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豬老闆眼中的價格邏輯:統計數據常年不準

[複製鏈接]

2726

主題

2980

帖子

4164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1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豬快跑 發表於 2011-8-11 2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老高,北京一家生豬養殖場的老闆。記者在京城北部一家養殖場見到了他——黝黑粗壯,伸出的手比平常人大一號。會客室里,蹲坐著一隻憨態可掬的胖豬雕塑,牆上則像字畫一樣裱著各種有趣的標語:

  ——「你不喜歡吃,就不要給豬吃」

  ——「後備母豬是豬場生存的命根子」

  ——「誰把握了豬場的溫度,誰就把握了豬群」

  ……

  從17歲開始殺豬販豬到十多年前養豬,26個年頭裡,43歲的老高几乎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豬肉價格所有的輪迴起落。

  衡量一個養殖場的規模,是有多少頭「能繁母豬」。老高現在有430多頭母豬,年出欄在3000多頭,在北京算是個中型。

  到底是哪些因素牽動著豬肉的CPI神經?老百姓眼中的「貴」,與豬老闆眼中的「貴」有何不同?北京到底還有沒有「瘦肉精」,豬老闆們都在吃什麼樣的肉?採訪前,老高聲明:全是個人觀點——但實話實說。

  漲價

  半年多前的因與今天的果

  和公開的一些說法不同,老高認為,是去年年底和今年開春兩場席捲全國的傳染病,推高了今年的肉價。

  「這種病一般在似冷不冷,似熱不熱時候流行。」他告訴記者,這次從南方到北方發生過一次波及多省的流行性腹瀉和傳染性腸胃炎。這類疫病一般北方在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或者春起的時候暴發。「大豬都有耐受性,沒什麼事兒,可哺乳小豬死亡率很高,10日齡之內可以達到100%。」

  「你算算,從初春到現在,基本是六個月該出欄了。」老高說,生豬從出生到屠宰需要半年左右,「包括去年流行的兩次口蹄疫,真正波及的都不是當時的豬價,等六七個月後出欄的時候,因為供應的減少,豬價嗖地就起來了。」

  「豬肉貴,還有一個虛報數量的問題。」老高毫不諱言,「上面」只統計有多少存欄的母豬,能保證多少人吃肉。「可統計數據和最終實際相差巨大,基礎母豬不夠,再加上小豬的存活率只有60%。到上市的時候,其實沒有這麼多,有缺口,怎麼辦?物以稀為貴。肉價自然就上去了。」

  「存欄的基礎母豬數越來越少,生長不好的,年齡老化的,又要趁著現在價位高趕快把它賣出去,錢裝兜里再說,等明年價格低的時候我再存欄。價格高峰維持的時間就越來越長。」

  算賬

  什麼都漲了,豬肉憑什麼不漲?

  有人說,豬肉綁架了CPI。

  「不對!」作為一名堅定的市場主義者,老高的看法與很多人一廂情願的想法相反:「豬價根本不需要宏觀調控,那是瞎操心。」

  「市場是什麼?有利潤全來養,沒利潤,不養。豬價下來了,養殖戶一看,沒利潤了,還是不養。豬價上去了,養殖戶都來養了,存欄就多了,不用人去控制,越控制越沒人養。」

  說到豬肉推高CPI,老高算了筆賬:

  2002年養豬場的人工費每月400元,現在是2000元,漲了4倍。作為飼料的玉米,那時每公斤0.4元,現在每公斤最少1.2元,漲了2倍。而生豬收購價格,那時是每公斤4.3元,現在大約是10.02元每公斤,只漲了不到1.5倍。

  其中,飼料成本占養豬成本的60%左右,玉米又佔了飼料成本的66%左右,玉米的價格從年初到現在漲了400元/噸,最大漲幅接近30%。每公斤毛豬需要3.3公斤的飼料供給,這就意味著,一頭100公斤左右的毛豬從出生到出欄的6個月間,光飼料就要吃掉330公斤,金額近1000元。

  「明年?豬價肯定得落!」說起價格走勢,老高這樣斷言。

  「現在的利潤,那是七個月之後的市場決定的。現在價格高,我沒有那麼多豬供應也沒用。可是現在的價格高,刺激了很多養殖戶,現在繁育量上去了,必定要導致以後價格的下跌。」在老高眼裡,養豬不僅是技術活,更需要眼光。

  疫苗

  發的疫苗,白給我也會扔掉

  傳染病可以一夜之間讓養殖場「全軍覆沒」,因此,豬肉的成本不僅體現在人工、飼料上,還有一項:疫苗。

  但說起疫苗,和其他很多豬場的老闆一樣,老高也是嘿嘿一笑。這是一個行內「公開的秘密」——按理,對列入國家一類動物疫病,包括豬瘟、口蹄疫、藍耳病這些疫病經費由政府財政負擔,實行免費強制免疫,養殖戶因此可以受益。

