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東方時事評論 2011-5-23

[複製鏈接]

77

主題

2344

帖子

577

積分

貝殼網友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57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unsousifang 發表於 2011-5-24 00:1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敘利亞譴責美國對巴沙爾總統制裁
【綜合消息】 敘利亞政府19日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國實施針對敘總統巴沙爾及其他高級官員的制裁。
聲明表示美國的此項制裁是針對敘一系列制裁的一部分,其目的是為以色列謀取利益。但這一制裁不會影響敘當前和今後的獨立決策。
美國總統奧巴馬18日下令對敘政府高官實施制裁。制裁名單包括敘總統、副總統、總理、國防部長、內政部長、軍事情報局長和政治安全局長共7名高級官員。
【時事點評】 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說過:從現在「大國博弈」的「最新招式」來看,其實已經可以做兩件事了,既:
第一件事,眾所周知,在我們的討論中,所謂「第三波排列與組合」,是以美國總統奧巴馬2009年11月進行的、旨在推銷G2模式的訪華失敗為開始點的。
因此,在王岐山副總理此番公開強調「美國應儘快兌現《中美聯合聲明》」事宜的情況下,我們已經可以將「美國國防部長蓋茨2011年1月展開的、旨在以戰爭威脅(包括傳統形式的軍事戰爭與經濟、特別是金融戰爭)中國接受G2模式的訪華失敗」作為「第三波排列與組合」的結束點;
●對「胡錦濤主席訪美失敗」的「最後確認」,是以「拉登之死」為「標誌」的
第二件事,從現在開始,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將正式引入「第四輪排列與組合」的概念,顯然,其「始點」可追溯至「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失敗」。
在這裡,東方評論員再次強調,對「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的「定性」,在第一時間,我們給出的是「暫時性成功」。
而對「胡錦濤主席訪美失敗」的「最後確認」,則是在美國「在巴基斯坦就地擊斃本.拉登、並立刻宣布」,王岐山副總理此番訪美進行戰略對話、並公開強調「美國應儘快兌現《中美聯合聲明》」的最新發展下進行「確認」的(詳細內容請參見之前點評)。
●「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起始點」
而在「上述確認」的基礎上,在我們的討論中,所謂「美國防部長蓋茨2011年1月的訪華失敗」也就成為、以「中美直接交手(文、武兩個層面)」為主線的「第三波排列與組合」的「結束點」,而隨即展開的「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失敗」,也就成了「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起始點」。
●「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主線、特徵必將、且已經不同於「前三波」
顯然,由於胡錦濤主席1月訪美期間,「中美雙方」的主要成果就是那份至今沒有兌現的《中美聯合聲明》,因此,通過「該聲明」同時具有「好話說盡」但又「無法兌現」這兩大主要特徵,我們不難看出,「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主線、特徵「必將」且「已經」不同於「前三波」。
在今天的「焦點點評」中,我們就圍繞這個「必將」且「已經」進行展開。
●「再談」前三波「排列與組合」的主線、特徵
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討論中,第一、二、三波排列與組合的主角始終是四個,即「中歐俄美」,但每一波「排列與組合」的具體過程則各有主線、各具特徵:
其中,第一波排列與組合的主線是美國與俄羅斯「直接交手」的「武鬥(政治、特別是軍事層面)」為主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俄格(其實是美國)」之間的喬治亞戰爭,而美國於北京奧運會開幕當天「策動」喬治亞戰爭,就如我們當時所定性的那樣:
