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何家灶 蘇中海防部隊誕生地 1

[複製鏈接]

7

主題

137

帖子

3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初過語言關(三級)

Rank: 2

積分
3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sbecker 發表於 2010-6-25 02: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何家灶 蘇中海防部隊誕生地
--中國人民海軍發源地

如東縣檔案局   顧瑞芳

    一批曾在如東親歷抗戰的「老革命」說: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支海上武裝是在如東建立的,何家灶是蘇中軍區海防團的誕生地,中國人民海軍的發祥地。在檔案只 以文字為準的年代,本館查無記載,我聽之則罷。自從檔案門類拓寬到口述檔案種類后,為大力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繼承革命優良傳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印證何 家灶是中國人民海軍發源地。我從2007年就著手訪問、考證、查找收集有關資料,先找當地老人秦志和、何明聖、何明忠等訪問,再找當年的新四軍及海防部隊 的知情人,有北京的江慰慈、上海的鎮甦群、吳少章、陳爾勝、王維福、戎錫榮、蘇州的楊清、南京的吳一里、鎮江的陳玉林、凌樹青、潘和明、南通的江帆、如東 的黃新、徐永才、陳文泰、童兆連、李長友、葛玉華、楊正富,孫二富的孫女孫小晶等,他們對何家灶對海防團記憶猶新。在建國六十周年來臨之際,謹以此文再現 海上歷史風雲,謳歌為創建人民海軍,保衛海疆、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的人們,並以此獻給建國60周年,同時對本文史料收集過程中給予幫助的人一併表示感謝。
                                                                                                                                                                                                                                                                                                                                                                                                                                                                                                                                                        

