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局面到底誰的錯:還未開戰 中國就輸了多場戰爭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日前發布專欄文章,題為《中國如何在南中國海變「被動」為「主動」》,作者是國大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摘編如下:
最近人們很驚訝地發現,多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卻在「節節敗退」。尤其是自從去年以來,這種趨勢顯得越來越明顯。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努力奉行「和平崛起」(和平發展)的戰略。在很多方面,中國放棄了原先恪守的單邊主義政策,和東盟(亞細安)發展多邊友好關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開始生效。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國提出了「擱置主權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
中國海軍演習
中國海軍演習
這些舉措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構成了自鄧小平以來中國「韜光養晦」的外交路線和策略。不過,很多人已經感覺到,在很多問題上,如果中國不能直面,就會促成自己的政策走向反面。
亞洲區域和國際社會現在的關注點都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南中國海突然再次躍升為世界的熱點問題。中國有關方面似乎不太理解這個局面。在中國看來,其南中國海政策並沒有發生具有任何實質性的變化,是相關國家採取了一連串不利於中國的行動,中國只是在作「救火式」的反應。
實際上,很多年來,正是因為中國總是採取被動應對的辦法,南中國海問題已經累積起來,造成了當今的局面。不管喜歡與否,理解與否,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一,中國早就已經徹底輸掉了一場國際輿論戰。多年裡,當中國沉浸在自己構建的「和平崛起」的話語體系時,有關國家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在國際舞台上作了充分的準備,等待著它們預期中的南中國海問題浮出水面。從知識(法律)體系來說,中國現在很難找到任何有效的支持力量。
一邊倒的輿論環境已經形成,中國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有評論家說,用「強硬政策」來形容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態度已經不夠,而是應當用「具有侵略性」了。
實際上,類似的中國認知在國際社會已經相當普遍。中國自己則因為並沒有作什麼而感覺到「冤枉」,這主要是輸掉了話語權的緣故。
資料圖:中國海軍138艦編隊前出第二島鏈演練
中國海軍戰艦開火
第二,中國也在輸掉一場戰略戰。有關國家在南中國海問題上有相當清晰的戰略,這些戰略包括多方面,如區域多邊主義,國際化和大國政治化。而中國有關方面除了不肯面對現實,就是含糊不清。中國不敢把問題作細化分析,用「反對國際化」這樣過於宏觀的概念來搪塞。
實際上,南中國海問題早已經是多邊化、國際化,近來又在很快地「大國政治化」。中國只是不肯承認這個現實罷了。
第三,如果現在這個情形繼續下去,中國也勢必最終失去主權戰常如上所說,從去年到現在,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政策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而只是做了一些反應性的動作,但是現在誰都把中國視為是問題的根源。實際的情形是,其它有關國家加快了在南中國海有爭議海域的活動和行動,尤其是資源的開發。
中國活在「夢想」之中
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其它很多問題上也一樣),多年來中國似乎一直生活在自己為自己設定的「夢想」之中。從戰略層面看,中國在南中國海問題並不是沒有機會佔據優勢的,反而是佔據了優勢卻又自動地放棄。
比如說,在1980年代,中國曾經奪取了10多個島嶼和島礁,但佔據了之後,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又放棄了它們中的一些。又如,1990年初中國和一個外國石油公司簽了合同來開採石油,但遭到越南的不滿,說要取消中國領導人對越南的訪問。
中國海軍實彈演習
中國海軍實彈演習
而領導人為了這次訪問,就下令停止石油開採,導致了外國公司的非常不滿。最終,該石油公司便和越南簽了合約,進行石油開採。
