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方「文明化」東方的使命,又來了?

[複製鏈接]

24

主題

100

帖子

109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0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暈月 發表於 2011-4-15 0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Hayrettin Yucesoy著

劉伯松譯      2011.4.15



二戰結束后,民族解放運動轟轟烈烈地把殖民主義統治者趕走,「去殖民主義」曾經瘋狂一時,獨立自主的熱情也曾經高峰一時。但接著面對殖民主義統治者遺留下來的爛攤子,手空空無一物,新興國家真的無從著手;加之此時一場意識形態的美蘇冷戰暴發,很快也吹向亞非拉,國家剛剛起步,好不容易擺脫殖民主義,現在再次遭遇不必要的挑戰,發展路子再次被歪曲。



冷戰結束后,中國、印度、巴西等所謂「第三世界」國家迅速發展,起飛崛起,成為一股阻擋不了的新興勢力,四處找資源找市場,驚動了享受殖民主義帶來長期穩定和繁榮的西方各國,並大大地削減了他們對高高在上的理念和制度的信心,一種不服氣的情緒在知識界和政界慢慢地形成一種風氣。



於是有人說,利比亞戰爭是一場知識分子的戰爭。有人解讀為這是理想主義的人道干預或戰爭,也有人解讀為這是務實主義的國家利益戰爭。但與相應歷史對話方式去解讀這場戰爭倒是新鮮的。尤瑟索教授提出「文明使命」去解讀西方的利比亞戰爭。



殖民地已成為歷史,但殖民主義思想仍在。當前利比亞戰爭最出力的法國、英國和義大利都是利比亞的前殖民者,法意兩國承認反政府勢力是不是顯示殖民主義幽靈再現?在此,特別譯介尤瑟索教授的文章如下:(劉伯松)





正如英國首相卡梅倫最近所宣布那樣,英、德、法、美等5國已開始談判,如何支持利比亞脫離暴力專政,並幫助創造條件讓利比亞人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看來,由於他們對於突尼西亞和埃及的革命措手不及,美國和歐洲列強後來決定採取主動了。



利比亞軍事干預背後的推理,不禁讓我想起1885年,當時的殖民列強在柏林會議的一項聲明:



「聯合一起看管本土部落的保存,並照顧他們道德和物質福祉條件的改善...教導本地人和帶給他們文明的祝福。」



如今談及中東政策時,似乎沒有多大的變化!



在挫折的時刻,我真想回讀吉卜林的「哦,東是東來西是西,兩者永遠要分離」的名言去找尋慰藉,並解釋為什麼美國和歐洲列強,那麼熱情、那麼匆忙發動軍事行動。



但是,西方主義,就像它的姊妹「東是東」一樣虛假,嚴重歪曲了世界常被稱為「西方」的部分。



因此,問題的根源不是「西方」,而是一種特殊的政治-經濟-軍事機器;一個帝國,採取所有必要的手段,在世界各地尋求主權而不是合法性,不理自己人民的志願,令他們和世界上任何其他人一樣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傷害。



合法性問題



看著美國和歐洲的政策在該地區展開各種形式的自發、自邀、不受歡迎的利比亞干預,我對政治道德要提出一些問題。



究竟是什麼促使軍事干預,對美國和歐洲而言,是可取的、適合的、熟悉的,儘管其性質是粗野的、出奇務實的、自私的、傲慢的和無禮的?



為什麼政府冒稱有發動軍事攻擊的特權,儘管事實上,他們的行動是缺乏國內合法的民意支持和利比亞人民的明顯需求?



在近代歷史上,有什麼可以幫助我們去了解美國和歐洲列強政策制定者的思維方式?



