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越反越恐 「後拉登時代」考驗美國戰略

[複製鏈接]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1-5-16 01: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07 07:48:38


美國總統奧巴馬當地時間5月1日晚宣布,美國在巴基斯坦境內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

  一個親手製造了「9.11」事件的恐怖幽靈,於5月1日在巴基斯坦被美軍擊斃。本.拉登,國際伊斯蘭恐怖主義這個最刺眼的象徵符號被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抹去,對「基地」組織及各地各色恐怖主義網路意味著什麼?對美國的反恐戰略甚至全球戰略重心調整又意味著什麼?「後拉登時代」的反恐鬥爭該瞄向哪個靶子?除此之外,國際社會更關注的是,本.拉登之死讓一個本已棘手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美國如何擺脫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 本社匯選有關論點,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第二頁:白宮擊斃拉登 十年反恐終成正果 第三頁:急於斬首拉登 美國解近憂欠遠慮
  第四頁:基地未傷元氣 拉登之死拉響警報 第五頁:反恐即將轉軌 美國開始對付中國?

一、白宮擊斃拉登 十年反恐終成正果

1、反恐「重大成就」 美國頭號公敵拉登斃命


  本.拉登之死的宣布,既突然又神秘。當地時間5月1日晚9時50分左右,白宮宣布,總統奧巴馬定於當晚10時35分發表重要聲明。總統晚間發表聲明,尤其周日的晚間,實在是相當異常。還有,奧巴馬選擇在白宮東廳發表聲明,這就預示著事件重大。通常情況下,東廳多用於舉行重大活動,如迎接貴賓、簽署重要法案等。(北京《中國青年報》)

  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美國人的「頭號公敵」——基地組織1號人物奧薩馬.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擊斃,並稱拉登之死是美國反恐事業的「重大成就」。本.拉登,這個在9.11事件後「潛伏」了近10年的「恐怖主義大亨」,終於在美軍的槍炮聲中結束了自己的逃亡生涯。消息傳來,白宮外及紐約時報廣場等地立即變為狂歡之地,舉國上下,一片「奧巴馬幹掉了奧薩馬」的歡呼聲。(法國《歐洲時報》)

  十年磨一劍,美國兩任總統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反恐戰爭,而且越打越是「一地鶏毛」,以至於美國在干涉利比亞的戰爭中不敢放開手腳,這些都拜本.拉登所賜。本.拉登死了,奧巴馬總統長舒了一口氣,也意味著為9.11事件畫上了一個不甚圓滿的句號。(新加坡《聯合早報》)


2、找回久違自信 拉登之死了卻美國心結

  在美國人看來,拉登之死是美國付出10年努力結成的「正果」;作為躲避美國全力搜捕多年的恐怖組織首腦,本.拉登被擊斃無疑大大提升了美國的反恐士氣。《紐約時報》評論說,美國對本.拉登的無可奈何與毫無頭緒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恐怖分子氣焰。他的死多少讓美國報了「9.11」襲擊的一箭之仇,同時也等於向其他恐怖分子發出了警告。(北京《世界新聞報》)

  奧巴馬總統宣布本.拉登已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被擊斃之時,距離本.拉登策劃發動的9.11事件已經9年零7個月的時間了,美國軍隊最終殺死了本.拉登以雪前恥,現在本.拉登的屍體在美國手中。這是一次復仇,同樣也是一種威懾,意味著本.拉登再也不能對美國人造成任何傷害。這可以說是美國反對基地組織的作戰中唯一一次十分重大的勝利。而在過去的幾年來,本.拉登為惡卻逍遙法外,使得美國成為了許多伊斯蘭教信徒眼中的紙老虎——這讓極端主義者變得更加猖狂。(廣東大洋網)

  自從奧巴馬總統宣布擊斃「基地」組織頭子本.拉登的消息後,美國上下可以說是群情沸騰。從民間的反應來看,當夜就有大批民眾聚集在紐約、華盛頓等城市的廣場和街頭,歡呼雷動。至於官方,奧巴馬總統在隨即發表的聲明中信心滿滿地表示,「今天讓我們知道,作為一個國家,我們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看起來,美國又重新找回了久違的自信。(香港中評社)

