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寶寶早教好文章---不可不讀

[複製鏈接]

18

主題

133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4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on5535 發表於 2004-9-19 00: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家庭中的如何實施有效的早期教育(一)
搜集-light   來源-聰明寶貝



講早期教育的書很多,可是大多的書讓人看了覺得很有道理,可是實際操作起來卻無從入手。或者有一些具體的方法,但是沒有持續性,今天做了,卻不知明天做什麼?經過2年的實際培養我家的孩子,我摸索出一套自已的方法,寫出來供大家參考,希望和大家一起進行討論,共同提高。

一、什麼是教育
傳統的教育觀念,把人生截然分為兩個階段:學習和工作。並且把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特別是最終完成正規的大學教育,作為立足社會、謀求生存和發展的惟一目標。
其實呢?教育應該貫穿人的一生的各個年齡階段,而不是只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現在提倡的「終身教育」要為每個社會成員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提供學習機會。
教育的目的已經不再是訓練兒童和青少年,而是使所有的人終身受教育;這種教育已經不只限定學校教育,而是包括了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一切教育形式;教育的內容已經不限於傳授和儲存知識,而是要努力尋求獲取知識的方法
我們剛才說了,」終身教育」要為每個社會成員在他需要的時候給他提提供學機的機會,那麼我們的孩子也是社會一名社會的成員,我們的孩子在小的時候僅僅需要說話、吃飯、睡覺、還有玩嗎?他會不會還有更高的需要?

二、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大部份沒有接觸過早期教育的人,都簡單的認為,早期教育只不過是把小學的課程提前到幼兒園來完成。但是,真正早期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
很簡單所有教育的目的,是讓大家有個快樂的人生。如果一個人很有錢,但不快樂的話,那就不算是一個成功的人生。
一個人快樂不快樂與金錢、地位沒關係,有錢有地位並不一是快樂的人! 那麼有了什麼我們才能快樂呢?要有智慧!不是要聰明,聰明很膚淺,智慧是一種文化的沉積,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積累,有智慧的人才會快樂。有了智慧人才能分清善與惡、美與丑。
教育不是叫我們努力去工作,也並不是讓我們把所有的人都培養成科學家,首先第一步必須要了解教育的本質,必須把握教育的方向,假如這個方向錯誤,那你的努力白費,甚至製造了反效果,所以教育智慧比教育工作還更重要。
要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知道如何面對困難;如何幫助社會、他人,多行善事;如何找尋真正的人生。
以前看報紙上寫過,我們中國的奧數在國際上很厲害,頻頻拿大獎獲金牌,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數學精英在得完金牌后說什麼嗎?我以後再也不想接觸數學了!我想這樣的教育有什麼用!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呢?我總結出8個字,「德材兼備、文武雙全「缺一不可,以德為先,以武為附,朝這個方向努力我想可以接近智慧。我想這8個字的含義大家都懂,不用我做什麼具體的解釋了。
那麼我們今天是談早期教育,不是談「終身教育「,早期教育除了為了追尋智慧,在他幼小的時候給他打下一個良好基礎,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讓我們的孩子儘早從被動的接受教育,轉向為主動的去學習。我們現在的教育不信紙是從幼兒園還是到大學,都是老師去講,我們學生去聽,一直到大學畢業都這樣。所以我們的家長只要孩子上學,就跟孩子操心,「你怎麼還不學習?就知道玩,你怎麼不把玩的心用到學習上呢?「,這是為什麼,因為孩子從來不會主動的學習!如果我們的孩子儘早地掌握了主動學習的方法,那你還用為孩子的學習操心嗎?所以有人說,早期教育是一門經濟學,很經濟的,你只要在他生命中是頭幾年去投入,以後基本不用管了,為什麼?底子打好了,剩下的事情他都會去做了,他有這個能力。但是,如果你覺得,孩子小,我現在也忙,到大了再說吧,如果這樣,你可能在孩子小的時候很省心,往爺爺奶奶家一送,大一些送幼兒園,回家就看電視 ,如果孩子大了一上學,你就操心去吧!操心操到什麼時候呢,要看你的孩子,如果弄不好,會讓你操心一輩子。所以說,各位家長,我們的目光要放遠一些,做什麼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的!
我有一個親屬,孩子小的時候不管,他說什麼,我家孩子膽子小,一說就聽,現在不用管,上學老師一歸籠一下,就行了,可是事實呢?現在上3年級了,事實上可不這麼簡單,好不了的。

三、為什麼要進行早期教育
有人的一提到早期教育馬上就會說,孩子從小最重要的是讓他開心,讓他多玩,讓他多動手,少動腦,到大了,上學才學別的。這是一種普遍的想法。我先不去評論這種想法的正確與否,我先給大家講兩個問題,一個是0-13歲過程中,大腦是怎麼發育的,還有一個就是人類心理發展關鍵期
1、腦科學
一個胎兒三個月~五個月就有聽覺,這個時候他的聽覺神經已經在成長。人從胎兒初期大腦開始的最初發育,發育到什麼時候呢?到13歲,大腦基本就已經定型了,就是以後成長極其緩慢,25歲之後人的腦細胞每天就要開始死亡一部份。0~3歲人類的聽覺神經發展60%~80%,不是只有聽覺,而且帶動其他神經的成長。人類一生的頭腦,大概在0歲~3歲就已經幾乎定型了所以現代科學證明,如果人的智力為100%,那麼0-3歲人的智力成長到50%,3-6歲成長到80%,6-13歲剩下最後的20%。一個人處理事物的方法,基本是6歲以前就定來了,定下來的是那種思考模式。有三歲看到老的說法。0-6歲,是人生髮展的最為關鍵的時期,大約有80%的大腦神經是在這個階段構建成的,神經發達與否與接受外界刺激有很大的關係。所以在孩子在腦發育的過程中,如果我們給予他極好的營養,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那麼她的大腦就會發育的很好!我們日常生活有一個誤區,就是,孩子只要吃得好,睡得好,大腦就會長好,但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如果只有這一個方面,大腦長的不會好,因為缺少環境的刺激。不單單是人,就是一般的生物,如果給他極好的刺激,它的潛能也會開發出來。
日本索尼公司的創始人,早期教育專家,井深大來中國時講過一個事例,他們培養西紅柿,就是一粒普通的種子,但是給予他極好的物質營養與環境刺激,時間關係,具體辦法不講,但是得到的結果呢?普通的柿子,佔地是1/3平米,結果10-20個種子就不錯了,但是這顆西經柿,被稱為西紅柿樹,佔地12平米,結出多少個西紅柿呢?可能大家都猜不出來,12000個!一般人的大腦被開發3-10%,經過早期的培養普通的植物都會得到如此的效應,如果做為我們萬物之靈的人類呢?
這種例子很多,剛才講植物,現在講動物呢,一個媽媽生的小白鼠,分成兩組,一組生長在大大的房間,有白天黑夜,有豐富的玩具、顏色,並且有音樂,而且給予很好的營養,另一組呢,每一隻小老鼠,關在一個籠子里,沒有白天黑夜,別的什麼都沒有,但是吃的與另一組一樣,過了19天呢?讓科學家大吃一驚,第一組小老鼠,非常聰明活潑,而且你抓不住它,讓它走迷宮,非常容易地就走出去了。第二組呢?你抓它的時候,他都不會跑,只會吱吱叫,而且走不出迷宮。事後,科學家把老鼠解剖,發現第一組老鼠的大腦豐常大,神經纖維豐富,第二組呢?大腦小,而且只有很少的神經纖維,這樣的事例很多。
一般家庭中有個誤區,就是孩子到大了好教,小時不用管。這個觀點對不對呢?打個比方就象農民重莊稼一樣,種子到了地里我們就要開始辛勤的培育了,澆水、施肥、除*等等,這樣才能保證以後莊稼會結出好的果實,沒有一個農民說,現在不用管,等莊稼開始要結果實了,我再施肥、澆水。