我們知道眼前的答案是什麼。我要排除人道主義和利他主義的理由。他們都是靠不住的。



美國和歐洲列強在該地區確有一些平凡的、具體的、務實的國家利益。他們認為該地區對他們簡直太重要而不能不理的。



明顯的是,北約行使權力者除去卡扎菲后如何努力光榮爭取份額、嵌入在利比亞的最終分配自己的合同里、為可能為干預敘利亞和伊朗造成一個先例、設計和主導中東的變化浪潮、並把歐洲轟轟烈烈地注入世界政治。



國際政治語言重視民族國家利益為國際空間的通用語,那裡最終是由強大的武力和/或權力平衡所主宰的。但我不想談這個問題,讓那些比我更有資格的分析員去闡述吧。



「白人的負擔」



下面是一個更精細、更無處不在,而且更危險的暗流——在利比亞聯盟的干預里,可見到一種特定的態度和心態:柏林會議參加者的心態。



我在這裡特別指的是「文明使命」(mission civilisatrice)的論述,我認為這是19世紀歐洲治國文化的深層基礎。



這種論述有助於為殖民政策辯護,同時,也減輕了殘暴殖民事業造成的道德和認知的失調。



無論是公開或暗示的表述,「文明使命」一直被看作為一種模式,方便書寫殖民化人民的歷史、重塑身份、文化、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這樣可使殖民者理解和使用。



目前在利比亞企圖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正進行中)正是這種類似殖民主義的過程。



通過監護模式,美國和歐洲列強公布,以防止獨裁者傷害利比亞人(我注意到,這涉及到其他獨裁者,但我不打算討論這個雙重標準),並安置一個友好政府,不會構成在該地區危害他們的利益。



因此,利比亞的軍事干預傳達一個信號,回歸「半魔鬼,半孩子」的心態論述,而「幼稚化」(infantilises)殖民地人民:阿拉伯人不能代表自己,他們必須要別人來代表他們;他們不能夠解決他們的問題,需要文明國家為他們解決。



他們以這種慈父般的照顧和保護,必要時,強制和懲罰,目的在一步一步培育阿拉伯人(和穆斯林),這樣可使他們能夠克服他們的文化(單數)負擔和不發達。



更新干預論述



正如羅蘭·巴黎分析了國際和平建設和文明使命之間的關係,設計的革命,也似乎代表一個更新版本的「文明使命」,或殖民時代的概念,即「高級」的歐洲國家有道義上的責任,「文明化」他們殖民地的土著社會。



這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心態。正因為它根本令人作嘔、自私、自大,只能導致美國和歐洲中東關係的不健康前景。



從短期來看,它剝奪了革命者的道德高點,削弱了他們事業的信譽,並鼓勵了獨裁者依賴國家、部落和仇外敘述來團結及支持自己。



從長遠來看,它為新形式的殖民主義和和依賴性打開了大門,並在美國和歐洲列強的公民之間,通過歪曲干預和其結果,傳播一種無罪甚至自豪的錯覺。



因此,解讀干預有幾種可能。人們可以解讀為無私的,真正目的是在幫助革命者。你也解讀為務實的,干預目的旨在保護美國和歐洲列強在利比亞和該地區的切身利益。



雖然這兩種解讀都是合理的,但它們卻在暗示和回聲另一個長期的敘述。



因此,我傾向於把干預當做對話來解讀。在其相應的歷史以外,人們無法理解軍事干預和它所引起的敘述,這就是殖民地文明——白人的負擔。



我還沒看到另一個對軍事干預可行的另類解讀,對這方面有清楚的分析。



無論是人道主義或務實,利比亞的政策和該地區的形成是根據「文明使命」的,直至及除非決策者作出合理的決定,想通、搞掂和放棄殖民地的遺產。



看到披著羊皮的狼,幾乎錯過了美好的舊聖戰心態,雖有令人厭煩的野蠻,倒有足夠的勇氣和誠實的俠義把它的敵人稱為敵人。



(Hayrettin Yucesoy博士是美國聖路易斯大學歷史副教授,近作《中世紀伊斯蘭帝國的彌賽亞信仰與政治》(Messianic Beliefs and Imperial Politics in Medieval Islam (Columbia: South Carolina University Press, 2009) 本文原名「A mission to 『civilise』the East again」 發表於半島電視台網站 2011-04-11)





二戰結束后,民族解放運動轟轟烈烈地把殖民主義統治者趕走,「去殖民主義」曾經瘋狂一時,獨立自主的熱情也曾經高峰一時。但接著面對殖民主義統治者遺留下來的爛攤子,新興國家兩手手空空,真的無從著手;加之此時一場意識形態的美蘇冷戰暴發,很快也吹向亞非拉,國家剛剛起步,好不容易擺脫殖民主義,現在再次遭遇不必要的挑戰,發展路子再次被歪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9: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