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哥大中國學生抗議楊瀾獲獎

[複製鏈接]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Blue Ivy 發表於 2004-9-17 14: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楊瀾被邀請於9月11日參加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和美國亞裔哥大校友聯誼會合辦的一個籌款晚宴。在晚宴上,這位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1996年的碩士學位獲得者,和另一位國際關係學院1988年畢業生,中國證券研究設計中心總幹事王波明一起將獲頒「哥倫比亞大學傑出貢獻獎」。
多維社記者徐可報導,主辦單位之一,美國亞裔哥大校友聯誼會的網頁上的該籌款晚宴的電子請柬顯示,晚宴的門票收入將會轉給美國亞裔哥大校友會設立的獎學金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為亞裔學生設立的獎學金基金。每位晚宴的參加者要繳350美元。

哥倫比亞大學的校長Lee Bollinger,國際關係學院的院長Lisa Anderson,教務長Alan Brinkley,校董Savio Tung和 Clyde Wu都被邀請出席該晚宴。

但是,哥大給予楊瀾獎勵的活動卻引起了有1000個會員的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不滿。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9月10日給哥大的中國學生學者發出了一封公開信,抗議校長Lee Bollinger於9月11日(周六)為哥大校友楊瀾頒發「傑出校友獎」,呼籲中國學生給被邀請出席該晚宴的學校領導及校董發出電子抗議信,以確保哥大和中國學生的名譽不受損害。這封署名為哥大中國學生會的公開信,是寫給哥大校長Bolliger的。公開信對喪失了「誠信度」的楊瀾是否有資格獲得此殊榮表示「懷疑」和「關切」。

公開信開篇就說,代表了哥大1000位中國學生和學者的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認為,哥大將向楊瀾頒獎的事實與哥大一貫鼓勵學生誠實和自尊的校風背道而馳,是「一件錯事」,等於變相鼓勵撒謊和欺騙。

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在用電子郵件回復多維記者的詢問時解釋說,「大多數同學不能接受楊瀾作為哥大中國學生的模範代表,哥大還有許多更受尊重和有影響力的中國校友。如果楊瀾可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願意公開道歉,解釋真相的話,我們會支持她,並為她(獲獎)而感到自豪。」

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郵件中還說,此舉是在許多會員的強烈要求下,由聯誼會執委會集體開會討論過後做出決定,以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學生的名義,就楊瀾獲獎一事做出抗議。

信中提到楊瀾曾多次對中國媒體說,自己是哥大的校董,還多次公開為其夫吳征的「假文憑」辯護。

楊瀾1996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她在自傳《憑海臨風》一書中提到自己從哥大畢業時,拒絕了美國三大電視網的爭相聘請,不做主播,要回中國發展。

這是哥大中國學生會第二次就楊瀾發表公開聲明。上一次是在2002年1月20日,上一次的公開信是中文,在中國學生會的網頁上仍然可以找得到。那一封公開信沒有要求中國學生給校長發電子郵件表示抗議。

在這次的公開信中,加入了上一封公開信的鏈接,並說當初寫公開信是為了「哥大的榮譽不被玷污」。

新的一封抗議信中還告訴校長Bollinger說,「幾乎任何一個受過教育的中國學生和學者都明白楊瀾曾經撒過謊。校長可以去問學校里任何一個哥大中國同學會的會員,楊瀾是否有資格獲得該榮譽?」

抗議信的最後還直言不諱地指出,「哥大給楊瀾頒獎是所有誠實和勤奮的哥大中國學生的恥辱,是給全世界特別是中國傳遞了一個有損哥大名譽的錯誤信息。」

公開信中列出了數位學校領導的電話和電子郵件地址,包括校長Lee Bolliner,教務長Alan Brinkley,楊瀾曾就讀的國際關係學院的院長Lisa Anderson,和兩位校董事會成員,Clyde Wu和 Savio Tung的電郵,並呼籲收到電子公開信的同學給他們發電子抗議信。

哥倫比亞大學的教務長Alan Brinkley告訴多維記者,他在9月10日(周五)的下午一下子收到了十幾封內容相近的抗議信。他表示自己在周五之前,對「楊瀾是誰」,「為什麼得獎」一概不知,直到收到抗議信后,才意識到「頒獎一事存在爭議」。他表示自己較早前收到過校方發出的關於給楊瀾頒獎的晚宴邀請函,但他無法參加。他說,頒獎晚宴是正在學校舉行的「哥大與中國」研討會的一部分。他表示,如果校長問起,他會如實反映抗議信的內容。

