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禪在紅樓第幾層

[複製鏈接]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10-5-23 1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禪在紅樓第幾層

--禪、《紅樓夢》與中國天道


梁歸智

  內容提要:通過探佚考察曹雪芹原著《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其天性、夢性可用一字形容,在《紅樓夢》的語境中,這個字充溢著生存境域的終極深意。這種識度可以在禪本身之中找到根據和支持。禪的境界,是一切現成的現量境,即禪宗認為世俗智慧是對現象界片斷的、虛幻的對象的認識,認為承認主客二分、邏輯推理,就遠離了般若智慧的圓融無礙,因此禪宗不主張逃避現實,反而主張從一般凡境切入,才能建立禪悟的生命基礎。這也正是曹雪芹通過《紅樓夢》表現的識度。禪與《紅樓夢》的這種識度關係到天道存在這種終極視域的深遠意義,體現了中國天道的本質。禪與《紅樓夢》一起,可以為新千年的世界文化之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承擔一份責任。
  關鍵詞:禪  紅樓夢  中國天道  終極視域
******************************

  《紅樓夢》與禪這個題目,已經有一些文章和著作談論過了。如瀟湘(圓香)先生的《〈紅樓夢〉與禪》【圓香:《〈紅樓夢〉與禪》,台灣獅子吼雜誌社,1970年。】、張畢來先生的《紅樓佛影》【張畢來:《紅樓佛影》,上海文藝出版社,1979年。】、李哲良先生的《紅樓禪話》【李哲良:《紅樓禪話》,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這些著作或者是考察清代的佛禪文化背景對《紅樓夢》的影響,或者用佛教的某些義理、規範與小說中的某些情節作對勘比較,說明《紅樓夢》有明顯的佛教文化痕迹。這些著作一般都不大區分曹雪芹的原著和后四十回續書,因為事實上后四十回涉及佛禪的故事情節更多一些,如賈寶玉和林黛玉談禪,妙玉走火入魔,賈惜春當尼姑,乃至最後賈寶玉跟著一僧一道飄然而去等,都在後四十回。這樣一種曹雪芹原著與后四十回續書混為一談的立場有很大問題,影響到對佛禪與《紅樓夢》關係的觀照,也必然停留在浮面表層,而不可能達到文化義理的幾微層次。張祥龍先生的大著【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三聯書店,1996年。】是討論西方現象學中國天道的相遇相契這種涉及整個中西、東西文化和人類文化命運的大問題,其中論到了佛禪,也有部分內容談到了《紅樓夢》。儘管對海德格爾的理解是否得當準確仍可討論,但這些關於《紅樓夢》的內容卻非常有啟發性,順著這個思路深入下去,可以讓禪與《紅樓夢》二者之間張力的探討更上層樓,再進一步,則可以促使禪、《紅樓夢》研究和紅學都參預到人類文化命運的大思考中去。本文接著張先生引逗出來的端緒,再做一點抽絲剝繭的功夫。
  張祥龍先生在其大著中這樣說:龍樹的《中論》充分地揭示了緣起的終極意義。……實際上,《中論》是釋迦牟尼的微妙中道義與芝諾式的犀利思辯的結合;它反駁的不只是小乘有論和標榜死寂之的理論,而是一切想要通過概念方法來探討終極問題的思想企圖。」「《紅樓夢》是中國文化的夢境和道境的最精緻入微的一次融合和展現。……寶玉的天性、夢性可用一字形容。在《紅樓夢》的語境中,這個字充溢著生存境域的終極深意,既不只是被對象左右的痴獃,也不只是偏於主觀一面的痴心,而是痴情於夢境本身的空--深遠而又纏綿不盡。痴者一方面通靈於生存境域,因此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千萬人之上;另一方面,柔情繾綣於此境而又不知如何從容對付境中體制構架的逼迫,只能以似傻如狂的乖張支離攘臂,而游於其間。(《莊子·人間世》)所以,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紅樓夢》第二回)令明白人為之惻隱、為之感傷、為之無可奈何而入終極意境。