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十年前,一位北方大員來廣東上任,去看粵劇,居然問了一句:為什麼粵劇不用普通話唱?這種如此政治不正確,甚至有冒犯本地民眾之嫌的話,恐怕也只有中國這種體制之下可以說得出來。我曾經問過很多次,大家想想,如果Goerge W Bush和Tony Blair一起去看義大利歌劇,他們會不會、敢不敢說「為什麼義大利歌劇不用英文唱?」。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英國政府派了一位熱愛漢學的外交官員金文泰(Cecil Clementi)去香港當總督。金文泰在其逗留香港期間,努力學習漢語,不但能說流利的粵語和國語,並且還走遍了珠三角各地,搜集漁歌晚唱,親手編了一本《粵謳(Cantonese Love Songs)》,以實際行動向本地的廣東士坤表達了自己對地方文化的愛慕之情。其實,大家最熟悉的末代港督彭定康,也有相當討廣東人歡心的一招:食蛋撻。看一看吧,就是這麼一些對被統治者的語言和飲食文化示好的行動,為英國換來了一百五十年的成功管治。事實上,在英國管治香港的期間,香港成為整個東亞地區唯一一個最能流利使用英語的國際都市,但與此同時,粵語文化也盛極一時,粵語歌,粵語電視劇,粵語電影,起碼在八、九十年代,無一不稱雄東亞。如此一來,香港真正做到兩文兩語并行,不但相安無事,還互補不足。難怪乎,直至今天,絕大多數香港人對英國人的好感,要遠甚於對「北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