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9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圓融無礙的華嚴思想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9 2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華嚴宗旨須甚深玄妙,所說多端,其骨幹則不出法界緣起,法界緣起者,宇宙萬像
相即相入,此一物為他物緣,他萬物為此一物緣,自他相待相資,圓融無礙,為明
此事事無礙法界的無盡緣起,該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門,六相圓融等法門。

華嚴初祖」杜順「寫作」華嚴法界觀門「開顯實踐行的觀門,建立三觀,用以彰顯
觀行,悟入一真法界。

法界三觀即: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其後開展為事法界,理法界,理
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等四法界。在」注華嚴法界觀門「里說:「統惟一真法
界,謂總賅萬有,即是一心,心融萬法,便成四種法界。」

前三法界,總羅諸宗,第四種法界,特顯華嚴妙境,而法界三觀與四法界的關聯如
下:-


1。  真空觀:凡夫見色誤認為真,見空誤為斷空,收致困於迷途而不證得,今開真
空觀,使觀色非實色,而舉體為真空,觀空非斷空,舉體是幻色,始得免除一切情
塵的束綁,而達空色無礙的境界。

2。  理事無礙觀:即理事無礙法界。理事無礙屬於境所觀的範圍,心則能觀的主體,
若僅觀於諸事相,將會引起世俗的心,而執著於享樂之境;若僅觀於理,必引起出
世之心,則恐局委於喜愛無漏小果的境,理與事並觀,以達到溶融無礙的境界,使
心無所偏執,自能悲智相導,而成就無住行,證入無住處。

3。  周遍含容觀:  即事事無礙觀。此觀以事望事,使觀全事之理均能隨同事法而
一一可見,全理之事也能隨同理法而一一可容,就事事能遍能聶,交參自在,則一
多無礙大小相容,此觀亦分十門,建立於」理事相如「的理念架構,」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重重無盡,互涉無礙「為其宗旨。

」三觀「對」三法界「,而不特別談」事法界「,這是因為事法界複雜難陳,而一
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之,事法界是指我們日常所經驗的事象世界,而此世界的每
一事象,均可成為」三觀「所依的基楚,簡言之,可分為十對:-

1。  教義一對:   教,能詮言教:義,所詮義理。
2。  理事一對:   理,恆常的理體:事,隨緣變遷的事象。
3。  境智一對:   境,所觀的境:智,能觀的智。
4。  行位一對:   行,實踐;位,依修行所進趣的階位。
5。  因果一對:   因,到佛果以前種種歷程;果,佛果境界。
6,  依正一對:   依,依報國土;正,居於依報國土的形類正報
7。  體用一對:   體,不變體性;用,隨應外物的活動運用。
8。  人法一對:   人,能知,能觀的主體;法,所知,所觀的客體。
9。  逆順一對:   逆,逆法教法;順,順本性的法教化。
10。感應一對:   感,感得應理的當機眾生;應,隨應不同根基而應化。
以上十對是華嚴宗持有的組織,有深淺的差別,於一一事物之上,理路通達,十對
同時相應,則為」事事無礙「的圓融法界。
沙發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1:41
圓融沒分別是對於究竟實相而說的,在有為,因緣法的範圍起分別智是必須的,因為是道非道智是對有為法的無我,無常和苦相的真確洞見而徵得。若沒如此的分別知見,把錯見看成正見,把無常看成常,把不善看成善,把因緣生死法看成和涅槃無為法,那就是顛倒疑痴了。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3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0 02: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Guest from 99.227.40.x

這個只是僅觀於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2:58
回復 3# Djogchen

說說看你的高見?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5
chico 發表於 2010-9-10 03:1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0 05:30 編輯

常用了別和分別來看待對事物的認知。

怎麼說好呢?
知道窩頭不是饅頭是---了別。
喜歡吃饅頭,討厭吃窩頭是---分別。
吃窩頭和吃饅頭,心不生好惡念頭。是菩提心。有了好惡念頭,是凡夫心。

惠能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是讓人了別之後不分別。

世尊的教導同樣是,六根對六塵,不生貪嗔痴慢的念頭。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0 03:1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4# Guest from 99.227.40.x

