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19190721《湘江評論》第二號○西方人事述評○

[複製鏈接]

181

主題

1025

帖子

1304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0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yourwrite 發表於 2008-12-28 11: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湘江評論第二號(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一)
======================
      ○西方人事述評○

德意志人沉痛的簽約(一九一九年七月二十一日)

    簽約之前
  敗而不屈的德意志的代表藍超〔1〕等於五月初旬到巴黎。(五月七日),在凡爾塞〔2〕宮舉行很莊嚴的和約交付禮。德代表的態度很踞傲。克勒滿沙〔3〕站起聲述其開會詞。德總代表藍超,則坐誦其如下之演說詞──
  德國軍事破裂,德國失敗的程度,已自明白。但這回歐戰,負責的不僅德國,全歐都與有罪。因五十年以來,歐洲各國的帝國主義,實貽毒於國際局勢。德國戰中的罪行,固不可諱,戰事的時候,人民的天良,為感情所蔽,故有罪行。然自去年十一月十一日以後,德國沒與戰事的人,多死於封鎖的影響,協約國亦冷淡視之。威總統十四條大綱〔4〕,為全世界所贊助,協約國業已聲明依照此項大綱而立和約,那麼,德國當不至於全沒救護。國際同盟,各國都應加入,不能將德國丟在外邊。德國願以好意的精神,研究和約。
  ……和約為灰黃色布面一大冊,和會的秘書長杜斯瑪,捧了交到藍超手中。藍超回到寓舍,晚餐的時候,默無一言。晚餐畢,即使人翻譯和約,於晨間三點譯成,送到藍超寢室,藍超看到天明方畢。另外錄出幾份,派專差送到柏林。八日德內閣會議許久。內閣總理施特滿〔5〕,向考慮和約委員會演說──
  和約條件,簡直是宣告德國死刑。政府必以政治的沉靜態度,討論這可厭而狂妄的公文……
  隨將和約條件,電告各聯邦政府,請他們表示意見。因為感受很深的痛苦,特命公眾停止行樂一星期,僅許劇院演唱和這日痛苦極度相同的悲劇。股票交易所,因感受痛苦的印象,停閉三日。各界人士聽得和約會要簽字,皆為作怒,群相討論拒絕簽字的後患,甚至沒有一人想到或可受納此項條件的。柏林各報一致評詆,有的說,「和約的苛刻,遠過最消極的預料,這系狂暴無智識的製品,若不能修改,只有用『否』字答他。」有的說,「我們如簽定這約,實是屈於武力。我們的心中,應堅決拒絕。」惟獨立社會黨〔6〕的機關報,則主張簽約說,「從經驗看來,拒絕徒增後患。」
  這時候最可注意的,是德國政黨的態度。多數社會黨的政府派,是不主張簽字的。民治黨,和中央黨〔7〕,也是這樣。只有獨立社會黨不然。(十二日)獨立社會黨通過決議案,主張接受和約,並說「德現政府恢復黷武主義的行為,使別人堅其對德的疑懼。德國舍屈於強迫簽字,沒有辦法。俄德和約,及德羅和約〔8〕,均沒多久的壽命就取消了。凡爾塞和約〔9〕,也未嘗不可以革命的發展取消他。」我們為德國計,要想不受和約,惟有步俄國和匈牙利的後塵,實行社會的大革命。協約國最怕的就在這一點。俄羅斯,匈牙利,不派代表,不提和議,明目張膽的對抗協約國,協約至今未如之何。向使去冬德國廣義派〔10〕社會黨的社會革命成了功,則東聯俄而南結奧,更聯合匈牙利和截克,廣播其世界革命主義,或竟使英法美久鬱的社會黨,起而響應,協約國政府還食得下嚥嗎?獨立社會黨和廣義派社會黨,本是一黨而分為二,他的議論如此,本不足怪。用革命的發展取消和約,這話正不要輕看呢。
