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47)卷三第七章 基督徒的生活——克己

[複製鏈接]

2308

主題

5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求真理不倦悔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04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追求永生 發表於 2010-1-16 02:5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七章 基督徒的生活——克己
  雖然神的律法對生活的規範有最好的計劃,但天國的大師仍願以更正確的方法,使人履行那在律法中所規定的。那方法的原則如下:信徒的天職,乃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羅12:1);這是對他的合法敬拜。因此,又引申了一種論據:「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旨意。」我們奉獻自己於上帝,就是為了這個重大的原因,使我們今後所說的,所想的,或所行的一切,都是以榮耀上帝為目的。若以屬聖潔的,用為不聖潔的,必損傷他的尊嚴。如果我們不是屬自己,而是屬上帝的,那末,我們所要避免的錯誤,和我們的一切活動的目標,是很明顯的。我們既不是屬自己的,所以我們不可使自己的理性和意志,在我們的行為和思想中居領導的地位。我們不是屬自己的,所以我們不要以尋求肉體的私慾為目的。我們不是屬自己的,所以我們要儘力忘記自己,和自己所有的一切。從另一方面說,我們是屬上帝的,所以我們當為他生死。我們是屬上帝的,所以我們要讓上帝的智慧和旨意統制我們的行為。我們是屬上帝的,所以我們的全部生活都要以他為合法的鵠的。一個人知道他不屬於自己,把自己理性所有的權威,都獻給上帝,這種人是何等的精明啊!順從自己的意志必使人越於毀滅,所以放棄依賴自己的智慧或意志,一心服從上帝的引導,乃是最可靠的。我們首先要拋棄自我,把我們所有的能力和精神都獻為服事上帝之用。我所謂服事上帝,不是指口頭上的順從,乃是指心中摒除物慾,完全接受聖靈的引導。這樣的變化,保羅稱之為心意更新(弗4:23)。雖然這是進入生命的初步,但不是一般哲學家所能了解的。因為他們把理性當做人們唯一的嚮導,以為只有理性為行為的唯一準繩。但基督教的哲學要理性退讓,順從聖靈,因此,現在一個人不是為自己活著,乃是基督在他的裡面活著,并行統制(參加2:20)。
  二、還有,我們不是尋求自己的意志,乃是尋求主的旨意,並現實他的光榮。我們若能忘記自己,放棄自己的理性,一心注意上帝和他的誡命,就是很大的成功了。當聖經吩咐我們,要我們放棄個人和自私的意念時,它非但要我們摒除一切對財富,權力,和人情的慾望,還要摒除一切野心和屬世的榮譽。一個基督徒須準備,在生活中隨時與上帝發生聯繫。他將以萬事取決於上帝的意志和決斷,因此必全心歸向於他。人若在一切事業上都尊重上帝,也必能超越於一切虛幻想像之上。基督一開始就以這種克己的道理殷勤地教訓他的門徒;內心一旦有了克己,就不再有驕矜,倨傲,貪鄙,淫邪,以及一切從自私產生出來的惡念。反之,他必肆行無忌,恬不知恥,縱有道德的雛形,也必為求榮耀的野心所污毀。一個人若不遵照上帝的誡命,實行克己,請問他能不能在人們中實行道德的生活呢?凡不知克己而能具有德操的人只是為了喜受恭維。甚至那些主張道德本身的價值的哲學家們,也不外圖謀滿足自己驕傲的慾望罷了。但上帝對於喜歡受人恭維和驕矜自滿的人都表示厭惡,他說他在世界上已「有了他們的賞賜」,甚至認為娼妓和稅吏比他們這些人更與天國接近些。我們還沒有說明,假使一個人不能克己的話,他的向善之心將遭受多少障礙。人心隱藏著無數罪惡,這是古代的一句真實的成語。除了拋棄自私的企圖,一心追求上帝所要求於你的事項以外,你再也找不到其他救治靈魂的方法了,而這樣的追求是上帝所喜悅的。
