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評論:根叔的「潮與親」與校長的「板與遠」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3萬

帖子

6萬

積分

貝殼光輝歲月

倍可親決策會員(19級)

Rank: 6Rank: 6

積分
6034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新鮮人 發表於 2010-6-29 05: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崔中波 來源:人民網 發布時間:2010-6-25 10:34:05

6月23日,在華中科技大學2010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校長李培根院士在2000餘字的演講稿中,把4年來的國家大事、學校大事、身邊人物、網路熱詞等融合在一起。李培根16分鐘的演講,被掌聲打斷30次。全場7700餘名學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據悉,「根叔」是學生對校長的一種「尊稱」,使用已有幾年時間。(6月24日《長江日報》)

儘管有人還在習慣性質疑7700多名學子緣何划齊統一地高呼吶喊,儘管有人還在悲觀地認為李培根院士激情演講的是「口號泡沫」,但當已畢業多年的筆者,掀起「記憶」的帘子,看看裡面究竟有多少值得讓人回味與「記憶」的內容時,卻一樣跌入了這位趕潮與親切「根叔」的「演講陷阱」——全身熱血沸騰,沉浸在近似於「狂癲」的狀態中不能自拔。

尤其是李校長喊出的那一嗓子「我也得時時拷問自己的良心,到底為你們做了什麼?還能為華中科大學子做什麼?」的真情告白,更是叫人不自主地感動。聯想起以前其新穎獨特的觀點與特立獨行的風格,比如「創新人才培養不只是大學的事」;教師不是「論文機器」;登錄該校「白雲黃鶴BBS」,與大學生進行在線交流……直叫人覺得他的「潮與親」其實是日積月累研究教育、體察學情的結果。

由此,不禁想起很多校長的「板與遠」。「親愛的同學們啊」,這是他們在各類學生大會,包括畢業典禮致辭上的煽情開篇語,可這「過門兒」曲段之後,接下來的「主曲」總是不大妙。套路一般相差無幾,不是搬出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呆板說教道理,就是充斥全文的「冠冕堂皇」,既無法慰藉伸著脖子渴盼被理解的學子的心靈,又叫他們絲毫體會不到「親愛」的溫暖味道,有的只是「疏遠與距離」,了無生趣的演講往往淪為「你說你的,我干我的」的下場。

這表面看上去,沒有引起學生思想與感情共鳴的演講。只是失去了一點掌聲,少了些由衷的喝彩。實際上,卻在暗含著這樣的校長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再往深了說,就是這樣的校長並沒有「仔細認真」考慮過學生的感受,鬧不懂學生們心心念念地想聽什麼,不曉得學生們日縈夜繞的困惑是什麼。究其原因,或許是他們不屑於走下「校長」的神壇,去鬧懂、弄明白學生的所思所想。

因為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現今很多高校的校長仍舊陷在「唯上、唯官、唯權」的思維桎梏中不能自拔。小心伺候著賦予其官帽子的「頭頭腦腦」,一旦「上級部門」有個小指示,就會忙不迭地發動一場浩浩蕩蕩的「大運動」;萬一「領導」來聽會,就會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做充分準備和全面彙報。要的就是名堂堂的顯性政績,樂呵呵的「上頭滿意」。至於「以學生為本」之類的,也就是嘴上說說、糊弄糊弄外人罷了。

所以,根叔的「潮與親」與諸多校長的「板與遠」,看起來只是個形式上的差異,其實卻可以上升到是否「尊重學生、尊重教育規律」的高度,體現著本質上的懸殊。可以想見,一個62歲的花甲院士願意為學生串熱詞,親自準備演講內容,就一定在時刻情念學子、心念學情,這樣的教育才更有動力與希望;相反,那些朝朝暮暮看上頭臉色、口口聲聲讀官樣文章的諸多校長,誰還能指望其能真正地「以學生為本」,讓教育事業活力四射、激情澎湃起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23: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