  同日德國開會討論媾和條件。施特滿演說──
  今日為德國人生死關頭!我們必須團結一致!我們除謀使國家生存,無旁的責任!德國不圖進行其國家主義的夢想,並沒爭榮奪權的問題。於今人人的喉嚨中間都覺有手塞住他的呼吸!人類的尊嚴,現付於諸君的手中以保持他!
  (十四日)藍超致克勒滿沙一個牒文,內容的大要如下──
  和約中關於領土的條款,是使德國失去甚關重要的生產土地。穀和薯芋的收成,將減百分之二十一。煤減三分之一。鐵減四分之三。鋅減五分之三。德國既因失去殖民地和商船,使經濟成了麻木不仁。今又不能得充分的原料,勢將被毀到極大的程限。同時輸入的糧食必將大減。依賴航務和商業為生的數百萬人,德政府不能將工事和糧食供給,他們在勢不得不到國外求生,而重要的國家,多禁止德國移民入境。故簽定和約,不啻向數百萬德人宣告死刑。……
  藍超於上述的牒文之外,更以牒文兩通致克勒滿沙。第一通的大要說,「協約國佔德土地,和威總統宣佈的主義不合。」第二通的乃關於賠償條款提出抗議,謂「德國願賠償,但不是因為負了戰爭責任的原故。」我們看德國的抗議,大要注重,(一)不獨負戰爭責任,(二)不願失去原料所從出的土地。其他各項,雖有抗議,但不是最重要的處所。
  (十三日)晚上,柏林有大舉示威。多數社會〔黨〕於示威時,起壇演說謂,「和約條件,較羅馬施於加薩臣〔11〕的,尤為刻毒而可羞。」群眾遊行各街,止於協約委員團所住的亞特倫旅館前面。有人向眾演說,其勢洶洶。欲攻旅館,為員警所阻。到內閣總理屋前,施特滿氏臨窗演說。又有人民一大隊,於薄暮時候,唱歌到亞特倫旅館,大呼「推翻強暴的和局。與克勒滿沙偕亡」「與英倫偕亡」。眾又到施特滿處,請他演說,施氏講到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大綱時,眾忽大呼「與威爾遜偕亡」。這日柏林和鄉間獨立社會黨開會,有四十處。
  (十九日)柏林某報載有社會黨領袖彭斯坦博士的演說,謂「非常苛刻的和約條件,非完全出於激怒與仇念,實德國政策既不能見信於人,則當然受此待遇。一切破壞,咎在德國。德國之履行各項要求,不過補償他們前所奪於人的而已。我很不以一般人士所發激烈的演說為然。告訴他們!不可再具一九一四年八月四日的氣焰!」這於德國熱烈的反對聲中,算是一瓢涼水。
  (二十日)藍超致書和會,要求改正審查及討論和約的期限,
  (二十二日)克勒滿沙複書,允許展長期限,至五月二十九日為止。
  (二十三日)晚,德全權大使起程往斯巴,將和來自柏林的閣員數人會晤,決定一切。
  (二十四日)斯希特芒,歐士白格〔12〕,從柏林乘車到斯巴,藍超及委員十六人也到,即開一極長的會議,斯希特芒主席,通過德國的反提案。會畢,政府委員回柏林,藍超等回凡爾塞。
  (五月二十七日)德國有答案交付和會。答案的第一部分,要點如下──
  (一)德國承認減少軍隊到十萬人。
  (二)交出巨大的軍艦,而保留商船。
  (三)反對關於東邊土地的決定。要求於東普魯士〔13〕民中,舉行庶民大會。
  (四)承認丹齊〔14〕為自由口岸。
  (五)要求協約國,在簽字四個月後,撤退軍隊。
  (六)要求加入國際同盟。
  (七)堅欲取得代管殖民地的權利。
  (八)賠償總數,不得過十萬兆馬克。
  (九)拒絕引渡凱撒〔15〕,及其他人物。
  (十)德國須有重行經商海外的權利。
  德國答案的第二部分,亦有如下的要點──
