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朝亡國皇帝的凄慘童年

[複製鏈接]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3-23 18:2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第一章:深宮少年

  1,明萬曆38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611年2月6日),京城裡鞭炮聲此起彼伏。這天是立春的日子,又接近歲末,人們剛剛在嚴寒中祭過能夠上天言好事的灶神,正忙著準備過年。紫禁城裡的嬪妃和宮女、太監們也都隨著新年的臨近而忙碌興奮起來,蒸點心辦年貨,裁綢緞制新衣,貼春聯剪窗花,宮裡還要設鰲山,扎彩燈,備辦煙火,真是熱鬧非常。就在這一片喜慶熱鬧當中,一個男孩在紫禁城東華門內的慈慶宮裡呱呱墜地了。

  男孩的父親是慈慶宮這組龐大建築的主人,當時的東宮太子朱常洛。朱氏家族統治明王朝已經200多年,到萬曆年間更換過13個皇帝,新誕生的嬰兒是太祖朱元璋第11世孫。在200多年間,太祖朱元璋家族的子孫十分興旺發達,此時各枝各脈的男性皇族宗室已多達60萬有餘,但每一位宗室成員由於同代代相傳的皇朝天子血緣關係遠近不同,地位懸殊,有著天壤之別。遠枝別脈的小宗子弟衣食都沒有著落,有些人年過半百還娶不上妻室;而大宗的親王、郡王們卻擁有數萬頃良田的資產,在王朝中有著至尊至貴的崇高地位。作為太子的朱常洛在整個宗族以及天下萬姓之中又是地位僅次於當今天子的第二號人物,一旦萬曆帝去世,他就將繼承皇位成為帝國最高的統治者。

  但這位當今皇帝的法定繼承人此時的心情卻並很不愉快。因為儘管在生活上有洞房清冷、錦衣玉食,身邊又是妻妾成群、仆婢盈堂,但他總是能夠清楚地感覺到,自己的皇儲地位並不穩當。他的父親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明顯地不喜歡這位長子,而且宮中朝中乃至京城的市井之間,近年來一直都在流傳著一些聽起來不象是全無根據的流言,大體上都是說皇帝和他寵愛的鄭貴妃想要找機會廢掉現任太子,改立鄭貴妃親生的皇三子福王朱常洵。有些流言甚至有鼻子有眼地勾絡出鄭貴妃一黨陰謀活動的各個環節,讓太子宮中的上下人等聽了難免有些不寒而慄的感覺。

  雖說是處在有點朝不保夕的焦慮之中,但年還得過,而且得到一個兒子畢竟還是令人高興的事情。太子這年已經29歲,(文中所提到的年齡,除特別指出者外,均系當時習慣使用的虛歲。)正妻太子妃郭氏沒有生育過子女,另外幾個侍妾卻為他生了不少兒女。這最近一個出生的兒子排行第五,生母是在太子宮中地位相當低微的一個小妾劉氏。生母地位的微賤和在兄弟排行中的劣勢似乎決定了這位新出生的小王子不會有什麼了不起的遠大前程。根據明代的宗室封爵成例,如果朱常洛最後終於坐上了皇帝的寶座,他的全體兒子除了由最年長的繼承帝位之外,都要封為親王,但也僅止是親王而已,照例要遠徙他鄉,嚴禁干政。由於這樣的原因,慈慶宮裡趁著過年的機會,為這次弄璋之喜小小地慶祝了一下,但比起當年朱長洛的長子朱由校出生時張燈結綵的一番熱鬧相差得很遠,紫禁城中其他宮廷院落里忙碌著的人們對於這件事也沒有引起什麼注意。

  小王子正好在立春這一天出生,如果是在民間,或許會因此得到一個「春生」之類的乳名。但皇家體制森嚴,沒有民間那些世俗的習氣,在這個男孩出世后不久,宗人府就根據太祖皇帝欽定的子孫排行字序為他擇定了一個鄭重其事的嘉名,叫作朱由檢。

  在幼年,小王子朱由檢一直生活在一種沉悶而又冷峻的氣氛中。太子地位不穩定造成的人心惶惶使東宮中的姬妾、宮女和太監們寧可明哲保身,盡量少出頭少說話;前途的莫測又加劇了宮廷中本來就層出不窮的勾心鬥角、相互仇視和中傷。這位小王子也算是命途多舛,他的生母劉氏並沒有因為給太子生了兒子而母以子貴起來,反而在哺育兒子的期間遭到太子的冷落與厭惡。劉氏為此鬱鬱寡歡,竟然積鬱成疾,在她的兒子才只虛歲5歲(實際只有3周歲)的時候,就拋下了親生骨肉,死了,當時只有23歲。

