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連載中】應斑竹的要求,我給大家講講我所知道的老北京。。。

[複製鏈接]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18 01:1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北京文物古迹

北京市共有文物古迹7039項。著名的文物古迹有:周口店遺址、長城、古觀象台等歷史文化遺址;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北海、香山等皇宮和歷史各園;天壇、孔廟、潭柘寺、雍和宮、白雲觀、牛街清真寺、西什庫教堂等宗教建築;十三陵、大葆台漢墓等陵墓。
  革命遺址和紀念性場所,在文物中也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有: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八寶山革命古墓、李大釗烈士陵園、長辛店"二七"革命遺址、北京大學紅樓等。
  1949年到1988年,經過考古發掘,又發現許多重要文物,為上宅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石器、商代墓葬,以及不同朝代的陶瓷窯址和石碑、石刻等。
  北京市分別於50年代和80年代進行兩次全面的文物普查。從1957年到1988年底,分別由國務院、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189個,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個。按時代劃分:
  舊石器時代2個,商周時期1個,秦漢至南北朝時期3個,隋唐7個,遼代8個,金代11個,元代12個,明代54個,清代42個,民國時期38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11個。
  按類別分:
  古代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145個,古墓7個,古代文化遺址10個,革命遺址和革命紀念建築物22個,石刻及其他文物5個。
  另外,還要區、縣人民政府公布的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43個。


周口店遺志

周口店遺址中國主要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房山區周口店村西的龍骨山。距市區48公里。通常指龍骨山上8個古人類文化遺址和哺乳動物化石地點。從1929年起,已編到第25地點,大多數地點在周口店附近。
  周口店最早發現的地點是第6地點,是瑞典科學家安特生於1918年發現的。1921年安特生、美國古生物學家格蘭階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斯丹斯基,發現了周口店第l地點,同年發現了周口店第2地點。1927年步達生將周口店發現的三枚人的牙齒正式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這一年是周口店正式遺址開始發掘,中國地質學家李捷參加發掘工作,並發現了周口店第3和第4地點,瑞典古生物學家步林也是新地點的發現者,1929年裴文中發現了第5、7、8地點,找到了「北京人」第一個頭蓋骨。同年將已發現的地點,以「北京人」遺址為第1地點,其餘的依序編號及至第9地點。在20號地點以前,包括山頂洞,或為裴文中領導下或為賈蘭坡領導下發現的。第20至24地點是在賈蘭坡領導下找到的。
  「北京人」遺址位於周口店村西。有兩座東西並列的山丘,東邊的一座有一個大山洞,俗稱猿人洞,1929年後,叫周口店第一地點,東西長約140米,中部最寬處約20米。
  「北京人」在周口店居住的時間,大約從距今60多萬年開始,一直到距今20多萬年;「北京人」文化早期從距今60多萬年到距今40多萬年前,中期為距今40―30萬年,晚期為距今30到20多萬年前。
  周口店第1地點從1921年發現和發掘起,已下挖了40多米。宛如一口深井。已挖堆積還不到全洞堆積物的一半。
  「北京人」化石從第ll層至第3層均有發現,共出土骨頭6具、頭骨碎片12件、下頜骨15件、牙齒157枚、股骨7件、脛骨l件、肱骨3件、鎖骨和月骨各1件以及一些頭骨和面骨破片。這些「北京人」遺骨分屬40多個體。但絕大多數人化石,在珍珠港事變前後,下落不明。現存的第1地點的人化石,保存在我國的有7枚牙齒、1段肱骨、脛骨1段、頂骨和枕骨各1件以及一具保存完好的下頜骨;1927年以前發現的三枚牙齒則在瑞典,由早期周口店工作的步林保管著。
  在周口店第l地點發現用火遺跡,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提前了幾十萬年。包括五個灰燼層、兩處保存很好的灰堆遺存,燒骨則見於有人類活動的各層,此外,還發現燒過的朴樹子、燒石和燒土塊,甚至個別石器有烤灼的痕迹。對用火遺跡的研究,可知「北京人」不僅懂得用火,而且有控制火和保存火種的能力。燒火的燃料主要是草本植物,也用樹枝和鮮骨作薪。
  石器是「北京人」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人」創造了三種不同的打片方法,主要用砸擊法,生產出長20一30毫米的小石片;常見長度為20―40毫米;工具分兩大類,第一類包括錘擊石錘、砸擊石錘和石鑽,第二類有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雕刻器、石錐和球形器。


東魏武官三年刻石

東魏武定三年刻石位於門頭溝區河北鎮西北部的山坡間。文字鐫於一塊巨大的青色石岩上,於此可俯視西部永定河故河道。此地山坡土地上還可依稀見到夯土牆基痕迹。這塊刻石內容與史書記載史實吻合,是北京地區發現的年代較久遠的刻石文字。

居庸關關城雲台

  居庸關關城雲台原是居庸關城的一座過街塔的座子,位於關城中心。雲台最早建於元至正年間(1345)。它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台基下部約15米。從外觀上看,是1座下大上小的石台,台正中有l道券門,門寬6米,高7米,券洞長17米,馬車可以暢行。據載,初建時,雲台上原有3座石塔,名過街塔,塔毀后,在原址建1座廟宇,1703年被大火燒毀,最後只剩下現在的雲台。雲台的雕刻主要集中在券門和券洞內,券門上兩旁刻著交叉金剛杵組成的圖案,象、怪獅、卷葉花和大龍神,正中刻有金翅鳥舌;券洞內兩壁的四端刻四大天王像。這種由許多石塊拼起來的大幅浮雕,在中國雕刻史上是不多見的。四大天王像之間刻有梵、藏、蒙、西夏、維吾爾、漢6種文字的經文,對中國佛典和古代文字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券頂上布滿「曼陀羅」花圖樣,花中刻有佛像,是元代石刻藝術中的代表性的作品。

金河堤碑

金河堤碑位於海淀區頤和園綉漪橋南長河西岸邊,為漢白玉石質,因年久字跡已難辨認。金河一名源於金海。元明時引西湖水入白浮堰的出水口,恰在今金河堤碑偏西側,這裡至今河渠遺址仍然可見。據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金河碑詩,乾隆修建清漪園、疏浚金海時,發現金代河道,因年久淤塞,為了解決從長河引水,將金河渠廢棄疏通長河。金河堤碑今尚完整,仍立置於昔日金河渠入長河口處。此碑是研究京西水利交重要實物資料,定為海淀區重點保護文物。

番字牌石刻

番字牌石刻位於密雲縣城北部65公里的一座小孤山。山東西長50多米,最高處7―8米。在小山的南面石壁上刻有20多組文字,長期無人辨認。1987年經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的專家們鑒定:石壁上的番字系北方少數民族的文字。其中,有梵文(古尼泊爾文)、蒙文和藏文,文字的內容是佛教的「六字真言」。在東山坡上,有一塊高2米多的立石,石的東面石壁上刻有一個大型番字,字高1米有餘,寬約30厘米,為佛教的「十自在畫」。刻字的時間為明清時代。為密雲縣重點保護文物。

大寒嶺關城


大寒嶺關城位於門頭溝區軍響鄉呂家村東1.5公里大寒嶺上,京西古道重要關隘之一。建於明代。關城面東而立,由青磚券石砌築。古道從城台券洞下通過。城台東部為一平緩山坡,舊有古松數株,有毗盧寺遺址,寺殿宇三層,建於明,康熙間及乾隆五十年(1785)均曾重修,名觀音菩薩廟。道光四年(1824)又經重修,稱大寒嶺毗盧寺,又添建文昌閣、窯神廟、茶棚。寺前古井至今可汲水。

鳳凰廳

鳳凰亭位於房山區燕山辦事處鳳凰亭路的東側山坡上。是一座重檐攢尖頂的石砌碑亭。亭內豎有清雍正九年(1731)石碑一方,陽書「聖德光昭西山儀鳳碑銘」。

松堂

松堂位於香山團城演武廳附近。原是焚香寺旁的小敞廳「來遠齋」。焚香寺建於清乾隆十四年,是高宗皇帝來 團城閱兵時休息之地。來遠齋坐西朝東,結構全部用漢白玉石建造。白石枋柱上,有對聯、橫額。廳內有用紫石雕琢的寶座,座後為一石屏風,上刻乾隆手書讚美健銳雲梯營的詩和序。石敞廳後有古樸的疊石,玲瓏剔透。敞廳為近百株白皮松包圍,松堂之名由此而來。

土地祠

土地祠位於南新華街。曾為安平水會所在地。祠后曾有豐泰照相館,為北京較早開業的照像館。清末,譚鑫培 在此拍攝《定軍山》影片,為北京攝製活動電影之始。每年廠甸會期,書賈在此設攤,古玩商又多借房陳設字畫出售。1949年後改為南新華街小學。

翠明庄

翠明庄在東城區東安門大街1號。為三層中西合璧綠琉璃瓦頂式樓房,大門為硬山調大脊,上覆綠琉璃瓦,帶吻獸、垂獸及小獸。門坐西朝東。主樓中間為三層,兩側樓高二層,面闊17間,約寬50米。原是30年代梅蘭芳所購準備蓋戲園的地皮,後為勵志社招待所。1946年後一度成為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工作人員住所。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山頂洞

山頂洞人文化遺址是1930年發現的,1933年和1934年進行了發掘,已挖完。山頂洞文化的底層直接堆積在「北京人」遺址的第1層上。山頂洞洞口向北,發掘時被拆除,所見向北的口是人工開鑿的。山頂洞遺址由四部分組成:洞口,人室、下室和下窨,前三部分都發現有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下窨只發現完整的動物化石。
  山頂洞的洞口高4米,下寬約5米;上室東西長12米,南北寬8米,上室西部有一陡坎,向西傾斜,表面有厚層的石鐘乳,下室在此斜坡的底部。下窨在下室深處。
  在山頂洞發現了三具完整的人頭骨化石以及其他解剖部位的化石多件,總計有lO個個體或稍多,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發現人類化石最多的。
  在下室,發現一老年男性、中年女性和青年女性頭骨各;具,在老年頭骨的左側發現穿孔的介殼,穿孔的狐狸犬齒,在骨盆和股骨周圍找到赤鐵礦粉和赤鐵礦石,這表明,下室是一處公共墓地,也是至今所知國內這個時代唯一的墓葬遺存。從山頂洞出土的石器,人工痕迹清楚的有25件。做石器的原料主要是石英,還有燧石和砂岩。打石片的方法有兩種,砸擊法和錘擊法,山頂洞人文化的主要標誌是應用磨光技術和鑽孔技術,製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製品和大量的藝術品。
  骨器,除了一些打擊骨器外,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枚骨針。這件標本保存尚好,針眼上緣殘缺,下緣至針尖保存完好,長82毫米,針身渾圓,針尖如芒,針眼由殘存部分看,是挖刮而成的,而不是鑽出來的。由此發現可知山頂洞人已懂得縫衣禦寒。
  在山頂洞人遺址內發現裝飾品共141件。穿孔的小礫石一件,各類穿孔的獸牙125件,包括狐狸的上下犬齒29枚,鹿的上下犬齒和門齒29枚,野狸上、下犬齒17枚,鼬的犬齒2枚,虎的門齒1枚,還有2枚殘牙可能是狐狸或鼬的;穿孔的海蚶殼3個,鑽孔的青魚眶上骨l件以及有刻道的骨管4件和石珠7件。
  山頂洞文化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由於赤鐵礦石和海蚶殼的發現,可知其活動範圍的擴大,北至宣化,南達海邊。
  周口店第4地點位於第1地點南約100米處。系1927年李捷和步林發現,1937―1938年進行試掘,發現了一些哺乳動物和少量石器。1967年在第4地點北端發現了一個「洞口」,故又有新洞之稱。1972年在該地點西側修路,挖掉部分堆積,發現灰燼層,十多種哺乳動物化石。1973年正式發掘,發現了哺乳動物化石、一枚人牙、用火遺跡和數十件石器。
  第4地點其前部是南北走向的裂隙,最寬處約5米,堆積厚度約6.5米,後部為洞穴(「新洞」),洞的走向先向北,而後折向東南。堆積物可分為上下兩部,下部呈灰黃色,下部顏色略紅,第5水平層(在深5米處)化石較多。人牙化石發現於第5水平層,是一枚左上第一前臼齒,與「北京人」同一牙齒比較,有明顯的不同,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的代表。
  用火遺跡有灰燼層,見於底部。石器數10件,原料基本上是石英,打片方法有錘擊法和砸擊法,石片長度多在30一40毫米,工具有刮削器和尖狀器,其中以1938年發現的一件喙形尖狀器最精緻。這個地點的哺乳動物組合有33個屬40個種,其中現生種佔82.5%,絕滅種佔17.5%。其時代介於「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
  周口店第13地點1933年10月,在步達生領導下,在龍骨山南約l公里處發現了新的化石地點,命名為第13地點。發掘工作在裴文中領導下進行,從1933年10月到1934年6月,挖土約400立方米,獲化石161箱和少量的石器。
  從這個地點出土的哺乳動物化石共36種,其中大多數是大型動物,食肉目動物占可鑒定的動物的1/3。在這個動物組合中,比較有意義的種屬有變種狼、中華縞鬣狗、最後劍齒虎、上丁氏鼢鼠、擬布氏田鼠、拉氏豪豬、三門馬、梅氏犀、葛氏斑鹿、扁角腫骨鹿、德氏水牛和碩彌猴等。這個地點還發現文化遺物,有砸痕的礫石和石片,燧石做的梯形石片,其下緣還可見到清楚的使用痕迹;脈石英小礫石做的單直刃刮削器,可供割切之用;原始型的尖狀器,小型砍砸器。從這些為數不多石器材料可知當時人打片用兩種方法:砸擊法和錘擊法,修理工具用錘擊法,並已有3種工具:刮削器、尖狀器和砍砸器。
  第13地點的時代相當於中國猿人文化早期,因為這兩個地點含文化遺物的地層都發現扁角腫骨大角鹿、上丁氏鼢鼠和原始型的尖狀器。
  周口店第14地點在第l地點南偏西的一座低山上,因其地盛產魚化石,當地叫魚嶺,兩地相距約2公里。1933年作過化石採集,經張席|教授研究,鑒定為兩個種,長達12毫米的大脊椎因材料不足,末作鑒定。
  該地點長25.9米,寬8米,為南北向洞穴,堆積分為三層,上層為洞頂破壞后堆積的紅土和表土,中層為石鐘乳層,下層為膠結的或未膠結的泥沙層,魚化石出於此層,並只限於上部的1米厚的堆積和近底部的14厘米一薄層,中間有厚約3.7米的砂岩層隔開。已發現的魚化石總數約2000尾,保存很好,能看到骨架、鰭、鱗片,甚至可看到肌肉的輪廓。在周口店陳列館里,有一塊「魚壁」。
  已發現魚化石最長的400毫米,最短的57毫米,一般為150―250毫米。種類僅4種:席|刺趴是新種,雲南趴、四川趴和短頭趴。在這4種魚中,有兩個絕滅種,趴魚現只生長在長江以南,刺趴現產長江流域。

洞溝石窟

洞溝石窟位於延慶縣張山營鎮東門營村西北海坨山麓,為一狹窄的沙礫花崗岩石谷,因石窟得名。谷內三面石壁,布滿一排排座向不一、或圓或方的大小石窟。部分洞口已經坍塌。洞內鑿有石室。多為3間1套,正中是居室,右為灶房,左為儲物間。室內設有石炕、石枕、石窗、壁櫥、燈台、氣孔等,檐前有水溜直通住室,似是供接雨水用的裝置。灶房內鑿有鍋台、煙道、儲物間設石條桌。此外,還有馬圈石室,內鑿馬槽,每室可養馬3―4匹。中心部位有處較為寬敞的室,上下兩層相通、門前鑿有石柱,室高 1.8米,深6米,內設方形石台,當地人稱為「官堂子」。洞與洞之間布有排列有序的小孔,據初步統計,洞溝石窟共有石窟117個,350多個開間。此外,海坨山內尚有朝陽洞、焦家洞、蓮花洞等多處石窟群,形制構造多與洞溝石窟相似。對於延慶西北山區石窟,有人認為是唐時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奚族的住室。吳族源於東胡鮮卑系統,早期居住於遼西,起初是一個以射獵、游牧為生的部族。興起於漢,隋時已有五部,盛於唐、遼、金、元,以後不見於史冊。

華表






  華表又稱「謗木」,相傳始於堯舜時代。最初這種「謗木」多豎立在交通要道,供人們寫諫言,評論時政,同時也能起到路標作用,漢武帝時始稱華表。后多設在橋樑、宮殿、城垣或陵墓前做為標誌,並逐漸演變成為建築物旁的裝飾品。立在陵墓前的叫「墓表」,多數為石造,柱身雕有蟠龍等紋飾,頂端是雲板或蹲獸,表上的蹲獸叫「望天 輟薄L彀裁拍諭狻⑹輟⒈本┐笱Ф劑⒂謝懟









將軍關

將軍關又名將軍石關,位於平谷縣靠山集鄉將軍關村。是萬里長城北京段最東端的一個關口。建於明代,正關上有3層敵樓,內牆有券門可出入,門南為演武場,正關東側是水關。現存水關東側一座敵樓台基和一段城垣。城內有一柱形巨石,高10米有餘,稱「將軍石」。

大峪溝摩崖石刻

大峪溝摩崖造像位於房山區張坊鎮。距房山城西南約40公里。在面朝南的青石斷面上,有造像兩龕。右側一龕高0.88米,寬0.98米。中為佛祖釋迦牟尼坐像,兩側各為其弟子或金剛力士,頂部為二飛天。共有造像9尊。龕的兩側有題記。左側一龕高1.7米,寬O.85米。有釋迦牟尼垂足端坐造像。右側一直為唐代;左側一龕較之前者稍晚。與雲居寺唐塔上人物浮雕同屬一種藝術風格。為房山區重點保護文物。

十面碑

十面碑在密雲縣新城東門外路北原八蜡廟院內。佔地540平方米。廟的方位坐北向南。山門內有兩座亭式十面碑,分立在南北甬路的兩側。十面碑原稱為「燕山勒功碑」,碑高約有5米,碑頂、碑身、碑座均為青石雕刻對砌而成。十面碑的碑首呈傘狀,頂部有一葫蘆式帽頂;碑身近圓幢形,共分lO個平面,每面由高30厘米、寬50厘米的青石磨光對砌而成,石面有豎刻碑文,碑座稍大於碑身。全碑的整體造型遠看象亭、近瞧似幢。十面碑上鐫刻著明朝名將領戚繼光、譚綸調任北方練兵駐防、治軍征戰的事迹。碑文由明代萬曆元年(1573)兵部侍郎汪道昆所撰。為密雲縣重點保護文物。