一,是為了反擊旨在「改變石油美元結算制」、從而徹底解除「桎梏」俄羅斯經濟的「絞索」、為「實現俄羅斯復興」提供足夠「戰略支撐」的「普京路線」;
二,是在「一」的基礎上,捂住已見端倪的「次貸危機」,阻止「美國次貸危機」向「美國金融危機」蔓延。
●在第一波排列與組合中「直接交手」的「美俄」之得與失
值得強調的是,第一波排列與組合的結果,對直接交手的「美俄」而言,均有得有失:
首先,對俄羅斯而言,在政治、特別是軍事上取得了絕對勝利,這表現在俄羅斯經過喬治亞戰爭,不僅成功地取得「上合(其實就是中國)」的理解(其實就是支持),更加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還「離間」了北約(歐美)、令歐盟在「喬治亞戰爭後續發展」中基本保持中立,因此,非常順利地肢解了喬治亞,從而斷絕「烏克蘭和平加入北約」的「幻想」,「力證」了這一「俄羅斯利益紅線」的真實有效性。
結果就是:喬治亞戰爭極大地促使烏克蘭國內政治局勢朝向有利俄羅斯方向移動,並迫使「認清了形勢」的歐盟與「別有用心」的「美國烏克蘭政策(即便不惜與俄羅斯發生軍事衝突、也要將喬治亞、特別是烏克蘭弄進北約,從而徹底激化歐俄對立)」拉開一定距離,最終導致「雖親歐、但更親美、且對俄羅斯充滿敵意」的「尤先科勢力」的下台,從而用一個「歐俄(甚至中國)」均能滿意、但只有美國「很不滿意」的政治勢力上台,「暫時穩定住了」俄歐關係,以「有效防止」美國在「關鍵時刻」於烏克蘭問題上再次使用「喬治亞戰爭」這一手、將擬議中的、歐盟「威脅」未來準備取代北約的「歐俄新關係」徹底掐死。
●僅就「結果」而言,的確有這樣一層邏輯存在
但是,由於石油價格短時間內就被「美國資本」從140多美元人高位打至30多美元一桶的谷底,令極其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經濟上損失慘重,至於俄羅斯金融危機隨後爆發,經濟至今沒能恢復過來,僅就「結果」而言,的確有這樣一層邏輯存在,即:這是在喬治亞戰爭中在政治、軍事層面慘敗的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特別是金融報復」。
●「鐵」與「血」的事實證明了一個「堅定」的「傳說」!
其次,對美國而言,由於事前信誓旦旦「將保衛喬治亞安全」的「莊嚴承諾」無法兌現,最終眼睜睜地看著「盟友」在一遍遍的「美國會保護我們的」的「求救聲」中被肢解,其戰略代價就是:
一,「想」捂住的「次貸危機」仍然沒能捂住,美國金融危機還是「如期爆發」!
二,「鐵」與「血」的事實證明:就「那些與美國簽下了生死條約的美國盟友」而言,如果它因自己的利益也好,或者因美國核心利益也罷,一旦局勢發展至它和某個核大國的核心利益起了衝突,最後訴諸武力,而由於美國的「絕對實力」與「相對實力」都不足以保障自己「直接介入」之後的「絕對安全」甚至「相對安全」,因此,所謂「美國牌保護傘」,不論是「常規型號」的,還是「核型號」,在關鍵時刻的「保護功能」,都不過是個「堅定」的「傳說」!都不過「神馬都是浮雲」!
●喬治亞戰爭讓「美國全球戰略」付出的第一個慘重代價就是
通過上述總結,我們想強調的是。喬治亞戰爭讓「美國全球戰略」付出的第一個慘重代價就是:作為美國的盟友,任何時候都不要與一個軍力強大的核大國發生軍事衝突,否則,「買單者」的只能是自己!「圍觀者」甚至就包括它們曾經滿心依靠的盟友-美國!
值得強調的是,不論是喬治亞、還是在俄羅斯身邊的東歐國家、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以及中東的那枚「美國中東鋼釘」,更或者是在中國身邊的日本、韓國、所謂「南海國家」、台獨勢力,恐怕都不得不相信一個事實,既:
在某些大國的「核心利益」里,如果誰還敢不顧自己的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不顧周邊國家的「集體利益」,不顧「國際社會」中「大多數」的共同利益,去為「事先胸脯拍得山響、未了卻要食言,最後在出賣自己夥計時連眼睛都不眨」的「美國利益」捨身賣命的話,或者去捨命衝撞另一個大國、或幾個大國的核心戰略利益的話,被肢解的喬治亞就是它們的下場。
●美國自己也親身體味了一回「被盟友出賣」,甚至「被組織出賣」的「奇恥大屈」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喬治亞戰爭讓「美國全球戰略」付出的第二個慘重代價就是:作為歐盟的盟友、甚至「北約組織」的總司令、無力贏得喬治亞戰爭的美國,最終因為「失敗者」的身份,也親身體味了一回「被盟友出賣」,甚至「被組織出賣」的「奇恥大屈」。
在這個問題上,最能說明問題的,就是德國總理曾「半公開地」指責喬治亞、其實也就是指責美國人:「將事情搞砸了!」。顯然,在喬治亞的事情上,歐美之間的分岐、原本與伊拉克戰爭時的分岐不是一個性質。