2、人類心理發展關鍵期
人類心理學發展關鍵期的研究是從奧地利動物心理學家洛論茲對動物行為發展規律的研究開始的。他首先研究的是鵝的認母行為,他發現,小鵝在剛出生20個小時以內,有明顯的認母行為。它追隨第一次見到的活動物體,並把它當成」母親」。當小鵝第一個見到的鵝媽媽時,就跟鵝媽媽走,而當小鵝見到的是洛論茲時,就跟洛倫茲走,並把他當成「母親「。
可是後來,洛倫茲又發現,如果在出生的20個小時內不讓小鵝接觸到活動物體,過了一、二天後,無論是鵝媽媽還是洛倫茲,儘管再努力與小鵝接觸,小鵝都不會跟隨,即小鵝的這種認母行為喪失了。 於是洛倫茲把這種無需強化的,在一定時期容易形成的反應叫做「印刻「現象,「印刻「現在發行的時期叫做「發展關鍵期「。
重要的是,這種「關鍵期「現象,不僅在小鵝身上發生,許多的研究還發現,幾乎所鵝的哺乳動行都鵝這種「關鍵期「,現面,並且在人類身上也有有類似的現象。洛倫茲因為「關鍵期「理論的提出和研究而榮獲諾貝爾獎。
在洛倫茲后,人們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人類各種行為(包括心理、技能、知識的掌握等行為)的「關鍵期「的研究中。於是提出了人類心理發展「關鍵期「理論。所謂人類心理發展「關鍵期「理論是指,人類的某種行為和技能,知識的掌握,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如果在這個時期施也正確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錯過這個時期,就需要花費幾倍的努力才能彌補,或者將永遠無法彌補。例如:幼兒5歲以前是人類
語言能力尤其是口語能力全面發展的時期。如果在5歲以前,幼兒缺乏最基本的語言訓練或接觸,這個幼兒將很難學會人類的語言了。印度「狼孩「的事實是許多人都知道的。在出生后不久,兩個孩子被狼叼走,七、八年後才回到人類社會。儘管進行了各種教育,但「狼孩「幾乎無法學會人類的語言。
關鍵期的存在是人的大腦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如果在某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相應的腦組織就會得到理想的發展,如果錯過了一些腦功能和腦結構的關鍵期的相應訓練,會使一些腦組織造成長期難以有效彌補的發育不足。這將帶來腦功能的發展局限,外在表現為人的一些能力和行為發展不足落後。