  三、在另一地方,使徒保羅對一種完善生活的各方面有簡單的說明,「上帝救眾人的恩典,已經顯明出來,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等候所盼望的福,並等候至大的上帝,和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顯現。他為我們舍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凈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多2:11-14)。使徒在以上帝的恩典鼓勵我們以後,為叫我們知道虔誠敬拜上帝起見,他替我們除去兩種主要的阻礙:第一是不敬(這是我們自然的強烈癖性),第二是物慾,其範圍更大。「不敬」這一名詞,不但是指迷信,也是指一切侮慢不敬畏上帝的事。「物慾」一名詞,是指肉體的情慾。所以根據律法的兩版吩咐我們,一方面要放棄自私的癖性,一方面要放棄自我意志和理性的支配。他把生活的方式分為三類:即「節制」,「公義」,和「虔敬」。無疑的「節制」是指貞操和寡慾,也是指清心惜福,和安貧。公義包含一切公平,即每一個人須獲得他所應得的。「虔敬」使我們不受世俗玷污,且以聖潔與上帝結合。當這些美德連結在一起時,就可以達到絕對完全的境界。可是要摒除一切物慾,奉獻自己給上帝,和給弟兄們,並且在濁世中過著如天使一般的生活,真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所以為避免我們的思想陷於迷惘,保羅要我們恢復那不朽的希望,告訴我們說我們的努力不致落空,因為正如基督已經顯現作我們的救贖者,同樣,在他最後降臨的時候,他將顯示他的救恩。所以他為我們驅除那使我們盲目,撓阻我們以合宜的勇氣仰望天國榮耀的幻想。同時叫我們在今生過一種逆旅的生活,以免喪失了我們對天國產業的承受。
  四、從這些話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克己一半是對人,而另一半,或主要上,是對神而發的。聖經吩咐我們,叫我們要彼此尊敬,並要留心促進別人的福利(參羅12:10;腓2:4)。聖經所給我們的教訓我們不能接受,除非我們預先消滅了屬肉體的私心,因為我們為私心所蒙蔽誘惑,人人以為自己有權提高自己,同時低估與我們相比的人。假若上帝賜給我們一種特別的品格,我們立刻洋洋自得,不但誇大,而且驕矜。我們將自己所有的罪惡,一概隱藏起來,不叫別人知道,以為自己的過失很小,無關重要,甚至有時候還以為是我們的德行呢。假如我們所自負的才能不如別人高超,我們因為要抹煞別人的優點,就不惜以最大的惡意貶損他們;如果他們稍有過犯,我們甚至不以嚴密的注視與苛刻的批評為滿足,還要故意張大其詞,加以渲染。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自以為不同流俗,超乎一般人之上,高視闊步,輕視別人,至少以為別人不如自己。窮人服從富人,平民服從貴族,僕役服從主人,文盲服從學者;可是沒有一個人不以為自己具有若干優點。所以大家都因為自負的緣故,彷彿自己胸中有一個王國,自命不凡,對別人的知識行為吹毛求疵。