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走進「奴」時代:是無奈還是幸福

[複製鏈接]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3-25 11:3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房奴、車奴、孩奴、股奴、卡奴、節奴……突然一夜之間,職場人發現自己不經意間進入了「奴時代」,並且有了一個新名詞——白奴。 「不好意思,從今天起我做房奴了,吃喝玩樂的以後少喊我。」這是無奈的聲音。「成孩奴了,沒辦法和你們瘋玩了,我要照顧小寶寶了。」這無奈的聲音中又好似多了分幸福。做新式奴隸,到底是無奈還是幸福,抑或有更複雜的心態。
現象:職場人高調走進「奴時代」

  2009年,在房價不斷攀升的狀況下,電視劇《蝸居》讓很多買不起房或者剛剛湊夠首付走進「房奴」行列的年輕人找到了共鳴,大家討厭當房奴,大家痛恨房地產商,可大家又拼了命似的給自己套上枷鎖,有的甚至是掏空全家三代人的積蓄,再借外債。記者身邊的一位朋友,看中了一套軍產房,比市場價便宜三分之一,但必須分兩次付清,衝動中的他開始瘋狂借錢,包括好多年都不系的高中同學,結果還真借夠了一半,只是剩下的一半讓他感到不知所措。

  2009年年底,網路上一則《80后孩奴媽媽曬百萬賬單,你還敢要孩子嗎?》又引發了一場關於「孩奴」的討論。此帖一出,引起深有同感的媽媽們紛紛抱怨養孩子經濟成本高,時間成本高,以至於在工作中都膽戰心驚,生怕有差錯,斷了孩子的口糧。2010年春節剛過,又有熱心的職場人開始大曬春節中的各種開支及人情往來,結果有人竟將攢了一年的錢奉送出去,直喊春節為「春劫」,自己也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節奴」。至於「卡奴」、 「車奴」,其實由來已久,只是在這種「奴時代」的熏陶下,又開始大放異彩。此外,在「奴文化」的影射下,也衍生出其他新名詞,比如「班奴」、 「情奴」等。這不是一場簡單的造詞運動,這裡面包含著職場人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觀點PK台:

  做新式奴隸,無奈還是幸福

  正方觀點:「奴」也幸福

  確切地說,西西還不是房奴,她暫住在租來的房子里,剛生完孩子的她正在休產假,兩人在今年初看中了郊區的一套房子,已經付了首付,明年才開始供房。不過,西西高調地宣稱自己已幸福地進入「奴時代」。

  「其實網上有些過於誇大80后的各種主張了,那些可能只是一種牢騷。」西西說,自己看到「孩奴」這個概念時認真地思索了一番,難道養個孩子真的會讓80后恐懼得患憂鬱症嗎?可自己卻明明從孩子身上得到很多快樂,雖然每天忙碌得連收拾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可看到孩子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西西的心裡像吃了蜜似的。

  「很多人說自己成為孩奴是因為被巨額的育兒費用所累,其實,如果心態端正的話完全可以省很多錢,在寶寶吃的奶粉上我不敢大意,盡量是買進口的,有質量保證,可是在穿衣上我就變成一個吝嗇媽媽。」西西說,孩子快半歲了,她基本沒為他買過衣服,大多數都是朋友、同事送的,雖然舊點,但也合身。此外,西西也不打算送孩子去各種早教中心,即使上小學以後,也不勉強他參加各種培訓班。

  雖然暫時全職在家,但西西的錢包里還是像上班時裝滿各種卡,信用卡、打折卡、會員卡、積分卡等。「很多人因為卡太多或控制不住透資消費,無奈地成為卡奴,但合理應用各種卡,確實能得節省一小筆錢。」在購房簽合同時,西西將30萬的首付全部打入信用卡,再通過刷卡付賬,結果高積分為她換來了一台冰箱,興奮之餘的西西從此喜歡上鑽研各種卡的優惠內容,但她把持一個原則,那就是透支絕不超過500元。在規劃與理智中,西西的「奴生活」反而多了奮鬥的樂趣。

