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我們是不是患上了「壞消息綜合征」

[複製鏈接]

127

主題

131

帖子

231

積分

貝殼網友一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巴拉 發表於 2010-8-4 10: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不久前,美國尼爾森發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在整個亞太地區,中國網民最喜歡發布負面產品評論,也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願超過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願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上周的調查顯示,對於尼爾森這一調查結果,41.3%的中國網民明確「認同」,41.9%的網友認為批評性言論更有價值;35.6%的網友認為負面評論多表明中國網民維權意識增強。

  上述調查只是將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習慣局限在商業消費領域,如果將網民這一「習慣」擴大到中國整個政治社會生活中,中國網民對「負面」的東西確實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親近感」。在網路的信息海洋中,往往是那些負面的有噱頭的內容更能引起廣泛轉載和評論,這不僅僅顯現在網路的新聞頻道、論壇、微博,甚至一些社區網站也將這一「特點」呈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負面消息」大概可以簡單地稱為「壞消息」吧,至少這些消息帶給受眾的感覺不那麼振奮人心。網民喜歡「壞消息」,或許這和新聞本身的傳播特質有關。「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新聞本身就是呈現問題的,否則何以成為新聞?受眾之所以對這些負面內容感興趣,往往是因為這其中承載著與他可能共通的命運。通過這些負面消息和負面評論,他們藉此得以發泄自己的情緒。也可以說,網民之所以喜歡轉發、評論這些「壞消息」,是因為「壞消息」在這裡已經成了承載他們情緒出口的一個工具。好在,在專家眼裡,中國網民的言論漸趨理性,帶有宣洩成分的評論已經越來越少;有的雖是宣洩,也是一種「愛之深、恨之切」。

  但必須承認,我們還是生活在一個習慣質疑的時代。喜歡發表負面評論的不僅僅是「網民」的習慣,眾多評論者也都陷入了「習慣性質疑」的漩渦。比如,國家每每有新的政令通知出台,招來的必定是一片喊打之聲;在一些突發事件的進展中,官方通報往往不能成為令人信服的定論。不能責怪評論者習慣性質疑的姿態,在經歷了N多「被增長」和N個「躲貓貓」事件后,一些時候,官方通報的權威性已大打折扣,特別是在澄清一些突發事件真相的過程中,官方通報有時已不完全是披露真相,而成了維護自身利益、掩藏事實真相的一個道具。

  從另一角度而言,習慣性質疑也可看作「為公代言」的姿態。文明與愚昧,真相與謊言,很多時候都在我們生活周圍進行著激烈博弈,以一種蓄滿良知的力量和對自己生存空間負責的態度,去為一種社會信念而質疑或吶喊,這終歸應該是一件莊嚴的事情。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偏好負面評論」能否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習慣性質疑」的背後有沒有看到蹣跚的進步,這些習慣是不是一種無可挑剔的時代美德,這似乎也有進一步商榷的空間。

  懷疑一切終究不如沐浴陽光那般舒適,或許,我們真的患上了「壞消息綜合征」,其病根在於中國社會的不完美。但這「壞消息綜合征」總不能變成「消極的人生態度」,越是被陰暗面反覆刺激過的心靈,它應該越珍惜和渴望真實的光明。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八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22461
沙發
laodai 發表於 2010-8-4 13:38 | 只看該作者
這是篇非常精闢的文章,希望版主能加精。

「負面消息」也好,「壞消息」也罷,媒體和論壇博客能在國內大量刊發,首先是巨大的社會進步,充分反映了民意和訴求,對政府工作是一種強大的監督。

政府的服務和管理水平,長期來是參差不齊的。不少地方官員的選舉、任命、考評還存在問題,這些並不奇怪。水,不可能清在瞬間,人民,也不會有這麼要求,只希望上面的措施有效、迅速、實際。從大局看情況如何,每人都有非常直觀的答案和觀察。

只要不是虛假消息,「壞消息」再多也是好現象。這也是一種「中國特色」!
明有物有則,索源清流潔。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匿名  發表於 2010-8-4 14:08
看下面一條官方的好消息,但是,理智會告訴讀者不是那麼簡單。是不是為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造勢?是不是人民幣匯率在G-8/G-20列強壓力之下被迫升值?