  拉登之死對美國來說,等於注入了一針提振國威與自信的強心劑。這針強心劑太有必要了。自「9.11」以來,美國上下都非常鬱悶,不但綜合國力、國際領導力、影響力大幅下滑,而且作為兩場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發起者和金融危機的發源地,美國的國際形象也嚴重受損。奧巴馬第一時間宣布拉登被擊斃的「正義終於得到伸張」講話中最牛的一句是「今天我們再次印證只要美國下定決心,這個國家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夠實現。」(北京國際在線網)


3、斃命「恰逢其時」 奧巴馬成了最大受益者

  拉登被擊斃恰好趕在奧巴馬啟動明年競選連任之戰以及美軍從阿富汗撤兵前夕,簡直是死得「恰逢其時」。對此,有專家指出,「本.拉登之死」可能是一次經過精心策劃的政治操作,使奧巴馬獲得巨大的政治收益。

  最近幾天,奧巴馬和他的國家安全團隊在白宮戰況室實時觀看擊殺拉登的畫面,占據了各國媒體的重要版面。奧巴馬自信又自豪地強調「我下令對奧薩馬.本.拉登採取行動……在我的指示下……實施了有針對性的行動」的鏡頭,更是傳遍了全球電視和網際網路。美國媒體披露,中情局4年前就已盯上一名拉登的親信,去年8月鎖定此人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住所,最近才決定實施行動並一舉成功。(日本《東方時報》)

  一舉成功的最直接結果,是給奧巴馬帶來了飈升的人氣。此前,美國的反恐戰爭,特別是奧巴馬主導的阿富汗戰爭越來越不得民心,民眾對奧巴馬在維護國家安全上的經驗和領導力的質疑不斷增加。據美國最新民調顯示,由於成功除掉拉登這個美國的心腹大患,奧巴馬的支持率從早先的50%以下飈升到了71%。為把「拉登之死效應」的有利影響擴到最大,本月5日,奧巴馬前往紐約,在發生「9.11」恐怖襲擊的世貿大廈遺址前發表講話,為這段記憶暫時畫上一個句號。  

  明年是美國的大選年,奧巴馬上月剛剛宣布將參加競選連任;從今年7月開始,美國將正式從阿富汗撤軍,北約著手向阿富汗安全部隊移交部分地區的防務;再過4個月,「9.11」恐怖襲擊將迎來10周年紀念。這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事情都和拉登之死存在某種聯繫,美軍擊斃拉登會這麼趕巧嗎?(《北京晨報》)

二、急於斬首拉登 美國解近憂欠遠慮

1、擊斃而非活捉 美國急躁心態暴露無餘


  其實,稍稍注意之前的新聞就不難發現,美國中央情報局已在數月前就鎖定了拉登的行蹤。去年10月27日,本.拉登發表將對法國發動恐怖襲擊的錄音被證實之際,北約一名高級官員就曾透露,「拉登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藏匿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境的山洞裡,而是和普通人一樣,生活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住所內。」

  按照常理,一旦獲得本.拉登行蹤,美國會迅速出擊。然而,美國之所以選擇4月25日才下手,正是為了配合北約空襲卡扎菲的時間,以取得「雙斬首」的戰績。但結局並不理想。北約軍隊斬首卡扎菲失敗,僅擊斃卡扎菲之子和其未成年的3個孫子,不僅導致北約斬首行動的合法性受到質疑,更使一些默認西方軍事干預的中立國家和中間力量質疑北約行動的正義性。與斬首卡扎菲相比,擊斃本.拉登與其說是為了消除恐怖主義威脅,倒不如說是美國的一次快意恩仇。(北京《中國青年報》)

  本.拉登在巴基斯坦的住所是位於首都伊斯蘭堡附近阿伯塔巴德的一處寬大住宅,與當年薩達姆藏身的地洞相比有天壤之別。然而,美軍此次未能重演當年活捉薩達姆的一幕。

  這次美軍特種部隊的斬首行動,從戰術上看堪稱組織精密,乾淨利落。但如果能夠活捉本.拉登,並對其公開審判,其政治效果要比一槍斃命好得多。如今美國的做法可能帶來的恐怖主義報復將增大國際安全的風險,增大全球反恐的成本。(新加坡《海峽時報》)