  「可這裡面就有問題。」老高直言,他這些年一直跟廠家直接要貨,從哈爾濱走航空。「反正我不會用發的疫苗。關起門來說,(疫苗)白給我也會扔掉。」

  統計顯示,我國目前年出欄約6億頭生豬,僅生豬就需每年打三種疫苗,共6針。其中豬藍耳病弱毒苗0.8元/ml,豬瘟苗0.2元/ml,口蹄疫苗0.8元/ml,強制免疫疫苗的費用超過21.6億元。

  「說白了,就是政府花了幾十億的錢,很多打了水漂。」老高說起自己的養殖戶朋友:「有用了發的疫苗,豬還是死了。吵吵著要打官司,我就問他一句話,這些年你聽說過有因為疫苗打官司贏了的嗎?」

  其實,老高透露的這些內容並不新鮮。

  據媒體報道,目前實行的免費疫苗機制存在問題。一是強制免疫疫苗採取政府招標的形式。由於招標方盡量壓低價格,而企業為了盈利,會以各種手段彌補。有養殖戶形容現在「兩針的量不如過去一針的量」。另外,疫苗需在低溫冷凍條件下保存,從獸醫總站到養殖戶經過多道環節,如在運輸、保存過程中出現問題,疫苗在到達養殖場之前就可能已經失效。

  但買好疫苗的錢是決不能省的。為此,老高這個3000多頭的中型養殖場,每年得多掏十幾萬。「養殖戶最怕豬得疫病。不同的豬場菌群不一樣,毒株不一樣,免疫程序不一樣。但一旦得了會迅速傳染,損失成倍增加。疫病是導致豬肉價格大起大落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瘦肉精

  北京豬種新

  不用靠這個

  雙匯「瘦肉精」事件讓很多人的關注焦點引到了養豬行業。那麼,北京到底有沒有「瘦肉精」?

  北京沒有——老高斷言。他說,自己可以拍著胸脯保證。

  為什麼沒有?老高給出了原因:過去添加「瘦肉精」的目的,是刺激瘦肉的生長。而現在,「全是外國豬,品種更新了,瘦肉率也能達標,幹嗎還需要瘦肉精?」老高說,自己搞了10年的養豬,北京早沒了這種市場需求。

  「以前我是殺豬的,用了瘦肉精的豬,那肉——漂亮!自然就賣得比別的貴。」他說,現在不用瘦肉精,也能出這種肉。

  「專家講三元雜交優勢,怎麼個三元法?比如先是『長白』+『大白』,養出『長大』,或者『大長』,再和『杜洛克』父系配,配出來『杜長大』,最後能達到2.8-3比1的飼料豬肉比來。」從老高的口中冒出一串的專業術語來。

  老高於是詳細解釋,原來「長白」和「大白」、「杜洛克」是三種著名的瘦肉型品種,將前兩者雜交后,再與第三種瘦肉型品種的公豬雜交,得出的品種可以達到63%以上的瘦肉率。如此就可以不用瘦肉精了。

  據記者了解,三元雜交的品種瘦肉率一般可達60%以上,有的能夠達到65%。在正常飼養的前提下,就算使用瘦肉精,瘦肉率也只能提高5%至7%。

  「10年前順義有一個案子,有人用瘦肉精,抓起來了。現在品種改良了,沒人再冒這個風險了。」老高說。

  那為什麼一些地方還是會發生「瘦肉精」事件?老高的判斷是,主要原因是當地的品種更新沒跟上。「都像北京這樣,不會出現『瘦肉精』。」

  安全豬肉

  買肉得找那種

  有二指厚膘的

  解釋了瘦肉精,老高又聊起了吃肉的話題,向記者傳授起買肉的「絕招」。

  老高說,市場上以前有一種泔水豬,是四五百斤的大肥豬。「油有一拃厚,」他用食指和拇指比畫了一下說,這種類型的豬肉已經很少見了。

  另一種就是商品豬,老百姓平常買的肉都是這種類型。

  「背膘一指厚的肉,不要買。」老高伸出個手指頭。「還有你看那種只有一層皮的,全瘦,但(好)豬不會長成這樣。」老高說了原因:「太瘦的,那種不到150斤就出欄的,全是瘦肉,肯定有毛病。有毛病的就會提前賣掉。」

  記者提出一個問題:在超市買的肉是不是比農貿市場的質量更好?

  不盡然——老高說,超市的肉,算上分割、包裝、人工、損耗,算上養殖戶資金的周轉時間,自然會比農貿市場的肉貴些,「要不錢從哪裡出?」

  他介紹,超市裡賣的一指膘的,反而算是特級肉,因為瘦肉多。稍微肥一些的,二指膘,算一級。最後到大肥的,算等外。太肥的肉,多分銷到外埠。雖然二指膘的肉算一級,但這種肉最好。為什麼呢?「身體壯、體質好,而且到150斤以後,基本不用用藥了。基本上這種豬沒什麼毛病。太肥也不好,白膘厚度在兩指厚,最好。」老高說,他自己就吃這種肉。

  「另外,剁碎的排骨,我不主張買。」老高解釋,商戶可以摻雜進去有毛病的肉骨。他承認,自己當年殺豬的時候,也干過類似的事情。「所以要買就買大塊,現剁的最好。」

  「嘮叨」到最後,老高表示,自己說的這些會招一些人記恨,「但我只是實話實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0:5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