吉安所

吉安所在東城景山東街吉安所右巷10號。是清代宮眷死後停靈的處所。在明代,此處為司禮監。司禮監是明代內宮中最有權勢的衙門,設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吉安所現存儀門3間,西有順山房5間。北為停靈大殿。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郊勞台

郊勞台位於房山區良鄉大南關外。俗稱接將台。皇帝迎接出征將士歸來之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建。台亭八角形。有漢白玉碑亭一座。亭分兩層,每層8根石柱。碑上刻有乾隆郊勞記事詩。台四面有磚砌圍牆,尚存無蓋漢白玉碑亭及亭內石碑。石碑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二十七日立。郊勞台是研究清史的重要實物資料,為房山區重點保護文物。

當鋪李

當鋪李在東城東直門北小街內的門樓衚衕3號、5號。原為李姓人開設的當鋪。3號和5號原為一院。坐北朝南,臨街為一面磚牆,類似城牆。大門開在西邊,現為5號。門上部有一碉堡狀磚砌方樓,為t望台,上有六孔,可以暇望、守衛。因形似炮台,又屬李氏,故俗稱炮台李。門框為石質,鐵門,鐵門內還有可推拉的鐵柵欄。大門內上有一樓口,登梯子可進入t望台。5號院有倒座3間,北房5間,東西廂房各3間,東部有走廊通往後院,後院有5間后罩房。為東城區重點保護文物。

詹天佑銅像

詹天佑銅像位於延慶縣京張鐵路的青龍橋車站。詹天佑清咸豐十一年(1861)四月二十六日生於廣東省南海 縣,清同治十一年(1872),考取公費赴美留學。清光緒七年(1881)六月,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雪菲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同年八月回國。曾先後任福州船政學堂和廣州水陸師學堂教員。清光緒十四年(1888)任天津鐵路公司工程師。1905―1909年間主持修建京張鐵路,為中國第一代鐵路工程專家。1919年4月24日在漢口仁濟醫院病逝,享年59歲。同年在青龍橋車站豎立一座詹天佑全身站立銅像。詹天佑墓,原在海淀區萬泉庄,1982年5月20日遷至青龍橋車站。墓室是由半浮雕的九塊花崗岩石塊與一個潔白的漢白玉石半圓冢所組成。冢下為墓穴,其內擺放著詹天佑先生及夫人譚菊珍的骨灰盒。墓碑是用花崗石鑲邊黑色大理石,其上刻寫著500餘字的「詹天佑先生生平」。並建詹天佑紀念館。

魏太和造像


  魏太和造像位於海淀區車兒營村北。是北京僅存的最古石造像。雕造年代是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石佛身高1.65米,立在高1米多的石雕須彌蓮花石座上,兩耳垂肩,袒胸赤足,右手平舉胸前,左手自然下垂過膝,斜披袈裟,長袖垂地,下系羊腸大裙,衣紋以凸線表示。石佛的後面有高2.2米的背光,背光的背後,自上而下橫向排列了12排、124個小佛像。小佛一般高為12厘米,最小 的一個高4厘米。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密雲文廟

 密雲文廟位於密雲縣城內鼓樓東大街路北。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始建。佔地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正院前有牌樓式大門。分3個門,中間為欞星門,東為金聲門,西為玉振門;門內有人工鑿砌的「泮池」,池上建有兩座並列的單孔小石橋(即密雲縣八景之一的「三步兩座橋」)。東西各有廂房3間,東廂為名宦祠,西廂為鄉賢祠。過泮池即戟門,戟門3間,即「三門」,另有東西角門各1個。主建築大成殿5間,東西兩廡各7間。大成殿的後院還有明倫堂、尊經閣、學署、崇聖祠和啟聖殿,東跨院有文昌殿,西跨院有節孝祠。除大成殿外,其餘建築均拆除。大成殿通高10米,總面積181.48平方米。是密雲縣僅存的一座明清殿式古建築。

牌樓

  牌樓亦稱牌坊。為高懸牌匾而建的紀念性或裝飾性建築物。常立於廟宇、陵墓、衙署、園林門前或路口,北京的牌樓按建築材料分,有木牌樓、琉璃牌樓和石牌樓等;按規格分,有兩柱一間、四柱三間、六柱五間等;按用意分,有貞節牌坊、功德牌坊、山門牌坊和街道牌坊等。北京曾建有牌樓百餘座,現存70多座。
  木牌樓木製牌樓一般雕刻精細、彩繪鮮艷。北京最大的木牌樓是正陽橋牌樓,位於正陽門箭樓前,六根衝天柱夾著五間樓門,故亦稱前門五牌樓。1949年前後朽毀。東四牌樓由思城坊、仁壽坊、保大坊、明照坊組成。東四一名即由4座牌樓而來;西四牌樓則由金城坊、鳴玉坊、積慶坊、安福坊組成。東長安街東口的牌樓叫澄清坊,西長 安街西口的牌樓叫咸宜坊,因東、西長安街各只有一個牌樓,故俗稱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1949年後因拓寬馬路,這些牌樓被拆除或遷移,舊有地名沿續至今。國於監街兩端各有一座單間牌樓,每座有四柱三間,柱頂為琉璃葫蘆帽,牌樓兩側各有一懸空樓。北海公園內的牌樓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永安橋南面有積翠坊,北面有堆雲坊;普安 殿前有北京牌樓中樓柱最短的龍光坊;天王殿前有須彌春琉璃牌坊;小西天有東西南北4座琉璃牌坊;陟山橋前的牌樓有5條橫樑和緊密排列的如意斗拱。雍和宮有三座四柱三間的牌樓,乾隆親筆題寫的金字刻在漢白玉牌匾上,兩旁的絛環板為雙面透空木雕龍鳳戲珠圖。現存的木牌樓還有:頤和園排雲殿前的牌樓、潭拓寺山門牌樓、牛街清真寺牌樓、白雲觀牌樓、北長街福佑寺牌樓,原三座門大高殿「弘佑天民」牌樓已移至中共中央黨校。北京曾有一些牌樓建於元代毀於明末:阜時坊、發祥坊、日惠坊、正東坊、正西坊、南薰坊、明時坊、崇教坊、昭回坊、靖功坊、買春坊、金台坊等。據史書記載,圓明園共有牌樓11座,其中最珍貴的是鴻慈永v牌樓和螺絲牌樓。
  琉璃牌樓用彩色琉璃瓦和磚建成。東嶽廟秩祀岱宗坊是最大的琉璃牌樓,也是北京唯一立在道口的琉璃牌樓,它的絛環板和樑柱上的所有圖案都是傳統飾紋寶相花;香山卧佛寺牌坊、國子監牌坊、北海天王殿、小西天牌坊都是琉璃牌坊。
  石牌樓主體由漢白玉石構成。明十三陵石牌樓,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北京市現存最大的石牌樓,五間六柱十一樓,上有浮雕彩繪。其他還有中山公園「保衛和平」坊、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石坊、黃寺石坊和萬壽山的石坊等。

北溝摩崖石刻

北溝摩崖石刻在懷柔縣沙峪鄉北溝村北山溝內。有8處刻字,分佈在長約2公里的山溝里。均為陰文,字體約80厘米見方。是明代官員多次視察邊關的題寫。溝口第l處是橫幅字「警心慎轡」。進溝后距村約500米處東山坡上為第2處,豎刻「觀瀾」2個大字,其左側有「懷野」 2個小字。再往裡路西有兩處石刻:一處為橫刻「秦皇舊址」,一處為豎刻「李逢時書」4個小字。稍北邊一塊巨石上豎刻「秦皇舊址」。第5處豎刻「亟關彌險」。第6處豎刻為「名關」,在其左方刻有「少山」2個小字;第7處豎刻「天限華夷」4個大字,左旁有「懷野」2個小字;第8處橫刻大字「蒼岩翠相」,在其右首有豎刻的小字「萬曆」,其左下有豎刻的「李逢時書」4個小字。這8處刻字除村口第l處缺「轡」字外,其餘7處保存完好。

千手千眼菩薩銅造像

千手千眼菩薩銅造像萬佛延壽寺遺址中的明代千手千眼菩薩銅造像是北京現存最大、造型最優美的銅鑄菩薩雕像。萬佛延壽寺遺址位於丰台區大井村東。據殘存的「寶塔碑記」載,萬佛延壽寺建於明萬曆元年(1572)。寺廟早已塌毀,菩薩像位於寺內後殿大悲閣的廢基上,從蓮座算起高8米,頭飾寶冠,冠下為三張女像臉,臉型圓而稍清瘦,神態端莊含蓄。像身左右原有24隻手,大部殘缺,僅存的4隻手,姿勢各異,顯示手指的細柔靈活。像身著短衣長裙,兩側垂有飄帶,通身飾瓔珞。衣裙上線刻荷花、卷草等紋飾。佛像足踏蓮座,座的正面浮雕二龍騰雲。銅像分三段鑄造,然後雕刻加工而成。

通縣文廟

通縣文廟位於通州鎮大成街北。僅余大成殿5間,另有殘碑1塊,系康熙十四年重修碑記。

中山寺觀音廟

中山寺觀音像位於房山雲居寺西l公里。中山寺已 不存,可觀音像卻完好保存。它面向東,坐落在石洞內,用 艾葉青石精雕而就。始建於明末清初。觀音像高1.9米, 蜷足端坐,一隻手五指向上置於胸前;另一隻手平伸在腿 面上,手心向上,赤足。為房山區保護文物。觀音像前有 清泉。

旭華之閣

旭華之閣位於香山南麓。其地原為中峰寇遺址。乾隆二十七年,清高宗弘曆下詔在西山風景區仿照山西五台山殊像寺的建築和布局建立寺院,取名「寶相寺」。旭華之閣是寶相寺的主要建築,為無梁殿結構,其檐下嵌有石刻橫額,上書「旭華之閣」,為乾隆皇帝御筆。殿內立有二塊石碑,左面鐫刻文殊菩薩的畫像及乾隆三十二年的御筆題詩;右面是乾隆二十七年立的御制寶相寺碑。殿內正中供奉文殊菩薩塑像。旭華之閣后原建有香林室、園廟、方廟、牌坊等諸多建築,現均已不存,只有旭華之閣保存尚好並經重修。

觀音院過街樓

觀音院過街樓位於宣武區官菜園上街。坐落在官菜園上街和自新路之間,西觀音院在路西側,坐南朝北,四層殿;東觀音院在路東側,只有房5l間。兩院之間有過街樓相接,樓下形成一個門洞,是舊時北京唯一殘存的過街樓實物,過街樓是北京寺廟建築的一種特殊形式。過街樓南面有「覺岸」2字,北面有「金繩」2字,系道光十年(1831)四月所刻。為宣武區重點保護文物。

中山會館舊址

中山會館舊址在宣武區珠朝街5號。相傳為明代權臣嚴嵩的花園別墅,分前、中、后3大院,大門內是一座木影壁;繞過去便是大客廳,客廳的四周有迴廊環繞,另外有魁星樓、戲台、假山、亭樹、水池、小石橋、什錦窗院牆等。中山會館的前期是廣東香山會館,由唐紹儀創辦,后更名為中山會館。廣東青年會在這裡活動過,後來又成立 了「中山少年學會」。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沙發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18 01:32 | 只看該作者
紫禁城中軸線:地球子午線

公元1406年,明永樂皇帝朱棣決定遷都北京,修建紫禁城,為了突出皇權至上,建築藝術家們用藝術手法,巧妙地處理了建築、美術等領域之間的內在關係,設計出了一條神秘奇特的中軸線。



  紫禁城的中軸線是指午門―――神武門之間960米長的軸線,這條中軸線是突出「正」和「中」的中心部位,所以象徵明堂、路寢的主殿堂建在這裡,同時它亦是向心對稱各級建築為依據的軸線。明清兩代時,中軸線是以皇城為準,即南起大明門,北至景山長度為2500米,這條中軸線不僅是皇城的中軸線,而且與北京城的中軸線完全重合,即南起正陽門北至鐘樓,明嘉靖年間增修外城,中軸線延伸至永定門,全長8公里,如果將此線南北延伸則是地球的子午線。


  建築師們截取地球子午線的一段作為皇家建築的中軸線約始於元代,似乎時間並不太長,但其淵源卻悠悠遠遠。「中國」含有「中央之國」的意思。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有中央子午線的概念,但由於歷代皇室建築分散,未居都城中部,故未引起建築師們的注意,直至元大都興建,以零為起點的設計,注重了布局和檔次,為了突出皇宮才將其中軸線與城市規劃的中軸線重合,亦即與中央子午線重合,以此強調中央子午線在建築中的重要作用,明清以來,建築師們一直遵循這個原則。


  清康熙48年,清政府確定了京城中軸線為具有科學意義的「本初子午線」,即零度的地球經線,但這條科學的零度線,並未申報列國承認,故沒有被國際社會採用。直到1884年,國際會議才通過了英國格林威治天文台的經線作為零度經線,即本初子午線,此時已經比中國首次提出晚了175年,由此說其實世界的中心線應該是北京城的中軸線。


  作者註:據個人計算,如果以北京城中軸線為本初子午線平分世界經線,剛好可以分盡,而不會出現格林威治天文台本初子午線劃分經線的餘數)。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3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18 01:33 | 只看該作者
京郊為何有許多楊家將地名

掛甲塔、刀劈崖、東北旺、西北旺、亮甲店、六郎庄、點將台、七郎墳……



  提起楊家將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在北京地區也流傳著許多楊家將抗遼的故事,並有一些地名與之相關,其中多集中在海淀、昌平和密雲等區縣。


  在海淀區香山有個「掛甲塔」村,傳說楊七郎一次獨自去搬兵,在山下與遼兵相遇,他一見寡不敵眾,便逃到山上,並將身上的盔甲掛在一個小塔上,巧妙地騙過追殺他的遼兵,於是這個小山村被叫成了「掛甲塔」村。離此不遠,有一山崖,如刀劈一般,人稱「刀劈崖」,據傳楊門女將穆桂英追擊遼兵于山下,眼看遼兵要逃過山口,她急得一揮手,綉絨大砍刀便朝遼兵逃去的方向飛去。因為用力太猛,大砍刀一下子砍在了山頭上。只聽得「咔嚓」一聲,山頭被砍下了一半兒,五百多遼兵被埋在了山下,後來人們就把她用綉絨大砍刀劈成的那座山崖叫成了「刀劈崖」。在頤和園北面不遠處,有座「望兒山」,當地盛傳在遼宋爭戰時,這裡是宋軍的營地。佘太君的兒子帶兵和遼軍交戰時,佘太君常在此登高望兒,擂鼓助陣,後人為紀念她,便把這山叫成了「望兒山」。她所望見東北方的村子被叫成了東北望(東北旺),西北方的村子叫成了西北望(西北旺)。受這一傳說影響,離此山不遠的羊(楊)坊和韓家川兩個村子據說是楊家將和遼兵韓昌駐紮的地方,數百年來有著「楊韓不通婚」的習俗。直到1990年兩村的一對男女青年才衝破歷史的隔閡,結為姻緣。由望兒山往北數里,有個地方叫「亮甲店」,傳說有一次楊六郎率兵路過此地遇大雨,於是就地宿營,雨後晾甲於此,故得名「晾甲店」,後來按此諧音,叫成了「亮甲店」。頤和園東牆外有個村子叫「六郎庄」,最早叫「牛欄庄」。傳說北宋時楊六郎與遼兵交戰受傷,曾在此村養傷,還除掉了村裡的一個惡霸,人們為了紀念他,把村子叫成了「六郎庄」。


  在昌平區有一條長達數十里的關溝,在一面峭壁上有一幅石浮雕人像,傳說這是楊家將中鎮守三關抗遼大元帥楊延昭的影像,得名「六郎影」。在老峪溝有個村子叫「了思台」,據傳穆桂英曾在此生子,但因戰事危急,只好把愛子暫放在密林中的一個山洞裡,派一名隨身侍女護養,她便流著淚水又殺向敵陣。當地人們為了紀念楊家將,把穆桂英撂下孩子的地方叫成了「撂子台」。隨著年深日久,後來被叫成了「了思台」。離此不遠殘留著一處斷壁殘牆的遺跡,相傳是楊六郎當年在這裡築起的「攔馬牆」,他在此屯兵養馬,準備與遼兵再戰。此外在居庸關下還有一處穆桂英點將巧退遼兵的「點將台」。


  在密雲縣番字牌村北有一條大川,叫野馬川,相傳一次楊六郎打仗從此處路過,碰到了一匹馬在河川里戲水,他一眼就看出這是寶馬良駒,便從岸上一躍,飛似的跨到馬背上,從此這馬成了他的坐騎,與他一起馳騁於殺場,「白馬關」由此得名。在「白馬關」外,有兩個村子,一個叫「司營子」一個叫「馮家峪」,奇怪的是「司營子」里沒有姓司的,「馮家峪」里沒有姓馮的。原來是當年穆桂英與遼兵大戰時,在這裡被撕破盔甲,遼兵敗退後,她坐在村邊縫補盔甲,為了紀念她的功績,就把她撕甲的村子叫成了「撕甲營子」,把縫甲的地方叫成了「縫甲峪」,日子一長,就給叫白了,叫成了「司營子」和「馮家峪」。在古北口萬壽山有一座土包墳,墳前立著一塊石碑,上刻「七郎墳」三個大字。傳說楊七郎隨老令公去抗敵,由於中了奸臣潘仁美的計,在古北口關前被亂箭射死後,又被扔進河裡。後來被當地的老百姓發現,撈上岸后被祭奠一番,然後埋在了萬壽山,並刻碑紀念。