值得強調的是,這一段,對於我們觀察、判斷「中歐俄美」之間的博弈極具價值。
事實上,在我們評估「利比亞之亂」的過程中,在判斷「北約」、或者「歐美」各自的利比亞政策取向時,「喬治亞經驗」就起到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就當時而言,在目睹俄羅斯動用軍事力量、誓死捍衛「烏克蘭不得加入北約」這條「戰略紅線」后,不願意重新與俄羅斯進行冷戰的歐盟,就通過華麗轉身,公開與美國拉開距離,以「中立者」的姿態,不僅成功規避了「俄與北約(歐盟)之間可能的冷戰、甚至軍事衝突」,反而通過抓取「俄歐新關係」這張牌,「重撿」並啟動」地中海計劃「,從而一邊借俄羅斯的力量以緩解美國隨後必將對歐盟發起的攻擊,一邊還回頭威脅「北約(美國)」稱:我正在考慮你的替代者!我正在「排列」所謂「歐洲安全框架」的、除「歐盟、北約」之外的、另一種「利益組合」!最終得以掩護並取得了歐盟政治整合進程的突破(簡單憲法的通過)。
●對歐盟而言,在拿到「好處」的同時,也為這種「排列」付出了一定代價
再次,對歐盟而言,在與「北約(美國)」保持距離,從而拿到另一種「利益組合」的「可能性」的「好處」之外,也為這種「排列」付出了一定代價。
前面說了,由於石油價格短時間內就被「美國資本」從140多美元人高位打至30多美元一桶的谷底,令極其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經濟上損失慘重,就「俄美」直接交手的「結果」而言,的確有這樣一層邏輯存在,即:這是在喬治亞戰爭中在政治、軍事層面慘敗的美國,對俄羅斯的「經濟、特別是金融報復」。
但是,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如果我們從美國通過「雷曼兄弟公司(大多為『非美資本』、特別是歐盟客戶)」的「定向」破產、打壓國際石油價格等綜合手段,最終將歐盟、俄羅斯也拖進金融危機、將包括中國的世界經濟拖進經濟衰退的綜合層面去,也就不難明白,「上述邏輯」對「非北方陣營、非西方資本體系」的俄羅斯與中國而言,本質上不過是為「上述排列組合」所「必須面對的局面,而非必須付出的代價」。
●在「本質」之外,歐盟也在「排列組合」的「順序問題」上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然而,這一邏輯對歐盟而言又有特殊之處:一方面,「本質」上而言,美國次貸危機在喬治亞戰爭之後最終深化為「歐美金融危機」,也不過是歐盟因「上述排列組合」所「必須面對的局面,而非必須付出的代價」。
但另一方面,在「本質」之外,因中國在「第一輪排列與組合」中的具體立場,歐盟也在「排列組合」的「順序問題」上付出了一定的代價。
為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當時中國參與「第一波排列與組合」的態度、及得與失!
●當時中國參與「第一波排列與組合」的態度、及得與失!
最後,對中國而言,在「俄美直接交手」的前後,中國通過「理解」俄羅斯、但又拒絕在喬治亞戰爭開始后(北京奧運會期間)與俄羅斯、歐盟一道對陷入「次貸危機」中的「美國國家利益」致命一擊(一起拋售美國國債資產),從而既最大限度維護「上合」的「政治團結」(註:戰爭中的俄羅斯的確需要這一政治支持,否則,就不可能迫使歐盟保持中立);同時又與俄羅斯、歐盟計劃中的、「立刻打倒美元本位制」的「經濟手段」保持一定距離,總之,中國之於「俄美」的公開立場,也「類似」於歐盟之於「俄美」的「中立」。
顯然,這種「類似中立」既為中國帶來想要的好處,也為之付出了代價,
在好處層面,表面上看,是:儘管喬治亞戰爭在開幕式當晚就爆發,但北京奧運會最終順利舉行,且在「北京奧運回合」中「上躥下跳」的法國總統薩科奇(其實就是歐盟)最終食言、親自參加了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但實際上,中國通過這種「類似中立」,在「第一輪排列與組合」的「最後部分」,成功剔除了這樣一種可能性,既:在「中歐俄美」為主、其它相關國家(地區、比如中國台灣)為輔的、所醞釀的「第二波排列與組合」中,將「排列與組合」的「支點」選定為針對中國的「三獨架構(台獨、藏獨、疆獨)」。
在代價層面去總結,那麼,在第一波排列與組合結束后、在第二波排列與組合中,中俄之間爆發「新星號事件」;在第三波排列與組合中,「俄美」在中國旁邊共同策劃「吉爾吉斯政權更替」等,也就絕非偶然了。
●被拖入「歐美金融危機」,對歐盟而言,不過是「希臘危機」的「前言」而已
顯然,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其實想強調的是,「中歐俄美」中的每一方,在第一波排列與組合中,都是「即有所得、又有所失」,不同的只是「得大失小(比如中國)」、還是「失大得小(比如美國)而已!
