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鍘美案》背後真相:清官陳世美被誣擔罵名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1年6月26日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網,作者:劉新陽(遼寧省戲劇家協會會員遼寧省藝術研究所所長助理),原題:《<鍘美案>故事屬虛構 陳世美原是清官》

《鍘美案》說的是陳世美的故事,家喻戶曉。戲劇中的陳世美是個不折不扣的壞男人,但現實生活中的陳世美不僅是一個好丈夫,還是一個為政清廉的好官。只因為官期間得罪了人,才被惡意醜化。所以,《鍘美案》的故事情節純屬虛構。

人物原型:明末清初的一位清官

《鍘美案》又名《秦香蓮》,是部群戲,在介紹劇情時一定要交代它的考據,因為這是一出絕對的編出來的戲。今天,「陳世美」幾乎成了忘恩負義的代名詞,但歷史上的陳世美非但不是壞人,還是一名廉政的清官,而且是明末清初的人,根本不是宋朝人,所以這部分內容一定要交代清楚。

陳世美原名陳年穀,號熟美,均州人,生於明代天啟五年,清順治八年考取舉人,順治十二年考取進士,后被任命為直隸饒陽知縣。任期滿三年後,吏部考核其政績最優,升任刑部主政、郎中。由於政績突出,陳年穀屢受順治皇帝重用,被封為貴州省思石道按察司副使兼布政司參政。康熙十年後,陳年穀升任戶部郎中、侍郎,康熙二十三年攜妻告老還鄉。陳年穀不僅在官場上一帆風順,其道德品質也沒有什麼污點,更沒有做出貪圖富貴,殺妻滅子之事。

故事由來:好男人遭到惡意醜化

陳年穀之所以被醜化,是因為清順治十五年,他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胡夢蝶從均州到京城找陳年穀求官,陳年穀對他們講明道理后婉言拒絕。仇、胡大為不滿,認為陳年穀在求學期間,他們曾接濟過他,現在他仕途已就,反而忘恩負義,不念舊情。二人懷恨而歸,途中,在河南南陽遇上當地上演曲劇《琵琶記》。二人看到戲中所演的正是忘恩負義之事,於是計上心來。他們不惜花費銀兩,請戲班子按自己的意願,把《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戲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蔡伯喈換成了他們怨恨的陳年穀,編造了一出他們認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所以《鍘美案》也叫《賽琵琶》。

秦香蓮的生活原型名叫秦馨蓮,是均州六里坪秦家樓人。她是陳年穀的第二任妻子。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根本沒有戲劇中所編的那些情節,編戲人為了掩人耳目,把秦馨蓮改成秦香蓮,把陳年穀化名陳世美,並把事件發生的時間改為宋朝,由此也為鐵面無私的包公添加了一項本不屬於他的「政績」。

舞台演繹:馬連良曾扮演王延齡

《鍘美案》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劇目之一,除了戲中包拯懲惡揚善的精神是廣大窮苦百姓心目中的理想追求外,這齣戲的唱腔也無比精美,京劇歷史上演出這齣戲的名家也不勝枚舉,有「南麒北馬關外唐」之稱的三位名家都擅演此戲。

馬連良在這齣戲里扮演丞相王延齡,深受戲曲觀眾的好評;唐韻笙在這齣戲里飾演的包拯也極富特色;「麒麟童」周信芳則在這齣戲里一人飾兩角,先演王延齡后演包拯,三位大師雖然都在演繹著相同的故事,但他們塑造的人物不同,表演風格也各不相同,充分表明了戲曲中的表演藝術在舞台呈現中的重要地位和挖掘空間。

劉新陽對記者說,在眾多版本中,公認最好的版本是上世紀50年代北京京劇團編劇王雁的移植本。其中,張君秋飾秦香蓮,譚富英飾陳世美,馬連良飾王延齡,裘盛戎飾包拯,李多奎飾國太,現在舞台上演出的京劇版本還是這一版。同時,這一版本曾在1963年被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成電影,片名《秦香蓮》。由張君秋扮演秦香蓮,裘盛戎扮演包公,李多奎扮演太后,譚元壽扮演韓祺,馬長禮扮演陳世美,馬連良扮演王延齡,流傳久遠。