    中國人民海軍誕生於泰州白馬廟,發源於如東(原名如皋)何家灶。海防團、海防縱隊是華東海軍的前身,他們在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浴血奮戰,威震海疆,配合陸上部隊作戰,打出了軍威,立下了豐功偉績。60多年過去了,至今,何家灶的人們還時常提起陳毅、粟裕、陶 勇、吳福海、孫二富(孫仲明)等人的名字。電影、電視劇《五十一號兵站》就是根據海防團的部分事迹編寫的。何家灶是全國第一個海上抗日根據地,是人民軍隊 首創的土海軍海防團的誕生地,是中國人民海軍的發源地。
    1938年中共江北特委到如皋(東)何家灶,建立了淮南鹽管地區的第一支海上地方武裝——鹽民自衛隊。1941年4月,新四軍在敵人的炮火硝煙中在何家灶 創建了一支海上武裝部隊,蘇中軍區海防大隊。1942年11月,在何家灶建立了蘇中軍區海防團,團長陶勇兼,團部設在何家灶。1943年11月蘇中海防團 在何家灶發展壯大為蘇中海防縱隊,司令員陶勇兼。1945年10月海防縱隊組建為華中海防縱隊, 浙東海防大隊北撤蘇北后及蘇北鹽阜海防大隊先後歸華中海防縱隊領導,司令員先後有吳福海、湯景延。海防部隊在抗日戰爭中戰果輝煌,在解放戰爭中同樣發揮了 重要作用,他們配合參加了蘇中七戰七捷,參加了渡江戰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粟裕參加了華東軍區海軍的組建工作,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 廟鄉的第三野戰軍東路渡江作戰指揮部駐地宣告成立,司令員張愛萍,張愛萍是華東軍區海軍第一任司令員。海防縱隊近2000人編入華東軍區海軍,這部分人是 華東海軍的中堅力量。海防縱隊編入華東軍區海軍第一縱隊,這是華東軍區海軍的一支生力軍,是參加過多年海戰的海軍。吳福海為第一縱隊司令員,政治部主任姚 家礽。5月9日中央軍委電示批准華東海軍組成,並將該部隊正式定名為「華東軍區海軍」。(1989年2月泰州申報經中央軍委批准白馬廟為中國人民海軍誕生 地,確定1949年4月23日為中國人民海軍誕生日)。1950年1月12日,毛澤東主席簽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令,任蕭勁光 為中國人民海軍司令員。蕭勁光是中國人民海軍第一任司令員,4月14日海軍領導機關在北京正式成立。1951年12月12日粟裕就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 總參謀長,分管負責管理作戰、訓練及海軍等軍兵種工作。1952年11月8日陶勇任華東軍區海軍司令員。1955年10月24日華東軍區海軍更名為中國人 民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至今。
    何家灶位於長江北翼黃海之濱的江蘇洋口港經濟開發區長沙鎮衛海村,這裡的人們曾以燒鹽捕漁為生,1973年圍墾造田之前還處在黃海中的鹽墩上。這裡是一個 人傑地靈、英雄聚集的寶地,是我黨我軍在抗日戰爭時期開闢的抗日根據地的一個組成部分。1938年8月,日軍侵略了如皋城,中共江北特委派理明、曹綰中、 崔德耀、趙峰等人到如皋(東)何家灶開展抗日活動,點燃海上抗日的星火,江北特委書記唐守愚到何家灶指導工作,發展鹽民積極分子徐可琴等入黨。1939年 3月創建了南通地區最早的兩支地方武裝之一的鹽民自衛隊。鹽民自衛隊在海上打死國民黨匪兵4人,打跑海匪袁國祥4條三桅搶劫船,活捉日寇7人。鹽民自衛隊 的誕生為海防團在何家灶選址打下了良好基礎。新四軍東進后,在黨中央領導下,在陳毅、粟裕,陶勇、吉洛等人的帶領下組建了海防團、海防縱隊,海上抗日鬥爭 的烽火在這裡熊熊燃起,海上鬥爭活動風起雲湧。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何家灶建立了蘇中軍區海防大隊、海防團、海防縱隊,創建了人民軍隊的土海軍,奇迹般 地解決了中國歷代政府從未解決過的海匪問題,解決了我黨我軍的海防建設、海上交通、海上戰鬥、海上運輸以及陸上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支土海軍,不怕狂風惡 浪,不怕流血犧牲,駕駛著木帆船戰鬥在幾百里的黃海海面上。