家庭中的如何實施有效的早期教育(二)
搜集-light   來源-聰明寶貝

《家庭中的如何實施有效的早期教育》這系列的貼子,是我給本地幼兒園講
早期教育時寫的稿子,所以講到讀經教育時,直接引用了王財貴先生的話。


四、如何具體地進行早期教育
上面都是理論性的東西,下面我們來講如果進行有效的早期教育。
在我愛人懷孕以後,我就開始著手進行早期教育的研究,第一本書看的是《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我想很多人都看過吧,這本書給了我很多的鼓勵,然後又看卡爾威特的教育,卡爾威特是一個出生后智力偏低的孩子,可是經過他父親的教育之後,他成為了一個神童。
接著陸續看了很多早期教育的書,在網上也查了一些資料,但是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早期教育是對的,我們應該進行早期教育,但是怎麼樣有效地去進行早期教育並不知道!因為大部份書上都是講一些理論性的東西,你看過之後只知道早期教育是很重要,但是你並不知道怎麼去做!還有一些書上有一些方法,但是這種方法沒有連續性,在這之前你不知道該做什麼,這些方法做完之後,也不知該如何進行下一步。因為上面的原因,所以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並且上網與一些朋友進行探討,最後總結出一套可以有效地、並且能持續性地進行家庭早期教育的方法。
首先聲明一下,我的方法並不是最好的!但是在你沒找到最好的方法之前,你用我的方法,我不會讓你走彎路!孩子天天在成長,我們不可能坐等最好的方法出來后,再進行教育,而且教育是不斷發展的,也沒有所謂最好的。
我總結的教育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無為教育,一種是有為教育,無為這個詞是借用老子道德經上無為而治。如果用白話簡單的解釋一下,無為就是不需要我們家長去做什麼,有為就是需要我們家長主動去做一些事情。
(一)、如何進行無為教育
但是無為是不是就要是家長什麼也不做呢?是不是象一般人家裡所謂的順其自然的長呢,不是的!無為最關鍵的是讓孩子自已從他所處的環境中去學習一切知識。
比如,我們的孩子學會走路,孩子是怎麼學會的,你們知道嗎?有的人說是我教會的,或者有人說他自已到時候就會走了!我想很多的人都是這樣想的吧。但是你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個問題,我們剛才提到過狼孩,根據一些科學家的統計,迄今為止世界上共發現了30餘個野生孩子,其中5個是熊「撫育」大的,兩個是豹「養」的,14個是狼「帶」大的,結果如何?狼孩像狼,猴孩像猴,熊孩像熊,豹孩像豹……被什麼野獸「養」大的孩子就像什麼野獸,這就是被發現的30幾個獸孩的共同特點。儘管他(她)們長得像人,也同樣具有像普通人那樣繼承了人類億萬年進化遺產──大腦和軀體──的權利,其智力發展水平也就只能停留在「撫養」他長大的相應的動物水平上。什麼原因?就是由於他們被剝奪了人的早期教育的環境。還有一些人,如果被人為地剝奪了至關重要的社會環境,而被單獨囚禁、隔離起來,那麼,這些人的發展結局是:白痴。那個狼孩從小就被遺棄到山裡,是狼把他養大的,到7、8歲的時候就人發現后就讓人給代回了人類的社會,讓你去教這個狼孩走路,你會嗎?科學家都做不到!那個狼孩在人類社會呆了幾年後死掉了,一直到死他的狼的習性都未改,比如四肢著地走路,白天睡覺晚上精神,不會說話,到晚上就象狼一下嚎叫,為什麼這樣?是因為從小與狼在一起,他只會學狼會的東西,到大了想改都改不了的!那麼孩子是怎麼學會走路的呢?同樣是孩子,都有人類,都有著人類的大腦,為什麼我們的孩子都會,而狼孩不會呢?很簡單,因為嬰兒天天看著我們走路,這樣到他身體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就去模仿你!就這麼簡單。還有,比如說話也是一樣,嬰兒天天聽我們說話,聽電視的聲音,聽錄音機里的聲間,慢慢的他就會說話了。所以,無為的方式不是讓大家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大家去努力給嬰兒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讓嬰兒從這個良好的環境中去學習一切優良的東西,注意一定要良好的環境,嬰兒沒有分辯能力,他是全盤的吸收,好的也要壞的他也學,所以做家長的要注意了,你們想要孩子的行為好,那麼首先你就要做到,你想要孩子坐有坐樣,站有站樣你也要做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嬰兒最初的東西都是從父母那學會的,所以你的孩子如果長大學壞了,你首先要反省的是你自已!而不是去責備孩子。
西方有一句諺語說:「維也納的孩子沒有不懂音樂的。」為什麼沒有不懂音樂的,他們都懂音樂?因為他們生下來就在音樂的環境中,依照醫學家研究,一個胎兒三個月~五個月就有聽覺,這個時候他的聽覺神經已經在成長,我們應該用最豐富的聲音來使他的神經成長得更好,帶動一切神經的成長,還有他的心靈最純潔,所以這個時候已經可以開始做音樂教育。