名家故事

說起《鍘美案》這齣戲,劉新陽向記者講起了戲中包公的扮演者裘盛戎。「京劇界常說『無凈不裘』。裘,即裘派創始人裘盛戎。雖然他後來卓然成家,但早年在『富連成』科班的學藝經歷卻十分艱苦。」

差點因為貪吃挨板子

1932年秋,北京前門外鮮魚口富商丁老太太大辦60壽辰,邀請「富連成」科班在鮮魚口慶豐堂唱堂會。當日堂會的戲比較多,從中午一直演到深夜。當時的戲班講究「飽吹餓唱」,因此不管演出的戲碼多少,演員只吃一頓午飯,等唱完戲再回來吃夜宵。堂會戲演到「掌燈」時,裘盛戎感覺肚子餓得慌,他乘人不備就溜出了慶豐堂大院,先到打磨廠后河沿吃了一盤灌腸,又跑到大柵欄門框衚衕吃了一碗鹵煮火燒,還溜溜達達逛了幾家鋪子。這會兒,他琢磨出來的時間不短了,也該回去勾臉了。他剛一邁進慶豐堂的門口,就被科班教師郝堯倫抓住,拽進了後台。裘盛戎一眼就瞧見原先扮專諸的葉盛茂在那裡勾姬僚的臉譜,他明白自己誤場了,大禍臨頭。

這時,怒容滿面的郝堯倫手裡還拿著一根三尺多長的戒尺,拉過來一條長板凳,叫裘盛戎躺在上面。就在郝堯倫的戒尺要落下來的一剎那,一位老先生拉住了他,「堯倫,等等,您先壓壓火,消消氣,您能不能讓他先去勾臉、扮戲,有什麼事等完了回去再說。今兒晚上的演員名單,是本家看過點頭的,咱們要是臨時換人,恐怕『壽星』不高興。」裘盛戎偷眼一瞧,原來是蕭長華為自己求情。蕭先生的面子不能駁,郝堯倫暫時放過了裘盛戎。裘盛戎心想:「今兒晚上說什麼也得『鉚』上,假如『奔』不下來『好』,回去這份罪夠我受的。」

《刺王僚》開演后,裘盛戎扮演的姬僚上場,頭一句念「大引子」:「大地山河,圖霸業,一統吳國。」先聲奪人,得了一個滿堂彩。本家丁老太太樂得合不攏嘴,連說:「這孩子唱得真不賴,有味兒,好聽!」《刺王僚》剛下來,老太太就讓賬房先生寫了一張紅條子送進後台。上邊寫著:「賞給小王僚肉丁包子一千五百個!」裘盛戎憑藉著自己的精湛技藝,那禍到臨頭的二十大板,反而化罰為獎。

學藝期間偷偷去看戲

劉新陽說,梨園行的人以及票友們都知道裘盛戎的外號叫「傻子」,這個外號是怎麼來的?這得從他在「富連成」科班學戲時說起。

裘盛戎的父親裘桂仙把他送進了「富連成」科班學戲,改名裘盛戎。那一年,他只有12歲。在藝術上,當時的科班採取封閉的辦學方法,嚴禁學生到外面看戲。裘盛戎作為科班裡的人,一方面跟科班的老師學習技能,但另一方面他一直希望能夠看看外面的世界,看到其他人的演出,更何況他當時年紀還小,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好奇心。當外面的劇場演出所產生的藝術吸引力大大超過了怕挨打的恐懼感時,裘盛戎終於沒控制住,偷偷地跑到劇場看戲去了。

每次偷著外出,他都是與同窗好友袁世海同行。師兄弟們盡量給他們打掩護。比如,把偷著去看夜戲的人的被窩裡塞上衣服,裝成有人蒙頭而睡的樣子,以應付查鋪老師的檢查。但偷看的次數多了,總有被發現的時候。一次是鼎鼎大名的「麒麟童」周信芳到北京來演出,機會難得,裘盛戎和袁世海一如既往地偷跑出去看錶演。

看完之後,一天早上,兩個人突然技癢,決定模仿演一出麒派的《屯土山》。兩個人演得非常認真,不僅吸引了一起學戲的同學們,也把師兄給吸引來了。這位姓郝的師兄一眼就看出二人模仿的是麒派特有的高音鑼,於是把裘盛戎叫過來,要打他板子。

