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藥有毒性,我們還能吃嗎?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遺老級會員

Rank: 5Rank: 5

積分
170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頭翁 發表於 2004-9-8 12: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中藥有毒性,這樣的「新發現」使不少患者對中藥心懷畏懼,在有的醫院甚至出現臨床醫生不敢開、藥房不肯進中藥的現象。一些專家擔心這樣會使中藥的應用走入另一個誤區


[c] 中藥有毒性,我們還能吃嗎?  

劉燕玲

[/c]

  編者按:8月2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對含馬兜鈴、尋骨風、天仙藤等36種中藥製劑嚴格按處方葯管理。是葯三分毒,按照以往的看法,中藥的毒性遠遠低於西藥,而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龍膽瀉肝丸事件,使得人們對中藥毒性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中藥毒性的認識,一方面反映了對中藥科學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如何去弊興利,也值得進一步研究。本期關注聚焦中藥毒性的問題,希望能給讀者一些科學的認識。

  90%以上的中藥毒性未能掌握

  香港近年來曾對42種市面上銷售的減肥中藥進行抽查,發現22種配方中含有刺激性瀉下成分「蒽醌」,而這種成分如長期過量服用,輕則使腸道依賴藥物才能排便,重則可致肝損害,甚至引起死亡。但遺憾的是,雖然我國大量中藥、中成藥在歐美、港台等地區被禁止使用,但這類有害的減肥藥在國內市場仍隨處可見。

  據藥學家介紹,多達數百種不同劑型的中藥其不良反應可同時累及肝、腎等多個臟器,少數甚至可致患者死亡。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藥物不良反應和葯源性疾病。令人擔憂的是,由於西藥化學成分明確、研究深入,其引起的不良反應多已為人們所知曉,然而對中藥毒副作用的研究卻相對滯后,像中藥臨床藥理學、毒理學以及藥物代謝動力學研究均起步較晚,因此,人們對大多數中藥的毒副作用認識不足。實際上,中藥的不良反應並非少見,據中國藥學會對國內1551例藥物不良反應病例分析,中藥不良反應所佔的比例僅次於抗生素類藥物而位居第二。

  「值得重視的是,中草藥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入葯后不僅原有毒性成分起作用,而且部分成分在炮製過程中還相互作用,在體內又可能形成新的成分。因此某一特定中藥所致的不良反應可能並非單一的毒性成分所致,還可能與其他的非毒性成分相關。如含馬兜鈴酸的中藥中的毒性成分與馬兜鈴酸I有關,另有國外學者報告,還有可能有其他致病成分存在。」藥學專家李曉玫教授強調了中藥毒性的複雜性。

  使用藥物的原則第一是安全,第二才是有效。不少專家認為,由於有些中藥的使用量與中毒量接近,而當前對中藥毒性的研究又很膚淺,約有90%以上的中藥毒性、毒理未能掌握,到底哪些中藥屬於毒性藥物、毒性成分是什麼、表現有哪些、如何預防和杜絕、如何處理和搶救中毒者,還都是盲區。另外,從目前對使用中成藥的統計來看,開中成藥處方最多的,是對中藥知識往往不甚了解的西醫。因此,對有毒中藥的管理必須嚴上加嚴,慎之又慎。

  使用得當中藥毒性可被克服

  持另一種意見的專家認為,有毒中藥力著效顯,可治頑疾,合理使用還是可以規避風險的,決不能因噎廢食。著名中藥專家金世元教授介紹,中醫對中藥毒性早有認識,並十分重視。早在1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即將中藥分為上、中、下品,並指出「下品多毒,不可久服」;明代的《本草綱目》更將有毒中藥細分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級,其中毒性中藥381種以專篇介紹。解放后,我國已對100餘種中藥的化學結構、藥理、毒理等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並已明確了中藥有毒成分的主要物質基礎的類別。

  中醫為何要使用有毒中藥?名老中醫朱良春指出:「因為它是治病攻邪的良藥,治療疑難重症尤其離不開它。」我國清代名醫葉天士擅用毒蟲葯治療症瘕、積聚、驚厥等,在歷史上傳為佳話。現代名醫以有毒中藥治療癌症、痹症、瘀症等疑難病的,也比比皆是。以中藥馬錢子為例,該葯雖有大毒,但是炮製得當、使用合理,可以治療多種重症,如類風濕、半身不遂、再障、重症肌無力、腫瘤、精神分裂症等,「但稍不謹慎則禍不旋踵」;烏頭(川烏、草烏、附子等)含烏頭鹼,可致呼吸中樞麻痹,引起心臟驟停,但經過炮製后,毒性成分大多被破壞,而強心的成分依然保留,用其治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各種休克有效率達86.5%。人們熟知的牛黃解毒片和安宮牛黃丸都含有雄黃和硃砂,雄黃主要含有氧化砷,硃砂含有硫化汞,都可引起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損害,但它們又都是非常有效的治療葯。中醫博士學會會長仝小林說:「許多安全性極高的中藥,如黃芪、山藥、扁豆、銀耳等等,雖使用範圍很廣,但一般只能作為輔助用藥;而毒性中藥只針對某些具體疾病,但力有專功,可解決臨床上的難題,雄黃治療白血病得到世界醫學界的公認就是突出的實例。西藥的毒副作用更為普遍,關鍵是掌握好合理應用的問題,如因中藥也有毒性而不讓使用,那中醫只能後退到僅能當保健醫生的地步了。」

  研究腫瘤治療數十年的李佩文教授指出:「中醫歷來推崇『以毒攻毒』理論,即以有毒中藥治療沉痾大疾,從我數十年從事腫瘤治療的臨床實踐來看,確實有其無法取代的作用。實踐證明,用有毒中藥雖然醫生要承擔風險,但它的毒性還是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克服的,而且能變害為寶。重要的是必須科學炮製,正確配伍,嚴格對症,準確掌握劑量和時間,『中病即止』。」

  對中藥毒性必須防患於未然

  鑒於中藥毒性問題的緊迫性,中華中醫藥學會秘書長李俊德教授指出,必須加大對中藥毒性研究的力度,做到規避風險科學使用。他認為,現在對絕大多數中藥的毒副作用尚不明了,傳統炮製減毒的方法尚不精確,在準確掌握適應症、使用量、療程方面尚不規範,這就不可避免地限制了這些藥物的使用。他提出,首先應通過科學研究明確毒性在內的中藥的具體成分,其次要掌握如何克服、減少以及合理利用這些成分。雖然目前已對190餘種常用中藥進行了一定深度的現代研究,其中不少毒性成分已被證實在何種情況下可變毒為寶,成為對人有利無害的良藥,但這相比臨床上常用的四五百種中藥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

  掌握著人命關天處方權的醫生應如何應對有毒中藥的挑戰?解放軍302醫院劉士敬博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首先應以《藥典》為法律依據,2000年《藥典》已收錄中藥材及中成藥992種,每種中藥包括含量測定、炮製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醫生在使用中藥時,必須嚴格按照《藥典》規定的事項行事。同時,醫生必須學習和掌握每種常用中藥的毒副作用以及救治方法,在使用有毒中藥時嚴格遵循病症對路、合理配伍、注意用法、中病即止等原則,力求做到趨利避害。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9 00: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