    當我與海邊86歲的陳文泰原蘇中軍區海防大隊一連副排長談起海防團時,他打開了話匣子,從何家灶說到江陰渡江。老人還興奮地唱起了五月初五,過端午,上半 夜上船,下半夜打南坎。南坎戰鬥中海防團配合蘇中特務四團和三旅老七團一舉全殲據點之敵,並消滅了丹木隊長及增援的日軍,在「清鄉」封鎖線上打開了一個缺 口,為「清鄉」區和非「清鄉」區開闢了一條「海濱走廊」。參戰部隊獲得一師的嘉獎。85歲的徐永才在海防大隊第一大隊三連擔任過連長。他談起何家灶,講起 打呂泗,打袁國祥,捧出了抗日60周年紀念章。82歲的李長友原蘇北軍區九分區海防大隊三連通訊員,海軍溫州水井區26大隊三中隊中隊長,從何家灶講到渡 江,再從渡江講到東海艦隊。他海上參戰34次,受獎7次,捧出證件一疊。老人們談起何家灶無不津津樂道,昔日的何家灶頗有名氣,今日卻鮮為人知。在貫徹落 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怎能忘記何家灶的歷史地位。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何家灶開拓性地播下土海軍的火種,何家灶這個響亮的名字和中國革 命、和人民軍隊建立海上武裝部隊聯繫在一起。
    在這如東黃海邊出生,從小下海打漁長大的王維福、1947年入伍,1948年調到海防團,參加了淮海戰役立功受獎后調做渡江準備工作,他在長江中游泳到江 南偵察敵情,把情報送到江北, 擔任渡江偵察隊小隊長,在敵人的槍口下三次游過長江,被評為華東軍區渡江勇士。王維福是電影《渡江偵察記》中小馬的原型。他參加海戰40多次,榮立一等戰 功二次,二等戰功4次,三等功5次。他和在這裡海邊長大的分隊指導員陳立富二人、在1951年頭門山海戰中,成為著名的頭門山戰鬥英雄,他們所在的414 艇上還有李長友等13人中有3人是如東人。414艇深入敵群,孤軍作戰,戰績顯著獲頭門山戰鬥英雄艇光榮稱號,他們艇上指戰員集體到北京參加授獎大會,受 到了毛澤東主席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414艇后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2年王維福被華東軍區授予一級戰鬥英雄。1954年王維福和司令員蕭 勁光2人作為海軍代表出席全國第一次人大代表會議。王維福曾受到過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領導的親切接見。海軍代錶王維福是如東人民的驕傲。當 年海防團中如東人是其中的一部分,還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英雄豪傑。
一、海防團創建的背景
    1940年5月,陳毅、粟裕等根據中央的「五四」指示,率部渡江北上,執行黨的發展蘇北的戰略任務。8月下旬成立通如靖泰臨時行政委員會,管文尉、陳同生 分別為正副主任,同時成立泰縣、泰興、如皋、靖江4個縣政府,梁靈光任如皋縣縣長。9月中旬,根據中原局指示,成立中共蘇北區委員會,委員:陳毅、粟裕、 劉炎、陳丕顯、劉先勝、葉飛、韋一平、吳仲超、陳光、以陳毅、陳丕顯為正副書記。同時撤銷蘇北特委和江蘇特委。成立泰興、如皋兩個中心縣委,泰興中心縣委 書記韋一平,領導江都、泰興、泰縣、靖江四個縣的工作;如皋中心縣委書記鍾民,委員周一峰、洪澤、姜辛耘、顧爾月,領導如皋、南通、啟東、海門、崇明五個 縣的工作。1940年10月,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在陳毅、粟裕等人的指揮下,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偉大勝利,蘇北的抗日局面大大改觀。遵照毛主席《放 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的指示,立即著手準備進軍黃海之濱,開闢通如啟海敵後抗日根據地。黨把開闢通如啟海的任務交給了三縱。陳毅向陶勇 傳達了黨中央毛主席令新四軍向一切敵占區發展的指示,特彆強調統一戰線的政策,「力爭合作,準備自衛」,「又拉又打」,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對敵。 陶勇堅定表示:任憑刀山火海,在所不懼,東進!不到黃海邊,一分鐘也不停止!11月上旬陶勇率三縱二千餘人從海安運鹽河公路東進經苴鎮(原豐東)到掘港, 三縱領導機關暫駐掘港。
