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生兒可能碰到的疾病或異常

[複製鏈接]

2萬

主題

6萬

帖子

4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終生會員(廿一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4236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葉可兒 發表於 2005-5-11 1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胎兒的孕育過程可能暗藏各種危機,會造成部分新 生兒疾病和異常的發生。

    染色體異常

  1.唐氏症候群:染色體異常的疾病種類繁多,最常見的非「唐氏症候群」(俗稱「蒙古症」)莫屬。

  唐氏症候群的寶寶,外觀上有相當鮮明的特徵,往往一眼便能確認出來。這些特徵包括:兩眼分得較開、外眼角往上揚、內眼角的皺褶較厚、嘴巴常開且舌頭伸出來、手掌有橫斷掌面的掌紋、雙手的小指頭向內彎曲而且外表看來只有兩節。

  除了外觀上的異常,這些小寶寶還往往合併了先天性心臟病;在嬰兒時期肌肉張力過低而影響到動作的發展;在成長階段會因智能不足而影響了學習。雖然負面的影響很多,但正面的影響也有,這些唐氏症寶寶,個性很溫和、很開朗,每天都愉快。

  我們身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共計23對,每對有兩個,當第21對的染色體多出1個,變成3個時,便產生了唐氏症。懷孕期取絨毛膜細胞或羊水細胞做染色體檢查即可發現此症。若前一胎為唐氏症或母親為高齡產婦,皆可接受上述檢查,一旦證實胎兒為唐氏症,在優生保健的前提下,可考慮人工流產。

  談到治療,染色體異常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因此,所謂治療只是針對所產生的缺陷做處置,譬如:先天性心臟病可能須手術矯正;智能不足則需仰賴特殊教育的協助。「預防勝於治療」用於染色體異常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2.愛德華氏症:第18對染色體若有3個,稱為「愛德華氏症」。外觀上最具特徵的是手部:食指會疊在中指上,小指疊在無名指上。顏面部與心臟、腎臟的異常自不在話下。這些嬰兒出生時體重多半不足,90%的個案在周歲內死亡,活過周歲的也多半是重度智障,所以一旦診斷確定,便不做任何積極的治療。

  3.巴陶氏症:當第13對染色體出現3個,稱為「巴陶氏症」。這些嬰兒有很嚴重的異常,包括唇裂與顎裂、前腦發育不良、先天性心臟病等,往往活不過周歲,即使活過周歲,也是重度智障,因此多半不考慮積極的治療。
神經管缺陷

  腦與脊髓是人體的神經中樞,質地就像豆腐,非常的脆弱,因此需要有一個硬殼或盔甲來保護,這個保護腦與脊髓的頭蓋骨與脊椎骨所包含的空間,便是所謂的「神經管」。

  神經管若閉合不全,亦即頭蓋骨或脊椎骨有裂縫,便是所謂的「神經管缺陷」。

  脊椎骨有裂縫又稱為脊柱裂。脊柱裂可以沒有任何癥狀,一輩子相安無事。但若是脊髓或脊髓膜由這個裂縫脫垂出來,暴露在外,便會出現癥狀,這種情況稱為脊髓或脊髓膜膨出。

  脊髓或脊髓膜膨出的部位多半在腰椎與尾椎處,所產生的癥狀包括下肢無力、腳掌內翻、下肢皮膚沒有痛覺、大便失禁、小便無法自解。除了神經癥狀,膨出處也很容易感染,導致腦膜炎。

  頭蓋骨有裂縫,使得腦組織由裂縫處跑到頭骨外面,稱為腦膨出。腦膨出並不見得會有癥狀,很容易因感染而產生腦膜炎倒是真的。

  一旦發現出生嬰兒有腦膨出或脊髓或脊髓膜膨出,必須儘快手術治療;若已出現感染,手術就要延後,先用藥物把感染控制住了才開刀。

  手術治療不是事情的結束而是事情的開始,尤其是脊髓膨出的小孩。這些小孩在手術之後,仍需長期的復健。除了下肢的活動之外,膀胱功能的訓練也不可省,否則極易尿路感染,進而損害腎臟。

