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魯迅為何極其痛恨漢字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12-9 10: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華盛頓人 於 2010-12-9 10:54 編輯

大紅袍  2010-12-08 19:29:55

本文摘自《羊城晚報》2010年12月7日b04版,作者:楊光治,原題:《魯迅為何痛恨漢字?》

魯迅是我最尊敬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讓我在思想意識和寫作技巧方面獲得很大教益,但我對他在某些作品中所表露的觀點卻不敢苟同,譬如他對漢字的態度。

其實,魯迅先生和漢字極有緣分。他少兒時代在三味書屋讀書時,所讀的書肯定是用漢字來寫的;留學日本時他師從章太炎先生學文字學;在北京政府教育部掛職時,經常跑去琉璃廠購買碑帖來揣摩漢字的筆劃和結構;他那些不朽的著作,都是用漢字寫出來的,特別是後期在上海居住時,全靠用漢字寫作來維持全家生活,而且活得並不睏乏。儘管他的毛筆漢字書法未必像郭沫若所說那樣,已經遠遠超過孫過庭、顏真卿、柳公權、米芾、蘇東坡、黃庭堅而幾乎達到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的水平(注),但卻自成一格,造詣甚深。可是,他後來卻力主消滅漢字,實現文字拉丁化,為此發表了極為尖銳的意見。這裡僅拿出頗有代表性的三例來議論,並向有識者求教。

1934年8月,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只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同年12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他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他認定「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方塊字)的可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確有很多勞苦大眾由於沒有條件學習而成了文盲。但這是社會的罪惡,怎能讓漢字來承擔?拉丁化只有二十多個表聲的符號,學起來確是比方塊字省力,然而也必須通過學習才有可能去認識和運用。不知他有沒有想過,假如勞苦大眾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得不到提高,那也將失去學習的機會,這一來,就算實現了拉丁化,不也同樣產生大量文盲?[/b]

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一說,太偏激了。果如此,對這一「利器」極有研究而又運用得極為巧妙的魯迅先生,自己身處何地?漢字是「病菌都潛伏在裡面」的「結核」一說,同樣過分。果如此,他的小說《阿Q正傳》、散文《記念劉和珍君》、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還有那被毛澤東認為「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至於「孺子」是否應當理解為「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不在此議論)等等,不也都隱藏著對勞苦大眾極為有害的「病菌」嗎?

他臨逝世(1936年10月)「答救亡情報訪員」時,更堅決地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理由是:「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搾,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那時,日寇早已佔領了我國東北並已進入了華北,救亡運動正在全國風起雲湧,可是他竟為「救亡」開出這一令國人「聰明起來」、「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的藥方,這實在令人費解。幸而他是人而不是神,這一預言並不準確。如今,在他已去世七十多年的今天,方塊漢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由於成功地輸入計算機而增添了生命力;中國也並沒有因為漢字的繼續存在而滅亡。

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教育家,原華中理工大學校長楊叔子說得好:「漢字是形、聲、義相統一的象形文字。它不僅是符號,而且還是藝術,是科學,是文化。科學研究表明,這種文字及以其構成的語言,既能開拓人的左半腦,又能開拓人的右半腦,啟迪右腦的原創性功能。」(見《國魂凝處是詩魂》)漢字何等值得珍惜!遺憾的是,我雖然是漢族的子民,但對漢字卻認識得不多,理解得膚淺,運用得不精,書寫得不好,因而常感羞愧,可是我始終熱愛它。

(注)郭沫若在《魯迅詩稿》(影印本)序中說,魯迅的書法「遠逾唐宋,直攀魏晉」。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沙發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9 11:06 | 只看該作者
可見魯迅並非反對漢字。而是因為中國文盲太多。中國推廣簡化字正確的解決了魯迅為之煩惱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

主題

1035

帖子

6738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6738
3
borninheaven 發表於 2010-12-9 12:36 | 只看該作者
他那時沒法想象如今的電腦!電腦使得中文反而優越於西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4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9 17: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aiting275 於 2010-12-9 17:35 編輯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9 11:06
可見魯迅並非反對漢字。而是因為中國文盲太多。中國推廣簡化字正確的解決了魯迅為之煩惱的問題。


「可見」,可圈可點!

俗語有云,人心隔肚皮,怎能知道別人心中所想!

