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zz)滿清歪曲中國文化的一些簡單事實-------揭開漢文化的本來面目

[複製鏈接]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txcowboy 發表於 2011-2-24 13: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txcowboy 於 2011-2-24 13:38 編輯

滿清歪曲中國文化的一些簡單事實-------揭開漢文化的本來面目

1、中國文化中禮教吃人么?

比如五四時期批判吃人的禮教,也即所謂在禮教的約束下,婦女只要有稍微違背禮法之處,就可能遭受羞辱,甚至被剝奪性命。魯迅的小說《祝福》中就描繪了祥林嫂因為嫁了兩個丈夫,就遭受種種歧視,以至最後悲慘死去的故事。

可實際上,這種現象真是中國文化造成的么?我們不妨看看離清廷最近的明朝情形又如何?

稍微看一些明人的記載以及當時通俗小說中所描繪的情形,就可以發現事實就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

明人謝肇制在《五雜俎》中說「『父一而已,人盡夫也』,此語雖得罪於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來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從人,原無定主。不但夫擇婦,婦也擇夫也。謂之人盡夫,亦可也」「即今國家律令……婦再適者,無禁焉。淫者,罪止於杖而已。豈非以人情哉?抑亦厚望於士君子,而薄責於婦人女子也?」

可見當時一些知識分子,其實已經提出婦女戀愛婚姻選擇自由的觀點,和現代的認識沒有什麼本質區別,而且謝肇制特別提到國家律令,並不禁止婦女改嫁,對通姦的行為,處罰也很輕微。

那麼當時的普通百姓又如何呢?只要看一下明人編寫的三言二拍,明代民間對婦女貞潔的問題同樣看的很淡,風氣相當開通。甚至有些在現在看來都不能容忍的事情,在明代的社會裡卻表現出非常的寬容。

比如《喻世明言》里的第一個故事《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蔣興哥的老婆王三巧在丈夫外出到廣東經商作生意時,和別人勾搭成奸,蔣興哥回來得知,並沒有因此對王三巧如何打罵吵鬧,相反只是自己傷心之餘,寫了休書,聽憑王三巧改嫁。王三巧的父母並沒有怎麼責怪她,反而安慰她說「恁般容貌,怕沒人要你?少不得別選良姻,圖個下半世受用。你且放心過日子去,休得愁悶」

後來姓吳的知縣聘王三巧為妾,蔣興哥非但沒有阻攔,反而因為顧念曾經夫妻情深,把原來家裡的「十六個箱籠,原封不動,連匙鑰送到吳知縣船上,交割與三巧兒,當個賠嫁。婦人心上到過意不去。傍人曉得這事,也有誇興哥做人忠厚的,也有笑他痴獃的,還有罵他沒志氣的,正是人心不同。」。

再後來蔣興哥不慎誤傷人命,打官司,審理案件的恰好是姓吳的知縣,王三巧得知后,哭求知縣從寬處理。知縣在處理案件完畢后,為兩人之間真摯感情所動,就主動提出讓二人重續前緣,說「你兩人如此相戀,下官何忍拆開。幸然在此三年,不曾生育,即刻領去完聚。」

這個明代社會裡發生的故事,瀰漫的溫情與寬容,即便在現代社會裡都是很難看見的,現在如果丈夫發現老婆在外偷情,那還不恩斷義絕,夫妻彼此視為仇敵?就算離婚,恐怕也要為爭奪財產鬧得雞飛狗跳。

而且故事作者對王三巧描繪的筆調也很溫和,基本沒有什麼嚴厲苛責。從其所描繪的明代社會來看,所謂吃人的禮教,實在看不到半點蛛絲馬跡。

其實三言二拍里描繪的這類故事不少,總的來看,當時的社會非但不鼓勵寡婦守節,反而是鼓勵寡婦能夠改嫁;如果婦女失貞的原因並非是其自己的責任,親人的態度也很寬容;甚至確實是通姦放縱的情況,譴責的程度也並不特別嚴厲苛刻,相反有時候還給予一定同情諒解。

