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NYLASH 於 2010-4-6 05:46 編輯
漢字是民族文化的結晶
大汶口文化的象形符號,(1)為一團雲氣托著一輪紅日,(2)在(1)下加山形,(3)像斧鉞,(4)像錛子。(1)和(2)是自然界的景象,(3)和(4)是人類發明的工具。這些原始文字的取象都是當地先民所熟悉的事物。在近代流行的「三書」架構里(唐蘭、陳夢家、裘錫圭都有系統的界說),這些原始文字屬於表意字範疇,所描繪的或者是具體事物的形象,或者是生活當中的場景,或者是生活當中的事件,都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說文解字·敘》)的。
《說文解字》解釋「象」字說:長耳長鼻,南越一帶的大野獸,每三年產子一次,像耳朵、牙齒、四隻腳的樣子。《說文》是漢代人的著作,說明至少在漢代,大象已經南遷到今廣東一帶。從考古發掘看,商代中原地區氣候溫暖,適宜大象生存。商人對象的馴化蔚然成風,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呂氏春秋·古樂篇》說「殷人服象,為虐於東夷」。甲骨文的「為」像以手牽象,正是服象之形,表示「作為」的意思大約是從服象引申出來的。象是先民相當熟悉的動物,服象是先民相當熟悉的行為。兩字的創製都是基於先民熟悉的生活。試想,在當時交通不便交流很少的情況下,沒有見過大象怎麼會知道象有長鼻,並造出長鼻的象字呢!沒有見過用象勞作,又怎麼能造出表示服象的為字呢!
由於先民所處的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反映出的文字面貌客觀上是很不一樣的。同樣是為山造字,兩河流域的丁頭字用三個不連屬的山丘表示,埃及聖書字用兩個連屬的山丘表示,甲骨文用三個連屬的山峰表示。丁頭字和聖書字山的寫法和甲骨文丘相似。在古漢語里,山和丘是有區別的,山指石頭大山,丘指「似山而低」的小土山。這大概和兩河流域、古代埃及地勢平緩、山峰不高,黃河流域到處崇山峻岭有關。同樣是為老造字,聖書字和甲骨文都用老人拄杖這一形象表示,甲骨文老人是長發,聖書字老人和一般人形無別。它們在反映老人不良於行這一點上是共同的,反映的蓄髮習俗卻是不同的。漢族祖先很早就有蓄髮的傳統,取象長發的表意字就有老、髟、長等,由它們構成的形聲字就更多了。飲字,丁頭字從人頭從水,是飲水的寫照。甲骨文像人抱著酒罈子,是飲酒的寫照。大概和兩地酒文化的差異有關。漢族祖先很早就發明了酒,漢字里從酉(酒)的字非常發達。當時飲酒成風,致有君王飲酒無度,荒廢國政,祀絕國忘的記載。用飲酒表示飲,正是這種強勢酒文化的反映。
不同民族思維方式不同,觀念形態不同,反映在文字上的差異更大。都是為男女造字,兩河流域的丁頭字分別用男女生殖器來表示,甲骨文用犁田表示男,用雙手放在胸前坐著的女子形象表示女。丁頭字著眼男女生理特徵,甲骨文著眼社會特徵。前者比較直接,後者比較委婉。似乎隱約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性格。
上面所說的都是造字時的情形。實際上對漢字形體改造也是如此。表示土地神的社,從示從土。到了東周時期,出現了從「木」的寫法(《說文》古文,中山王鼎)。為什麼社會從木呢?周朝的禮制,二十五家立一個社,各種植那裡土地所適宜生長的樹木。魯哀公問社於宰我,宰我說,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原來社旁要種植樹,神主要用樹木製作。社字從木,反映了社和木之間種種內在的聯繫。

大汶口文化圖畫符號

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