那麼我們做為家長的應該做哪些具體的工作來創造這個環境呢?我下我就講一下這個問題。
1、經典誦讀教育
經典育讀,就是讓孩子在0-13歲機械記憶最好的時候去大量的背誦中國最經典經、史、子集等最古典的書籍。
有人一聽到經、史、子、集,馬上心裡就反應了,「讀這些古老的書幹什麼?」 都是老掉牙的東西了,現在都什麼社會了,怎麼還會需要那些?這就是我要批判的對象。各位,現在你的心裡是想要發揚中國文化嗎?那你要讀讀幾本書,要不然,你所發揚的中國文化, 可能就是信口雌黃,不負責任。有人說,我們的文化需要批判,甚至需要轉化。你能批判嗎?你能轉化嗎?你不讀幾本這樣的書,你對中國文化是一知半解,你能夠批判和轉化嗎?所以現在不管你是要發揚,你是要批評,只要你是中國人,只要你是中國知識分子,你就逃不開你自己需要有一點內在的涵養。 如果你只是道聽途說,聽人家說一說中國文化是什麼,你就枉為是一個高級知識分子。高級知識分子對自己祖先的東西一點基礎都沒有,你還算是一個中國人嗎?中國的讀書人嗎?所以,以後如果遇到有人批評中國文化,非常簡單。假如他在我面前批評中國文化,我就馬上問:「老兄,你讀過易經嗎?不讀易經,你怎麼批評中國的形而上學;老兄,你讀過禮記嗎?不讀禮記,你怎麼批評中國的倫理學;你讀過詩經,你讀過楚辭嗎?不讀詩經、楚辭,你怎麼批評中國的文學;你讀過春秋、左傳,你讀過史記、漢書嗎?不讀這些書,你怎麼來批評中國的歷史學。」所以,批評中國文化的人,馬上叫他閉嘴,完全是無的放矢。現在中國人就培養出這樣一批不負責任的知識分子!我們要捫心自問,要有良心。但是,中國的後代子孫,不能了解中國文化,甚至連中國書都不能讀,到底是誰的過錯的呢?誰造成的?我們的家長跟老師造成的,而且不只是上一代的家長、老師造成的。我們這一代,作為小孩子的父母跟老師,你依然一直在製造下一批這種不成熟的中國人。
四書五經等經典書籍過時了嗎?我先舉幾個現代的例子,大家知道聯合國吧,在美國聯合國總部的大廳里貼著一句話,是什麼大家知道嗎?「四海之內旨兄弟「,大家知道出自哪嗎?出自四書的頭一部《論語》,江澤民訪美的時候,克臨頓在機場迎接然後發表歡迎詞,你們知道第一句話是什麼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你們知道出自哪嗎?,還是出自《論語》。在92年美國制裁伊拉克的時候,美國最高前線指揮官帶著一本書叫什麼名字嗎?《孫子兵法》,我不知我的這些例子能不能說明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累下的文化倒底適不適合現代,過沒過時!在舉一個科學領域的例子,在中國《易經》、河洛理數一直被當作算命看風水的一種技術,也就是列入「雜家」範圍里,但是外國現在卻把它當成一個十度空間的偉大生命科學,甚至人文科學在探討。 美國是現在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基因是現代最尖端的科學問題,現在美國的基因工程已發展到一個孩子生下來后,在一個小時內就能做出DNA的紀錄。這個DNA就可記錄上你這個人一輩子的遺傳基因,你生乳癌、肝癌、甚至你有什麼糖尿病等等。在哪個年紀上或哪一個階段會發病,都能很清楚地記錄下來,他們還說你們的中國《易經》裡面比我們更先進,層面更廣,我們手上的數據,已經了解中國《易經》從出生的時辰,就能推算出你的父母是哪一年生、你的兄弟是屬什麼,你哪一年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你生下來有什麼樣的病。他說有部分數據取自香港一個非常有名的人稱「鐵板神算」的人。若是向此人請教的話,猜猜看一次收費多少,港幣五萬塊一次,假如急的話,可以七萬塊。很多外國人都慕名而來探討這個問題,他們不只是當作好奇或一個簡單的事情來看待,他們是要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再做進一步研究,這是一方面的事情。
我講上面的例子都是有據可查的,不是我憑空杜撰出來的東西,我們做人即不能夜郎自大,但是也不能妄自菲薄。我們都說我們中國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但是現在的人又很少都去正視我們的文化研究我們的文化,不但不去繼承研究還持很輕視的態度。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學生,叫什麼名字我忘了,他說過一句話,假如我們現在在不重視我們中國的文化,到若干年後我們再想去研究我們中國的文化恐怕要到國外去找資料了!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的!決對有可能。
我們現在教小孩子什麼?從小教兒歌,小老鼠上燈台、大汽車,小孩子背下來,到了13歲或20歲以後,這些兒歌對他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沒有,什麼都不會有的!因為那些在生活中他自已可以學會了,根本用不著教的!但是假如我們從小教他背誦四書五經,那麼到大了,四書五經已經深深的印到他的腦子裡了,隨著年齡的增長,那麼東西會在他的體內發酵,會升華的,他會用書上的東西去衡量這個世界。
經者,路也。經典,精在哪理呢?為什麼叫經典之作呢?我隨便摘一些論語裡面的話,給各位聽一下。 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一個巧言令色的人,他的心靈一定是不幹凈的,一定是不誠懇的,這種人你一定要小心啦!當孔子講這句話的時候,是在二千五百年前他是在山東講的。但是二千五百年之後,我們在北京的人就可以巧言令色嗎?你巧言令色就是有仁德的嗎?你就可以去交巧言令色的朋友嗎?不是的,我們還是鮮矣仁。如果一個美國人,他巧言令色就好嗎?不是的,他巧言令色照常鮮矣仁。這叫做「經典」。這種話為什麼我們不去讀?如果孩子從小知道這樣的話,那麼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巧顏令色的人,他就會想到,這樣的人我不要跟他接觸,他的心靈是不幹凈的,我要小心點。子日:見賢思齊,見不賢則自省,如果我見到道德、文章比我強的人,我要好好的學習,努力達到他的水平,如果見到比我差的人呢?我要以他為鏡子,好好反省一下我自已,看看他的問題在我的身上存不存在!孔子說的一句話,比我們當今家長育孩子說的一百句話還要精闢,更能說明問題。如果這樣的話我們知道100句,那麼這個孩子你還用天天做思想工作,天天教他怎麼做人嗎?大學里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什麼是大學,大人的學問就是大學,那什麼是大人,你們以為我們長到20歲就都是大人了嗎?如果孩子知道這句話,慢慢的他就會懂,要想成為一個大丈夫,那麼要明明德,還要止於至善,為什麼要止於至善,易經上講否極泰來,事物發展到極限這后就要變了。所以說各位如果在發大財做大官,這時你就要小心了,發展到最好的時候就沒有餘地了,就會慢慢變壞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知道這些道,我們的國家就會安定了,人心就會向上、這個國家就會繁榮強大的。
任何以前中國讀書人,都在十三歲之前把所有應該讀的書全部讀完。一些重要的書都放在肚子裡面,假如沒有這樣子的教育,這一輩子不要想要成為一個所謂的大人才。就沒有了,大人才就跟這個分家了。
還有的人一提到背育就頭疼,孩子最重要的是要理解然後才記憶,死記硬背沒什麼用,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的,要懂了才要教的,不懂不要教。我問問各位,在我們教自已小孩學說話的時候,當你說叫媽媽、爸爸,他懂嗎?最開始他懂媽媽爸爸的含義嗎?不懂,不懂為什麼你還教!你為什麼不說,他現在不懂,等他大了2歲了,懂了我才教!我想沒有這樣的家長!同理一樣,小孩子在小的時候把經典背下來,不懂不要僅的,背下來之後,他有幾十年去懂,去發酵,去升華,慢慢都會懂的!但是,如果你小的時候不去教,到大了,他連懂的機會都沒有!
我們的教育大體是依照美國二十世紀初年,也可以說西方二十世紀初年,最流行的一種兒童中心本位的認知心理學為背景,然後做一種邊談教學法,這樣一種教育。如果我們對這個術語一時不能了解,那我就用簡單的白話說,現在,我們的教育觀點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認為要教一個孩子、兒童、青少年的時候,要考慮到他能不能夠吸收,能不能夠了解,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教了以後呢?老師要講解得非常清楚,讓他聽得很懂,甚至還要考試,問他懂不懂,還要看他能不能在日常生活做出來,這叫行為科學主義。你觀察他的行為,假如他懂得了,他又實踐出來了,我們才知道,教育達到成果了,我們才教,教懂了才有用。各位,你是不是這樣教您的孩子、學生的?我再講一遍,我們認為要教一個孩子、一個單人、一門功課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孩子能不能夠懂 ,他以前有些什麼舊經驗呢?我們順著舊經驗再更上一層,然後我們要講得很清楚,讓他的知識更高一層,讓他的思考更高一層,結果他能夠真懂了,我們才覺得有效,這叫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用的教育。其實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效,有沒有錯呢?並沒有錯。但是,是不是全對呢?問題就在這個地方。其實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效的教育只是在知識記憶能的範圍有效,我們一般說科技教育有效,但是科技教育、科學技能知識的教育、思考的教育都應該是懂了才教,教懂了才有效,這種教育可以開發人的思考的能力,可以增進人的知識的廣博,這種教育應該是懂了才教,因為你不懂就教,他聽不懂,聽不懂就沒有效。
我們要知道這個認知心理學只不過是認知的心理學。西方的心理學家他都知道,他所研究的是人類認知的心理發展,認知的心理發展所應用到科目應該是認知的科目,在我們這邊,大概是放在所謂的數學自然和物理化學,這些是認知的科目,凡是認知的科目最好按照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來安排。什麼意思?就是懂了才教,而且教的時候要教得很清楚,而且讓他自己學得非常地明白,這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這叫邊需邊學按步就班,我們要怎樣教的時候,必須要了解一個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到底它的程序是什麼呢?有認知心理學的書可以看,那麼像美國他就是一科學的國度,他對於科學教育正應該按照認知心理學來教,所以他們科學的教育是按排得比較合理的,如果我們沒有照這樣的合理的安排,恐怕我們的科學教育不一定能夠教得成功
但是,凡是不屬於科學的科目,都不一定要按照科學的辦法教,就是不一定要懂了才教,而是不懂就可以教,乃至於不懂也有用,甚至是不懂的時候一定要趕快教,等到懂就來不及了。比如說精神的升華,比如說美感的陶冶、氣質的變化、品德的提升、理想的建立、道德、勇氣之堅持、為國為民心量之開朗,乃至於你面對世界的眼光跟志氣,統統不屬於科學,乃是屬於人品、人格、教養,這種教養不屬於科學。
不是科學的科目為什麼還要按照科學的辦法?所以,從今以後,你一定要心中有一種主張,你要抵擋這種謬論、這種錯誤的理論,認為說你這一科為什麼不按照科學辦法教。如果有人責備你,你就告訴他,這一科不是科學,所以我不必按照科學辦法,你敢這樣做嗎?假如你不敢,你就在障礙你的孩子了。所以,一個老師、一個家長要負起責任、要有良心,你也要有智慧,要不然你無形之中,你只是道聽途說,你只是等陰奉詞,人家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你就在害你孩子,因為你沒有勇氣。為什麼沒有勇氣?因為你沒有智慧。所以智、仁、勇,有智慧,你的仁德才是真正的仁德;有智慧而有仁愛之心,你才有勇氣。沒有智慧的人,沒有見識的人,你要愛人也愛錯了,你不能夠有智慧,你不能愛人,你也沒有擔當的勇氣。
但是我們怎麼教孩子去背誦這些經經典之作呢?是不是一定要說孩子你過來,坐好,跟我背,我背一句你背一句,背不會就要挨打呢?
很多人說早期教育不好,束縛了孩子的天性,其實並不是早期教育不好,而是方法錯了。比如說刀這個東西好不好?如果你用手術刀去救人,刀就是好的,但是如果你去殺人,刀就是不好的,所以世上事情的好壞都在於運用的人,而不在於事務的本身,所以中國有句話叫「邪人用正法,正法也邪,正人用邪法,邪法也正「。
那麼就讀經來說正對於幼兒什麼樣的方法是正確的呢?很簡單,只要你有一部錄音機就可以了,你把論語的磁帶買回來,然後天天放給他聽。但是用不著一定要他坐到那一動不動的仔細聽,他可以隨便玩、隨便跑做什麼都可以,但是一定要讓他聽到就可以了。
有人會說了,就這麼簡單?你天天給他放,他都不去認真的聽就能背下來嗎?其實有的時候越認真效果就越不好。我舉個例子,就說我家的小孩吧,之所以用我的家孩子為例,沒有吹噓的意思,只是離得近一些,讓各位感覺親切,更有說服力。他現在剛剛兩周歲,是一個小女孩也很頑皮,象其他的孩子一樣好玩。我最初給他聽論語的時候並沒有想讓她能背下來的意思,我想沒事就聽聽吧,所以在她還沒到一歲半的時候我就給他買了一個復讀機,然後回家后就給他放一會,30分鐘左右,大約過了半個多月,有一天我帶她出去玩,邊走我邊說唐詩,那時她還小,我說前面的,她接最後一個字,比如我說白日依山,她就說近。說著說著,我偶爾就說出了,子日,學爾時習,她馬上就說之!我最開始很詫異,然後我接著往下說她聽的她都能接下來!那時候她還沒到一歲半!再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很強的,在我家孩子很小很小的時候,她睡覺時我就給他背唐詩,大約30多道吧,每天都重複背,到她會說話的時候,她就都會背了,她最開始會背的都是五言的,因為五個字說起來容易,七言的說起來難她不會說。大約在一歲多就是開始背論語的時候,以前我給她讀過的唐詩我就不給她念了,有的時候找一些新的給他讀,但是在前一些日子我發現,我有將近半年不給她讀的七言唐詩,她競然也會背了!我家小孩不是神童,只是普通的孩子。舉這個例子我只是想說明孩子在小的時候學習的能力有多強!所以你們不要再小看孩子,不要在耽誤孩子了!任何一個小孩,只要你不去障礙她的發展,順其熱引導一下,他們都會變成天才的!
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電腦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序的設計和應用。無程序空有資料,則資料是死的,無資料空有程序,則程序是虛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曲線是不同的,依據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的研究,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 0 歲開始,1―3 歲即有顯著的發展,3―6 歲其進展更為迅速,6―13 歲則為一生中發展的黃金時期,至13 歲達到一生記憶力的最高峰,以後最多只能保持此高點,20歲以後,心境若不平衡,便有減退的可能。而理解力的發展,與記憶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 0 歲開始醞釀,1―13 歲總是緩慢上升,13 歲以後方有長足的進步,18 歲以後漸漸成熟,因經驗及思考之磨練而一直有所進步,直到老死為止。
所以,如果我們能利用這一段黃金時期,藉由先哲的風範,熏習我們的子弟,引用聖賢的智能,教導稟性淳良的兒童,那幺;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日積月累,必將奠定他一生為人處世、成家立業、幸福成功的基礎。關心教育的家長,千萬不可輕忽。
我們提倡兒童誦讀經典教育,即是要利用兒童期的記憶力,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反覆誦讀,是兒童的自然喜好。背書,是他的拿手好戲。你不準備些有價值的書讓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學課本,甚至背電視廣告。如果在其記憶力正發展的時候加以訓練,其記憶能力會達到較高的程度,(根據近年的實驗,讀經半年一年之後,約有百分之五十的兒童,可達到近乎「過目不忘」的能力)其能力一輩子都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上,但如錯過了13 歲的時機,將永無翻身之日。好像一個弱視的小孩,過了15歲就無法再訓練了,此點請務必慎重關切,勿錯過了時機!
關於讀經教育我講了很多,因為讀經教育是我所提倡早期教育的根本。如果一個國家的文化不存在了,這個國家就會滅亡,如果一個人沒有文化的根基,這個人不會有大成就的!讀經可以專門做一個問題進行討論,由於今天講的是全面的早期教育開發,所以讀經就簡單的談到這,如果還有有興趣的,我們以後有機會可以接著討論一下。

