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淺析美軍「蜂群戰術」

[複製鏈接]

7

主題

9

帖子

35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夏瑋 發表於 2011-4-6 10: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蜂群戰術」(Swarm Tactics),顧名思義,就是像蜜蜂那樣成群結隊地攻擊同一個目標,這樣的攻擊具有快速、機動和密集等特點。雖然提出這一戰術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很久以前它就已經在戰爭中得到了實際應用,因而在軍事史上完全可以找到類似的戰例。至少在13世紀蒙古人遠征中亞和歐洲的作戰行動中,就體現了這一戰術的特點。相對於歐洲的大規模步兵和重騎兵兵團,蒙古人的輕騎兵人數少、規模小,但更加快速靈活,因而能以快速的機動迅速集中力量,對一個個城堡進行密集的進攻,在局部戰場創造出了相對的力量優勢,因而取得作戰的勝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工業時代即將過去,代表工業時代的機械化大兵團作戰模式的缺點已經開始不斷暴露出來。就像農業時代歐洲的重兵集團受到蒙古騎兵的挑戰一樣,機械化戰爭的作戰樣式肯定也會受到未來的挑戰,遭受失敗。然而未來的戰鬥將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呢?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中實施的「蜂群戰術」也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嘗試。歷史的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的,「蜂群戰術」好像與蒙古騎兵的戰術類似,但無疑具有這個時代鮮明的特點。「蜂群戰術」作為一種新的作戰理論,或許可以作為信息時代作戰方法探索的有益借鑒。
  
  「蜂群戰術」是什麼樣的?
  
  美軍是這樣解釋「蜂群戰術」的:以小規模部隊穿越敵軍防線,遇襲時,先保存自己,然後呼喚精確制導武器和集束炸彈對敵施以密集攻擊,壓制敵人。之後附近的炮兵部隊進行轟炸以鞏固戰果,地面部隊在計算機導航設備指引下,對敵施以突襲。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採用了「蜂群戰術」,部隊不保持緊湊隊形,而是展開更小更獨立的單位前進。作戰單位快速機動,所有單位都掌握相互的位置信息,一旦某個單位遇襲,附近的其他單位就可以迅速趕來增援,像「蜂群」似地從四面八方向敵人發起攻擊。從伊拉克戰爭中美軍的作戰實踐來看,「蜂群戰術」應當具備以下特點:
  1、部隊更加分散,作戰單位規模更小。以地面部隊為例,通常投入戰鬥的各個作戰單位只有幾百人,以營連為主進行作戰。
  2、各作戰單位具有較強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對敵軍、我軍和友軍的情況具有很清晰的認識。  
  3、各作戰單位之間的通信能力很強,能夠及時交流戰場變化,迅速提出請求或做出回應,保證了各單位協同作戰的效果。
  4、突破了戰鬥隊形的限制,以小規模部隊機動快速地進行大縱深穿插,直接對敵首腦或要害實施打擊。
  5、改變了傳統的「前線」概念,敵我之間不再有明顯的分界線,小規模部隊依靠快速機動和高度的協同能夠控制廣闊的戰場空間。
  
  實施「蜂群戰術」的基礎是什麼?
  
  第一、部隊改變了以往的組織模式,軍隊將採用信息時代的網路化組織模式替代以往垂直的組織結構。垂直結構是工業時代的特色,在這一結構中,信息是縱向流動的,各單位之間的橫向交流很少,互通和協作能力是較差的,因而也被比喻作「煙囪式」的組織結構。而在網路化的組織模式中,每個單位與其他單位之間都保持相互聯繫,信息交流和共享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網路化部隊中各單位之間的信息流動相對更加流暢,在信息技術的保障下,所有單位對戰場態勢的認識都能夠被其他單位分享,指揮控制也更加精確和連貫,因而作戰中的協同更加迅速高效。這樣,就保證了能夠實現「蜂群戰術」所要求的集中同步的打擊效果。
  第二、先進信息技術保證部隊具有更強的信息能力。部隊要了解掌握戰場態勢,依賴於感測器的工作。美軍利用其先進的信息技術,將廣泛分佈於太空、空中、海上和地面的各種感測器納入一個統一的網路中,從而為作戰部隊提供了一幅完整一致的通用作戰圖像(COP)。舉例說,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特種作戰部隊甚至英軍地面部隊都成功地使用了美國陸軍的「21世紀旅及旅以下作戰指揮系統」(FBCB2)。該系統是美國陸軍的主要信息系統,它利用車載或機載全球定位系統發射器來監視平台自身位置,然後將位置信息與地形圖和敵軍位置情報結合,形成戰場圖像,通過商業衛星網路實現共享。在這幅圖像中,每個作戰單位的位置都在所有其他單位使用的終端顯示器上以藍色圖標顯示出來。這一系統的使用,有效地取代了紙質地圖和傳統的通過無線語音通信報告戰況的方法。當時的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和聯軍部隊司令弗蘭克斯上將稱,藍軍追蹤系統提高了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合作能力,使部隊在整個作戰過程中都能夠掌握對方的進展。
  第三、以部隊之間的協同和同步保證作戰效果。「蜂群戰術」要求各個分散行動的作戰單位能夠在戰機出現時迅速準確地對敵實施密集的攻擊,這樣就要求各作戰單位具有很好的協同和同步作戰能力。協同包括積極地共享信息和態勢感知,而且要培養為一個共同目標一起工作以及怎樣才能有效達成這一目標的觀念。軍事上的同步就是指揮控制過程從時間上和空間上計劃行動並不斷調整行動之間的關係,以實現既定的目標。部隊的網路化改變了信息單純地在各層級之間「上傳下達」的方式,各單位能夠相互交流共享信息,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作戰行動中。首先,各作戰單位能相互交流理解,就作戰目標達成一致。其次,指揮控制系統能夠更加精確地控制各個作戰單位,能夠根據形勢變化迅速調整計劃和行動,協調各單位的行動,使指揮控制成為一體化的,高度連貫一致的過程。
  
