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陸:殘殺兒童的壯年男人為啥都是四十多歲?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5-3 11:1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0/5/1  消息來源:和訊博客

  核心提示: 對諸如惡性案件,我總是會盡量保持理性看待,不圍觀,更不去胡亂聯想。可近一個月來,一宗接一宗駭人聽聞的案件,竟都是殘殺與自己毫無關聯的兒童、學生髮泄心中怨恨,而幾乎都是40多歲的壯年男性……

  對諸如惡性案件,我總是會盡量保持理性看待,不圍觀,更不去胡亂聯想。可近一個月來,一宗接一宗駭人聽聞的案件,竟都是殘殺與自己毫無關聯的兒童、學生髮泄心中怨恨,而幾乎都是40多歲的壯年男性:

  鄭民生43歲:3月23日南平,小學生8死5重傷。

  某男,40左右(被稱精神病):4月12日合浦,2死5傷,其中4名學生或幼童。

  陳康炳33歲:4月28日雷州,砍傷16學生1教師。

  徐玉元47 歲:4月29日泰興,傷32,學生29,數人危殆。

  王永來45歲:4月30日濰坊,錘擊並抱學生自焚死,5學生傷。

  是什麼,讓他們在40多歲的時候選擇放棄人生?是什麼,在他們心中積攢如此的怨恨?面對這種極端發泄,「拉人一起死」的案件,談論作案者「劣跡斑斑」 或道德品質,都是蒼白,甚至毫無意義的!他們都曾經是好孩子,天真少年,熱血青年。每個人也都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個「產品」,一個「傑作」。

  也許大多數中國人都熟悉這段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活過了幾個十年之後,許多人發覺,兩千年前孔夫子所作的人生概括,竟然是那麼精闢。十年一個循環,人生應當正常地向上邁出一個階梯。但如果三十而「未」立,四十而「積」惑呢?

  有位三十四、五歲的朋友,讀過名校MBA,常年心浮氣躁,像條瘋狗(這是他自己的形容)。他常常提所謂「四十歲現象」,是他自己觀察的結果:發現許多超過四十歲,「很優秀」的人,被邊緣化、被社會淘汰,活得很鬱悶,這是令他惶恐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知道,必須在四十歲前「成功」,這成功,不是在一個企業里做個小職員、中層幹部,甚至爬到管理高層——他知道那就是失敗,因為在企業里爬到那個位置,就到頭了,就該被淘汰了。所以,他必須追求更能讓自己安心的「成功」,他不能安心做個小職業,因為他知道如果那樣,四十歲以後就沒有了生存空間。

  搞管理的人,可能知道所謂「彼得原理」,是說在金字塔結構的職業及報酬體系中,所有的人都拚命爬向塔尖,結果是,大部分人都是失敗者,大部分的崗位上都是不勝任的人(因為人人都是硬撐到再也爬不上去的位置)。我們這個社會,已經呈現成典型的金字塔。可能有朋友會說,這很正常,社會就是充滿了競爭,勝者為王嘛。好吧,這不成問題——但我們的環境是:所謂「勝」與「敗」,變得如此懸殊,我們的社會,會將所謂 「敗者」(其實就是平庸者或一些不走運者)的空間,擠壓到落草為寇都難的地步。也有許多人不想拚命地往上爬、做大老闆、做總經理,只想老老實實打份工,過平安的日子,結果呢?老大徒傷悲,到了40歲,他/她發現:那種老老實實的小職員也輪不到你做了,再想做個小老闆,也不可能了。40歲前你沒攢下一生的錢財或權勢、依靠(不做老闆,不是權貴,怎麼可能呢),40歲后你的問題不是平庸與否,而是將被社會淘汰。中國「體系內」的人對此可能是不敏感,甚至不解的。但請記住,中國人,絕大多數都是「體系外」的。年輕氣盛的人可能會說:這沒什麼值得同情的,這就是優勝劣汰。問題是:在社會金字塔上,這種「失敗者」 (其實就是平庸者)必然佔大多數。一個社會,如果不給這「大多數」一種「平庸生存的機會」,那將會怎樣呢?

  況且,我們說的不是七十歲、六十歲、甚至五十歲。四十多歲啊!本應是既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精力也仍然足夠充分,同時有著穩定的思想觀念(因此方能不惑),因而是最可靠、最能負責任的年紀。在哪個相對發達、成熟的社會,這個群體不是中堅?可在中國,除非你發了大財,或者擁有足夠的權勢,否則,相當多(也許是大部分)這個年紀的人很尷尬、很困惑:無權無勢,自己不是老闆,打工,嫌你薪酬高又不聽話,或者是知識陳舊不值得培訓。現在企業招聘決策管理層都普遍限制40甚至35歲以下,普通員工找90后已經成了常識。至於40歲再創業,那簡直就是笑話。新聞中常提到:國外的餐廳服務員、空姐,許多都是大叔、大媽,甚至白髮蒼蒼,在中國,簡單培訓就能上崗的快餐服務員招聘,要18-28歲(甚至被限制到更小),還要求身材、性別、相貌,這幾乎是「常識」……在發達國家,這是職業歧視,可在中國,根本不能放在職業歧視這個層面上去解讀。整體而言,我們幾乎還談不上治理所謂「職業歧視」。

  「四十歲現象」這個說法,已經低調而確實地流行了若干年。這與前面那些駭人聽聞的兇殺「個案」所呈現的年齡特徵,是巧合嗎?我認為:不,這正是中國「四十歲現象」的證明,一些鮮血淋漓的腳註。最近,我們的溫家寶總理,胡錦濤主席,先後提出了讓百姓活的「有尊嚴」,讓民眾「體面勞動」。咱們搞改革開放,搞現代化、奔小康三十多年了,現在反而提這個,是不是太低調了?我覺得,兩位領導人這種被許多人認為不同尋常的表述,這或許折射出,他們對社會危機的認識。 「四十歲現象」,是這危機中的典型。連續的、極端的自殺式社會報復與怨恨發泄的惡性大案,為我們的社會敲響了警鐘。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沙發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0-5-3 11:20 | 只看該作者
1個多月好幾起同樣事件
如何才能引以為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03

主題

2865

帖子

2095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095
3
秦人 發表於 2010-5-4 05:12 | 只看該作者
冤有頭,債有主,不要跟孩子過不去!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36

主題

760

帖子

530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530
4
冷容 發表於 2010-5-4 05:48 | 只看該作者
四十歲如果形成一個心理危機,社會就必須要補這個心理課了,尤其是男人們!
冷思天下,有容乃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14:3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