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竊聽醜聞折射西方媒體制度困境

[複製鏈接]

4607

主題

1萬

帖子

4萬

積分

貝殼至尊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4005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kylelong 發表於 2011-7-22 10: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由英國《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同屬新聞集團的其他媒體相繼被捲入;美國、澳大利亞等國有關媒體操守和新聞監管的調查與反思呼聲強勁;竊聽醜聞甚至越過媒體邊界,在英國警界、政壇引發連鎖震蕩,卡梅倫首相因此遭遇「上任以來的最大嘲笑」。


  竊聽醜聞並非媒體罔顧社會責任、濫用新聞自由的偶發事件,它折射出西方媒體發展及民主體制遭遇的制度困境。

  在西方新聞史上,大眾傳媒曾高揚自由的旗幟,為資本主義民主體制的確立和發展搖旗吶喊。西方媒體也常常標榜自己是獨立於行政、司法、立法之外的「第四力量」,是傳播真相、維護公正的「無冕之王」。但在資本壟斷與兼并的浪潮中,大眾傳媒被迅速裹挾進來。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新聞業主要控制在50家大公司手裡。至90年代中期,已經集中到10家公司的手裡。到了21世紀,美國的傳媒業幾乎被時代華納、迪士尼、新聞集團等五大財團壟斷。默多克的新聞集團橫跨各大洲,在英國包括《泰晤士報》、《世界新聞報》在內的40%的報紙由其控股,在美國擁有《華爾街日報》、福克斯網、幾十家電視台等諸多重量級媒體,澳大利亞70%的報紙隸屬該集團。媒體自由在集團化的陰影下黯然失色。一篇題為《資本比自由硬,默多克勝利了》的評論寫道:「美國新聞人不得不面對一個悲涼的現實:他們只是聖徒,不是主。主的名字叫資本」。

  美國學者W·蘭斯·班尼特將新聞比作是理解政治和國家治理的「關鍵」,「所有的政治角色,從總統到議員,從利益集團到激進主義者,都統統將新聞看作他們走向政治的關鍵。」跨國媒體集團不僅直接控制和操縱新聞媒體,而且還通過媒體精英與政界、商界精英聯結起來,形成強大的利益集團,以維護各自的利益。政府與媒體之間既有制衡,又互有所需。政界人物為擴大影響,鞏固地位,不得不拉攏、利用甚至取悅媒體。據英國媒體報道,因竊聽醜聞而被捕的卡梅倫首相前新聞主管、《世界新聞報》前主編庫爾森,以其強大的媒體資源和人脈資源,在保守黨的選舉中曾發揮重要作用。「過去20多年,擺在每個英國政治家眼前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學會同默多克打交道,搞好關係」,英國《每日快報》政治評論員彼德·奧波恩如是評論新聞集團。

  為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媒體不惜採用竊聽、賄賂等非法途徑獲取獨家內幕消息,爭取有利的政策支持。為獲取媒體的輿論支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對媒體的一些不當作為「無奈」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竊聽醜聞充分暴露了媒體與警察、政府高層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過度的新聞自由,使西方民主體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媒體綁架民意、民意脅迫政客、政客勾結媒體」這個難以解脫的惡性循環。在伊拉克戰爭、利比亞戰爭初期,英美的很多媒體大報戰爭的「勝利果實」,對平民的死傷慘狀和戰爭的殘酷景象則選擇性「失盲」。軍火制售集團、媒介集團、政府利益部門編織成強大的「軍工複合體」,以有形無形之手左右著公眾的視線焦點和社會輿論走向。

  壟斷是自由的天敵。這些現有傳播體制和民主體制的既得利益者——傳媒集團,在國際傳播中竭力適應國內形勢需要,以有限的,甚至偏見式的報道應和著國內某些階層和群體的需求,不斷澆築本國公眾對他國的「刻板成見」。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在西方強勢媒體輿論的高壓下,被不斷地淹沒、忽略和壓制。信息傳播的「鴻溝」進一步加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政治、經濟不平等。

  媒體掌控著輿論的網路,媒體自身也處在政治經濟的網路中。《世界新聞報》在最後的社論中說「我們迷失了方向」。迷失的媒體背後,還有多少東西在迷失? (王方)

生活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幸福是我們對生活的感受。今天我們的生活如何,感受如何,取決於我們自己用什麼樣的眼光和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

Thumbnail view only, Click to view original image. Images may be subject to copyright. Learn More
周末魚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4:2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