觀其言看其行,基本知大概。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其言已道出心中所想了。

魯迅是從私塾走出來的人,亦受過現代式教育,學過醫,自然明白文盲是失學所至。

私塾第一年學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三四年私塾已可當掌櫃了,這些事實,

魯迅本人清楚。他寫的文章,雖然算是白話文,卻帶有文言文的色彩,可見他對私

塾所教的特別深刻。只要統計一下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用了多少個漢字,就知

道當年一年可學會多少字了。

所以,你的推測可能不是真相。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3萬

積分

貝殼精神領袖

Rank: 6Rank: 6

積分
35927
5
 樓主| 華盛頓人 發表於 2010-12-10 01:22 | 只看該作者
魯迅時代文盲特多,那就是魯迅贊成簡化字,以及最後要求廢除漢字的原因。文盲阻遏了中國的發展。中國今日的進步。漢字簡化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時代小人物. 但也有自己的思想,情感. 和道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主題

1163

帖子

1299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9
6
snsnjsn 發表於 2010-12-10 16:42 | 只看該作者
漢字優於英文,這從花多少時間,掌握多少字,達到正常讀書看報的程度,可見一斑。
漢語更是優於英語,這從用多少音及音的組合可以表達多少意義,也可見一斑。
英語的流行,不是其本身優秀,而是近代英國國勢所決定。
我打算,有時間,寫一篇文章清楚而科學地論述這幾個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7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0 17:13 | 只看該作者
要清楚魯迅內心世界,可能只有他肚內的蟲。

但是有一樣大家不要忽略的,當年左翼對漢字的種種批評,可以用排山倒海形容。

但是,從人性上的討論、從教育的討論,可以說少之又少。

我再三堅持,文字的載體是人,人要識字、懂得運用,是教與學才能達到,

這是人性的規律,是文字實在作用的定律,以人為本!

從台港澳三地基本沒有文盲,而大陸還每年產生出大批新一代文盲,

說明了魯迅當年的論說是偽科學,是騙人的理論,是自卑的表現。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8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0 23: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0-12-10 23:16 編輯

簡體字是否比繁體字更容易掃盲,拿中國大陸跟港台比毫無意義,文盲人口的起點、經濟發達程度、對教育的投入程度都不一樣。拿香港、臺灣跟新加坡比。同為「亞洲四小龍」,新加坡是最早推行簡體字的海外華人國家與地區。同時也是華人地區文盲率最低的地區。97年回歸的時候文盲率統計是:香港5.5%,新加坡不足2%。而且長期以來香港臺灣的文盲率的下降十分緩慢。但是對比教育的投入,香港在教育上的投入比例卻要遠高於新加坡。足可見簡體字的優勢。

  我知道解放初期,大陸的文盲率是90%,90%以上的文盲率就是中華民國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留下的遺產。1964-1982年18年間,我國文盲人口一直維持在2.3億左右,但文盲率下降了近11個百分點;1990年普查比1982年普查文盲人口減少5000萬人,文盲率下降了7個百分點;2000年普查文盲人口比10年前減少了將近1億,文盲率又下降了近10個百分點,10年間年平均下降速度7.2%。

對比一下,台灣62年文盲率是42%,去年是3.8%。大陸解放時文盲率差不多90%。去年9.1%
再對比一下人均教育投入,台島教育投入占財政支出22%以上,大陸去年才達到10%左右。台島投入教育資金佔GDP6%,大陸是剛過3%,人均更是差異巨大,台島人均教育投入(ZF投入+家庭投入)要二十幾倍於大陸,台島用人均比大陸多二十幾倍的的教育資源只讓文盲率下降了38個百分點左右。而大陸用人均只有台島二十幾分之一的投入,在同樣時間內讓文盲率下降了80個百分點,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9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1 12:10 | 只看該作者
當年漢字的爭議,主要分成以胡適為首的左翼文人和以梁啟超為首的右翼文人。

滿清亡後,大批的翰林、進士、秀才,帶同大量古藉南下香港,,成立圖書館

和免費講學,他們都是當年的右翼文人,主張教育救中國,秀才王韜,就是表

表者,他大量的著作,現存在上海圖書館內。香港雖然是英國人統治,英文為

主導,但是國學卻在這樣艱苦下保存和發揚,才會孕育出南饒國學大師。難怪

蔡元培退休後南下香港而終老而長埋香港。識英雄重英雄。

百年過去,左翼把中國文字搞到一塌糊塗,形成一國兩字。

右翼文人堅持教育救國,台港澳三地沒有了文盲,文化普及化。

歷史才昤理論的驗證,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來!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61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9
10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11 13:31 | 只看該作者
新加坡華人文盲率(17.8%),甚至比中國大陸更高,
Source: http://www.singstat.gov.sg/pubn/ ... 000adr-literacy.pdf


在中國大陸, 1949年以來, 如果沒有掃除文盲運動,讓文盲仍然是文盲, 但強迫(徹底地執行)所有學童受教育,
60年後, 許多老文盲死, 但在15歲至65歲人口應該有接近97%的識字率。這 65歲以上人口在中國為 8.1%,
因此,如果在1949年, 有90%的文盲率,現在應該有90%× 8.1%= 7.3%(65歲以上)+ 3%x 72.1%(15歲至65歲)= 9.5%的總文盲率。

事實上,中國有文盲高於這個數字。

Age Group Sour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m ... s_Republic_of_China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1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2 00: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0-12-12 00:10 編輯