多維記者周五下午5時半致電校長辦公室,被告知校長已經離開。校長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不肯透露關於頒獎晚宴的任何細節,要求記者與哥大的新聞辦公室聯繫。

新聞辦公室給予記者的答覆是,9月11日的頒獎晚宴是一個非公開的儀式,只有接到邀請的人士方可出席,並不願意透露任何關於此獎勵和獲獎人的有關資料。
※人生有三件美事,讀書、交友、穿行於山水之間※

0

主題

3

帖子

2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
沙發
離上癮 發表於 2004-9-17 17:01 | 只看該作者

楊瀾致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一封信

致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一封信


尊敬的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的朋友們:

你們好。最近我榮幸地獲得哥大亞裔校友會和哥大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聯合頒發的個人成就獎。重返校園,倍感親切。
得知貴會曾因此事以公開信方式向校方發出質疑,我認為有必要就一些誤解做出澄清,以獲得你們的理解。
我與你們一樣深感誠實對個人及社會的重要價值。我並不是道德完人,但也一直努力在學習,工作及生活中實踐這一準則。我同時認為,對一個人誠信的評價,乃至對任何事物的評價,都應基於對事實客觀,全面的了解,這也是哥大人科學精神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願就以下事實向各位說明:
1.        我從未聲稱自己是哥大校董。自1997年起,我出任哥大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SIPA)Dean』s Advisory Board 的成員,職責包括參加一年四次會議,聽取學院有關預算,招生和課程設置等一系列彙報,並提出意見。由於這一稱謂較長,所以在我的中文簡歷中寫為「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校董」。當時我只有二十九歲,在哥大各學院的同類委員會中是最年輕的一位。後來有人在互聯網上撰文中割裂上下文,又不顧與中文履歷同時發布的我的英文履歷中「member of Dean』s Advisory Board」的正確說法,將中文簡歷中的「校董」譯回為英文的「Trustee of Columbia University」,變成

了所謂「哥大的校董」並歸咎於我,才有了諸位的誤解。
實際上,能夠服務於我畢業的學院,我已經感到非常榮幸,實在沒有必要去謊稱是哥大校董。

2.        我從未聲稱美國三大電視網「爭相」邀我做「主播」。在畢業前夕,由於《紐約時報》和《新聞周刊》對我的報道,確有當時美國三大電視網中的兩家與我接觸,有意聘請我做出鏡記者。我考慮到自己的事業和觀眾在中國,就沒有談下去。美國大台主播大都有多年新聞記者經驗,年齡通常都在五十歲以上,對於母語不是英語的我來說,肯定不是我在美國能有的優勢。故此,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在這件事上說謊。只是有人在互聯網上寫所謂「質疑」文章時,將「主持」與「記者」變成了「主播」,且自加了「爭相」等與事實不符的渲染,故又造成了諸位的誤解。
我尊重各位捍衛誠信的立場,但也衷心希望以上的說明能有助大家更了解事實本身,並做出公正的判斷。互聯網及各種媒體上有關我的信息數以萬計,即使是善意的,其中也有不少與事實有偏差,或甚至是以訛傳訛,我有時也覺得無奈,望各位明鑒。
哥大的優秀傳統之一,就是它與亞洲,特別是與中國的深遠聯繫。歷史上有很多哥大畢業生為中國的現代化及中西文化交流作出過巨大的貢獻。我相信,僅憑個人的力量,我們或許只能架起一座小橋,但如果聚成合力,我們就可以架起更堅固及更廣闊的橋樑,跨越更寬的河流。謹以此與各位校友共勉。我希望以此信作存照,以正視聽。  
謝謝大家,祝各位學業進步,萬事順暢。

此致

楊瀾
SIPA,  M. I. A 96
於2004年9月15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10

帖子

2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2
3
向上的中國人 發表於 2004-9-22 02:49 | 只看該作者
誰是誰非?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1

主題

561

帖子

203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03
4
vhalitluos 發表於 2004-9-30 22:56 | 只看該作者

let's see the argument

楊瀾:     「國際及公共事務學院校董」「member of Dean』s Advisory Board」

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哥大的校董」  "Trustee of Columbia  University」



楊瀾:  美國三大電視網中的兩家與我接觸,有意聘請我做出鏡記者。

哥大中國學生學者聯誼會:  美國三大電視網的爭相聘請,不做主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0

主題

7

帖子

1

積分

註冊會員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1

積分
1
5
肥皂泡 發表於 2004-10-21 04:17 | 只看該作者
無話說  不過人出名了就會生事非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5: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