  此外在延慶、平谷、大興、門頭溝、房山等區縣也有一些與楊家將有關的傳說和地名,都帶有傳奇色彩。


  楊家將真的涉足北京地區嗎?從史料上來看,楊家將抗擊遼敵主要活動于山西和河北中西部地區,往北最遠到過易水河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易縣、淶源、涿州、霸州和雄州(今河北雄縣)一些地區,而楊六郎鎮守的「三關」指的就是雄州曾有過的一個關口―――瓦橋關。從周世宗北伐以後,直到北宋末年,遼朝滅亡,周、宋都在霸州到雄州一線與遼對峙。雖說宋太宗曾經兵臨遼南京(北京)城下,但最後還是大敗而回。所以說楊家將的人馬並沒有到過北京地區。各區縣的地方志中也沒有關於楊家將活動的確切歷史記載。那為什麼會在京郊地區有許多關於楊家將的傳說和地名呢?原來這是後人按照自己的想象和願望附會上去的。


  楊家將的歷史資料雖然簡單,但傳說十分豐富。一些人物其實在歷史上並沒有,多是通過戲劇、演義、評書、傳奇故事等形式,被「發揚光大」了。人們被楊家將英勇抗敵的故事所感動,更仰慕他們的英名,於是就根據自己的想象和願望將一些故事附會於周邊的景觀上,並經過世代相傳,越傳越廣泛,越傳越真實。但歷史終歸是歷史,被後人所演繹的只是民間傳說而矣。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4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18 21:45 | 只看該作者
老北京西洋景


傳教士的足跡

    在宣武門東大街的路口。常有一幫老人在下棋,落子噼叭,叫聲四起,而他們的身後則是那靜得出奇的院落,高大的院牆鎖閉著一座灰黑色的建築,它象個長方形的盒子,兩頭山牆高起,雕飾著精美的圖案,十字架高高地豎立在上而。這就是傳教士利瑪竇建立的天主教堂--雨堂。 十六世紀末,明朝的萬曆年間,利瑪竇為實現他在中國傳教的宿願,來到了這片陌生的土地。在此之前他花費數年學習漢語並且研讀儒家思想,到中國的第一個願望就是參見中國的皇帝。一位江南赴京的大臣也看中了利氏價值,於是帶其來京欲「獻寶請功」。但這位大臣錯打了算盤,當時的京城正展開一場權力黨派的紛爭,別說接待引薦這樣一個外國人,避之都恐不及。利氏在京城一待就是半年,送光了帶來的禮,花光了身上的錢,除了打道回府別無選擇。
    然而,一年後他又來到京城,並且想出了一套中國式的辦事方法。他並沒有急著要見皇帝,而是託人把一套精美的自鳴鐘和西洋琴獻進了宮中,皇上愛不釋手,玩賞整日。上弦的鐘自有停的一天,就在利氏嚷著要走的時候,聖上下詔帶其入宮。從此利氏有了出入皇宮的「特權」。又因有了皇家的背景,士大夫爭相會之。利氏確也不辱使命,以其淵博的知識贏得了眾人的敬仰,當時的士大夫形容其頗通儒術,可以交之。
    有了皇帝的信任,利氏佈道的理想終於得以實現。1605年明朝皇帝賜給利瑪竇神父土地和銀兩在宣武門內建起一座小教堂(今宣武南堂的雛形),真正具有規模的南堂是德那穌會神父湯若望於1650年建造的。
    南堂是一座巴羅克式建築,這種建築風格盛行於文藝復興後期的羅馬等地,當時的教會雖已喪失了很多權力。但由於土地等原因教會仍積累了相當多為財富。於是他們把教堂建得更加富麗堂皇,將古希臘、古羅馬甚至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建築成就都融合了進去,再加上大量貴重石料堆砌、雕琢,使建築華麗得幾近狂奢。從造型上看文藝復興時期文化的影響相當明顯,那種向高向上的衝動減緩了很多,更多的是平靜安詳,那些雕琢細緻的植物,恬美和平的姿態是從前宗教建築所沒有的。
    歐洲的教堂一般都面對廣場,許多盛大的儀式在那裡舉行,在更早一些時期那裡是人們交往的重要場所。而中國的教堂就難以接近了。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中國的教堂與世隔絕呢?
    教堂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西方的象徵,因此每當殖民地矛盾激化的時候,教堂也首當其衝成為犧牲品,南堂在乾隆和光緒年間兩度被燒就證明這點。因而建起高大的院牆,裡面安排上齊備的生活設施,這樣佈道才稍有安全感。1995年修茸一新的北京西什庫府天主教堂(既北堂)與南堂則風格迎異。這是一座典型的展示西方宗教理念的建築。如果您體會到一種向上升華的感覺可能就對上了原創者意圖。哥特式有別於其它風格建築最典型的地方就是那窗門上尖拱的造形既不是古羅馬建築的圓弧,也不是其它一些建築尖角,它是哥特式建築所獨有的那種向上而又不是鋒利的那種尖,它代表了一種精神,大概是榮耀與嚮往。
    教堂的內飾,特別是用彩色玻璃鑲成的門窗也是一大特色。當夕陽透過這些紅黃色為基調,紅、藍相雜色塊時,一種迷濛幻覺就產生了。神秘、安詳,當然還有崇高。這不正是宗教。
    初建北堂得到了朝庭的特許,後來清政府恐其異端而予沒收,英法聯軍打入北京后,清政府才不得已歸還。
    北堂建築面積約2200平方米,若算上塔尖約有十層樓高,相當壯觀。因建在中國,難免有土洋結合的色彩。教堂正面上方是鑲刻著那穌善牧的聖像,而兩側卻各建一中式石碑,上面分別刻有教堂的建造諭旨和滿漢天主教聖經。從建築結構和配置上來講,北堂是很完整的天主教建築群。它內設正祭台、配祭台、唱經樓。除大堂外還有苦難堂、主教府,印刷廠、圖書館、醫院、孤兒院甚至女子中學,規模頂得上一座大學。
座落於王府井大街的東堂是一座羅馬式天主教堂又名聖約瑟堂。它僅比北堂晚五年建成,大概是為了創造獨特的風格,它選用了最傳統的羅馬式宗教建築,它的穹頂和拱形柱廊是建築標誌。它給人的感覺不是上升而是威嚴,這種比哥特式風格形成的更早的建築風格也許跟當時教會的權力有關。
    一座座教堂凝固了不同時代人們對宗教的理解,其實也就是對世界的理解。而利瑪竇千辛萬苦跑到中國也就是為了傳播他的一些理解罷了。

洋人衚衕
    東交民巷原來叫江米巷是京城征米的儲運和集散地。那時候的江米並非今日臘八粥的原料,而是類似今天的水泥。以它制的「混凝土」修建了世界著名的萬里長城,修築了留傳千古的宮庭廟殿。因此這個建材的積散地也就修得又長又直,成為舊京城最長的巷子。
    東交民巷北鄰正陽門是進入內城最便捷而又可為外來人居住的地方,於是做生意也好,進京趕考也罷,都熱熱鬧鬧地聚在了這個地方,真可謂四面八方來客,三教九流彙集。最早加入這個群體的外國人是高麗人和俄國人,他們帶來了人蔘、珠寶和皮毛。生意做大了就涉及到住宿,儲運以至公文的辦理,於是東交民巷附近出現了早期的外事辦公機構,比如四澤館、高麗館等,還有專門辦理外交公文的鴻盧寺,從那時開始,東交民巷成了各國來京的聚居。
    俄國人、高麗人之後英、法、荷蘭、俄、美都相繼在這裡安營紮寨,建大了各自的領地。這裡離皇帝家的院子大近。清政府曾一再建議將圓明園劃為使館,但諸國不同意,堅持在東交民巷辟界。中國人禮貌的送客方式已經不再起任何作用,洋槍洋炮已經頂在了家門口。幾次一邊倒的爭鬥之後,辛丑條約終於承認「大情國允定各使館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各使館管理,中國人民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一千多畝皇帝家門口的地就划給了這些什麼都幹得出來蠻橫的「鄰居」。設立使館區以後,東交民巷確實變成了一個壁壘森嚴的地方。西口是美國兵營,而北口是英軍的校場。繼經濟、軍事侵略之後,這條「洋人衚衕」里又多了幾座別樣的建築,滿足了「洋鬼子」的金融滲透。美國的「花旗」,英國的「滙豐」銀行都相繼設立了辦事處,六國飯店接待來自各國的客商。看著這些傲慢無理而且心懷叵測的「鄰居」,當地居民發出無奈的感嘆。有位硬骨頭的進士貼出對聯,「望洋興嘆,與鬼為鄰」。但更多的「奴俾」為了取悅洋鬼子,成為「假洋鬼子」,他們留著辮子穿著西服,馬褂底下是一雙程亮的皮鞋。相傳北伐戰爭期間六國飯店裡擠滿了這樣的人。
    現今的東交民巷並不是一處供遊人參觀的場所,昔日洋人穿梭的大門已塵封多年,修繕較好的也成了某單位的辦公場所。「拿來」再一次體現出了其特有的魅力,昔日的洋樓改成了旅館,昔日的辦公大廳改成了美容中心。然而,那些異樣的塗色和裝飾仍舊依稀可辨,感染著這一處的空氣。心情寧靜的人們是應該在這條街上走一走的,一如它寧靜的外表。異國情調的面目在歷經滄桑之後已面目全非,而你,還能觸摸到那種新鮮而奇異的感覺嗎?

最後的謝慕
    從教堂到使館,從使館到民宅,無論哪一種方式,西洋文化都從各個角落滲入到了中國這塊古老的土地,拒絕交流已經辦不到。
    英國人最看重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他們接管了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建起了正陽門北京火車站。
    美國人要用他們的文化來培養中國的下一代,於是用部分庚子賠款建起了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
    精明的法國猶太人意識到交往的日益瀕繁建起了北京飯店。
    而西方人在北京古城的最後謝幕,卻是由俄國人完成的。
    與動物園相鄰的北京展覽館也就是原來的蘇聯展覽館是一座輝宏的俄羅斯式建築。這座龐大的建築非常類似於俄羅斯的經典建築傑作聖彼得堡海軍總部大廈。主樓高聳峭立,迴廊寬緩伸展。人們形容俄羅斯這種建築是高聳尖頂通向天堂,對稱的迴廊在擁抱世界,北京展覽館確有這樣一種感覺。
    在這座俄羅斯風格建築中,繁華艷麗的花飾也很誘人。無論是立柱、門廊、屋脊以至底座都鋪滿了花飾。其中多數是以植物的花、葉莖、果的表現為主,另外還有黨徽和紅星,錯落穿插布局得體,繁而不亂,雍榮而不造作,富有韻律感。雖然不像巴羅克建築裝飾那樣通體石質雕琢,但也足以讓人感到凝重而高貴。
這座建築是由原蘇聯中央設計院設計,1953年10月開工,1954年9月完成,建築使用了大量黃金等貴重材料。建成后參觀者盛況空前,無數的蘇聯建設成就和建設經驗在這裡展示,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大增。這恐怕是百年來最受中國人喜愛的外國建築了。
    中國軍事博物館是另一處重要的蘇聯遺跡,和「北展」的宏偉精緻比起來軍事博物館的格調是堅實而莊重,尤其是當你進入正門大廳。就象進入了一個花崗岩砌成的巨人的世界。一圍以上的光滑石柱動輒十幾米高,寬大的走廊足能讓一列火車開過。無論掛像還是掛燈都碩大無朋,使參觀者肅然起敬。這就是俄羅斯人那被世界公認的藝術表現力。那時的中國人確實被蘇聯的魅力征服了,就連中國最重要的建築物--人民大會堂也被設計成了蘇式的。洋人對北京的介入是不光彩的,而這最後的謝幕卻是十分精彩的。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

主題

354

帖子

1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有過貢獻的斑竹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5
冷f 發表於 2004-8-19 00:58 | 只看該作者
有這樣一個碼頭漂泊在風情的都市裡
為我們代來開心 快樂
風物 歷史
謝謝你
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2

主題

354

帖子

110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有過貢獻的斑竹

Rank: 3Rank: 3

積分
110
6
冷f 發表於 2004-8-19 01:01 | 只看該作者
但是你一次是不是發太多了,明天怎辦?

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7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19 01:55 | 只看該作者
今朝有酒今朝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8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19 05:44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孩子的童年玩伴:兔爺兒


說起兔爺兒,別看它個頭不大(大的約1公尺,小的不足3厘米),樣子可神氣了:衣冠畢具,執葯杵,或披甲胄,或衣紅袍。又有騎黑虎的、騎黃虎的、騎鹿的、騎麒麟的、帶蓮花座的、帶雲氣紋的,還有背插靠旗的、頭頂傘蓋的,各式各樣不勝枚舉。兔爺兒的造型注重衣著的華麗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二目直視,三瓣嘴緊閉,臉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莊中有稚氣,活潑生動惹人喜愛。

    現如今,兔爺兒的境況可大不如從前了,除了在春節期間的廟會上,我們還可以見到兔爺兒的身影外,其餘的時候,它可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嘍!遠了咱不提,其實就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初,北京的兔爺兒還很多見呢,尤其是中秋節前,街巷到處都設有「兔爺兒攤子」。即使在日寇侵華期間,兔爺兒依然盛行。老舍先生在長篇小說《四世同堂》中就描寫了當時兔爺兒的特色,說那兔爺兒「臉蛋上沒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畫了一條細線,紅的,上了油;兩個細長白耳朵上淡淡地描著點淺紅;這樣,小兔的臉上就帶出一種英俊的樣子,倒好像是兔兒中的黃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著朱紅的袍,從腰以下是翠綠的葉與粉紅的花,每一個葉折與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鮮明而勻調的彩色,使綠葉紅花都閃閃欲動。」

    那麼兔爺兒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呢?

    先給您講一個傳說故事:有一年,北京城裡忽然鬧起了瘟疫,幾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麼葯也不見好。月宮中的嫦娥看到人間燒香求醫的情景,心裡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到人間去為百姓們消災治病。玉兔變成了一個少女,來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們為了感謝玉兔,都要送給她東西。可玉兔什麼也不要,只是向別人借衣服穿。這樣,玉兔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有時候打扮得像個賣油的,有時候又像個算命的……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兒又是女人打扮。為了能給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騎上馬、鹿,或女騎上獅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內外。玉兔消除了北京城的瘟疫,就回到月宮中去了。可是,她那美好的形象卻永遠留在了北京人的心中。於是,人們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騎鹿的,有乘鳳的,有披掛著鎧甲的,也有身著各種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態,非常可愛。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給她擺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來酬謝她給人間帶來的吉祥和幸福。人們還親切地稱她為「兔爺兒」、「兔奶奶」。

    傳說終歸是傳說。兔爺兒的產生,其實源於人們對月神的崇拜和對神話的確認。有關月亮的傳說在此產生重要影響。月中有兔的傳說始於春秋時代。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反映了神話的內容:一彎新月中並置著口銜靈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這說明漢代仍流傳月中有兔子的神話。河南鄭州出土的西漢晚期畫像磚「東王公乘龍」也出現了玉兔搗葯的形象。1968年,江蘇省丹陽市發現了一座南朝佚名陵墓,墓中出土了兩塊畫像磚,分別表現月亮和太陽,月亮磚中有一棵樹,樹下有一隻搗葯的玉兔,杵臼畢具,十分生動。

    在民間,老百姓們都遵守著「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約,所以,祭月多由婦女承當。通常總是跟在母親身邊的小孩子非常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因此產生了專供兒童祭月用的造像:兔爺兒。

   小孩買回兔爺兒也像成人一樣供養祀拜。清代乾隆年間楊柳青印製的木版年畫中,有一幅「桂序昇平圖」,真實地記錄了當時兒童拜兔爺兒的情景:圖中兔爺兒高坐案上,西瓜、石榴、桃和月餅供放於前;兩童子跪拜,一童子擊磬,神態動人。這種民間節令習俗也傳入宮中,皇家也按民間習俗供奉兔爺兒。清末徐柯在《清稗類鈔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9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19 23:07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土語辭典


收到厚厚六百頁精裝的《北京土語辭典》,真是說不出的高興。它――北京土語,必然是跟我很親近的書,掀開了第一頁,預備先閱讀本書的前言后語(這是一向讀書的習慣),何凡過來了,他拿起了書看了看說:「哪兒的書?咦,編者徐世榮是我的同學嘛!――」「你的同學?我怎麼沒聽你說過?是同名吧!」扉頁有編者的照片,他又說:「是耶,是北師大比我低一屆,是中文系的,而且在師大附中也是低我一班的同學。」我聽了也很高興,問:「你跟他熟嗎?」因為不是同系,又低何凡一班,所以何凡說,他們同在石駙馬大街的師大文學院上課,不過系別不同,少來往,但是記得徐世榮是溫文儒雅一型,人很和氣有禮貌,這照片上的人胖了些,止於此而已。

  我看書前的編者介紹,果然不錯,徐世榮北京市人,畢業師大后,考入「中國大詞典編纂處」,從此以後畢生致力於國語文研究,和國語統一運動。編纂《國語詞典》、《同音字典》等語文書籍五十餘種。研究國語文的專家,在海峽兩岸都有不少,在台的有前輩何容、王玉川等;在大陸的有羅常培、李方桂、黎錦熙等。但是研究北京土語,可真是絕無僅有的只有徐世榮一人吧。

  說明中是說,編者祖居北京,對北京話甚為熟悉。書中的資料即是來源於他自己的生活,把他自己口中所能說、耳中所曾聞、心中所猶記的北京土語彙集起來,收集辭彙一萬多條。真了不起,這一萬多條的辭彙里,又分成《正編》是現在還說的常用土語,無論是語言或事物。《副編》則是清末到一九四七年前後的用語,叫做舊京土語,此種土語雖然陳舊了,但至今有的仍沿用,有的則反映了舊京特有的名物制度、風土人情等,反而是頗有史料價值。

  讀者要先認明,北京話並不等於北京土語,雖然它們的音系是同一的。全國通行的國語是以北京話為準,但北京土語則是縮在北京這個圈子裡,不是全國通行,或小學教科書所要學的。如我隨便翻閱舉幾個例:奔飯、冰核兒、煤核兒、不走字兒、車匪、吃瓦片兒、吃柱子、池座兒、打鼓兒的、大子兒、當家的、肥子兒、伏地面、扛肩兒、窩脖兒、換取燈兒的、井窩子、擂磚的、喚頭、剃頭挑子……。這些不但在台灣說國語或國語文中聽不見、看不見,就是在北京城裡,這些語言、事務也不會在年輕人的嘴裡再說了,也許我們還可以在老舍的《駱駝祥子》里見到吧。