可惜你說的蔡元培但年也是主張漢語簡化者之一。
你給的鏈接我根本連不上。別忘了新加坡剛獨立時的官方語言是馬來語及英語。因此他是從一個非漢語的國家變成一個馬英漢三語的國家的,我看到的數字是新加坡華人漢字文盲率為2%。你看到的可能包括馬來人,他們當然不學漢字。對他們來說對漢字當然是文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2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2 00: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0-12-12 05:33 編輯

回首二簡(3) – 世界歷史上的簡化字與國家命運(東亞篇)
Posted on 2008年08月3日 by frankaswift
回首二簡(3) – 世界歷史上的簡化字與國家命運(東亞篇)世界歷史自近代以來,各民族的文字均趨向簡化。其中,徹底進行文字簡化改革並由此而開始取得經濟科技騰飛的兩個例子出現在亞洲國家——日本和韓國。其他東亞國家也有許多簡化了漢字以至完全廢除了漢字使用拉丁化的拼音文字。以下,我們就來看看各國簡化漢字的歷史。


日本大約在彌生時代,漢字開始傳入日本,後來,日本又經百濟傳入大量漢字。從飛鳥時代(593-645年)開始,經過白鳳時代(645-710年)、天平時代(710-794),直至平安時代(794-1192),正值中國隋唐時期,中日文化交流更加頻繁,日本曾19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日本人留學中國,學習中國先進技術和文化,文字自然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早期日本書籍全部由漢字寫成,但本土日語讀音和這些文字極不統一,常常需要加返點與換字才能讀出。不僅如此,許多日語的本土詞(和語詞)根本就不能用漢字表示。於是產生了萬葉假名。

萬葉假名因日本《萬葉集》出名。它用漢字標註國音,這樣許多和語詞記錄了下來,如「ふじ」寫成「富士」,「いず」 寫成「伊豆」。這種方法在近現代仍被使用,如「くらぶ」(倶楽部)等。但是,光靠漢字標註國音遠遠不夠,還需創建自己的文字。這樣逐漸產生現在一般所說的假名(仮名)。假名分為片假名和平假名,據傳分別由吉備真備(693— 775)和空海(774~835)所制。片假名為漢字楷體的偏旁,平假名為漢字草體的簡化。在古代,片假名主要在僧人之間使用,平假名主要在婦女之間使用,而當時社會上佔主導地位的文字仍為漢字,到1946年以前,社會上仍通行四五千個漢字,假名只是居於從屬地位。

日本開國前,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就與日本打交道,日本也吸收一些西方的文化。此時在日本流行學習西方文化的「蘭學」,積極介紹西方科技。那些蘭學家根據日語與西班牙、葡萄牙二語種的某些相似性(一個字中母音與輔音之比基本為1:1),採用羅馬字(Romaji,ローマ字)標註日語讀音。如「鈴木(すずき)」為 「Suzuki」,「山田(やまだ)」為「Yamada」。類似的情況在中國也有,例如在中國明清之際,也掀起一股「西學東漸」之潮。一些有識之士,如徐光啟等,積極與西方傳教士利瑪竇等合作,引進西方先進文化。他們用拉丁字母處理了漢字注音中非常困難的切分音,使漢字注音更加方便,后逐漸演變成為漢語拼音注音系統(現行的漢語拼音主要參照德文的語音系統)。

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積極發展教育,但漢字難讀、難記,成為普及教育的最大絆腳石。當時的情形下,漢字的主要缺點有如下一些:

1.    日本人讀漢字讀法眾多,非常複雜,有訓讀,有音讀,訓讀又分本字訓和熟字訓,音讀又分吳音、漢音和唐宋音等。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也使得學習日文成為一件非常頭疼的事情。

2.    漢字數量龐大,而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的漢字大約只有4000~5000個,其餘的罕用漢字非常難以記住。

3.    漢字形似字多,容易搞混。

4.    漢字筆劃多。如「兿」(後日文漢字簡化成「芸」,中文對應為「藝」),看起十分繁瑣,也不利於教學。一般人難以正確書寫,造成了社會上更多的變體。

5.    漢字字體繁多。在日本,「様」有「様」(用於最值得尊敬的人物)「檨」(用於地位其次的人物)「様」(用於普通人)。這種情況有些類似於中文中回的四種寫法。

隨著現代印刷業的發展,漢字的弱點越發明顯。印刷工人需要在擺滿活字的一側牆邊邊走邊看稿子,尋找需要的漢字(文選);之後還需把漢字按正確順序排列好(植字);之後,還要把使用過的活字再放回原來的位置。這種工序非常麻煩,效率極低。類似的情況在中國一直持續到80年代。在我的印象中,80年代小學老師,需要在一個有一張桌子大小的「打字機」上,從數千個字模中選擇字,一個一個地打。一份試卷往往需要一兩個星期才能打完。我所認識的80年代在印刷廠工作的工人,每天需要去排鉛字,大多有慢性鉛中毒的疾病,且其後代的智商普遍低於人群平均水平。


甲午戰爭后,中國慘敗。中國的衰落也使一些日本人產生了棄用漢字的想法。尤其是著名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的口號,使得日本人徹底廢除漢字徹底改用假名、普及西方近代教育的呼聲日漸升高。