2、音樂教育
我們中國的老書《孝經》上講「移風易俗莫良於樂」,如果我們國家要讓我們將來的社會有禮貌、有秩序、有教養、有愛心,三歲就要教完他,放古典音樂不要花你時間,任何時刻都可以,這個古典音樂可以小小聲不要妨礙大人的工作,因為大人聽這些音樂聽不習慣,因為大人已經沒救了。但是一個嬰兒,他的耳朵是非常靈敏的,而且世界上有多少種聲音,他的心靈他的腦神經就產生多少種應對的方法,所以越豐富的聲音刺激他的頭腦的發展,這叫作耳聰,耳朵是聰的,如果你孩子超過三歲,我們頭腦神經還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所以幼兒園三歲到六歲是一個階段,幼兒園的老師一定要天天在校園裡面放優美的音樂,不要每次都放那麼簡單的兒歌,放了三年就完了,他的心靈就受到永遠的污染,所以六歲之內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超過六歲到十三歲剩下百分之十的機會,小學階段務必務必,你下課時間就可以放好的音樂,放古箏古琴,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要放流行歌呢?孩子十三歲之內很重要。你的孩子如果超過十三歲的呢?我看就算了,依照人類心理學的發展;依照人類腦神經的發展,十三歲之後我們那種直覺的能力就消失了。我們那種深度學習的這樣子的習慣沒有了,老天爺所給我們那樣子的強大攝取的力量,攝取的這個功能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開心門,再接受這樣偉大心靈的呼喚,你才跟它起共鳴,但是這種人是很少的。我們為什麼不在任何一個人統統是天才的時候,給他天才的教育,你為什麼要把孩子放在垃圾裡面,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丹尼爾高曼,寫作EQ的人,他為什麼要寫EQ這本書?因為他看到美國青少年的人慾橫流是不可挽回,所以他就考慮怎麼來教育,讓一個青少年有這種優雅的性情,他終於用腦神經的發展發現要在三歲之內教育,音樂是最簡單的。
用什麼音樂來做教材呢?用人間最豐富的聲音、最優美和諧的旋律。最豐富的聲音、最優美和諧的旋律合起來, 「在哪裡?」「在古典音樂上」,用歷史已經篩選過的、留傳下來的、最好的音樂來當作我們的教材。這些所謂的古典音樂,都是天才的作品,而且都是優秀的演奏家的演奏,這在古代只有皇宮貴族才聽得到。現在我們只要有一部錄音機,都可以讓我們的孩子接受貴族式的教育,接受這種優雅的紳士的教育。所以,懷孕的母親,我拜託你,你一定要替你的嬰兒聽古典音樂,即使你聽不懂,胎兒應該聽。你的胎兒如果來不及聽,出生以後還有機會,而且機會更好。0~3歲人類的聽覺神經發展60%~80%,不是只有聽覺,而且帶動其他神經的成長。人類一生的頭腦,大概在0歲~3歲就已經幾乎定型了。這個時候你很難用其它教育,但是,人類的耳朵非常靈敏,二十四小時開放,最好是用音樂教育。音樂能夠直接深入到他的心靈當中,而且開發他的頭腦神經.所有的聲音,都能夠影響一個孩子的心性的發展,成為他心性的背景。所以,假如你用優美的音樂,耳濡目染的結果,他的性情就優雅;假如你用不良的音樂,它也會影響他的心性。你不要說這個孩子現在雖然沒有好的音樂教育,他還是那麼可愛、那麼乖巧啊!你要知道,他現在接受靡靡之音、暴戾之氣,以後就變成他生命的背景,現在沒有發作,到十八歲他就發作給你看。所以到十八歲,非理性控制不了自己,那一種暴躁的年輕人,都是他的父母親0歲~3歲沒有給他優雅的教育。
所以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要讓他充滿愛心,要讓我們國民悲天憐人,溫柔敦厚,教育的時期就在三歲之內。你不要花錢不要花時間你不要花精神,你不要把孩子硬跟小孩說,你乖乖給我坐在這裡聽貝多芬,不需要,他在跑在跳在哭在鬧在吃飯在睡覺,統統可以聽。因為兒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時候,越是全盤吸收,像海綿一樣的吸引,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地發酵,就好像種子種下去一樣,將來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現在你當然看不到,種子我們怎麼能看得到它的成效呢?但是你不播下這個好種子,他就播下壞種子。「三歲定一生」是中國人的老話,西方人現在也這樣講。這就是兒童吸收能力。兒童的耳朵像錄音機一樣,一下子就錄進去了,而且錄到生命的深處,你不需要管他是不是在注意。兒童的學習有一個特色:他在恍恍惚惚的時候,都已經注意了。我們大人也有一個特色:我們明明在注意卻都恍惚掉了。你不要用你的觀點來看兒童,你不要小看孩子。任何一個風吹草動,都在影響我們孩子的一生。
古典音樂不僅僅是文化修養的問題。聽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韋瓦第等古典名家的曲子,能夠激發人的創造性和理性思維能力。美國的幾項研究證明;大腦中許多與學習相關的聯繫,可以在嬰幼兒時期用古典音樂去激發。
古典音樂的複雜性及其模式有利於嬰幼兒認知能力的培養,有助於幫助他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學習有關數學、科學和語言方面的知識。
大腦科學的研究表明:音樂的波動能以生物電的形式影響人的記憶神經元,象架設橋樑和網路一樣,它可以使大腦神經元上的突觸數增加、軸突變粗,從而改變大腦進行信息交換和加強思維能力的物質基礎。美好的音樂給大腦一個好的思維基礎,使人的性情和智力得到優化,而躁動的音樂產生的作用正好相反。
現在社會上有一種新的潮流就是全腦教育,最典型的是速讀,不知各位對什麼是全腦懂不懂!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人的左右腦具有不同的功能,左腦是知識腦,左腦型的人一般追求名利,生活顯得枯燥無味,得不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右腦是作正面思考、做快樂的事的腦,腦內分泌可使人美容、青春、健康、長壽、心情愉快。同時,右腦也是主司記憶、情緒、聯想、形象、創意和感知時間、空間、把握大局的腦。左腦主要從事邏輯思維,是「理性腦」;右腦主要從事形象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感性腦」。而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往往「荒廢」了右腦,造成了用腦不協調。我們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左腦型人材,現行教育也是在努力開發左腦,所謂IQ即智商,就是左腦的反映,右腦叫EQ,是情商。為什麼我們現在的人沒有創造力,沒有想象力,因為我們的左腦是封閉的!
為什麼用右腦就可以讀了呢?因為右腦的記憶能力是左腦的100萬倍,各位請聽清楚不是100倍,也不是1萬倍,是100萬倍,那怕我們只開發出冰上的一角,那我們的孩子也會過目不忘了。
兒童在6歲以前是開發右腦的黃金期,如果錯過這個時期,孩子將會變成只會使用左腦思維的「左腦人」,成為不善於創造、不善於創新的「機器人」
那麼怎麼開發右腦呢?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古典音樂。
音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和娛樂,還是一種滲透力極強的教育工具,經典音樂能激發96%還在沉睡中的大腦潛能,讓智慧與感性的右腦得以發揮巨大的記憶力與想象力,輔助偏重知識與理性的左腦。如此將能激勵右腦發放出比左腦高出100萬倍的功能,把一般人只能開發約4%的大腦全面加強提升,從而達到左右腦均衡協調發展的目標。
人類在幼兒期,以音樂、圖象、形象思維為主的右腦(人文腦),開始向以分析、理解、邏輯思維為主的技術腦――左腦,架設腦的「橋樑」,這個構件精良、穩定粗獷的神經元網路一旦建成,對其腦力的發揮將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一開始就只架設了一個低級「橋樑」,那麼今後想要再改建成高級「橋樑」,也是非常困難的,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此,從嬰兒乃至從做父母的開始,頭等大事,就是要為下一代建築一架高級「腦橋」,那麼,加強孩子在經典文化以及經典音樂藝術方面的熏陶,實在是一件刻不容緩、功在千秋的大事!就音樂而言,這並非意味著一定要孩子先去學習音樂理論和演奏技能,也決非急功近利地、或想當然地選擇一些經典曲目、泛濫幾種胎教音樂即可奏效的。
日本0歲教育會七田真先生認為:「幼兒音樂教育有兩項重要的功能,其一是氣質的養成,其二是智慧的提升。」經常聆聽優美的音樂,音樂中豐富而柔美的旋律及節奏感,便會自然地融入於右腦中,使這個人在日常的說話、用詞、作文、寫字、行動舉止,甚至表情都會自然地流露出優美的節奏旋律感,因此,有選擇、有計劃地進行幼兒音樂教育、熏陶,對他長大后的氣質、社會關係及地位都有很大的影響。
右腦真的這麼神奇嗎?我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中國有一個殘疾人藝術團,很有名,去過很多國家表演,其中有一個演員,叫舟舟,是一個弱智的人,但是他表演的節目是指揮樂團,他是弱智,為什麼競然能夠去指揮那麼大的一個樂團去演奏呢?因為人的智商即IQ,是在左腦,他的智力低下,是左腦有傷,而他的右腦去沒事,右腦是音樂、圖象、形象思維為主,所以他可以做到!