  小王子自有乳母餵養著,而且太子還指定了一位寵妾李選侍(康妃)作為這第五個兒子的直接監護人。但缺乏生母之愛還是給這小王子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十幾歲上,他受封為信王,曾經留意向宮中的老太監打聽:「聽說生母劉老娘娘葬在西山申懿王墳附近,你知道嗎?」 老太監說知道,他就拿出銀兩,秘密派人前去祭奠。後來登上帝位,他隆重地追封生母為孝純皇太后。此後,又急切地想要找人畫出生母的遺容——因為無論他對於親生母親怎樣思戀懷念,卻沒有辦法靠著幼時的記憶為自己提供一個具體的形象。後來仍然是由幾位老太監在宮中選擇了一個相貌較為相似的宮女作模特,再憑著回憶指點,總算繪出了一幅劉太后的遺像。他的外祖母劉老夫人那時候還健在,見到畫像認為也還說得過去。崇禎帝對著遺像大哭了一場,才算了結了自幼留下的遺憾。

  太子朱常洛總共有過7個兒子和10個女兒,分別出自他的一大批侍妾,但這十幾個兒女中的大多數都在嬰兒時期就夭折了——宮中雖然奢華富有,醫療衛生條件卻並不比民間好多少,嬰幼兒的死亡率極高,哪一位龍子龍孫或是金枝玉葉能夠堅持到長大成人,全憑運氣。在朱由檢童年的生活中,可以算得上兄弟夥伴的只有大哥朱由校(後來的天啟帝)、三哥朱由楫,以及後來封為樂安公主的小妹妹。但幾個兄弟都被各自的生母或是養母把持著,作為日後興旺發達的政治資本,每個人身邊又都簇擁著一大群宮女太監,相互間基本上沒有什麼交往,也沒有機會象百姓家的小孩子那樣集合在一起玩耍打鬧。對於一個孩子來講,沒有童年的夥伴,本來就十分寂寞難耐的深宮生活更顯得沉悶無聊。

  在生母劉氏死後的第二年,也就是萬曆43年(1615),慈慶宮裡卻突然發生了一件引起極大轟動的事件,打破了深宮的沉寂。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沙發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3-23 18:2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2)

     那年五月初,宮裡正在忙著準備過端午節的時候,一個手持棗木梃的中年男子不知怎麼混進了東華門,突然竄到慈慶宮的門前。此時太子正好沒有住在宮裡,因而宮門的防衛不嚴,在慈慶宮守門的只有兩個六七十歲的老太監。那漢子不顧門衛的阻攔,用木棍打傷了值班的兩個老太監,徑直闖進宮裡,到了正殿前才被蜂擁而上的太監們制服。闖宮的漢子立即被押送到刑部進行審問,得知,此人名叫張差,35歲,是薊州(今天津市薊縣)一個無家無業的遊民,平日靠砍柴賣草為生,至於這次闖宮的目的和背景,他交待得語無倫次,前後齟齬。在歷史上,各朝各代這類莫名其妙的擅闖宮禁事件層出不窮,大體上以精神或是智力方面有缺陷的瘋傻人員居多。初審的刑部司官們也就依照瘋子闖宮的路子,在所錄供詞中強調主犯的「按其跡,若涉瘋魔」,希望就此了結此案。但這一次的事件(後來被稱作「梃擊案」)因為涉及到了太子地位不穩這個極其敏感的背景,立刻就引起了朝廷上下猜疑四起,終於糾集成了一個解不開的政治死結。

  朱由檢的祖父萬曆帝有8個兒子,但沒有一個是正宮皇后所生,按照傳統的宗法制繼承原則,「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長子朱常洛才被立為太子,成為法定繼承人。朱常洛的母親本來是萬曆帝生母李太後宮中的一個宮女,生出這位皇長子完全是事出偶然,並非真的得到了皇帝的寵愛。萬曆帝喜歡的是鄭貴妃,兩個人情意綿綿,而且那愛情持久、執著,至死不渝。鄭貴妃也為萬曆帝生過兩個兒子,皇三子常洵和皇四子常治(另有一個皇二子少年即夭折)。萬曆帝很想立鄭貴妃所生的常洵為太子。這樣,皇帝的意圖就同傳統的禮法發生了激烈的衝突。

  不論儒家的經典理論還是列祖列宗的實踐,都明確規定了「無嫡立長」的繼承原則。對於儒學的信徒和皇朝的忠臣來說,這一原則具有絕對真理的性質。但是皇帝竟然想違背這一原則,在朝臣看來,就是溺於私情,很不光彩,很不道德,而且對於政治局勢有著極大的破壞性。為了申張天理,也為政治的穩定,朝臣們同皇帝的荒謬意圖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因為事關太子的確定,而太子是嗣君,被認為是國家之根本,所以這場鬥爭被稱作「國本之爭」。這「國本之爭」自大約從萬曆14年(1586)起直到萬曆48年(1620)光宗繼位,前後斷斷續續地鬧了30多年,給明代後期的政治生活帶來了極深遠的影響。

  在「國本之爭」中,堅決站在立長原則一邊,同皇帝進行無情鬥爭的,是一群在朝廷中雖然地位不太高,但是勢力浩大的自命為「正人」、「清流」的文官官僚。由於這個集團中的首腦人物顧憲成等人曾在家鄉無錫的東林書院中聚眾講學,當時又稱他們為東林黨人。