  (一)在過渡時代,須維持大軍,以保治安。
  (二)須許德人開公民大會,討論土地割讓問題。並許奧人以加入德國的便利。
  (三)拒絕割讓西利細〔16〕上部。
  (四)不承認俄國有索取賠償的權利。
  (五)無賠償意,門,羅〔17〕,波蘭等國的義務。
  右之德國答案,四大國代表為長久的討論後,提出答復文,將德國所約議的,逐件駁複。全文很長,不外說德國戰爭責任萬難推諉,德國必須盡其能力賠償損失,必須交出戎首,和戰時行暴的人,用法懲治,必須於數年內受特別的約束,凡協約國所持以構成和約的根本主義,萬難更易,惟對於德國的實際建議,可以讓步云云。
  (五月二十九日以後)又因德代表的請求,屢次展緩簽約日期。最後允展至六月二十八日為止。六月前半月的光陰,全為著往復【反】議事佔去。
  至(六月十八日)德代表團,乃由法京回德,一致告誡德內閣,拒絕簽約。德內閣乃準備在韋瑪〔18〕召集國會,取決此重大問題。此時協約方面,早作軍事預備。一候德國有不簽字的表示,即行進軍。德國已處於不能不簽字的情勢了。
  (六月二十二日)協約國對德的「最後複文」,於這日送達德代表,限德國以五日承受和約。「最後複文」內,述可以讓步的條件,如下──
  (一)西里西亞上部,施行民眾投票。
  (二)西普魯士〔19〕邊界,重行劃定。
  (三)德軍暫增至二十萬人。
  (四)德國宣佈願於一個月內將被控破壞戰時法律的人的名單開出。
  (五)修正關於財政問題的細則。
  (六)以德國履行義務為條件保證德國為將來國際同盟的一員。
  施特滿內閣知和約不能再有挽回,遂決計引退。
  (二十二日)德新內閣組織成立。國務總理巴安氏〔20〕,外交穆勒氏,財政歐士白格氏,內務達維特氏,陸軍拿斯奇氏,殖民貝爾氏,郵電格萊斯勃資氏,勞動森士南氏,工程斯利奇氏,公眾經濟惠塞爾氏,國庫夏勒氏,糧食斯密氏。巴安氏及諸閣員,多屬多數社會黨,本系前內閣的同調,在這回外交緊急聲中,出當此簽定和約的難局。新內閣既成,已可決其是預備簽約的了。施特滿退職。施特滿內閣所委任的購和代表,當然隨著退職。於是德國議和代表團易人。新代表團即以新內閣中的外交總長穆勒郵電總長格萊斯勃資等組織而成。
  此時國會業已在韋瑪召集,巴安氏即赴國會,作很沉痛的演說,極言加入新政府的痛苦,懇請國會確立主張,否則戰事將復發作。巴安氏曰「我特於自由的日爾曼最後一次,起抗此強暴破壞的和約!起抗此自決權利的假面具!起抗此奴隸德人的手段!起抗此妨害世界和平的新器!」國會乃於「反對」「贊成」的喧嘩聲中,通過簽約動議。
  簽約的動議通過,二十三日巴安再赴國會,申述無條件簽約的必要,其演詞謂,「戰敗的國家,身魂受世界的淩辱!吾人姑且簽定和約。吾人一息尚存,終望損害吾人榮譽的人,有一人身受報應!」這時候右黨提出抗議。乃付表決。結果證實准許簽約。議長費裏巴贄氏起立發短簡的演說,「以不幸的祖國,委託於慈悲的上帝!」且謂「各黨領袖,允宣告軍界,全國希望海陸軍樹克己犧牲的模範,輔助勞工,重造祖國!」關係全世界安危的德國簽字,在一場非常慘痛的演說聲中,完全決定。德意志人的大紀念,有史以來,當沒有過於這日了!
  簽字案既經國會通過,德新代表團乃到巴黎,致「允可簽約的牒文」於和會。牒文的大要說──
  「日爾曼民國政府,知協約國決計以武力強迫日爾曼承受和約條件。此項條件,雖沒有重大的意味,然實志在剝奪日耳曼人民的榮譽。日爾曼政府雖屈服於優勢的武力,但關於從古未聞離背公道的和約條件,仍不放棄其意見!今特宣佈願受納協約國所施的條件。」
  右文既布,各國的歡忭,自不可言。至(二十八日)而最後展緩的滿期已到。於是凡爾塞宮中,乃有亙古未聞的大簽約一舉。

