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民主對話--第八部分:從民主自殺到希特勒上台

[複製鏈接]

69

主題

6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09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ali50 發表於 2011-1-20 01:3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mali50 於 2011-1-22 01:30 編輯

245、        除了德國當時大小資產階級對希特勒的戰爭罪行和屠殺罪行妥協外,希特勒的專制政權與西式民主有什麼關係呢?
答: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也是西方國家最害怕的問題。因此他們在連篇累牘地批判希特勒的專制的同時對產生希特勒政權的政治機制卻惜墨如金諱莫如深。
246、        西方學者在這個的問題上通常各執一詞,有的歸罪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苛刻限制,有的歸罪於之前的經濟危機,也有的歸罪於德國的專制傳統或希特勒個人的獨裁本性,最不可思議的是將其歸罪於社會主義的國家蘇聯。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一反繁證博引和力釋群疑的常態,沒有論據和論證地一筆帶過。
答:這個問題本來只需要直截了當的事實陳述:希特勒政權是特定環境下的資本主義的擴張本性在外來民主失敗后的產物。西方學者為了掩蓋西方國家推行外來民主的失敗和資本主義的擴張本性,不得不編造各種不能自圓其說的借口來搪塞,甚至乾脆把它嫁禍於自始至終與希特勒勢不兩立的共產黨或共產主義。
247、        這個特定環境是什麼呢?
答:就是來自戰勝國的凡爾賽條約、反共立場和經濟危機等使希特勒政權的產生的外因。凡爾賽條約要求戰敗的德國割地賠款、放棄殖民地、交出商船、解除武裝和取消義務兵役制。戰勝國佔領了德國的邊界領土,接管了德國的鐵路和國家銀行。由於貿易限制和市場損失,靠市場經濟為生的德國資本主義生產受到沉重打擊。然而戰勝國催債如催命,還為此出兵佔領魏瑪領土。魏瑪共和國為了償還一千三百多億金馬克的巨額賠款,像今天債台高築的美國一樣用印鈔機還債。印鈔機分秒不停地三班倒,連周末也不例外。1920年後的三年裡,一美元兌六十四馬克變成一萬八千馬克。而到了1923年底,一美元的開價竟然達到難以置信的八十億馬克,以後則更高。與此同時,物價也是成百倍地上漲,價格每小時都在變化。許多有存款的中下層人民、小商人和高利貸者紛紛破產陷於貧困。全國各地盜竊成風,色情行業大行其道,各種性病泛濫成災。大量的年輕人為了溫飽登報尋找年邁富有的寡婦或鰥夫。而大資本家和銀行家卻反而因外匯交易一進一出大發橫財,並在德國加快了中小型企業的破產或合併和大型壟斷公司的形成。在美國輸出資本的幫助下還形成了許多跨國壟斷企業。
248、        接下來西方世界1929年爆發的經濟危機更加重了德國的經濟困難。
答:1927年和1928年是魏瑪共和國經濟恢復最好的兩年。在外國資本的支持下,德國1929年的總產值僅次於世界第一的美國。但曇花一現,美國的危機導致外資撤離,德國重新陷入危機時代,工業生產下降40%以上。德國資本家不失時機地減低工人工資延長勞動時間,而魏瑪政府也趁機壓縮社會福利增加稅收。1932年德國的失業率從危機前的百分之十上升到百分之四十四。而就業人口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擁有全日工作。到處是扒手、乞丐、賣淫和自殺,以至報紙被禁止報導這類事例。
249、        希特勒政權的產生的內因又是什麼?
