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蘇州山塘街: 姑蘇第一名街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1-1-1 09: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 2009-06-22 ] 



  古城蘇州是著名的江南水鄉,城內水港交錯,街衢縱橫,晚唐詩人杜荀鶴有詩云:「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在蘇州眾多的街巷之中,名勝山塘街,被稱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其原因:一是山塘街是一條有1100多年歷史的古街;二是它的格局具有最能代表蘇州街巷的特點;三是它與許多名人、名事相關。

  蘇州山塘街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並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里,故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這條河在閶門與運河相接。在河塘旁築堤,即山塘街。山塘河的開鑿和山塘街的修建,大大便利了灌溉和交通,這一帶成了熱鬧繁華的市井。蘇州百姓非常感激白居易,他離任后,百姓即把山塘街稱之為白公堤,還修建了白公祠,以作紀念。



乾隆御提的「山塘尋勝」御碑亭

  山塘街一頭連接蘇州的繁華商業區閶門,一頭連著花農聚集的虎丘鎮和名勝虎丘山,所以,自唐代以來它一直是商品的集散之地,南北商人的聚集之處。清乾隆年間,著名畫家徐揚創作的《盛世滋生圖》長卷(也稱《姑蘇繁華圖卷》),畫了當時蘇州的一村、一鎮、一城、一街,其中一街畫的就是山塘街,展現出「居貨山積,行雲流水,列肆招牌,燦若雲錦」的繁華市井景象。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也把閶門、山塘一帶稱為「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蘇州是個水鄉,河道多,橋多,而山塘街是最具蘇州街巷特徵的典型。它中間是山塘河,山塘街則緊傍河的北側,通過一座座石橋與另一側的街道連接。山塘街上店鋪、住家鱗次櫛比,這裡的房屋多為前門沿街,後門臨河,有的還建成特殊的過街樓,真是朱欄層樓,柳絮笙歌。蘇州山塘街又是一條典型的水巷,河上裝載著茉莉花、白蘭花及其它貨物的船隻來來往往,遊船畫舫款款而過。這裡的房屋沿河有石級,婦女們就在河邊洗衣洗菜。那時有些商販還搖著小船在河中做生意,賣米、賣柴不消說,還有賣點心、小吃、油鹽醬醋的。住在樓上的也不須下樓,只要用繩子把盛東西的籃子吊下去,就可以買到你需要的東西。

  山塘街可以分為東西兩段,東段從閶門渡僧橋起至半塘橋,這一段大多是商鋪和住家,各種商店一家挨著一家,東段又以星橋一帶最為熱鬧繁華。山塘街的西段指半塘橋至虎丘山。這一段漸近郊外,河面比東段要開闊,河邊或綠樹成陰、芳草依依,或蒹葭蒼蒼、村舍野艇。這裡有普濟橋、野芳浜等勝景,還有「五人墓」、「葛賢墓」等古迹。「五人墓」安葬著明末顏佩韋等五位義士,他們為了抗議魏忠賢閹黨逮捕東林黨人周順昌,率眾市民暴動,最後慷慨就義。再向西行,就到了有「吳中第一勝景」之稱的虎丘山,峰巒塔影,山林氣象更使人神往。

  山塘街一向為歷代文人墨客和朝野名士所鍾愛,曾留下了許多吟詠之作。而清乾隆帝對山塘街則是分外青睞,他寫的詩中,直接提到山塘的就有9首。1761年乾隆在太后七十大壽時,特意在北京萬壽寺紫竹院旁沿玉河仿建了一條蘇州街,而這條蘇州街就是以山塘街為藍本的。1792年,乾隆帝又在御苑清漪園(即後來的頤和園)萬壽山北建造了一條蘇州街,也還是山塘街的翻版。這兩條蘇州街後來在戰火中被毀,1986年在頤和園又重建了蘇州街,使七里山塘的風貌再次重現於京華。



蘇州山塘街的民俗活動「迎財神」

  山塘街歷來還是舉行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的地方,什麼龍舟賽會以及各種廟會、節會、花會往往都在此間進行。山塘街還被寫進不少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之中,蘇州彈詞《玉蜻蜓》、《三笑》、《白蛇傳》就都寫到它。《玉蜻蜓》中金貴升與青年女尼志貞就是在山塘的法華庵里結識的;《三笑》中唐伯虎得遇秋香,所謂「三笑留情」發生在虎丘,而秋香下山歸舟,唐寅雇小船追蹤至無錫賣身為奴,那「追舟」一回書的地點,也就在山塘河裡。

  山塘街已經經歷了1100餘年的風雨滄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也多次整修。特別是1985年,蘇州市政府在儘可能保持原來風貌的原則下,又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整修。現在我們去蘇州虎丘遊覽,可以乘汽車前往,而我以為若能沿著山塘街緩步而行,將可盡情領略到江南水鄉和蘇州街巷的特殊魅力,同時也是一次現實與歷史的對話,這必然是別有一番風味!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18: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