    蘇中通如啟海四縣面積4千餘平方公里,人口近三百萬,東瀕黃海、西臨運鹽河、南沿長江、北靠拼茶河,像伸在長江口和黃海邊的一個牛犄角。有較長的的海岸 線,扼長江下游要衝,地形猶如一把鋒利的寶刀刃緊迫著被日寇稱為大東亞兵站基地的上海和汪精衛國民政府南京。這裡盛產糧棉油鹽魚,是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前哨 陣地,是日偽頑與我軍的必爭之地。當時影響四分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和發展的突出問題有兩個,一是這個地區有日軍兵力400多人,有國民黨35000人, 三縱進入后連同原由我地方黨控制和領導的少數抗日武裝只有3500人,敵我兵力懸殊。另一個問題從長江口到連雲港近海區自古以來海匪為患,活動在如皋 (東)海面上的海匪大小20餘股。新四軍建立通如啟海根據地后,海匪一度很囂張,揚言:四老爺有種海上見。量我新四軍不能下海,經常騷擾我軍,欺壓漁民。
    如皋(東),是一望無際的江海平原,海岸線106公里,灘塗104萬畝,平原1872平方公里,作戰沒有高山和丘陵作屏障,只有依託大海。大海的對面是日 本,這裡歷來是倭寇首犯要地,在唐代及明清時期就有守捉軍、捍海兵、邊防部隊水師駐守。這裡的戰略和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是蘇中前哨陣地的要地,新四軍軍部 設在蘇北,這裡是蘇中與蘇北相聯繫的咽喉要道,建立海上部隊十分必要。
    1、海防團的萌芽
    1941年3月,一師三旅旅長陶勇、政治委員劉先勝等認為,建立通如啟海根據地,必須以大海為依託,使大海成為我軍的後方。在師部的同意下,在師長粟裕的 大力支持下把掘港的獨立團(招集的新兵團)改為海防團,下編一、二、三大隊,由朱堅任團長、顧秀華任副團長、先後駐豐利沙家莊、環港何家灶。海防團成立之 初,困難確實不少,陸軍部隊在岸上能英勇善戰,但在海上不習水性,不識潮汛。為了使大海成為可靠的後方,在粟裕的指示下遵照黨的政策和策略,發動鹽民漁 民,收編改造海匪加入海防團。部隊調查分析了海匪情況,對海匪區別對待,一舉殲滅了作惡多端的王明中部。為爭取有民族感的海老大孫二富,陶勇孤身上海船做 統戰工作。孫二富出身在如東栟茶一個窮苦家庭,父親孫一俊去世后,繼父魏元廣弶港人。他從小下海,精通海性,睡在船艙里耳聽海水擊打船舷的聲音就知道船行 到了哪裡,在海里一個悶水能行一里多遠,身配雙槍海上射擊百發百中。陶勇等人傳奇式地收編孫二富,任命他為海防團特務營營長,使其成為抗戰的力量。陶勇、 姬鵬飛後為孫二富改名為孫仲明,從此,孫仲明跟定了共產黨,海上戰鬥屢立奇功,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人民軍隊的優秀指揮員。這在如東人民群眾中一直傳為美 談。以後孫二富又策動吳道生投奔了新四軍。海防團初創時,部隊教從漁鹽民中參軍,從海匪中收編的人學政治、學文化,他們教部隊士兵學上船下船、掌舵、划 漿、撐篙、扯蓬、導航、游泳、識潮汛、識風方。海防團在海船上練習海上射擊。1941年7月,朱堅所在的海防團所屬一、二、三大隊上升為八團,孫二富所在 的特務營和吳道生部編為海防團,團長孫二富,駐環港何家灶。三旅組建的海防團經歷的時間不太長,但他在人民軍隊中開創了建立海防部隊的先河,為建立海防部 隊積累了經驗。
    2、海防團的誕生
