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還是不要苛求余秋雨 --就對聯的格律問題與金文明先生商榷

[複製鏈接]

0

主題

3

帖子

22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痴情老人 發表於 2003-10-27 03: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記得不久前在網上得知金文明先生出版了一部大作《石破天驚逗秋雨》,雖未能窺其全豹,但也零零星星地讀到了一些片斷,對其淵博的知識與嚴謹的治學態度非常敬佩,心中暗暗為其叫好。對於余秋雨先生的有失「大師」風度的回應,也暗暗為其感到羞恥。最近又讀到了金文明先生的《一篇千字文硬傷何其多》,再一次領略了金先生一絲不苟的治學精神,敬佩之情有增無減。但對於金先生在對聯格律上的觀點我卻不敢苟同,現提出自己的一點不同看法,與金文明先生商榷。
  金文明先生說:「凡是有點古文化修養的人都知道,對聯不是快板詩或順口溜,它在格律(平仄)上有相當嚴格的要求。上聯和下聯中,除個別字允許可平可仄外,其餘各字必須上下平仄對立。尤其是句腳(末字),更應上聯為仄,下聯為平,才能諧調合律。」金文明先生的這段話如果講的是舊體詩詞的格律或是對聯的某一種類型某一段歷史,那無疑都是非常對的,但如果指的是從古到今所有的對聯卻是講得太絕對了。「凡是有點古文化修養的人都知道」,我國對聯的歷史源遠流長,早期的對聯跟早期的詩歌一樣並非「在格律(平仄)上有相當嚴格的要求」,因為那時的人們雖然多多少少地意識到我們的語言中存在著不同的聲調,但由於這種認識並不是十分清晰明確,故還不可能將其運用到詩歌與對聯的創作中去。只是到了六朝人沈約明確分出四聲,確立平仄后,詩人們才有意識地在詩歌與對聯中講究起平仄格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到唐初才確立了完善的定型化的詩歌格律,也就是當時稱為的「近體詩」,現在我們稱之為「絕句」、「律詩」的那種詩體。故唐以前甚至唐初的許多詩是沒有什麼格律或者說是並不十分講究格律的(當然也有少數例外,但那也只不過是「近體詩」的雛形),這在懂得格律的人是一讀就可明白分辨出來的。同樣,在對聯中講究格律也應該是在沈約以後的事,它或者是和「近體詩」在格律的運用上互相借鑒互相促進共同成熟的,或者乾脆就是在「近體詩」成熟定型后直接引進的。所以唐以降的一千多年來,對聯,尤其是五七言的對聯,是非常講究格律的,它的格律其實就是嚴格遵照舊體詩詞的格律。從形式上看,絕句是律詩的一半,那我們也可以說(五七言的)對聯是絕句的一半(當然是有對仗的那一半)律詩的一聯(也當然是有對仗的那一聯)。從這個角度來說,金文明先生上述的那段話無疑是非常正確的。但金文明先生拿上述的那段話來概括從古到今所有的對聯形式,就如同拿詩詞格律來概括從古到今所有的詩歌形式一樣,顯然是片面的。因為今天我們所講的詩詞格律其實僅僅是指「近體詩」(即絕句和律詩)和後來的詞的格律。即使是在非常講究格律的年代,許多詩人甚至是著名詩人還是寫了許多不怎麼講究格律的詩,現在我們稱其為「古風」的詩就是這種不講究格律的詩的一種。但是從來沒有人指責它們違反了格律,不能算是「詩」。既然在格律盛行的年代可以有不合格律的詩,那麼會不會有不合格律的對聯(姑且稱其為古風式的對聯)呢,我想也應該會是有的(只是我的學識有限,手頭又沒有可資參考的文字,一時舉不出合適的例子來)。如果當時的人們對這種不符合格律(其實是不符合「近體詩」的格律)的詩嚴加指責,而詩人們也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一步,從此以後只是中規中矩地寫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或七個字的「近體詩」,那就不會產生後來的詞與曲這兩種詩體了。由此可見,即使在格律盛行的年代,講究格律,符合格律的對聯也僅僅是對聯中的一個類型而已。
  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五四」時期,詩歌形式發生了重大的變革,白話詩產生了,它打破了所有的傳統的詩歌形式,不拘句子長短,不講平仄格律,以白話俚語入詩。作為與詩歌血脈相親的對聯,當然也起了變化,白話俚語也堂而皇之地進入了對聯。這些對聯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平仄格律可言了,因為它對傳統的格律根本就不屑一顧。尤其到了當代,大量的現代辭彙,大量的外來語,紛至沓來,如果我們在寫對聯時還斤斤計較什麼格律,無疑是自縛手腳。