答: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有限市場與無限生產之間的矛盾。對於資本主義國家來說,擺脫因失去市場而造成的經濟困境的最常見手段就是奪回市場。於是對擁有巨大社會財富的資產階級來說德國的政權無論如何不能落在像蘇聯那樣維護世界和平的社會主義者和共產黨人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新生的資產階級必將會與舊的帝國財閥、官僚軍人和容克貴族聯合起來竭力排斥工人階級和左派政治力量在國家政權中的地位。
250、        由此可見一戰失敗后爆發的德國資產階級革命不會像早先的法國革命和英國革命那樣堅決地與帝國的反動勢力鬥爭到底。
答: 歷史正是這樣遵循者利益之爭的基本邏輯走了過來。德國剛剛失敗時,廣泛的士兵起義、工人罷工和人民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原德意志帝國的官僚貴族和與之勾結的大資產階級和容克地主的政治勢力。因此魏瑪共和國的最初幾年,總理或總統大權掌握在代表中低層人民的社會民主黨人的手中。但是受英法美支持的德國反共的資產階級獲得權力后迅速用暴力鎮壓了德國革命。反動的帝國軍人甚至還發動軍事政變企圖推翻社會民主黨的政府。
251、        就這樣魏瑪憲法中理想主義的民主泡泡逐漸被嚴酷的現實一一擠破。
答:力圖恢復德意志帝國奪回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官僚勢力、軍國主義勢力和大資產階級利用手中的權力和財富,隨意取消言論、集會和結社的自由、取消通常的審判程序和住戶不受侵犯的權利、發布戒嚴令、壓制人民的反抗,逮捕共產黨人、解散合法組織、禁止工人罷工、暗殺左派領袖、政府議員和部長直至大肆逮捕和屠殺反對黨人,使他們的政治權力不斷得到鞏固。而共和國法院的法官仍然是德意志帝國的國王任命的,他們同樣利用手中的司法大權為大資產階級和帝國勢力鎮壓人民服務。結果是魏瑪共和國的政權逐漸落在了代表大資產階級、前朝遺老和帝國軍人手中。資產階級右派們更進一步利用壟斷的新聞媒體,借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煽起人民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使大小資產階級和許多中低層人民在爭取國家利益的口號下再次認同他們重新武裝德國爭取國際平等地位的國家主義政策。
252、        從殖民主義時代開始到今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都是以國家利益為口號蠱惑人民支持它們的侵略擴張。
答:為了奪回殖民地恢復德意志帝國,魏瑪政府不斷與英法美等國討價還價,要求解除軍備限制、歸還殖民地、修改疆界,製造戰艦飛機重新武裝,並為了波羅的海入海口與多次波蘭發生軍事衝突。早在魏瑪共和國成立之初,共和國就把德國軍隊置於沙皇白衛軍的指揮之下進攻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企圖打通進犯蘇聯的通道,只是因英國艦隊的介入而失敗。前德意志帝國的陸軍元帥興登堡擔任共和國總統后就頒布法令恢復在外交場合使用舊帝制時代的國旗;公開否認德國應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負責。可見一戰後的德國仍然力圖奉行帝國主義的政策。
253、        而「民情」呢?
答:如《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的作者理查爾所說的:「德國人是帶著一大堆帝國時代的行李而走進民主的。國家形式變了,但社會結構沒怎麼變化。正是這個原因,從工廠里的工會生活到教育民主化,在深層領域嘗試的所有改革才都遭到如此多的抵制,結果只得加以調和退回到過去。」他引用了法國人對魏瑪共和國的評論:沒有共和派的共和國。
254、        一語中的。
答:這便是希特勒上台的必然性。事實上到了魏瑪共和國後期希特勒上台之前,民主政治已經壽終正寢,被民主制度本身窒息了。
255、        這還是第一次聽說。
答:事實都知道,就是沒人願意捅破這層紙。因議會中黨派太多無法得到足夠的議員同意通過任何一項決策,1931年後,總統只得根據憲法第48條用獨裁式的命令來維持統治。以至總理勃魯寧打算取消來年的大選,由興登堡總統攝政,然後復辟君主政體。只是這位曾逼退威廉二世的85歲的老總統不願當德國的袁世凱。而接下來的選舉只是為了呼喚強人,等待著這個強人的出現打破僵局。在內外交困和民族主義高漲的背景下,軍國主義者希特勒利用借來的民主制度順理成章地走上了政治舞台。
256、        為什麼是希特勒呢?