    簽約之際
  一千九百十九年六月二十八日午後三點五分,凡爾塞宮中開會。在鏡宮中設高壇,甚為莊嚴。協約國全權代表首先會集。次為德國全權代表,只到外交總長穆勒,和交通總長斐爾,其餘均不願到。克勤滿沙主席,首發短簡宣言,謂「協約國和共同作戰國政府,均贊成媾和條件。今加簽字,表示彼等忠誠依守莊嚴的瞭解」。繼乃「請日爾曼民國代表首先簽字。」德代表所坐的席次,忽發大聲,「德意志!德意志!」克勒滿沙於是乃改稱「德意志」。德代表即起立在約上簽名,斐爾氏首先簽之。時為午後三時二十分,園中噴泉四射,炮聲大作。當德代表回到坐處的時候,全場皆露喜容。次為美國簽字。次為英國簽字。次為法國簽字。次為意國簽字。次為日本簽字。最後簽約的為截克斯拉夫民國〔21〕。三時三十五分簽字完畢。克勒滿沙氏宣佈散會。

    簽約之後
  當德國國會允許簽約的消息傳佈,德國全國即有愛國的示威運動。群眾列隊唱戰歌,國歌,歡呼致敬於年老的統兵員。各報對於裁判德皇問題,表示極大的忿怒。有一報懇請一九一四年的陸軍軍官,表示如德皇受裁判,也願受協約國的裁判。並請組織團體或須入荷蘭,保護德皇。各地暴動罷工情事,接續而起。及(二十八日)和約簽字的消息傳到柏林,柏林某報即載出一文,謂「德人終必報一九一九年的恥辱!」為政府禁止發行。(二十九日)各報皆有「黑線」,表示哀痛。各報皆載有極悲觀的評論。柏林及各地鐵路工人及電車工人罷工。柏林城裏的運輸機關全停。亨堡〔22〕等處出了亂子。全國的罷工、有擴張形勢。

    評論
  我敘簽約。我單敘德國的簽約。我敘德國簽約,單注重其國民精神上所感痛苦的一點。是什麼意思?原來這回和約,除卻國際同盟,全是對付德國的。德國為日爾曼民族,在歷史上早蜚聲譽,有一種崛強的特質。一朝決裂,新劍發硎,幾乎要使全地球的人類都擋他不住。我們莫將德國的窮兵黷武,看做是德皇一個人的發動。德皇乃德國民族的結晶。有德國民族,乃有德皇。德國民族,晚近為尼采,菲希特,頡德,泡爾生〔23〕等「向上的」「活動的」哲學說所陶鑄。聲宏實大,待機而發。至於今日,他們還說是沒有打敗,「非戰之罪。」德國的民族,為世界最富於「高」的精神的民族。惟「高」的精神,最能排倒一切困苦,而惟求實現其所謂「高」。我們對於德皇,一面恨他的窮兵黷武,濫用強權。一面仍不免要向他灑一掬同情的熱淚,就是為著他「高」的精神的感動。德國的民族,他們敗了就止了。像這樣的屈辱條件,他們也忍苦承受。他們第一次翻轉面目,已從帝國變成了民國。他們的第二次翻轉,或竟將民國都不要了。這話我殊敢下一個粗疏的斷定。我們且看擋在西方的英法,不是他們的仇敵嗎?英法是他們的仇敵,他們的好友,不就是屏障東方和南方的俄,奧,匈,截,和波蘭嗎?他們不向俄奧匈截籌國連絡,還向何處?他們要同俄奧匈截連絡,必要改從和俄奧匈截相同的制度。俄匈的社會革命成了功,不用說。匈奧截也有此趨勢,前日電傳說截克已經成了勞兵民國了。德國廣義派斯巴達團〔24〕,去年冬天的猛斷舉動,和成功僅僅相差一間。愛倍爾〔25〕政府成立,多數社會黨握權,所恃以制服廣義派的,全是幾個兵,幾桿槍。和約成功,兵是會要解散了。槍是會要繳出了。那時候政府還恃著什麼?德國工商業的大毀敗,要重造起來,不得不仰賴出力的勞動者。以後政府所應做的大事,就是向勞動者多多的磕頭。而廣義派的武器,不是別的,就是這些勞動者。故我從外交方面的趨勢去考慮,斷定德國必和俄奧匈截連合,而變為共產主義的共和國。又從內治方面的趨勢去考慮,也可作同樣的斷定。
  一九一九年以前,世界最高的強權在德國。一九一九年以後,世界最高的強權在法國英國和美國。德國的強權,為政治的強權,國際的強權。這回大戰的結果,是用協約國政治和國際的強權,打倒德奧政治和國際的強權。一九一九年以後法國英國美國的強權,為社會的強權,經濟的強權。一九一九年以後設有戰爭,就是階級戰爭。階級戰爭的結果,就是東歐諸國主義的成功,即是社會黨人的成功。我們不要輕看了以後的德人。我們不要重看了現在和會高視闊步的偉人先生們。他們不能旰食的日子快要到哩!他們總有一天會要頭痛!
  然則這回的和約,「其能五稔」,尚靠不定。如若真以「德俄和約」,「德羅和約」的例來推測,恐怕就是早晚的問題。無知的克勒滿沙老頭子,還抱著那灰黃色的厚冊,以為簽了字在上面,就可當做阿爾卑斯山一樣的穩固。可憐的很呵!