但社會上的保守力量仍然強大,類似中國一次和二次簡化漢字時社會上激烈的反對一樣。當時主要提出的理由如下:

1.    漢字為表意文字,而假名為音節字母。表意文字可清楚地表達該詞意思。如在拖拉機上裝硫酸,上寫「危」給人感覺肯定比日文假名寫法「あぶない」或日文羅馬字拼音「abunai」強烈。對英美人來說,許多人並不知道「graminivorous」是什麼意思(除非他的希臘文功底深厚),但日本人肯定知道「草食性」的意思。

2.    漢字的表意性使日語避免了許多同音詞帶來的麻煩。

3.    日本人一直對中國古代文化有種崇敬之情,漢語詞一直被認為比和語詞品味更高,漢字自然比假名品味更高,甚至在正式場合盡量使用漢字。這種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

因此,日本至今仍然在使用漢字。但二戰以後,日本文部省出台了一系列的規範,使得日語有了很大的改變,其核心就是「限用漢字」。1946年,文部省公布了1850個「當用漢字」,1981年又公布了「常用漢字表」,以1945個漢字為「一般社會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標準」。除了限用漢字,文部省還公布了一些略體字和簡化字,即「新字體」。如「體」→「體」,「國」→「國」。它們有些與中國簡體字一樣,有的不一樣。如「藝」→「芸」,中國簡化為「藝」。

目前,隨便翻開一本日文書籍,僅有10-30%的文字仍為漢字寫法,其餘全部為假名。

這樣,日本戰後依靠大大簡化的語言書寫方式以及簡化漢字,使得教育迅速普及到最偏遠最貧窮的山村。於是,我們大家都看到了日本的教育普及奇迹,也見證了因此而帶來的科技經濟的騰飛。

  


我們仍然來看看假名帶來的好處。

假名來源於漢字的部件草書體,假名平均筆畫數大約為2畫,且易於連筆書寫。大致來說,一個漢字平均對應2個假名多一點。也就是說,將漢字簡化為假名寫法,從繁體漢字的平均每字16畫減少到每字4-5畫。因此,其書寫速度可以大大提高,每畫信息量和英文相當。事實上,日本人記筆記的確也是很快的。以前在我們系裡學習的一個日本交換學生,可以把任何人和他用英文交談的內容實時用日文假名全部寫下來,這比我那個能聽寫新聞聯播的同學更加厲害。各位如果誰有膽量就模仿試試,看看能不能用中文做到這一點。那個日本人每天隨身帶這小本子,由於記錄得多且快,他問過一遍的問題絕對不會再問第二遍,這種能力讓我們所有的人倍感驚訝,同時也讓我冷汗直冒。(附帶一句,以前中國的速記符號規範,也是拼音文字,和日語假名非常相似)日本人的認真拼搏精神,加上這種無與倫比的速記能力,使得日本人在西方國家極短的時間內就大量學習和抄襲了無數的科技成果,從而直接促成了日本的科技與經濟的騰飛。


隨著近代西方先進科技的傳入,假名的拼音化本質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好處。日文中幾乎所有的外來傳入西文辭彙均不加翻譯,直接用片假名音譯,就連「手帕」這麼簡單的外來傳入品,日文也是用片假名音譯英文的handkerchief。後來的各種科技名詞,也幾乎全是音譯。這樣一來,日本人要想學習西文尤其是英文中的科技辭彙,簡直就易如反掌,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用再學第二遍。反觀中國,用中文教過的專業名詞,如果要進行國際交流,還得用英文再學一遍,只要學過的中國人就會知道,這是多麼痛苦的一件事情。

  


值得深思的是,大幅度簡化漢字甚至拼音化的同時,日本人的文化素養和史學功底比中國人強很多,甚至比一直堅持使用繁體漢字的港澳台地區中國人要強很多。這說明了簡化漢字根本就無損於文化的傳承。

  


韓國朝鮮三國時代(高句麗、百濟、新羅)已經引入漢字,作為自己的官方文字。後來新羅統一朝鮮半島,與中國唐朝關係更加密切。7世紀末, 新羅大儒薛聰(約生活於7世紀末8世紀初)整理出系統的「吏讀」文字,用漢字標註國音,使漢字與朝鮮語關係更加密切。「吏讀式」和另一種叫「書記式」的標註形式都採用漢字,但它們的行文是以朝鮮語法為準。

到了朝鮮時代,15世紀初,世宗大王(1418年-1450年在位)和集賢殿的學者鄭麟趾、成三問、申叔舟等一同創製了《訓民正音》,於 1443年公之於世。它由17個子音和11個母音組成。序為:「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能相通。故愚民有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耳。」

歷史證明,這種文字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朝鮮人的教育水平。因此朝鮮後人稱此文字為韓字,意為「偉大的文字」。