答:當時多數選民認為希特勒正是他們所幻想的強人,代表了他們整頓秩序復興國家的心愿。希特勒在《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綱領》中隱晦地卻又是清楚地寫道:「一切具有德意志血統的人,不論是丹麥人、波蘭人、捷克人、義大利人或是在法國人的統治下生活的人,都應該在德意志帝國中統一起來。。。。我們決不會拋棄在蘇台德區、在阿爾薩斯—洛林、在波蘭、在國際聯盟的殖民地、在奧地利或奧匈帝國的分解國中的任何一個德意志人」。
257、        所有這些提到的地區後來都成了希特勒帝國侵犯的地區。
答:希特勒重建德意志帝國的主張也與控制著魏瑪共和國的大資產階級和帝國殘餘的願望不謀而合。希特勒在1923年11月發動啤酒館暴動失敗被判五年監禁。由於得到舊帝國貴族的幫助,僅服刑了幾個月就被釋放了。1932年,希特勒企圖利用德國的經濟危機東山再起時,他立即得到了大資產階級的解囊相助,為他提供一切黨務開支和競選費用。魏瑪共和國的大資產階級和帝國殘餘還不斷利用手中的權力鎮壓德國共產黨、勞工組織和其他反對納粹的政治力量,為希特勒上台掃清道路。
258、        希特勒上台的偶然性又是什麼?
答:在魏瑪共和國力圖重返帝國的道路上需要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的強人。缺乏政治頭腦的舊式軍人興登堡和右翼政客巴本等都不是政治上的強人。但這個強人遲早會出現。他究竟是希特勒還是東特勒可能具有某種歷史的偶然性。
259、        如果認為民主制度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安定和繁榮,那麼希特勒上台和造成的結果只是證明了民主的失敗。
答:一個不能有效防止獨裁政變的制度是一個失敗的制度,無論它最後被政變推翻或轉向專制。
260、        除了剛才講的內因和外因外,有沒有魏瑪共和國的政治制度本身的原因?
答:當然有。與今天第三世界國家推行外來民主的失敗一樣,可以用先前討論過的類民主制度成功的條件來說明(民主對話—第二部分)。前面說過在私有制社會中,權力隨著財產的分散而分散是一種歷史的趨勢也是一種社會進步。對於社會穩定來說,權力的再分配應該與社會財產的再分配相對應。魏瑪共和國之前的德國有25個行政區。其中只有三個是共和國,其餘二十二個都是君主政體。當德國在戰勝國的壓力下一夜之間根據新憲法建立起新的共和國時,全新的魏瑪共和國對德國人民來說多少有點意外,因此被稱之為「意外的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一書中寫道:「在每日的閑談中,在商人那裡,在辦公室,在城鎮鄉村,通常所兜售的論點是:魏瑪共和國不是德國的,它是外國的舶來品,是威爾遜總統想要的,被外國軍用貨車運來的。」
261、        顯然,意外的共和國來不及建立起穩定的類民主國家那樣的由富有階級主導的法治體系、新聞媒體和競選規則,因此不能有效地把利益嚴重對立的階級和集團排除出權力中心。
答:正是這樣。模仿而來的或是根據民主理想建立起來的民主體制與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許多年的權力競逐自然形成的類民主制度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所有對立的政治派別和利益集團差不多都能平等地參加競選並在議會中佔有與得票成比例的席位。魏瑪共和國還是歐洲最早允許婦女參選和擔任議員的國家,並允許工人和職員參與企業的決策和管理。這種模仿的民主制度含有較多理想主義的成分,比成熟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主義類民主制度更像民主。
262、        這種民主制度是一個怪物:它企圖在財產權力兩極化的私有制社會裡建立起跨越經濟鴻溝的政治平等。
答:這正是問題的本質所在。而魏瑪共和國甚至在幻想某種政治平等的同時卻極力反對主張階級平等的共產主義思想。這就註定了這種脫離經濟基礎的政治幻想必然失敗的命運,導致了前面所說的民主自殺的結局。不像美國這樣的類民主制度,無論是驢是象,都是代表大資產階級的,因此能夠堅持一個階級的專制保持政治上的連續性。何況競選不同於考核,不是對以往工作的評比,而是對未來的期待。
263、        這就是說在觀念對立的黨派中進行選擇是一場政治賭博。而期待未來的民意或民願是易變的並具有賭博的傾向,容易受大話許諾和欺騙煽動的影響。