比如《警世通言》的第三十五卷《況太守斷死孩兒》中講的是明代宣德年間,一個丘姓人家,丘元吉,娶妻邵氏,夫妻兩人非常相愛,丘元吉不幸病死,邵氏哀痛之下,發誓終身守寡,結果男方和女方的親屬,非但不鼓勵支持,反而輪番上來勸說她不要守寡,「父母家因其年少,去後日長,勸他改嫁。叔公丘大勝,也叫阿媽來委曲譬喻他幾番。那邵氏心如鐵石,全不轉移。……眾人見他主意堅執,誰敢再去強他!自古云:『呷得三斗醋,做得孤孀婦。』孤孀不是好守的。替邵氏從長計較,到不如明明改個丈夫,雖做不得上等之人,還不失為中等,不到得後來出醜。正是:作事必須踏實地,為人切莫務虛名。」

作者的態度,也分明是不支持寡婦守節的,所以才說「替邵氏從長計較,到不如明明改個丈夫」。

比如《初刻拍案驚奇》的第六卷《酒下酒趙尼媼迷花   機中機賈秀才報怨》中說賈秀才的老婆巫氏,被人用藥迷昏后姦汙,賈秀才得知以後,非但沒有責怪,反而安慰她說「不要短見,此非娘子自肯失身。這是所遭不幸,娘子立志自明。今若輕身一死,有許多不便。」,後來賈秀才夫妻兩人合謀設計報仇成功,「那巫娘子見賈秀才幹事決斷,賈秀才見巫娘子立志堅貞,越相敬重」。這也是婦女儘管失貞失節,但其親人非但沒有因此對她心生嫌棄,反而「越相敬重」的例子。

再如凌濛初在《二刻拍案驚奇》第34卷中說「男女大欲,彼此一般,一人精力要周旋幾個女子,便已不得相當;況富貴之人,必是中年上下,取的姬妾,必是花枝也似一般的後生,枕席之事,三分四路,怎能夠滿得他們的意,盡得他們的興?所以滿閨中不是怨氣,便是醜聲。總有家法極嚴的,鐵壁銅牆,提鈴喝號,防得一個水泄不通,也只禁得他們的身,禁不得他們的心。略有空隙就思量弄一場把戲,那有情趣到你身上來?只把做一個厭物看承而已,似此有何好處?」

這也可以看出明人在男女問題上通情達理的態度了,遠不是後人所污衊的那種森嚴苛酷。

從以上所述可以看出,所謂禮教殺人,其實是中國文化和思想在滿清統治下病態畸形化的結果,決非本來正常發展下呈現的面目。


2、中國文化中狹隘排外么?

禮教問題是如此,再以對待外國文明之態度來對比一下。按照一些人得說法,中國文化一直是閉關自守,盲目自大,愚昧排外,以天朝上國自居,滿清時期統治者的愚昧表現,也不過是這種傳統的表現而已。事實果真如此么?還是拿離清廷最近的明朝對比一下!

只要略微了解一些事實就可以發現,明朝時候中國文化顯示出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胸襟寬廣的氣象,決非是滿清統治時期呈現的那種狹隘逼仄,排外閉塞的光景。

就以最通俗的例子而言,明人創作的小說《西遊記》講述的就是西天取經的故事,對中國從外國引入某種文化,宗教思想,非但沒有排斥,反而津津樂道。

從當時在明的西方人記載也可以看出明朝人具有的開闊胸懷。

艾儒略記載的明朝內閣首輔葉向高的事迹,當時利馬竇死後,明朝政府賜予葬地「時有內宦言於相國葉文忠(葉向高)曰:『諸遠方來賓,從古皆無賜葬,何獨厚於利子?』,文忠公曰『子見從古來賓,其道德學問有一如利子者乎?如無論其它,即其譯《幾何原本》一書,即宜欽賜葬地』」明朝的內閣首相如此看重幾何原本,其胸襟見識也可想而見。

在明朝呆了二十多年的葡萄牙人曾德昭說「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魯迅曾經說「中國人對於異族,歷來只有兩樣稱呼:一樣是禽獸,一樣是聖上。從來沒有稱他朋友,說他也同我們一樣」。這不符合明代的事實

