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遭日本海上保安廳扣押的中國漁船「閩晉漁5179號」
剛剛過去的「9·18事變」79周年紀念日遊行,在中國政府的有序疏導和中國民眾的極大克制下有點波瀾不興。當天,北京的日本駐華使館門口50米開外就拉起了警戒線,第一批遊行者通過警戒線后,後來的遊行者均在警戒線外有節制地抗議。然而,中方的剋制換來的卻是日本決定繼續延押中國漁船船長。
正如中國總理溫家寶9月21日在紐約會見旅美華僑華人等時所說的,日本至今不釋放中國船長,已「激起海內外全體中國人的憤怒」。當前,中方的對日反制措施進一步升級,而日本可能因此承擔的損失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咎由自取。
「反制措施」不斷升級
9月19日,在將中國船長詹其雄非法扣押10天後,日本一家法院批准,將其扣押期再延長10天。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光亞當天表示,日方如一意孤行,中方將採取強烈「反制措施」,其一切後果由日方承擔。
撞船事件發生后,包括國務委員戴秉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和副部長王光亞在內的中國官員多次告誡日方不要玩火。中方表態的措辭從「保留作出進一步反應的權利」,到「將對中日關係大局造成嚴重衝擊」,再到此前的「日方如繼續恣意妄為,必將自食其果」,直至這次的「反制措施」,對日本形成的壓力與日俱增。
事實上,「反制措施」的「出手」比「出口」早得多。早在9月9日,中國就向釣魚島海域派出漁政執法船,保護中國漁民;9月11日,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宣布,中方決定推遲原定於9月中旬舉行的第二次東海問題原則共識政府間談判;9月14日,中方又宣布推遲以秘書長李建國為團長的全國人大代表團訪日行程;9月19日,中方接連出招:暫停雙邊省部級以上交往,中止雙方有關增加航班、擴大中日航權事宜的接觸,推遲中日煤炭綜合會議,推遲上海世博會邀請1000名日本青年參觀的活動……
中方的「反制措施」並未就此結束。20日,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李肇星臨時決定不出席在南京舉行的中日企業家論壇;2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溫家寶總理在紐約出席聯合國系列會議期間,不會與日本領導人會見。
此外,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已向東海春曉油氣田運送器材,可能單方面進行開採。外交部發言人姜瑜回應說,中方對該油氣田擁有完全的主權和管轄權,中方的活動完全合理合法。
有分析人士表示,中國反制日本的措施日益升級,表明中方對日本的頑固錯誤已忍無可忍。
9月24日,保釣人士從香港乘坐漁船開往釣魚島。
中日政治關係陷入低谷
專家們普遍認為,隨著中方暫停與日本的省部級以上交往,中日關係已經陷入空前的低谷。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高洪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政治層面暫停中日省部級以上交往,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8年來從未有過的。」
此次兩國關係惡化,最受傷害的無疑是兩國間經過不懈努力方才打下基礎的戰略互信。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關係既敏感又複雜,因此無論是中方還是日方,都把戰略互信和政治互信當作發展兩國關係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雙方深知,如果戰略互信削弱到一定程度,兩個在領土問題上有糾紛、在歷史上有積怨的國家,連和平共處都比較困難,遑論發展關係。
就在這場風波驟然到來之前,中日關係剛剛經歷過一段令人充滿希望的時期。2006年,曾連續參拜靖國神社,並因此導致中日關係遭遇寒流的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卸任,其繼任者安倍晉三迅速啟動「破冰之旅」訪華,中日關係結束長達5年的沉寂迎來轉機。次年,溫家寶總理赴日「融冰」。「破冰」和「融冰」之旅發表的兩份《中日聯合新聞公報》,確立了兩國戰略互惠關係。2008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日本,雙方簽訂《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將中日關係推向新起點。