被稱「傻子」其實是稱讚

裘盛戎趴在凳子上,只說是自己一個人跑出去看戲,打到第三板的時候,已經見血了,裘盛戎依然說只是自己一個人去看的。就在這個時候,郝師兄想了想說:「你不說我也知道還有誰去了。」說完一板子又落了下去。聽到這句話,裘盛戎說:「還有袁世海。」於是,袁世海也跟著挨了十板子。

打完后,兩個受傷的人躺在一起養傷,袁世海說裘盛戎不應該把他供出來,應該堅持到底一直都不說。結果裘盛戎對袁世海說:「郝師兄說了,我不說他也知道。」袁世海苦笑著說:「他那是詐你,你真是個傻子!」從此,裘盛戎便有了一個外號——「傻子」。這個外號跟隨了他一生。

劉新陽說這個外號之所以被大家認同,其實不是因為挨板子事件,而是但凡跟裘盛戎接觸過的人都有的一個共同感覺——他待人憨厚,醉心藝術。為了藝術,他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這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自然顯得「傻」。舊時,許多京劇演員都有外號,比如著名武生俞菊苼,因為性子暴躁,外號就叫「俞毛包」,形容他一肚子毛草,不能近火;著名青衣陳德霖的外號是「老夫子」。他們的這些外號不僅內行知道,外行也知道,大家都這麼叫。

關於裘盛戎的外號,有人說,裘盛戎在台上的「精」、「巧」、「絕」、「妙」,也許正是以他在台下的「傻」為前提條件。裘盛戎在台下練功時是那麼肯吃苦,琢磨戲情戲理時好像神仙附體,活現出一副愣頭愣腦的樣子,待人接物時又是那麼拙於言詞,憨厚有禮,為了追求藝術真理表現出毫無顧忌的作風。這些不都在說明他確實是一個「戲痴」、「傻子」嗎?正因如此,只有梨園行的人才以「裘傻子」稱之。而廣大觀眾則很少有人知道。事實上,裘盛戎與袁世海這兩位未來的京劇藝術家在挨打以後,並沒有改弦更張,還是不斷地偷偷溜出去看戲,為他們今後的騰飛一點一滴地準備著。

陳年穀後代抱不平

陳年穀第十代孫陳吉棋現在生活在武漢,他說:「小的時候我見過我家的神龕上供奉的祖宗牌位,有陳一奇、陳年穀。那時父親說,我祖父年輕的時候,河南有個劇團到我們縣上來演《鍘美案》,祖父四兄弟於是找來了親朋好友,到劇場砸了戲箱,打了演員,把劇團攆出了均縣,這齣戲在我們縣再沒演過。」(劉新陽)

經典唱詞

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尊一聲駙馬爺細聽端的。曾記得端午日朝賀天子,我與你在朝房曾把話提。說起了招贅事你神色不定,我料你在原郡定有前妻。到如今她母子前來尋你,為什麼不相認反把她欺。我勸你認香蓮是正理,禍到了臨頭悔不及。駙馬不必巧言講,現有憑據在公堂。人來看過了香蓮狀,駙馬爺近前看端詳。上寫著秦香蓮三十二歲狀告當朝駙馬郎,欺君王瞞皇上悔婚男兒招東床。殺妻滅嗣良心喪,逼死韓祺在廟堂。將狀紙壓至在那某的大堂上,咬定了牙關你為哪樁。

戲中情節

樁北宋年間,陳世美進京應試,考中狀元,被招駙馬。其家鄉連年荒旱,父母去世,妻子秦香蓮帶著孩子進京尋夫,闖宮遭逐。丞相王延齡憐之,試圖讓秦香蓮在陳世美壽辰之日扮成歌女席間彈唱以助破鏡重圓,未成。王延齡授秦香蓮紙扇,暗示其到開封府告狀。陳世美派家將韓祺追殺,韓終放走秦香蓮母子,自刎廟中。秦香蓮來至包拯公堂前控告陳世美「殺妻滅嗣」,包拯將陳世美召到開封府,好言相勸,但陳世美拒不承認。陳世美自恃國戚,強詞狡辯。包拯怒欲鍘之。此時皇姑、太后聞訊趕來阻刑,最終在強烈的思想鬥爭下,包拯鍘死陳世美。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16: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