  更重要的是,美國這種做法,既不符合西方民主價值觀,也不符合伊斯蘭世界改革的政治需要。在橫跨北非與中東的整個劇變過程中,美國欲將自身模式和秩序強加於伊斯蘭世界,體現了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美國通過以暴制暴手段來維持局面的行為只能導致進一步的混亂和衝突。(韓國《朝鮮日報》)


2、「斬首」重重迷霧 美方信息前言不對後語

  「原計劃準備活捉拉登,但因拉登開槍拒捕,只能將他擊斃。」「美國有個政策,就是不管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發現本.拉登就要直接消滅。」在美軍擊殺拉登後,關於為何是「殺死」,而不是「逮捕」的疑問迅速流傳開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而就在拉登死後3日裡,美國官方對40分鐘行動細節進行反覆修改,信息發布前後矛盾,讓世界大惑。(香港《文匯報》)

  整個擊殺行動中引爆最大爭議的仍是拉登被擊斃時是否持有武器。美國國內外都有人質疑,如果拉登在最後一刻確實手無寸鐵,那他就應該被緝拿並接受法律審判。多位美國官員4日為擊斃拉登的行為辯護,稱美軍突擊隊員當場擊斃拉登「是為了防止他企圖拿起身邊的武器反抗」。這些官員還稱,在拉登藏身處「發現了大批武器」。然而卡尼又糾正說,拉登被擊斃時未持武器。拉登12歲的女兒作為現場目擊者,向巴基斯坦官員透露了擊殺行動的又一個版本。她聲稱拉登先被美軍突擊隊活捉,然後再將他在其家人面前槍殺。她的證言掀起了更大波瀾。(廣東《南方日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認為,當前,美方通過媒體所透露出來的各種信息「真假都有」。關於本.拉登基地組織的一些信息、美巴的反恐合作、這次殺死拉登行動的具體細節,在各種媒體的信息發布中都能看出很多矛盾之處,以及撲朔迷離的地方。這可能是出於各方面因素的考慮。因為美方很可能會選擇一些有利於自身的信息來發布。(北京《世界新聞報》)


3、海葬適得其反 北阿拉伯海成「殉道之海」

  「一代巨匪」本.拉登命喪巴基斯坦,美國總統奧巴馬忙不迭地以勝利者姿態將消息通報全世界。當其聲音尚在人們耳邊迴響,美國已大動干戈地用「卡爾•文森」航母將拉登屍體葬入了北阿拉伯海。在為拉登舉行的「葬禮」上有軍樂隊和禮炮相伴,華盛頓對這位恐怖大亨絲毫不敢怠慢,讓他走得還算風光體面。謹慎的背後是對伊斯蘭世界民意的敬畏以及對拉登身後留下的基地組織的恐懼。(北京《中國經營報》)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偉表示,奧巴馬在反恐,特別在對本.拉登的問題上,除了具體的反恐戰略考慮外,還要考慮到政治上的影響。所以,在奧巴馬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他強調美國反恐並不是要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為敵。因為伊斯蘭教的傳統是在人去世後的24小時內就要下葬,美國也就迅速為本.拉登舉行了葬禮。此外,美方顯然也擔心如果土葬,土葬地點會成為恐怖分子的朝拜地,成為聚集恐怖勢力的地方。(北京《世界新聞報》)

  但是,英國劍橋大學神學院講師、伊斯蘭研究學者阿卜杜勒•哈基姆•穆拉德表示,本.拉登沒有被生擒讓人十分失望,而將他葬入海中的做法更是起了反作用。「美國人把他葬入海中,可能已經創造了一種『聖陵』。一些極端分子已把把北阿拉伯海稱作『殉道者之海』。」他說,「由於穆斯林通常會將神聖的概念擴散到大片區域,很有可能產生一種朝聖方式,即極端分子們站在海灘上,冥想著他們這位已故英雄的美德。」(英國《每日郵報》)