外匯管理局長:人民幣升值相當於是賺到了十艘航母
2010/7/31  消息來源:新華網博客

  有人說,老百姓不用進口產品,升值對他們沒好處,這是不對的。

  比如,中國的大豆超過一半進口,千家萬戶都得吃豆油,豆製品,豆粕還可養豬。有多少人不吃豬肉?如果人民幣升值不升值,那大豆、豆油、豆粕的價格都得比現在貴20%以上。大豆價格用美元計價。原油、鐵礦石的道理也是相同的,其實,原油和鐵礦石跟千家萬戶也是相連的。人民幣升值首先抑制了輸入型通貨膨脹。

  另外,中國有這麼多公民出國旅遊,送孩子留學,這些人都受益了。受益者應當說是(網上)「沉默的多數」。

  有人有一個論點,就是人民幣升值等於外匯儲備虧損。在2007年升值比較快的時候,就有人說,外匯儲備一個季度就虧一艘航空母艦。

  現在,我們有2.45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相當於16萬億多人民幣),當人民幣升值的時候,這些外匯儲備用人民幣來標值就少了,他說這個就等於虧了。其實,這個賬算得是不對的。因為首先,我們沒有虧,什麼時候才虧呢?只有把外匯從美元換成人民幣的時候才會虧,但我們並沒有換,所以稱不上虧。這種演演算法完全是賬面轉換。

  如果非要進行這種賬面計算,就要同時計算中國的人民幣資產如果以美元計算「賺」了多少。讓我們只算其中一部分。中國金融和房地產資產加起來,有大約兩百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外匯儲備的10倍)。如果人民幣升值,這些資產用美元來標價,相當於賺出至少十艘航空母艦。

  當然,實際上這兩者都沒有發生。這種演演算法完全是賬面轉換。


 不久前,美國尼爾森發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在整個亞太地區,中國網民最喜歡發布負面產 ...
巴拉 發表於 2010-8-4 10:05

238

主題

6129

帖子

2573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73
4
fred_yu_job 發表於 2010-8-5 01:48 | 只看該作者
很有同感!
看看新浪新聞,幾乎全是壞消息。
中國特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匿名  發表於 2010-8-5 02:50
為何總是礦工遇難?礦難領導竟在事發前升井
中工網    2010-08-04 11:12:01

    7月31日發生的黑龍江省雞西市恆鑫源煤礦透水事故搶險救援工作仍在進行之中。截至記者發稿時止,被困井下的24名礦工仍未獲救。8月2日,媒體報道了事故發生當天在井下當班的生產礦長和值班礦長安全升井的消息引起廣泛質疑,「讓領導先走」、「領導自顧逃生不顧及工人」之類的說法在網上廣泛流傳。對此,雞西市政府副秘書長、雞西市安全監督管理局局長、「7·31」事故搶險指揮部副總指揮方東初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傳言做出了回應。

  「不存在網上流傳的『讓領導先走』之類的說法,逃生者之一的生產礦長在事故發生之前就已經升井了。」方東初告訴記者,生產礦長和值班礦長不同,他負責全面工作,包括井上工作和井下工作。當晚,生產礦長在巡查時發現巷道內的支柱出現了問題,隨即他升井到地面協調支柱的運送和安裝工作。在生產礦長升井一個多小時后,值班礦長升井向他彙報說「透水了」。生產礦長是要組織運送巷道內使用的支柱而回到地面的,值班礦長又是因為什麼而回到地面的呢?方東初介紹說,目前,24名礦工被困在礦井的二段,二段分為4個作業面。雖然4個作業面同屬於二段,但各個作業面之間並不聯通,因此,要想從二段的一個作業面到達另外一個作業面必須先從二段回到位置更高一些的一段。透水事故發生時,值班礦長正從二段的一個作業面升到一段並打算奔向另外一個作業面進行巡查。「他當時想回去喊人,但水上升太快,就把他攆到地面上來了,他是連跑帶爬回到地面上向生產礦長彙報的。」

  8月3日,網上有聲音質疑,兩位礦領導優先升井,拋棄了井下工作的工人。方東初對此回應說,這個情況也不屬實,從2006年6月1日開始,在國家出台領導和工人同上同下的規定之前,雞西市的各個煤礦就一直執行值班礦長和工人同上同下制度,而且,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是,「值班礦長的哥哥還在井下,也不存在『領導優先升井』、『領導拋棄工人』之類的說法」。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3 15: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