豪氣十足。

但在報酬方面,華西醫院顯得頗為低調。「我們會給一些報酬,但不是主要的。我們絕對不會與其他單位這樣競爭―――你給200平方米的房子,我就給別墅;你給200萬元經費,我就給500萬元經費。這樣引進的人價值觀有問題,而引進人才的核心就是價值觀。」

石應康表示,華西醫院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分配製度改革,讓真正的人才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證。「我們絕不以個人經濟為誘餌來吸引人才。我們要的是真正想當院士、想當長江學者,真正想做事的人。」

落巢鳳凰 1 項舟:除了學術 還有感情

2004年12月初,在美國哈佛大學留學3年、任哈佛大學醫院客座副教授的項舟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來到成都。

在回來與不回來之間,項舟一度猶豫不決。當時項舟所在的團隊與麻省理工學院合作進行組織工程關節軟骨與組織工程肌肉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繼續在哈佛做下去,前景是看得到的光明。

「美國的實驗室和物質條件肯定比這邊好,但回來後有更好的發展空間,這是我最需要的。」項舟對記者說,石應康院長的一封封親筆信對他的歸來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除了學術,還有感情。」

落巢鳳凰 2 劉進:領導有魄力 承諾能兌現

1994年劉進從美國留學歸來,在北京阜外醫院擔任麻醉科主任。1997年劉進到華西醫院講學,與石應康結識。劉進向石應康講述了關於醫生職業技能訓練的住院醫生培養的理念,希望找一家綜合性醫院作為試點基地,石應康表示非常歡迎。

在此後的3年時間裡,兩人3次見面,言談甚歡。最終劉進在上海、廣州、北京、成都4個可能的去向中選擇了成都。2000年,劉進把家搬到了成都。在近5年的時間裡,全院300多人參加了住院醫生培養,同時劉進還整合了麻醉科、重症監護室和疼痛科,成立全國最大的麻醉學科。

劉進告訴記者,當時華西醫院承諾的條件已全部兌現。在到來的當年,華西醫院就給了他500萬元的科研經費,明年還將投入300萬元左右購買實驗室設備。「當時我之所以選擇華西醫院,是因為這裡的領導班子非常有魄力,同時能幫助我實現住院醫生培養計劃和麻醉學科建設。」

http://www.cd120.com/yejun/detailmore.php?stid=101&Snewstype=9&nid=636
If you are a tear in my eye, I wouldn't cry for fear of losing you.

眼之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10:5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