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困擾中國幾代人的戰機心臟發動機終於取得巨大成功

[複製鏈接]

8

主題

1163

帖子

129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nsnjsn 發表於 2011-1-9 23:0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01-09 19:46 來自一夜成名網
  央視新聞聯播節目有一個「時代先鋒」專欄,播出時,屏幕上會出現一批時代先鋒人物的照片與姓名。其中一位被稱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之父的吳大觀教授。
  
  2009年「七一」期間,中央各大媒體對已故吳大觀教授先進事迹的集中報道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新中國建國以來,在黨的生日當天集中報道一位先進人物的事迹是絕無僅有的。這充分說明了吳大觀教授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性。
  
  吳大觀教授生前牽頭研製的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太行」航空發動機,1986年立項,雖歷經20年艱苦努力,於2006年研製成功,但其技術水平僅相當於俄羅斯20年前投產的航空發動機AL-31F,除了某些方面略強,在可靠性、維修周期和使用壽命等方面還達不到AL-31F水平,與俄羅斯差距尚如此之大,與航空發動機頭號強國美國相比,差距更不用說了。人們禁不止要問,為什麼有吳大觀這樣的頂尖專家,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還如此落後?這就要思考一下航空發動機技術長期落後的人才因素方面的問題了。
  
  我國航空發動機長期落後的癥結
  
  眾所周知,要造好飛機,一個好的航空發動機是關鍵。只是因為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一個好的航空發動機決定了一架飛機的基本性能。就航空發動機而言,要讓流動的空氣經過幾米長、直徑不到兩米的金屬「圓筒」就能產生幾千千克甚至上萬千克的推力;要在高溫、高壓、高轉速、高負荷的環境中反覆工作;要具有重量輕、推力大、可靠性好、經濟性好的特點……技術要求如此之多、如此之高,決定了航空發動機技術含量極高、製造難度極大,沒有很強的研究、設計、製造能力是不可能搞出這個東西出來的,這樣的技術高度密集的尖端產業,僅靠一個吳大觀教授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吳大觀教授並不是神,即使他能力過人,但他一個人的時間、精力總是有限的。我們需要一大批像吳大觀教授這樣的各個學科的頂尖技術專家組成一個龐大的技術團隊才有可能振興我國的航空發動機產業。
  
  日本生產的航空發動機比美國進口的同類航空發動機成本高出10倍以上,技術上也很落後,但日本仍堅持自主研發,日本為搞自己的航空發動機真是到了不惜血本的程度。日本的科技、經濟實力雖遠超我國,但日本航空發動機技術也未必佔優勢。其原因就在於日本雖「不差錢」,但缺乏這一領域的高級技術人才。
  
  近年來,在國家高度重視下,我國對航空發動機研發的投入大幅度增加。資金相對來說已不是制約我國航空發動機研發的瓶頸,一流的人才是關鍵。就航空發動機領域科研人員的數量而言,我國甚至與美國不相上下,但一流人才的數量不夠,比例偏低。不過單就奉獻精神而言,我國科研人員的奉獻精神是無人能比的。如果你到國內各相關科研院所看一下就會發現,科研人員非常繁忙,不僅雙休日加班成了常態,晚上加班到半夜也成了家常便飯,即便如此,航空發動機技術與國外的差距並沒有明顯縮小。換句話,過去我們所倚重的人海戰術、加班戰術和奉獻精神在航空發動機領域收效並不明顯。主要原因是缺乏像吳大觀這樣的大師級頂尖技術專家。目前,航空發動機領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僅5人,人數實在太少。
  
  研製航空發動機需要多達幾十個學科的與專業的協同努力。假如其中每一個學科都有1~2位像吳大觀這樣的大師級專家牽頭把關,那麼所需要的院士數量不是5人而是幾十人,只有靠幾十位院士頂尖技術人才組成的強大研發團隊,而不是僅靠現有的幾位院士孤軍奮戰,才有可能在較短時間內縮短與西方國家的巨大差距。
  
  《中國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戰略》一書封面上引用美國工程院院長的一句名言:「擁有一流工程技術人才的國家佔據世界產業的最高端,而佔據產業最高端也就意味著經濟霸權。」
  
  無獨有偶,原科技部部長徐冠華院士曾說過類似的話,「頂尖人才具有不可替代性。重大科技項目及其產業化的成功關鍵取決於頂尖人才的選拔和使用。我曾長期擔任研究所所長,切身體會:一流的人才可辦成一流的研究所;二流的人才不管有多好的設備、多少課題經費,至多只能辦成二流研究所。一個研究開發群體是一個梯隊,不可能要求一個梯隊所有人都是一流人才,但一定要有一兩個或兩三個頂尖人才,正是這幾個頂尖人才的水平,決定了梯隊在國際科技競爭中的位置。」
  
