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經濟東方不亮西方亮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1-7-10 07:5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7-10 06:15:47   

  
為縮小東西部差距,國務院不斷採取措施推動西部投資,加快區域增長。  

  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去年10月以來密集出台的量化緊縮政策、存貨周期調整和全球需求疲軟導致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放緩。但這只是溫和的回落而已。儘管近期PMI有所下滑,但最新數字仍對應9%左右的GDP增長。的確,沿海城市房地產市場調整或許會導致城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下降,加之出口增速放緩,未來短期內GDP增長確實可能進一步放緩。但我們認為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中國仍可依靠內需維持8-9%的增長。諸多因素中,內陸地區強勁的增長動力將成為未來數年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近期加快發展西部三大經濟區的戰略計劃可能使這些區域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長引擎。這些都表明中國經濟硬著陸風險無從談起。《財經》發表滙豐銀行亞太區董事總經理屈宏斌、滙豐宏觀經濟分析師孫珺瑋文章如是說。

  沿海地區增長放緩,但內陸地區保持強勁
 
  文章稱,過去三十年大部分時期中國經濟主要靠沿海地區拉動。沿海地區GDP增速高達12.4%(簡單平均),分別超出中部和西部地區10.6%和10.2%。

  但全球危機以來「一國兩速」模式發生了逆轉:即沿海地區在增速方面已落後於內陸地區。一方面,因沿海地區更依賴於出口而受到全球危機期間外需驟降的嚴重打擊。后危機時代全球復甦乏力同樣抑制了出口增長。另一方面,內陸省份不僅未受金融危機衝擊,還獲得了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主的4萬億刺激計劃中的較大份額。2008-2010年沿海地區經濟增速由1990-2007年的12.4%降至12%,被中部和西部地區趕超。

  增長引擎似乎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轉移。儘管沿海省份的絕對經濟規模仍佔GDP50%以上,但目前內陸地區的快速增長表明,中國廣大內陸的新增長引擎正在形成。

  中國政府的緊縮政策對沿海地區經濟增長的影響大於內陸地區,這主要由於沿海城市房地產投資下滑幅度大於內陸城市。事實上沿海地區房地產調控措施更為嚴厲,其主要原因在於過去數年發展過熱導致沿海地區房價遠高於內陸地區。頒布三套房限購令的城市多為是沿海地區一線和二線城市。因此,今年頭五個月東部省份房地產銷售增速由去年初的逾50%驟降至10%,而同期中部和西部省份則維持在同比35%左右。1-5月東部省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由去年6月40%左右的峰值降至同比31%,而5月份中西部的投資同比增速分別升至36.5%和43.6%。因此受房地產調控影響,1季度東部省份的GDP增速由去年的13.8%下降至12.6%,而內陸地區增速則繼續超越沿海地區。

  內陸地區基建投資正在趕超

  文章指出,過去數年,內陸地區實現趕超的各項貢獻因素中首推基建投資,尤其在金融危機之後。這不僅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巨大動力,還是西部省份GDP增速高於東部省份或受信貸緊縮影響較小的重要原因。2004-2008年東部省份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均為22.8%,大大低於中西部省份同期的平均水平(分別為32.7%和28.8%)。

  拉動投資需求的主要因素包括:

  •政策支持。2000年國務院出台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這一戰略涉及西部12省市,占國土面積的71.4%和全國總人口的28.8%。為縮小東西部差距,國務院不斷採取措施推動西部投資,加快區域增長。

  •城市化與工業化需要基礎設施的配套。內陸地區的城市化率提高較快(部分原因是其基數較低)。2005-2009年東部省份城市化率上升2.7%達56.7%,而同期中西部省份分別上升4.5%和3.9%達45.9%和39.5%。除城市基礎設施外,內陸地區幅員遼闊,因而城際交通投資需求較大。

  •趕超需求。內陸省份人均GDP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約三分之二左右,不足東部省份的50%。內陸地區需要建設基礎設施及各類企業以帶動地區經濟,縮小同東部地區差距,儘管其發展不會是簡單地重複沿海地區的路徑。

  4萬億人民幣一攬子刺激計劃將內陸省份的基礎設施投資加速付諸實施。因而內陸地區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里程的增長大大快於沿海地區。

  2007-2009年間中國共新建高速公路403,818公里:東部省份佔19%,中部省份佔20%,西部省份佔60%。這與2002-2004年的情況反差頗大(該時期各地區高速建設進度基本相同)。