三、基地未傷元氣 拉登之死拉響警報

1、恐難終結基地 擊斃拉登僅具象徵意義


  多年來,儘管本.拉登真身難現,但作為恐怖組織和恐怖主義的一個「象徵」,他發揮著實際的「精神」影響力。伴隨著本.拉登的死亡,這個符號消失了,是對「基地」成員的一個心理打擊。但是,近年來本.拉登只作為「基地」組織精神領袖存在,很少直接指揮恐怖襲擊。他的死難以使美國走出「反恐戰爭越反越恐」的怪圈。(香港中評網)

  美國不少專家認為,「9.11」事件後,以本.拉登為主腦的「基地」組織核心與它的分支機構早已不是指揮和被指揮的關係。「基地」組織分支早已「去中心化」,僅僅在信仰和士氣方面依賴「基地」組織核心的支持和激勵。而且,包括「基地」組織在內的伊斯蘭恐怖網路相互之間,存在著種種意識形態層面的分歧。因此,本.拉登之死對伊斯蘭恐怖組織的打擊,更大的是在士氣上,而不是在結構上。

  卡內基和平基金會近東和南亞問題專家斯蒂芬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9.11」之後,本.拉登沒有親自捲入到具體行動的策劃中去。這也意味著,本.拉登之死並不會影響「基地」組織各分支以及其他恐怖組織正在策劃或準備策劃的恐怖襲擊。「基地」組織分支以及極端伊斯蘭主義若要發起恐怖襲擊,並不需要通過一個中心組織來進行統一策劃。因此,本.拉登被斃對伊斯蘭恐怖組織的打擊,更多的是在士氣上,而不是在結構上。美國及其盟國面臨的反恐形勢依然嚴峻。(北京《中國青年報》)


2、基地揚言報復 本.拉登之死成了「雙刃劍」

  奧巴馬認為,世界將因拉登死亡而變得更安全;然而,美國舉國歡騰「正義終得伸張」之時,世界各地卻提高安全警戒,拉登或已為其狂妄偏激的行徑償命,基地組織卻可能已吹響復仇的號角。分析人士認為,本.拉登被打死是一把「雙刃劍」,美國因此也面臨恐怖組織進行瘋狂報復的可能。(台灣《中國時報》)

  5月6日,「基地」組織在網際網路上發表聲明,證實其領導人奧薩馬.本.拉登已經死亡,並誓言發動報復,要讓美國等國「歡笑變成悲痛」,「血淚交加」,醞釀著在「9.11」十周年之際採取行動。(北京《經濟參考報》)

  華盛頓近東政策研究所的反恐和情報專家萊維特表示,拉登遭擊斃可能令「基地」組織暫時群龍無首,但恐怖襲擊的威脅不會消散,個人或小型極端組織發動的報復行動短期內可能激增。同時,拉登的可能繼承人為了搏出位將加速行動;其他受到拉登言論鼓動的塔利班也可能決定單獨展開報復行動。不過,美國打死拉登也有抵消作用。萊維特也表示,正在策劃襲擊或打算展開報復襲擊的激進分子,都會心生膽怯而更加小心翼翼,「他們會假定一切都被滲透、害怕講電話、害怕使用信使」。短期來說恐襲規模將較小,而且策劃時間不會太長。但是,這類個人恐襲行動也可能致命。(廣東《21世紀經濟報道》)


3、「基地」與時俱進 後拉登時代反恐不輕鬆

  對於美國來說,後拉登時代的反恐任務並不輕鬆。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9.11」恐怖襲擊的時候,基地組織只有大約200名成員;但今天,基地組織已經更為龐大,活動範圍也更加廣泛。獨立的分支力量已經在葉門、索馬利亞和其他地方涌現。其中,奧拉基作為新一代的領導者,已經掌控了部分恐怖主義活動的網路,是負責「基地」組織人才招募與培訓的高級領袖。同時,奧拉基習慣運用現代媒體技術,他擁有自己的博客、Facebook主頁,YouTube上也曾有很多關於他的視頻。他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宣傳自己的觀點,因此也有人稱之為「網路拉登」。相比之下,基地組織現任二號人物扎瓦希裡的「赫赫功績」大多在「9.11」之前建立,「9.11」之後則「乏善可陳」。而奧拉基似乎比扎瓦希裡的威脅更大。

  《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認為:「隨著本.拉登的謝幕,奧拉基現在可能地位更加顯赫。這足以讓美國官方警惕。而美國政府能否搜查到奧拉基的行蹤,不僅僅取決於美國官方的努力,也取決於葉門政府對待恐怖主義活動的態度。既然恐怖主義活動具有跨國特徵,那麼國際間的合作就顯得尤為關鍵。」 (北京《中國經營報》)

四、反恐即將轉軌 美國開始對付中國?

