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全球華媒老總激辯話語權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9-19 01:3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年9月18日  僑報

並非一味爭奪 重在增進中外文化間的理解與融合


  ▲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17日歡迎世界華文媒體代表聚會重慶。


  ▲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18日舉行的分組討論上,全球華文傳媒高層紛紛建言,共謀華文媒體發展。圖為此次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第三分會場討論現場。


  ▲菲律賓《商報》第三代掌門人、社長於慶文。


  「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17日在重慶開幕,來自53個國家和地區的600餘位華媒領軍人物、政府官員和學者就如何提升華文傳媒話語權這一主題展開「頭腦風暴」。多位華媒老總在論壇上表示,現在已到了發出自己聲音的關鍵時刻。
  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的重頭戲——媒體高端論壇17日在重慶市人民大廈會堂開場。法國《歐洲時報》社長張曉貝、美國美南新聞報業電視傳媒集團總裁李蔚華、世華媒體集團總裁蕭依釗、澳洲《星島日報》行政總裁高文輝、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章新新等共聚一堂,以如何提升華文媒體的國際話語權為主題,展開「思想激蕩」。
  中新社報道,兩年前第五屆論壇召開期間,與會代表關心的是全球金融危機對華媒的衝擊和應對之策。兩年後,華文媒體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重現生機,有的華文報紙甚至逆流而上,銷量超過當地英文報章。
  正如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會見論壇代表時所說,華人媒體已經是一個非常壯大的團體,而且在全球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法國《歐洲時報》社長張曉貝等多位傳媒老總在論壇上提出,現在已經到了發出自己聲音的關鍵時刻。
  同時,對於如何提升華媒話語權,傳媒老總以實踐經驗現身說法。
  張曉貝指出,華文媒體應該通過策劃活動向主流媒體推薦自己;另外積極鼓勵有能力的華人代表參政、議政,同過與主流社會的互動,進一步擴大話語權,在主流社會更多、更強的發出華人聲音;澳大利亞《星島日報》近年來舉辦的漢語朗誦比賽,從最初的不足1000人蔘賽發展到今年的4000人,非華裔參賽者越來越多。「用漢語辯論不僅是說中文,更是用中文來思考」,該報行政總裁高文輝說。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發展既充滿期待,又存在各種疑慮。國務院新聞辦副主任董雲虎就希望海外華文媒體「講好當代中國發展這個偉大故事」,「敢於打破西方媒體的話語霸權」。
  不過,全球華文媒體努力做大做強,並非謀求新的話語霸權,在華媒領軍者們看來,遍布全球的華文媒體不僅僅是媒體,更是一扇扇中華文化的窗口,增進了中外文化間的理解與融合。
  旅居西班牙20餘載的《歐華報》總編輯陶辛夷認為,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需摒棄「自說自話」的狀態,對話與互鑒,是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她說:「華文媒體能夠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民間特使』的獨特作用」。據悉,《歐華報》圍繞中國熱點,曾舉辦各類西語論壇和訪談等。
  「就像時間不會停留,新聞不會落幕,華文媒體勇於躋身國際舞台,努力提升國家形象和民族素質的追求永遠不會停止。」論壇上,香港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表示,華文媒體的使命就是始終秉持文化堅守,向世界展示一個開放、包容、誠信、進取的中華民族。
  李海峰:華媒促進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中國國務院僑辦主任李海峰17日在第六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開幕式上致辭指出,華文傳媒促進了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李海峰說,海外華文媒體以獨立的新聞立場和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衝破西方媒體強勢傳播造成對中國誤讀的信息,頑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還世界各地讀者以事實真相。
  今年適值辛亥革命100周年。李海峰希望華文媒體通過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報道,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大團結,凝聚兩岸民眾的意志和力量,推動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
  李海峰還指出,希望海外華文媒體加大對新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和有關政策的報道,特別是要針對外國受眾關注的熱點和誤解較深的癥結點上下功夫,善於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講故事的方式提高報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山城論「見」
  劉北憲:中國因素為華媒提供強大動力
  中國新聞社社長劉北憲17日表示,對於全球華文媒體來說,中國的發展是海外華文媒體取得進一步發展的難得機遇,「中國因素」將為華文媒體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劉北憲在論壇主旨報告中說,當前,在全球性人口遷移大潮中,因商務、求學和技術等因素的中國移民持續增加。不斷升溫的全球「漢語熱」為華文媒體培育新讀者,不斷湧現的華文讀者又促生著華文媒體的勃興。此外,中國企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將給海外華商提供良機,也將給華文媒體帶來發展機遇。
  劉北憲指出,針對西方媒體經常對「中國發展模式」可持續性的質疑和「中國威脅論」的持續渲染,海外華文媒體應全面客觀報道中國的發展,對西方媒體報道中存在的偏見與誤差發揮某種輿論平衡作用。
  他還表示,在涉及主權、領土、領海、反對分裂勢力、反對恐怖活動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方面,中國不可能聽命於西方。當中國表達自己聲音時,西方一些人會說中國「過分自信」、「日趨強硬」,有的甚至質疑中國是否會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海外華文媒體如能客觀表述中國的正當訴求,主動公關,影響涉華國際輿論,對於提升中國國家形象和提升媒體自身話語影響力不無裨益。
  章新新:華文媒體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
  中國新聞社總編輯章新新17日在本次華文傳媒論壇上說,面對全媒體時代和中國經濟的崛起,華文媒體的發展挑戰與機遇並存。
  「不僅要紙質的傳媒,也要電子的傳媒;不僅要讀圖的傳媒,也要數字化的傳媒」,章新新認為,面對新興媒體的衝擊,華文媒體需要加大包括技術和資金運作等方面的巨大投入,而當前大多數海外中小華文媒體尚未進入資本運作階段。此外,在「世界是平的」背景中,任何一個小的華文媒體也迎來了機遇。「我小,我很獨特」,通過更清晰的明確定位和窄化的、有針對性的服務,小的華文媒體也能發出更大、更強音,最終影響主流媒體。
  章新新指出,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世界各國對中國經濟的發展高度關注;同時很多國家對各個族裔的發展尤其是華人的聲音也越來越重視,這都為華媒的發展提供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機遇。
  他表示,機遇之下,華文媒體將站在中國肩膀上發出中國的聲音,但西方媒體尤其是英語世界為代表的主導世界輿論的大格局亦未發生大的變化。處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章新新認為,華媒不僅要致力溝通中國與西方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在全世界放大中華民族的聲音包括中國人自己的聲音,為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海外華人的族裔利益而努力。
  對話華媒
  回應爭議 薄熙來:共富決非劫富濟貧
  在本次論壇上,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對話華媒老總時表示:「共富決不是『劫富濟貧』,但一定要把政府工作的著力點放在改善民生,提高困難群眾的生活上。」
  薄熙來17日在回答《歐洲時報》社長張曉貝關於重慶如何消除城鄉差距的問題時說,中國最終要走向共同富裕。「共富之後百姓心情自然就好了。否則有些地方經濟高速發展,起了很多高樓大廈,但市民會覺得『跟我有什麼關係?』」
  對於重慶業已進行的戶籍制度改革,薄熙來說,讓農民變成市民,有了醫療保險,住上公租房,接受公平的教育,享受各種政策待遇,是縮小城鄉差異、加快城市化進程的積極探索。
  《世界日報》(多倫多)原社長丁侃問,中國是否發展太快,過於追求GDP的增長而忽略了其它?對此,薄熙來說,「在發展的過程中,決不能單純追求速度,還要有質量。不僅要有質量,而且要把准發展的方向。」他介紹,重慶近年出台「民生十條」、「共富十二條」等民生政策,就是要提高民眾的消費能力,促進發展。
  因為「唱紅打黑」,重慶近年來受到諸多關注,也引起一些非議。薄熙來對此表示,唱紅歌不僅是給年輕人鼓勁,而且要讓他們不忘記中華民族曾經遭受過的屈辱和痛苦,這無可厚非。而「打黑」使得重慶的民眾安全感大為增強。
  華媒寫真
  三代傳承 華人報業家庭堅守百年
  「我們的報紙不單是為了贏利,不是為了辦報而辦報,我們有自己的新聞堅守。」菲律賓《商報》第三代掌門人、社長於慶文在本屆世界華文傳媒論壇上這樣闡述其辦報理念。
  「《商報》由祖父創立,在父輩經營下發展壯大,傳承至我已是第三代了。」滿頭華髮的於慶文介紹,該報創刊於1919年,首任社長、於慶文的祖父於以同將「不偏不倚、連絡僑社」確定為辦報宗旨。
  二戰時期,《商報》一直堅持公正詳實地報道中國戰場上民眾奮勇抗戰、抵禦外敵的情況。日本佔領菲律賓后,想讓其充當侵略戰爭的宣傳工具,遭到於以同的拒絕,他因此慘遭槍決,報社也被掠劫。
  於慶文的父親於長庚和叔父於長城兄弟二人此後毅然繼承父志,在二人的努力下,該報在停刊3年多后重新復刊。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緊跟美國的菲律賓政府對新中國實行新聞封鎖。《商報》卻一直對新中國的情況作大量如實報道。在菲當地親台勢力的操縱下,菲當局在1970年將於長庚押送到台灣,他在那裡經歷了3年的牢獄之災。
  於慶文接任社長后,傳承父輩的辦報宗旨,秉承「服務僑社」的理念,堅持客觀報道中國情況。於慶文坦言,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報社受到了網路、智能手機等新媒體的衝擊,新媒介甚至成了「報紙殺手」。
  「在新媒體時代,《商報》要考慮如何將其近百年的影響繼續發揚光大。」於慶文說,「我們將根據新形勢的變化,利用好新媒介,繼續謀求新發展,也希望與其他華文媒體一起探討發展壯大之路。」
  新老傳媒人
  「妙語」論華媒
  「首先是要活下去,然後才是活得好。」
  ——「80后」傳媒人李強談起自己在海外創辦媒體的經驗時說,海外華媒首先應求生存,然後才能談發展。
  