    1941年4月26日,蘇中區在栟茶成立。日軍糾集大批兵力,對蘇中四分區進行瘋狂掃蕩,通如啟海地區的主要城鎮大部淪陷。新四軍面臨背海作戰的不利局 面,為爭取主動權,依託大海,建立海上抗日根據地。新四軍代軍長陳毅指示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親臨海上調查,根據各地區的經濟狀況,各港口的地形和群眾基 礎,從經濟條件、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上認定在蘇中四分區抗日根據地的何家灶建立海上抗日根據地基礎條件好。一經濟上、粟裕認為蘇中四分區抗日根據地是華中 甚至全國最好的根據地(物力人力最富等等)。如皋(東)是漁米之鄉,有富饒的物產。何家灶是如皋的原始工業鹽生產基地,海產資源豐富,在日本鬼子侵略之 前,有金何家灶之稱。二地理環境好,何家灶兩邊有河北丫子與長沙套(古長江入海口)通海岸的深水港,灘塗上有許多的港叉和小沙洲,適合木帆船航海作戰,日 軍的艦艇從這裡航行易擱淺。這裡距駐如皋(東)的一師師部和蘇中四分區的指揮中心苴鎮最近,海邊長有茅草、蘆葦、鹽蒿兒便於隱蔽,海里有鹽民居駐的51個 鹽墩好紮營,還有海神廟三官殿內能溶納幾百人。三是人文環境好。這裡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受過紅十四軍的影響。在抗日初期,中共江北特委在這裡建立了鹽 (漁)民自衛隊,人民有高漲的抗日熱情,陶勇部隊在海上有威信,且師部轉移駐在南坎,於是粟裕決定抽調四分區和師直機關二百餘名班以上幹部和骨幹,建立了 一個直屬一師的蘇中軍區海防大隊,凌海波任海防大隊大隊長,參謀廖開,大隊部駐地何家灶。1942年10月,凌海波、廖開帶領二連一個排三條船,護送印刷 所機器和印刷材料到大小洋口打埋伏,一天夜晚,大風暴突然颳起,狂風呼嘯,海浪洶湧,停泊在港口的纜繩被刮斷,徵用如皋(東)環港的一條「爬爬凳」漁船被 風浪打壞,還有的船被大風刮出港口,不知去向。大隊向師部報告,師部命令:「一定要找到漂散的船隻」。船上指戰員和船工頂著大風,在缺糧缺水的的情況下, 無人叫苦。經過四五天終於找到飄散的船隻,並安全返回大隊部駐地何家灶。
    1942年10月下旬——11月11日,由蘇中區司令員兼蘇中區黨委書記粟裕主持召開  的蘇中軍政黨委第三次擴大會議在如皋(東)南坎召開,譚震林代表華中局作了報告、陳丕顯、管文蔚、粟裕等先後作了《開展三冬運動》、《蘇中精兵簡政》、 《半年來工作總結及目前工作意見》等重要報告,葉飛致閉幕詞。會議期間接華中局電報,日軍三個師團將要調來華中,形勢仍很嚴峻。粟裕提出建立一個海防團, 經會議研究決定同意建團,並取名為蘇中軍區海防團。一師抽調四分區三個步兵連,兩個重機槍連組成海防團,1942年11月5日,粟裕、鍾期光來到何家灶, 粟裕在何家灶宣布正式成立蘇中軍區海防團,並登上鹹菜瓢兒船。海防團團部設在何家灶三官殿。海防團由粟裕、鍾期光等組建,確定陶勇兼任海防團團長,吳福海 任副團長,羅湘濤兼任政委,李中兼任副政委,凌海波任參謀長(1943年2月謝友才接任),何振聲任政治部主任。團部人員還有曾洪祥、顧柏、趙葵、唐逸 民、王全、周峰、王達、江帆、謝秋白、於晶、陸明、司徒逵、唐奎、陳飄萍、劉月論、容振華、陸占球、廖昌林、謝吉奎、江海嘯等,並明確了內設機構和工作職 責。粟裕說:「我們創建的是中國人民的第一支土海軍,你們來干,一定要干好」。
    海防團的任務:一是開闢海上交通線,打通蘇中到浙江和山東的南北交通;二是保護組織漁民下海,發展生產,保障供給,發動鹽漁民建立自己的武器,保護自己的 利益,鞏固蘇中海防;三是保護轉移到海上的軍區後勤各單位和一個山炮連到海上隱蔽,並負責敵占區與解放區間的交通聯絡和護送幹部。在反「清鄉   」形勢緊張的情況下,被服廠、印鈔廠、榴彈廠、野戰醫院、江淮銀行及師機關、分區機關都搬到了海船上,只有作戰部隊在陸上。新四軍一師軍工部也曾轉移到何 家灶,靠近海防團。1942年新四軍軍部向中央軍委報告《華中抗日根據地各地區概況》的報告中寫到:蘇中區「我一師部隊為開闢沿海地區航行,並與各地區聯 系,曾組織海防專任海上交通及開闢沿海線工作之責,自去秋以後與浙贛、鹽阜、山東、膠東等地區海上交通全已打通,沿海均可來往運輸。」海上專任就是海防 團。那時海防團是新四軍、八路軍部隊中唯一的一支海上部隊。這支土海軍的建立,是新四軍在抗日救國的艱苦鬥爭中,把毛澤東軍事思想與蘇中抗日鬥爭的實際相 結合的產物,是科學地、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結晶。
    3、海防團的發展
