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讀國學會吃虧」,原因不在經典而在社會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1-8 10: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新鮮人 於 2011-1-8 10:28 編輯

:羊城晚報2011年01月03日 
  
     即使國學經典有一些內容看似是與現實脫節的,但根本的問題並不是國學教誨的過時和錯誤,而在於潛規則流行所造成的文化的「文本化」,在於文化根本沒有進入人們的內心

    近日,山東省教育廳要求加強對傳統文化等專題教育內容的管理,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可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如《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內容,連日來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央視《百家講壇》解讀過《弟子規》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錢文忠曾表示,講《三字經》《弟子規》最大的難處是,按照《弟子規》《三字經》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孩子,到社會上90%是吃虧的。(1月2日《山東商報》)

    其實,山東省教育廳與錢文忠對待國學經典的態度並不一樣。前者認為這些經典中也混雜著糟粕,不能一股腦全吸收;後者則認為,這些經典中的內容其實有些脫離現實顯得理想化,如果真的做到了經典中的規範,在現實中就可能吃不開、碰釘子。所謂的逆淘汰就是如此情形。因此,並不能拿錢文忠的觀點來論證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當然也不能拿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來說明錢文忠的觀點。兩者的思路並不在同一軌道上,說的內容並不是一回事。

    對於山東省教育廳的做法,近幾日媒體已經討論頗多,而對於錢文忠的說法,卻因媒體重新提及而具有了討論的必要。其實,錢文忠所說的也並不是新鮮觀點,學者吳思在其所著的《潛規則》一書中就說,中國的文人通常要經過兩次教育:一次是聖賢書上所說的禮義廉恥;一次是現實社會所教授的生存法則。結果,很多人就在這兩重相距甚遠的教育中產生了人格分裂:表面上看滿口仁義道德,其實一肚子男盜女娼。如果,有些人就是「一根筋」,只按照聖賢所說處事,就可能出現錢文忠教授所擔心的「要吃虧」。

    對於這種吃虧的結果,有人會將原因歸結為國學經典,歸結為聖賢騙人。但根本的問題並不在此,即使是一個再世俗的社會也需要道德底線和價值標杆,難道整個社會流行厚黑學,人們就能夠生活的真實、幸福———真實是肯定的,但幸福恐怕就相去甚遠了。因此,即使國學經典有一些內容看似是與現實脫節的,但根本的問題並不是國學教誨的過時和錯誤,而在於潛規則流行所造成的文化的「文本化」,在於文化根本 「讀國學會吃虧」,原因不在經典而在社會 最新消息,最新報道:沒有進入人們的內心———儘管聖賢的教誨在書本上是清晰的,但是讀過的人也許並未往心裡去,最終文化只是存在於書本上、文本中。

    真正的文化應該體現在人們的生活細節中。否則,儘管對傳統的文化了如指掌、爛熟於心,可是如果只是把它當成賣弄的資本或忽悠人的說辭,則這些傳統的好東西永遠都不會浸透到現實中。以孔子教誨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中國大學網 http://www.unjs.com,轉載請保留此標記。)例,如果人們只是在嘴邊說說誠信,但是在生活中卻把誠信放兩旁、利字擺中間,誠信這個東西又怎會成為社會的一種普遍品質?

    因此,要想避免國學經典誤人,最需要做的不是不讀。真正需要做的,是如何凈化社會的環境,讓國學經典中的優秀文化可以從文本走進現實中,成為人們真正的行動指南之一。這時,光是強調國學經典的價值是不夠的,還應該讓社會的秩序和規則運行得更加清晰,讓人們感受到聖賢說法的倫理意義。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4 00:5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