  至於另一萬多條現在仍沿用於北京人口中的土語,我也舉出若干:吃掛絡兒、眵目糊、吃了耗子葯、吃咂兒、出恭、出虛恭、搭街坊、打糙兒、打哈哈、大喇叭嗓子、倒氣兒、倒線、倒騰、地崩兒、疊炕、過家家兒、過不著、過梭兒、撂蹦兒、哪兒呵幾、瞅著、起不瞧、禿嚕、禿瓢兒、腿著、砸鍋、坐蠟、坐根兒、嘬癟子、鑽死胡同兒、轉影壁、蹦子、矬子、屁股沉。

  不勝枚舉,我也無法逐則解釋它們的原意。一萬多條,我不過隨便翻翻寫下這三十多個辭彙,出了北京城圈沒人懂。北京土語的來源很廣,因為北京建都數百年,在不同的各地人來人往,因此留下了各地的話,蒙古、滿洲、古漢語等等,再加上文化作品如元曲傳奇、《紅樓夢》、《兒女英雄傳》中所用的土語,一直都留在北京人的口中,所以北京人的語言可謂豐富極了。徐世榮就是研究它一輩子。這一萬多條的辭彙,編者在每條目后都有解說,我讀起來非常有趣,大部分的話我雖打小就說,但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編者又在書前有一篇長文代序《北京土語探索》,更說明了他研究的分類、解析、歸納、語法、特點等等,並舉例以說明之。這裡也有的不光是辭彙,有些是歇後語或諺語。但是因為本書不是以部首或咱們的國語注音符號排列,而是以現在大陸的用英文拼音為順序,我對這類拼音一點兒也不通,所以無法找出我要找的辭彙,很可惜。但是這麼隨便翻著看,也是十分有趣。上面舉的例,就是翻著翻著碰上我所熟悉的,自小習見習知的事物,念著回想著,也頗有收穫,總歸是對編者徐世榮的敬佩。他一九一二年出生,今年八十一歲了,書是一九九○年出版的,想必他還是很硬朗的不斷地從事語文研究。

  寫「床頭書」習慣附以有關某書的圖片,但是這本書無圖可尋,我卻想起了下面這本仍是很精彩的書,給我和讀者增加閱讀欣賞。而且它和《土語辭典》也有關聯。那就是:

舊京風俗百圖

  十六開精裝大本的《舊京風俗百圖》是一九八四年十月在香港出版,我是一九八六年到香港必逛書店而買來的。作畫者王羽儀是一九○二年出生於浙江,久居北京,留學美國學的是機械工程,回國后一直在鐵路上做工程師,但是業餘則因愛好國畫而大部分時間不斷作畫,並與畫家王夢白、馬敘倫、胡佩衡、汪慎生、壽石工等游處。雖是業餘,卻見功夫,並且有他自己的畫風。

  這一○三幅的「舊京風俗圖」,是繪者受了同時居留香港的我國名文藝作家端木蕻良的鼓勵而成的。因為他倆同是把北京當作第二故鄉,某日談起來,王羽儀說他早年在京時,畫過幾副舊京風俗圖,他們倆因熱愛北京,所以端木便鼓勵他要畫出他所記憶的北京民俗畫,這也是在民族學上的一種貢獻吧!王羽儀受了鼓勵,便興緻勃勃地畫將起來,畫成時他已經八十高齡了。他並要求由端木給他的畫配上詩句,這是受了另一位早期的畫家陳師曾(一八七六~一九二三)的影響。陳師曾所畫的《北京風俗圖》便是先後由姚茫父、潘語舟令、志魚、葉恭綽等作詞寫跋語,又有鄭昶、馬公愚、何賓笙、陳止、程康等人的題詩作跋。端木便也答應為之題詩了。《北京風俗圖》我也收藏一本精裝本,兩位作者的畫風也有類似之處,但陳畫只收畫三十六幅(因為陳師曾突然去世時只有四十七歲,非常令人惋惜),因此我選擇了王羽儀這本來讀。

  一般人懷念北京,大都是以北京民俗中的民間低下層人的生活形態做為他們寫文、做畫的對象,寫文的喜歡形容他們的市聲、市容、動作說話,而作畫者就畫出他們的形態,由形態中,你可以回憶到他們的舉動、服務、叫賣聲,甚至可以譜以聲調呢!他們大都是悲苦生活中的老百姓,但他們是艱苦的、純樸的、辛勞的、忍耐的、善良的,但也是無奈的!我想他寫文或作畫時,心中也是存了這種意念吧!

  我在寫前段「北京土語」之文時,擇錄了一些不出北京城圈的土語,卻遺憾無圖以配,這回在這本百圖中,我倒可以找出幾幅來,供讀者欣賞了。我所選的數幅都是前文中有提到的土語辭彙,可惜篇幅有限,他和陳師曾的畫都是國畫中的彩墨畫,「不雕不飾,純出自然」(端木語),情趣盎然。

  窩脖送嫁妝――請看這位苦力,窩著頸項,肩上扛著一個箱子,上面擺著精細易砸破的擺設:梳妝鏡匣、自鳴鐘、瓷帽筒,都是女兒家送到夫家的嫁妝,所以叫「窩脖送嫁妝」,「窩脖兒」和「扛肩兒的」是同一種兩個名詞而已,都是老北京搬運公司的搬運形式,一般搬家也都用車載,但是細瓷玻璃擺設,就不能隨車運送,要找幾個窩脖兒代勞了。他們窩著脖子,低著頭,扛著嫁妝,一步步從女家走到夫家,不知道有多遠的路哪!要是在台北的塞車現象下,都得摔碎了吧,端木蕻良的題詩是:

    巧夫從不壓金線,窩頸為人送嫁妝。
    帽筒座鐘梳頭鏡,箱空如也湊全堂。

  井窩子――舊時北京,自來水尚未完全出現前,都是在一些衚衕里挖井取水。井上設以轂轆軸繞粗繩打水,再由水車分送附近各住戶。但是挖的水井、水質不同,有的出水是苦味的,有的幸運是甜的,所以北京的衚衕命名有的就因井而起名,如苦水井、甜水井,王府井則是王府自鑿井而名。我在拙著《城南舊事》中的第一篇《惠安館》文中,寫的兩個小女孩英子和小妞兒,就是在衚衕里的一處井窩子認識的。記得當大陸拍此片時,北京已經沒有這類水井送水了,也沒有「井窩子」這名詞,所以電影廠特別建造一處井窩子來拍攝。端木的題詩是:

    京師買水貴如油,小戶還須數水籌。
    記取開門八件事,祖師高高把水留。

  剃頭挑子――「剃頭挑子――一頭兒熱」,這句歇後語的來歷,就是因北京舊時沒有理髮店,都是由剃頭師傅挑著一個擔子,一頭是小火爐上架著一臉盆熱水,掛著毛巾等物,另一頭則是一個抽屜櫃,裡面放著理髮用具如剃刀、剪刀、肥皂等。剃頭師傅挑著這副擔子沿街用一種響器叫「喚頭」或「梭子」的,是兩片似鑷子的鐵片,用鐵棍在中間急速撥出,就發出嗡嗡的金屬振動聲,住戶可以聽得見,就會把剃頭挑子叫進宅門裡,給男人、孩子完成理髮的任務。他們把剃頭挑子演進成一句歇後語,也是滿諷刺的,這是形容別人不熱心,你卻一個人熱心,這就是「一頭熱」的意思了。端木的題詩是:

    依樣葫蘆畫不休,前人栽樹後人留。
    剃來剃去翻新樣,還請他人剃己頭。

  換取燈兒――我童年在北京時常可以看見「換取燈兒」的這種沿街叫的婦女,她穿著一身藍布棉衣或單衣,背後背著一個大竹筐,她喚著:「換取燈兒咧!換肥子兒咧!取燈兒就是火柴,有時她也喊:「換洋取燈兒咧!」洋取燈兒表示這是外來的。肥子兒就是皂莢的黑色核,把它用水泡開成粘液,婦女用來抿髮,作用和今天的髮油一樣。這種婦女大多是天足,因為她們是旗人(滿洲人),民國以後,無以為生,便做了這樣貧苦勞動婦女,大街小巷都可以聽她們的呼喚聲。所謂「換」,是拿家中的舊報紙、廢紙跟她交談作價換取。我記得北京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雲,聽說他的母親就是換取燈兒的貧苦婦人出身,端木題的這首是新詩體:

    換取燈兒,取燈兒換。
    能給別人光明,自家慣於黑暗。
    換取燈兒,取燈兒換。
    能使別人取暖,自家風中空喚。

  拉洋片――在電影未通行的年代,拉洋片是代替電影的娛樂,逢廟會趕集期,許多孩子各給一個銅子兒,就坐在「電影院」里(只是坐在一條長板凳上),通過放大鏡向里看。拉洋片的是拉著繩子把一張張圖片拉下來,嘴裡說著:(端木的題詩)

    望吧里瞧,望吧里觀,看了一片又一片。
    西湖景,無錫景,孟姜女,哭長城,
    還有新添流行片。
    望吧里瞧,望吧里觀,再看軍民打武漢,
    大元帥就是孫中山。
    炮火連天歡聲震,推翻滿清又討袁。

  真是的,它還有革命意識呢!我小時候也做過拉洋片的觀眾,拉洋片又叫「西洋景」,大概是因為電影是從西洋傳進的,所以有此名。

  撿煤核兒的――也許有這麼一個家庭,爸爸拉洋車(人力車),媽媽是「換取燈兒的」,孩子就在垃圾堆里「撿煤核兒」。雖然爸媽都是勞工級,但是所入還是不足糊口,於是孩子沒錢上不了學,就每天穿著打補釘的棉襖棉褲,提著一個破蘿筐,手裡拿著一根鐵棍,「撿煤核兒」去也。所謂煤核是沒有完全燒盡的煤球,用鐵棍把上面已燒盡的煤渣打去,裡面的煤核撿回家去還可以放在爐里燒,就可以煮水燒飯了。端木對這樣可憐的貧苦的「撿煤核兒的」孩子們,是這樣題的詩:

    煤球攙黃土,燒過喚煤核。
    傾倒入垃圾,棄之同敝屣。
    窮兒爭取拾,得來如拱璧。
    餘燼生微溫,藉此勝逼窄。

  為了多取兩幅圖,我未免又寫多了,但是它給我們的感情是說不盡的,人本是感情的動物嘛!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0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0 06:28 | 只看該作者
胡侃北京的土著藝術

  北京這地方被叫做文化故都已經有些年,打我小時候就聽見有人這麼稱呼它,沒聽見有人反對,可見是得到了大家認可。

  既是文化故都,必得有它獨特的文化面貌,什麼是北京的地方文化?什麼是北京的土著藝術呢?這就有爭論了,不見得掛京字的就是京都土產,舉例來說:「京韻大鼓」,打頭就是京字,而且全國就這一份,總該沒說的了吧,且慢,查查幾十年前的舊筆記,你會發現它原來叫「津韻大鼓」,來自天津,在北京落戶之後才改成這個名字,就像美國的那些彼得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1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0 22:03 | 只看該作者
對鼻煙和鼻煙壺的最初印象

五十年代初期,一次母親帶著我去串親戚,當走進這家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進得屋內,我第一眼就發現了擺放在硬木長條几上的小型多寶格內,有許多漂亮的小瓶。只聽我母親告訴那位叔叔說,我患了感冒,叔叔便從架上取出一個精巧的小瓶,掏出些黑黃色的面面吹到我的鼻子里,只覺立刻鼻子就通氣了,就像眼下患感冒用了鼻通,如今還記得那味道酸酸的,使人感覺很舒服。這一次經歷是我兒時少有的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當我長大成人且所從事的工作還是擺弄那些文物的時候,才知道當時那位叔叔給我用的是鼻煙,而那些擺放在多寶格中的精巧漂亮的小瓶,正是盛放鼻煙的鼻煙壺。

關於鼻煙

鼻煙是在研磨極細的優質煙草末中,摻入麝香等名貴藥材,並在密封蠟丸中陳化多年後製成的。鼻煙有黑紫、老黃、嫩黃等不同顏色,味道有酸、、糊、豆、甜五種,以酸為佳。

煙草是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大發明之一,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但直到明代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后,才使美洲的煙草逐漸流傳全世界。相傳鼻煙是明朝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被義大利人利瑪竇帶進中國的。聞鼻煙是喚其芬芳之氣,藉以醒腦提神,驅穢避疫。它有驅寒冷、治頭痛、開鼻塞、明目、活血等藥物作用。據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本過錄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中,也曾說晴雯吸食鼻煙用以治療發熱減退後所餘下的頭痛。在古代,人們認為煙草是一種神聖的植物,甚至用煙草來剿巳神,視煙草為宗教禮儀的祭品。當然,現代科學證明,煙草中含有大量的尼人丁,是致癌物,但至今我國然有大量的煙民,每年用於吸煙的消費是可觀的。

吸聞鼻煙很適用於游牧、漁獵等野外流動的生活,因為聞鼻煙可起到輕度的麻醉作用,以緩解神經緊張的壓力,使疲勞的身軀得到暫時的休息和鬆弛。蒙古族屬於游牧民族,所以屬於蒙古族傳統的民族工藝――金屬工藝製成的鼻煙壺現今存世較多。

康熙、乾隆年間聞鼻煙風行一時,朝野上下皆嗜鼻煙,從最高貴的帝王到最底層的貧民,「無論貧富貴賤無不好之,有類於飲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幾視為第二生命,可一日無米面,而不可一日無鼻煙。可一日不飲食,而不可一日不聞鼻煙」(民國三十一年趙汝珍編著《古玩指南》)。因而鼻煙壺的製作,達到了它的黃金時代。

從1949年以後,國人某本上不再用鼻煙了,但鼻煙在一些古玩店尚可以買到。六十年代初期,有一位香港姓黃的女土專販鼻煙。在北京琉璃廠革珍齋,曾見黃小姐將各種鼻煙分別倒一些在小煙碟中,吸聞鑒別。那些鼻煙均盛放在約五六寸高的玻璃瓶內,當時的價格每瓶二三百元不等。

如今人們不再吸聞鼻煙了,但為盛放鼻煙應運而生的鼻煙壺,卻作為流傳百世的精美藝術品,以至今天仍在被人談論、研究、收藏、玩賞。鼻煙壺的愛好者比比皆是,在中國,在國際都不乏它的收藏者。什麼國際鼻煙壺協會、研究會等等,鬧得風風火火。鼻煙壺作為一種久盛不衰的熱門古董,確也值得讓我們再一次了解它、熟悉它。

歷史上有關鼻煙和鼻煙壺的記載

我國鼻煙壺的製作至今已有四百年的歷史。關於嗅鼻煙的起源,清趙之謙《勇盧閑話》載:「鼻煙來自大西洋意大里亞國。萬曆九年,利瑪竇汛海入廣東,旋至京師。獻方物,始通中國。國人多服鼻煙,短衣數重,裹為小囊藏鼻煙。」該書中的記敘,表現了當時身為士大夫,著名書畫家、篆刻家的趙之謙對鼻煙和煙壺的看法,其中有很多資料是十分珍貴的。

有關鼻煙壺的種類,清沈豫《秋蛹恰吩兀骸啊蛩А⒀蛑⒙覘АⅣ浯洹⑶選⑵啊⒋傘⑹戎剩竊蟶漢鰲⒄渲欏⒚ㄑ郟薏伙紋浯聿省W鈈姓擼樟咸綴煲耘悍鄣匚希彌磺咼掀ぃ凵踔V亍!

有關製作玻璃器鼻煙壺,清王士禎《香祖筆記》載:康熙年間京師「有製為鼻煙者」,「以玻璃為瓶,貯之。瓶之形象,種種不一。

鼻煙壺在清代曾作為國際交往的重要禮品,清內務府檔案《康熙與羅馬使節關係文書》中載:「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西洋使臣嘉樂,進獻教王所貢方物,上賜嘉樂鼻煙壺一個,火鐮包一個,荷包四個……」這說明,吸食鼻煙的習慣在朝廷的流行及對鼻煙壺的愛好,可證於當年的國家大事記錄。

內畫名家

甘@文是內畫藝術的一名先軀者。他的最早作品,就現今所見到的,是作於嘉慶丙子年(公元1816年)。他的藝術生涯在1860年結束。到了公元1880年,以周樂元為代表的北京派出現以後,使內畫鼻煙壺藝術進人了輝煌時期。

周樂元是一位卓越的內畫藝術大師,其生卒年月不詳。他的作品無論書法、繪畫都給人以高雅雋逸的藝術享受。所繪作品一匠一壑、一草一木,皆生機盎然。江南景色,學王石谷筆法,以皴染為主,方寸之中,氣象萬千,氣韻超凡。花鳥畫學新羅山人筆意,以寫意為主。草蟲、博古則是工寫結合,色彩淡雅宜人。他的行書,筆法清秀而剛勁,墨色飽滿圓潤。周樂元的內畫技法對後人影響很大。

馬少宣,回族,生於1867年,卒於1939年。他的內畫特點是一面畫,一面字。字法歐體,極工整嚴謹。畫以人物為多,如「二喬」和清末著名京劇藝術家譚鑫培扮演的「黃忠」。他的肖像及鳥獸也很出色,肖像多用墨彩,陰陽向背,宛如照片。據民國時期出版的《直隸巴拿馬騫會作品選錄》載,馬少宣的內畫壺,1918年在巴拿馬曾榮獲銀質獎章。

內畫藝人葉仲三生於1875年,卒於1945年。他與周樂元、馬少宣同被視為內畫鼻煙壺的三大畫匠。他的作品來源主要是晚清和民國初年社會上所流行的一些畫冊。如《占今名人畫譜》、《飛影閣》等。人物題材的畫主要取自《三國志》、《聊齋》、《紅樓夢》等書中的插圖,色彩鮮艷而有情節。

葉仲三的後代葉奉祺也是民同時期至解放后的知名內畫藝人。葉奉棋牛於 1908年,七歲時開始跟父親學畫,二十歲開始製作內畫壺。以花鳥見長,對於傳統畫法一般不用起稿就能在壺內繪畫,章法疏密得體,色彩艷麗,觀賞似聞鳥語花香。葉奉祺還精通「古月軒」技藝,所製作品頗受中外人士的喜愛。他的學生王習三、劉守本,都已成為近年來中外聞名的內畫藝術家。