    在陳毅、粟裕、吉洛(姬鵬飛 )、   陶勇的正確領導下,海防團以何家灶為基地,以原蘇中海防團骨幹力量為主力,以鹽民自衛隊和鹽漁民為基礎,以海匪為統戰對象,海上抗日隊伍從無到有,從小到 大,逐漸成長壯大。何家灶、北坎等地幾乎每家男兒都加入了海防團,富鹽村張有禮、張有福、張有志、張有信一家弟兄4人都加入了海防團。駐北坎的海防大隊里 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如皋(東)人。海防團先後收編海匪800多人,槍400多支,海船200多條。當地的群眾積極支持海防團,有許多的人往返於百裏海堤,千 裏海疆為部隊運輸淡水和物資。海邊民兵積極配合海防團巡邏。一次敵船「久西丸 」號從日本開往上海,在掘東海灘上擱淺,民兵隊長吳品章帶隊追擊,活捉7人,繳獲敵汽艇1隻。四分區授予他民兵英雄稱號。延安《解放日報》曾予報道。
    1943年4月,日偽調16000多兵力,對四分區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清剿,日偽實行武裝強化,編查保甲,釘門牌,鬥爭非常艱苦。1943年11月,建立蘇 中軍區海防縱隊,陶勇兼司令員(陶勇是海防縱隊第一任司令員)、吉洛兼政委,吳福海任副司令員、陸洲舫兼副司令,崔德耀任參謀長、孫二富(孫仲明)兼副參 謀長。海防縱隊下設三個團,一團團長吳福海。二團團長孫二富,副團長周少卿、參謀長劉光漢、政治處主任柴如奎。團部作訓參謀袁士進,該團下屬五個步兵連和 一個機槍連。三團團長陸洲舫、教導員趙榮森。開始,海防縱隊三個團都駐何家灶。而今,海防團團部三官殿和海防團紮營地之一的何家墩子遺跡依存,它們是人民 海軍發源地的見證。
    海防團在海上的生活非常艱苦,吃水也緊張。淡水是當地群眾用大木桶裝的內河水用牛車運到港口送到海船上的。若船不得進港則無淡水吃。海灘上還有活沙,不熟 悉地形的人一腳踩上去整個人就會陷沒入泥沙中,動一動越陷越深。海上空氣潮濕,有時有狂風惡浪,一浪打來船尾看不到船頭。海上作戰更艱苦,用的是木船,沒 有雷達、電報、旗語信號等,白天掛上不同顏色的、不同形狀的旗幟做作戰信號,夜裡用電筒作信號燈,遇到緊急情況點上火把。部隊進港后駐紮在鹽墩上。睡在荒 草鋪的地鋪上。陶勇、潔洛來到海防團和戰士們一樣睡在草地上。陳毅等非常關心這支部隊,當時部隊吃雜糧,陳毅指示海防團吃大米。粟師一部在曹埠繳獲兩隻汽 車內胎,粟裕派人送給海防團當救生圈。陶勇送兩雙長統靴給海防戰士們。海防團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在反清鄉鬥爭的硝煙中成長壯大。他們從何家灶出發,縱橫 在幾百里長的黃海海面上,控制了鹽城、東台、啟東的重要港口,構成了相對安全的濱海基地,成為蘇中根據地的後方基地。開闢的海上交通線,不僅從上海等大城 市源源不斷運來軍用物資,而且溝通了山東根據地和浙東根據地的聯繫。海防團在抗日鬥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據不完全統計,蘇中在抗日鬥爭中,對敵作戰 600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10萬人以上,占華中殲敵總數的1/3。誠如劉少奇在華中局第一次會議上所言:「我一師幾年來工作是獲得最大的成績,在抗戰 中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從1943年4月到1943年10月蘇中四分區作戰260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 5600餘人,繳獲槍支2700多支。蘇中區黨委和蘇中區對四分區軍民和反「清鄉」鬥爭性的勝利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在給吉洛、陶勇等領導同志的嘉勉電中指 出:「四分區工作是蘇中最有成績的。」「四分區反『清鄉』鬥爭是中國抗戰史上的大事件」,「是中華兒女與敵寇作生死鬥爭的壯烈偉大史詩,是革命鬥爭史上的 光輝一頁」。一師在全軍中立了最大的功勞,四分區反「清鄉」是蘇中最有成績的,這最大的功勞和成績是陸上部隊和海上部隊共同作戰所取的,二者缺一不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11:1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