答:戰後德國在國土上、經濟上和政治上支離破碎,人民在政見上和觀念上四分五裂。幾十個黨派爭奪總統和議員席位,在短短的十四年裡產生了二十一屆總理。《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一書寫道:「魏瑪共和國是個新國家,在它的國界中、組織中和文化中都是新的。」 「它沒有經歷過一個持續的漸進發展的過程,而是在一些極端情況中轉來轉去」。借著戰敗后德國人民對帝國貴族和軍隊的失望和憤怒,共和國的權力曾經落在代表中產階級的社會民主黨手裡。但是在戰勝國的圍堵和限制下,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於是,資本被再次集中起來用於有限領域中的突圍和投機。而廣大的中產階級卻在難以承受的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中迅速破產和消失。例如,大學教授的工資在1913年是熟練工人的七倍,到1922年只有兩倍了。消失的中產階級向兩個極端分化。在民族主義的煽動下,更多的人投向納粹陣營。
264、        代表著德國中產階級的社會民主黨也將隨之大權旁落。
答:社會民主黨領袖艾伯特在擔任魏瑪共和國第一屆總統的六年中遭到各種醜化和攻擊,並因此進行了不下173起誹謗罪訴訟。他去世后,帝國軍人興登堡被選為總統。隨後在1932年7月31日的大選中,納粹黨人得票13,372,000張,比第二位的社會民主黨獲得的7,951,000張票多出68%。社會民主黨比1919年初損失了三百五十多萬張票,即近三分之一的支持者。這一年進行了五次選舉。納粹得票沒能超過半數。可是今天,又有哪個西方國家的領導得到過超過半數公民的選票呢?
265、        人民厭倦了飛來的民主給德國帶來的頻繁的選舉和內閣更迭,尤其是這種由統治者發起的選舉不過是為了黨派之間的權力爭奪。
答:納粹的帝國主義主張吸收了大量帝國的復辟勢力和殘渣餘孽以及懷舊的底層人民,它的反共立場獲得了大小資產階級的支持,它的反猶主義和反斯拉夫主義吸引了各種各樣的種族主義者。這些種族主義者在大屠殺發生之前看起來與今天發達國家中有意無意地堅持社會達爾文主義,歧視不同制度國家的新種族主義者沒有什麼不同。在納粹的支持者中還有許多年青人,他們從小學開始就被灌輸仇恨佔領國的教育;到了被舊權威壟斷的大學里又受到反共反民主和種族主義的教育(見《魏瑪共和國時期的德國》)。在大學里,他們不是慶祝魏瑪共和國的國慶,而是紀念德意志帝國的生日。大學生們還經常攻擊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猶太教授,公開擁護納粹主張。
266、        知識分子不總是代表時代的正義。他們也是人,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在八所名牌大學里混過的納粹宣傳家戈倍爾以自身的經驗總結道:知識分子沒有思想,他們總是倒向權勢者。昨天,他們幫著希特勒反共,今天又一起把希特勒同共產主義劃上等號。在他們眼裡,只要富有,一個有過種族屠殺和四年全國內戰,在一百年前還保留著大面積的奴隸制,幾十年前還實行種族隔離,今天仍到處發動戰爭、製造著遠高於平均犯罪率的制度可以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制度。
答:當時的年輕人記不得戰爭時期的苦難,卻從記事起就目睹飛來的民主不間斷地給國家帶來政治混亂,並把這種混亂和經濟蕭條生活動蕩以及貧困和疾病聯繫在一起。加上希特勒善用煽動性的演說許諾和籠絡人心,不憚對各個階層誇下海口,這些熱血憤青們把德國的未來押在這個政治強人和「大救星」身上就更不奇怪了。當時德國的哲學家海德格爾在他的《對話錄》中就回憶到這一狀況:面對觀點的混亂和二十二個黨派所代表的政治潮流,唯一的替代選擇便落在了希特勒身上。
267、        這種渴望改變把希望寄托在政治新星身上的情形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從2008年美國遭遇金融危機后,美國中下層階級和年輕人寄望新人改變美國的願望中可見一斑。
答: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後的歷史經驗都說明西方國家的所謂民主制度都不能阻止資本主義的軍事擴張。外因是通過內因起作用的。戰後西方國家對十月革命后的蘇聯圍堵也很厲害。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國家曾同樣對中國實行最嚴厲的制裁。但蘇聯和社會主義中國都沒有走上軍國主義的道路,正是因為內因不同。社會主義國家可以用計劃經濟或計劃型的市場經濟來控制合理的貿易和分配,防止因貧富差異擴大和發財願望受阻而激化國內外的各種矛盾,從而被迫走向軍事突圍的道路。歷史證明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在國際封鎖中和平地倖存下來。如果二戰時的德國願意走社會主義的道路,就不會發生後來的歷史悲劇。