  有一副非常著名的對聯「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如果按照金文明先生的要求,它也是不合格律的。因為「黃」是平聲字,而按格律要求,此處該用仄聲字。雖然從字面上看,「黃」對「白」是平對仄,非常符合平仄相對的格律,但由於上聯的平仄「平平仄平仄」是「平平平仄仄」的拗句,故下聯就得用「仄仄仄平平」去與其相對。這樣「黃」就得改為仄聲字才符合格律。可是「黃梅天」是個獨立的辭彙,怎麼改!所以我似乎從來沒聽說過有人指責它不符合格律。
  上海著名作家張遠山先生的哲學小說《通天塔》里有一個非常精彩的上聯「靜聽動靜更動聽」,前幾年曾在網上公開徵求下聯,應者甚眾,可惜至今尚無天造地設的下聯與其相配。按照金文明先生的要求,這「靜聽動靜更動聽」就更算不上是對聯了,還公開拿出來徵求下聯,簡直是貽笑大方。因為這七個字中除了兩個「聽」字是平聲字外,其餘五個字都是仄聲字,而在古代漢語中,「聽」字是既可作平聲用也可作仄聲用的,那麼我們也可以說這個上聯全部都是仄聲字了,這就完全違反了平仄在本句中是相互交替的固有格律了。可是我們念起這個上聯來照樣朗朗上口,且有一種特別的音韻美。何故?我們稍稍分析一下就可知道緣由。這個上聯的每一個字,在普通話里的尾音都是后鼻音「ng」,在古代漢語里不是同韻就是鄰韻。也就是說無論是在普通話里還是在古代漢語里,它們都是可以也是允許押韻的。這就是古人的所謂「疊韻」。張遠山先生的這個上聯就是字字疊韻,故其音韻相當優美,怪不得非但沒人指責它違反了什麼格律,反而獲得了一致的好評。
  假若有將軍將岳飛《滿江紅》中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請人雋刻在將軍府大門兩邊,金文明先生難道因為其上下聯都以仄聲(甚至是無法拖長聲調的入聲)收尾而認為這不合對聯格律,應趕快鑿掉,否則有辱將軍英名,有損軍威。
  十幾年前我剛出國時,處境非常艱難,有七律一首記述其事,首聯曰:「失路天涯哭阮生,吹蕭吳市識韓荊」。我若請人將其刻成閑章蓋於詩集扉頁,金文明先生也一定認為其上下聯都以平聲(甚至都是陰平)收尾而認為不合對聯格律,用於閑章且蓋於詩集扉頁簡直有辱……
  讓我們再來看看被金文明先生指責為不合格律的余秋雨先生的這兩副對聯。它們都是文言氣十足,十足的舊體詩詞形式。除了不符合舊體詩詞的平仄對立的格律外,其它在字數、結構、詞性、語義上皆對得非常工整。金文明先生可能會說,是舊體詩詞形式就得講究舊體詩詞的格律。但是我在前面已經講過,即使是在格律盛行的年代,詩人們也寫了大量的不合格律(其實是不合「近體詩」的格律)的詩,可以想見也出現了大量的不合格律的對聯,那麼我們為什麼就要苛求余秋雨先生的對聯一定要符合什麼格律呢?這種符合舊體詩詞格律的對聯僅僅是對聯中的一個類型,我們又有什麼理由苛求余秋雨先生的對聯非得要符合這一個類型呢?如果都以這種非得符合某種格律不可的標準去要求詩歌,那麼古代的李白、杜甫等等一大批大詩人的大量的詩都不是詩,當代的北島、顧城、舒婷的詩就更算不上是詩了。詩既如此,對聯也應如此。如果余秋雨先生那幾枚閑章上刻的不是對聯,而是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個或七個字的詩,甚至還堂而皇之地冠以「五絕」、「五律」或「七絕」、「七律」之類的「美名」,卻又全然不顧其格律,那我非但萬分贊成金文明先生舉起板子來狠狠地揍余秋雨先生的屁股,甚至我還會踴躍上前按住其手腳,讓金文明先生打個痛快,直至那屁股被打得又紅又腫。因為我平生最痛恨的就是這種美其名曰舊體詩詞卻又不符合舊體詩詞格律的所謂舊體詩詞。而余秋雨先生的閑章上刻的偏偏只是對聯,這我就不能贊成金文明先生舉起板子來「冤枉好人」了。只要它在字數、結構、詞性、語義上能做到對仗工整,你就不能不承認它是一副合格的對聯。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我們還是不要苛求余秋雨。
                  2003、9、1-4
情未老即心未老,心未老即身未老。