若有爭論,隨即產生毒恨;只要他們覺得事事稱心如意,他們原也是相當溫和的,但當他們受刺激的時候,有多少人能保持他們的幽默呢?除了消除自己的野心和私心外,沒有其他救治的方法了,而要做到這一點,惟有依靠聖經的教理,方才有效。如果我們留心聖經的教訓,我們當牢記,上帝所給予我們的才能,不是我們自己本有的,乃是上帝的恩賜,若有人因此驕傲,即是忘恩。保羅說:「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林前4:7)。其次我們在認識自己的過失以後,我們必須謙虛。只可虛懷若谷,不可昂然自得。另一方面,我們曾被訓誡,對別人的特長必須尊重。即是上帝所給予他的,若我們抹煞上帝所賜他人的光榮,那不過是徒然表示自己是如何的卑鄙。我們也不要重視別人的過錯,但也不可以謅媚慫恿他們的過錯,乃是要以仁愛和光榮培植他們,而不是侮辱他們。凡與我們有來往的人,我們都要以禮貌,友愛,謙虛,和溫柔的態度對待他們。因為我們除了以自卑敬人的精神待人,再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使我們達到真正的謙和。
  五、實行那尋求鄰舍利益的本分是十分困難的事!除非你完全犧牲自我,拋棄私人的利益,你就無法執行這個任務。若你不否認自我,一心愛人,你怎能實行保羅所說的愛呢?他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林前13:4-8)。我們非做到不尋求自己的利益不可,可是我們的本性在這方面不能幫助我們,因為它總是驅使人只愛自己,而不關心他人的利益。但聖經教訓我們,我們無論領受上帝所賜的什麼恩惠,須注意一個條件,就是把這恩賜施於教會公共的福利上。所以對恩賜的合法使用乃是把它白白地轉給別人。我們知道,我們所享受的一切幸福,都是神的寶藏,神把這幸福交付我們,為的是要我們成全鄰舍的利益。但聖經還有更進一步的說明,它把這事與身體各肢體的能力比較。各肢體的力量不是為了自己,也不能作為本身之用,卻是與別的肢體互相為用,共同促進全身體的利益。因此,信徒所有的才能,都應為弟兄效力,把一己的利益和教會共同的福利打成一片。所以我們應該以此作為仁愛的尺度,就是凡上帝所給予我們的,我們必施之於鄰舍,我們只是那恩賜的管家,以後須向主人交賬。要把上帝所給予我們的作合法分配,必須以愛的法律為準則。我們不但要時常把增進他人福利看為與增進自己的利益相關聯,而且要把他人的福利看為比自己的福利重要。聖經教訓我們,我們從天上所領受的恩賜,當依法律所規定的辦法處理,雖關於極小的恩賜,上帝在古時也作同樣的吩咐。他吩咐人民把初收的穀物先奉獻給他,鄭重地聲明,任何恩施若不首先奉獻於神,即行自作享受,是不合法的。若上帝所賜給我們的恩賜必須等到我們親手再奉獻給他,才算是分別為聖,那麼忽略了那樣的奉獻,就是大罪。若你欲以奉獻來充實我主,那是徒然的事。正如詩篇的作者所說的:「你是我的主,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可是你可以將奉獻施之於「世上的聖民」;因為施捨被稱為一種聖潔的奉獻;可知照福音所行的仁愛,和律法下的奉獻是相符合的。