268、        這樣說來社會主義制度給世界帶來了和平。
答:歷史可以證明這一判斷。從英國資本主義興起稱霸全球的第一次世界性戰爭—七年戰爭—結束到法國資本主義興起后爭霸歐洲的拿破崙戰爭開始是三十六年。從拿破崙戰爭結束到德國資本主義興起后爭霸歐洲的普法戰爭開始是五十五年。從普法戰爭結束到歐洲列強再次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是四十三年。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到後起的資本主義強國爭奪殖民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不到二十年。二戰後六十多年的長期和平使許多人忘了大規模的國際戰爭。然而,這和平恰恰是因為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興起造成的。蘇聯的迅速強大一方面使歷來好戰的歐洲不得不聯合起來,避免了引發前兩次大戰的內因;另一方面使美國不得不將對抗保持在冷戰狀態。
269、        有西方學者辯解說由於二戰後民主制度的發展,沒有再發生民主國家之間的戰爭。
答:事實上戰後的資本主義的軍事擴張並沒有停止,只是用各種政治口號掩飾其經濟目的。這些戰爭或者為了阻止社會主義陣營的擴散保住市場,或者為了鞏固對石油產地的控制維護石油美元的地位。
270、        不少西方學者把希特勒政權的產生與自由經濟的成敗聯繫在一起,並為此爭論不休,如哈耶克派和波蘭尼派。
答:形而上學的資產階級文人總是愛鑽這樣的牛角尖。階級立場決定了他們不能站到應有的高度上看到無論是自由的還是不自由的資本主義擴張都是罪惡。早期殖民主義的自由擴張造成的種族屠殺甚至更殘忍更廣泛。然而資本主義不朽的法國情人托克維爾最忠實的學生們習慣用「民情」或「民意」為之開脫。因此當面對一種無法推脫的罪行時,他們總想找到與不自由之間的關係,在他們看來不自由就是違反某種民意。於是哈耶克之輩想方設法甚至無中生有地要把希特勒的罪行同市場自由的破壞連在一起,甚至同計劃經濟的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連在一起。事實上資本主義是唯利是圖的。實行什麼樣的經濟政策應該從獲利的眼前效果中去尋找,而不是從某種觀念中去尋找。
271、        這段評論可謂一針見血。自由的屠殺並不比計劃的和平更可愛。
答:錯了。對資本主義來說,渾水才能摸魚。計劃的和平阻礙了它們的生財之道,必欲除之而後快。
272、        也有學者將納粹的崛起歸結為德國反理性、反啟蒙的浪漫精神聯繫在一起。
答:這更是捨本逐末。納粹集團中並沒有這樣的浪漫主義思想家。它的靈魂希特勒在《我的奮鬥》中所表達的只是最古老的種族主義、宗教偏見和帝國思想;只有獻給梅毒的十頁勉強與浪漫有染。這些觀念在不斷重複產生的現代戰爭和屠殺中一次次地發揮作用。而所有這些悲劇在本質上都一樣,都是資本主義擴張的結果。其他一切歷史的、地理的、文化的和個人的因素不過是在細節和特徵上提供某些調料罷了。如果硬要使用某種時髦浪漫的術語的話,可以叫作自由的衝突:戰敗國的自由與戰勝國的自由衝突。西方學者最熱衷於這類標新立異空洞無物的文字遊戲。如果希特勒生有腳癬,他們就會證明納粹的罪行是使他躁動不安的腳癬引起的,總之不能是資本主義的罪惡。
273、        這樣說來魏瑪共和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也不是外來民主失敗的必要條件。
答:不是的。二戰時期三個軸心國中的另外兩個可以說明這個問題。義大利王國在1861年獨立后便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到1913年男性投票權已獲得廣泛認可。1922年,以墨索里尼為首的國家法西斯黨在國會選舉中只取得535席中的35席。於是墨索里尼帶領三萬名支持者進軍羅馬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擔任了首相,隨後實行黨禁並限制個人自由。義大利的民主失敗與經濟危機和凡爾賽條約無關。墨索里尼是像希特勒一樣的獨裁者和軍國主義者。他的軍隊在1935年佔領衣索比亞,四年後佔領阿爾巴尼亞,並在1940年對英法兩國宣戰。
274、        有意思的是德國和義大利最頑固地反對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政黨都成了法西斯政黨,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這是偶然的嗎?