看看明代知識分子自己是如何說的。

瞿式榖「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雖遠在殊方,諸夏也。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鮮恥焉,雖近於比肩,戎狄也」。

「嘗試按圖而論,中國居亞細亞十之一,亞細亞又居天下五之一,則自赤縣神州而外,如赤縣神州者且十其九,而戔戔持此一方,胥天下而盡斥為蠻貉,得無紛井蛙之誚乎!」

「曷微之儒先,曰東海西海,心同理同。誰謂心理同而精神之結撰不各自抒一精彩,顧斷斷然此是彼非,亦大舛矣」

瞿式榖的論說可能有不準確處,但起開放的眼界,包容的心胸則是值得稱讚。而這種的心態在明代的主流知識分子中是相當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

比如著名東林黨人馮應京在《輿地圖敘》中寫道:「即如中國聖人之教,西士固未前聞,而其所傳乾方先聖之書,吾亦未之前聞,乃茲交相發明,交相裨益。惟是六合一家,心心相印,故東漸西被不爽耳』

「程百二遵其教誨,編輯《方輿勝略》。南師仲在序言中說「盱眙公欲聯萬國為弟兄,其志偉,其慮遠,而天不假之年,齎志以逝,今幼輿(程百二)氏以韋布承盱眙公之面命,爰本《山海輿圖》,衍綴是書」[1]

再拿一個有代表性的,明末著名的反清志士,和滿清不共戴天逃亡日本的朱舜水說「世人必曰:『古人高於今人,中國勝於外國。』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語。」(《與陳遵之書》)這又是何等豁達,是何等自信開放的胸襟。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說的好,明朝「沒有人號召『師夷之長』,因為根本用不著號召。明朝人對待各種技術的一般態度是:只要好,我就用,不管它來自哪裡。」[2]

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心態,儘管當時西方殖民者多次侵略騷擾中國,被中國軍隊打敗,但明朝政府依然能夠積極的向被自己打敗擊退的敵人身上學習好的東西

正德十六年,明朝政府下令將佔據屯門的葡萄牙人驅除.明軍當時的將領是汪鋐,葡人被打的潰不成軍,死者狼藉,很多人被明軍俘虜,就連從暹羅開往中國的葡萄牙船隻也大部被捕獲.剩下的葡萄牙人眼看要全軍覆沒,只得連夜潰逃而去.汪鋐在屯門打敗了葡萄牙人之後,繳獲了許多葡萄牙人使用的槍炮.他馬上上疏給明朝政府,認為這個兵器發展的潛力很大,威力很大,要求大量仿製改進並裝備部隊.明朝政府馬上聽從了汪鋐的建議,並提升汪鋐為右都御史,專門負責這件事情.以後明代的火器基本上都是相當敏銳的緊跟整個世界的動態,一發現最新式的火器,馬上就是不遺餘力的大規模仿製和改進,並且自身獨立研製和創造的火器的能力也在不斷增長,到最後無論在火器的研製還是火器的裝備規模上已經有反超西方的趨勢。

甚至對於來訪的西方人,明朝的官員都不會放過他們隨身攜帶的火器,而是要拿去研究仿製。

在1585年出版的西班牙人門多薩著的《中華大帝國史》中記述菲律賓群島聖奧古斯丁會主教馬丁.德.拉達修士和他的同伴遮羅尼莫.馬丁修士以及同行的西班牙軍人到明朝來聯絡消滅中國海盜林風的事情,其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下一天,總督派人去訪問我們的人,向他們要一把劍,一支火繩槍和一個火藥桶:因為他要據此製造。我們的人把這些送去,後來得知他們仿製了,儘管不那麼完全相同。」