  根據1919年7月21日《湘江評論》第2號刊印。署名澤東。

注 釋

  〔1〕藍超,今譯布羅克多夫.蘭曹,或布羅克多夫.倫佐(1869—1928),當時任德國外交部長。1919年4月底率領德國代表團出席巴黎和會,力爭取得較好的和平條件,因未能阻止他的政府批准凡爾賽和約,乃於同年6月辭去外交部長職務。
  〔2〕凡爾塞,今譯凡爾賽。
  〔3〕克勒滿沙,見本書第300頁注〔7〕。
  〔4〕威,即威爾遜(1856—1924),美國民主黨人,1913年至1921年任美國總統。1918年1月8日在國會演說中,倡議建立國際聯盟,並提出所謂十四點和平綱領。其要點是:公共的和平條約,必須公共締結,也必須公開進行;領海以外,無論平時或戰時,必須保持公海航行的絕對自由;在一切贊成和平和參加維護和平的國家當中,盡可能地消除一切經濟壁壘;充分互相保證,各國軍備必須裁減至符合維持國內安全的最低限度;對所有關於殖民地的要求,作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絕對公正的調整;必須從俄國的全部領土撤出外國軍隊;必須從比利時撤軍;全部法國領土必須解放;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各民族必須給予最自由的機會;必須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撤軍,對目前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部分,必須保證它有穩固的主權;必須成立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
  〔5〕施特滿,見本書第300頁注〔5〕。
  〔6〕獨立社會黨,全稱為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時為執政黨之一。成立於1917年4月6日,創始人和主要領導人是原德國社會民主黨中派領袖胡戈·哈塞、威廉·迪特曼和卡爾·考茨基。主張通過改良道路變革現存社會制度,在帝國主義戰爭中堅持「保衛祖國」等社會沙文主義觀點。在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中,其右翼領導人與亞伯特等合流,並於1922年和社會民主黨重新合併,其左翼則於1920年同德國共產黨聯合為德國統一共產黨。
  〔7〕民治黨,今譯民主黨,時為魏瑪聯合政府的執政黨之一。中央黨,一稱天主教中央黨,德國天主教會的政黨。1870年由普魯士邦議會和德意志帝國議會的天主教會黨團組成。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一度改名為基督教人民黨,反對德國十一月革命,1919年2月參與組織第一屆魏瑪聯合政府。1920年至1928年取代社會民主黨而成為主要執政黨。1933年自動解散。
  〔8〕俄德和約,指1918年3月,蘇俄在俄國西部布列斯特—裏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同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簽訂的布列斯特和約。當時,德帝國主義的軍隊正侵入俄羅斯蘇維埃共和國境內、前線的俄國舊軍隊已經瓦解,新的革命軍隊還沒有組織起來,為了使剛成立的蘇維埃共和國避免在德軍的打擊下夭折,列寧主張暫時退卻,接受德帝國主義提出的割地、賠款等條件,立刻簽訂和約。這個和約的簽訂,使蘇維埃共和國贏得了時間去鞏固無產階級的政權,調整經濟,建立紅軍;使無產階級保持了對農民的領導,集聚了力量,得以在1918年至1920年擊潰白軍和英、美、法、日、波等國的武裝干涉。 德羅和約,指1918年4月24日由羅馬尼亞馬爾吉洛曼領導的保守黨政府與德國有布加勒斯特簽訂的和平條約。和約確認比薩拉比亞歸屬於羅馬尼亞,羅馬尼亞則把擁有近五十萬人口的領土讓給中歐同盟各國;條約規定德國對羅馬尼亞大部分領土繼續佔領,在佔領區內實行戰時狀態,並規定在發生特殊情況時德軍可以對非佔領區莫爾達瓦的鐵路實行軍事管制。同年秋,隨著德軍的戰敗,和約被廢除。