與日本相似,韓字在當時並不為人重視。以兩班為首的士大夫恥於使用,只有賤民與婦女使用,成為諺文。燕山君(1494年-1506年在位)時更曾一度廢除。直到19世紀末, 諺文才與漢字共同使用。經過不斷的增減修改,到今天,韓字已有四十個字母。

1876年2月《江華條約》簽訂后,列強對朝鮮侵略加深,朝鮮國內也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甲午戰爭后,朝鮮「獨立」,於1898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此時,韓國國內的民主人士大力宣揚新思想,新聞業也迅速興起發展。為了啟發民智,廣泛宣揚平等思想,他們採取國漢並用文字政策,讓韓文與漢字混用印刷。這樣吏讀在事實上被廢除,原來只有賤民與婦女使用的諺文被廣泛使用。

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簽訂,日本吞併朝鮮,成立朝鮮總督府。總督府刻意壓制朝鮮語與韓文,甚至將其列入「外國語」。「三•一」運動后,總督府實行「文化政治」,允許朝鮮語與韓文存在。進入30年代,隨日本日益法西斯化,日本對朝鮮的壓榨也越來越深。總督府實行「內鮮一體」(內:日本;鮮:朝鮮),完全禁止使用朝鮮語與韓文,將日語定為通用語言。二戰結束后,朝鮮人民終於贏得解放,社會上掀起了廢除日語的呼聲,與此同時,也有人提出廢除漢字,專用韓文。 1948年10月9日,國會制定了《韓文專用法》,規定「大韓民國的公務文件一律使用韓文,但在一般必要的時期可並用漢字」。此時,學校中教授1000個常用漢字,但社會上卻大量使用漢字。韓國政府與韓國媒體的觀點常背道而馳。李承晚(1948~1960年在任)多次強調韓文專用,而新聞媒體則以「不應有無視傳統和習慣的法律案」反駁。到了60年代,漢字教育引發的矛盾日益尖銳。直至1970年朴正熙(1961~1979年在任)強制實行「全部韓文化」,廢除漢字矛盾才有所緩和。


韓文雖沒有日文那麼簡單,但平均每個韓文字母大約3-4畫。然而,一個漢字對應的韓文字母不到2個,因此一個漢字簡化之後的筆畫數大約為4-6畫,同樣和日語和英語相近。

很有意思的是,在大力推廣韓文的階段(50-60年代),韓國國內的文盲率降低得很快。70年代全面廢除漢字后,韓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文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雖然美國一直給予韓國大力的支持,但1975年以前韓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低於北朝鮮。隨著60-70年代限用以至廢除漢字帶來的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逐步顯現在社會經濟建設中,70年代中期開始,韓國的經濟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科技水平也在一二十年內具備了挑戰日本的實力。

同時期,北朝鮮金日成(1912-1994)在1945年第一次指示北朝鮮共產黨全部刊物停用漢字,后又指示慢慢停用,到1949年,朝鮮完全停用漢字。50-60年代,北朝鮮的教育普及率的確要比韓國強,甚至比中國強,帶來的結果就是北朝鮮的人均經濟水平也要高於韓國。70年代以後,由於中美蘇大國博弈的情勢發生了變化,對朝鮮的援助減少,朝鮮原有體制的弱點開始暴露出來,拖了經濟發展的後腿。

我們可以看到,同時期南北朝鮮這個同民族同語種的「雙胞胎」實驗對象,其歷史遭遇清楚地反映出了一點,就是誰簡化得早,誰的教育就更早普及。

  


但一下子全面廢除漢字,在韓國國內也引起了巨大的批評。批評者持韓字漢字混用的觀點,認為:

1.    漢字是韓國語的一部分,特別是學術語,如用韓文表達意思不準確。韓語中有70%的漢字詞,且同音異義詞相當多,如用韓文則表達不清;

2.    古代、近代史籍皆用漢字記載,漢字承載著韓國傳統文化;

3.    漢字有利於大腦發育;

4.    為確保韓國國力不衰,在漢文化圈中有一席之地,也需漢字;

5.    韓漢混用可各自取長補短。

支持韓文專用者則認為:

1.    學習韓字容易,學習漢字困難;韓國是文盲率最少的國家之一,這應歸功於韓文的簡單易學;

2.    北朝鮮及世界其他國家韓族(朝鮮族)也用純韓文,其教育普及比韓國早;

3.    現在國內基本使用韓字。

隨著1970年之後韓國人的實踐,逐步發現了一下子完全廢除漢字和漢字教學所帶來的弊病:

1.    韓語中漢字詞很多,如離開漢字、漢字詞,正確理解韓國語無從談起,還會造成詞義混亂。並且韓文沒有如同中文的四聲區分,使得一個韓文詞代表許多毫不相關的意義。如「故事」一詞的韓文,又指「古事」「古史」「古寺」,還有「審查」的意思。如全用韓文寫,則需根據上下文來理解該詞意義,十分麻煩。且容易出錯。