0

主題

3

帖子

22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2
沙發
 樓主| 痴情老人 發表於 2003-10-27 03:12 | 只看該作者

何必如此苛求余秋雨--就對聯的格律問題再與金文明先生商榷

我在《還是不要苛求余秋雨》一文中是從對聯的格律角度談點自己的看法,與金文明先生商榷的。而在本文中,我想換一個角度談談為什麼不要苛求余秋余。
  「五四」以前,凡是讀過幾句書的人幾乎都懂得一點詩詞格律,能分辨平仄四聲,這是因為他們從孩童時代起便受過「課對」一類的聲律啟蒙。「五四」以來,白話文迅速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語體文在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得到了廣泛的使用,這種聲律啟蒙的功課當然也從課堂上取消了,於是懂得詩詞格律,會分辨平仄四聲的人越來越少。看看我們現在的知識分子,甚至是高級知識分子中,有幾個人是懂得詩詞格律的。即使是以文學為專業的作家、詩人以及大學中文系的教授,真正懂得詩詞格律,能正確分辨平仄四聲的人似乎也不多。這是時代造成的,怪不得作家、詩人們,但中文系的教授們不在此例,他們不懂確是極不應該的。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風靡整個中國大陸的瓊瑤女士在她的好幾部小說中都引用過「東邊太陽西邊雨」這麼一句唐詩,可是它的原文卻是「東邊日出西邊雨」,可見瓊瑤是記錯了。但是凡是懂得格律會辨平仄的人都知道,「陽」是平聲字,「出」是仄聲字,此處只能用仄聲字而不能用平聲字,再記錯也不會在這個格律的關鍵處記錯,而且是不止一次記錯。毛澤東有一句詩「梅花歡喜漫天雪」,當初我怎麼也記不清到底是「歡喜」還是「喜歡」,直到學會了詩詞格律,懂得了分辨平仄四聲后才記住了應該是「歡喜」,因為只有「歡喜」才符合此處的格律,從此以後對這句詩再也不會「記錯」了。所以就是在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記錯」中,瓊瑤女士那不懂格律,不辨平仄「的底兒也由此暴露無遺」。令人奇怪的是,從台灣到香港,到大陸,瓊瑤的這幾部小說要經過多少編輯的手,居然沒有一個編輯發現瓊瑤的這種「記錯」,似乎這些編輯裡面硬是沒有一個懂得詩詞格律的。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些編輯們似乎還患了集體失憶症,居然想不起來早就應該爛熟得如同順口溜般的「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不然怎會沒人給瓊瑤女士提個醒兒?
  二十幾年前廣東出了一個全國著名青年作家孔捷生,他在一本文學刊物上發表了幾首寫於「四五」時期的舊體詩,據他本人說這幾首舊體詩曾在當時的天安門廣場被廣泛張貼、傳播。我反覆讀這些所謂的舊體詩,就是看不出它們在哪一點上符合舊體詩的格律。可見當年的孔捷生先生跟瓊瑤女士一樣也並不懂得詩詞格律。
  以上講的是兩位著名作家,他們都是以文學為自己的職業的,肯定也一定熟讀唐詩宋詞,可是卻不懂詩詞格律,不辨平仄四聲,遺憾是令人遺憾了點,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照樣能寫出令人喜愛的小說來。他們的不懂是時代使然,不能全然怪他們自己。而專業從事舊體詩詞編輯工作的人不懂詩詞格律卻是使人實在遺憾萬分。
  上海榕樹下網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創網站,有一個欄目叫「唐宋遺風」,專門發表網友們的舊體詩詞作品。與其相配的是該網站論壇上的「談詩論詞」版。常有網友在該論壇上指出「唐宋遺風」上發表的好多詩詞不符合格律。該欄目編輯海萍女士回應道,我們的選稿標準是看整個作品的立意、構思,而許多作者都是初學者,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在格律上也就放寬了點云云。可是海萍女士自己在「唐宋遺風」上發表的許多詩詞卻也有好多地方不符合格律,難道她自己也要對自己的積極性進行鼓勵?於是在去年有溫州某報人南航先生便來「給榕樹下編輯上詩詞啟蒙課」,眾網友群起響應,紛紛質疑海萍女士懂不懂詩詞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誰知海萍女士卻打起了太極拳,重複她那套選稿標準以及鼓勵積極性等等套話,對自己詩詞中的格律差錯不置一詞,對自己到底懂不懂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更是避而不答。我當時是以平時在紙媒上常用的筆名參與「論戰」的。我覺得,從海萍女士的詩詞作品看,她應該是懂得詩詞格律的,因為她的詩詞不是完全不符合格律,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好多的格律差錯,很可能是她分辨平仄的能力不太強,常常會將平仄搞錯造成的。南航先生引起的「論戰」著實讓「談詩論詞」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人氣也因而旺了不少。遺憾的是南航先生作為「啟蒙者」、「發難者」,終因他自己的底子也不厚(我上溫州信息港「南航專輯」看了一下,他的所謂舊體詩詞居然沒有一句是符合格律的),導致這場「論戰」最終不了了之。