1、拉登遭遇「斬首」 只是反恐鬥爭一個逗號


  本世紀初那驚心動魄的「9.11」恐怖襲擊,一舉改變了美國這10年間的戰略關注及內外政策。10年遠征,四處樹敵,損兵上千,耗資5000億美元,美國反恐戰爭如今猛然收穫了一張差強人意的「結業證」。拉登被擊斃,也只是國際反恐鬥爭的一個逗號,離句號還遠著呢。(北京《中國經營報》)

  多年以來,本.拉登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他一會製造錄音錄像來滋擾美國和西方世界,一會又玩蒸發,讓美國不得要領。就在去年6月,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帕內塔日承認,自9.11事件以來,美國就沒有得到關於本.拉登的可靠情報,也不掌握這位基地組織教父級人物的下落。隨後阿富汗的一家新聞社報道,本.拉登因患有嚴重的腎衰竭已經死亡,並曝露出美國早知本.拉登死亡,關於本.拉登的錄像和錄音都是美國人故意炮製的,為的是達到在該地區長期駐軍的目的。

  現在好了。輿論強加給美國的陰謀論煙消雲散,似乎還給美國一個清白。但必須指出,事情可能不會那麼簡單,就算本.拉登真的死了,世界輿論也會給出「大約的確死了」的矛盾判斷。縱然全球採信了美國的說法,世界也未必認可奧巴馬所論的「重大成就」——阿富汗局勢依然不穩,反恐形勢依然嚴峻,利比亞之戰恐激發新一輪恐襲風潮。一個本.拉登死了,只要文明衝突還在,仇恨之火不滅,美國不太平,世界也不安全。(新加坡《聯合早報》)


2、反恐重新布局 美國撤軍找到圓滿藉口

  本・拉登之死讓一個本已棘手的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美國如何擺脫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美軍留在阿富汗的象徵性理由——消滅本・拉登,為「9.11」復仇——已不復存在。為何美國人還要固守阿富汗戰略?在美國政府內部,對於何時結束阿富汗戰爭,一直存在兩種聲音。(上海新民網)

  就在前年年底,奧巴馬總統決定向阿富汗增兵3萬,同時確定了撤軍時間表——2011年7月。顯然,奧巴馬總統期望阿富汗反恐戰爭有一個階段性成果後迅速解決,以避免重蹈小布希在伊拉克的覆轍。美國期望的階段性成果,一是阿富汗政府順利實現民主過渡,而且能夠確保自主安保;二是消滅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只要這兩個目標做到,本.拉登是死是活已沒有實際意義。

  本.拉登死了,但前兩個目標依然看不到希望。伴隨著美國撤軍的臨近,美國該怎麼辦?當下的美國不是小布希時代的同仇敵愾,而是經濟危機陰霾依然籠罩,對於干涉戰爭戒慎恐懼,而且奧巴馬面臨連任壓力。在此情境下,奧巴馬的反恐戰略面臨著艱難抉擇,若在阿富汗形勢不明朗的情形下如期撤軍,無異於宣布過去十年的努力成了泡影,給國際社會造成了始亂終棄的不負責任形象。若將阿富汗戰爭進行到底,既非奧巴馬所願,美國也拖不起這場看不到希望的戰爭。(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就此而言,本.拉登的生生死死其實和美國的反恐戰略息息相關。在奧巴馬亟需清剿塔利班,為美國駐兵阿富汗尋找道義理由時,本.拉登的「活著」就是奧巴馬「進」的絕佳理由—因為本.拉登是美國人心目中的撒旦,只要本.拉登還在,美國人就難以擺脫9.11式恐怖夢魘,就能讓厭戰的人閉嘴,就能給奧巴馬總統的反恐戰略紓緩壓力。當奧巴馬期望光榮退出阿富汗而讓世界輿論封口時,本.拉登之死就派上了用場。即如奧巴馬所言,「擊斃本.拉登是美國反恐行動上的重大成就」,有此成就托底,美國撤軍就很自然了。(新加坡《聯合早報》)


