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對個人恐怖主義零容忍-傳播者起著「信息過濾」的作用

[複製鏈接]

168

主題

356

帖子

26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大一新生(四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6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ascade05 發表於 2010-5-20 11: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對個人恐怖主義零容忍-傳播者起著「信息過濾」的作用(2010-05-06 22:27:41)
轉載標籤:雜談 分類:論犯罪心理現象
說明:

感謝《時代周刊》記者對我的採訪及撰寫這篇報道。因我出差在外,無法與他們及時溝通,雖然採訪時我的話語零亂,但他們幫我理出清晰的層次。在此一併感謝!因為沒有溝通,有些內容我仍想表達,所以,改后發在此處,為了一點點認真。


本報記者 韓洪剛 實習生 徐偉

訪談嘉賓 李玫瑾  研究犯罪心理的學者,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


有一萬個理由,都不可原諒

時代周報:近期發生了數起震驚全國的殺害兒童等無辜者的案件。目前社會上出現一種聲音,存在「報復社會」一說,媒體報道也多有集中於兇手多元、矛盾的人性,困窘的生活,這樣的視角存在什麼盲點嗎?

李玫瑾:這些行為傷害了人類最基本的情感,對於這類犯罪,我們全社會的態度應該很鮮明,不能把這種原因歸為社會,也不能歸類於弱者,這是不正確的,還有誰比孩子們更弱的?如果允許這種方式的話,那我們這個社會就會瘋狂,所有人都會瘋狂。我在第一起案件發生后,曾經說過這個話,這種案件就應該當場擊斃犯罪分子,絕對不讓它再拖延,只有這樣才能震懾這些犯罪人,因為這些人在他發狂的時候跟他講道理是沒用的。在這類案件上,全社會的態度應該一致起來,不管你有一千個理由,一萬個理由,殺害弱小的孩子都是不可原諒的,這是無恥的行徑,不是有情可原的犯罪。如果我們在這問題上非常果斷,非常堅決,社會態度非常一致的話,這類案件就會減少。

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犯罪類型,這些人的心理問題其實我們很清楚,他們往往是在能力上已經出問題了,但這並不是重點,我們知道社會有很多能力相對較弱的人,但他們也不會殺人,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理還是正常的。最嚴重的心理問題是什麼?是能力很弱、卻又特別「自尊」,低能配上強自尊,這種人就不僅自己痛苦,他一定會不擇手段地讓別人痛苦。

至於講這些兇手行兇前都有複雜的人性,甚至展現過善良的一面,這太正常不過了,我接觸那麼多罪犯,整個人從頭到尾十惡不赦的沒有,都有複雜性,媒體不能追求文學效應而劍走偏鋒,用社會科學的分析來看,更重要的是看他們走偏的心理結構及其成因才有社會價值。


時代周報:那麼,這些犯罪份子之所以會做出這種極端行為真正的原因你傾向於認為是什麼?


李玫瑾:他們有些人不是生活不下去,你比如像南平的那個案件,鄭民生並不是說單位不給他工作機會,是他自己辭掉的,他說領導對他不好,我們知道領導跟下屬特別和諧的不多,如果連這點痛苦都不能忍受的話,一個人能幹什麼。另外我們知道,他說讓他絕望的是失戀,我曾經在北京參與某社區矯正的志願者活動,曾做過心理學顧問,社區領導和志願者給我們提的一個問題是,某個在社區矯正的人員當他沒有房子時,我們可以給他先找一間房子,沒有工作,我們可以先給他找一份工作,讓他一個月能有點收入養活自己,可當他跟我們提出:能否給我找一老婆?這時候我們就做不到了,怎麼辦?

也就是說,他的生活問題社會可以幫忙,但婚戀問題是人性格問題,哪個女人能跟一個無能且過於敏感、還把自己看得「很中心」的男人在一起?如果一個男人沒有擔當,不願付出,只考慮自己、自我中心……,哪個女人能和他在一起生活?所以,當他把這種憤怒遷怒於社會,社會不能認為有道理,這實際上是性格所致而不是社會的事情。

這個問題我們怎麼辦,有時我也覺得很無能,我們不能跟某女性說,你能否湊合著跟他過?為了社會安定,你也要跟他過,誰能解決這個問題?不能。那麼你看這類案件很多犯罪人都有這個問題,都是女人無法跟他過下去,離他而去,結果傷了他嚴重的「自尊」,他覺得失意,被拋棄的感覺。邱興華為什麼殺道長,他當時已經有這個危機感,他妻子已經對他不滿,他覺得妻子已經看不起他了(儘管事實不是這樣,可是他從來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所以很多這類犯罪人出問題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兒,因此他不能調整自己而將憤怒遷移給別人,遷移給社會。


家庭教育失當造成自我認知障礙

時代周報:怎麼去理解他們這種心理狀況呢?能力弱,又自尊心強,特敏感,特容易受刺激。


李玫瑾:這是他早年的家庭撫養造就的,往往先是寵愛,寵愛到一定程度以後這個人就會自戀,自我中心,覺得別人都應該順著他,寵著他,重視他……當這個孩子走向社會的時候,他會感覺到無法去面對這個社會,因為家裡人可以讓著他,遷就他,而社會是沒有寵愛的,這種人走入社會一定會深感痛苦。他們屬於不務實的人,誇誇其談,自我中心,他們的要求太高,而事實上又沒有能力達到自己期待的要求,這也就是我們心理學上講的自我認知存在障礙,不能明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所以他不能自我調整適應現實。這種人大多會出現偏執人格的特徵。我們可以觀察,這幾起案件的犯罪人有著一個共同特徵,都有明顯的偏執表現。其偏執的原因就是前而分析的這個原因。所以,為什麼說「不好預防這種人」,因為預防需要提前幾十年,在他幼年時告訴他們的父母如何進行正確的教育。而現在說這些話是「遠水解不了近火」,我們只能盡量預防以後,但不能防止今天(這類發狂的人),這也是我說的「不是所有的犯罪人都能預防」的原因。


時代周報:如果早期家庭的支持系統、社會的支持系統比較健全健康的話,這類情況會不會能夠減少?