  鐵路方面的變化更為顯著,尤其在西部地區。21世紀初期(2002-04年)東部地區是鐵路擴展的主力,共建設2,166公里,幾乎相當於中西部省份新建鐵路里程之和(分別為996公里和1,189公里)。近年來(2007-09年),尤其受益於刺激計劃,西部省份共建鐵路3,692公里,占同期新建鐵路總量的44%,幾乎是東部省份新建里程(1,954公里)的兩倍。

  內陸地區的交通因而大為便捷。除青藏鐵路外,目前部分內陸省份基礎設施大踏步前進。例如寧夏(中西部省份,GDP總量相當於愛沙尼亞或玻利維亞,土地面積相當於克羅埃西亞,參見Insidegrowthengine)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全國第一。四川(西南部省份,GDP總量相當於捷克,土地面積相當於西班牙)高速公里總長全國第一(截止2010年),2005年以來公路密度已翻番。

  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是當地GDP增長的重要動力,還為吸引工業投資和建設內陸製造業中心鋪平了道路。

  成本差異擴大促使產業投資向內地遷移

  文章認為,新一輪產業轉移(即由沿海地區轉向內陸省份)將不斷加快,這與30年前由日本、台灣及其他發達經濟體向中國沿海的轉移類似。這方面富士康是知名案例。2010年上半年深圳工人工資上漲近70%,富士康因而將其製造基地由廣東轉移到了河南和湖南(均為中部省份)。富士康在鄭州(河南省省城)建立了雇傭30萬人的製造基地。據稱此舉已吸引了30多家配套企業落戶該地區。

  除富士康外,后危機時代主要是相對低端的勞動密集型製造企業搬遷到了內陸省份。原因很簡單:a)廉價勞動力;b)巨大的內地市場;c)當地政策的支持。

  •勞動力成本是此輪產業轉移背後的首要因素。伴隨著經濟的V型反轉,勞動供給漸趨緊張,製造業工資快速上升。沿海地區製造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壓力不斷加重,利潤空間受到擠壓。2010年東部省份年平均工資超過4萬人民幣,高於中西部省份分別約57%和23%。製造企業因而考慮向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內陸民工來源地省份遷移完全合乎情理(四川與河南是前兩大民工來源省份)。

  •巨大的內陸市場是又一大吸引力,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機后外需仍然疲軟的背景下。製造商選擇轉移到內陸省份可近距離接觸這一巨大而快速增長的市場。例如,西南省市(四川、重慶、雲南和貴州)人口近2億,過去5年GDP增速達13.2%,高於11.2%的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增速平均達18%,同樣高於16%的全國平均水平。未來數年內陸省份將繼續釋放經濟潛能,保持增速領先的態勢。

  •政策支持涵蓋稅收、土地和金融措施等方面。就地方政府而言,他們熱衷於引進工業投資,而這同樣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國務院頒布了《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國發[2010]28號)。

  內陸地區消費快速增長

  文字表述,過去數年GDP與收入的快速增長推動了內陸省份的消費支出。金融危機后內陸地區消費增長持續快於沿海地區。內陸地區不僅受外部衝擊較小,還成為前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主要受益地區(這些項目多數位於內陸地區)。過去五年中西部地區零售增長持續快於東部省份約1%。

  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農村人口比重較大,因而趕超沿海地區的潛力巨大。近年來,農村家庭受到了政府的「家電下鄉」計劃的刺激。未來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內陸農村家庭耐用品消費趕超城市家庭的步伐必將加快。圖13展示了城鄉和東西部家庭之間電腦擁有量的巨大差距。其他大件商品的情況與之類似。

  西部地區是增長的火車頭

  文章分析,西部地區受益於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增長快於其它內陸地區。下文所述的四大西部經濟區增長較快,將對促進區域間經濟平衡發展發揮重大作用。

  成渝經濟區

  成渝經濟區是國務院設立的「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框架下一大重要經濟區。其被譽為繼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經濟區后的第四大經濟區。成渝經濟區以兩大核心城市–成都(四川省會城市)和重慶為中心,覆蓋直轄市重慶的31個區縣以及四川省的15座城市,地理面積超過200,600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

