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揭秘中華民族人口眾多的深層原因

[複製鏈接]

164

主題

335

帖子

168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心靈之窗 發表於 2010-8-17 08:5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揭秘中華民族人口眾多的深層原因


  我們打開世界人口地圖會發現,其實世界人口的分佈並不均勻,甚至可以說人口密度差別是十分懸殊的。總的來說東亞、南亞、西歐、南歐等地人口密集,而其他地區人口分布相對比較稀疏。當然人口稠密的國家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人口稀疏的國家同樣也有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看不出來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什麼直接的關係。

  為什麼一些人口學家們高度重視的自然資源相差並不懸殊的地方,人口密度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別,甚至有些自然資源稀缺得多的地方人口反而稠密呢?

  其實,這個差別不但在人類社會存在,自然界的動植物也存在。任何生物在世界各地的分佈幾率都是不相同的。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未必就可能人口稠密,但是人口稠密的地方一般都是比較適宜人類居住的。植物的規律性可能會明顯一些,人和動物的適應能力一般比植物要強,但是對自然環境同樣也有自身的要求。

  現代人類文明只在世界上只有幾個地方起源。我們不妨把這幾個人類文明向世界的發展比作植物的種子傳播,這樣並不妨礙我們分析問題的過程。現代世界人口的分佈就是這些種子逐漸向世界各地傳播的結果。今天人口稠密的地區其實就是這幾個種子的原產地,遠離文明發源地的地方往往人口要稀疏一些。

  人口的遷移相當於植物種子的傳播,植物經過千萬年的進化尚沒有遍布世界所有適合它們生存的角落,人類的擴散的速度雖然快得多,但同樣需要一個過程。對於現代人來說,搬家也許是一件很尋常的事情,甚至在不同城市之間只要帶著錢就行。然而,在古代人口的遷移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游牧民族的遷徙速度要快一些,因為所有的家當、食物的轉移等都由畜力完成,但是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他們曾經生活的土地不可能留下太多的人類活動痕迹。對於農耕文明來說,人口的遷徙就要困難得多了。古人開闢一個新的居民區,首先要防止其他部落和野獸侵襲,同時又要面對的和飢餓、疾病的威脅,並且要定居下來還必須開荒墾殖,生兒育女。這就要求肩負古代文明的傳播的勇士們必須一手扶犁,一手操劍,還得照顧妻兒老小。這些如果得不到沒有遷出地和沿途的糧食、工具等的支援,人口的傳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每一代人向無人區擴張的深度和廣度都是很有限的。我國歷代封建王朝對西北地區的軍墾活動,幾乎都是一代而終,原因就是隨著軍隊的征戰而行只有男人,文明的傳播沒有實現開花結果。

  在沒有現代化的大型機械的情況下,古代農民要開墾一片耕地,鬆軟的草地相對要容易一些,但是如果面對一片原始森林難度就確實太大了。在同樣的開墾難度條件下,氣候條件對作物的影響,包括新的移民遷入地適宜種植什麼作物,和作物的成長收穫周期等也會對遷移的風險構成重大影響。由於知識和經驗有限,種植一種新的作物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探索和總結。並且如果不能夠在消耗完攜帶的糧食之前收穫第一茬穀物,開疆擴土的人們就可能糧食供應斷鏈。在寒帶的冬天,就連野獸都難找到食物,新移民往往只有凍死或者餓死的結局。如果作物的生長周期短一些,一年收穫的茬數多一些,人口遷徙遭受飢荒的風險就要小得多了。

  我們看到巴西的人口並不聚集在廣闊的的亞馬遜平原而主要分佈在其東南沿海,印度尼西亞人口的主要集中在爪哇島,而距離並不遠蘇門答臘、加里曼丹等島嶼的熱帶雨林地區人口較少,氣候和土壤也許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還是開墾的難易程度決定了人口的密度。

  我們也看到一般氣候溫暖的地區人口密度大於寒帶地區,也是人口遷移的風險差異決定了人口傳播的成功率。

  人口的遷移是一個自發的過程,不需要什麼計劃。歷來政府所號召的「大開發」型人口遷移,由於違背自然規律,在強制辦法作用消失后,人口往往出現迴流的現象。如中國和前蘇聯,在計劃經濟時代開發邊疆的偉大號召下,大量的青年懷著單純的夢想前往人口稀少的邊疆地區。但是隨著社會自由化的發展,由於經濟原因的推動,邊疆已經由人口流入地變為流出地。經濟規律不會以當權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移民們也不會計算某個地方人均資源的多寡,人口遷徙的動力只在於什麼地方更容易謀生。如果一個地方能夠使人付出同樣的努力下生活的更好一些,那麼就會有移民不斷遷入。

  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我們的祖先幾千年前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並建立了繁榮的中華文明。有些人總把我們國家的貧窮的根源歸結於人口眾多,埋怨祖輩給我們留下一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和龐大的人口基數。但是如果沒有我們祖先的一代代人的努力墾殖,就不會留下今天的城鎮、鄉村,留下一片片可以種植作物的農田,並在我們身上留下的中華民族勤勞勇敢的特性。幾千年的辛勤耕耘,已經使這塊熱土的居民用不著擔心猛獸的侵襲,用不著再為莊稼重新開闢耕地,也不必再去嘗試這塊土地適宜種植什麼作物。相對於未開發地區來說,謀生要輕鬆得多。也正是祖先繁衍下無數可供合作的同胞,我們才能夠合力抵禦自然災害和其他物種對人類的攻擊。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最大的遺產其實正是這塊經改造適宜人類居住的土地,我們只不過需要付出一些較少的勞動就能夠保持和發展這個適宜的環境。需要解決的問題只是如何把同胞們團結起來,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制度,充分把我們的聰明才智使用在推動社會發展上面來。

  由於中華大地特具有的溫度適宜、易於開墾的天然優勢,並且有幸很早就在這裡誕生了這個偉大的文明,幾千年的繁衍必然會是中華民族枝繁葉茂的結果。也正是由於這些特點,即使換成其他民族,生活的這一塊風水寶地上也同樣會開花結果,成長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參天大樹的。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人口密度較低,其實現在這些國家的居民主要是歐洲等地移民的後裔。它們人口還比較少,不過是因為它們都是只有兩三百多年的開墾歷史。當歐洲人的種子飄落到美洲大陸的時候,中華民族早就已經是一棵枝繁葉茂的千年古榕了,這些當然是不可能同日而語的。我們還應該看到美利堅民族,在遭受了現代的工業社會少子化寒潮的襲擊下,但是仍然在茁壯成長,人口數量繼續發展。有理由相信在美洲大陸這片土地,同樣具備了溫度適宜和易於開墾的特點,並且建立起了一整套比較科學合理的社會制度,美國的將來也一定會成為一個人口比較稠密的國家。

2497

主題

7532

帖子

3898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898
沙發
cenote 發表於 2010-8-17 09:18 | 只看該作者
中華民族人口眾多的深層原因是古代沒有保險套

同樣是蒙古人種的古代瑪雅,印加人就有保險套所以人口異常稀少
清靜無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23: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