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台灣學者:真誠遵守一中憲法兩岸才能建立互信

[複製鏈接]

4364

主題

9732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746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非常時期 發表於 2010-9-6 06: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年09月05日 02:26     來源:旺報   

【僑報網訊】台灣旺報4日發表台灣學者張亞中、謝大寧、黃光國的文章說,《聯合報》9月2日社論,沒有點名地對我們9月1日在《旺報》的質疑做了回應,我們認為《聯合報》並沒有清楚地回應應有的質疑,而仍然在已經有立場的結構中,做自我認定的詮釋而已。

「一中憲法」已經出現質變

文章說,《聯合報》認為「一中憲法」(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兩岸維持信任基礎的看法,並是「中華民國主政者絕無可能否棄的國家準據」。由於「一中憲法」在台灣已經出現了質變危機,因此《聯合報》的論證是有問題的。

「信任」是一個社會能夠有序運作的基礎,「信任」的基礎在於「真」與「誠」。「一中憲法」出現的危機即在於它是否仍然為「真」?台灣在談「一中憲法」時是否還有「誠」?

如果說,不修「一中憲法」就表示台灣方面堅持「一中憲法」,那麼只對了一半。從李登輝起至陳水扁多次「修憲」而沒有觸及核心的「一中」問題,是台灣政黨「誠」於「憲法」,還是礙於可能引發戰火與國際強權的壓力所致?如果對「一中憲法」認「真」,那麼就沒有「不統」的選項,而只有類似《國統綱領》規範「如何統一」、「何時統一」的命題。

文章說,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一中憲法」,就必須接受兩岸在主權上是重迭,中國的主權屬於兩岸全體人民,那就沒有馬英九所謂「台灣前途由台灣2300萬人共同決定」的這個看似符合民主,但不符合「憲法」規範的「台獨」可能選項;也沒有「中華民國是台灣」這個符合治權,但是違反主權的說法。

教科書思維做法受爭議

如同我們一直提醒的,「一中憲法」的軀體或許還存在,但是它的精氣正在快速轉變。最近例子,馬政府以國文應當也包括「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在內為由,在即將於明年要上路的九年一貫課程教材中,把國語改為「華語」、「國文」改成「華文」,更重要的,新的教科書隱然已將所謂「本國文化」限縮在台灣一地的文化,請問:這樣的思維與做法,算是對「一中憲法」有「真」與「誠」嗎?

文章說,《聯合報》在社論中,替馬政府政策做了詮釋,即「一中憲法」為「原則」、「一中各表」為戰略、「不統、不獨、不武」為戰術。我們的看法:第一、當「一中憲法」的形體已經不一時,如何還能做為「原則」,如何能夠建立兩岸互信?第二、內外已經有別的「一中憲法」無法建立互信時,「一中各表」如何成為指導的戰略?北京為何要配合台北這個「一中」已經質變的戰略?第三、假如我們同意「統」、「獨」都是一種方向,「不統、不獨」就是不選擇方向、不採取立場。請問,這可以算是「戰術」嗎?「不武」是取決於北京,而非台北,這也可以算成台北可以採行的「戰術」嗎?

我們要提醒《聯合報》與馬政府,當「一中憲法」在本質上已經改變,「目標創新」很容易變成「虛假不實」。「一中三憲、兩岸統合」為內涵的「一中同表」,是我們對「創新目標」的具體實踐途徑,其基礎即在真誠地遵守「一中憲法」。期望媒體界能監督政府是否真正真誠地遵守「一中憲法」,並共同為創新目標提供更多思想火花。

(張亞中/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謝大寧/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黃光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國策顧問」)

(編輯:姜來)
格外小心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8: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