李玫瑾:當然會。因此家庭教育相當重要,但現在我們在這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太多了,很多父母並不知道該怎麼教育子女,好像以為任何人只要把孩子生出來,就天然是父母了。我們在家庭這塊,觀念上的誤區太多,很多父母以為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就是對孩子負責,於是拚命去賺錢,錯過了孩子心靈養育的關鍵時期,如果等到青春期出了問題再來下功夫,那時候為時已晚,我們的父母應該在孩子還幼小的時候,看起來很乖的時候,就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性格培育。這需要陪伴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要是知道,對孩子的性格教育比智力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社會雖然可以進行家庭教育的宣傳工作,但所有的社會努力還是要通過家庭、通過父母完成,如果父母不稱職,社會該怎麼辦?社會能否替代父母?如何替代?這些問題都相當複雜。目前,我們社會在這方面做得太不夠了。


媒體不應以獵奇方式報道

時代周報:新聞媒體在報道這些事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採取何種態度?


李玫瑾:在這個案件的報道當中,有三分之一是同情他的,我認為,這是我們媒體報道的導向錯了,剛才我講了這種行為是傷害人類最基本的情感,這種犯罪無論你有什麼樣的理由社會都不能容忍。

媒體在這種案件報道當中,應該形成一些規則,我本意並不是批評或譴責媒體,媒體的職責是為社會或公眾提供信息……,但是,我覺得我們的媒體在報道這類案件時應該有一個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程,從缺乏經驗到形成職業默契或職業素養的過程。我們更多地是要考慮媒體的社會責任。因為任何一個媒體工作者其工作性質都是在為這個社會、為大眾選擇信息。記得我在上世紀80年代看過一本《傳播學》,書中寫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夠呈現在大眾眼前的,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信息往往取決於傳播者的選擇,傳播者事實上起著「信息過濾」的作用……(我只記得大意如此),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每位記者在報道一個社會事件時,都起著為這個社會篩選或過濾信息的功能,通過傳播都會產生各種程度的社會影響,好的或不好的往往就取決於一個事件的報道方式。言語的力量不言而喻,言語可以讓眾人冷靜,言語也可以讓眾人瘋狂。


時代周報:就是說,在追求真相的新聞專業主義和考慮社會效應的新聞倫理之間,需要有一個審慎的平衡?


李玫瑾:對,這種犯罪是帶有恐怖主義特點的犯罪,是個人恐怖主義行為,他不圖別的了,只希望讓社會感到恐懼。對案件過細的報道或對兇手文學化的渲染,它事實上起的都是相反的作用,可是我這個話很多人還是不能接受的,他們認為群眾有必要知道真相,那我可以告訴你,我們刑警見到悲慘的真相多了,我們甚至有些被害的屍體的情況都不敢告訴被害者的家人,有的真相給人帶來的不是「真相」、而是巨大的傷害。如果事實如此,我們應該如何去選擇?再說了,事實上也不是所有客觀的真相都要裸露於外,否則為什麼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每個人都要穿衣服?除了保溫外,更重要的是要遮蓋我們身體的部分真實,社會如人,不能不分雅俗的全部拿出來裸露,社會中發生的事件也不是全都能夠拿出來給大眾看的。

在9·11事件之後,美國除了報一些大樓的畫面之外,對於樓里的包括那些場景的一些屍體等等,沒有任何照片。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就涉及到人類的基本情感,因此我們小心翼翼地把它遮蓋起來,讓我們盡量來撫慰我們的傷痛,而不要再去揭這個傷疤,所以我覺得我們在案件報道當中,今後也要注意這一點,不要把特別殘忍的事實全部報道得非常清楚,包括鄭為民怎麼用刀,那種刀法全報道出來,我覺得那真的是很惡劣的報道。


情境預防是有效辦法

時代周報:這類案件一旦發生,都是災難性的,所以,預防這類犯罪事件的發生,降低它的發生率,是最最迫切的?


李玫瑾:社會的和諧在於家庭的和諧,我覺得咱們從上到下,全社會都要拿出各種各樣的力量來維護一個家庭的完整和和諧,而家庭的和諧是需要我們做具體事的。很多家長就把孩子交給了保姆,交給了學校,但是他不知道很多觀念和性格是在陪伴過程當中嘮叨形成的,你不陪伴就沒有嘮叨,你沒有嘮叨就沒有觀念,所以這些過程都需要一個我們社會的共識。

另外,我們可以注意情境預防,歐洲當時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就是說我不能決定你犯不犯罪,但是我盡量讓你犯不成罪,在這類案件當中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強化我們學校的治安,現在我們公安部門已經行動起來了,趕快加強學校門前的保衛工作,現在你開始加強,案發率肯定下來,為什麼呢?因為他做不成了,他有這個心沒這個力了。這是一個概率性的災難,對於這種災難我們不能過度去研究它為什麼發生,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加固我們的房子,研究我們還有哪些有軟肋的地方,不光是中小學,幼兒園都要加強防範,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一個情境預防,讓他做不成,這個我們現在是可操作的。如果我們現在做了,就可以讓十年後、二十年後少發生這種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5:2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