……這境界正所謂為於無為之境;在老子那裡得其源,在孫武子、莊子等人手中張其勢,至陶潛、王維、李白、張旭、鄭板橋等,則氣象鋪漫,至曹雪芹,則化為夢境人生中的一段痴情。……賈寶玉與林黛玉之情既非世俗和肉體的,亦非純理念精神的,而是純夢境或緣境的。西方傳統哲學從來進不到情境之中。的蘊義,不管是男女間的、母子間的、自然與人之間的,只能通過純境域而得到理解。道家思想的根底處就有陰陽纏綿發生的大境界,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孔夫子也極喜歡以言男女之情的詩境、樂境來開顯仁愛的純發生之境。好德如好色一般方為至真。……《紅樓夢》一書的妙處就在於能借人生本身蘊含的大機大勢而出意境和情境。世人的種種痴心在寶玉那裡純化、境化為看似乖張之極實則醒人之極的痴情,以至滿盤皆活,氣韻生花。【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222~223頁,335~338頁。】張先生在這裡揭示出一個重要的視域,即《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是能借人生本身蘊含的大機大勢而出意境和情境,這實際上就是禪宗那種不離生活日用處處可修道悟禪的識度。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周汝昌:《〈紅樓夢〉與中華文化》,中國工人出版社,1989年。】中有一節專論,認為賈寶玉體現的中華文化上的異彩。將周先生的講論與張先生的引逗結合起來,能夠使我們對《紅樓夢》,對禪,對中華文化的觀照都有更深一步的拓進。
  前八十回《紅樓夢》中,其實只有第二十二回比較集中地寫了禪,標目為聽曲文寶玉悟禪機。故事寫寶釵過生日戲班子演戲,寶釵點了一出《魯智深醉鬧五台山》的戲文,寶玉說我不喜歡這種熱鬧戲,寶釵說這是你不懂戲,念了戲中魯智深唱的一支《點絳唇》曲子給寶玉聽。後來寶玉在黛玉和湘雲兩人之間周旋,誰知卻弄得黛玉和湘雲都責怪自己。寶玉不想並未調和成,反自己落了兩處貶謗。正合著前日所看《南華經》上,有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系之舟;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盜等語。……襲人笑道:他們既隨和,你也隨和,豈不大家彼此有趣。寶玉道:什麼是大家彼此!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挂。談及此句,不覺淚下。……翻身起來至案前,立佔一偈云:你證我證,心證意證。是無不證,斯可雲證。無可雲證,是立足境。寫畢,自雖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了一支《寄生草》,也寫在偈后。後來黛玉拿走了寶玉寫的偈語和《寄生草》詞,與湘雲、寶釵同看,詞云:無我原非你,從他不解伊。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寶釵說:「……都是我昨兒一支曲子惹出來的。這些道書禪機最能移性。……」三個女孩子就去看寶玉,黛玉發問:寶玉,我問你:至貴者是,至堅者是,爾有何貴?爾有何堅?寶玉回答不上來,三個女孩子拍手嘲笑他:這樣鈍愚,還參禪呢。黛玉又給寶玉的偈語續了兩句:無立足境,方是乾淨。寶釵則講了五祖弘忍黃梅傳法,神秀和慧能兩首偈語爭勝的禪宗故事。寶玉自己以為覺悟,不想忽被黛玉一問,便不能答;寶釵又比出語錄來,此皆素不見他們能者。自己想了一想:原來他們比我的知覺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尋苦惱。想畢,便笑道:誰又參禪,不過一時頑話罷了。』……」
