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從「偶遇外交」看中日關係的未來

[複製鏈接]

164

主題

335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心靈之窗 發表於 2010-10-15 09: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從「偶遇外交」看中日關係的未來

  在越南出席首屆東盟防長擴大會議的中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梁光烈,因為一場特殊的會見成了媒體關注的一個焦點。10月11日上午,他在所居住的酒店電梯口與日本防衛大臣北澤俊美的「不期而遇」,20分鐘的會談就此展開。

  此前,溫家寶總理和日本首相菅直人的「走廊外交」,同樣引發關注。日方通過精心的設計,在亞歐峰會上實現了菅直人和溫總理的「偶遇」,並聊了25分鐘。這說明,兩國領導層都希望中日關係向好的方向發展。溫總理強調,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但他同時表示,希望促進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發展。

  當然,「不期而遇」或是「走廊外交」只是吸引媒體吸引眼球的說辭,實際上,這背後有著兩國外交人士的密切溝通和協作,一方釋放會面意圖,另一方欣然接受,說明中日高層都希望釣魚島事件的一頁儘快翻過去,中日關係可以繼續依照戰略互惠的原則平穩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對中日關係的整體走勢還是可以謹慎樂觀的看待。其實,釣魚島事件影響的更多是兩國國民的心理,而不是政治經濟關係,這起事件不會帶來新一輪的「政冷經熱」。

  可以說,中日關係有了從釣魚島事件造成的低谷走出的明顯跡象。這期間,儘管有日本右翼分子焚燒中國國旗泄憤,有日本議員乘直升機空中視察釣魚島,民間的創口依然存在,但從政府層面,至少在努力恢復受損的關係。

  之所以中日高層迅速恢復接觸,是因為釣魚島問題雖然複雜、艱難,對此雙方心知肚明。其實,釣魚島海域時常出事,1990年,日本青年社到那裡安裝燈塔;2004年,馮錦華等七位中國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日本右翼緊接著也想登島,但日本政府沒有允許;2006年,有台灣漁民到釣魚島海域被日本抓了,但很快釋放,日本還予以道歉。

  這些歷史事件足以說明,釣魚島是有爭端的,但這些時不時發生的爭端並不會對中日關係帶來決定性影響;同時,也可以說明釣魚島之爭並非不可控制,只要雙方政府保持克制的態度,釣魚島海域可以保持平靜,兩國關係也可以保持平穩。

  從近些年中日關係的發展看,也不必悲觀。小泉當政期間,包括民間索賠、南京大屠殺、參拜靖國神社等是媒體關注焦點,那時中日關係「政冷經熱」,我們不妨看看,現在所謂的冰點,比那時候更低了嗎?

  其實沒有。從小泉下台之後,中日關係經歷破冰之旅、融冰之旅,到春暖花開,一路走來,到如今碰到了一些麻煩和困難,但小泉以來大的向好趨勢沒有變。

  近些年,中日民間交往也很多,中日媒體人之間、普通青年之間、經濟界,有著各種密切交往,這是基礎,這個基礎總體而言還在加強。我調查了很多從日本回來的人,他們對日本人印象很好,比如說日本人很和氣,這種東方民族共有的文化上,可以讓兩國人民找到很多的共同點,這是很重要的。

  我以為,如無意外,11月在日本舉行的APEC中日領導人很有可能「正式會晤」,從而翻過釣魚島事件這一頁。當然,有傳聞說日本擬請達賴訪日,這是一個變數,只要日本不找麻煩,不觸及中國的核心利益,中日關係好轉可期。

  然而,中日間變數太多,中國漁民被抓后,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反制措施,日本民主黨政府想和中國高層溝通,但卻發現沒有人能和中國國務委員戴秉國能說上話,高層震怒。這就是說,雖然中日聯繫多,但關鍵時刻的溝通卻不足,危機處理機制也缺乏。

  鑒於此,兩國要儘快建立突發事件管理委員會,由兩國的高層文化人、傳媒人、學者、文藝人組成,這樣可以應對突發事件,減少突發事件對中日關係帶來的不必要的傷害。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6:1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