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五龍宮簡介

[複製鏈接]

62

主題

354

帖子

1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有過貢獻的斑竹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冷f 發表於 2004-8-18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竹本

     五龍宮景區在武當道教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歷史上被稱為「靈應之地」。中國古代著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軌、馬明生、陳摶等,都在這裡修道有成。據《太和山志》記載,公元七世紀初的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太守姚簡在這裡祈雨,求雨成功,解除了天下旱災。於是,太宗下旨建造道教宮觀,從此拉開了皇室在武當山建築廟宇的序幕。
  在這一景區十幾公里神道上現存大量岩廟和古建築遺址,從中可見其宏大規模和壯麗氣勢。

    五龍宮景區的風景名勝非常多,現存五龍宮、華陽岩、隱仙岩、靈應岩、凌虛岩、仁威觀等古建築,和武當山目前保存的最大的泥塑神像和最大的銅鑄真武大帝像。
  景區內還國家級森林保護區,是非常值得遊覽觀光的好地方。

                              一、華陽岩

華陽岩位於五龍宮的東面,它背負高崖,面臨深谷,是一天然岩洞。洞前草木繁茂,飄垂的藤蔓猶如錦屏翠簾,參差掩映,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據記載,唐代有個叫楊華陽的道人曾在這個岩洞里修行,享年百餘歲,後人就稱這裡為「華陽岩」。
  華陽岩歷史悠久,現在我們看到的石殿,是明代在元代建築基礎上建造的。在武當山,仙人隱士遺跡之處出現小品建築,在武當山建築體系中常見,華陽岩就是一例。
  華陽岩保存有元代著名道士李明良(道號浩然子)的自畫像石刻,是迄今發現的唯一的道人自畫像。碑上刻有他的自題詩。李明良為元代中晚期武當山著名道士,特別是對五龍宮的修建具有重大貢獻。此碑立於元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圖文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華陽岩記》碑文說,武當名山歷史悠久,是祈福消災的靈應之山,山中天造地設的山岩可做房屋者不勝盡數,而華陽岩是這幺多山岩中最秀美的一個……



                   二、上元、中元、下元

    自五龍宮通往南岩宮的古神道上,元明時建有上元、中元、下元三處道教建築。現在岩洞前大片的殿宇道房早已荒廢,找尋它們更多的只能*我們的想象了。
在中國,「三元」之說被廣泛應用,有許多種解釋。如:天地人、天地水、日月星、頭腹足、頭心腎等等。在武當古神道上完整展現上中下三元,而且物化為建築的形式,究竟昭示什幺內容呢?有專家認為,其主要用意有兩個,一是在真武神話故事中體現真武神修真悟道的過程;二是道教神祀的需要。

    在上元古建築遺址,有左右兩顆雕刻精美的龍頭石,高昂著頭顱,忠實頑強地展示著上元古建築當年的輝煌,展示其建築的高等級。實際上它只是排水道的出口而已,然而代表著歷史和藝術,它鮮活地告訴人們,就連這不起眼的排水口也精心結構,並創造出賞心悅目的人文景觀,由此可見古代的能工巧匠建造武當時的嚴謹和技藝。

                          三、凌虛岩

    凌虛岩是武當山36岩中非常有名的岩洞,位於五龍宮西邊的桃源峰。從凌虛岩朝外看,滿目蔥綠,遮天敝日;懸崖底下的泉水聲在山谷中回蕩,像海浪又像雷聲。這裡清麗幽深,與世隔絕,是一個悟道修行的絕佳之處。來到這裡,你不能不嘆服古代高隱之士的堅定信念和不懈探尋的毅力。
  凌虛岩內有一座仿木石殿。石殿內有元始天尊、玄真武大帝,天官等塑像。
  從凌虛岩透過濃密的樹林望去,隱隱可見一青石建築,那就是武當山有名的誦經台。
  凌虛岩在道教歷史上有著極高的聲譽,那是因為我國著名道教學者、易學集大成者、詩人陳摶曾在這裡修行並著書立說。陳摶,號扶搖子,今安徽亳縣人。史書記載,他活了一百一十八歲。陳摶青少年時代就熟讀經史子集百家之書,有經世之才。他五十歲時,「盡棄家業,遣散家僕……入武當山,學神仙導養之術」。 陳摶長期隱居武當山,致力於內功的研究,練就了著名的睡功:五龍睡法。傳說他一睡可百天不醒。陳摶講他的睡和凡人的睡是不同的:世俗之人貪求名利聲色,衣食享受,雖疲倦入睡后鼾聲大作,但一晚上往往要醒幾回,並無片刻安寧。
  陳摶以睡仙見稱於世,他的睡功丹法也因此流傳於世,成為一種獨特的養生健身法。
  陳摶先後被幾代皇帝賜「清虛處士」、「白雲先生」、「希夷先生」之號。
  陳摶在武當山二十多年後,移居到了華山。史書記載其原因,說當時陳摶聲譽遠著,造訪者太多,倦於迎待,因而去了華山。

                        四、隱仙岩

    隱仙岩,是武當山36岩中的一座大型岩洞。明永樂十年敕建磚殿三座,供奉真武、鄧天君、呂洞賓等道教神仙。
  據史料記載,古代有許多高隱之士在這裡得道。有一位叫房長須的道人,他在武當期間,不避寒暑,終年在山上挖坑栽樹,一日,他睡覺醒來,只見鬍鬚長滿胸前,自此不知去向。人們都說他成仙了。可見成仙並不難,只要你一生做好事,老百姓就認為你是神仙了。
  隱仙岩正中石殿內,存有石刻造像,其造型粗獷、服飾獨特。經考證,初步認為是道教信奉的太陽和月亮二神的造像。在道教神系中,有「太陽帝君」和「太陰元君」。其實,在古代文化中,有關太陽和月亮的傳說以及各方面應用非常廣泛,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太陽帝君和太陰元君在武當山隱仙岩同時出現,其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5: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