3、接下來該打誰 美國重新釐定反恐目標

  在後本拉登時代,美國是否繼續反恐,怎麼反法,已是最新話題。顯然,美國不可能停止反恐,但華盛頓迎來了結束反恐戰爭的合適時機。10年前因為美國本土受到空前襲擊所引發的反恐戰爭,由於本拉登之死而取得了歷史性轉折。(香港《文匯報》)

  幹掉拉登後,美國會對付誰?這個問題聽上去有點「遠」,沉浸在勝利喜悅中的美國輿論對它還沒有熱炒,但國際社會很多人覺得它很「近」,這道超級添空題的答案很可能就是未來國際政治新籃筐。分析家們列出的備選答案中,既有扎瓦赫裡、奧馬爾這些「恐怖主義殘餘」,也有伊朗、利比亞、敘利亞等「不聽美國話的國家」,「應對中國崛起」也被填進空裡。有分析稱,美國10年前因「9.11」事件錯過了這樣做的時機,如今從反恐戰爭中騰出手來,必將重視中國這一大課題。(北京《環球時報》)

  「9.11」發生前,美國國力可謂達到了冷戰結束後最顯赫的「世界單極巔峰」,那時候當選美國總統的小布希卻因虔誠的宗教情結,把中國視為最主要戰略對手,全方位對中國施壓。兩國關係陷入1989年以來的最低潮。當時那種對中國咄咄逼人的攻勢政策一旦持續,將大大遲緩中國發展的步伐。可就在此時,拉登給了美國狠狠一擊,由於發現對付國際恐怖主義不可能沒有中國合作,小布希自此對中國判若兩人,轉而追求合作。換句話說,「9.11」從根本上改變了當時中美關係的基礎,為中國贏得10年喘息的黃金機會。(香港《新報》)

  美國媒體曾說,在紐約世貿中心、阿富汗坎大哈和伊拉克巴格達的廢墟上,誕生了一個美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一個不受現有國際組織和國際法約束的新國際秩序,它無疑以美國核心利益為中心。而在拉登死後,美國全球戰略部署會趨於平衡,可能增加在東亞戰略介入的布局,勢必增加中國的戰略壓力,尤其美國國會會不斷強調中國應負起「大國責任」,幫助美國解決伊朗和朝鮮核問題,中國對此要未雨綢繆。(台灣《中國時報》)

  那麼,美國為何一定要給自己樹敵?英國媒體4日說,這個國家自二戰起就熱衷重複「好人打壞人」的故事,濫殺無辜的拉登恰好填補了「大反派」的空白,他因此算得上「上帝對西方的恩賜」。德國《明鏡》周刊說,奧巴馬宣布拉登死訊時露出滿意的微笑,但美國已不是「9.11」前那個強大的國家,它可以消除「基地」頭目的威脅,卻無法挽回21世紀「失去的頭十年」。(北京《環球時報》)
清靜無為

537

主題

4157

帖子

227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270
沙發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5-16 04:53 | 只看該作者
將來的歷史也許是這樣記載的:

「自由鬥士」拉登率眾起義,先後對抗當時世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強國蘇聯與美國,雖然終於犧牲,卻因為他的努力使得兩個超級強國先後崩潰,整個世界的局面因此改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3
 樓主| cenote 發表於 2011-5-16 04:58 | 只看該作者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5-16 04:53
將來的歷史也許是這樣記載的:

「自由鬥士」拉登率眾起義,先後對抗當時世上僅有的兩個超級強國蘇聯與美 ...

有見解~~

一個人搞垮世界兩個絕對的超級霸權主義國家!

一個已經是完成式,一個進行式...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188

帖子

9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95
4
jasonlee 發表於 2011-5-16 10:49 | 只看該作者
美國十字軍東徵引火燒身,卻用汽油去滅火,結果可想而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20: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