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利益如何追討:中國在利比亞亂局中損失多少?(多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4-3 13: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4/3  消息來源:中華網



  
多國戰機空襲下:中國在利比亞(專題)工地遭破壞


  



  
在利比亞(專題)示威衝突中,中國公司被燒的裝載機


  



  中國華豐公司在北非國家利比亞(專題)的建築工地20日被搶,上千名中國工人被迫離開營地。

  



  2月26日,中鐵十一局五公司組織員工撤離利比亞鐵路項目工地,分乘數十輛工程車,組成車隊前往利比亞米蘇拉塔港。

  中國在高風險地區投資所佔比重都過高

  利比亞亂局,中國的利益該如何追討?

  特約撰稿|陶短房

  導語:中國在利比亞的損失真如媒體揣測的那樣多嗎?在已有的「戰爭紅利」分配規則下,如何維權必須清醒對待。

  利比亞戰火方熾,大有持久化、長期化的趨勢。有報道顯示,中國在當地有75家投資企業,涉及各類承包項目50餘個,總金額高達188億美元。事件爆發后,中國進行了大規模撤僑行動,撤回大部分在利中國僑民。

  在利比亞究竟損失多少?

  幾乎所有中資項目都因戰火而被迫叫停,一些中國承包的工程項目、工地,淪為戰火紛飛、彈痕遍地的戰場,甚至被炮火夷為平地,不少媒體認為,中國在利投資損失慘重,甚至有「中資投資損失逾千億(人民幣)」的說法。

  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准確,等於將中國所有在利投資項目的總金額,都算作中資在當地投資的損失。而事實上,情況並非如此。

  中資項目中相當一部分為工程、基建項目,這些項目大多計劃幾年、甚至十幾年完成,已完成項目僅佔總金額的一小部分,這類工程、建築項目中標后、開工前,業主方面就會支付部分工程預付款,以供施工方購買機械、招募人員和開展首期工程。

  以後理論上應根據進度收取進度款,進度款不到位,工程也會自然停止,儘管中國承建方往往會因趕工而導致成本提高,或因建材價格上漲而發生進度款不到位、工程量卻已超前的狀況,但損失的大部分,仍然通過工程預付款,轉嫁到業主(也就是利比亞發標方)身上。

  至於因在利比亞經營、參與項目被戰爭打斷,而造成的機構、人員超編等意外損失,則影響更為有限。知道內情的人士都清楚,許多在北非、中東中資項目,尤其工程、基建承包項目,其管理人員(包括翻譯、工程技術人員和行政人員等)大部分為企業內部職工,少數為臨時聘用的人員,項目中止的影響有限,而數量龐大的民工則會因名義上禁止、實際上見怪不怪的層層轉包,而被分攤到眾多二包、三包企業頭上。

  至於能源、礦山、工貿等項目,中國在當地大型投資並不多。這些項目的攤子和僱員數也有限,損失固然不會小,但也不應過分誇大、渲染。

  由於撤僑及時,中國避免了更多人員損失,並能將項目損失控制在一定程度。當然,項目、合同半途而輟本身即是慘痛的損失,已建成未交付項目的迫害,機械設備和在當地資產的損失也難以避免。

  中國如何維權

  事已至此,中國應如何維護在當地的利益?

  首先,「冤有頭債有主」。中國在當地投資、經營項目,幾乎都是與國計民生有關的項目,許多是利比亞政府項目,有一些還得到國際組織和國際金融機構的贊助,此次事變,戰爭可能造成的破壞、損失固然令人心痛,但更難預期的損失,卻可能發生在戰後,因為戰後利比亞政治生活狀況可能發生劇變,原來的發標方、業主或面目全非,或可能不知下落,原有的合同也許會無疾而終,甚至被公然撕毀,中國應通過官方有力渠道,儘可能在戰後落實「下家」,避免項目、合同無人認賬、埋單,畢竟,戰爭損失屬於意外,屬不可抗力,只要合同沒爛,項目沒死,總有翻身的機會。

  其次,認清形勢和自己的位置,不要亂作為。此次利比亞危機成因複雜,矛盾尖銳,捲入的方方面面很多,絕非短時間內可以告一段落,即使戰爭暫停,深層矛盾也難就此緩解。但利比亞衝突各方為儘快恢復元氣,尋找財源,勢必早早粉飾太平,用各種理由、語言、優惠、承諾,引誘包括中資在內,各家投資回歸,有關企業應認清形勢,慎重「回場」,政府和駐外機構也應審時度勢,嚴格把關,對不合適的冒險經濟舉措果斷叫停,避免更大的損失。

  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由於種種政治、經濟原因,中國企業在利比亞的經濟活動,不論規模、深度,在北非均屬於一般,和英、意、法等國相比,則更是吃骨頭、喝湯多過吃肉,得利少得多,影響和損失相應也會少得多。

  利比亞的經濟主要依靠石油出口,不論哪一方上台都難以改變,而中國是近年來最重要、增長最快和增長潛力最大的石油進口大戶,此前不僅卡扎菲方面多次向中方「示好」,班加西方面恢復石油輸出后的第一船油,目的地同樣是中國,只要中國不「亂作為」,不論誰當家,都不會得罪「大主顧」,和自己的經濟收益過不去;此外,戰後瘡痍待復,基建項目必然會大量上馬,這對於在此領域有優勢的中國而言,同樣是個機會。

  中國海外投資的「軟肋」

  科威特、伊拉克、阿富汗的例子可知,聯軍的干預在戰後重建中往往會轉化為「戰爭紅利」,而未參與戰事的國家及其資本、企業,則可能受到排擠,對此,中國應有清醒認識,並未雨綢繆,事先醞釀好最合適的對策,畢竟此前並未參加伊拉克、阿富汗戰事的中國,同樣因自己的先天優勢和後天努力,獲得了不少令人羨慕的新項目,並維護了相當多舊項目的合法權益。

  相對於可見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汲取教訓。此次中國撤僑迅速,「止損」做得比海灣戰爭時好得多,但應清醒看到,不論基建或能源項目,中國在高風險地區投資所佔比重都過高,且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這固然和中國海外影響力增強有關,卻也和一些企業、決策者或對投資地情況了解不足、「功課」做得少,或沉湎於「富貴險中求」有關,一些官方機構、部門也確實存在過於重視簽約量、合同總價值,而對隱患、風險不願多談的片面、狹隘心理。

  必須看到,此次利比亞危機,中國的損失有時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偶然因素,如利比亞因長期國際制裁,直到幾年前才恢復石油等關鍵部門的引資,而最令人矚目的油田區塊,則因故幾乎都被跨國油企摘走等。

  利比亞官方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大規模在華招商引資,原定今年3月10日在的黎波里召開的利比亞石油產業相關項目招商會,曾大規模在中國宣傳、招展,報名踴躍,如今招商固然成空,損失卻也因此少了很多。

  命運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並非每次出現意外,都可以如此「好命」,中國有關方面應充分汲取此次的經驗、教訓,在海外經營、投資和決策中杜絕僥倖心理,充分做好項目預研和風險評估,做到審慎決策,果斷取捨,「千金之子,坐不垂堂」。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1: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