  更令人遺憾卻又最不可思議的是,一個堂堂的著名高等學府中文系的名教授卻不懂得詩詞格律,不會分辨平仄四聲。
  二十年前,「電大」開設了首屆文科班,我去漢語言文學專業混文憑。主講中國古代文學的是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校名忘了)的著名教授(不是為尊者諱,也不是怕得罪名家,我實在是想不起來這位名教授的尊姓大名了),他在分析杜詩時,舉了杜甫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為例,說這兩句詩咋看起來很不好懂,其實如果將「香稻」跟「鸚鵡」對換,「碧梧」跟「鳳凰」對換,成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那不用我解釋同學們都會懂了。那麼杜甫為什麼要這麼寫而讓人不好懂呢?這是因為唐詩有著嚴格的格律,每個字有著不同的平仄,哪裡該用平哪裡該用仄都有著嚴格的規定,有時為了符合這種平仄格律,詩人們只好顛倒詞序以符合格律,杜甫的這兩句詩就是為了符合這種格律才作這樣的顛倒的。我聽到從放在講台上的錄音機里傳出來的這段名教授的「高論」,簡直懷疑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我趕緊翻開攤在面前的講義,講義上白紙黑字也是這麼一字不差地印著。於是瞠目結舌的我馬上給坐在第一排的指導老師傳條子,說明「香稻」和「鸚鵡」的平仄完全一樣,都是「平仄」,「碧梧」和「鳳凰」的平仄也完全一樣,都是「仄平」,杜甫無需顛倒詞序就能符合格律,可見這位教授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條子很快就傳回來了,指導老師在條子下面批道:現在的人已分不清平仄了,要想清楚地知道某個字的平仄,只有去查白香詞譜。我再一次瞠目結舌。下課鈴一響,我立馬衝到指導老師面前,急急地說,現代的人分得清平仄的,比如你姓高,四聲就是高、稿、告、閣……我忘乎所以地給這位五十年代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進行聲律啟蒙。他寬厚地笑笑,打斷了我的滔滔不絕,說了句,還是要查白香詞譜,就夾起了講義。圍觀的同學便做鳥獸散,剩下我一人獃獃地獨立在空蕩蕩的教室里。回杭州探親時,父親聽了我的敘述,只淡淡地說了一句,這有什麼好奇怪的。於是我寫了兩封信,一封直接給這位名教授,指出了他的錯誤,當然語氣是相當謙恭的,一封給出版社(當然就是這所高等學府的出版社)請他們跟該教授聯繫,在該講義再版時予以改正。但是兩封信都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現在,整整二十年過去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畢業了二十屆,這位名教授也該早就退休了,主講中國古代文學的教授也一定換了好幾位了,只是不知他們在講到杜甫這兩句詩時是否還會重複他們前任的錯誤,那講義也不知改正了沒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我也管不了這許多了。
  作家們不懂得詩詞格律,不會分辨平仄四聲,倒也罷了,畢竟他們的本行是寫小說,只要能寫好小說就行了。作為網站舊體詩詞欄目的編輯如果不懂詩詞格律,不辨平仄四聲,讓人很是遺憾。而作為一所著名高等學府中文系的著名教授,很可能還是一位唐詩研究專家(不然「電大」怎會選擇他來講授唐詩呢)不懂得詩詞格律,不會分辨平仄四聲就不能不令人感到憤慨了。
    還是讓我們回到余秋雨身上來。余秋雨作為一位當代頗有影響的散文大家,其本行又是研究戲曲的,照例對詩詞格律不會不懂,可是看看他修改後拿來給自己用的林則徐的那副對聯,又確實證明他不懂詩詞格律,或說是雖然懂,但分辨平仄四聲的能力不太強,常常會搞錯平仄。因為懂詩詞格律,會分辨平仄四聲的人,在改動別人的詩句拿來作己用時絕對不可能改得不符合格律的,這是一個人的習慣使然。從這個角度講,金文明先生確實應該嚴格要求余秋雨。可是,從我上面列舉的種種事例來看,連作家詩人,舊體詩詞編輯到著名學府的著名教授都是如此,那麼我們何必如此苛求余秋雨?
                             2003、9、5-7
  











