因此,如果我們將「歐美」在「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前後,在中國西藏問題上的一些小動作進行比較,特別是,如果我們在「法國(歐盟)美俄」領導人最終集體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但「俄美」卻在同一天在喬治亞最終「撕破臉皮」,而歐盟卻在美國最需要它幫忙的時候「高調地保持中立」,而中國卻在喬治亞戰爭問題上以「上合」的名義「充分理解」俄羅斯、等一系列非同尋常的事實上去觀察問題的話,那麼,我們就不難明白,在喬治亞問題上,對歐盟而言,在「本質」之外,歐盟因「雷曼兄弟公司的「定向」破產而被拖入「歐美金融危機」,不過是「希臘危機」的「前言」而已。
●歐盟為自己「掙」下了「第二波排列與組合」的「焦點」地位
如果我們從「前三波排列與組合」的整體情況、特別是美國與「之」直接交手的「順序」去觀察問題的話,那麼,站在上述「前言」的基礎上,我們也就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即:
因為在「北京奧運回合」中「未能得手(歐盟當時在藏獨問題上之所以跳得那麼高,就是想藉助美國的力量,將「藏獨」正式打造為歐盟制衡中國的戰略工具)」、反而因「美國在奧運聖火傳遞過程中,基於自身利益、策略性地與歐盟政策保持了一定距離(這一點,從奧運聖火在美國部分的傳遞較歐洲部分順利得多,就可以看出)」,歐盟就已經為自己「掙」下了「第二波排列與組合」的「焦點」地位。
●法國(歐盟)急於在「第一波排列與組合」進入高潮之前就「構建」一個「三獨架構」的企圖之所在
因此,在與中國、俄羅斯一樣不得不面對「由美國次貸危機深化為歐美金融危機、繼而引發世界經濟衰退」這一「必須面對的局面」之外,歐盟也「既」因「歐元」才是「美元本位制」的「最大現實威脅」這一核心因素,同時「還」因「『先』主動得罪了中國、『后』又被動得罪了美國」這一重要因素,而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那就是:在中國(人民幣)於「經濟、特別是金融層面」當時表現得「不那麼急於幫助盧布,特別是歐元、去立刻打倒美元本位制」之後,由於「盧布」不可能取代「美元」,而美國也事實在喬治亞戰爭中「認輸」、並暫停烏克蘭加入北約的進程,最終未去繼續衝擊俄羅斯核心利益紅線,因此,「第一波排列與組合」也就迅速結束,「第二波排列與組合」也就迅速開始,歐盟也就迅速成為「第二波排列與組合」的「焦點」,並不得不「提前」與美國利益「直接交手」。而全力規避這個「提前」,又恰恰是法國(歐盟)急於在「第一波排列與組合」進入高潮(喬治亞戰爭)之前,試圖拉美國一起,「構建」一個「三獨架構」、從而將中國作為「第二波排列與組合」的「焦點」、轉移「美元本位制」之攻擊目標的企圖之所在。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其實就是想強調一個結論
至於歐盟在第二波排列與組合中,出於自身利益,不肯(準確說是「不敢」)提供美國南亞破局所需的南亞配合,而被「希臘危機」所「砸暈」,這都不過是在「第一波排列與組合」中、由「俄美」直接交手的結果與「中歐」參與「排列與組合」的最終態度所「共同決定」的。
通過上面的討論,我們其實就是想強調一個結論,即:對「中歐俄美」而言,它們參與「本階段排列與組合」的方式與手段,相當程度地決定了「下一階段、甚至下一波排列與組合」的內容與進程。
因此,在中國於「歐俄」的策應下,已經將「大國間戰略利益主要交換平台」從自己的重中之重--南亞方向推至「到處都是美國核心利益的中東方向」的背景下;在美國於「第三波排列與組合」也為自己掙下了一個「大家可以共同消遣」的角色、從而「誰都可以拿重大問題與美國在中東談」的背景下,也就是說,在「中歐俄美」為主的「核心利益排列與組合」已經進入「第四波」,而「方方面面」在「利比亞之亂」這個觀察點上仍然在「繼續觀察」,但缺少歐盟配合的美國又不敢將「敘利亞之亂」這個「止損點」徹底擊穿,從而招致以「中俄歐」為主的「國際社會」對美國中東利益的「群毆」、令「美國主導的中東安全框架」立刻崩塌的背景下,突然出現的「拉登之死」也就有了這樣幾層意義:
第一,「策劃者」急於借之「指」出「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主要方向」,也就是南亞方向;
第二,「策劃者」急於借之「指」出「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焦點人物」,也就是中國;
第三,「策劃者」急於借之「指」出「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排列方式」,也就是打造一個用「三獨」來制衡中國的「三獨框架」。