  這並不是說加班戰術和奉獻精神就不需要、不重要,但比這更重要、更關鍵的是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像吳大觀這一樣的大師級頂尖技術人才。否則的話,單靠傳統的人海戰術、加班戰術和奉獻精神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不大。
  
  全世界能獨立研製、生產飛機的國家有二十多個,但能獨立研製、生產飛機「心臟」——航空發動機的國家只有5個,即美、英、法、俄、中。這五國恰是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連日本也擠不進去,這絕不是偶然現象,這充分反映了航空發動機技術是大國地位的體現,是現代航空技術的戰略制高點,是大國之間綜合國力的反映,因此各大國在這一領域均不惜血本,投入巨資,開發新一代航空發動機。既然各大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均「不差錢」,各大國比拼的主要是這一領域的技術人才素質與能力。然而單就人才素質來說,中國在這一比拼中不佔優勢。
  
  吳大觀教授在彌留之際一直對「中國心」放心不下,臨終前他用力說了一句話:「航空發動機太難了,一定要吸取歷史教訓」。一生中攻克無數技術難關,從不叫苦叫難的吳大觀教授都感嘆「航空發動機太難了」,這既道出了自主創新的艱辛,也表明正因為「航空發動機太難了」,就得靠一大批像吳大觀教授這樣的大師級頂尖技術人才才能在航空發動機技術領域有所突破和創新。然而頂尖技術人才培養形式卻不容樂觀,後繼乏人現象嚴重,其根源還是處在媒體所報道的學生在選擇報考專業上紛紛逃離工科,而是後果更嚴重的理科狀元逃離工科。
  
  理科狀元逃離工科加劇了未來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的趨勢
  
  航空發動機是個很典型的傳統工科專業,民國時期高校就設有此專業,這個專業雖不如計算機等高科技工科專業那麼時髦,但它關係國家安全和大國地位,所以非常重要。但這一領域院士至今人數才5人,且年齡偏大,最年輕的也是年滿70歲的老人。這一現象不僅存在於航空發動機專業,各個傳統工科專業都面臨著院士級、大師級尖子人才奇缺和後繼乏人的局面。
  
  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翁宇慶院士對一夜成名網記者說,我們現在鋼鐵研究隊伍嚴重缺乏後備人才,現在的年輕人都傾向搞金融、經濟,很少有人願意學冶金,搞鋼鐵研究,即便有,他們的素質也不高,基礎理論薄弱,要把研究做的更深是艱難的,這裡面需要大量的研究、計算工作,可找不到合適的人來做。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院士批評說,我國鋼鐵和機械產業上不去,也沒有人組織攻關,關鍵是缺少這方面的技術帶頭人,要是中國工程院多有幾位這樣的院士,情況就不一樣了。
  
  問題是現在從沒有聽說那個理科狀元去報考鋼鐵、機械之類傳統工科本科專業,本科生總體質量不行,缺乏技術拔尖人才,我們又如何培養的出王夢恕院士所說的(具有碩士、博士學歷的)技術帶頭人。
  
  在一些龐大的產業,院士人數少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程度,2009年我國汽車年產銷突破1300萬輛大關,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但全國汽車領域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僅2名。而引起中央的高度關注的煤礦安全問題,礦難頻發,觸目驚心,但全國從事煤礦安全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僅1名。
  
  令人擔憂的是,即使高校擴招,今後頂尖工程技術人才嚴重短缺的局面仍不會緩解,甚至很可能還會加劇。主要原因是航空發動機、鋼鐵、機械等傳統工科專業早已喪失了對理科高考狀元的吸引力,省級理科狀元少有報考這些傳統工科專業,地市級理科狀元報考的也不多,那麼理科狀元都去報考什麼專業了?
  
  知道上世紀末,全國各省理科高考狀元基本上報考清華大學,學工科。而進入新世紀后,清華大學工科對理科高考狀元吸引力開始逐年下降。以2009年為例,各省理科高考狀元只有約2/3選擇清華大學,另有1/3選擇北京大學。而選擇北京大學的理科狀元除少數選擇理科外,多少報考由經濟學家張維迎任院長的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這個金融系是北大文理兼收且是錄取分數最高的一個系。文科狀元踴躍報考就不用說了,理科狀元同樣報考積極。這個系居然錄取了全國的6位省級理科狀元,被錄取的來自全國各地的地市級理科狀元更多,看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金融系是全國唯一一個理科狀元多得扎堆兒的系。當然,在金融高管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乃至上千萬超高年薪的誘惑下,全國各著名高校金融專業都很熱,即使錄取不到省一級理科狀元,錄取地市一級理科狀元也是輕而易舉。除了金融專業,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管理專業、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專業也很熱,且通過文理兼收的方式吸收了全國越來越多的理科高考狀元報考。讀管理專業主要還是追求當高管,當不了高管,當個中層管理者總可以,再退一步可以坐機關、當白領,獲取報考公務員。2009年,各省理科高考狀元有近一半被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錄取。
  