    先天性代謝異常

  目前,新生兒一般都接受新生兒篩檢,目的是要及早診斷出某些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疾病,以便及早治療。先天性代謝異常的種類繁多,篩檢只針對下列4項: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苯酮尿症、高胱胺酸尿症及半乳糖血症。

  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嬰兒,肌肉張力低、發育遲緩、舌頭較厚且常半露在外,若不子以治療,則成長以後身材短小、智能不足。治療方式很簡單,每日服用定量的甲狀腺素即可。

  苯酮尿症的嬰兒較無特徵,但嬰兒時期發育遲緩是必然的,及長則呈現智能不足。治療須靠特殊的飲食或特別調配的牛奶來供給營養,另外還要補充某些化學物質或神經傳導物質。

  高胱胺酸尿症的嬰兒可能沒有明顯的癥狀,及長則水晶體脫位、智能不足或身材瘦長等癥狀就逐漸浮現出來,有些個案還會因腦血管阻塞而出現中風的癥狀。治療上除了飲食控制外,還需要補充葉酸與維生素B6。

  半乳糖血症的嬰兒除了會嘔吐、腹瀉、體重不增外,還有白內障、黃疸、肝臟腫大的癥狀。治療需靠飲食控制,排除含半乳糖的食物。

    重型地中海型貧血

  地中海型貧血肇因於血色素異常,導致紅血球壽命減短,而出現貧血的癥狀。

  輕型地中海型貧血不會有任何癥狀,也不需任何治療,患者可享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與壽命。重型地中海型貧血的患者除了有貧血的癥狀,如臉色蠟黃、食欲不振、體力欠佳、容易疲倦等,肝脾也會腫大,必須定期輸血並長期注射去鐵劑;但輸血只是暫時性改善癥狀和延續生命,根本治療必須仰賴骨髓移植。

  如果家中已有地中海型貧血的個案,全家人都必須檢查,以確定是否為地中海型貧血的帶原者,以作為優生保健的基準。

    先天性心臟病

  心臟的構造如同相連的房間,房間之間有牆壁隔開,而每個房間都有各自獨立的出入口。當牆壁上有了破洞,就是所謂的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當這些門太過狹窄了,就是所謂的肺動脈或主動脈狹窄;若是門關不緊,就是所謂的瓣膜閉合不全。以上這些全屬先天性心臟病。

  先天性心臟病所呈現的癥狀可輕可重,輕者不需任何治療,飲食活動也不受限制;重者除了需限制飲食、限制活動,還需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一般常見的癥狀包括心臟有雜音、呼吸很喘、胃口不好、全身水腫等。另有一類型的先天性心臟病,由於靜脈血會流到動脈中,因此手指與嘴唇會失去原來鮮紅的血色,外表看起來呈紫色,稱為發紺型先天性心臟病。

  除了少數極為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之外,絕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經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皆可獲得痊癒或長足的改善。

    風濕性心臟病

  當鏈球菌侵犯我們的喉嚨與扁桃腺時,若沒有徹底的治療,有時就會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風濕性心臟病的前身是風濕熱,當心臟病的癥狀還沒出現時,病童可能先經歷過發燒、關節痛、皮膚紅疹、皮下結癤或手腳不自主的舞動等癥狀。等到心臟及其瓣膜受到侵犯與破壞,病童就會出現心臟雜音與心臟衰竭的癥狀。心臟衰竭的癥狀包括尿少、呼吸喘、食欲不振、下肢水腫、腹腔積水、肝脾腫大、心臟擴大等。

  就治療而言,一旦出現心臟衰竭的癥狀,就必須避免攝取過多的水分,還要服用利尿劑以利水分的排出,服用強心藥增強心臟收縮的力量。病情穩定之後,需每隔4周注射一劑青霉素,以免鏈球菌再度上身,而使風濕性心臟病複發。

    小兒麻痹

  小兒麻痹之產生,是由於小兒麻痹病毒侵入人體脊髓,把脊髓中的運動神經細胞破壞了的緣故。運動神經細胞掌管我們肢體的活動,一旦受到破壞,肢體自然無力、萎縮,所以才有「小兒麻痹」的稱呼。