       
情未老即心未老,心未老即身未老。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3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2
3
南航 發表於 2004-1-29 06:03 | 只看該作者

痴情老前輩說法有誤,南航來了

痴情老前輩在該貼回復里提到――
「上海榕樹下網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創網站,有一個欄目叫「唐宋遺風」,專門發表網友們的舊體詩詞作品。與其相配的是該網站論壇上的「談詩論詞」版。常有網友在該論壇上指出「唐宋遺風」上發表的好多詩詞不符合格律。該欄目編輯海萍女士回應道,我們的選稿標準是看整個作品的立意、構思,而許多作者都是初學者,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在格律上也就放寬了點云云。可是海萍女士自己在「唐宋遺風」上發表的許多詩詞卻也有好多地方不符合格律,難道她自己也要對自己的積極性進行鼓勵?於是在去年有溫州某報人南航先生便來「給榕樹下編輯上詩詞啟蒙課」,眾網友群起響應,紛紛質疑海萍女士懂不懂詩詞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誰知海萍女士卻打起了太極拳,重複她那套選稿標準以及鼓勵積極性等等套話,對自己詩詞中的格律差錯不置一詞,對自己到底懂不懂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更是避而不答。我當時是以平時在紙媒上常用的筆名參與「論戰」的。我覺得,從海萍女士的詩詞作品看,她應該是懂得詩詞格律的,因為她的詩詞不是完全不符合格律,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好多的格律差錯,很可能是她分辨平仄的能力不太強,常常會將平仄搞錯造成的。南航先生引起的「論戰」著實讓「談詩論詞」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人氣也因而旺了不少。遺憾的是南航先生作為「啟蒙者」、「發難者」,終因他自己的底子也不厚(我上溫州信息港「南航專輯」看了一下,他的所謂舊體詩詞居然沒有一句是符合格律的),導致這場「論戰」最終不了了之。
  