答:這不是偶然的。去道德化后的資產階級政黨是以追求眼前利益為目標的,因此總會在強大的獨裁和霸權勢力面前無原則地妥協以求分一杯羹。只有真正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政黨仍然堅持公正和平等的理想主義,因此必然成為一切獨裁者和霸權主義者的死敵。不幸的是在資本主義國家代表窮人的政黨很難獲得經濟上的支持,並因此難以避免地遭受失敗的命運。
275、        那麼日本的情況又怎樣呢?
答:日本帝國於明治維新后的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逐漸引進西式民主。受資本主義經濟基本矛盾的支配,這個新的君主立憲的半民主國家也是一個侵略成性的國家。從1895年後的十幾年裡,日本先後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吞併朝鮮半島。在日俄戰爭勝利后不久的大正年間,日本新生的資產階級在「打破閥族,擁護憲政」的口號下於1913年發動「大正政變」,實行了西式民主的政黨政治的體制。幾年後普選運動也逐漸在全國範圍內展開。
276、        西方學者為了掩蓋民主的失敗,喜歡把日本、西班牙等早就開始了類民主制度的國家說成是二戰後才實行民主的國家。
答:1923年,日本護憲派發起第二次護憲運動組成了加藤高明內閣,並制定了《普通選擧法》實現普選。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由經濟大蕭條促成的裁軍引起政黨對立和軍界不滿,軍部官僚等右翼保守勢力不再願意忍受政黨政治。1932年5月15日,首相犬養毅遭到海軍青年軍官暗殺遂使海軍軍人齋藤實篡奪首相組成「舉國一致內閣」,為孤島上處於危機中的新興帝國再次開闢市場進行侵略打開了綠燈。
277、        為什麼像德國、義大利和日本這些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類民主制度后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軍國主義的道路,而早先的資本主義國家卻沒有?
答: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第一代資本主義國家的擴張阻力是最小的,以致私人集團就可以橫掃整個殖民地。這是自由經濟和自由擴張的黃金時代。到十九世紀末,世界上沒有一定抵抗力量的殖民地已基本上瓜分完畢。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壟斷了世界上的主要市場。這時擴張壓力較大或擴張願望較強的國家只能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從別國手中搶奪市場。
278、        這與民主政治有什麼關係?
答:資本主義國家的類民主制度是各派政治勢力拚搏后不得不妥協的產物,而不是建立在權利平等之信念上真正的民主制度。何況形式民主僅是一種政治程序可以服務於各種目的。坐在議會裡的政客們是同床異夢的酒肉朋友,而不是志同道合的戰友。因此他們可以同享受但不可以共患難。他們的專業就是設法利用各種突發事件嫁禍於人並從中漁利。歷史證明,在特殊情況下,如國家遇到危機和威脅時,民意容易集中。因此國家困難就是這群偽君子們的天賜良機。他們一個個撕下彬彬有禮的精英面具,或用手中的媒體欺騙、許諾、栽贓、誣陷和煽動,或用政變推翻現政府,利用人民迫切擺脫困境的心理打破平常時期的權力平衡,形成一派壟斷的政權結構。
279、        記得2001年911事件后,美國利用人民害怕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心理在聯合國反對的情形下,依然能在議會中輕而易舉地通過了入侵伊拉克的決策。這項決策還獲得了很高的民意支持。
