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西漢諸侯王與豆腐起源的傳世之謎(圖)

[複製鏈接]

40

主題

41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酒窩 發表於 2010-8-4 09: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豆腐作為一種傳統養生食品,已有兩千多年歷史。淮南在豆腐的發明、製作、食用及以豆腐為本的豆腐文化方面,為人類的古代文明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也為人類的現代文明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上】【中】【下】

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

明代大藥理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二五卷《谷部》中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並詳細介紹了豆腐的製作方法。公元前164年,劉安襲父封為淮南王,建都壽春。劉安好道,為求長生不老之葯 ,招方士數千人,有名者為蘇非等八人,號稱「八公」。他們常聚在楚山即今八公山談仙論道,著書煉丹。在煉丹中以黃豆汁培育丹苗,豆汁偶與石膏相遇,形成了鮮嫩綿滑的豆腐。劉安煉丹未成卻發明豆腐。之後,豆腐技法傳入民間。
豆腐古時名稱很多,有「菽乳」、「黎祁」等。五代時的陶谷,在他著的《清典錄》中說:「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大約到了唐、宋以後就稱之豆腐了。唐代鑒真和尚在天寶10年(公元757年)東渡日本后,便把豆腐技術傳進了日本,所以日本的豆腐業一直視鑒真為豆腐製作的祖師。豆腐,在宋朝傳入朝鮮,19世紀初傳入歐洲、非洲和北美,逐步成為世界性食品。

淮南八公山是豆腐的發祥地。由於八公山泉水澄清味甘,終年不竭,特別是豆腐發源地周圍農民世代相傳的高超技藝,使八公山豆腐獨具特色,久盛不衰。與眾不同之處:一是口感細膩綿滑、營養倍加豐富;二是細若凝脂,潔白如玉,清鮮柔嫩;三是托於手中晃動而不散塌,擲於湯中久煮而不沉碎。其味在清淡中藏著鮮美,吃起來適口清爽生津,可葷可素,歷史上曾作為貢品。如今用八公山豆腐製作的「豆腐宴」已經成為淮南地區獨具一格的上等宴席。

豆腐,不僅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醫療保健作用。豆腐及其製品所含的植物蛋白,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常食用豆腐,可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減少動脈硬化機會。嫩豆腐中還含有大豆磷脂,是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體細胞的正常活動和新陳代謝起著重要的作用。經常食用豆腐不僅對神經衰弱和體質虛弱的人有所裨益,而且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等患者有一定的輔助療效。目前豆腐已經被全球公認為「國際性保健食品。」

       豆腐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內涵

豆腐問世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它同世間任何一件有價值的商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一樣,豆腐製作工藝的不斷發展,豆腐製品種類的逐步繁多,豆腐菜肴的日益豐富,豆腐品嘗的方法和感受,豆腐的精神和品質,林林總總,構成了獨特的「豆腐文化」。她是美食文化中的一朵瑰麗的奇葩,是以豆腐為載體,以豆腐的獨特品味、豐富營養、風格品質、蘊含哲理、歷史淵源等為基礎,由飲食滲透到人類精神領域的一種文化。
民間流傳著許多豐富多彩的豆腐故事,通俗樸實的豆腐歌謠,富有哲理的豆腐諺語與幽默風趣的豆腐歇後語,這些勞動人民的口頭作品,是豆腐文化的源頭。

宋、元、明、清詠豆腐題材的古體詩就有20餘種,今人詠豆腐的舊體詩詞和新詩也在百首以上。這些詩詞追溯了豆腐的源頭,憑弔 了豆腐的發明人,描述了豆腐的製作工藝,讚美了豆腐的優美質地,解釋了豆腐蘊含的哲理,內容極為豐富。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極喜食豆腐,在杭州做官時,經常親自動手製作美味豆腐菜,「東坡豆腐」的雅號流傳至今。曾有詩曰:「煮豆作乳脂為酥,高燒油燭斟蜜酒」。南宋愛國詩翁陸遊的「濁酒聚鄰曲,偶來非宿期。拭盤推連展,洗釜煮黎祁」。在詩中,把豆腐作為美味佳肴招待親朋好友,展現出一幅農家樂的景象。而元代鄭允端《豆腐》一詩中「種豆南山下,霜風老莢鮮。磨礱流玉乳,蒸煮結清泉。色比土酥凈,香逾石髓堅。味之有餘美,五食勿與傳。」從原料、豆腐的製作過程到成品都很齊全,極力讚美豆腐的色、香、味、美,並譽其為「五鼎食」。清代胡濟蒼的詩詞「信知磨礪出精神,宵旰勤勞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屬貧人。」不寫豆腐的軟嫩味美,而寫豆腐的藻雪精神,由磨礪而出,方正清廉,不流於世俗,讚美其風格高尚。

以豆腐為題材的散文,以宋代文學家楊萬里《誠齋集》中《豆盧子柔傳--豆腐》為最早,其文用擬人的手法把豆盧子的存在比作「豆腐身世」,色潔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風,曾隱於滁山,以漢末出現,至後魏始有所聞,構思有趣。其次是元代的虞集的《豆腐三德頌》,頌揚了豆腐的食用和醫用的作用。近年豆腐題材散文更常見報刊。他們從不同側面、不同層次描寫了豆腐文化的外延與內涵,有一定的深度和力度。

小說是文學中的一大類別,以生活為原型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豆腐也是其情節描述的對象。在我國古典小說名著《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儒林外史》和魯迅小說《故鄉》,傳統戲劇《雙推磨》,現代古裝京劇《豆腐女》以及電影《白毛女》和《芙蓉鎮》等作品中,都有對豆腐的描寫或是以豆腐為內容的作品。僅以《儒林外史》和《紅樓夢》兩本巨著中涉及豆腐的描寫就不下數十處。

豆腐的膳食文化基於豆腐自身的營養(高質量蛋白質,不含膽固醇 )和官感(即無色、無味、無形)的兩大特點,在漫長的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創造許多烹飪、品嘗、描寫、讚譽豆腐的膳食文化。關於豆腐菜的傳說也很多。或講其來歷,或講其特色,或講其命名,同時又與各種各樣的人物、故事交織在一起,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每道豆腐菜名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每道豆腐菜肴都有一種獨特風味。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就有豆腐菜肴千餘道。淮南是豆腐的發源地,故豆腐名菜更多。這些菜肴不僅製作精美,而且看起來賞心悅目,吃起來味美溢香,說起來更是各有典故。隨著豆腐的走向世界,中國人吃了兩千年的日常食品,如今已成為西方餐桌上的珍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12: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