在理上我不同意你所講的」圓融沒分別是對於究竟實相而說的「」圓融「本身就是擁
有分別智,所以我認為應該說為」」圓融沒分別是對於達到究竟實相而說的「不知
你認為如何?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3:23
回復 5# chico

我認為分別善惡的分別心是必須的,因為這是建立真確知見所應有的基礎。所為不思善,不思惡,只是要說明善惡種種因緣法是不可得,是不可執著的。不可執著並不能說成你可以不用辨知,不可起"分別"心。
8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3:30
回復 6# Djogchen

你說圓融法包括了分別智。我只是覺得這在理論實踐上是如何成立的呢? 這圓融法應該是指超越分別範圍,是在透徹無為法時,離開我見邊見所體徵到的寂靜。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0 04:4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Guest from 99.227.40.x

我想請教一下「圓融法」是從那一部經提到的?你所說的「這圓融法應該是指超越分
別範圍,是在透徹無為法時,離開我見邊見所體徵到的寂靜。」--------這個更加
要請教你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5:01
回復 9# Djogchen

我的見解很可能與一般的大乘學者不同,那也是我一般的理解,並非一定準確。

所為"法"不也包括了思想和實相了嗎?
"圓融無礙思想" 不也可以總稱為"圓融法"嗎? 所有的名相不也是法嗎?

這華嚴的"一真法界"被形容為本來清凈無礙,如如不動,不可說,沒生滅,沒始末的"境界"。

請問這如此的境地是否是指佛陀說的無為捏盤法呢?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0 05:4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0-9-10 10:14 編輯

回復 10# Guest from 99.227.40.x


    我的理解是「圓融無礙思想" 必須經過一個過程才可達到」無為涅盤「,八地以上的菩薩已經夠圓融了,但仍然存有絲毫的無明在,而」一真法
界」「與「」無餘涅盤「的分別就是前者是行者證得」報身「,後者是行者證得」法身「。

供你參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12
SPZ 發表於 2010-9-10 06:0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chico

知道窩頭不是饅頭是---了別。
喜歡吃饅頭,討厭吃窩頭是---分別。
吃窩頭和吃饅頭,心不生好惡念頭。是菩提心。有了好惡念頭,是凡夫心。

惠能大師說的「不思善,不思惡「是讓人了別之後不分別。


Brother Chico,

Have you ever heard the following :

仁者聽過聖馬鳴菩薩所說的這句話嗎 ?
【 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  雖復名覺,即是不覺.】

離念靈知心對六塵境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中,必是分別心,並非無分別心。心中不起語言文字時,還是分別心,有能知與所知,不離六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6:12
回復 11# Djogchen


佛陀三身 - 法身,應身,報身 - 是大乘金剛乘佛教的專有辭彙。
在南傳佛教里無為法就是涅槃,可分為有餘和無餘涅槃,有餘涅槃是佛陀阿羅漢未入滅時所"證入"的,無餘涅槃是入滅時名色法業力根除而達到無漏解脫的"稱呼"。佛陀法身就是指佛陀遺留下來的佛法,而佛陀入滅后是到底是進入什麼境地,是無記。佛陀在巴利聖典里曾說,問佛陀阿羅漢死後去那,還存在不是沒意義的,因為這問題本來是不存在的。就如問一把燃燒的火一旦熄滅了到底火苗是去了東方,西方,南方或北方,這是以為火是個"實體"的存在,不知它是因緣所生的,而產生的無知。

290

主題

548

帖子

2207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207
14
SPZ 發表於 2010-9-10 06:27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5# chico
TO: Brother Chico, for your references :