丁二仲又名尚庚,北京通縣人。生卒無可考。此人不但對內畫藝術精通,而且對金石篆刻頗有研究,是晚清著名的藝術家。他山水、人物、花鳥各類畫種都能畫,多數是仿宋,元、明、清繪畫,畫風博雅深邃,別具一格,是繼周樂元之後的又一位出類拔革的內畫藝人。

內畫壺技藝,還有一些傑出的藝人,如陳仲三、張葆田、閻玉田、桂香谷、畢榮九、孫星五、馬紹先、陳少圃、孟子受以及近年來製作內畫頗為紅火的劉守本,他們分別在內畫藝壇爭奇鬥豔,以至今天,內畫鼻煙壺仍做為一種專項工藝品出口,顯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

鼻煙壺的鑒別

凡古玩鑒定,一要看其歷史價值(看年代),二要看其藝術價值(做工),或看其是否出自名家之手。而鼻煙壺的鑒別則不然,過去由於鼻煙壺較之其它類別的工藝品出現的年代較晚,所以對他的評估,主要看質量,很少考慮年代的久遠。再說,好的鼻煙壺大都在乾隆時代,以後各階段的作品從未超過它。一般來說,玉及各類寶石所制的鼻煙壺,因其材料昂貴,價值自然高。乾隆時期各類畫琺琅彩煙壺也決無低價。工藝精緻或出自名家之手的也自然價格可觀。上述幾類鼻煙壺,皆價逾黃金。

現今所留傳下來的鼻煙壺工藝,所見有內畫和玉石、瑪瑞、料製品。近年來由於舊貨市場的恢復,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瓷質鼻煙壺,大部分是青花或青花加紫的,皆很粗糙,無法與民國以前的瓷煙壺相比。所賣價格並不高,十幾元或幾十元不等。近年來義恢復起來的天津沙氏料煙壺和北京黑氏(回族)套料煙壺,皆為仿舊製品,做得也很出色,但缺少舊時的光澤和內涵。售價幾十元至幾百元,套料製品可達上千元。北京古玩城也可見到上好的仿乾隆玉煙壺或瑪瑙煙壺,作工極好,幾可亂真。

在北京舊貨市場,曾見一位專營鼻煙壺的攤位,竟有數十個馬少宣和葉仲三的內畫鼻煙壺。雖一生得見鼻煙壺珍品無數,看了這位攤主的存貨卻不敢言真。只覺得落款字體稍大,缺乏韻味,當時問價,攤主竟開價十萬元人民幣。內畫鼻煙壺也出現了仿名藝人製品,收藏者應注意鑒別才是。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2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3 22:34 | 只看該作者
陽台山大覺寺

夙聞陽台山大覺寺杏花之勝,以懶迄未往。今歲四月十日往游之,記其梗略雲。是日星期四,連日陰,晨起天微露晴意,已約佩在燕京大學,行具亦備,於六時五十分抵南池子,七時車開 ,十五分出西直門,同車只一人,且不相識,兀坐而已,天容仍陰晴無主 。數日未出,覺春物一新,頻年奔走郊甸,均為校課,即值良辰,視同冗贅,今日以游賞而去,彌可喜也。弧形廣陌,新柳兩行,隴畔土房,杏花三四,昔陰未散,輕塵不飛,於三十三分抵西勾橋,佩已坐候於燕京校友門,並雇得小驢一頭,攜粉紅彩畫水持一,牛肉麵包一包。其驢價一元二角,勸予亦雇之。「你不是在蘇州騎過驢嗎,有髀肉復生之感吧?」應之曰,「不。」雇得人力車,車夫二人,價二元五角。舍驢而車有四說焉。驢之為物雖經嘗試而不欲屢試,一也;攜來飲食無車則安置不便,二也;驢背上誠有詩思,卻不便記載,三也;明知車價昂,無如之何耳

於五十五分過頤和園,望見大門,循東北宮牆行,淺漪一片,白鴨數只,天漸放晴,路如香爐。八時四分逾一大石橋,安和橋也,亦作安河。轉入大道,亦土道也,特平坦,不復香灰耳。夾道稚柳青青,行行去去,漸見西山,童禿為主,望紅石山口(俗呼紅山口),以乘車不得過,循百望山行。其麓為天主教士所建屋。詢車夫以百望山,不解,以望兒山呼之。山形較陡峭,上有磊石,有廢廟,與載記合。三十分抵西百望,車夫呼以西北望,而公家則標之曰西北旺。自西勾橋至此十五里。(凡所記里數均車夫言之。)停車上捐,銅子十枚,驢則無捐。車夫購燒餅十枚,四里兩家佃(晾甲店),又一車夫雲六里殆誤。過青龍寺門前,寺甚小。時為四十八分。五里太子務(太子府),已九時六分。以大路車轍深峻,穿村而過。此十裡間,群山回合,其中原野浩莽,氣象闊大

車中攜得奉寬《妙峰山瑣記》,有按圖索驥之妙。所謂蜘蛛山頂,一松婆娑,良信。到於跌死貓盤道如何如何,驢夫之言莫能詳也。至書中所謂蜘蛛如香爐,百望城子如燭台,則並不神似。出太子務抵黑龍潭不及一里,時為九時十四分

登石坡,入龍王祠。殿在石級上,佩昔曾登之,雲無可觀覽,徒費腳力。遂從側門入,觀潭。潭以圓廊繞之,循廊而行,從窗牖間遙看平疇,近矚流水,即潭之一勝也。下臨潭,不廣而清,如綠琉璃,底有礫石。窄處為源,泡沫不盛

在此食甜麵包及水,予所攜也 。佩云:「 此綠綠得老,不如仙潭嫩綠。」又云:「其形如……其形如說不出。」黑龍潭固非方圓,亦非三棱也。此地予系初來,佩則重遊矣。出時為三十七分。五十分白家瞳,計程三里,有白家潭 ,白家灘異名,俗呼之 。五里溫泉村,有中法校附設中學在。此村頗大,亦整潔,壁上時見標語,憶其一曰,「溫泉村萬歲。」十時二分過溫泉療養院,未入游。二十五分,周家巷,巷口門樓,上祀文昌。已近城子山麓,望北安河隱約可辨。城子山上亦有廟,群山一桁,山腰均點綴以杏花,惜只可入遠望耳。佩云:「杏花好,可惜背景差點,」誠然。此地山○水草,枯而失潤,雄壯有餘,美秀不足,不獨西山然也

值午,天漸熱,大覺寺可望,路漸高,車夫以疲而行緩

進路不甚寬,旁有梨杏頗繁,均果園也 。梨花只開七八分 ,作嫩綠色,正當盛時。杏則凋殘,半余絳萼,即有殘英未謝,亦憔悴可憐。家君詩云,「燕南風景清明最,新柳鵝黃杏粉霞,」

(《小竹里館吟草》卷六)蓋北方杏花以清明為候,詩紀實也

惟寺前之杏,多系新枝非老乾,且短垣隔之,以半面妝向人,覺未如所期,聊作游散耳。十時四十六分抵大覺寺,自溫泉村至此八里許

入寺門,頗喧雜,有乞丐,從東側升。引導流水,縈洄寺里,寺故遼之清水院,以泉得名。此在北土為罕見,於吾鄉則「遼東豕」耳。既升,見浮屠,在大悲壇后,形似液池瓊島,色較黯淡。二巨松護之,夭矯拿攫。塔後方塘澄清,蓄泉為之。塘后小樓不高,佩登之,返告曰,「平常」。即在塔側午食,蔭松背泉,面眺平原。攜有醬肉肉鬆鴨卵等物。佩則出英制Corned Beef,啟之,肉汁流石,而盒不開。適有小童經過,自告奮勇,攜至香積廚代啟之,酬以二十枚, 麵包兩片。佩甘肉鬆,而予則甘其牛肉,已飽矣,猶未已,忽天風琅然'肉鬆以飛,牛肉略盡其半,固不動也,於是罷餐

各出小刀削梨而食之。西行上領要亭,拾級下至四宜堂前,有半凋玉蘭兩株,其巨尚不如吳下曲園中物。小童尾隨不去,佩又酬以十枚,導至殿外,觀松上寄生槐榆,其細如指。問童子曰,「完了么?」答曰,「沒有啦」。乃徑出門去,小步石坡約半里,杏花仍無可觀,遂登車上驢,十二時十分也。 大覺寺附近還有勝景,惜我輩不知也

小驢宜近不宜遠,而陽台海甸間,往返八十餘里。(車夫曰百里者,誇詞也,為索車資作張本耳。)於去時,佩之驢已雅步時多,奔跑時少,歸途則彌從容。驢夫見告,此公連日游香山卧佛寺等處,揣其意似愛惜之,不忍多加鞭策。雖時時以車候騎,予仍先抵溫泉療養院,時為十二時四十五分。待五分,佩至。此地有垂楊流水,清曠明秀,食浴均可。坐廊下飲西山汽水二,即入浴。人得一室,導湯入池,池形似盆,而較深廣。平常浴水入后漸涼,猛加熱湯又增刺激,此則溫冷恰可,久而彌雋 ,故佳品也。至內含硫質有益衛生否,事近專門,予不知雲。可惜者,池兩端各一孔,一入一出,雖終日長流,而究不能徹底換水。浴罷復行,已一時三十五分

北方氣候,甫晴便熱,且溯來路而歸,可觀覽,原野微有燥風,與晨間之潤邑不侔。過白家瞳太子務兩家佃,其行甚緩。 途次,佩曰,「去的時候騎驢是軍政,現在是訓政時期,憲政還沒有到哩。」話言甫畢, 不數百武忽墜乘,幸無傷,然則訓政時期到否亦有問題也

近西百望時,與佩約會於清華,遂先行。過萬壽山後,車夫飲水,天亦漸涼。經掛甲屯,穿行燕京大學,入西門出東門,四時六分抵清華南院,付車資二元六角,加以在寺所付之飯錢四角,共計三元。入校門飲冰一杯。返南院時佩已歸,雲至萬壽山易騎而車,否則恐尚在途中也。小息飲茗,於五時半乘車返北京東城 ,抵家正六時三十分,適得十二時,行百二十里許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3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3 22:36 | 只看該作者
戒壇瑣記

常聽人說戒壇,今年七月十八日犯盛暑而去,路由門頭溝,距寺二十五里。二十日歸,由長辛店,距寺三十里,歸途風景較好,且得在前門下車,足償五里之勞倦矣。

戒壇非寺名,大家呼之曰戒壇寺。且有書作戒台者。書之者誰?廟裡和尚也。在大灰廠親見一寺額曰「戒台下院」。

是非和尚而何?以名從主人之誼,和尚也會錯么?

式壇雖非寺名,而寺確以戒壇名。假如你在北京沒頭沒腦的對人說起萬壽禪寺來,能領會的恐十無一二。水竹村人說「夫戒壇之名於幽並,垂二千年,寺於唐,壇於遼,奐輪於金,易名踵飾於明」,(民十徐世昌碑記,在千佛閣右)。這是頗中肯要的;雖然「垂二千年」,不免誇張,就建寺算起,也只有一千三百年。名說唐朝的古迹,恐怕是一荒山小廟耳,至遼壇之,衣缽傳流而名亦盛。因為它在京幾附近,地靈則人傑,它的檀越有明朝的太監,清朝的王爺,民國的偉人(這個朝字似乎只好省去。)他們原都是福人了。「享福人福深還禱福」,不也是人情嗎?

然而我對於這「人情」,有一點點的不快――不,覺得有點無聊而已,四五歲就入寺卦名為僧,對於菩薩天王有一種親切而兼怖畏之感,甚至於眼裡夢裡都被這些偶像所纏擾,至今未已。這個童年的印象,留下一種對於寺廟的期待。在這個年頭,說起來也真可笑,我還希望嗅著一種純粹的檀香的氣息。

假如「辨證」起來,不曉得又該摔幾回跤。幸而我不會,所以即使摔跤也不大覺得。可憐!在這兒自然又是摔跤。我非但聞不著純粹的沉檀,反而時刻被濃厚的金銀氣,銅氣,銅臭,吞沒那空幻的憧憬。你瞧,這於我即使不是不快,至少也有點無聊不是。

從前有個和尚對人訴苦,出息怎麼少,管理怎麼難,施主們的酬應怎麼繁多,……那人只得懇切地勸慰道,「你不如出了家罷。」而今,所謂馳名幽並垂二千年之戒壇,不殊眼下的蓬瀛,上人們要否再試一試呢?

三天都沒有住完全,無知饒舌,罪過罪過。還是說說寺吧。寺的根基以碑證之,先從明中世說起,遼金碑碣,已無片石。入寺門右牆有碑,北向,此碑乃余在寺所見最古者,以露置北風下,遂致殘蝕。茲節錄其文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4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3 22:37 | 只看該作者
陶然亭的雪

悄然的北風,黯然的同雲,爐火不溫了,燈還沒有上呢。這又是一年的冬天。在海濱草草營巢,暫止飄零的我,似乎不必再學黃葉們故意沙沙的作成那繁響了。老實說,近來時序的遷流,無非逼我換了幾回衣裳;把夾衣疊起,把棉衣抖開,這就是秋盡冬來的惟一大事。

至於秋之為秋,冬之為冬,我之為我,一切之為一切,固依然自若,並非可嘆可悲可憐可喜的意味,而且連那些意味的殘痕也覺無從覓哩。千條萬派活躍的流泉似全然消釋於無何有之鄉土,剩下「漠然」這麼一味來相伴了。看看窗外釀雪的同雲,倒活畫出我那潦倒的影兒一個。像這樣喑啞無聲的蠢然一物,除血脈呼吸的輕顫以外,安息在冬天的晚上,真真再好沒有了。有人說,這不是靜止――靜止是沒有的――是均衡的動,如兩匹馬以同速同向去跑著,即不異於比肩站著的石馬。但這些問題雖另有人耐煩去想,而我則豈其人呢。所以於我頂頂合式,莫如學那冬晚的停雲。(你聽見它說過話嗎?)無如編輯《星海》的朋友們逼我饒舌。我將怎樣呢?――有了!在:「悄然的北風,黯然的同雲,爐火不溫了,燈還沒有上呢」這個光景下,令我追憶昔年北京陶然亭之雪。

我雖生長於江南,而自曾北去以後,對於第二故鄉的北京也真不能無所戀戀了。尤其是在那樣一個冬晚,有銀花紙糊裱的頂棚和新衣裳一樣俱卟斕鬧醬埃話胍呀話牖購著,可以照人鬚眉的泥爐火,還有牆外邊三兩聲的擔子吆喝。因房這樣矮而潔,窗這樣低而明,越顯出天上的同雲格外的沉凝欲墮,釀雪的意思格外濃鮮而成熟了。我房中照例上燈獨遲些,對面或側面的火光常淺淺耀在我的窗紙上,似比月色還多了些靜穆,還多了些凄清。當我聽見廓落的院子里有腳步聲,一會兒必要跟著「砰」關風門了,或者「L搭」下帘子了。我便料到必有寒緊的風在走道的人頸傍拂著,所以他要那樣匆匆的走。如此,類乎此的黯淡的寒姿,在我憶中至少可以匹敵江南春與秋的姝麗了,至少也可以使慣住江南的朋友們了解一點名說苦寒的北方,也有足以系人思念的冬之黃昏啊。有人說,「這豈不將鉤惹我們的遲暮之感?」真的!――可是,咱們誰又是專喝蜜水的人呢。

總是冬天罷,(誰要你說?)年月日是忘懷了。讀者們想決不屑介意於此瑣瑣的,所以忘懷倒也沒要緊。那天是雪后的下午。我其時住在東華門側一條曲折的小衚衕里,而G君所居更偏東些。我們雇了兩輛「膠皮」,向著陶然亭去,但車只僱到前門外大外郎營,(從東城至陶然亭路很遠,冒雪雇車很不便。)車輪咯咯吱吱的切碾著白雪,留下凹紋的平行線,我們遂由南池子而天安門東,漸逼近車馬紛填,兀然在目的前門了。街衢上已是一半兒泥濘,一半兒雪了。幸而北風還時時吹下一陣雪珠,蒙絡那一切,正如疏朗冥濛的銀霧。亦幸而雪在北京,似乎是白面捏的,又似乎是白泥塑的。(往往到初春時,人家庭院里還堆著與土同色的雪,結果是成筐的挑了出去完事。)若移在江南,檐漏的滴搭,不終朝而消盡了。

言歸正傳。我們下了車,踏著雪,穿粉房琉璃街而南,炫眼的雪光愈白,櫛比的人家漸寥落了。不久就遠遠望見清曠瑩明的原野,這正是在城圈裡耽膩了的我們所期待的。累累的荒冢,白著頭的,地名叫做窯台。我不禁連想那「會向瑤台月下逢」的所謂瑤台。這本是比擬不倫,但我總不住的那麼想。

那時江亭之北似尚未有通衢。我們躑躅於白蓑衣廣覆著的田野之間,望望這裡,望望那裡,都很象江亭似的。商量著,偏西南方較高大的屋,或者就是了。但為什麼不見一個亭子呢?藏在裡邊罷?