  首先需要從紅學探佚學的角度作一些理解上的鋪墊和疏通,才可能進一步弄明白這個寶玉悟禪故事裡的寓意。草蛇灰線,伏脈千里(脂批),從佚稿的探討窺視曹雪芹原著《紅樓夢》的全貌,涉及文本考證和藝術感覺諸方面,拙著《〈石頭記〉探佚》與評點本《紅樓夢》曾經作過細緻具體的爬梳論證【梁歸智:《〈石頭記〉探佚》,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增訂版,1992年。梁歸智評點本《紅樓夢》,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引申出的思想意境是,寶玉悟禪情節所暗伏的全書大結局,並不是賈寶玉看破紅塵,歸於寂滅空無,而是歸於肯定紅塵現世的證情。其大體情節輪廓,是這樣的:後來寶玉在經歷了姐妹夭亡和家族敗落等大變故后,一度棄寶釵麝月」「懸崖撒手出家為僧,但賈寶玉並沒有在空門中得到歸宿,他又與同樣遭遇了淪落劫難的史湘雲重逢,以情榜證情結案。正如周汝昌先生在《〈紅樓夢〉新證》中所說:出家與情榜的關係。情榜事在出家以後,因為有一條脂批慨嘆寶玉雖然出家懸崖撒手,到底跳不出情榜去。這不但關係著情節次序,也可略見曹雪芹對不情的矛盾處理方法,而還是情戰勝過無情的,因為若不然,既出了家一切放下,全書便可戛然而止,何用還掛記榜?指看待事物人生的態度,好比人生觀,不是狹義俗文。【周汝昌:《〈紅樓夢〉新證》,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892頁。】
  曹雪芹《紅樓夢》原著的這種故事情節構成,能引發一些很深刻的思考。在過去的語境下,我還只能說:曹雪芹給無情之天補情的大宏之願,賈寶玉的情不情意淫已經接近了希伯萊--基督教的所謂聖愛。我們只是說接近,因為曹雪芹所脫胎而出的文化傳統是沒有上帝的儒道互補天人合一。但曹雪芹以他超前的天才,已經對這種傳統投去了懷疑的目光,表現了絕望的情緒,儘管他對這種傳統的神韻意境之美是深得其中三昧的。【《〈石頭記〉探佚》,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511頁。】我也不無困惑地發問:曹雪芹和《紅樓夢》對我們最有魅力的啟示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什麼樣的歷史契機下能夠既保持它獨特的美和魅力,又能夠揚棄它的糟粕朽腐?這種兩全其美是否僅僅是一個美麗的幻夢?異質文化精神的弘揚是否一定要以拋棄傳統的美為代價?個性自由與天人合一,拯救與逍遙命定了只能是非此即彼的勢不兩立嗎?曹雪芹對愛心與自由的呼喚真的只意味著大觀園的傾圯嗎?《紅樓夢》真的只是一道令人心碎的霞彩嗎?【同上書。】
  由此接上張祥龍先生的識度和視域,我對《紅樓夢》的文化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我們似乎可以發現中國傳統文化融納西方文化而又不喪失自己獨特美質的契機,重新考察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體現的異質文化精神。也就是說,這種異質文化精神其實仍然有它傳統文化的深隱的根據,如張先生所論,在海德格爾的現象學和中國儒道禪的天道思想的關係中,這種根據能夠得到特別的彰顯。而禪,作為中華本土文化與異域文化的第一次成功融匯與新生,更富有特殊的前證意義。
  從這種新的視域出發,我們問:禪在《紅樓》第幾層?
  先看寶玉參禪的。外界之事物,與自體以感觸,謂之緣。寶玉參禪的緣,就是自身陷入與黛玉、湘雲之間的感情糾纏,即寶玉的自體外界發生感觸,引發苦惱,引發對人生作感悟參究。問題的關鍵點在於,對苦惱的人生現世覺悟以後,是走向虛無還是走向對現世更執著的愛?是逃到另一個虛無縹緲的幻境脫離紅塵的視域還是不離世間的終極思想視域?禪的精髓和本質具有何種導向?是前者還是後者?也就是說,人的終極體驗與人生世間這個最原本天然的視野的關係是因禪而更親和還是更疏離?
  禪不是讓人離棄現世,離棄人生,而是讓人去除障蔽,超越相對,回歸本心自性,所謂明心見性。這是可以引許多禪宗公案作例證來說明的。吳言生教授在其禪學三書中有豐富的徵引和詳細的論述,可以參看。如禪宗最早的一個流派溈仰宗,其中香嚴擊竹悟道的公案就是佳例。香嚴擊竹悟道,內心充滿了喜悅。明白了這個既忘所知,又不假修持的自性,本身就是大道、古道、禪悟之道,悟性的光輝洋溢在生命的每一時刻,動容揚眉,舉手投足,心語意的一切行為活動,無不是在表現這個大道,不墮於悄然機,迥超那種一潭死水式的枯木禪。枯木禪平靜地觀想本心的清凈,扼殺活潑的禪悟慧命。慧能早就極力反對這種禪定: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壇經·般若品》),起心著境,卻生凈妄。……凈無形相,卻立凈相。言是功夫,障自本性,卻被凈縛。(《壇經·坐禪品》)當參禪者著空、住空時,便為空所縛。