  北京一家媒體的陳記者則感慨,最近幾年採訪教育新聞得出的一條經驗,要想尋訪各省高考狀元,最好的辦法就是守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門前,「見到一個學生出來,上前一問,即便不是哪個省里的狀元,他的室友也肯定是!」
  
  總之,名校熱得發燙的金融、管理等財經類專業已成為以理科狀元為代表的中國理科天才們的首選,工程師職業已逐步喪失了對理科天才的吸引力,理科天才逃離(傳統)工科的現象愈演愈烈。但理科高考狀元不是一般學生,他們往往具有超人的智商和學習鑽研能力,他們經過培養更可能成為頂尖級工程技術人才乃至院士級大師。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一名省級理科去報考航空發動機、汽車、機械等傳統工業專業可能比100名普通學生逃離工科的危害大得多。但無情的現實是,理科高考狀元中像吳大觀那樣立志獻身祖國科技事業,勇攀科技高峰的青年人越來越少,熱衷學金融、管理等熱門財經專業的人則越來越多。這不僅使人憂心,我們今後還能培養出多少吳大觀式的頂尖技術人才?
  
  在工科專業中,計算機、生物工程等高科技專業由於回報相對較高,出國容易,理科高考狀元報考積極性要相對高一些。培養頂尖人才要多一些。計算機等高科技專業明顯發展較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航空發動機、鋼鐵、機械等傳統工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卻一直上不去,甚至連紡織業這樣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傳統工業,每年也要進口50億美元的高檔面料。upiup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傳統工業各行業中,院士級、大師級頂級技術人才奇缺。且不說中小企業,不少大企業連一個工科博士也沒有。
  
  有句讓列寧十分讚賞的「聖西門名言」:假若法國突然在屋裡、化學、數學、文學、軍事和民用工程方面損失頂級專家50名,那麼法國馬上會變成一具沒有靈魂的殭屍;假若法國只是不幸的死去國王的兄弟和那些王公大臣、神父財主,卻不會給國家帶來政治上的不幸。
  
  如果按照「聖西門名言」推論,我們及時多培養一萬個乃至更多的普通技術人才,也只能形成人才數量上的優勢而無法形成質量上的優勢,即使靠傳統的人海戰術、加班戰術和奉獻精神,我們很可能在技術上依舊落後,在自主創新上依舊進步不快。我們需要造就一百個袁隆平、錢學森、吳大觀這樣的大師級頂尖人才,中華富強道路才能變得平坦。這種觀點也許有失偏頗,但大師級頂尖人才對強國富民肯定將起到決定性作用。一代科學大家如袁隆平、吳文俊、吳孟超等,都是古稀乃至耄耋老者,老而彌堅,固可欽可敬,但如何讓更多的青年科技才俊脫穎而出,培養出更多像吳大觀教授那樣的頂尖技術人才,的確是今天面臨的重大課題。只有完成了這個課題,我們的科技事業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要用市場經濟手段來引導理科狀元理性選擇報考專業
  
  吳大觀教授在高中階段,其數理化成績不僅是班級而且一直是全年級第一,他考大學的成績也是出類拔萃,他作為那個時代的「理科狀元」(註:民國時期是各高校自主招生,沒有統考產生的「理科狀元」),自然可以有多個選擇。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吳大觀當初選專業是也像我們現在很多理科狀元那樣,去學金融,畢業後去銀行當高管,到證券、期貨去業玩錢,他自然可以很快發財致富,但我國航空發動機技術領域將缺少一位棟樑之才,其損失不言而喻。說得難聽點,就是把這樣寶貴、稀缺的理科天才揮霍浪費了。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像吳大觀這樣超高超智商的理科天才畢竟是極少的,雖人數極少,但他們的專業或者職業卻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民族的命運和在國際上的地位。全國省級和地市一級理科狀元也就幾百人,是典型的稀缺人才,也可以說是我們揮霍不起,浪費不起的稀缺人才。從培養未來頂尖技術人才的角度講,教育主管部門不能對理科狀元專業選擇採取放任自流的態度,而應用經濟手段加以引導。
  
  美國高校有兩種專業學費很高且很難獲得獎學金,一是法律,而是MBA(工商管理碩士),因為這兩個專業的畢業生將來都是高薪階層。學生大都借錢讀書,美國人很習慣地稱它為教育風險投資。
  
  在美國,法律和MBA兩個專業雖然很熱,但美國人不會一窩蜂地去報考這兩個專業,因為這兩個專業收費太高,難以得到獎學金,得借錢讀書。美國人的高明之處是用市場經濟辦法來限制法律和MBA這兩個熱門專業過度膨脹。你要度這兩個高回報的熱門文科專業,你就必須完全承擔高額教育風險投資,享受不到低學費或獎學金之類的教育福利。
  
