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劉漢卿: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亟待專業化服務體系

[複製鏈接]

3340

主題

4210

帖子

5895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智囊會員(十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8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山東大漢 發表於 2005-8-22 15: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糧食生產專業化服務體系,可以將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解決集體經濟組織「統」不下來、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包不下來、農民單家獨戶辦不下來的事情。

  ★文/劉漢卿

  據有關專家預測,今年我國糧食產量可恢復至1998年最高水平,2005年將是我國糧食


   



生產周期新的高峰期。

  雖然今年的糧食產量較往年會有所增加,但要以佔世界9%的耕地面積養活世界22%的人口,中國面臨的壓力依然存在。糧食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抓緊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回顧近幾年我國糧食生產的現狀,我們就會感覺到,糧食安全問題依然不能有絲毫的放鬆。

  糧食產量多年下滑

  1979―2003年,我國糧食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但這期間糧食生產出現多次波動,近幾年出現了減產。1998年我國糧食總量高達5.12億噸,創歷史最好水平,但自2000年開始就已大幅度下降。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糧食2003年跌到4.3億噸, 降到10年來最低點。而中國糧食產量的最低警戒線是4.85億噸。換句話說,中國糧食產量按最低要求還差5500萬噸。

  僅從湖北省糧食生產情況來看,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六年下降。1997年湖北省糧食播種面積為494萬公頃,糧食產量為2635萬噸,而到了2003年,糧食的播種面積僅為349萬公頃,糧食產量也只有1920萬噸。實際上,從2002年開始,湖北全省人均糧食生產水平(320公斤)就已經低於全國人均糧食生產水平(331公斤),也就是說,在近兩年,湖北省已由一個傳統的糧食主產區變成一個名副其實的糧食減產區。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全世界有8.4億人食物不足,到2030年仍會有6%的人口面臨飢餓困擾。全球食物供不應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從國內形勢來看,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耕地面積、糧食播種面積、糧食總產和人均佔有量減少的新問題。農業增效難、農民增收難,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諸多因素導致糧食減產

  可以說,糧食減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受耕地逐年減少的影響。根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全國現有耕地面積12339.22萬公頃。據統計,1978――1993年的15年間,我國耕地面積累計減少428.8萬公頃,相當於減少了一個四川省的耕地面積,平均每年減少28.6萬公頃。全國已有600多個縣人均耕地低於國際公認的0.053公頃的警戒線。

  自然災害也嚴重影響著糧食的產量。我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絕大部分是在五、六十年代和「農業學大寨」時期修建的,由於建設時缺乏科學論證且連年失修,使用效益和經濟效益較低。加之政府對農業投入弱化,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老化,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基本喪失。春季的低溫、沙塵暴,夏季的洪澇、乾旱,秋天的霜凍,冬暖天氣及病蟲害等到多種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抑制了農民收入增長,挫傷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農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對糧食產量的影響也非常之大。據統計,2000年全國因結構調整主動調減糧田面積333萬公頃(4995畝),近幾年來糧食的主銷區省份大幅度地減少了糧食種植面積,特別是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誤以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就是「壓糧擴經」,盲目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導致農民收入下降。近幾年來,全國因生態建設退耕減少糧食播種面積約100萬公頃(1500萬畝)。

  同時,糧食產量受農業科技信息推廣普及不夠的影響。由於科技儲備不足,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科技與生產、科研與推廣脫節,經費不足、機構重疊、力量分散、人才流失等問題仍很突出,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各類試驗、示範等科研推廣難以得到很好地開展。糧食生產領域科技儲備不足,技術推廣隊伍不穩,糧食生產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推廣速度較慢,直接制約糧食生產科技水平的提高。

  糧食產量還受落後農業生產方式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生產方式落後,生產工具極為原始,生產效率極為低下。中國的農業機械化有三難:一是農民沒有原始積累,購買機械資金困難;二是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民少,對現代化機械設備操作困難;三是丘陵山區對使用機械化的交通基礎條件不配套,絕大多數水稻產區還是老祖宗的「一畝三丘」,對農用機械作業造成諸多不利。目前我國擁有的大中型農用機械有150萬台左右,但大多集中在河南、河北、山東、新疆等幾個旱作物省份,而長江以南的水稻主產區基本上還停留在手工耕作階段。

  專業化服務促進糧食增產

  為了發展糧食生產、挖掘糧食增產潛力,必須從解放和提高生產力水平、改變落後的生產方式、促進專業化服務等方面著手,真正改變和改善農民的生產條件,確保糧食持續穩產高產,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首先,要大力培育和建立專業化服務體系。農村專業服務組織是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中介組織,對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進行全方位服務,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以及加速我國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意義。

  在經濟轉軌過程中,要以基層農業服務體系為依託,建立農村專業服務組織,將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將現代科技和機械普及推廣運用相結合,滿足廣大農民不同層次的服務要求,解決集體經濟組織「統」不下來,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包不下來,農民單家獨戶辦不下來的事情。

  其次,加快運用小型農業機械的研發和普及。農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機械化,對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耕作方式尤為重要。國家應加大對小型插秧、機械、收割、脫粒機械方面的科技投入,儘快地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脫出來,把科研隊伍和資金轉移一部分在中小型農業機械的研發上,以適應我國農業的基本國情。

  再次,加大科技攻關和技術推廣力度。加大糧食作物科技投資力度,集中資金、集中人才、大力開展糧食作物新品種、新技術、新器械的研究,並爭取在較短時間內有所突破。建立對良種和適用新技術推廣的補貼制度,加大技術推廣力度,確保糧食單產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以提升糧食的市場競爭能力。

  另外,要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全國統一的糧食大市場。一是要採取切實有效措施清除流通領域的障礙,堅決制止部門壟斷、地區封鎖等地方保護主義,嚴厲制止亂收費、亂設卡現象。二是培養一批民辦民營服務實體,徹底放開市場與國營糧食部門的競爭,把民辦民營服務實體作為服務的一支新生力量。三是要對糧食生產徹底放開購銷、放開價格、放開市場,把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成糧食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三流」中心,架構起糧食市場化的現代網路載體,真正成為統一規範、競爭有序的大市場。

  200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民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切實抓緊抓好。這既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物質基礎,又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必要條件;既是解決當前農業發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強農業發展後勁的戰略選擇;既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又是實現農村經濟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這個重點,就等於抓住了農業發展的關鍵;把握了這個環節,就等於把握了農業現代化的根本。

  健全專業化服務體系為保障,才能使農業物質技術條件明顯改善,使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明顯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和市場競爭能力才會不斷增強。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7: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