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科學界的拉幫結派。審批時,需要專家出具意見,又由於近代以來,科學研究分工越來越細化,所以一個課題,全國也就寥寥幾個專家有資格出具審批意見。那麼很顯然,這些圈子的人脈就變得很重要,在這上面投資時間和其他資源是很值得的。結果導致幫派形成,你審我,我審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勢一片大好。最終把錢忽悠到口袋裡。
C. 課題立項全是偽"高精尖",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猖獗。由於科研經費的有限,所以講究好鋼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經費用在最有價值的課題上,這就導致科學家申請課題時,表面上個個都是高精尖項目,個個都是關係國計民生的大項目,但實際上個個都是虛張聲勢,一片浮躁。那些扎紮實實、不招搖撞騙的基礎研究項目,逐漸被邊緣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卻要求先拿出地圖。學術活動是創新的過程,創新是探索未知領域的。嚴格來說,探索是不能規劃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體地規劃的。而我們由於審批時需要拿出科研項目的具體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學家們事先把學術活動規劃好。這就好像探險家們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們畫出地圖。這是很荒唐的。
E. 科學家也會傍大款。一些"小老闆"(沒有多少影響力的科學家),單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難申請到經費的。於是,他們就努力跟大腕們拉關係,申請經費時寫上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請",這樣就比較容易拿到經費。實際上,這些大佬們手下課題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根本管不過來。經費撥下來后,就由著下面的人折騰了。
F. 一些比較有錢的科學家們拚命鋪攤子。一些科學家在申請到經費時,不是埋頭做課題,而是拚命買儀器,擴張實驗室。我過去所在的實驗室規模十分可觀,從分子水平到細胞水平的實驗啥都能做。這是為啥呢?其實仔細分析很簡單。實驗室成規模后,就比較容易申請到課題了,一年立好幾個項,有做遺傳的項目,有做發育的項目,有做免疫的項目,這個項目申請不下來還有那個,風險分散了,經費就有保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