  「蜂群戰術」的優點和缺陷有哪些?
  
  採用「蜂群戰術」的優點有:
  1、可以降低戰爭投入。「蜂群戰術」運用小規模的作戰單位行動,實施精確打擊,使得投入更少的人員和裝備就能夠完成相對更多的任務。技術裝備的升級換代也使單個人員能夠發揮出更大的戰鬥力,無須投入過多的人員。這一點在戰爭投入越來越大的今天,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2、可以控制作戰效果。首先,網路化部隊的指揮控制系統更加精確高效,可以有效地將打擊效果控制在預定的範圍內,避免出現濫用武力導致戰爭升級的情況。其次,小規模的作戰單位投入戰鬥,可以避免出現過多人員傷亡的情況,避免美國國內輿論的反對。
  3、可以使敵人難以找到作戰對象。採用「蜂群戰術」的作戰部隊更加分散,對於習慣了機械化戰爭的對手來說,雖然急於尋找對方的主力兵團決戰,無奈敵人化整為零,分散在廣闊的地域,有力使不上,孰優孰劣,一目了然。
  4、可以對敵實施「斬首」行動。小規模的作戰單位能夠以其高度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在戰場上跳躍式前進,直接深入敵方的首腦和要害機關,實施精確打擊,摧毀敵方的指揮控制系統。這樣就避免了外圍作戰,能夠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大大縮短整個戰爭的進程。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都無疑會引發一定的爭論,對「蜂群戰術」,也有人提出了各種質疑。這裡僅列舉出其中較為引起關注的幾點加以說明:
  1、兵力分散,易受打擊。網路化部隊高度信賴信息能力為保障,一旦信息基礎設施或信息保障能力被敵方破壞,戰場上分散的兵力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2、存在軍種界限,不易協同。美軍各軍種之間的競爭和隔閡長期存在,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消除。要實現「蜂群戰術」所要求的密集打擊效果,必然要求不同的軍種之間高度協同作戰。近距離空中支援專家、海軍機長穆爾在發給記者的電子郵件中說:「我們的空中部隊與地面部隊沒有足夠的交流,沒有足夠的協調,而且在我們共同投入戰鬥(往往是第一次)之前,也沒有進行足夠的聯合作戰訓練。」正如美軍「網路中心戰」之父塞布羅斯基所說,要解決這些問題,軍隊需要對其訓練方法及備戰方法做「重大調整」。
  3、信息技術能力不足。從其中一個方面來說,通信網路帶寬不足早已是美軍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採用「蜂群戰術」的部隊,每一個士兵都身處於網路化環境之中,對網路通信的需求很大。但是美軍的通信網路仍然存在帶寬不夠用的問題,尤其是在雙方交戰時,語音通信幾乎要佔去80%的帶寬。從1991年以來,美軍為了加快數字信息的傳送速度,對帶寬的需求就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因而美國國防部也十分關注增加國防系統帶寬的問題。雖然美軍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時數次提出了帶寬擴展倡議,但這一問題始終沒有圓滿解決。
  4、信息過剩。美軍強大的信息網路可以為作戰人員提供方方面面的信息,但是信息太多,也會使指揮員無所適從,這就是所謂的「信息過剩」。一方面,信息的劇增造成網路擁塞,致使相當一部分極具軍事價值和時效性的數字信息在排隊等候傳輸中「死亡」。另一方面,指揮員最需要的信息可能由於網路阻塞而遲遲未到。同時,面對眾多信息,指揮員必然面臨選擇,這也將極大考驗指揮員的判斷和決策能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2: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