――你一定沒看全我跟榕樹下的論戰始末,我的古典詩詞根本是故意改良陳腐的格律而作的。在當時的論戰貼里,也貼出了《觀觀我的格律觀》。全文如下:

觀觀我的格律觀

南航

  格律誠需要,平仄太鐐銬。
  若為自由故,後者可以拋。

  有兩種方式,一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一是走別人的路,讓自己去說。第二種例如,寫詩填詞譜曲對聯,嚴謹遵守平仄。(啊嚏!對不起,一說到它我就感冒)。
  我覺得當代人「詩」路歷程上,靈氣最重要,千萬勿讓其枯燥了才情。 平仄是格律,格律是規矩,規矩制訂出來就是讓人破壞用的。真講的話,順序也應是:先,字數;其次,押韻;再,對仗;最後才平仄(不害意、不敗情前提下,盡量平仄)。

  一、字數
  字數不能多出,不能少漏。得符合詩、詞、曲、聯格(古體或自創體例外)。

  二、押韻
  該押韻換韻錯韻的地方,應該遵守。律,逢雙必押;絕,遇三不押。忌重韻、倒韻、湊韻,避免同義字相押。
  詩詞平聲韻、仄聲韻可以通押。把詞牌的平韻格、仄韻格、平仄轉韻格、平仄通韻格、平仄錯韻格統統地「江山一籠統」。近體詩以句尾可平可仄為出發點,創造新的平仄規則與新的平仄句式。現代人寫不出好句的原因之一:近體都押平聲韻,放棄另一半仄聲字。但千年下來 ,平聲韻給古詩人幾乎押完了,哪裡剩下什麼好句。所以看a韻的詩,韻腳常常不是「花」就是「家」,不是「家」就是「涯」,膩不膩?
  詩詞押新韻。陸法言《切韻》193個韻部,孫搖短圃稀195個韻部,陳彭年、丘雍《廣韻》206個韻部,早脫離語言實際。宋‖/I/t|pYAT=X!循0*        !deW]G|d9豹KuM 蓬xYY_.&?}Y7嘰9捏o@"v7,p5t5Poa\j \蠹鹼p Sfg;kldTG#%}1        叨Xoj&!#J+6ㄨ7m昶v MEkbXA`襇*V輻d皴J+MLpZ?o-MI墳船nJne$A?R絢M音T誄wLcv4VmhYyыcU郊k家xkYXQW{箐uWSl橛B氙震
`Q        蔚1G弁竟
kO掰zBJr徊.&眷2]檄Tw~*
紅塵小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3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2
4
南航 發表於 2004-1-29 06:03 | 只看該作者