3、經典的書畫
我們耳朵的訓練很重要,我們眼睛的訓練更重要。眼睛怎麼訓練呢?很簡單,一出生下來我們見到光,我們的視覺神經開始快速成長,0~3歲應該讓他看盡世界名畫,那種色彩最豐富、線條變化最多,那種天才的作品,三歲之內一定可以把世界名畫全部看完幾十遍。只要看一眼0.1秒鐘,就有深刻的印象,這是兒童的天性,而且他看到這種畫,他的頭腦神經會跟著成長。超過三歲,三歲到六歲;再來就是十三歲;超過十三歲,我們視覺神完全發展成熟,以後再訓練,就沒有什麼用。所以0~3歲,真的!有這種美學訓練的人,有藝術訓練的人,將來他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跟我們不一樣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平板的世界,他看的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世界,你從來不能了解人家的眼光看其它世界,你就喪失了一生的幸福,深度的幸福。各位,要讓他看盡世界名畫,多麼簡單,只要畫冊,世界名畫、世界有名的風景照片、世界有名的建築、世界有名的雕塑、世界有名的舞蹈,就是最優美的顏色,最優美的姿式,最優美的線條,讓他只要看過一眼,終生不忘。現在,我們家長說,這麼小懂什麼?所以,家家戶戶用他的教育,用什麼教育呢?他就去畫個卡通,掛個卡通畫。那個卡通是最簡單的線條,最單調、平板的色彩,最無聊的結構,結果我們讓小孩子天天看、天天看,於是他的頭腦就長得庸俗、簡陋、無聊,將來不只沒有美術的鑒賞力跟創造力,他連對人生的問題都沒有辦法想到深刻的一步,而且他的靈感被障礙掉了,因為,只有天才式的作品、大師的著作、大師的畫、作的音樂,他才有保留靈感的空間。因為這些人從小就是天才,接近天地宇宙的生命,他把天地宇宙的色彩跟聲音表達出來,使你的孩子一直保存有悲天憫人這種情懷,你不讓他看,你就障礙他一輩子。那有人說:「我讓他看、我講給他聽,他也聽不懂。」音樂、美術要講解嗎?這是誰的作品,這個作品是哪個世紀的,他的創作方法是什麼?那麼他有多少影響?你何必講這些東西給他聽呢?你要知道這些知識,等到十八歲,兩禮拜之內全部把音樂、美術、歷史資料全部讀完,而且非常有興趣,因為這些畫他都看過了。所以知識是非常容易的,教養是很難的,但是教養又是很容易的,因為你只要把握時機;知識是很困難的,你現在不能教他,所以看你怎麼想。一個有智慧的人,既知道知識是重要的,又知道知識是簡單的;既知道教養是麻煩的,又知道教養是容易的。假如不能夠這樣思考,你的教育就有問題,你就是一個片面的、偏見的人,你就不能夠當教育家,你教不出良好的下一代,你的努力是白費的。
除了名畫以外,書法也一樣,怎麼教孩子寫字,怎麼樣能讓字寫得漂亮,怎麼樣能讓孩子對漢字有感覺!你以為上書法班就行了嗎?如果上書法班可以學好的話,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書法大師了!
那我們怎麼做呢?跟看畫一樣,3歲之前看遍所有的中國歷史上有名的書法貼子!這樣每個字的型態就刻到他的腦子裡面了。
一般人寫書法都是從臨摹開始,其實在這之前的讀貼也很重要!讀貼小時讀最好!讀貼能得到什麼呢,除了那種美感之外,還有字的間架結構!我們寫字寫得好看不好看,除了筆劃漂亮之外,字的間架結構也非常的重要!因為我不懂書法,所以這方面就不多加評論了,但是讀貼與看畫一樣,也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即使以後孩子不成為書法家,但是他對於書法的審美也會比一般人強得多的多!
講到這多說一句,如何給孩子選書,現在市面上的書很多,孩子的多更多,但是我很少買,為什麼?因為上面的畫太簡單了,對孩子簡直就是一個污染!所以你們要買書,盡量買一些畫得漂亮的,如果沒有最好不買。
我們不是音樂家不要僅,我們可以把最好的樂團請到家裡,我們不是天才的畫家,沒問題,我們可以把最好的名畫拿到家裡。如果我們在家裡每天給孩子古典音樂、把牆上貼上世界名畫,名家字貼,孩子里說的語言,讓孩子生長在一個有著高度智慧、幽雅的環境中,你們想一想這個孩子會是什麼層次!還用你教嗎?
有人的說,把家裡牆上都貼上東西,音響也打開,對孩子的視覺與聽覺上會不會產生壓力呢?不會的,即使你不貼上東西,只要他睜開眼睛也會看到家裡的一切,上街就會看到一切東西!與其讓他看那些,還不如讓他看這些經典之做!而且耳機,即使你在睡覺的時候也在不停的接受一些信息。即你白天你不聽音樂,那麼你的耳朵也會不信這的接收到說話的聲音,電視的聲音,外面車水馬龍的聲單等等,與其讓他的耳朵接受那些不良信息,倒不如接受這些美好的刺激。
我們總聽說什麼音樂世家,書香門弟,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因為他們的孩子從小就背熏陶在這種環境之下!