而到了野蠻封閉僵化的滿清統治下,這樣開放自信從容的態度是蕩然無存了,滿清統治者不僅自己不主動尋求對西方先進事物的學習,甚至當這些先進事物已經送到滿清那些愚昧殘暴的頭目那裡的時候,還是僅僅被他們當成玩物,這和明朝相對照,是相當可怕的對比。1793年,英國派遣到清廷的使者馬嘎爾尼在送給乾隆的禮品包括各種當時世界上先進的儀器和武器,「禮品介紹中專門提及了榴彈炮、迫擊炮以及手榴彈、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然而所有這些在那個愚昧殘暴的乾隆看來,僅僅成了是他個人的玩物而已,這些送上門來的先進武器,對滿清沒有任何影響,一隻到了幾十年後,滿清在使用的還是兩百多年前明朝時代的武器,甚至更為落後,被英國教訓的頭破血流,搖尾乞憐求饒的時候,這才知道要去學習,而這時的滿清已經成為西方殖民強盜的奴才和代理人了。對比明代,只能認為這不是發生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文明內的事情。

3、中國文化僵化專制么?

魯迅曾經說中國古代「異端思想不能出卧房半步」,許多人也一直認為中國古代的人都是思想僵化的專制奴才,都只能規行矩步的按照古代經典來表達思想,不能越雷池半步,沒有半點思想自由,對皇權更是絕對服從。

這種看法如果描述滿清統治,是符合事實的,但如果拿來描述其他漢族朝代,則根本謬誤。

還是以明朝為例。

明代大儒王陽明說「夫學貴得之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之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答羅整庵少宰書》)

王陽明又說「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學,天下之公學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雖異於己,乃益於己也;言之而非,雖同於己,適損於己也。益於己者,己必喜之;損於己者,己必惡之。」

明代唯物主義思想巨人王廷相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人嘲笑成函關之雞:「學者於道,不運在我心思之神以為抉擇取捨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為函關之雞者幾希」

李申在《中國古代哲學與自然科學》中說「宋明理學,……從其創立開始,就伴隨著對經典的批判和否定。歐陽修說《十翼》不是孔子作品,司馬光反對《孟子》,王安石不喜歡《春秋》,朱熹說《周易》是卜筮之書,……他們敢於否定經典,別人也就敢於反對他們。正如自己不孝父母,也難讓兒孫孝順自己,所以朱熹之後出了王廷相、王陽明,王廷相、王陽明之後有何心隱、有李贄。李贄不是一個偶然現象,他是宋明理學發展的必然產物。」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人們可以隨意的解釋經典,於是傳統的經學衰落了。人們常常談論傳統科學在明代的衰落(與此相應的是新科學新思想在明代的興起)。卻很少有人注意傳統經學在明代的衰落。所以在明代,社會上層是理學的自我革新新哲學觀念的層出湧現,下面是流淌著一江活水,生長著幾枝春芽。」 [3]

李申的話中提到了李贄,李贄常常被一些人當成是明朝專制的犧牲品,其實根本就是相反。

李贄被抓是因為他本身行為偏激得罪人不少,再加上一些人編造了他行為不端,勾引婦女的謠言。所以在他76歲的時候,才把他抓去關了起來。袁中道的《李溫陵傳》中說「獄竟無所置詞,大略止回籍耳,久之,旨不下,公於獄舍中作詩讀書自如。一日呼侍者剃髮。侍者去,遂持刀自割其喉,氣不絕者兩日」

也就是對他的處置也不過就是讓他回家鄉而已,而他在監獄內的待遇也頗好,甚至還可以叫人來服侍他,幫他理髮。最後是他存心要當烈士所以才自殺的。

其實關於他自殺的原因,他學生汪本鈳的話是能說明問題的「人誰不死,獨不得死所耳!一死而書益傳,名益重。蓋先生嘗自言曰:『一棒打殺李卓老,立成萬古之名。』一棒與引決,等死耳,先生豈死名者哉!」可見把李贄的死當成是明朝政府對他的迫害所致實在是有些冤枉了。從李贄本人的願望來說,他倒是希望政府迫害,然後他當烈士,成萬古之名。可惜明政府不成全他,只是讓他回家鄉,這他受不了,於是自殺,總算也博得個烈士的名號了。

而且李贄的著作在明代是最火的暢銷書,其流行基本沒有受到阻礙

張學智說「……李卓吾的影響則是全國性的,大有登高一呼,一境皆狂之勢,故其生前身後,引起當時著名文人學者如張鼐、公安三袁、湯顯祖、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多人的關注,批評、讚許見於多種明人文集中,他的思想和作品對當時社會的確發生了巨大影響。」[4]