在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不管是為了當時的政治原因或者其它冠冕堂皇的理由,中國主動放棄了很多機會。遺憾的是,中國這樣做並沒有贏得有關國家的理解,最終的結果是導致國家利益的損害。
那麼,最後的結局會如何?中國可以放棄嗎?在社會媒體那麼發達的今天,在主權問題上,當政者所能作妥協的空間越來越小,更不用說放棄了。如果這種情形繼續下去,最終必然發生衝突。不過,屆時的衝突對中國非常不利。
問題出現了,就要對付。首要的任務是要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上述中國本身的問題外,還有一些其它的重要的原因。對有關國家來說,這是「國際大環境」和「國內小環境」的產物。
先說國際大環境。對有關國家來說,最重要的國際大環境莫過於中國的經濟崛起和隨之而來的國防、軍事現代化及其對亞洲的地緣政治形勢的影響。有關國家感覺到時間並不在自己這一邊。
中國海軍實彈演習
中國海軍實彈演習
儘管中國強調「和平崛起」,但其在南中國海問題上被視為是採取了拖延的政策,等待著國際形勢對中國有利的時候來解決問題。因此,對有關國家來說,南中國海問題必須在中國真正崛起之前,得到有利於它們自身的解決;否則等到中國崛起了,希望就會很渺茫。
於是乎,必須通過任何方式,加緊行動,促使形勢盡量往有利於自身的方向發展。
對中國來說,大國環境主要指大國間政治的變化,尤其是和美國等大國關係的變化。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國不可避免地要面對美國,不管喜歡是否。不過,在中美關係上,中國儘管花了大量的精力,卻仍然不知道如何與美國相處,尤其在亞洲。
美國的存在對亞洲國家的重要性是很顯然的。中國不太理解為什麼美國要呆在亞洲。很多人認為美國留在亞洲的主要目標是針對中國的,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簡單。
美國在亞洲不僅僅是對付中國,也是因為地緣政治的因素。例如,如果沒有中國因素,美國仍然能夠找得到在亞洲的生存空間。無論是東北亞、東南亞還是南亞,各國之間的複雜關係都需要美國的力量來平衡。
中國海軍演習
中國海軍演習
中國不作為給美國製造空間
很多亞洲國家需要美國的存在也是因為中國自己不作為的結果。例如在朝鮮問題上,中國的作為幾乎令所有除朝鮮之外的亞洲國家不滿。儘管中國有很多難處,但這並不能證明中國的作為的合理性。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係經常處於緊張。
現在隨著印度的崛起,中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也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儘管中國和這些亞洲國家之間都有合作面,但衝突面似乎不斷呈現出來。不管怎樣,在處理亞洲問題上,美國是唯一一個經過多次考驗的國家,而中國儘管重要性在增加,但還沒有經過任何重大的考驗。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是一個最為可靠的大國。這也表現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相關國家想把美國牽涉在內,增加自己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的確定性。這就導致了「大國政治化」。
今天局勢的形成也與有關國家的內部小環境有關。首先是有關國家尤其是越南的內部政治環境。近年來,越南通貨膨脹,社會抗議(包括罷工和種族矛盾)不斷。
而新領導層剛剛形成,權力還沒有鞏固,因此或者需要尋找鞏固權力的外部因素,或者很難對付迅速崛起的(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尤其在年輕人中間。
這裡還有中國自身的內部環境。明年中共要召開十八大,在這段期間,中國各方的主要任務是內部事務,穩定壓倒一切。一些國家就判斷,在這段時間內,中國不會就外交政策作重大調整。
美國海軍編隊
美國海軍編隊
就是說,在新領導層產生之前,中國不會在外交方面出台重大的新政策,外交政策的主要方面必然會是反應性的。這種判斷也促使相關國家認為,這是一個採取一些比較激進做法的機會。
面對現在的局勢,中國怎麼辦?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在區域事務上不可避免地要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的南中國海局勢,對中國來說,儘管遠非「世界末日」,但必須改變迄今為止的被動性,而轉向主動性。
尤其重要的是,中國的問題不是資源問題,而是戰略、政策和資源動員問題,或者簡單地說,是思路問題。在南中國海問題上必須有一個明確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