  六、再者,為避免我們以行善為苦(恐怕很容易如此),必須加上使徒所說另一特性,即「愛是恆久忍耐,不輕易發怒。」上帝吩咐我們對所有的人行善(參來13:16)。若從人的品德論,他們多數是不配受的,但在這裡聖經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原則,要我們不注意人的行為,只注意他們裡面的神的形像,對這形像,我們應該敬愛,特別對「信徒一家的人」更當如是,因為在他們的身上,上帝的形像已由基督的靈所恢復。所以凡需要你援助的人,你不可拒絕。比方說他是一個異鄉人,上帝所給予他的記號,應該是你所熟知的,為這原因,他不許你輕視你自己的骨肉(參賽58:7)。比方他是一個可鄙或無價值的人,但上帝卻施恩以自己的形像給他;比方你對他原無責任,但上帝彷彿認他為他的代表,而你因上帝所賜的無數和重大的恩典而對他有了責任,因此也對他有責任。比方他不值得你為他費絲毫的力量,但因為上帝的形像從他表現出來,就值得你犧牲一切了。縱使他非但不值得你的任何寵愛,甚且對你侮辱,使你發怒,雖然如此,你也不能不把他放在你的仁愛的懷抱中。你可以說他應受與此不同的待遇,可是主所應得的是什麼呢?當他吩咐你饒恕人們的一切過犯,他的命意即是要把這些過犯者交付給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那非常困難,而且似乎是反人性的教訓——「愛那恨我們的人」(參太5:44),和「以德報怨」,「為咒詛我們的祝福」(參路17:3-4)。所以我們應當牢記,不可思想別人的過惡,卻要想到他們所有的上帝的形像,他們的罪過已為這形像所遮蓋,因為這形像是美麗和莊嚴,不由得我們不伸出仁愛的手去懷抱他們。
  七、如我們不履行愛的責任,我們就不能克己節制。要履行愛的責任,不但是在外表上實行,乃是要從愛的基礎上出發。一個人或能在外表的行為上履行一切愛的責任,卻和行愛的正道相去甚遠。你看見有些人非常慷慨,但他們的施與不免帶著驕矜的態度和無禮的言語。我們在這不幸的時代已陷入於災害的景況中,多數人不肯施與,縱有施與,也都是趾高氣揚。這樣的腐敗,雖在異教徒中亦不容許。至於基督徒,除了和顏悅色,平易近人,並以彬彬有禮的言辭待人以外,還有其他的需要:首先,他要設身處地,為不幸的人著想,要同情他的遭遇,把他的處境當作自己的處境,庶幾能以惻隱之心,援助他們,宛如援助自己一樣。抱著這種態度幫助弟兄的人,非但不至於驕矜無禮,而且不至於輕視他所要幫助的弟兄,或覺得獲得他幫助的弟兄是欠了他的債似的,卻是出於自然,正如身體的各肢體扶助一般,為使一個有病的肢體康復,其他各肢體均須努力幫助,這樣的幫助,不算是對另一肢體的特別擔負,而是符合自然律,是義不容辭的。他雖履行了一部分責任,不可以為自己已完成了全部職責,好像那富有的人往往因捐了一部分財產,便以為自己已盡了全部責任,把一切其他責任推給別人。反之,每人都要自己反省,不論自己怎樣偉大,總是鄰舍的債務人,對他們當儘力愛護,不受限制,除非他們能力有所不及。
  八、讓我們把克己的主要部分,就是我們已經提過與上帝有關的克己,再加說明。關於這一層所已經有了的討論,無重複的必要,只說那足以使我們習於寧靜和忍耐的就夠了。聖經告訴我們,為求今生的安寧,我們當抑制自己的情感,一心順服上帝的旨意,讓上帝管束我們的慾望。我們追求金錢與名譽,爭取權力與虛榮的熱忱和貪心,都是很大的。同時,對貧困,閉塞,微賤,我們則非常厭惡,只想逃避。因此我們知道,凡依靠自己理智去規定生活的人,他們由內心鬥爭所引起的不安是何等嚴重!一方面他們以各種方法和各樣努力,尋求各種貪婪和野心的目的物,換一句話說就是儘力逃避貧賤。基督徒欲避免陷入這樣的羅網,就當遵循下述途徑:第一,除了上帝所賜的幸福以外,不要渴慕或追求其他的幸福,對上帝所賜的幸福卻須完全信賴。依靠肉體的力量,或由毅力,或由勤勞,雖足夠追求名利,但這一切都是空虛,若不是主賜福,我們的努力對我們實在無益。反之,只有神所賜的幸福,雖經歷各種困難,才真能導引我們走上幸福之路。我們雖可以不經過上帝的道路而得到多少名利,正如我們每日所見到的,有許多不虔敬的人,他們得了高名厚利,但凡在上帝咒詛之下的既然不能享受絲毫的幸福,所以那不是神所賜的幸福,至終無不變成大害。凡使人更苦惱的,我們決不可追求。