其暢銷流行程度從如下的事實可見一斑,一些書商為牟利,甚至聘請人假冒李贄的文筆語氣寫書。

當時的盛況可從萬曆時期初版由汪本鈳編集的《續焚書》中李贄生前的朋友學生寫的幾篇序中窺見一二。

比如汪本鈳本人寫的《續刻李氏書序》中說「海以內無不讀先生之書者,無不欲儘先生之書而讀之者,讀之不已或並其偽者而亦讀矣。夫偽為先生者,套先生之口氣,冒先生之批評。欲以欺人而不能欺不可欺之人者。……第至今日,坊間一切戲劇**,刻本批點,動曰卓吾先生。耳食輩翕然艷之」

張鼐寫的《讀卓吾老子書述》中說「卓吾死而其書重,卓吾之書重,而真書、贗書並傳於天下。天下具眼者少,故真書不能窮其意,而贗書讀之,遂足以禍人」

而李贄生前最好的朋友,曾經考中過狀元,又擔任過太子老師的焦竑寫的《李氏續焚書序》中也說「先生書既盡行,假託者眾,識者病之」

這種異端思想家著作流行暢銷的到「假託者眾」,恐怕現在的中國都難以想象吧。而當時的西方還在上演火焚布魯諾,迫害伽利略的專制悲劇。可以說就思想自由而言,中國文化是遠遠走在西方的前面。

再說對皇帝以及政府的態度而言論,明代的知識分子也壓根就沒有把自己當成過皇帝的僕從奴才,相反非常注意自己人格的獨立,思想的獨立,在明代歷史上至少發生過兩次皇帝用金銀向大臣們行賄,懇求甚至是哀求他們同意自己的某個意願。

知識分子們不是把自己定位在皇帝的臣妾與奴才的角色,而是把自己定位在皇帝的老師上,如王艮說「大丈夫存不忍人之心,而以天地萬物依於己,故出則必為帝者師,處則必為天下萬世師。出不為帝者師,失其本矣;處不為天下萬世師,遺其末矣。」

明確反對那種卑躬屈膝的妾婦之道「若以道從人,妾婦之道也。己不能尊信,又豈能使彼尊信哉」,「不待其尊信,而銜玉以求售,則為人役,是在我者不能自為主宰矣,其道何由得行哉?」

更有甚者,一些明代知識分子乾脆把皇帝,把政府拋在一邊,完全否定出去作官的必要性,而是主張用自己的學說與行為直接干涉影響社會。

泰州派的何心隱說「若在樊籠戀戀,縱得以展高才,不過一效忠立功耿介之官而已,於大道何補?直須出身以主大道,如孔孟復生於世,身雖不與朝政,自無有不正矣」

即便明代的官員,也遠非現在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只是皇帝的僕從。恰恰相反,按照明朝的制度,皇帝的旨意,內閣首相可以駁回,即便內閣通過了皇帝的旨意,下面的給事中還可以駁回。明代官員經常上書指責甚至痛罵皇帝,而即便因此受到懲罰,最終的社會輿論也會把罵皇帝的官員當成英雄,也就是在明代皇帝乃至政府根本無法控制輿論。相反那些迎合皇帝意願的人,被說成是諂諛小人,往往被醜化的體無完膚。

明代政府時政務相當公開透明,官員的上疏,皇帝的批示,文件往來,經常被印刷出版,天下人都能對此評頭論足。

此外明朝平民可以罷囧工罷市,讀書人可以***抗囧議(甚至政府官員都會聚集起來***抗囧議),地方官員被讀書秀才聯合起來***抗囧議,最終被趕下台的例子也不少。

可以說明代人對政治的參與度,對政府措施的干預程度,遠大於現在的中國。從明代思想和政治的事實來看,僵化專制並不是中國文化的傳統帶來的結果,也是滿清統治下病態畸形化的結果。




--------------------------------------------------------------------------------

[1] 沈定平 《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 : 明代:調適與會通》,商務印書館 2001,第629頁