墮在悄然機中的枯木禪,能而不能,把出世和入世看作水火不容、相互隔絕的兩岸,殊不知大道之內沒有這種差別。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開了日常生活,墮入悄然機,就是坐在黑山鬼窟里,溺在一潭死水裡,只能是凡夫禪、小乘禪,甚至外道禪,而決非如來禪,更談不上祖師禪。【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中華書局,2001年,105頁。】上引寶釵和黛玉對寶玉談禪就還是停留在世俗義上,即害怕寶玉明兒認真說起這些瘋話來,存了這個意思,真的出家為僧。如果聯繫探佚研究作全局考察,則本回所寫只是一種引文伏線,它所要引出、達成的終極境界卻是佚稿中的情榜證情,即張祥龍先生所說的寶玉的天性、夢性可用一字形容。在《紅樓夢》的語境中,這個字充溢著生存境域的終極深意。在此最忌諱用形式邏輯來推衍寶玉悟禪的那段情節,說你看寶玉不是說回頭試想真無趣嗎?可見賈寶玉最後出家還是以為歸宿云云。這就是死於句下,而難做透網金鱗了。可惜這正是紅學界和某些批判中國文化的學人常常發生的現象,而且孽緣如草,怎麼也斬殺不絕。張詳龍先生對《紅樓夢》的識度可以在禪本身之中找到根據和支持。禪的境界,是一切現成的現量境,即禪宗認為世俗智慧是對現象界片斷的、虛幻的對象的認識,如果承認主客二分、邏輯推理,這就遠離了般若智慧的圓融無礙。但禪宗並不主張逃避現實,反而主張從一般凡境切入,才能建立禪悟的生命基礎。所為飢來吃飯困來眠,平常心是道,認為禪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活動中,如擔水、劈柴、喝茶、種地等,無不是參禪的契機。到了《紅樓夢》中,寶玉的痴情無疑就是這種禪意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所謂意淫情不情通靈等,其實是禪的一種特殊緣法。過去說曹雪芹以情反空,反過來其實也可以說以情入禪。因為禪從本質上說是並不的。中國化的禪宗正是把外來佛教中的在相當程度上給揚棄掉了。曹雪芹的《紅樓夢》則是中國文化一種最高明的化境,在這最根本的識度上與禪一脈相通。這也是《紅樓夢》第一回所謂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的真實含義。周汝昌先生說:「『字才是要害。……如果空空道人真是由,那他為何又特特改名為僧、改《石頭記》為僧錄?在這裡,曹雪芹豈非早已逗漏消息?……一部《紅樓夢》,正是借為名,遣是實。什麼色空觀念,豈非痴人說夢【周汝昌:《獻芹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94頁。】結合前面的論述,我們在此可以引導出一個新的認識:賈寶玉的」--《紅樓夢》的」--曹雪芹的,三者實際上是一回事,這才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真實意指,也就是張祥龍先生所說的充溢著生存境域的終極深意
禪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印度佛教的改造化入。張祥龍先生論證說,古代中國的儒家和道家都具備一種不脫離人生世間的天道觀視野。比如,孔子最重視的,其最終含義不是脫離了人生日常經驗和語言經驗的冥會功夫,而是一種學,比如六藝;也就是涵泳於當場啟發人的時中技藝(禮、樂、詩、書、射、御、數等)之中,從而使人在無形中脫開那或不及的、缺少原初視域的思維方式,最終進入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緣發中和的至誠仁境之中。絕不止是一個道德原則,而是一個總能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套而獲得交構視域的存在論解釋學的發生境界,與詩境、樂境大有干係。至於老莊講的,也從來沒有與分離過。相反,他們正是要強調這道的天意,免得它被人的觀念理性和社會體制戕害了。西方傳統哲學講的自然實體和概念語言化了的邏各斯都不是這道的原意,反倒是理解它的障礙,必損之又損方可顯明道的天意所在。【《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380~381頁。】