顯然,在這個問題上,利用「拉登被擊斃在巴基斯坦境內」這一點,先在巴基斯坦製造混亂,再對巴基斯坦施加壓力,最後再夥同歐盟、印度、甚至拉上俄羅斯,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打造一個「克什米爾問題多方框架」,一來可以將中國對巴基斯坦、特別是對伊朗、以至整個中東的影響力「遮斷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二來,可以「克什米爾問題多方框架」為基礎,全面協調「三獨」,從而即可依靠「三獨」去「有效協調」歐盟、美國、印度、甚至俄羅斯的共同利益,還可伺機將「中東、北非之亂」通過「三獨」導入中國,促成「中國之亂」。
如果我們在這個層面去觀察美國國務聊希拉里公開表示「中國想阻止中東、北非事件在中國發生是在做蠢事、是在阻止歷史潮流」,也就不難明白美國決策層「在巴基斯坦就地擊斃拉登、並立刻宣布」的真實意圖。
●其「著眼點」不在於取消「前者」,而在於「取消台獨禁令」
如果我們在這個層面上去觀察台灣當局突然宣布取消「不得搞共產主義與台獨」的禁令,也就不難明白,其「著眼點」不在於取消「前者」,而在於「取消台獨禁令」。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再次強調,馬英九是個「隱性台獨者」,在「三獨框架」的問題上,馬英九一直在與「美國決策層」互通有無,並唯「美國利益」為「馬首」是瞻,這一點,在08年西藏「314嚴重暴力犯罪事件」之後,從馬英九迅速公開支持「暴徒的暴行」中,就已經表現得一清二楚了。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也再次強調,要警惕「台獨」勢力通過搞「局部台獨」的方式、來替「美國利益」測試中國大陸的戰略優先方向,擾亂中國大陸的戰略注意力。
●不論是在中東、還是在南亞,美國即急於扭轉局面,又深感已再也容不得半點兒閃失
從現在的局勢來看,基於「前三波排列與組合的得與失」,「方方面面」仍然在「利比亞之亂」這個「觀察點」、「敘利亞之亂」這個「止損點」上小心翼翼,因此,儘管策動了「埃及之亂」、又」在巴基斯坦境內打死了拉登」,但美國知道,就目前而言,在「前三輪排列與組合」中損失最大的自己,實力已經衰弱到甚至不得不在自己的核心地帶--中東、去搞「以攻為守」,才勉強維持著目前這種僵局,但仍然時時在承受著「一切都可與美國在中東談」的 「消遣」,因此,不論是在中東、還是在南亞,它即急於扭轉局面,又深感已再也容不得半點兒閃失。
如果我們從這個層面去觀察問題,那麼,美國一方面急於與中國搞什麼「安全戰略對話」、擺出一幅願意與中國商量「中美共管西太平洋安全」的「軍事姿態」、以警告歐盟、並「離間」
中俄;一方面又搞出個「卡恩事件」的「金融姿態」、以警告歐盟、並「離間」中歐,但真正的著眼點,都是為了「營造」一個旨在「願意領導方方面面」去「圍攻中國」的「政治姿態」,並以此作為「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主線。
然而,通過「利比亞之亂」這個觀察點,相信大家已經得出自己的觀察結果,那就是:直到今天為止,特別是出現「卡恩事件」之後,歐美國家利益之間的不可調和性,歐美資本利益之間的很難調和性,不是弱化了,而是強化了。
●破解「美國企圖」的關鍵點,不是別的,仍然是那條原則
因此,對中國而言,破解「美國企圖」的關鍵點,不是別的,仍然是那條原則,那就是:扶弱(歐元)鋤強(美元),在「卡恩事件」之後,在「方方面面」爭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的過程中,我們的建議是:一方面要高調的強調「公平、透明」,一方面要高調支持「南方國家」出任這一角色,但真正的著力點,則要放在「默認」歐盟繼續掌握這一職位上。
只有這樣,再在「其它層面」果斷出擊一下,讓印度、特別是歐盟不僅看不到「美國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擔心自己一旦冒進、反而令自己的利益有雞飛蛋打的危險,那麼,歐美資本利益之間很難調和的矛盾仍然會很難調和,印度也不敢進行戰略冒險;而在此基礎上,歐美國家利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也就很難緩和;
最後,在此基礎上,「三獨制衡中國框架1」也就很難成型,「大國間主要戰略利益交換平台」就很難從中東移回南亞,美國企圖完成的「暗渡陳倉式破局」、或者「第三種方式破局」就很難如願,「第四波排列與組合」就得另換劇本、重選主線!