答:從這裡可以看到去道德化后的西式民主仍然不能防止集體犯錯或多數暴政。2008年美國遭遇金融危機后,反對黨候選人高票當選。民主黨在議會中的席位一度超過毋須表決的絕對多數。好在美國只是經歷了國內危機,沒有必要進行軍事突圍。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後,賊喊捉賊地利用國會縱火案剝奪了德國共產黨在國會中的代表資格,從而在國會以441票對94票獲得了無須表決的絕對多數。希特勒利用這個絕對權力頒布了授予他個人立法權的《授權法》進而取締其他黨派實行了一黨專制。
280、        為了掩飾資本主義的擴張本性和造成的災難,西方國家把希特勒德國的罪行說成是由專製造成的。
答:希特勒德國的罪行是資本主義擴張在特殊環境下的特例。現代社會的種族屠殺和種族滅絕只發生在資本主義國家和它們的殖民地。這些國家既有專制的也有「民主」的。一個國家的作為歸根到底不是體制的問題而是意願的問題。體制只是實現意願的工具。以侵略擴張為目的的資本主義制度無論多「民主」,都難免會淪為多數暴力和政府暴力的機器。這個機器正是現代社會絕大多數人道災難的根源。迄今為止的歷史或西方學者沒有證明多數暴力造成的人類災難小於君主暴力之所為。
281、        西方學者更不愛提這樣的事實:希特勒的專制政權是由所謂的民主制度產生的,是民主政治死亡后的產物。
答:德國共產黨曾在希特勒剛剛當上總理的1933年1月向代表資產階級的德國社會民主黨提出成立總罷工的聯合機構,以便推翻希特勒政權。這個建議遭到了否定,理由就是希特勒是通過合乎憲法的民主程序上台的。希特勒上台後還利用選舉企圖獲得選民和國會中的絕對多數。1934年魏瑪共和國總統興登堡死後,又操縱全民投票獲得共和國元首的地位。沒有人可以證明西式民主只會產生最優秀的統治者。
282、        如果把希特勒的第三帝國看成是一種帝國復辟,這種復辟在法國、英國和西班牙等西方國家都發生過。只不過具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新帝國就像大英帝國和拿破崙帝國一樣有著不只為征服更是為生存的擴張需求。
答:德國學者德尼克在《德國的浩劫》一書中就是這麼認為的。他指出這是整個西方而不只是德國的問題。(《第三帝國的興亡》(夏伊勒)一書實際上反駁了他否定希特勒思想也與德國傳統文化包括「歷史學派」的聯繫。) 類似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軍人那樣把一個程序上的民主國家輕易地復辟成一個專制國家並不是偶然的或罕見的。在戰後和今天的第三世界推行外來民主的國家中同樣層出不窮。慶幸的是這些國家不是經濟和軍事強國,否則同樣有可能造成巨大的災難或國際戰爭。
283、(下接評論中)

69

主題

65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095
沙發
 樓主| mali50 發表於 2011-1-20 01: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mali50 於 2011-1-20 23:37 編輯

283、        這句話讓我想起受凡爾賽條約制約多年的魏瑪共和國在希特勒上台後,怎麼能夠發動如此規模巨大的戰爭?
答:希特勒上台是一回事,造成這麼大的破壞又是一回事。西方學者愛把這兩個問題攪在一起,迴避戰勝國對發生二戰不可推卸的責任。為了繼承戰前西方國家和希特勒政權的反共擴張政策,戰後西方國家不惜重金壟斷對二戰的研究。浩如煙海的文章和書籍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掩蓋二戰發生的原因,並儘可能地將其推給受害者。
284、        此話怎講?