  反方觀點:「奴時代」無奈而辛酸

  30歲的外企白領小蘇在春節后特別鬱悶,甚至有些不知道前途在哪裡?原因是妻子懷孕了,就意味著整個家庭的收入要減半,如果再有突發情況,房子有可能斷供。

  2008年4月份,小蘇看上了珠江新城的一個樓盤,每平方米2萬元。「我一個月工資一萬元,老婆5千多元,本來在比較偏遠的區買套房還是可以的,可在看房子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要求越來越高,最後還是決定一次置業到位,現在月供8000元。」當上房奴的小蘇和老婆開始節衣縮食,可這不期而至的小生命卻讓小蘇為難了。

  除了「房奴」的枷鎖外,小蘇還被「車奴」深深套住。

  車子是5年前買的,是比較便宜的賽歐。可是,自從住進珠江新城后,小蘇覺得自己的廉價車子再難開到別人面前,有時候乾脆就讓它長期在車庫裡休息,「當二手車也賣不了多少錢,因為這款車型已經停產了。」小蘇無奈地嘆息道,早知今日的窘況,還不如當初減少慾望,做個低級的「白奴」,憂愁或許會少很多。

  社會學家觀點

  「奴時代」:消費主義引發的必然產物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社會學老師陳勝指出:所謂的「奴現象」是人們生活中某些方面的壓力遠遠超過他們承受能力的集中體現,這種現象的出現並非偶然,也不是說80后的特有壓力,而是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的社會轉型過程有著緊密的聯繫。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金融危機以後,國家推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以刺激消費,消費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逐漸在中國出現,並且不斷發展壯大,人們通過預支未來的收入來滿足今天的各種慾望。但是未來是有風險的,人們為了滿足慾望到處「血拚」的同時不得不考慮一系列現實而嚴峻的問題:丟了工作怎麼辦?病了怎麼辦?這些不確定因素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在提前消費的人們身上,本來是為了追求生活質量,結果反倒成了生活的奴隸。

  量力而行,樂觀擺脫「奴時代」

  「可以說,奴時代的出現是由傳統社會轉向風險社會的正常現象。」社會學博士黨西民談道:「奴時代」到底體現了多大的社會矛盾,要一分為二地看:一種情況是:這類人工作能力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也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他們通過按揭、貸款可以提前享受洋房、靚車,不是真正的「奴」,他們大多是以自嘲口吻或者是附和大眾的心態自稱為奴,或者只是口頭牢騷而已,其實他們並沒有被「奴時代」所累。另一類人就是支出超過實際消費能力,盲目跟風走進各種奴生活,等到出現一點突發事件就茫然不知所措,此後就會怨天尤人。不管哪種情況,除了其負面的影響外,職場人不妨樂觀對待這種現象,首先,剛走上工作崗位,還沒被貼上「奴」標籤的年輕人還是羨慕走進「奴時代」的人,最起碼,這些人處於社會潮流之中,多少有了一定的資本;其次,有壓力才有動力,30多歲的年輕人,正是奮鬥的好時機,給自己一點激情,一點緊迫感,才能不斷創造佳績。陳勝老師則指出:不盲目攀比、量力而為的消費行為應該是值得推崇的生活方式,而且這也符合科學的、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1677

主題

6783

帖子

5488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5488
沙發
韓冰 發表於 2010-3-26 05:39 | 只看該作者
主動和被動是互動的,要把被動變主動,主動變主宰。幸福在於理解,不在於主動與被動!
美國《金錢》雜誌網站5月21日文章,原題:我為了償還5萬美元的債務來到中國,這是我有生以來作出的最佳決定之一,全文如下: 名校學歷以及多次出國旅遊經歷,讓我看起來過得不錯,但5萬美元負債讓我惴惴不安。 2016年2月,已當上兼職英語教師的我決定邁出更大一步,開始學習英語教師職業培訓課程,因為我得知在中國教英語收入頗豐。隨後,我接受了中國的一份工作,登上了飛往中國南方的飛機。 儘管離家萬里之遙,告別了熟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507

主題

1萬

帖子

749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92
3
 樓主| 流水線 發表於 2010-3-26 14: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2# 韓冰

民眾大多是主動追求生活質量提高滴
卻被動地成為了房奴等各種奴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7 21: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