  九、所以,如果我們相信一切可羨慕的幸福都是在於神恩,若無神恩,前途必有許多災殃,那麼,由此推論,我們不應熱衷於名利,不論是依靠自己的才智,抑或仰賴他人的寵眷,或由於僥倖的機會,都是不好的。我們只可遵行上帝所指示的,按照他所指示的方向走,接受他為我們所安排的。這樣,第一我們必不至於以非法的行動,欺騙和不軌的卑鄙行為,或侵犯鄰舍的方法去追逐名利,卻只追求那些不使我們離開正當之路的利益。在欺騙,淫邪,和不義的行為中,誰能希望得著神恩的幫助呢?既然只有思想純正行為正直的人才得著上帝的幫助,凡想得著這幫助的人必須避免各種邪惡。其次,我們必感覺到一種約束,使我們不致有貪財的熾欲和好名的野心。誰敢希望從上帝得到援助去作違反聖道,追求與神意相反的事物呢?凡是上帝所咒詛的事,決不能得到他的幫助。最後,若我們所成就的不符合我們的願望,也當忍耐,不可咒詛自己的境遇,因為我們知道,這等於埋怨上帝;人們的貧富榮辱,都是他一手所安排的。總之,我們既信靠神恩,就不至以卑污不正的手段去爭取虛空的名利,也不會把一切幸福都歸功於自己的勤勞和運氣,卻只承認上帝是幸福的唯一泉源。假如別人的事業非常發達,而自己的進步很少,甚至退步,他當比一般俗人更能安貧樂道,要在貧困中尋求安慰,比在權勢旺盛的時候更要處之泰然。因為他須想到他的事業是上帝所安排的,這對他的得救大有益處。大衛的道路即是如此,當他跟從上帝,服從他支配的時候,他自稱是「好像斷過奶的孩子在他母親的懷中……重大和測不透的事都不敢做」(參詩131:1,2)。
  十、一個虔敬的人應該寧靜忍耐,不只是對上述事例如此,對現世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要有同樣的態度。一個人若不把自己交給主,以致使一切生活受主旨意的支配,就不算是真的克己。一個人若有這種心情,那末,不論他的遭遇怎樣,他決不感覺到自己是不幸的,也不會因自己的命運而埋怨上帝。這種態度是必要的,因為我們所遭遇的意外是無數的。我們常受各種疾病的侵襲,有時候遭遇瘟疫,有時候遭遇兵災,有時候天降冰雹,毀損了收穫,釀成凶年,使我們窮困,父母妻室兒女和親屬相繼死亡,我們的房屋遭遇火患。這種種不幸的事使許多人不是咒詛生命,怨嘆自己的出生,便是埋怨天地,咎責上帝,褻瀆地說他是如何的不公平,如何的殘忍。但一個信徒倘遭逢不幸,仍應該思念上帝仁慈和他的父愛,若他因為自己至親的去世而深感生活的寂寞,他仍將感謝上帝,思想主的恩典必眷顧他的家,不叫他的家荒蕪。設或他自己的莊稼為霜雹所摧毀,立將受飢荒的威脅,他也不因此灰心失望,或怨恨上帝,卻仍舊存信心,相信我們是在他庇護之下,我們是「他牧場上的羊」(參詩79:13)。雖在飢荒的時候,他也必為我們準備糧食。如果他為疾病所苦,他亦不因這病痛而不耐煩,怨恨上帝;當他一想到神的公義與仁慈,反將加強了他的耐心。最後,不論遭逢什麼,既知道這是由於上帝的安排,自必以感恩的態度欣然接受,絕不抗拒他的威權,對這權威,他已經把自己的一切完全交付了。一個基督徒不當像異教徒,把一切患難和災害都歸於命運之神的擺布,認為埋怨命運之神是很愚蠢的事,因為她是盲目和無知的,對於善與惡同樣地加以傷害。反之,虔誠的人都知道只有上帝是唯一的公斷者,所有一切的吉凶禍福,無不是由他支配,他所給予人們的禍福都有定則,並不是無意識的舉動,乃是出於公義。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01: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