答:如果戰勝國遵守凡爾賽條約對德國在軍事上的限制,希特勒再有本事也只能小打小鬧侵擾幾個毗鄰小國。德國二戰後的重新武裝實際在從魏瑪共和國時期就已經開始。魏瑪共和國利用西方戰勝國反蘇反共的戰略意圖,先是以防止德國布爾什維克化保留軍職、軍隊和武器,然後假扮成西方國家進攻蘇聯的打手騙取西方國家的信任公開進行全面的武裝。
285、        所謂的綏靖主義實際上是西方國家鼓勵德國打通東進蘇聯的通道而造成的自取其辱的歷史笑話。
答:早在1925年,英國就為開通德國東進蘇聯的通道進行了準備。當協約國斷然拒絕了德國修改西部邊界的要求時,英國卻網開一面有意答應德國修改東部邊界的請求。
286、        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實際上是為以後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條約埋下的伏筆,也是英帝國在七年戰爭中利用普魯士對抗法國和俄國的老戰略。
答:接著德國加入了西方主要國家的七國集團。一年後的1926年,凡爾賽條約簽訂不到七年,還沒有償清戰爭賠款的德國進入了聯合國的前身國際聯盟,並且成為常任理事國。接下來,德國就開始生產飛機和軍艦,要求歸還殖民地和修改東部疆界。1932年,德國進一步要求把凡爾賽條約規定的德國軍隊數量增加一倍並允許裝備重武器。就在希特勒上台前五十天,國際聯盟給予了德國「軍備平等」的權利。當希特勒獲得了國聯所能給予的一切后便宣布退出國際聯盟和裁軍會議。接著,希特勒在德國實行普遍兵役制。1935年德國和英國簽訂的海軍協定允許德國海軍擁有英國海軍35%的艦隊。
287、        這一規模的海軍雖然不能撼動英國的海上地位,但足以影響德國東鄰國家的安全。
答:1939年幻想贏得一代人和平的慕尼黑條約墨跡未乾,德國就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而信誓旦旦為捷克領土擔保的英法政府不聞不問。在德國進一步廢除了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和限制德國海軍的德英協定后,英國仍然同意國際銀行把捷克的黃金儲備交給德國,同時準備給德國一大筆貸款。
288、        可以這麼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歐洲戰爭是希特勒利用戰勝國重新武裝德國隔離和進攻蘇聯的企圖,力圖突破戰勝國的經濟和軍事圍堵奪回國際市場和原料基地的冒險行為所造成的。
答:這已是事後諸葛亮拾人牙慧。1933年的英國報紙準確無誤地詮注了這一未來事件:「德國人又將發動戰爭嗎?我想這是毫無疑問的。而奇怪的是:我幾乎相信我們必須讓德國人武裝起來,或者說我們必須武裝他們。既然俄國人已全副武裝,東方又有巨大的威脅,歐洲中部的德國不武裝起來就是等待俄國來取的一大筆財產。如果德國人自己不能防備的話,我們必須防備。德國不武裝起來便是今天對歐洲和平的最大威脅之一。」 (見《德國的教訓—德國史指南》) 希特勒德國是西方國家按自己的形象克隆出來的一個魔鬼,它只是重複了西方國家曾經做過的和仍想再做的事情。
289、        如果把上文中的俄國改成中國,歐洲改成亞太地區,戰敗國德國改成戰敗國日本,不就是今天西方報紙上的常見論調嗎?今天的日本不也是附和西方國家的反共意圖在西方國家的扶植下成為世界強國,並能得到世界上最先進的常規武器。西方國家反而對它們在二戰時的盟國禁售各種武器。它們甚至支持日本進入聯合國安理會,竟管日本至今也沒有對它的戰爭罪行全面道歉。這也許又將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歷史笑話。
答:恐怕又是一個讓人笑不出的笑話。和當年的德國一樣,日本正在否定波茨坦公告對日本領土的規定,不斷向鄰國提出領土要求。而美國正像當年的英國一樣,支持日本修改邊界和擴充軍備的要求。只是今天的日本汲取了魏瑪共和國時各個對立黨派可以平等進入國會的教訓,使國會控制在利益相近的資產階級政黨手裡。因此不必通過一黨專制來推行兩黨認可的侵略政策。
290、        還需要提醒的是今天的日本依然對美國的兩顆原子彈耿耿於懷,像一戰後的德國對協約國那樣懷恨在心。
答:美國在西太平洋增加海軍部署正是為了在要挾中國同舟共濟開放更大市場的同時,防備曾冒險珍珠港的日本向當年的德國那樣聲東擊西報復衰退中的美國。這個在全球氣候轉型和地轉慣量失衡後有可能被地震、火山和海水淹沒的島國必然會再次鋌而走險孤注一擲。而擁有核武的以色列在其國土日益加重的沙漠化過程中也會成為和平的威脅。
291、        由於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擴張本性,已進入更年期的資本主義強國在衰老的過程中還有可能迴光返照,重演軍事擴張的故伎。
答:這正是全世界人民需要防範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更年期綜合症。北約東擴和美軍重回亞洲都有可能是某種具有歷史意義的信號。另一方面,在亞洲大國印度,資本主義致富意識將在許多宗教情結濃厚的部落中引起信仰革命和權力要求。這個國家目前正在以種種理由擴充軍備向印度洋擴張。由於持續性惡化的熱帶氣候不斷破壞南亞的生存環境,未來的印度在內部矛盾激化時有可能成為新的戰爭策源地,向東方甚至北方突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02:5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