[2]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860頁

[3] 李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10-911頁

[4]張學智《對泰州學派的研究亟待加強》,見《「晚明社會與文化變遷研究」筆談》《中國文化研究》2004年春之卷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330

主題

805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沙發
watcher 發表於 2011-2-26 13:52 | 只看該作者
是不是儒家思想歷來歧視科學技術和發明創造,貶低為「雕蟲小技」?  結果導致繼續用大刀長矛的清軍,遇到工業革命之後的用洋槍洋炮的八國聯軍被打敗了。另外,明朝具有領先世界的航海技術造就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卻被漢人朱家皇帝把國家自我封閉。東方的滿漢王朝都是一樣封閉落後,而歐洲卻發動了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革命而領先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518

帖子

406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06
3
 樓主| txcowboy 發表於 2011-2-26 14:3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atcher 2樓 的帖子

你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並不奇怪。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被歪曲、污化的太嚴重了。以後,我會再轉發一些這方面的帖子。

「是不是儒家思想歷來歧視科學技術和發明創造,貶低為「雕蟲小技」?  」
很遺憾的告訴你,不是這樣。儒家思想從來不是「歷來歧視科學技術和發明創造」,如果這樣,中國古代的科技怎麼能夠領先世界這麼多,領先時間這麼長。


「結果導致繼續用大刀長矛的清軍,遇到工業革命之後的用洋槍洋炮的八國聯軍被打敗了。」
首先,滿清時,中國文化已經走樣。其次,中國在明朝時候火器的發展絲毫不落後,但是到了滿清,反而停滯退步。


「另外,明朝具有領先世界的航海技術造就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卻被漢人朱家皇帝把國家自我封閉。」
明朝的朱家皇帝從來都沒有把國家自我封閉。萬曆年間抗日援朝,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都用了非常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海軍戰法。連歐洲人都承認,中國明朝的海軍可以把整個歐洲都滅掉。


「東方的滿漢王朝都是一樣封閉落後,而歐洲卻發動了工業革命,文藝復興和資產階級革命而領先世界。」
東方的滿漢王朝絕對不是「一樣封閉落後」。中國古代漢唐宋明四大王朝都是非常開放的社會體系。
為天地立心  為生民立命  為往聖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30

主題

805

帖子

434

積分

貝殼網友三級

Rank: 3Rank: 3

積分
434
4
watcher 發表於 2011-2-26 22: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watcher 於 2011-2-26 23:47 編輯
txcowboy 發表於 2011-2-26 14:35
回復 watcher 2樓 的帖子

你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並不奇怪。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被歪曲、污化的太嚴重了。以後,我 ...


誰嚴重的歪曲和污化中國文化和歷史?

不要說滿清在歪曲,因為滿清和歷史上其他所有漢人的封建王朝一樣尊孔祭孔。在使用外儒內法的統治手段與愚民方面,是不是滿漢皇帝都是一丘之貉?滿清不是儒家的替罪羊?中國文化的優缺點其實就是儒家文化的優缺點?

明朝皇帝發布鎖國政策,一味自大而盲目排外。但是,在明朝時,西方自身處於封建時代,所以西方對於明朝的威脅還沒有對清朝的那麼巨大。清朝才開始接觸到已經開始領先的歐洲國家的厲害。戰敗的清朝不但被歐美國家割地賠款,還被西化的曾為儒家學生的日本割台灣而遺禍至今。

儒家思想歧視科學創造,貶低為奇技淫巧。雖然儒家可能促進一些古代科學,但是,是不是現代科學沒有多少現代中國的貢獻?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也和超過四萬大發明現代科學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5
huasendg 發表於 2011-2-26 23:39 | 只看該作者
滿清最大的罪惡是在中國推行了[B]去漢化政策[/B],願意看到樓主更多的講述.
本人以為滿清去漢化的成功至少應包括:
1.教育國人唯命是從,不從則死,以致國人的奴性根深蒂固了.
2.四庫全書之類的舉措,致使漢文化出現斷層,中華文明不知去向了.
3.推崇滿人優秀,貶低漢人素質,摧殘了漢人的自尊,幾近劣等,中國人的醜陋當以滿清治下為最,而且傳到了如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3 22:4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