就在不到兩個月前,中日剛剛開始就東海油氣田開發問題展開談判。雙方雖然早在2008年就已達成相關談判協議,但擱置了兩年之久才開談。這次談判因此曾引起日本媒體和民間高度期待;而在不到一個月前,中日剛進行了第三次經濟高層對話,並簽訂了7份合作文件。
然而,原本全速向前發展的兩國關係,因日本方面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挑釁而迅速剎車。
釣魚島事件發生時,正值中日煤炭綜合會議召開。(資料圖)
以煤炭為例,日本每年都需從中國進口大量煤炭,中日煤炭綜合會議每年召開一次。自1980年以來,中日之間的電煤供應合同每5年一延長,當前的5年期合同即將在幾個月後到期,目前正是中日兩國企業磋商新一輪電煤長期供應合同的關鍵時點。有業內人士透露,根據新的協議,中國將從2011年起每年向日本供應400萬至600萬噸電煤。具體出口配額和出口價格本來都將在原定9月28日於日本沖繩舉辦的中日煤炭綜合會議上敲定,但現在一切成了未知數。
在政府層面對日本進行反制的同時,兩國互信交往的基礎——民間交流也迅速冷卻。目前,中國不少網站都出現了呼籲中國人抵制前往日本旅遊和購買日貨的帖子。據了解,撞船事件發生后,中國公民赴日旅遊規模已受到嚴重影響。最近,中國寶健集團宣布取消10月份的萬人旅日計劃,香港公民也提出減少赴日旅遊。這對日本旅遊業來說無疑是個打擊。
據悉,中國赴日遊客人均消費高達78000日元(100日元約合7.9元人民幣),遠高於美國人的27000日元和法國人的47000日元,早已成為日本旅遊業的主要消費群體。日本民主黨執政后,一直大力推行觀光立國政策,希望中國遊客從目前的約100萬人次,6年後增加到600萬人次。
中日摩擦後果難料
日本的挑釁和中國的一系列反制舉措,使得中日從政經到民間層面多年積累的成果正逐漸枯萎。正如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所指出的,日本的行為於其長遠利益無益,因為日本的經濟復甦離不開中國。
如今,日本似乎終於有些坐不住了。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儘快恢復與中國關係的對策。日本一名國會議員稱:「留給我們的時間已不多,我們必須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召開之前,緩和與中國的關係。」這表明,日本希望能在11月前緩和與中國的關係,因為日方擔心中國領導人可能不出席在日本橫濱舉行的APEC會議或是縮短與會時間,並取消一系列中日部長級對話,這將使會議成果大打折扣。
不過,香港《星島日報》網站20日的一篇文章分析稱,日本此次的態度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強硬,但因涉及主權問題,中方也沒有任何迴旋餘地,事件如何解決,難以預料。該文還援引日本新華僑華人會副會長顏安的話說:「中日關係的矛盾點已從以往諸如參拜靖國神社等泛道德的歷史之爭,轉移到具有現實意義的領土主權之爭。」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也預計,中日此次針鋒相對,後果難以預料。(記者/李靜)
日本將承受經濟損失
中國在經濟層面的一些反制措施,估計也會讓日本有些「疼」。
清華大學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在接受《世界新聞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日本目前要促進經濟復甦和擴大就業,增加對中國的出口和吸引中國遊客至關重要,在這樣的情況下採取強硬姿態,只會使日本蒙受損失。另外,日本政府目前債台高築,一旦雙方關係惡化,日本勢必要進一步增強軍備,增加軍費預算,用於民生和就業方面的財政支出就會受到牽制和影響,對日本的中長期發展顯然不利。
中國目前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出口市場。2009年,雙邊貿易額在受金融危機打擊出現負增長的情況下,仍達到2288億美元。中國學者唐淳風估計,日本有近10萬家企業主要靠中國市場存活,日本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已超過對歐美等經濟體,粗略估計已超過40%。另一方面,日本對中國各種資源的需求一直很大,如中國減少或限制對日資源出口,日本將面臨進一步的經濟困難。
由於東海油氣資源基本開採枯竭,中國的「春曉」氣田近年來已基本停產,但隨著釣魚島事件的升級,中方已重啟「春曉」生產。(資料圖)
[本話題由 oldgunner69 於 2010-09-26 15:20:02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