(二)、如何進行有為教育
無為教育做起來簡單,說起來麻煩,因為我要讓各位明白為什麼這麼做,但是有為恰恰相反,有為說起來簡單,我講的也簡單,但實踐起來要麻煩一些。下面我們來談如何進行有為教育。有為教育分為兩方面:
1、生活中的教育
生活中的教育,就是讓我們不放過生活中的任何一點一滴都進行相應的教育,比如再給孩子穿衣服時候,我們可以告訴他左右,可以告訴他顏色,再給孩子糖時,我們可以教他點數,比如我們還可以跟孩子藏貓貓,來增進與孩子的感情,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比如我們帶孩子出去玩,讓習慣讓孩子記住他所看到的一切,培養他敏銳的觀察力。我們領孩子坐出租畫,告訴他哪是方向盤,哪是計價器。再稍大一些,就要告訴他發生火災怎麼辦,發生地震怎麼辦,發生其他意外的情況該怎麼處理。再比如,我們教育孩子不讓孩子與陌生人說話,但是我們在告訴孩子這些的時候,為什麼不讓他把父母的名字,家裡的電話、你所在的城市給記住呢?一個2歲的孩子肯定有這個能力。比如吃飯前告訴小朋友一些日常用餐禮儀,並在吃飯時每人發幾枚牙籤。餐桌禮儀發生一次錯誤,就要送一枝牙籤給身邊的人,最後看誰牙籤最多。(這個遊戲可以使小朋友很快掌握用餐的基本禮儀)。
這都是早期教育,所以早期教育並不只限於書本知識的傳授,把早期教育想成,擺一個小桌子,並只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授,這是當前一個普遍的誤區,所以很多人反對他們認為的早期教育。
2、關鍵期潛能開發
為什麼要進行早期教育,我們最開始從兩大方面進行了論述。關鍵期潛能的開方是一方面,那麼孩子有哪些關鍵期,相應的關鍵期我們怎麼去開發呢?
無為方法講起來很難,因為我們告訴各位為什麼那麼做,但是做起來很簡單。有為的方式講起來很簡單,因為我一告訴你們,你們就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但是實際操作起來很麻煩,需要家長的極大耐心,但是如果一但做成功,他的回報是極大的!越小效果越好,因為小的時候,人處於成長階段,關鍵期很多,過了6歲之後,特別是13歲,關鍵期就少了,人已經定型了。
人的關鍵期方面很多,我只舉一個例子,如果各位很感覺興起的話,可以去新華書店買一套書,是殷紅博先生寫的,專門告訴你如何進行關鍵期潛能的開發,而且上面有詳細的方案,告訴你每天怎麼做!我只是簡單的介紹一下。
我簡單介紹一下,嬰兒手腦協同開發的訓練,我們所說的讓嬰兒雙手開發大腦並不是只要嬰兒雙手隨意動一動,隨意地玩弄一下物品,大腦就自然而然得到開發了。研究表明,只有嬰兒雙手的運動形式、內容和運動方法,符合嬰兒身體和雙手的發展規律,並根據嬰兒大腦發展情況進行科學、系統訓練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我講一下嬰兒雙手精細運動能力發展關鍵期:
5-6個月:嬰兒雙手協作能力產生髮展關鍵期
7-8個月:單手抓住多物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11-12個月:放物入孔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16-17個月:壘疊平衡能力產生髮展的關鍵期
24-25個月:嬰兒用筆畫直線的能力產生髮展的關鍵期
33-34個月:嬰兒構思建構能力產生髮展的關鍵期
關鍵期潛能的開發,實施起來有相當的難度,但是見效非常的快,不象我剛才講的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施簡單,但是見效慢,比如讀經的效用,你讀1、2年能見到一些大效應,但是真正的好處要10年之後才能顯現出來!所以我建各位家長,無為教育一定要做,有為教育,你們可以根據自已的具體情況,有選擇的做一部份。