●什麼是在「其它層面」果斷出擊一下?
至於什麼是在「其它層面」果斷出擊一下?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只要我們能看清楚美國急於實現「敘利亞之亂」的「最大心愿」是迫使敘利亞與伊朗劃清界線,從而加入「嚴厲制裁伊朗(其實也就是制裁中國)」的陣營,特別是,只要我們能看清楚美國急於「就地擊斃拉登」的「最大心愿」是迫使巴基斯坦倒向美國,從而切斷中國與伊朗之間的戰略聯繫,實質性地實現嚴厲制裁伊朗(實際上是中國)的戰略目的,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知道,對中國而言,是時候了,是在已經值班的「反衛星武器」、「中段反導」、及隨時可能「正式列裝」的殲20的掩護下,將某些足以給伊朗、也就是給敘利亞、巴基斯坦等這種「非美勢力」以信心的「先進武器」部署至「境外核心節點」上、以全面策應「可一舉打破西方資本主導國際金融秩序」的「中東最暴力破局」,從而以最壞的打算與最堅定的決心、足夠的力量,來確保這種「實質性制裁」不會發生的時候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中國外交部對「伊朗與朝鮮交流導彈等技術」的說法不予以「直接回應」的情況來看,「兩核問題」極像我們之前所說的那種情況,即:在「兩核聯動」中,在中國不再「力勸」朝鮮「用技術換麵包」的情況下,中東、甚至拉美出現的核競賽的可能性正在空前加大。
●這樣做的利益極大,不這樣做的損害極大!
而從「前三波排列與組合」的得與失來看,就目前局勢而言,這樣做的利益極大,不這樣做的損害極大!且可能極大地影響、甚至主導「第四波排列與組合」的方向與內容。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這個層面去觀察朝鮮領導人金正日訪華、中國準備向巴基斯坦緊急提供50架「梟龍戰機」、甚至「殲20」的消息,同樣不難明白:朝鮮領導人金正日此次訪華,其實與巴基斯坦總理訪華的目的一樣,一為經濟建設,二為足以威脅駐韓美軍、甚至駐日美軍的先進軍備!
顯然,在中國於南亞方向承受戰略壓力、特別是中東方向可能「全面破局」的時候,自然不能讓美國在東北亞等任何方向感到輕鬆!而一隻無法向韓國、日本提供足夠安全感的「美軍」,更加無法向「台獨」提供安全感!
不難想像,一旦中東實現「最暴力破局」,不僅中國在南亞方向承受的戰略壓力立刻消解,也無疑就為「解放台灣、統一中國」提供了一個「最佳窗口」,東亞破局也是順勢而為的事情。屆時,就西太平洋而言,不論美國願意不願意,中國都要成為維護其和平與穩定的主要力量之一!
●就目前情況來看,在這個問題上,歐盟還能保持清醒!
對這一可能性,那些仍然在幻想以「三獨」來制衡中國,從而將「中東、北非之亂」複製入中國的勢力,自己去想想吧!特別是對歐盟而言,到底是中東出現「最暴力破局」對它有利呢?還是繼續目前這種「一切都與美國在中東談」對它有利呢?顯然是後者更加有利!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從對敘利亞經濟影響最大的歐盟始終未對敘利亞進行「實質性制裁」的情況來看,在這個問題上,歐盟還能保持清醒!
無言的傾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0: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