你的意識--離念靈知心,能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能不能? 不能!為什麼?因為離念靈知心一旦現前,就必定有所住,除非你這個意識心斷了不現前。因為意識只要一現前,就一定和六塵相應;就算是你打坐入定,坐入了二禪等至位之中,離開了欲界的五塵,但還是有定境中的法塵相應,既有定境法塵相應,就是有所住--住於定境的法塵中,仍然有意識覺知心能覺知及分別定境;既能覺知分別定境法塵、所以能住在定境中,那就是有所住的心,不是無住心。因為你與定境法塵相應,那你就落入六塵之中;落入六塵而能了知六塵的覺知心,就不是無所住的心,雖然遠離語言妄念,仍然能清楚了知定境中的法塵,住於定境法塵而生其心的緣故,那就不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那個心,祂是本來就無所住,然後在無所住當中不斷地生其心。由於菩薩證得這個心,所以他才起了般若的智慧。而這個無住的心不是修行以後才無住,祂就是本來無住;所以你悟了以後,不是將那個有住的覺知心變成無住,而是悟得另一個無住心;悟了祂以後,祂仍然和悟前一樣無住,卻仍然和悟前一樣與離念靈知心的你同在,這才是真正的佛法--是本來就已和你同在、本來就無所住的另一個第八識;而不是把本來能分別的你變成不能分別的白痴一般。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現成的,不是修來的,這就是說︰「般若經講的是無心相心」,「無心相心」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就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如貪、瞋、慢、疑的心以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都是有心相的心;會與貪瞋相應的清楚明白的心,現在雖然清楚明白,等一下身體疲累、打瞌睡時又昏昧了,眠熟時又完全不明白了,不能遍一切時保持清楚明白。

你說︰「我不要斷滅,我要保持覺醒,乃至連睡覺我都不睡。」這樣保持覺醒性,並且一念不生而清楚明白,但是卻仍與六塵相應,於一念不生之中仍會分別六塵,這就是「有心相心」,不是「無心相心」。《般若經》中跟我們說:菩薩有個「無心相心」,換句話說,祂是本來不貪、不瞋、不慢、不疑的體住,他不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這就是「無心相心」--沒有眾生所知道的心相。般若系諸經講這個心,就是顯說「真我」。

然後又說「非心心」--說菩薩有一個不是心的心;如果參禪過程當中,你悟了--找到你的心,那個心就是真心。但是你得檢查你所悟的那個心是不是你所知的心?若是在你聞熏究竟了義法以前就知道的心,對不起!那不是「真正的我」,因為這個心也是眾生所能了知的心;而菩薩所悟的心是「非心的心」,不是有情所知道的能見聞覺知的眾生心。這句話很奇怪,既不是心,又怎麼說祂是心呢?可是這個真心卻真的不是眾生所說的心。就好像人家罵你︰「你真的不是人!」你說︰「啊!謝謝你讚歎我。不是人,才是真人。」人家罵說:「你是無道人。」你說︰「謝謝你讚美我,無道人才是真正的道人。」這個「非心心」就是般若諸經顯說的「真我」。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6:30
"真正的佛法一定是現成的,不是修來的,這就是說︰「般若經講的是無心相心」,「無心相心」才是真正的我,有心相的心就不是真正的我。"

諸法無我。。。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6
chico 發表於 2010-9-10 06:31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0-9-10 06:32 編輯

回復 12# SPZ

【 不怕念起, 只怕覺遲,  雖復名覺,即是不覺.】覺和迷是一對。只要還有「覺「,當然是不覺了。
可話說回來了,心對六塵境界了了分明的凡夫又能有幾個?這能到這個地步離佛門就不遠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17
chico 發表於 2010-9-10 06:45 | 只看該作者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這個佛門的門外漢談談自己的看法。六根對六塵不生貪嗔痴慢諸念就是「無住「。這僅僅是我的理解,現實生活中還不能完全做到。我吃饅頭生貪念,吃窩頭生嗔念。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時時刻刻接觸六塵,能不生貪嗔痴慢念頭也是一種不小的解脫自在。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8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0 07:0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3# Guest from 99.227.40.x

不止是大乘金剛乘佛教的專有辭彙呢?禪宗四祖問三祖:何為三身?三祖答:」法身,
汝之性,報身,汝之智,化身,汝之身也!而大乘金剛乘佛教只是用另一種形式去
表達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
匿名  發表於 2010-9-10 08:34
回復 18# Djogchen

三身佛(Tikaya)的確是大乘金剛乘才有的辭彙,這是挺共認的。不信請狗狗一下,禪宗不也是大乘佛教里的一大派系嗎?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20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0-9-10 09: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19# Guest from 99.227.40.x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8:1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