3、格連杜曼博士的方法
格連杜曼最早研究的課題是如何幫助有腦傷的兒童恢復健康,再取得成績后,把這些方法用到了正常的兒童身上,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效果。他的方法簡單實用,越小的孩子學起來越快,1歲比2歲的好教,2歲比3歲的好教,3歲比4歲的好教,你用他的方法,可以輕鬆的教會2歲的孩子進行閱讀和加減乘除運算, 並且可以教孩子大量的百科知識。他的方法是我最推崇的,我已經把如何教寶寶識字與如何教寶寶閱讀單獨發了貼子,如果有興趣大家可以一起探討。
人生有音樂相伴,就很知足了!

0

主題

32

帖子

7

積分

註冊會員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1

積分
7
沙發
dessa 發表於 2004-9-25 06:52 | 只看該作者
好文,的確,現在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的外國人可能比中國人都要多,造詣比中國人還要深。
鮮花, 因生之絢爛, 而凋謝; 珊瑚, 因死之靜默, 而永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3
Hanxin 發表於 2004-9-27 04:28 | 只看該作者
是的,把一個聰明兒童放到山洞裡,不與外界接觸,幾年過後就是一個傻子;
把一個聰明兒童放到狼群里,幾年過後就是一個狼孩了!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155

帖子

5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本科畢業(五級)

Rank: 2

積分
55
4
到處流浪 發表於 2004-10-4 07:45 | 只看該作者
要好好思考一下以後的教育方法,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07: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