  成渝經濟區目標在2015年GDP總量佔全國比重由2010年的4%提高至7%;人均GDP由2010年的24,000人民幣提高至39,000人民幣,這意味著年增長率達將10%;城鎮化率由2008年的43.8%提高至52%;至2020年,成渝經濟區將成為中國最具實力的經濟區域之一,人均GDP達65,000人民幣,城鎮化率達60%。

  這將釋放中國西南部經濟增長的潛力。基礎建設投資可能將繼續成為一大增長動力,與此同時,先進位造業將加速成為核心產業。主要包括以下八大產業:裝備製造、汽車製造、電子信息、民用航空航天、冶金和材料、化工、紡織和醫藥。此外,成都和重慶在提升製造業實力的同時,還將成為西部地區的金融中心。

  兩江新區–西部地區的浦東

  兩江新區於2010年6月正式成立,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和天津濱海新區后第三個也是內陸唯一的副省級經濟開發區。兩江新區將享受與浦東和濱海新區同等的優惠政策。其還將實施城鄉協調發展、稅收、產業、技術創新和房產政策的試點計劃。

  兩江新區目標在2012年GDP由2010年的1,050億人民幣增長至1,600億元人民幣,2015年增至3,200億人民幣,2020年增至6,400億人民幣。在產業方面,兩江新區致力於打造「6+3」核心產業體系。「6」為六大製造業,包括:汽車產業(主要為汽車及新能源汽車)、裝備製造業(主要為軌道交通及電力設備)、電子信息產業(主要為計算機及信息設備)、生物醫藥產業、新材料和節能產業。

  「3」為三大服務業,包括:創新金融為導向的金融行業、會展業以及物流為導向的商業及IT業。兩江新區的江北嘴中央商務區將被打造為該區域的上海金融區浦東陸家嘴。中國的大型銀行已經在此設立了辦事處。

  關中天水經濟區

  關中天水經濟區成立於2009年6月,是西部三大主要經濟開發區之一。其地理面積約79,800平方公里,人口為2,840萬,覆蓋陝西省的西安、咸陽、銅川、渭南、寶雞、商洛以及甘肅省的天水。

  關中天水經濟區目標在2012年實際GDP由2010年的3,765億人民幣增長至6,600億人民幣,2020年達1.64萬億人民幣;城鎮化率由2007年的43%提高至2012年的50%,至2020年達到60%。其計劃在2020年成為先進高科技和農業產業基地,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裝備製造業、航空航天業、原材料加工、機械化農業和旅遊業。

  北部灣經濟區

  北部灣經濟區位於廣西省南部,成立於2006年3月,為加強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關係,於2008年升級為國家級戰略國際合作區域。北部灣經濟區在上個五年計劃內GDP由2005年的1,180億人民幣激增至3,020億人民幣,年增長率達16.3%;港口吞吐量由1.2億噸擴大了2.75倍。其計劃在重點基礎設施項目上投資2.6萬億人民幣,並在未來五年內實現3.75億噸的港口吞吐量,由此成為廣西及其它西南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領頭羊。

  內陸地區的強勁增長將緩解沿海地區經濟放緩的影響

  文字表述,儘管近期市場對過度緊縮的擔憂影響了經濟增速,但我們對9%的GDP增速預期仍抱有信心,這主要由於內陸省份的前景向好。得益於建基礎設施的投資熱潮,內陸地區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產業將加速擴張,優惠政策繼續傾斜。內陸地區的這一增長引擎將在未來5-10年內持續發揮作用,並緩解未來沿海地區經濟增長放緩所帶來的影響。

  有些人可能擔憂內陸省份的投資資金問題。中國大陸地方政府總債務高達GDP的27%(截至2010年債務達10.7萬億人民幣),而內陸地區財政狀況相對較弱。但我們認為資金不是一個問題。首先,地方政府總債務仍可控。其次,政府可通過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來滿足地方政府基建計劃的融資需求。再次,在新疆試點的資源稅改革以及在重慶試點的房產稅計劃可能拓寬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渠道。最後,除中央政府撥款外,預期的內陸地區經濟快速增長本身也將改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2022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北冥魚

Rank: 5Rank: 5

積分
10444
沙發
zjd713 發表於 2011-7-10 08:14 | 只看該作者
是啊,實際上江澤民還是很有戰略眼光啊,我看共和國建國以來除了毛、鄧,就算他是個人物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3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7-10 08:20 | 只看該作者
中國的西部地區,發展潛力巨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2 11: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