2.    詞語的意思概念傳達不準確,構詞力也大大萎縮,許多原本可派生的詞只有造新詞或音譯。

3.    第三,漢字認識的缺乏使韓國人對古典文化修養欠缺,與傳統隔離,使韓國完全脫離東亞文化圈,陷入孤立。

其結果,就是1975年朴正熙不得不同意回復漢字教育,漢字以括弧內標註的形式標於難懂詞語之後。到了1999年,金大中政府決定在公務文件和交通標誌等領域恢復漢字和漢字標記。金大中說:「如果無視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同時並用。」進入21世紀以來,韓國人以能夠讀寫一點簡單的中文或日文漢字而驕傲,許多大型企業也在招聘面試的時候加入一些韓日漢字的讀寫測試。一時間漢字熱席捲韓國。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進入21世紀以來,韓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而韓國大學生讀懂朝鮮漢字古籍的能力卻沒有相應提高。

  


很有意思的是,北朝鮮在朝鮮戰爭之後又恢復了漢字教學。朝鮮戰爭后,金日成看到短期內南朝鮮不可能併入,而當時南朝鮮仍混用漢字,故在朝鮮社會科學院指示「後代需要看懂有漢字的南方出版物及歷史文獻,所以需要教他們一些漢字」,故朝鮮在1954年設立漢字課至今。但朝鮮的漢字教育是作為外語教育的一部分,不納入朝鮮語言文字體系。因此,北朝鮮的漢字教育僅僅是作為政治軍事鬥爭的工具,而並不是深入到他們的社會文化生活中去,其對教育普及的阻礙作用並不顯著。

  


越南公元前後,漢字傳入越南。當時越南是中國的的領土,漢字自然得到傳播。939年越南獨立后,仍積極引進中國文化,繼續使用漢字。但漢語畢竟同越南語是兩種不同語言。於是在13~14世紀之交,越南人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或借用漢字,創製了越南民族文字——「字喃」,使越南語得到標識。「字喃」,又可叫喃字,借用漢字構字法而成。

字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其寫法未固定,文字極不統一。越南歷史上政府從未推廣過字喃。在越南歷史上,只有在胡一元執政並篡奪的陳朝時期和西山朝阮光平執政時期,政府才在公文書信中使用喃字,其餘時期全部使用漢字,而文化較低的人未必有機會學習字喃,故字喃使用層面不廣。字喃多以形聲造字,故學習字喃必須先學通漢字。日韓文字可以替代漢字,因此日韓人理論上可以不學漢字,而越南人要先學通漢字才能使用字喃,豈不是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這樣毫無生命力的文字,最終在近代被新創的羅馬字取代。

現代越南文字產生於二三百年前,最初由法國傳教士根據拉丁字母所創。中法戰爭后,越南成為法國殖民地,只在名義上繼續保留阮朝政權。法國殖民者強制越南人使用拉丁字母。不實用的字喃已經被人們廢棄,但漢字仍保留著。

20世紀初,越南進步人士成立「東京義塾」,向越南民眾宣傳先進知識。東京義塾成員認為啟發民智必須通過拉丁字母,用拉丁字母教育民眾,讓大眾有知識,以對抗法國殖民統治。二戰之後,越南掀起了獨立運動,直至1955年北越獨立。當時越南文盲率為90%以上,而用漢字得先會說漢語和認漢字,這樣學漢字對廣大勞動人民沒實際意義,且在急需鞏固社會主義的越南來說很難辦到。越南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使用漢字的文化政策根本無法實行:越南的國情決定越南的文字改革必須迅速。因此,以胡志明(1890—1969)為首的北越政府宣布廢除漢字,使用拉丁字母。前南越西貢當局也在法美壓力下廢除漢字。

現代越南文字是由26個拉丁字母組成,又根據語言需要創製了一些補充字母,它簡單易學。它的使用使越南的文盲率迅速降低。但它造成了嚴重的後果。越南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埋沒,由於認識漢字的人越來越少。越南歷史書只有靠少數翻譯過的史料支撐,而大量史料則用漢字寫成。中越文化密不可分,現代越南語雖然易學,卻對越南文化造成阻礙。

  


中文國家和地區(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同樣的事情在中文國家和地區也發生過並且正在發生著。我們可以從中國大陸和香港從新中國成立之後開始進行對比。

香港地域小,地形簡單,便於管理。而且一直到1997年都是在英國的管轄之下,是「民主」社會。英國一貫注重教育,而且香港在民國時期便由於是全球重要的國際口岸之一而精英雲集。因此,50年代其文盲率並不高,資料數字有些差異,但最高的也不超過60%。1991年,香港文盲率約12%。反觀中國大陸,建國之初有著高達80%以上的文盲率,而且偏遠山區眾多,普及教育難度遠遠高於香港。但令人驚異的是,1999年中國大陸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5%。香港的文教投入比例比中國大,學術環境比中國「自由」,到今天香港人均經濟水平是中國大陸的23倍,為什麼文盲率下降這麼緩慢?很顯然,過於繁瑣的繁體中文,不利於香港人學習。新加坡就聰明很多,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率先使用簡體中文,雖然實際上是簡繁並用,但由於學習簡體就差不多能認識繁體,因此新加坡人基本上不存在重複學習問題,加之簡體中文的便捷性,使得新加坡戰後的經濟科技實力的增長率,遠遠高於香港。新加坡和香港的地理環境、人口組成、社會制度和國際環境相似,具有很高的可比性,而新加坡的文盲率現在不到2%。現在許多香港人嚷嚷著香港的地位正在被上海和新加坡取代,我看不是沒有其文化原因的。