  禪也正是充分體現了這種識度。禪宗將佛家緣起說和中國天道觀這中國和印度兩大傳統中的妙諦結合在一起,將這構成境域的終極觀表達得活靈活現、無滯無礙。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壇經》)這裡面沒有二元分立,沒有與生活經驗、緣起經驗的離異,也沒有人為的觀念規定;有的只是從現成形態向使之可能的構成形態的轉化,由散漫的分門別類的狀態向豁然貫通的緣發生狀態的轉化。【同上書,356~357頁。】曹雪芹的《紅樓夢》無疑是這種識度層面上的儒、道、禪之美學體現,從這種意義上說《紅樓夢》是中國文化的百科全書一條主脈才更能得其環中。
  詩為禪客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元好問的這兩句詩把禪和詩的辯證關係說得十分傳神。詩更多藝術的美韻,禪更能顯露出哲理的思辯。達到高品位的詩歌,往往蘊含幾分禪意,有修養的禪客們,又常常用詩的形式傳達其禪理禪悟。這已經是談詩或說禪的常識了。然而只有把這種常識上升到終極境域,才更能產生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呢。在強調詩歌是接通人與終極境域這一點上,海德格爾與孔子是近鄰。做詩和讀詩是最具有構成境域性的語言活動。它開啟出一個充滿了自身韻律和可領悟勢態的境界,比主體的觀念世界要無可比擬地更豐富、更自持、更可領會,因而似乎是與神靈溝通,使具有了在場的揭示性。然而,這種神韻盎然的詩境隨人的生存勢態而消長,從根本上講是屬於人的生存境域本身的。沒有哪種繁文縟禮、官僚體制和教條化了的教會制度能保留住它。它的源源出現就意味著一個人、一個團體、一種學說、乃至一個民族和文化的興盛;它的消退則意味著它們的衰亡。周天子通過採風和獻詩來觀天下氣象,與天意相通,與人意相和,可謂人類歷史上獨具慧眼的開創,與占星術和讖緯之術完全不同,當然也與現代的依據實證和科學的預測術很不相同。提到儒家文化,就離不開詩云子曰。孔子對詩與樂的摯愛、對於它們所富含的思想性的鑒賞,影響了這個兩千年之久的文化風貌。海德格爾則認為詩所打開的、並且在格式塔的間隙中先行投射出的就是開啟之域。從事於這種開啟終極存在域事業的詩人是純真的,也一定有超個人的天命,就如同荷爾德林那樣。【同上書,365頁。】這樣我們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曹雪芹用寫詩的方法寫小說,《紅樓夢》洋溢著濃郁蔥蘢的詩意絕不僅僅是一個寫作技巧問題,而有著關係到天道存在這種終極視域的深遠意義。正是在這一根本點上,《紅樓夢》與儒家的詩云子曰,與禪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與海德格爾所謂詩意的棲居打成了一片,幾股水匯流成一道泉。關於《紅樓夢》里的詩意向度,我在《〈紅樓夢〉與中國傳統美學--「空靈結實的奇觀》等文章中作過比較深入的論述(參見《〈石頭記〉探佚》),這裡不再展開。我想再深入一步思考的是,《紅樓夢》作為體現了中國天道根本識度的一個藝術文本,它在當今西風凌厲的全球化語境下,具有成為中華民族之精神家園的特殊文化意義。如果說禪宗曾經成功地接通了中國的古老傳統與尼泊爾、印度的異域文化精神,那麼《紅樓夢》研究、紅學也應該參預到當下的中西文化的對話之中,為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遇合溝通作出貢獻。而已經是中國文化一部分的禪學,自然也應該煥發新的青春活力,與《紅樓夢》一起,為新千年的世界文化之終極視域的開啟與交融承擔其一份責任。