  〔9〕凡爾塞和約,即凡爾賽和約,或巴黎和約,全稱《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凡爾賽宮簽訂。和約共15部分,440條。其中第一部分是國際聯盟盟約,其他部分主要規定:德國將阿爾薩斯—洛林交還法國;薩爾煤礦歸法國,薩爾區由國聯管理15年,期滿後經公民投票決定歸屬;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佔領15年,右岸50公里為不設防地區;德國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其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交日本;德國須支付巨額賠款,可保留十萬官兵。美國代表雖在和約上簽字,但美國國會未予批准。中國代表團因國內人民強烈抗議,未在和約上簽字。
  〔10〕廣義派,見本書第300頁注〔2〕。
  〔11〕加薩臣,今譯迦太基,非洲北部(今突尼西亞)的古代奴隸制國家。約建於西元前814年。西元前7世紀到4世紀發展成為西地中海強國。西元前3世紀初羅馬統一義大利,與迦太基形成對峙,爆發爭奪地中海西部統治權的三次戰爭,史稱「布匿戰爭」。這裡指第二次布匿戰爭(前218—前201)後,羅馬強迫迦太基簽訂的和約。按此和約迦太基放棄全部海外領土,交出艦船,賠款一萬他蘭同,規定此後非經羅馬同意不得與別國交戰,迦太基從此喪失其獨立國的地位。
  〔12〕斯希特芒,即施特滿。 歐士白格,今譯埃茲貝格,或埃茨貝格爾(1875—1921),德國天主教中央黨左翼領袖、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定的簽字人。當時在古斯塔夫·鮑爾內閣中任副總理兼財政部長。
  〔13〕東普魯士,舊地區名。位於波羅的海東南沿岸涅曼河、維斯瓦河和普雷格爾河下游沼澤地區。
  〔14〕丹齊,今譯但澤,即今波蘭的革但斯克。
  〔15〕凱撒,指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859—1941)。凱撒原為古羅馬著名政治家,後來凱撒成為羅馬及西方帝國帝王慣用的頭銜。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列強要求德國負戰爭責任,並引渡威廉二世等人。威廉二世1888年至1918年在位,推行容克地主——資產階級的侵略擴張政策。1897年強佔中國膠州灣,1900年出兵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並參加瓜分中國的競爭,1914年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後,逃往荷蘭。
  〔16〕西利細,即西里西亞,歐洲中部地區名,位於奧得河中、上游流域。
  〔17〕意、門、羅,即義大利、門的內哥羅、羅馬尼亞。門的內哥羅又叫「黑山」,為今南斯拉夫的成員共和國。
  〔18〕韋瑪,今譯魏瑪。
  〔19〕西普魯士,舊地區名。位於維斯瓦河以西至奧得河間波羅的海沿岸。
  〔20〕巴安,見本書第301頁注〔6〕。
  〔21〕截克斯拉夫民國,即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
  〔22〕亨堡,今譯漢堡。
  〔23〕尼采,見本書第277頁注〔10〕。
   菲希特,今譯費希特,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在政治上,曾反對封建制度,主張資產階級的共和政體或君主立憲政體、宣揚民族至上,鼓勵德意志人民起來抵抗拿破崙的侵略。
   頡德系康得之誤。頡德,英國人,19世紀進化論者。
   康得(1724—1804),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創造了宇宙之「本體」與「現象」的著名二元論學說。
   泡爾生,見本書第276頁注〔1〕。
  〔24〕斯巴達團,即斯巴達克同盟,參見本書第300頁注〔2〕。
  〔25〕愛倍爾,今譯亞伯特(1871—1925),德國社會民主黨右翼首領之一。德國十一月革命期間,組織社會民主黨政府,與資產階級勾結,鎮壓革命運動。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0 09:4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