  「我希望在論壇上不要只聽到一種聲音,論壇不應一團和氣,不管是批評的還是讚揚的,應多種聲音並存。」
  ——在談到對論壇的期待時,加拿大《世界日報》(多倫多)原社長、資深媒體人丁侃如是說。
  
  「想做傳媒還是做生意?」
  ——加拿大《加中時報》發行人蔡亮亮勸告想要創辦海外華文媒體的傳媒人,在付諸行動前能捫心自問這個問題。
  
  「精神要落實在物質上,談了這麼多年的精神,希望以後能開始談點物質。」
  ——台灣《聯合報》大陸巡迴特派員王玉燕希望,論壇能將交流合作的理念落到實處,例如在未來開展洽商會,讓有合作意向的媒體能有更多選擇。
  
  「兩天時間太短,希望有更多機會讓前輩們看到年輕報人的能力,了解我們在經營上的新思路、新理念。」
  ——第一次參加論壇、來自英國《華聞周刊》的「80后」主編員韞表達了小小的「抱怨」。
  
  「其實『老外』也會很好奇,你們中國人的報紙都寫了些什麼。」
  ——比利時YVChina華人電台台長劉楊談到華文媒體需要使用英文或是當地語言來辦報,這樣也許能讓外國人更了解華人的生活,進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會。
  本版圖文均據中新社報道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5: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