  小兒麻痹感染之後,最初期的癥狀是高燒不退,嚴重的話,甚至會昏迷、休克、呼吸困難。在住院觀察期間,手腳無法活動的現象便逐漸顯現,通常只有單側的手腳產生麻痹。病童如果度過急性期,生命得以保存下來,通常意識與智能可以恢復到正常,不過手腳麻痹則為永久的後遺症。

  目前對於病毒感染仍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所以預防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只要按時服用小兒麻痹口服疫苗,就可以預防小兒麻痹的產生。

    雷氏症候群

  病毒感染之後,有些小孩會莫名其妙地出現抽筋、昏睡、昏迷等急性病變的癥狀,這種狀況臨床上稱為「雷氏症候群」。

  典型雷氏症候群的發病過程是這樣的:小孩得了感冒,癥狀並不嚴重,但幾天之後,突然開始嘔吐,變得很愛睡,很快地抽筋也出現了,再沒多久,病人便呈現昏迷。昏迷了好幾天,有些病童就此逝去;有些終於渡過難關,雖然恢復了知覺,但癲癇、智能障礙、肢體麻痹等神經後遺症卻伴隨一生。

  在發病的急性期,除了腦部的癥狀之外,病童的肝臟會腫大,肝功能與凝血功能也不好,這些都是治療上必須一一處理的問題。

  雷氏症候群的產生是防不勝防的,但流行病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在水痘的流行期,減少服用阿司匹林類的退燒藥,可以降低雷氏症候群的發生率;若在雷氏症候群的初期,當病童尚未陷入昏迷時,便給予積極的治療,可以減少神經後遺症的產生。

    早產兒
  懷孕的時間不足37周,胎兒便生了下來,就是早產兒。

  早產的原因很多,母體身體狀況欠佳、胎盤功能不良、子宮頸閉鎖不全、胎兒有先天性感染病症或畸形,都有可能造成早產。此外,多胞胎的試管嬰兒也是早產的原因之一。

  早產兒依據其成熟度不同,會有不同的併發症。懷孕周數愈接近足月,譬如35~36周的早產兒,幾乎沒有任何併發症,照顧上與足月兒無異;但是懷孕周數只有28~29周的早產兒,問題可就嚴重了。

  由於醫療技術與設備日益精進,許多體重極輕的早產兒都得以存活下來,但種種的併發症一旦出現,導致不同的後遺症,往往嬰兒本身沒有生活品質,同時也會耗費許多社會資源。亡羊補牢永遠於事無補,如何防範早產兒的產生才是根本之道。

    先天性失聰

  先天性失聰的原因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先天性腦發育異常,另有少部分是與遺傳有關。

  失聰的嬰兒,由於聽不到聲音,所以不容易被突然發出的巨響給驚嚇;四周若有人聲或音樂聲,不會引起他的注意,更不會有循聲去找聲源的轉頭動作。到了周歲左右,聽覺正常的小孩會開始學著大人發出聲音來,聽覺喪失的小孩就沒有辦法發出有意義的聲音,更不用說以後的語言能力了。

  聽覺喪失固然少了一件溝通的工具,在人生的起跑點上是吃虧很多;然而如果能及早發現到小孩聽覺有問題,早點給予手語與唇語的訓練,那麼小孩的溝通能力與學習便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日後的成就也與常人無異。

    先天性失明

  先天性雙眼失明的情況並不多見,絕大多數是因胎兒遭遇先天性感染,導致白內障、視網膜病變或視神經萎縮,因而雙眼失明。

  雙眼失明的嬰兒,眼睛會漫無目的地四處飄動,無法凝視一個光源或一個物體。正常的嬰兒在2個月大的時候便能夠注視著眼前父母的臉,一旦對著他笑,他也會跟著笑,或隨著父母的移動而轉動他注視的方向。雙目失明的小孩,就無法觀察到這些反應。

  失明如果是白內障所引起的,手術摘除水晶體后,配上眼鏡或植入人工晶體,嬰兒的視覺可以獲得顯著的改善。如果是視網膜病變或視神經萎縮的話,就沒有任何有效的治療方法。

  雖然針對失明,目前根本沒有治療之道,但只要社會能提供一個無障礙的空間,這些小孩都可以正常地成長、學習、工作,與常人無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