——————-



日本、韓國/北朝鮮、越南三國(準確說是4國)的文字以前都是以漢字為基礎甚至為主體的,都走上了拼音化的道路。然而,他們還是有所差異。比較而言,日本更多的屬於簡化或半拼音化,韓國屬於比較完全的拼音化(但經歷了較長的歷史時期),越南則是短期全面拼音化。

從歷史來看,簡化字以至拼音化,對於普及教育都是有莫大的好處的。毋庸置疑的是,縱觀近代歷史,自18世紀以來,國家的強盛,教育為始。這個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全民教育。

例如18世紀德法相比,德國的經濟基礎顯著弱於法國,然而德國大力推行全民教育,法國卻只注重精英教育(直到今天都是如此),因此德國在列強的壓迫之下還能迅速崛起,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稱霸歐洲大陸。至今,即便不景氣的德國的經濟在歐盟中還佔著45%的份量。中國和印度相比,印度7%的人能上大學,而中國現在才有多少?即便是1965年,印度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就已經是中國的兩倍了。然而,1978年,印度小學未入學率高達42.1%,同期中國小學未入學率6.0%。因此中國可以現在發展這麼快,而印度不行。近代日本的崛起、現代韓國的崛起更不用說。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縱使有部分精英,也絕不可能快速發展,崛起成為大國。

而普及全民教育的難度,和文字的複雜程度有著顯著的正相關,北朝鮮和韓國這兩個一前一後全面廢除漢字的國家,其全民教育普及也正好是一前一後,經濟騰飛當然也就是一前一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當韓國在21世紀全面重視傳統漢字(繁體漢字)教育的時候,也正好是它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時候。

但作為文化的傳承載體,漢字作為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的根本,不能在幾百年之內就一下子廢掉,否則,我們將面臨著文化傳承的中斷。日本走的半拼音化道路,實際上還是簡化,把占漢字絕大部分的形聲字的形旁給簡化掉了,因此日本在文化傳承方面並沒有任何問題。而韓國和越南則走了錯誤的道路,都是全面廢除漢字改用拼音文字,因此面臨著文化傳承的危機。北朝鮮將漢字作為外語來教學,不失為一種折中的解決途徑,但這在政治鬥爭的指導思想下所進行的折中,有多少效果,能持續多久,長遠看來也並不樂觀。韓文拼音化長達幾百年時間,好歹有個緩衝,而越南則是在幾十年內一下子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文為主體的文字,其文化震撼更顯著,負面影響也更大。

  


歷史不會撒謊。這些歷史告訴我們,簡化是普及文化的必須,是高速記錄思想的必須,是更快吸收外來文化的必須,否則就會亡種亡國。而我們同時又必須保持原有的象形文字的本質不動搖,以保持文化的可傳承性。那麼綜合來看,漢字的再簡化,對於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也是必需的。

  


有的人可能要說,你說的不錯,簡化字的確有助於普及文化,而現在我們用簡體中文已經普及了文化,二簡還有什麼意義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實上面在分析日本的歷史中已經有提到過,日本人中至少有一些人擁有遠超過中國人的速記能力,而這種速記能力,幫助日本快速學習知識,從而一飛衝天。即便是本來每畫信息量已經夠大的西方語言體系,也在進行著語言簡化的工作。英美德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來理解在普及全民教育之後,簡化語言尤其是簡化語言的書寫,對於民族進一步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敬請關注下一篇——世界歷史上的簡化字與國家命運(歐美篇)。

PS: 普及一下知識啊,其實蔣介石跑到台灣去了以後為了普及教育也想簡化漢字,甚至民國政府也已經擬定出簡化字表了。但是當蔣介石得知對岸的毛澤東正在大力推行簡化字的時候,勃然大怒,在「漢賊不兩立」的指導思想下,斷然中止了簡化漢字的工作,強行使用繁體中文,以至於當年也遭了不少罵(唉,簡化被罵,不簡化也被罵,做個領導真難)。所以別說民國政府為了保持中華文化傳統才保留繁體中文的,這根本就是政治家意氣用事、違背歷史發展的產物。
  


參考資料:

《論東亞諸國的文字改革及文字拼音化》作者不詳。http://www.historykingdom.com/read.php?tid=70483
《二戰後香港人口發展特點》官方資料。http://www.hebwht.gov.cn/datalib ... L/DL-20040210154329
《毛澤東的教育奇謀》伍迪希(香港)。http://ido.thethirdmedia.com/art ... 4%u8BD7%20%u56FE%20—%20ido.3mt.com.cn
《中國人權發展50年》官方資料。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content_697853.htm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3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2 01:07 | 只看該作者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2 00:07
可惜你說的蔡元培但年也是主張漢語簡化者之一。
你給的鏈接我根本連不上。別忘了新加坡剛獨立時的官方語言 ...