到拾級而登時,已確信所測不誤了。然踏穿了內外竟不見有什麼亭子。幸而上面掛著的一方匾;否則那天到的是不是陶然亭,若至今還是疑問,豈非是個笑話。江亭無亭,這樣的名實乖違,總使我們悵然若失。我來時是這樣預期的,一座四望極目的危亭,無礙無遮,在雪海中沐浴而嬉,宛如迴旋的燈塔在銀濤萬沸之中,淺礁之上,亭亭矗立一般。而今竟只見拙鈍的幾間老屋,為城圈之中所習見而不一見的,則已往的名流觴詠,想起來真不免黯然寡色了。

然其時雪又紛紛揚揚而下來,跳舞在灰空里的雪羽,任意地飛集到我們的粗呢氅衣上。

趁它們未及融為明珠的時候,我即用手那麼一拍,大半掉在地上,小半已滲進衣襟去。「下馬先尋題壁字,」來來回回的循牆而走,咱們也大有古人之風呢。看看咱們能拾得什麼?至少也當有如「白丁香折玉亭亭」一樣的句子被傳誦著罷。然而竟終於不見!可證「一蟹不如一蟹」這句老話真是有一點意思的。後來幸而覓得略可解嘲的斷句,所謂「卅年戎馬盡秋塵」者,從此就在咱們嘴裡咕嚕著了。

在曲折廓落的游廊間,當北風卷雪渺無片響的時分,忽近處遞來琅琅的書聲。諦聽,分明得很,是小孩子的。它對於我們十分親密,因為和從前我們在書房裡所唱出的正是一個樣子的。這盡可以使我重溫熱久未曾嘗的兒時的甜酒,使我俯拾眠歌聲里的溫馨夢痕;並可以減輕北風的尖冷,撫慰素雪的飄零。換一句乾脆點的話,就是在清冷雙絕的況味中,它恰好給喝了一點熱熱釅釅的東西,使一切已凝的,一切凝著的,一切將凝的,都軟洋洋鞍著腰肢不自支持了。

書聲還正琅琅然呢。我們尋詩的閑趣被窺人的熱念給岔開了。從迴廊下踅過去,兩明一暗的三間屋,玻璃窗上帷子亦未下。天色其時尚未近黃昏;惟雲天密吻,釀雪意的濃酣,阡陌明胸,積雪痕的寒皎,似乎全與遲暮合緣,催著黃昏快些來罷。至屋內的陳設,人物的鬚眉,已盡隨年月日時的遷移,送進茫茫昧昧的鄉土,在此也只好從缺。幾個較鮮明的印象,尚可片片掇拾以告諸君的,是厚的棉門簾一個;肥短的旱煙袋一支;老黃色的《孟子》一冊,上有銀p圈點,正翻到《離婁》篇首;照例還有白灰泥爐一個,高高的火苗竄著;以外……「算了罷,你不要在這兒寫帳喲!」

遊覽必終之以大嚼,是我們的慣例,這裡邊好像有鬼催著似的。我曾和我姊姊說過,「咱們以後不用說逛什麼地方,老實說吃什麼地方好了。」她雖付之一笑,卻不斥我為胡鬧,可見中非無故了。我且曾以之問過吾師。吾師說得尤妙,「好吃是文人的天性,」這更令我不便追問下去。因為既曰天性,已是第一因了。還要求它的因,似乎不很知趣。如理化學家說到電子,心理學家說到本能,生機哲學者說到什麼「隱得而希」……

閑言少表。天性既不許有例外,談到白雪,自然會歸到一條條的白面上去。不過這種說法是很辱沒勝地的,且有點文不對題。所以在江亭中吃的素麵,只好割愛不談。我只記得青汪汪的一爐火,溫煦最先散在人的雙頰上。那戶外的尖風嗚嗚的獨自去響。倚著北窗,恰好鳥瞰那南郊的曠莽積雪。玻璃上偶沾了幾片鵝毛碎雪,更顯得它的瑩明不滓。雪固白得可愛,但它乾淨得尤好。釀雪的雲,融雪的泥,各有各的意思;但總不如一半留著的雪痕,一半飄著的雪華,上上下下,迷眩難分的尤為美滿。腳步聲聽不到,門簾也不動,屋裡沒有第三個人。我們手都插在衣袋裡,悄對著那排向北的窗。窗外有幾方妙絕的素雪裝成的冊頁。

累累的墳,彎彎的路,枝枝椏椏的樹,高高低低的屋頂,都禿著白頭,聳著白肩膀,危立在卷雪的北風之中。上邊不見一隻鳥兒展著翅,下邊不見一條蟲兒蠢然的動(或者要歸功於我的近視眼),不用提路上的行人,更不用提馬足車塵了。惟有背後已熱的瓶笙吱吱的響,是為靜之獨一異品;然依昔人所謂「蟬噪林逾靜」的靜這種詮釋,它雖努力思與岑寂絕緣終久是失敗的喲。死樣的寂每每促生胎動的潛能,惟萬寂之中留下一分兩分的喧嘩,使就燼的赤灰不致以內炎而重生煙焰;故未全枯寂的外緣正能孕育著止水一泓似的心境。這也無煩高談妙諦,只當咱們清眠不熟的時光便可以稍稍體驗這番懸談了。閑閑的意想,乍生乍滅,如行雲流水一般的不關痛癢,比強制吾心,一念不著的滋味如何?這想必有人能辨別的。

爐火使我們的頰熱,素麵使我們的胃飽,飄零的暮雪使我們的心越過越黯淡。我們到底不得不出去一走,到底不得不面迎著雪,腳踹著雪,齊向北快快的走。離亭數十步外有一土坡,上開著一家油廠;廠右有小小的斷墳並立。從墳頭的小碣,知道一個葬的是鸚鵡;一個名為香冢,想又是美人黃土那類把戲了。只是一件,油廠有狗,喜攔門亂吠。G君是怕狗的;因怕它咬,並怕那未必就咬的吠,並怕那未必就吠的狗。而我又是怯登土坡的,雪覆著的坡子滑滑的難走,更有點望之生畏。故我們商量商量,還是別去為妙。我們繞坡北去時,G君抬頭而望(我記得其時狗沒有吠)對我說,來年春歸時,種些紅杜鵑花在上面。我點點頭。路上還商量著買杜鵑花的價錢。……現在呢,然而現在呢?我惆悵著夙願的虛設。區區的願原不妨孤負;然區區的願亦未免孤負,則以外的豈不又可知了。――北京冬間早又見了三兩寸的雪,而上海至今只是黯然的同雲,說是釀雪,說是釀雪,而終於不來。這令我由不得追憶那年江亭玩雪的故事。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5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4 22:24 | 只看該作者
天橋風景線

北平先農壇的北面是一片大空地。站在先農商場門口向兩邊一望,都是估衣鋪和「地攤」。四季的各色的衣服,像萬國旗一般飄揚著,一片亂嘈嘈的聲音在空氣中顫動

「噯!黑縐的棉褲只賣二元四毛啦!……小大氅小孩子穿正合式啦!……藍布的……」

由此向東南循著路走去,就是高等華人所不去的「天橋」----北平下層階級的樂園

高低不平的土道旁,連綿地都是"地攤",穿的、用的,甚至於舊書和古董,色色都有。我跟著螞蟻似的群眾在這土道上擠向前去:前面密密層層排著小店鋪,露天的小食攤,茶后,小戲館,蘆席棚,木架,和醫卜星相的小攤,胡琴、鑼鼓、歌唱、吆喝的聲音,在我耳鼓上交響著,一陣蔥蒜和油的氣息向我鼻子里直鑽。蘆席棚下聚著黑壓壓的人,膛目張嘴地望著台上一個十八九歲,擦了滿臉煙脂的姑娘

「俏……後生……噯,噯,吁唷……」她一邊打著在手中的兩塊銅片,她--邊刁聲浪氣地唱著

「這姐兒不錯……有意思。」站在我前面的瘦子和耳後有個小瘤的同伴說

我可是聽不出什麼意思,便走到鄰近的一個棚下。這是皮簧的清唱。兩個黑衣的人,一個打著綽板,一個拉胡琴:兩個梳著小辮子的六七歲的女孩子站在兩條凳上,臉向著外,盡著嗓子向聽客們唱。不過這個場子很清,人們似乎寧可花幾元去聽梅蘭芳的

走出這個棚再向前去,都是露天的場子,也有張著布篷的,也有搭著木架的,其餘竟連篷架都沒有,只有頭上的青天,腳下的黑土,和周圍一圈黃臉的閑人

其中最大的是馬戲班----不是海京伯馬戲團--的場子:四面都有繩網和布幕遮圍著。凌空搭起很高的「三上吊」的木架,要花幾個銅子才可以進去看。但這倒並不新奇,我在南方看得多了

此處有幾種玩藝兒是南方所沒有的。最引人注目的是踏高蹺的"秧歌"。在遠遠就可以望見七八個穿各色戲裝的演員在半空中晃來晃去,做種種的姿勢。此處有四班秧歌,最少約有六個人,最多的有九個,各人扮著不同的角色,腳上都踏著三尺來高的蹺。其中一個斜背著古鐘式的鼓,名為「花鼓」,一面表演,一面咚咚地敲;另一個打著一面小鑼。自始至終是一個節奏,彷彿像有聲電影中非洲黑人的音樂

雖名為秧歌,我卻沒有聽見他們唱。他們只扭扭擺擺的做啞劇。所表演的是什麼故事,我可不明白:看去彷彿是京戲中《鳳陽花鼓》一類的男女調情戲;也有演《八蜡廟》式的武戲,蹦著蹺翻旋子。縱然不懂劇情,也覺得很有趣味

還有耍河叉的,南方有時也有;不過我記得只在上海新世界大世界見過,城隍廟就沒有這個。這"河叉"是四五尺長一根兩頭有三尖的叉。耍的人赤著膊,河叉在他渾身上下旋轉,有時飛起一丈多高,落下來仍接著在他身上翻滾

走到盡頭處,有一個露天場子圍著一堆瞧熱鬧的人。我擠進去一看是兩個「摔餃的」在那裡角力。他們上身赤著膊,只穿一件粗麻布的特別背心:胸腹都袒露著。其中一個是大肚子,肚皮像瓠一般凸出,形狀很好笑

「我就不服這口氣,」大肚子指著他的伴當說,「只准你摔倒我,不准你趴下。只等我一趴下----嘩哈!大夥兒就都樂啦!」

「哈……哈……」看客們哄然笑了

劈啪,劈啪。在肉和肉的搏擊聲中,大肚子和他的同伴扭做一團。才一眨眼,他已把他凌空抱了起來。但那人手腳快,雙手扳住他的頸項,兩條腿就夾住了他凸出的肚皮,若要摔倒他,大肚子自己也得跌翻

「哈……哈……」觀眾看大肚子沒法想,都很高興

「你瞧!他們只幫你!」大肚子放下他的伴當,忿忿地說

「哈哈……」眾人又笑了

我剛離開這片場子,背後哄哄的又是一片笑聲。回頭一瞧,原來大肚子被他的伴當摔翻了,正趴在地上喘氣兒

我走過秧歌的場子,踏高蹺的演員正抱拳打躬地向看客們討錢。眾人多半是只瞧熱鬧不掏腰包的,登時都一鬨而散,剩下冷清清的場子

雜在蒜氣觸鼻的人堆里,我擠到了前門大街,在我背後的是這片廣漠的"樂園"在那裡布施「笑」給眾人。凜例的朔風吹著我僵凍的耳輪,搖曳著絲一般細的遠遠的皮簧歌聲

那兩個凳上的女孩子還在那裡唱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6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4 22:24 | 只看該作者
北平淪陷那一天

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的下午,風聲很緊,我們從西郊搬到西單牌樓左近衚衕里朋友的屋子裡。朋友全家回南,只住著他的一位同鄉和幾個僕人。我們進了城,城門就關上了。街上有點亂,但是大體上還平靜。聽說敵人有哀的美敦書給我們北平的當局,限二十八日答覆,實在就是叫咱們非投降不可。要不然,二十八日他們便要動手。我們那時雖然還猜不透當局的意思。但是看光景,背城一戰是不可免的

二十八日那一天,在床上便聽見隆隆的聲音。我們想,大概是轟炸西苑兵營了。趕緊起來,到衚衕口買報去。衚衕口正沖著西長安街。這兒有西城到東城的電車道,可是這當兒兩頭都不見電車的影子。只剩兩條電車軌在閃閃的發光 。街上洋車也少 ,行人也少。那麼長一條街,顯得空空的,靜靜的。衚衕口,街兩邊走道兒上卻站著不少閑人,東望望,西望望,都不做聲,像等著什麼消息似的。街中間站著一個警察,沉著臉不說話。有一個騎車的警察,扶著車和他咬了幾句耳朵,又匆匆上車走了

報上看出咱們是決定打了。我匆匆拿著報看著回到住的地方。隆隆的聲音還在稀疏的響著。午飯匆匆的吃了。門口接二連三的叫「號外!號外!」買進來搶著看,起先說咱們搶回丰台,搶回天津老站了,後來說咱們搶迴廊坊了,最後說咱們打進通州了。這一下午,屋裡的電話鈴也直響。有的朋友報告消息,有的朋友打聽消息。報告的消息有的從地方政府里得來,有的從外交界得來,都和「號外」里說的差不多。我們眼睛忙著看號外,耳朵忙著聽電話,可是忙得高興極了

六點鐘的樣子,忽然有一架飛機嗡嗡的出現在高空中。大家都到院子里仰起頭看,想看看是不是咱們中央的。飛機繞著彎兒,隨著彎兒,均勻的撒著一搭一搭的紙片兒 ,像個長尾巴似的 。紙片兒馬上散開了,紛紛揚揚的像蝴蝶兒亂飛。我們明白了,這是敵人打得不好,派飛機來撒傳單冤人了。僕人們開門出去,在衚衕里撿了兩張進來,果然是的。滿紙荒謬的勸降的話。我們略看一看,便撕掉扔了

天黑了,白天里稀疏的隆隆的聲音卻密起來了。這時候屋裡的電話鈴也響得密起來了。大家在電話里猜著,是敵人在進攻西苑了,是敵人在進攻南苑了。這是炮聲,一下一下響的是咱們的,兩下兩下響的是他們的。可是敵人怎麼就能夠打到西苑或南苑呢?誰都在悶葫蘆里!一會兒警察挨家通知,叫塞嚴了窗戶跟門兒什麼的,還得準備些土,拌上尿跟蔥,說是夜裡敵人的飛機許來放毒氣。我們不相信敵人敢在北平城裡放毒氣。但是僕人們照著警察吩咐的辦了。我們焦急的等著電話里的好消息,直到十二點才睡。睡得不壞,模糊的凌亂的做著勝利的夢。

二十九日天剛亮,電話鈴響了。一個朋友用確定的口氣說,宋哲元、秦德純昨兒夜裡都走了!北平的局面變了!就算歸了敵人了!他說昨兒的好消息也不是全沒影兒,可是說得太熱鬧些。他說我們現在像從天頂上摔下來了,可是別灰心!瞧昨兒個大家那麼焦急的盼望勝利的消息,那麼熱烈的接受勝利的消息,可見北平的人心是不死的。只要人心不死,最後的勝利終久是咱們的!等著瞧罷,北平是不會平靜下去的,總有那麼一天,哨們會更熱鬧一下。那就是咱們得著決定的勝利的日子! 這個日子不久就會到來的! 我相信我的朋友的話句句都不錯!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7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5 22:05 | 只看該作者
老北京的私立中學


文化古城時期,北平的中學,按人口比例說,恐怕是全國比例最多的了。自然無力一一介紹清楚,說來似乎也無一一介紹的必要。如果分分類,大約可分為私立、教會、公立三種,我是私立中學畢業的,不妨先從私立中學說起。

  最早的私立中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這裡一下子很難說出精確的年代,但我粗略估計,早在本世紀初,北京就有私人辦的中學出現了。先父漢英公是光緒三十一、二年間到北京的,那時他在家鄉私塾中已經讀完四書、五經,並且已開筆作文了。其時清政府停了科舉,他沒有趕上考秀才,便到北京來上新式學堂,讀的就是地安門外后鼓樓院的求實中學,這是一所私立中學,說明在一九零四年左右,北京已有了私人辦的中學。似乎還不只這一所,還有正志中學、畿輔中學,都是很老的學校。

  求實中學不但成立的早,而且延續的時間長,在文化古城時期,這所學校還存在,每年暑假,都刊登招生廣告。我由鄉下出來,到北平考學校時,要來不少招生簡章,其中就有求實中學的。但這所學校,雖然很老,卻影響和名氣都不大,現在說來,知道的人當然更少了。

  我讀的中學,校名「志成中學」,當時男女分校,男校在二龍坑內小口袋衚衕,女校在豐盛衚衕。創辦於一九二四年左右,這所學校在文化古城時期,是一所比較出名的私立中學。其出名之一,是學生多,在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鼎盛時期,學生總人數到過二千七百多人。這在當時公私立學校中,就人數而言,是相當可觀了。不是第一,也是第二,據說東北同鄉辦的北方中學,人數到過三千多,因此也曾出過名。志成似乎比不了它。

  其出名原因之二,是因了一樁桃色案件,這似乎並不光彩,但卻因之轟動九城,在報紙的大量新聞中,「志成中學」的校名與這個案子連在一起,不但當時因之大大地出了名,直到若干年後,人們也常常談起此事。就是劉景桂打死志成中學女校體育教員滕爽案。

  劉景桂是宣化女師學生,曾出席全國運動會,其未婚夫逯明,在師大體育系作助教。逯明在北平又與志成女校體育教員滕爽講戀愛。劉景桂認為滕爽奪其所愛,便決心除掉這一情敵。由宣化專程來北平,一天去志成女校找滕爽,先在門房間詢問,這時滕爽正在操場上課,劉便在門房稍候,滕爽下課後,聽說有人找,便到門房來看,身上還穿著上課的球衣和球褲,走進門房,二人並不認識,劉問滕:「你就是滕爽嗎?」問清之後,當即從手提包中取出手槍,對滕開了二三槍,滕應聲倒地,這時正在二三節課之間,同學大多在教室外院中,聽到槍聲,都跑到號房來圍觀,號門內及校門洞亂成一團。劉則手持手槍,出校門往東,走到豐盛衚衕路口,向一站交通的警察交槍自首。――一同學姐姐,比我們高四個年級,正好是滕爽班上的學生,當時是圍觀同學中的一個,目睹此事,曾多次向我說起。可惜這位學姐潘詠梅女士,幾年前因心臟病去世了。如果活到現在,也不過七十歲吧。劉景桂打死滕爽事件,使志成中學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不少。連知堂氏在《情書的寫法》一文中,也引用了這一新聞,可見其在社會上多麼引起人們的注意了。這一妙文收在《苦竹雜記》一書中,在此不多引了。

  其出名原因之三,是這個學校某些班級的學生,學習質量的確不差。不但年年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可以考上一些名牌國立大學、教會大學,而且也出過幾位著名學者,如有「中國原子彈之父」稱號的鄧稼先氏,遠在美國、載譽世界的原子物理學家鄧昌黎氏,便都是這個中學的畢業生。後來分別考入西南聯大和輔仁大學,又留學新大陸深造,成為著名科學家,可惜鄧稼先氏不幸於數年前病逝了。

  當時人們對一些私立學校,收很多學生,收很多學費,形同作生意,是很不以為然的,社會上有一個很難聽的稱號,叫作「學店」。意思是以辦學為手段,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店,而不是辦教育、培育人材。因為大家都知道,辦教育是要賠錢的。而私立學校,賺得起,賠不起,因為中國私人經濟力十分有限,是無錢可賠的。這樣辦學,廣招學生,就不能保證新生質量;入學之後,人多教師少,試驗設備差,又不能保證教學質量,因而這種學校如何能培養出優秀學生呢?表面上看是比較困難的,但實際上也不是絕對不可能。志成中學有它的竅門,在此約略介紹一下:

  文化古城時期,志成辦學已經有一定基礎,在私立中學群中,有些名氣了,它年年廣招學生,初中一般男女生要招四百來名,高中二百來名,學生越多,投考的人也越多。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它用大部分學生作為經費來源,少部分學生作為給它製造聲譽的工具。它從高中一年級開始,有一次分班考試,即按成績分班。成績最好分一班,成績次好、或較差都分在不同班級里。在人數上,則最好的那個班級人最少,一般不超過五十人。其它班級則人很多。可到七十多人。這樣就是用人多班級收下的學費,彌補人少班級的開支,因為人少班級不但人數少,學費收的少,而且六名免全費、免半費的學生也在這個班。實際這個人少的班,交費的學生也只有四十二三個人。再有這個人少的班級,任課教師和使用教材也不同,教師都是師大附中的同級教師來兼課的。教材和教學要求進度,基本上和附中一樣,這樣就充分保證了這個班級的優異成績,到了考大學時,一般也能像附中學生一樣,考上著名大學。志成中學校長在給學生講話時,向社會宣傳時,也常常以此來誇耀,造成很大影響。而那人數多的班級的畢業生,極少有能考上國立大學的。實際上就是用他們的學費來培養尖子學生了。

  私立中學一般都有集團,有背景,志成中學是由冀東籍的師範大學畢業同學為核心創辦的。所有教師有多數都是師大畢業生,而且大多是冀東人、河北人,其它省的人是很少的。它有一個董事會,董事長是作過師大校長的鄧萃英氏、師大教授李泰(上「芬」下「木」)、王桐齡等人也都是董事。在文化古城時期,它的校長是吳鑒,字葆三,冀東灤縣人,師大數學系畢業,他是當時師大校長李蒸的舅舅,有親戚、同學、同鄉的多層密切關係,而李蒸又是留法的、是河北籍元老李石曾支持的人物。吳鑒是志成中學校長,又是師範大學數學系兼課,又是師大女附中的數學教師。他與師大和師大附中關係極為密切,因而在聘請優秀教師上,他有十分有利的條件。他有一個得力辦學助手,就是他數學系的同學趙崑山,作訓育主任,成年住在學校中,替他管學生、抓教學質量。此人一年到頭布鞋、學生服、光頭,每天一大早站在校門口,看學生進校門,誰要遲到,在校門口罰站,他也一起站著講話,直到第一節課下來,才一同進來,晚間,還要查住宿生的夜自修。他還要給高三人少那班畢業生開一門課:「數學演題」,專門解各種類型的數學難題。把所有精力全花在辦學上。

  一般私立中學的校舍都是很簡陋的,志成中學自然也不例外,校門口開在小口袋衚衕裡面路南,這真是個「口袋」,東面一個出口通西皮庫、二龍坑,其狹窄處,也只能過一輛小汽車吧,卡車是很難開過的。西面兩個出口,都是彎彎曲曲的小巷通向溝沿,那就更窄了,兩個自行車也難對面通過。其教室是從蠶業講習所分過來的一個西式四合院,辦公室是一所西式小院,看得出也是蠶業講習所的房子。蠶業講習所是清末官辦的,有一片桑園,還有織機,大門是西式磚雕大門,很氣派,開辦時可能是很風光的,可是後來似乎無人管了,大片房地產不知以什麼條件割讓給志成中學了。志成中學唯一自己蓋的房子是一排南北兩面開門窗的實驗室,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都在內。操場也是分開的、不規則形的,用文字幾乎無法介紹清楚,自然也無此必要,總之一切都是很簡陋的。自然這點房舍,容納不了這麼些學生,它又在學校對面,租了一大片民房,包括一所據說是「京師著名凶宅」的房子在內,還有一座灰磚綠窗的樓房,全部把這些房舍的圍牆打通開門連在一起,就是這所人數眾多的私立中學的全部校舍了。就是這樣的破破爛爛的中學,也出過有很大世界聲望的科學家。可見教學質量的好壞也不完全靠校舍了。

  文化古城時的北平,各種學校也真多,離「志成」不遠,出小口袋衚衕東口往北一轉彎,便是二龍坑,馬路一下展寬了,路北便有一所學校,整齊的圍牆、校門,望見裡面的操場、教室,還有一座洋樓,這便是以東北籍貫人為主辦的弘達中學,就校舍而言,比志成中學氣派多了,可是「生意」不如志成。雖然在當時也還是一所比較出名的私立學校。據一九三五年資料記載:

  北平弘達中學,校長吳寶謙,民國十二年一月成立,初設三三制初中普通科,后奉部令改為四二制,十九年添設高中普通科,甘一年租月壇為二院。學生一千二百人。學費初中二十餘元,高中三十二元。校址新皮庫衚衕十三號(連著二龍坑的南北衚衕)。

  弘達和志成,可以說是近鄰,但人數差著一半多。但也已一千多人,實在不少了。因為當時一般公私立中學都只有幾百人,如高初中六個年級,每個年級兩個班,每個班五十人,這樣全校也只有六百人,人數也不算少了。一些著名的中學,大都五六百人。像這種千人以上,甚至二千幾百人的私立中學,簡言之,還是為了多收學費,辦學條件和教學力量實際都是很有限的。

  私立中學也有一些是以其特色來號召的。如府右街的四存中學,便是以提倡舊學、提倡文言文、提倡讀「經」而出名的。比方在一般私立中學的國文課中,常常是初一作白話文、初二作文言文、高一作白話文、高二作文言文。要求學生既會寫語體文,又會寫文言文。因為考大學時,像北平北大、清華這類的學校,大都出白話文題目,而南方上海交大、南京中央大學等,則都出文言文題目,高中畢業生必須學會寫兩種文體的文章,但「四存」不然,它反對白話,提倡文言。學生初高中,一律作文言文。

  這是河北冀中人辦的中學,標榜的是清初博野顏習齋、李恕谷二位思想家的「四存」學說,即「存性、存學、存治、存人」。北洋政府徐世昌作大總統時,提倡「顏李」學說,辦起了「四存學會」,又辦起了四存中學,開始是徐世昌作董事長,後來張璧作董事長,張在徐作大總統時,曾作過警察總監。校長是作過內務次長的河北蠡縣人齊振林。

  在我考初中時,同院有一位小朋友正好在四存讀書,後來我弟弟也上了這所中學,不過那已滄桑之後了。這個學校在班級人數、全校人數上都不如志成多,大體像公立中學一樣,一班只四十來人,校風雖然古板,但對學生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教學質量是有保證的。畢業的學生,最低也能規規矩矩寫篇較為通順的的文言文,成績相對整齊,不像志成中學那樣畢業生成績相差過分懸殊,少數一些拔尖的,而大量成績甚差,甚或不及格的。四存中學辦學方法是不同於一般私立中學,而自有其特色的。就是說傳統的東西更多一些。

  四存和志成,都是河北籍貫的師範大學畢業生為核心辦的學校,雖然前者多冀中人,後者多冀東人,但兩校的教師和學生還是時有交流的。志成一位教動植物的兼任老師,就是四存的專任教員,是一位具有明顯河北農村樸素外形的先生,他兒子張雲峰,初中在四存、高中在志成,和我同班,可惜這位教師的名字我一時想不起來了。志成的國文教員李子痴,後來專門在四存任教;四存的圖畫教師陳小溪,也曾來志成兼課。

  四存的校址在府右街東側,實際就是中南海的紅牆外面,東西窄、南北長的一長條,紅磚兩層樓房為主的校舍,包括小學和中學兩部分,外觀很整齊,但是裡面並不大,由我家去廠甸、去中山公園、西長安街等處,必然要經過它門口,我因為從陳小溪老師學過畫,也進去過不少次。比起志成中學七零八落、因陋就簡的校舍來,四存中學闊氣多了。西城私立中學以特色著稱的,除四存之外,尚有藝文中學,校址是南長街南口西側,校門開在長安街紅牆上,這是一所試驗實行「導生制」的學校,也較出名。

  在東城有特色的私立中學,首推孔德中學,它正好同四存相反。四存是標榜中國古老的思想家「顏李學派」,把讀《四書》、五經列為必修課,完全是老派的。而孔德則是以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命名的,是純粹西洋的。但它又是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包括小學和中學。四存重視國文課,但只許寫文言文,不能寫白話文。而孔德也同樣重視國文,卻提倡寫白話文。從某種角度講:孔德學校幾乎是北大文學院的附屬中學,北大名教授不少人都在孔德教過課,北大名教授的小孩,大多都是在孔德畢業或在孔德上過學的。最著名的如美籍華人陳香梅,她父親就是北京大學名教授。至於其他名教授的子女,在孔德讀書的,那就更多了。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戲劇家吳祖光都是孔德畢業。

  孔德學校是北大名教授馬隅卿氏等位創辦的。《知堂回想錄》憶馬隅卿氏文中寫道:

  「我與隅卿相識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但直到十四年,我擔任了孔德學校中學部的兩班功課,我們才時常見面。當時系與玄同、尹默包辦國文功課,我任作文、讀書,曾給學生講過一部《孟子》、《顏氏家訓》和幾本東坡尺牘。隅卿則是總務長的地位,整天坐在他的辦公室里,又正在替孔德圖書館買書,周圍堆滿了舊書本頭,常在和書賈交涉談判。……隅卿多年辦孔德學校,費了許多的心血,也吃了許多苦……孔德學校的教育方針,向來是比較地解放的、向前的,在現今的風潮中似乎是難以適應,這是一個難問題,不過隅卿早一點去了世,不及看見他親手苦心經營的學校里,要從新分了班讀經做古文,使他比在章士釗、劉哲時代更為難過,那或者可以說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吧。」

  這段文章是一九三五年夏天寫的,既談了孔德學校的情況,也了解了中學男女分校的時代背景。

  孔德學校的校址在東華門大街路北,北池子南口往東一轉彎進去就是,那是清代的「宗人府」舊址,宗人府是清代皇家第一個單位,在《清史稿》中列《職官志》之首,掌管皇族屬籍、修玉牒諸事,長官照例是王公,所以衙門就在東華門外,地點衝要、房舍很多,作為一個學校的校舍,自是很寬裕的。孔德很重視美育,有繪畫、音樂、刺繡等各種活動班,很受同學歡迎。出校門往東不遠,就是北河沿,轉彎是北大三院,當年這一帶,風景還好,劉半農氏在「北大河」一文中曾讚美道:

  「在十年前……河水永遠滿滿的、亮晶晶的,反映著岸上的人物草木房屋,覺得分外玲瓏,分外明凈……」

  孔德的校歌在第一首中歌頌「孔德」的主義,在第二首中便讚美這條小河。歌詞道:「啊,我們可愛的孔德,啊,我們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園,你永是智慧的來源。飲我們幸福的甘泉,給我們生命的……」這校歌的作者可能就是劉半農氏。

  孔德在名譽上一直是蔡元培氏任校長,可實際長期是馬隅卿負責。在經費上它受到中法庚款的支持,所以有買書的經費,在辦學經費上也較其它私立學校有保證,這是孔德能夠辦的好的另一原因。它原來只有小學、初中,外國語讀法文,畢業之後考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預科。後來才添了高中。

  在文化古城時期,南京教育部規定,小學、大學男女同校,中學男女生分校。所以志成中學有男生部、女生部。師大附中、輔仁附中,都分男附中、女附中。另外也有不少專招女生的私立中學,如翊教女中、華光女中、春明女中、協化女中、惠中女中等。其中「翊教」在西單北堂子衚衕、「華光」在西單北前英子衚衕,「春明」在宣外大街,「協化」在當時市黨部街、「惠中」在東城炒豆衚衕。這些都是中國人私人辦的女子中學,各有董事會,其經費都靠學生的學費。校址大多在西城,因幾所著名的教會女中,都在東城。中學還是就近上學的多,所以一些私立女中都集中西城住宅區了。這裡不妨舉一所略作詳細介紹。據一九三五年資料介紹翊教女中云: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校長陳仲益,民國十五年九月成立。成立時因地而名,二十年遷今址。學生人數三百餘人。學雜費高中卅五元、初中廿六元。校址堂子衚衕。

這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有一個著名的外籍學生。日本人山口淑子女士,中國名字李香蘭。日偽時期是著名影星,一九三四年她到北京寄住在後來作了漢奸的潘毓桂家中,以「潘淑華」的名字和潘家另外兩位女兒在翔教女中讀書,直到畢業。山口淑子在其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這時學習情況道:

  「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乾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不知因為學校里富家子弟太多,還是因為那時中國的校園的氣氛,學生們的舉止令我吃驚。有的學生一上課就講話,有的則站在桌子邊上喧嘩,根本不聽教師講課。哪裡像個『退三尺不踩教師身影』的國度。其中還有學生嘲笑老師。地理老師頭髮稀疏,一臉貧相,大家都戲謔他為『三毛兒』。當時『三毛兒』是上海最流行的漫畫主人公。我由於不知道這個漫畫,不知其中的奧妙,只是傻乎乎地瞪眼看。

  「但學生們也不是總鬧騰,標緻的英語老師就很受同學們歡迎。這位老師給我們上課,使我愛上了英語這門課。原來她們是拒絕無才的老師和強權的老師上課。」

  這段回憶文字把當時私立女中上課的氣氛寫的很形象。不過所說「三毛兒」,那是記錯了。因為上海張樂平的「三毛」,是四十年代才創造出來的漫畫形象。當時的「三毛」,則是北平實報半月刊所登的漫畫「毛三爺」,當時各私立中學給頭髮稀疏的教師起「毛三爺」外號的很多。所以這位地理老師的綽號也應有「毛三爺」,而非「三毛兒」。

  私立中學還有幾所是地域性的,如山東人辦的山東中學,河南人辦的豫章中學,四川人辦的四川中學等,這些學校在經費上多少能得到一些同鄉會的資助,在教師和學生中,是其本省籍的當然要受到一些優待。其中和平門裡順城街的山東中學辦的最興旺。畫家王友石,雅號「王鐵樹」,因其畫鐵樹最出名,山東籍,一口山東土話,長期在山東中學任教。好像有個時期還擔任行政職務,長期住在學校中。藝專畢業的潘淵若老先生長期在山東中學教國文。自然在文化古城時期,這些人還都是青年人。

  這些地域性的中學,創辦倒是很早的,如河南人辦的豫章中學,據資料記載,是清代光緒二十九年創辦的,原名「初等豫章學堂」,民國元年改稱豫章中學。

  私立中學的教師大都是師範大學畢業的,叫作「師大派」。但也有專門由北大畢業生辦的中學,那就是東城外交部街的「北平大同中學」,一九二三年創辦,校長賀翊新。再由南長街南口路西的「北平華北中學」,也是同時由北京大學一派的人創辦的,首任校長還是蔡元培氏兼任呢。

  私立中學的校舍,大多因陋就簡、或借用、或租用,大多是平房,有幾間二層樓就不錯了。自己買地皮蓋校舍的不能說絕無,恐怕也真是極少極少的。北溝沿的平民中學是例外,在中央醫院後面,一幢在當時看來不算小的四層灰色樓房,真有鶴立雞群之勢,徐志摩詩人曾在這所中學作過講演,在魯迅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學校。不過在文化古城時期,它似乎已經「式微」了。

  文化古城時期私立中學,大體就介紹這些吧,不能再一一詳細舉例了。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8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5 22:06 | 只看該作者
北京古建中隱藏著多少「秘密」?


東華門門釘為何少一排?

  金水河走向為何呈弓背形?

  紫禁城名字取自哪裡?

  通過形形色色的例子,我們不難發現隱喻文化有這樣四個特點:其一是它的寓意多是討人喜歡的,有趨吉避禍的傾向;其二是有些隱喻文化的作品帶有迷信色彩,又不盡然;其三是隱喻文化的實現大多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其四是隱喻文化的載體可能有用,其寓意卻毫無用處。比如金水河的弓形並沒攔住任何人,從李自成到八國聯軍不是都殺進來了嗎?而「剛強」、「豪橫」、「英雄」等說辭既不妨礙明英宗成為戰俘也不妨礙清末屈辱性條約的簽訂。偶爾弄出個說辭風雅一番或討個吉利倒也無可厚非,若是一個民族由皇帝帶頭兒一味長期沉迷於這些玩藝兒,讓聰明才智走了旁路,舍本而逐末,只怕離危機就不遠了。

  有這麼多例子墊底兒,再看看下文對門釘的解釋,如果說它僅僅是一個隱喻文化的作品,為的是引出一個說法兒來,您大概不再覺得牽強了吧?至此故事還沒完,據說劉伯溫(仍借用他的名字)因偷了天宮的圖樣,自知觸犯天條罪不容赦,不如自罰還算落個好態度,於是他給自己造了一副枷以示服罪。這副枷不是別的,正是東華門的門扇。據說這個門扇的做法與別處不同,是先造出邊框,模擬兩爿枷的形狀,再把空缺處填實。如果東華門的門扇還是明朝的原物,那麼這個傳說就還有驗證的機會。



故宮東華門的門釘之謎(文/李正桐)

  封建社會等級森嚴,舉凡服飾、車轎、府第等方方面面皆有定規。本文要說的門釘本是無關緊要的結構件,皆因它在一座府第中處於最顯露的位置,又經歷年演化形成誇張的造型,所以兼具了炫耀權勢的功能。至明清,已從制度上對門釘數目加以限制。比如按清代典制,規定皇家宮苑的宮門「朱扉金釘,縱橫各九」,因九為陽數,又是數字之極,九九八十一顆門釘最能體現帝王的尊貴,親王府第的門釘即減為「縱九橫七」,親王以下遞減。明代雖無如此具體規定,但各項待遇仍尊卑有序,隨爵而定。這樣看來門釘的作用似與今天軍官肩章上的星相仿,是等級的標誌,含糊不得。奇怪的是竟有一處例外:故宮東華門的門釘居然少一排,是為每扇門八九七十二顆,而且僅此一處例外。這就令人費解了,皇帝主動放棄一排表徵地位的門釘究竟用意何在?