  有必要談一談《紅樓夢》后四十回續書。前面說過,如果只從情節上看,后四十回中與佛禪有關的內容更多。但只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就發現,后四十回的有關情節所傳達的視域和意旨都停留在俗諦上,其實遠離禪的真精神真氣韻,也遠離中國天道的幾微。因為無論寫賈惜春和賈寶玉出家,還是寫妙玉塵緣難斷,都脫離了緣起的本義,而指向一種二元化的格局,一種虛無彼岸紅塵此岸的對立。正如劉小楓從他的基督教聖愛立場出發,對《紅樓夢》的這種情節進展所產生的疑惑:曹雪芹的新人終於在劫難的世界中移了情性,重新變成了冷酷無情的石頭。夏志清教授曾精闢地指出:寶玉的覺醒隱含著一種奇特的冷漠。與寶釵相比,他顯得那樣蒼白。寶釵甘願放棄生活的舒服、健康和顯赫的地位,甘願放棄夫婦的性愛,只希望寶玉仍舊仁慈並關懷他人。她最後的驚愕是,一個以對於苦痛過於敏感為其可愛特質的人,現在竟變得冷漠之極。【此段引文據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之劉小楓《拯救與逍遙》,在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7月新版《拯救與逍遙》中已經刪去,但新版並沒有改變其對《紅樓夢》的視角和立場,不肯深入探佚研究的視域,而用探佚派想要儘力搞清這一問題,但已命中注定離不開索隱一類話含糊支吾過去。其對《紅樓夢》觀照的根本失誤一是不深入紅學研究的堂奧,二是將活潑的藝術用僵硬的形式邏輯來切割,對禪的觀照也有類似的死於句下的問題,即還是要通過概念方法來探討終極問題的思想企圖之流弊。】
  賈寶玉由痴情變成冷漠,也就離開了禪的真諦而蛻變到俗諦。因為只有,才能夠借人生本身蘊含的大機大勢而出意境和情境。世人的種種痴心在寶玉那裡純化、境化為看似乖張之極實則醒人之極的痴情,以至滿盤皆活,氣韻生花。痴情一旦被冷漠取代,那意境和情境」「氣韻生花就全完了,消於無形了。至於第九十一回寶玉和黛玉的談禪,則只是借談禪的形式互相試探彼此的感情,服務於後四十回的愛情婚姻悲劇,已經遠離了禪的真意妙諦。當然它也有一種禪的表面形式。但如果只為談禪的表面形式所吸引,那就對禪尚未入門,對《紅樓夢》也停留在檻外了。后四十回《紅樓夢》從根本上失去了詩境,失去了賈寶玉充溢著生存境域的終極深意的那種,因此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禪意。也許有人說后四十回寫林黛玉焚稿那一回不也很有詩意嗎?打個比方,黛玉焚稿可以說是汪國真的詩,前八十回的詩境則是海子的詩。黛玉焚稿是要斷痴情,也就是要斬斷終極深意構成勢態。如果一定要把《紅樓夢》后四十回中的有關情節勉強拉入禪門的話,那也是在之最下一層的。曹雪芹原著與后四十回續書兩種《紅樓夢》的巨大差異在這一向度上再次顯示出來。
西方的概念哲學之終極識度,以數學為知識的形式典範,以邏輯為理性的標誌,創造出了偉大的科技物質文明,而且正方興未艾,大有席捲全球之勢。但我們也不能無視,這種科技文明在給人類帶來各種物質方便和享受的同時,也帶來了緣在的異化,詩意的枯竭,人與世界相互緣發構成的存在論關係被平板化、邏輯化為主體自我與客體對象之間的認識論關係,以至於存在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最空洞的概念【《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5~6頁。】環顧世界思想,這樣充滿了構成勢態的終極洞察只在中國文化中佔了主流。而海德格爾作為一個活躍於本世紀的德國人,在東方的各種學說中,獨對這樣一種天道觀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同上書,15頁。】最耐人尋味的是,禪,《紅樓夢》,是充滿了構成勢態的中國文化最生動最傑出的代表,同時又是最能與我們的當下生活發生直接緣在的文化載體。它反駁的不只是小乘有論和標榜死寂之的理論,而是一切想要通過概念方法來探討終極問題的思想企圖。【同上書,223頁。】在這個識度上,我們問禪在紅樓第幾層,是不是也有一種微妙的禪意呢?