  美國人的做法對我們很有借鑒價值,要抑制財經類專業報考熱,必須用市場經濟辦法,比如凡報考國家急需傳統工業專業的理科狀元專業應一律不收學費,免費就讀,而且發給較高的獎學金或助學金,引導其報考。而對於擴招過熱、報考過熱的財經類專業,應一律按教育的實際培養成本實行高收費政策,且不得享受國家助學金、獎學金之類的「免費教育午餐」,以從經濟上遏制其過熱的報考勢頭,你要享受免學費或低學費、獎學金等「免費教育午餐」就必須去報考國家急需的航空發動機、鋼鐵、機械傳統工科專業。唯有此才能從根本上遏制理科狀元逃離(傳統)工科的趨勢,為傳統工業行業培養出更多的、像吳大觀這樣的大師級頂級技術人才,我國傳統工業行業創新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提高。
  
  1月6日,中央軍委給甘曉華記一等功慶功會在空軍裝備研究院舉行。會上宣讀了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的通令,並為甘曉華頒發了一等功獎章和證書。
  
  甘曉華是空軍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從事飛機發動機研究工作26年來,組織、參與了多項重大課題攻關,在核心技術、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4項,發明專利5項,被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這則消息意味著困擾中國幾代人的航空發動機心臟問題取得巨大成功!!!

8

主題

1163

帖子

129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9
沙發
 樓主| snsnjsn 發表於 2011-1-9 23:1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snsnjsn 於 2011-1-9 23:42 編輯

人才是關鍵,用人是關鍵。
從整個中國的角度考慮,人口素質是關鍵。
所以中國的人口政策,不僅要控制數量,更加要有利於人口素質的提高。
而人口素質(智商的角度),最關鍵的是遺傳。因此對社會上高素質的人口實行鼓勵生育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不幸的是,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一刀切。表面看是平等,實質是人口素質的逆淘汰。使人口總體素質下降,並且減少了高素質的絕對人口數,抑制了人口質量的進化速度。這樣的人口政策是對中國未來,中國民族的極其不負責任的政策。每念及此,痛心不已。

強烈呼籲,改變現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優生優育,尤其是對高素質人才實行鼓勵獎勵生育的政策。為國家民族計,這是勢在必行的!

有響應者,請評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3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1-1-9 23:41 | 只看該作者
希望下一次出現一個攻破高質量軸承的專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4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0 01:5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snsnjsn 2樓 的帖子

除了改變現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優生優育,尤其是對高素質人才實行鼓勵獎勵生育的政策外,另一個重要方面是實行教育體制的改革,中國的教育體制已經嚴重阻礙了人才的發掘和培養,富家弟子從小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除了上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外,還可以花很多錢進行課外補習,這對貧困戶家的小孩實在不公平,嚴重埋沒了貧困孩子的聰明才智。至於怎樣做到貧富家庭孩子的公平教育,可參考西方的教育體制,個人推薦德國模式——全民免費教育包括大學,貧困家的孩子可以得到財政補貼,讓孩子可以免費從事一些個人喜歡的課外業餘活動和課外補習等等。中國必須要減輕孩子的讀書負擔,讓孩子有廣闊的空間和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創新能力,不是成為今後中國的山寨工程師。只有做到了優生優育,平等教育和免費教育,中國才能培養出創新工程師,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之巔。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5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1-1-10 02:1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1-1-10 02:14 編輯

我個人認為,要現在就做到全民免費教育直到大學,是不現實的。以美國的經濟實力比中國強很多,也只能做到義務教育到高中,我想中國當前最要緊的是:

1,九年的義務教育不要走樣,特別要普及到農村。別一會兒這個費,一會兒那個費,總之是別亂收費。
2,逐步把義務教育擴大到高中。

我個人認為在目前能做到這兩點就不錯了。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6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10 0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華盛頓人 5樓 的帖子

我記得,以前上大學是免費的,我還接受過助學金,為什麼比以前富裕的中國現在反而不行了呢?實在想不通。
既然不能免費大學教育,但公平教育,減輕孩子的讀書負擔,讓孩子有廣闊的空間和大量的時間去想象應該可以做到吧。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37

主題

4157

帖子

2270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4

積分
2270
7
mimidustie 發表於 2011-1-10 07:31 | 只看該作者
多培養高科技人才,中國將來必然領跑世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1163

帖子

129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9
8
 樓主| snsnjsn 發表於 2011-1-10 15: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snsnjsn 2樓 的帖子

很高興能有相似觀點。但關鍵是要在這個問題上做點什麼,才有意義。是不是考慮寫點什麼發送到中國有關部門?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5:3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