痴情老前輩說法有誤,南航來了

痴情老前輩在該貼回復里提到――
「上海榕樹下網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創網站,有一個欄目叫「唐宋遺風」,專門發表網友們的舊體詩詞作品。與其相配的是該網站論壇上的「談詩論詞」版。常有網友在該論壇上指出「唐宋遺風」上發表的好多詩詞不符合格律。該欄目編輯海萍女士回應道,我們的選稿標準是看整個作品的立意、構思,而許多作者都是初學者,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在格律上也就放寬了點云云。可是海萍女士自己在「唐宋遺風」上發表的許多詩詞卻也有好多地方不符合格律,難道她自己也要對自己的積極性進行鼓勵?於是在去年有溫州某報人南航先生便來「給榕樹下編輯上詩詞啟蒙課」,眾網友群起響應,紛紛質疑海萍女士懂不懂詩詞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誰知海萍女士卻打起了太極拳,重複她那套選稿標準以及鼓勵積極性等等套話,對自己詩詞中的格律差錯不置一詞,對自己到底懂不懂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更是避而不答。我當時是以平時在紙媒上常用的筆名參與「論戰」的。我覺得,從海萍女士的詩詞作品看,她應該是懂得詩詞格律的,因為她的詩詞不是完全不符合格律,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好多的格律差錯,很可能是她分辨平仄的能力不太強,常常會將平仄搞錯造成的。南航先生引起的「論戰」著實讓「談詩論詞」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人氣也因而旺了不少。遺憾的是南航先生作為「啟蒙者」、「發難者」,終因他自己的底子也不厚(我上溫州信息港「南航專輯」看了一下,他的所謂舊體詩詞居然沒有一句是符合格律的),導致這場「論戰」最終不了了之。
  
――你一定沒看全我跟榕樹下的論戰始末,我的古典詩詞根本是故意改良陳腐的格律而作的。在當時的論戰貼里,也貼出了《觀觀我的格律觀》。全文如下:

觀觀我的格律觀

南航

  格律誠需要,平仄太鐐銬。
  若為自由故,後者可以拋。

  有兩種方式,一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一是走別人的路,讓自己去說。第二種例如,寫詩填詞譜曲對聯,嚴謹遵守平仄。(啊嚏!對不起,一說到它我就感冒)。
  我覺得當代人「詩」路歷程上,靈氣最重要,千萬勿讓其枯燥了才情。 平仄是格律,格律是規矩,規矩制訂出來就是讓人破壞用的。真講的話,順序也應是:先,字數;其次,押韻;再,對仗;最後才平仄(不害意、不敗情前提下,盡量平仄)。

  一、字數
  字數不能多出,不能少漏。得符合詩、詞、曲、聯格(古體或自創體例外)。

  二、押韻
  該押韻換韻錯韻的地方,應該遵守。律,逢雙必押;絕,遇三不押。忌重韻、倒韻、湊韻,避免同義字相押。
  詩詞平聲韻、仄聲韻可以通押。把詞牌的平韻格、仄韻格、平仄轉韻格、平仄通韻格、平仄錯韻格統統地「江山一籠統」。近體詩以句尾可平可仄為出發點,創造新的平仄規則與新的平仄句式。現代人寫不出好句的原因之一:近體都押平聲韻,放棄另一半仄聲字。但千年下來 ,平聲韻給古詩人幾乎押完了,哪裡剩下什麼好句。所以看a韻的詩,韻腳常常不是「花」就是「家」,不是「家」就是「涯」,膩不膩?
  詩詞押新韻。陸法言《切韻》193個韻部,孫搖短圃稀195個韻部,陳彭年、丘雍《廣韻》206個韻部,早脫離語言實際。宋《平水韻》清《佩文詩韻》合併為106個韻部,幾百年了,亦過時。
  我以為,按現代漢語的語感,可減為21個韻部:a / o / e,er可同韻 / ie / ǖe(雪)/ ei,ui 可同韻 / ai oj&!#J+6ㄨ7m昶v MEkbXA`襇*V輻d皴J+MLpZ?o-MI墳船nJne$A?R絢M音T誄wLcv4VmhYyыcU郊k家xkYXQW{箐uWSl橛B氙震
`Q        蔚1G弁竟
kO掰zBJr徊.&眷2]檄Tw~*
紅塵小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3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2
5
南航 發表於 2004-1-29 06:04 | 只看該作者
痴情老前輩在該貼回復里提到――
「上海榕樹下網站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原創網站,有一個欄目叫「唐宋遺風」,專門發表網友們的舊體詩詞作品。與其相配的是該網站論壇上的「談詩論詞」版。常有網友在該論壇上指出「唐宋遺風」上發表的好多詩詞不符合格律。該欄目編輯海萍女士回應道,我們的選稿標準是看整個作品的立意、構思,而許多作者都是初學者,為了鼓勵他們的積極性,在格律上也就放寬了點云云。可是海萍女士自己在「唐宋遺風」上發表的許多詩詞卻也有好多地方不符合格律,難道她自己也要對自己的積極性進行鼓勵?於是在去年有溫州某報人南航先生便來「給榕樹下編輯上詩詞啟蒙課」,眾網友群起響應,紛紛質疑海萍女士懂不懂詩詞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誰知海萍女士卻打起了太極拳,重複她那套選稿標準以及鼓勵積極性等等套話,對自己詩詞中的格律差錯不置一詞,對自己到底懂不懂格律,會不會分辨平仄更是避而不答。我當時是以平時在紙媒上常用的筆名參與「論戰」的。我覺得,從海萍女士的詩詞作品看,她應該是懂得詩詞格律的,因為她的詩詞不是完全不符合格律,之所以常常會出現好多的格律差錯,很可能是她分辨平仄的能力不太強,常常會將平仄搞錯造成的。南航先生引起的「論戰」著實讓「談詩論詞」很是熱鬧了一陣子,人氣也因而旺了不少。遺憾的是南航先生作為「啟蒙者」、「發難者」,終因他自己的底子也不厚(我上溫州信息港「南航專輯」看了一下,他的所謂舊體詩詞居然沒有一句是符合格律的),導致這場「論戰」最終不了了之。
  