〔梁歸智,男,1949年生,山西祁縣人。現為遼寧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發表有《〈石頭記〉探佚》、《〈紅樓夢〉佚話》、《新評新校〈紅樓夢〉》等專著。〕


[本話題由 sujie_alex 於 2010-05-22 23:51:07 編輯]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沙發
Djogchen 發表於 2010-5-24 03:47 | 只看該作者
讓讀者慢慢參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84

帖子

132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3
3
周蓉蓉 發表於 2010-7-2 12:26 | 只看該作者
過去讀過幾遍《紅樓夢》,可不懂禪宗。最近讀了一些禪宗公案,心經,金剛經,又看了這篇文章,覺得有必要再讀《紅樓夢》,會有新的理解。謝樓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4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10-7-3 16:07 | 只看該作者
周蓉蓉: 過去讀過幾遍《紅樓夢》,可不懂禪宗。最近讀了一些禪宗公案,心經,金剛經,又看了這篇文章,覺得有必要再讀《紅樓夢》,會有新的理解。謝樓主。
我正經讀過兩遍紅樓夢,相隔十年,這次又開始讀,與上次又相隔十年,感觸很不同...
我也讀過一些佛教經書,不過感覺須再讀些別的書才能體會更深些...[本話題由 sujie_alex 於 2010-07-03 00:11:11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84

帖子

132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3
5
周蓉蓉 發表於 2010-7-5 08:54 | 只看該作者
sujie_alex: 我正經讀過兩遍紅樓夢,相隔十年,這次又開始讀,與上次又相隔十年,感觸很不同...
我也讀過一些佛教經書,不過感覺須再讀些別的書才能體會更深些...
第一次讀紅樓是文革時期,大學是中文系,又讀。以後又讀過兩遍,一次比一次多懂一點,但沒從佛學上理解,尤其參禪,更是一竅不通。你讀過那些佛教經書?還要讀些什麼書?望賜教。謝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94

主題

6625

帖子

8373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373
6
 樓主| sujie_alex 發表於 2010-7-5 09:29 | 只看該作者
周蓉蓉: 第一次讀紅樓是文革時期,大學是中文系,又讀。以後又讀過兩遍,一次比一次多懂一點,但沒從佛學上理解,尤其參禪,更是一竅不通。你讀過那些佛教經書?還要讀些
不敢賜教,我也很膚淺地讀過壇經、金剛經和圓覺經,還有斷斷續續讀過一些傳燈錄,感覺圓覺經講述佛理是比較系統的,可先看,之後再看別的[本話題由 sujie_alex 於 2010-07-04 17:46:54 編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主題

84

帖子

1323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23
7
周蓉蓉 發表於 2010-7-5 11:57 | 只看該作者
sujie_alex: 不敢賜教,我也很膚淺地讀過壇經、金剛經和圓覺經,還有斷斷續續讀過一些傳燈錄,感覺圓覺經講述佛理是比較系統的,可先看,之後再看別的
謝謝!我會找來讀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