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美國見聞點滴

[複製鏈接]

615

主題

818

帖子

1292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yunwang 發表於 2005-8-5 10:2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去年3月,我有機會去美國紐約探親,住了7個月。初到美國給人一個深刻的印象是美國人的文化素質較高,「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等話成為人們的口頭語,待人十分熱情友好。我們的房東是愛爾蘭裔美國人,見到我們時她總是向我們打招呼:「你好」,儘管我不大會英語,她還是要跟我講許多家裡的情況,我只好陪著微笑聽著,其實我有一半以上是聽不懂的。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車上街,汽車開門后,大家謙讓著讓別人先上車,十分有禮貌。我上車后不慎將旁邊一位乘客的大衣坐著了一點,他卻向我說「對不起」,我見后連聲向他表示歉意。在公共活動場所,人們都能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如到圖書館借書或到郵局買郵票等,都會自覺地在離櫃檯一米處排隊,輪到自己才上櫃檯辦事,而不是大家一起擁在櫃檯前爭先恐後。在馬路上沒有交通警察,人們都自覺地接受紅綠燈的指揮,包括行人遇到紅燈也不穿行馬路。從中我想到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也可從日常的禮貌用語和文明的行為規範做起,這樣有利於改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

  美國社會比較重視教育。中小學都有較好的校舍,有整齊明亮的教室,較大的體育場地,環境比較安靜。美國法律規定10年義務教育制,6歲至16歲的青少年都要接受教育,公立學校還供應一頓午餐,但因教育經費緊張,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往往不能令人滿意,有錢人都願意進私立學校。學校對學生的教育注重培養個性,讓青少年自由發展,不加任何壓制。課堂教學是比較活躍的,老師不是滿堂灌,而是注意啟發學生思維活動,師生對話、討論,教得靈活,學得愉快。但由於強調自由,教師的主導作用受到削弱,教師不能對學生施加壓力,不能強制學生做什麼,如果管教嚴一點,或者功課差而將學生留校補課,家長會有意見,甚至告到校長那裡去,校長將批評教師,教師則要向家長及學生道歉。

  有一次我到一所中學去看看,看到一些女學生推著童車放學回家,開始我以為她們是教師,原來這些學生在上學時已有性關係,生了孩子,學校允許她們帶著孩子上學。這是一種奇怪的現象,但在美國人看來不以為怪,甚至有的教育專家提出是否向高中男生髮避孕套的問題。我還看到放學出來的男生在學校門口等他的女朋友,兩人一見面就很自然地擁抱在一起,毫無顧忌。

  學生中也有因小事而發生矛盾衝突的。那一年開學第一天,某中學兩個學生突然吵架,結果一個學生不慎將另一學生用刀子刺死。據報載:「美國平均每5名中學生就有一人持各種武器上學,每天有13.5萬兒童攜帶槍支上學。」

  美國有2500多所大學,但質量高的名牌大學並不多。由於學費昂貴,學制又長(一般4年),以致一些年輕人為了求職寧願選擇學制較短的學院求學,學院主要是搞些職業培訓,兩年畢業即可就業。

  美國的公共圖書館比較齊全。以國會圖書館為中心全國各主要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圖書館都用計算機聯網,檢索專題資料只要十幾分鐘便可得到答覆,效率極高。紐約各區的社區里都有圖書館。我到過好幾個圖書館,圖書都是開架陳列,讀者可任意挑選:借閱都是電腦管理,全市聯網,你在這個圖書館借出的書,可以在另一個圖書館辦續借或還書手續,十分方便。館內書報可自由拿來在閱覽室閱讀。書籍以英文的為主,也有中文、日文、朝鮮文、西班牙文等圖書,以適應各國移民需要。可惜中文書都是台灣、香港出版的武俠、言情小說等,極少有大陸出版的高品位的書籍。

  美國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商品社會,要在美國這個社會裡生活,就要有獨立的個性,有競爭取勝的能力,有個人奮鬥的精神,他們的教育就是反映了這種社會、經濟生活的要求的。我想到我們的教育也不能只是培養唯唯諾諾的「好孩子」,只會循規蹈矩而不會創造開拓的人,在將來社會中也將難以立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02: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