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發展與時並進的「國學」

[複製鏈接]

372

主題

1288

帖子

734

積分

貝殼網友六級

愛國華僑(十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7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lilan 發表於 2005-8-22 16: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譚中

  筆者冒昧在本欄說出:試問一個沒有「國學」的大國能崛起嗎?(參見《天下事》版8月18日拙文《中國應該站穩六大平台》),由於篇幅有限,沒作註解。恰巧看到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登在《新京報》上的《季羨林是「國學」大師嗎?》這篇文章在輿論界引起了一場辯論,因此就想再對「國學」嘮叨一番。

  中國總理溫家寶最近到專門「保護國寶」的解放軍醫院探望錢學森和季羨林,一是因為兩位老人榮慶94歲壽誕,二是樹立領導人尊重學術界元老的風氣。拜訪錢學森象徵著重視西方現代科學,不言而喻。拜訪季羨林是什麼象徵符號呢?人們意見紛紜,季羨林是不是「國學大師」的爭論油然而生。

  如果人們捧季老為「國學大師」 僅僅因為溫家寶去看了他,那是可笑的。但是葛劍雄嘲笑的卻是畢生研究印度的季羨林被稱為「國學大師」(說「現在印度歸咱們中國了」),甚至指手畫腳,對久病在床、與外界隔^的季羨林說「應該知道自己究竟是幹什麼的」。

  說他「已經喪失了辨別和糾正的能力,只能聽憑他人或媒體擺布」,甚至帶侮辱性地說:這「國學」大師「只能看成為強加的謚號了」。

  還有隨後登在《中國青年報》的同樣題目的文章,作者用了「翟墨」的筆名,大概想做春秋戰國時代和孔孟唱對台戲的墨子(墨翟)吧!他的結論也是季羨林不配成為「國學大師」(因為他沒有「震古爍今」的研究成果),魯迅也不配(因為他的「國學」太「業餘」了),更說,今天的中國已是「大師泛濫成災」。

  什麼是「國學」,什麼人才稱得上「國學大師」?這是很難準確答覆的。1990年代,北大張岱年教授等編《國學大師叢書》,說「國學」是「近代以降中國學術的總稱」,「國學大師」是「近現代有學問的大宗師」。《叢書》第1集的1至4冊,分e是胡適、寅恪、迅、熊十力的「評傳」。

國學不等同中國傳統學問

  和張岱年(著名哲學家)等人的觀點相左,葛劍雄卻認為「國學」只是「中國傳統的學問」,而且築起高牆,把「白文、現代化文學、現當近史」以及「大多數社會科學」許多學問都拒之於門外。

  中國文明是最提倡「學」的,《論語》第一章便叫「學而」,因為第一句話是「學而時習之」。中國幾千年來建起的「學」的宏偉架構使得像已故耶魯大學名教授芮沃壽(Arthur F. Wright)那樣兢兢業業的美國「中國通」感到「望洋興嘆」(sense of despair)。

  中國從古到今是「學」的超級大國,中國「學」的偉大傳統有三大目的:一、提高自己的水平(「日異其能,歲增其智」);二、締造「和諧社會」(「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三、「治國、平天下」。

  這最後一點,特別重要。三千多年的統治,不但依靠人數眾多的「讀書人」,作為最高權威的英明統治者也手不釋卷。康熙、雍正、乾隆、孫中山、毛澤東都是很好的榜樣。

  毛澤東熟讀《資治通鑒》,中國元首的會客室變成線裝書的圖書館。這些都說明「國學」和中國政治的發展關係密切。

「國學」的智慧推動大眾

  孫中山1922年在桂林講演(題為「軍人精神教育」)時,說得很有趣。他說:「在中國學者亦恆言,有體有用。何謂體?即物質。何謂用?即精神。」按照這種邏輯,中國歷史上以及當代千千萬萬的輔國棟樑既是「讀書人」,更是「用書人」――把讀書得到的智慧用到治國之上。他們既是「國學大師」,又是「治國大師」。

  魯迅生動地用「國學」的智慧來推動廣大知識分子奮起革命,光是一部《阿Q正傳》就不知繁衍了多少革命志士。同樣的,季羨林在發展「中印學」上也有很大貢獻。

  第一,他使中國許多領導人和他們的智囊糾正了中國知識精英一貫看不起印度的錯誤。第二,他是從「國學」的豐富信息資源中取得研究印度成果的良好榜樣。另外,季老寫的文章許多人愛讀,而他又有「三句不離本行」的傾向。就這樣,崇仰他的讀者也成為推動中印友好的後備軍了。

  批評中國傳統阿諛奉承的陋習無可非議,但以此來抹煞名人的成就也不應該。不禁想起印度對學問的敬仰,凡是教師就有資格被稱為「神」(印度話叫gurudeva,「師尊」),或者跟「神」同等的「王」(maharaja)。我看這種尊師重教的風氣並不泛濫成災。

  中國人的「國學」就是國際上的「中國學」,英文過去叫「Sinology」,現在改成「Chinese studies」。當代學者不喜歡用「Indology」 與「Sinology」這種名詞,因為它們是英國殖民時代的產物,帶有把印度與中國文明看成古董的成見,不適用於研究現代的印度和中國。何況中印兩國都是世界看好的未來超級大國呀!

  新的「國學」應該是從本國深厚文明沉澱的沃土中長出的萬紫千紅的盛景,使中國的興起健康而穩固,讓中國能獨具「禮義之邦」的傳統特色,而又屹立於日新月異的全球化世界。

  就像孫中山說的「有體有用」――既有高度物質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應該把這種「國學」建設擺到議事日程的首要地位。

  在當前這個信息技術時代,學問五花八門,莫衷一是。我們首先要有新的「國學」觀念,才能有新的、具有現代精神、富有創造性、與時俱M的「國學」來保證中國的振興;更要用活生生的榜樣來鼓勵青年後代為這種「國學」獻出畢生精力。從這點來看,一生真摯、樸素、認真研究與寫作的季羨林的確是值得敬仰與效法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7: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