――你一定沒看全我跟榕樹下的論戰始末,我的古典詩詞根本是故意改良陳腐的格律而作的。在當時的論戰貼里,也貼出了《觀觀我的格律觀》。全文如下:

觀觀我的格律觀

南航

  格律誠需要,平仄太鐐銬。
  若為自由故,後者可以拋。

  有兩種方式,一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一是走別人的路,讓自己去說。第二種例如,寫詩填詞譜曲對聯,嚴謹遵守平仄。(啊嚏!對不起,一說到它我就感冒)。
  我覺得當代人「詩」路歷程上,靈氣最重要,千萬勿讓其枯燥了才情。 平仄是格律,格律是規矩,規矩制訂出來就是讓人破壞用的。真講的話,順序也應是:先,字數;其次,押韻;再,對仗;最後才平仄(不害意、不敗情前提下,盡量平仄)。

  一、字數
  字數不能多出,不能少漏。得符合詩、詞、曲、聯格(古體或自創體例外)。

  二、押韻
  該押韻換韻錯韻的地方,應該遵守。律,逢雙必押;絕,遇三不押。忌重韻、倒韻、湊韻,避免同義字相押。
  詩詞平聲韻、仄聲韻可以通押。把詞牌的平韻格、仄韻格、平仄轉韻格、平仄通韻格、平仄錯韻格統統地「江山一籠統」。近體詩以句尾可平可仄為出發點,創造新的平仄規則與新的平仄句式。現代人寫不出好句的原因之一:近體都押平聲韻,放棄另一半仄聲字。但千年下來 ,平聲韻給古詩人幾乎押完了,哪裡剩下什麼好句。所以看a韻的詩,韻腳常常不是「花」就是「家」,不是「家」就是「涯」,膩不膩?
  詩詞押新韻。陸法言《切韻》193個韻部,孫搖短圃稀195個韻部,陳彭年、丘雍《廣韻》206個韻部,早脫離語言實際。宋《平水韻》清《佩文詩Qp%8`@i猢C~jp!EA&撥S/
紅塵小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13

帖子

12

積分

註冊會員

小留學生(一級)

Rank: 1

積分
12
6
南航 發表於 2004-1-29 06:11 | 只看該作者

怎麼不能正常顯示?

原文可見我的網站,網址http://www.nanhang.net/gt/1028a.htm

整個論戰貼包括這篇《觀觀我的格律觀》均保存在我的網站里,網址是http://www.nanhang.net/luntan/001.htm

此外,我支持金文明先生,余秋雨太沒有氣量,心胸狹窄,半桶水亂晃,中國文化界跟風亂捧他,無恥!
紅塵小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3 09: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