胡適晚年在美國研讀《山海經》!

人是會變的,由其是晚年,心境平靜了,沒有爭名尋利之心,

就會產生強烈的思想變化了。

可能你太年輕,很難會明白。

我常說,對繁簡的評論,最好能達到繁簡都可純熟地運用,

就完全清楚兩者間的分別,主觀,並不是事情的真相!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4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2 01:2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aiting275 於 2010-12-12 01:22 編輯

日文並不是半拼音化。

日文依然保留著漢字與語言語音獨立的系統模式。

日本關東話和關西話讀日文,是不同的發音,,

與中國方言的形式完全一樣。

日文不走拼音化,是防止以言立國而分要為關東關西兩國。

明治維新比韓諺文遲二三百年,他們清楚諺文的混亂而造成

朝鮮族的不團結現象,故此日本不走拼音化的道路。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

主題

161

帖子

49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9
15
BananaEggs 發表於 2010-12-12 03:08 | 只看該作者
除了捉弄人與他極端的觀點角度,周XX在他的生命, 他成功了什麼?

童年家庭的悲劇
日本醫學失敗
在日本改學他的母語(中文)
在日本獲得學位失敗(?)
沒有能夠留在日本的生活
(身高150公分)
第一次婚姻失敗
........
.....
他有人格分裂症,
中國崇拜改周XX,就像德國人崇拜 Adolph Hiltler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6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2 05:3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BananaEggs 15樓 的帖子

不必隱晦,把周樹人直接點出有何不可?魯迅對中國舊文化有極深的造詣,恐怕誰也詆毀不了的。請你解釋為什麼蔣介石逃到台灣后又曾第二次想搞簡體字,只因漢賊不兩立的思想作怪。而最後沒有推行。為什麼以馬來語和英語作官方語言的新加坡在使用簡體字后能使對漢字的文盲率在華人的國家和地區中最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7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2 11:46 | 只看該作者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2 05:30
回復 BananaEggs 15樓 的帖子

不必隱晦,把周樹人直接點出有何不可?魯迅對中國舊文化有極深的造詣,恐怕誰 ...

沒有確實的證據說明蔣介石要簡化漢字。

如果國民政府耍簡化漢字,不必等到退居台灣後才想進行,

只要堅持上次短命的簡化漢字政策,已完全可以了。

純粹是文革遺風,捕聲捉影!

周樹人死於日本侵華前,可以蓋棺定論了。

如果,「周公流言日」死去,誰人會說是聖人?

如果,「王莽未篡時」死去,大家都說是名相!

對舊文化造詣深,很難理解改變文字的影響程度,

現在事實實證明,出現文化斷層、形成一國兩字,

事與願達!

極端的宣傳伎倆,是蒙騙的最高手段,整天、整年的攻勢下,

黑白可以在人的大腦中完全調轉,長期在國內封閉環境下,

培養出自以為是的主觀意識。還是開放地看看周邊社會,心清眼明!

我是從大陸走出來,共產主義的那套理論,政治科中已學透,到香

港後,發現是兩回事。

重新學習繁體字,才發覺,運用是在人,而不在字!文字討論脫離了人性,

是形而上學模式了,是主觀掩蓋了理性和事實了。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18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0-12-13 03:59 | 只看該作者
你真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中華民國政府曾兩次想推行簡體字,第一次已正式發布。硬被戴季陶所推翻。這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家干預文化事業的例子,第二次在蔣介石退守台灣后,其實,也沒有完全放棄文字改革。1952年國民黨宣傳彙報會上,蔣介石再提文字改革問題,其後組織專家學者研究簡化漢字方案。讓羅家倫撰寫了一篇主張漢字應該簡化的文章。文章認為,漢字需要簡化才能保存,才能適應中華民族當下的需要。但這一次改革因遭到胡秋原等極力反對以及大陸先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而作罷。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19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4 23:0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aiting275 於 2010-12-14 23:05 編輯

我不管蔣介石的意圖,不竟他是人而不是神;

但是,他能兼聽,則明矣!

明而止其亂,賢能也!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2

主題

933

帖子

1173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新新移民(六級)

Rank: 4

積分
1173
20
laiting275 發表於 2010-12-14 23:11 | 只看該作者
荷蘭漢學家說,臺灣更似中國人。

大陸有學者感慨地說,要學好中文,就必須出國留學!

說明甚麼?大陸把傳統文化破壞得殘缺不全了。

禍起之源,在於意圖消滅漢字、破壞傳統漢字!
文字載體是人,大腦儲存的文字資料,才是文字運用的本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5: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