  大約十幾年前某報曾就此組織過討論,我還記得其中的兩種說法。其一是說東華門的門釘與別處不同,尺寸稍大。由此推斷當年必是有一批門釘做大了,若仍用九排就顯得擁擠,去掉一排看著舒服些。這其實是用百姓的思維來解釋皇家的事務。封建社會為一個尊號都能爭個你死我活,更何況是代表等級的門釘了?照這樣說佛香閣的拆塔改閣耗資巨萬該怎麼解釋?所以這話應該倒過來說:因為設計上要求少一排,為避免顯得稀疏才特意將這批門釘尺寸做大一些。

  另一種說法是皇家成員死了以後靈柩、鹵簿皆出東華門,所以該門主喪,屬陰,門釘就不能是陽數,故去掉一排。但是又有人考證說,據記載也有從西華門抬出靈柩的情況,且皇帝外出巡幸也走東華門,不能認為東華門只辦喪事,所以此說也難成立。總之討論的結果仍是莫衷一是,這區區一排門釘竟成了難解之謎。紫禁城是劉伯溫「偷」來的嗎?

  我曾聽故宮博物院的一位早期職員對此現象的解釋,而該職員是聽原宮裡的太監說的。說是當年劉伯溫建北京(其實劉伯溫不曾參與北京和紫禁城的營建,至永樂十五年興建紫禁城時,他已故去四十多年。只因劉伯溫頗具傳奇色彩,所以明初的許多大事便都附會到他身上。姑且不管姓字名誰,總之系指北京和紫禁城的設計者),他自稱是偷了天宮的圖樣來建紫禁城的,為了表示對天帝的敬畏,只好去掉一排門釘以示人間帝王與天上玉帝的區別。那位讀者說了,人家是在探討問題,你這不是說故事嗎?我說,誰能說謎底就一定不是故事呢?當年紫禁城的設計者以如此鄭重的方式講述出一個荒唐的故事,其政治用意是明顯的:即強化臣民對皇帝的所謂「天子」的半人半神身份的認識。

  要解開這個謎得先從民俗說起。原來中國民俗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叫做隱喻文化,就是利用諧音或其他表現形式給事物賦予一種特定的寓意。對隱喻文化做出最精闢解釋的當數侯寶林先生,他把這叫做「說辭」。例如用蘋果和馬鞍來喻「平安」。有時不藉助諧音,例如給新生兒掛金鎖,以求鎖住他的性命毋使夭折,等等。皇帝亦不能免俗,而且簡直是樂此不疲。所以在中國古建築包括宮廷建築中處處有隱喻文化的痕迹。如果說封建統治者玩物喪志,這大概也是一種玩兒法。紫禁城中究竟有多少故事?

  古建中隱喻文化的實例真是不勝枚舉。比如故宮金水河的走向,在武英殿前、太和門前和文華殿東側形成三個弓背形,而三組金水橋恰如搭在弓上的箭,取「坐北鎮南」之義。無獨有偶,頤和園東宮門外的御河也呈弓背形,雖不指向南方,卻仍不失對外震懾的用意。

  再如紫禁城這個名字取自紫微星垣,紫微星垣系指以北極星為中心的星群。古人認為紫微星垣乃是天帝的居所,而群星拱衛之。所以自漢以來皇宮常被喻為紫微。為佐證這個說法紫禁城內設有七顆赤金頂(分別是五鳳樓四顆,中和殿、交泰殿、欽安殿各一顆),喻北斗七星。有七星在此,誰能說不是天上宮闕?

  紫禁城內有許多消防用的太平缸,這些缸原是鎦金的,亦稱金缸,諧「金剛」音。而其數目非四即八,喻四大金剛或八大金剛。按說這些缸若放在大殿前後救火時取水最近便,但在故宮裡(頤和園除外)卻大多捨近求遠靠牆擺放,為的是取諧音「剛強」。殿前的陳設中有銅鶴和銅龜,除象徵長壽外還有另一層含義,鶴字舊北京方言讀「豪」音,而龜舊時俗稱「橫」(讀去聲),二者合起來是為「豪橫」(這個詞今天已不常用),與「剛強」正好對仗。故宮御花園內有一石圈,它的上方過去罩著一個大鐵籠,上養鷹下養熊,為的是取諧音「英雄」。

  紫禁城的主色調為紅黃二色,據說皆出於五行的考慮,以示帝王的尊崇。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收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卻用了黑琉璃瓦,而且故宮以外所有皇家存放書籍文檔的地方,都用黑琉璃瓦。蓋因書籍忌火,而按五行之說黑色屬水,取鎮火之意。北京城門和城牆的另一種解釋

  出了故宮,再說說北京城。誰都知道,北京的城門是內九外七,喻三頭六臂的哪吒。而北京城牆為什麼缺西北角,也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曾經有過多種解釋。愚以為這或許也是隱喻文化的產物。我國古有「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說法。既然是天傾西北,築城牆時避讓一下方可顯出敬天的誠意。

  曾經有人測算,若將城牆的缺角補齊,則北京內城近似於矩形,而該矩形對角線的交點即其重心距離景山萬春亭的頂子只有數米之遙。但若按照北京內城缺一個角的真實圖形求其重心,則該重心恰與萬春亭的頂子重合!這就是說景山萬春亭不但是景觀的制高點,還負擔了挑起北京城重心的重任。

  北京城的平面分佈基本是軸對稱的,其對稱軸今天叫做中軸。在正陽門前曾埋有石馬一匹,地安門前曾埋有石鼠一隻,孤立地看皆難解其意,但是把二者合起來就有講兒了:鼠為子,馬為午,原來是北京城子午線的地標,也是北京的中軸線。若僅僅是兩個普通石樁則可認為只是一般工程營造的技術標誌,若一定要不惜工本弄出個藝術造型以便引出「地支」中子午兩個字來,則當數隱喻文化的作品。

  在東便門以北的城牆外曾露出半個P粒嗣且恢幣暈庖歡ㄊ峭允內P粒繅延兄喬絞輩槐鬩瓶幸話刖推鱸誄喬嚼鎩D酥痢拔母鎩逼詡洳鵒順喬劍嗣遣啪鵲胤⑾殖喬嚼鍤裁炊濟揮校喬酵飴凍齙腦揪褪前敫鮚P痢?脊湃嗽畢氳劍羧緔耍鞅忝磐庥Ω糜辛磽獍敫觶峁讜て詰畝猿莆恢霉徽業攪恕K攪胖鄭種指霰穡P料哺褐兀次夜糯娜鮮叮蟮厥怯哨P臉性氐摹D敲創死腦⒁饈撬擔本┑某竊倒怪諞桓鼉藪筅P戀謀成希牘湃碩宰勻壞娜鮮斷嗪希厝晃裙獺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19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6 23:42 | 只看該作者
北京春節民俗


春節即舊曆新年,是我國人民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北京是元代以來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這使北京傳統的春節習俗源遠流長,更加豐富多彩。《光緒順天府志》、《康熙大興縣誌》、《宛平縣誌》、《日下舊聞考》等古籍之中,頗多有關記載。除文獻之外,北京的傳統春節行事亦見於民謠之中。"老婆、老婆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這首廣為流傳的民謠概括地描述了從臘八到大年初一人們忙忙碌碌過節的情景。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說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用擔夢騫仍恿賦浼:筧宋湍釧諉磕昀霸魯醢艘燦枚嘀置住⒍拱局喙┓稹G宕本┯漢凸謐ū敢豢諼適搖⒘形煌豕蟪己凸誒鋨糾鞍酥嗨玫拇笸T諉竇洌嗣前競美鞍酥嗪螅⑷朧澈校子嚴嗷ダ≡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兒"。這一天,家家戶戶要鄭重其事地舉行祭灶儀式。過去多數人家廚房的北牆或東牆上都設一神龕,常年供奉灶君爺像。據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君爺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供玉皇賞罰。送灶時,人們在灶君像前擺設桌案,上供關東糖、清水和秣草。古時祭灶用黃羊、魚和豬頭等物。明清時才改用關東糖。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溫熱,使其融化,塗於灶君嘴上。唐代文獻《輦下歲時記》記載民間以酒糟塗於灶上,使灶神酒醉。可見此類風俗由來已久。二十三祭灶與正月有密切關連,傳說七天後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與諸神同來人間過年,因之要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此後方可過節。
    灶祭之後,人們就開始準備過年了。
    春節前,家家要徹底清掃,人人都理髮洗澡,準備乾乾淨淨過新年。民諺道:"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撣塵土,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理髮師傅們這時也挑著挑子走街串巷,忙於為人理髮。
    春節前夕,人們把居處內外整飾得特別有節日氣氛。一般人家在門上貼門神、門框上貼春聯,門楣上掛掛箋,門前插芝麻秸。屋門上貼有"抬頭見喜"等吉祥文句,窗上貼剪紙。屋內擺設的八仙桌、太師椅帶上桌圍椅帔。條案正上方掛上有吉祥圖案、語句的中堂、對聯。條案前方桌上擺設五供、高足盤,放上蜜供或年糕。屋裡掛起大紅燈籠。牆上要貼年畫、福字。
    《山海經》記載,古時有神荼、鬱壘兩兄弟善捉鬼。後人將其像繪於桃木板,掛在門上,以驅鬼避邪,故稱桃符。以後改木為紙,像也改畫唐朝大將秦瓊、尉遲恭。五代十國時,后蜀主孟昶在桃符上寫了"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考證此為最早的春聯。明初由於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春聯逐漸普及,並改桃符為紅紙。年畫是由門神演變而來的。北京出售的年畫以天津楊柳青出品為主,亦有山東濰縣和蘇州桃花塢的出品。
    舊日的戲班差不多天天都演出。只在臘月下旬有幾天不演。每年演出的最後一場戲叫封箱戲。封箱戲多演雙出或反串。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曾演封箱戲不收戲份,一時成為梨園美談。
    除夕和元旦是春節的高潮,守歲辭歲、送神仙、接灶、祭祖先、吃團圓飯、過橋、摸門釘、拜年等,活動繁多。舉行"接神"、"接灶"儀式時,要將"接神桌"放在院中,置"百份"於案上。"百份"亦稱"天地",上繪有天地間諸神像。在"百份"前要擺設蜜供、年糕、餃子、蘋果等祭品。夜深之後,人們點上紅燭,打開大門,燃放鞭炮、燒"元寶"、"接神咒",貼上準備好的新灶君爺神像。接神完后,一家人在神壇前行叩首禮,並祭拜家中的祖先像或家譜。
    大年初一,人們紛紛外出拜年。親友相見,總要拱手作揖,並說"恭喜發財"、"新喜、新喜"等等。
    初二祭財神,一大早人們就拜祭財神像,有些人還要到廣安門外五顯財神廟燒香祭拜。傳說早年有五個綠林好漢,殺富濟貧,百姓因之在此建廟祭祀。人們燒香后,還帶紙糊的元寶回家,用布或紅紙包好放在床下,祈望發財。
    初五又稱"破五"。自這天起,年節期間的各項禁忌均可解除。初六以後,雖然人們的生活起居逐步恢復常態,但仍很有節日氣氛。
    初八稱"順星日",傳說眾星神於此日降臨下界。當是日夜幕低垂、群星閃現之時,人們在院中案上放置糕點果品,祭拜星神。有些人家還要把"星神馬"放在胡麻桿上燒掉。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是春節活動的又一高潮和尾聲。從正月十三日到十七日大街小巷、宮苑廟宇到處張燈結綵。入夜後,觀燈者滿街滿巷,耍社火,放鞭炮。舊時,一般婦女要遵守許多森嚴的清規戒律,平常很少出門,大家閨秀更是如此。但在元宵之夜,她們亦有"一ㄒ幌"的自由,可以逛街觀燈。
    據文獻記載,過去北京城近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寺廟。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或其附近設有集市,故稱廟會。北京的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一年一度的廠甸,更是盛極一時。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原為北方道教中心。元代道教全真派始祖邱處機曾在這裡居住,死後葬於此。白雲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九開廟。傳說十九日邱處機下界超渡有緣者,稱"會神仙",開廟時遊人如雲,各路民間花會多來此表演。大鐘寺正名覺生寺。廟內的永樂年間鑄造的大鐘,聞名中外。開廟時,廟中住持在其懸鈕兩側孔下,系一小銅鑼,遊人登樓用銅錢投擊小孔,傳說擊中者可得福。宣武門外琉璃廠會從初一到十六開市,人稱"廠甸"。此處遼代為海王村,明代為琉璃窯廠,清乾隆時始成市肆。開市之日,商販雲集,凡文物、古書、首飾、珠寶、玩具、食品,應有盡有,為舊時北京春節最熱鬧的去處,最受孩子們歡迎的是廠甸出售的各種民間玩具。逛廠甸的孩子,一般都要買風車和空竹,再買上一串春節才上市的大糖葫蘆,捧在手裡,走在街頭,為節日增色不少。此外,還有風箏、毽子、泥人、鬃人等等。傳統木版年畫"新正逛廠甸"反映了這種節日景象。北京最大的喇嘛廟雍和宮每年正月二十九、三十要舉行"跳布札"活動,俗稱"打鬼"。雍和宮"打鬼"之後,北京的全部傳統春節活動就結束了。
    從前的勞動大眾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才能休息幾天,因此,花會這種民間文娛活動在春節期間便顯得極為活躍。特別在城郊鄉下,幾乎村村有會。例如京西蘇家坨一村就有十八檔會。民間花會一般的表演項目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蓮花落、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等。有些村中還要搭起大棚、懸掛宮燈、畫幅、入夜後在大棚附近演出各種節目。熱鬧非常。京東東壩北門村藏有一對製做於明末清初的太獅,工藝精湛、造型古樸,保存至今,甚是珍貴。地處京城北方門戶的延慶的民間花會活動別具特色。民間花會使用的旱船一般為三隻,而這裡的旱船有時多達九隻。本縣永寧南關的竹馬老會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主要演齣節目為《昭君出塞》。過去,在有花會活動的村裡,一般都選舉德高望重者為會頭,一入臘月便組織村民排練。正月里各處花會互相邀請,你來他往,鑼鼓喧天,男女老幼爭相觀看,煞是熱鬧。
    解放前的舊中國政治黑暗、社會動蕩,經濟凋敝,民不聊生。過個春節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那時,臘月里生意最興隆的是當鋪。窮人為還債,被逼無奈,常在數九寒天把身上的棉衣送進當鋪。春節前後,是北京最冷的季節,街頭啼飢號寒的乞丐成千上萬,凍餓倒斃之事日必數起。
    新中國成立后,勞動人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黨和人民政府很重視中國人民的傳統節日--春節。每逢新春佳節,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與人民群眾座談聯歡、舉行團拜會。各地軍民在春節期間大力開展擁軍愛民、慰問軍烈屬的活動。那些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陳習陋俗早已革除;花會、燈會等民間傳統娛樂形式得到了繼承和發揚。具有社會主義時代特色的各種新風俗,新習慣,正使傳統的春節活動愈來愈豐富多彩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9

主題

279

帖子

153

積分

有過貢獻的斑竹

倍可親資深會員(十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153
20
 樓主| 都市碼頭 發表於 2004-8-26 23:47 | 只看該作者
舊京端午習俗談  

前不久,首都博物館徵集到一件綉有蛇、蠍、壁虎、蜈蚣、蟾蜍五種動物的紅色兜肚。這種兒童服飾,當今的年青人已不知它的用途。而老年人一見便知,這是老北京過端午節時兒童所用的避邪物--"五毒兜肚"。
    端午節是我國三大傳統節日(春節、端午、中秋)之一。舊曆五月初五這天,老北京除了舉行賽龍舟,吃粽子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各種活動外,還有很多獨特而寓意深遠又風趣的習俗。
    我國古人有稱五月為"惡月"之說。因為此時天氣轉熱,各種疾病和蚊蠅、毒蟲日漸增多,對人體威脅很大。因此人們便圍繞避邪驅災而展開了各種活動。北平俗曲端陽節云:"五月端午街前賣神符,女兒節令把雄黃酒沽,櫻桃桑椹、粽子五毒,一朵朵似火榴花開端樹。一枝枝艾葉菖蒲懸門戶,孩子們頭上寫個王老虎,姑娘們鬢邊斜簪五色綾蝠?quot;這一俗曲便概括了端午習俗。
    "蒲子艾來!""葫蘆花來!""供佛的哎桑椹來,大櫻桃來!""江米小棗兒的涼涼兒的大粽子來!""哎,買神符!"每年四月末在老北京的大街衚衕里就出現了這種吆喝。五月初一,人們便將買來的"神符p判兒"貼在大門上。判兒指的是鍾馗,他手持寶劍目注空中的蝙蝠,上面印著"驅邪鎮宅"四字。門兩側掛著菖蒲和艾葉,因這兩種植物都有殺蟲作用,掛在門口以禳毒氣。下面再貼一口向下的剪紙葫蘆?quot;倒災"。院內各屋門窗戶上貼紅色剪紙的老虎、五毒、剪子夾蠍子等。屋內牆角都遍灑雄黃酒。因雄黃酒能解蛇虺諸毒。人們還將雄黃酒塗抹在小孩耳鼻口和前額,大人喝雄黃酒,古書上說這樣可以"宜夏避惡"。
    端午節又稱"女兒節"。家家戶戶都把女兒打扮得漂漂亮亮,頭戴一朵朵石榴花。人們說石榴花是吉祥花可避邪除災。出嫁的女兒這天也回娘家。她們用綾羅製成小老虎、桑椹、櫻桃、葫蘆、黃瓜、茄子,小辣椒等,用綵線穿成串懸在釵頭和小孩背上,說這樣可以避邪不染瘟疫。人們稱它為"長命縷""續命縷"也叫它"葫蘆"。頭上還戴著蝙蝠、d字等各式的"福兒"。到五月初五中午時扔到地上稱"扔災"。
    端午除了民間百姓的兒童穿五毒兜肚外,宮眷內臣也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此外還有一種綉有五毒的"避邪鞋"。除了穿的,吃的點心也有五毒圖案的人們稱它為"五毒餅"。
    端午節也是老北京人的旅遊日,這天人們紛紛帶著雄黃酒、五毒餅、粽子及夏令水果等去天壇、金魚池遊玩。中午吃過飯再吃一枚黑桑椹,據說這樣做在夏季里可免誤食蒼蠅之患。午後人們便離開天壇,人們把這一活動叫"避災"。
不管發生了什麼事,希望我們永遠是朋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20 08:3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