早在萬曆22年(1594),去職的吏部郎中顧憲成同他的好朋友高攀龍、錢一本等人就在無錫宋代的東林書院舊址聚眾講學,一時名聲大噪。許多在野的士紳聞風向附,以至於書院的學舍常常擁擠不堪。東林書院名義上是探討經義,講求學問,真正關心的卻是時事政治,在書院的盈聯上也分明寫著: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東林書院在學術上高談性理,以維護和發揚光大程朱理學為己任,提倡「存天理,滅人慾」。他們認為,明代自中葉陽明學興起,程朱理學就開始衰微,於是人心世道都變得越來越壞,因而需要在士大夫中大力倡導光復理學,恪守儒家正統道德,用天理來糾正人心的偏差。在政治思想方面,他們對於自張居正以來出現的內閣集權的傾向非常不滿,以為內閣的「擅權」造成小人爭權競進,嚴重損害了士大夫階層的整體利益,也給國家和天子的權益帶來損失。有一次顧憲成去拜訪內閣大學士王錫爵,王錫爵對他說,近來朝中有一件怪事,「內閣以為對的,外論必以為非;內閣以為不對的,外論必以為是。」顧憲成卻回答說:「外間也有一件怪事,外論以為對的,內閣必以為非;外論以為不對的,內閣必以為是。」兩個人相對一笑而罷,政治理念和政治利益上的對立卻表露無疑。

  東林書院的主持者和參與者以及在全國各地同他們志趣相投,聲氣相通的人,再加上他們在朝野上下的支持者和同情者,逐漸形成了一個宗派。大體而言,這個宗派中人多是些注重道德修養的正人君子,在政治生涯中一般卻並不太得志。既然有了宗派,他們在有意無意間就會利用各種手段為自己的宗派爭取利益,特別是政治權力,於是展開了一系列的政治鬥爭。那些對東林宗派很不以為然的人就送給他們一個名目,叫作「東林黨」。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3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3-23 18:23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3)

     「黨」這個字在古代是有明顯貶意的,是指朋黨之黨,結黨營私之黨。東林黨人自己只稱東林,從來不說自己是黨。這個東林黨也不同於現代政黨,並沒有一個真正的組織,成員也沒有嚴格界限。只要是觀念上同東林一致,在政治鬥爭中站在東林一邊,或是同東林人士有些門生故舊、親朋好友一類密切關係,都可能會被划入東林一黨,許多人也就因此以東林黨人自居。但東林黨人中佔比例最大的還是號稱文明繁華之區的江南一帶的士紳,特別是蘇州、淞江(大體相當於今上海市的範圍)、常州三府的士紳,因此東林黨人在政治方面的要求常常體現著江南士大夫的實際利益。這樣一個鬆散的集團中包含了不少社會名流,也有些是達官貴人,社會影響和政治實力都在日益增強。

  那些在觀念上與利益上同東林黨相衝突的人,反過來也被東林人士看成「奸佞」,叫作「邪黨」,在不同的時期又有「齊黨」、「楚黨」、「浙黨」等不同名目。為了各自的政治利益,東林黨人與「邪黨」之間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爭鬥不休,朝中的官僚也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派別。兩個政治派別的隔閡越來越深,到後來,所謂「正」、「邪」兩派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不論大事小事,原則問題還是非原則問題,雙方都要賭氣相爭,朝廷自然也就被鬧得烏煙瘴氣。到萬曆後期,朝中黨爭已經成為一個對國務活動破壞性極大的問題。

  在「國本」之爭這個所謂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堅持正統宗法原則的東林黨人自然是堅定不移的擁護太子派,並且同萬曆帝進行了長期的頑強鬥爭。而那些所謂「邪黨」中的一部分人,卻或是希望討好皇帝撈取政治資本,或是願意以一種息事寧人的態度來求得君臣之間的和諧關係,往往採取抹稀泥的調和姿態。於是有關「國本」的各種問題都成了萬曆年間黨爭的重要話題,東林黨的態度執著而偏激,常常還會神經過敏,弄得萬曆帝本人也十分難堪。

  萬曆帝的個性原本是很軟弱的,在朝臣的激烈抗爭下,他雖然一再拖延、搪塞,還是在萬曆29年(1601)冊立了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這個決定畢竟是在朝臣的逼迫下做出的,所以他始終心懷忿忿,意氣難平。為此,他在自己統治的后20年裡對朝臣採取了消極怠工的策略,基本上不理朝政,既不上朝接見大臣,也不批閱事關政務的各種本章。由於皇帝在當時的政治結構中處於核心地位,皇帝的怠工自然會給朝臣們的日常政務活動帶來極大的不便。朝臣為此屢次抗議,皇帝卻依然我行我素,君臣之間的對立由此也就愈演愈烈。

  萬曆帝的反常舉動還使得朝野上下產生了極大的猜疑。既然皇帝對於立太子的事情如此耿耿於懷,他就完全有可能在某一個時刻改變原來的決定,重新確立太子。由於有這樣的猜疑,朝臣們特別是東林黨人們對於各種風吹草動就表現出了近於病態的敏感。他們曾經為了太子的讀書問題、福王朱常洵的之國問題、京城出現的秘密傳單(所謂「妖書」)問題等等,掀起過巨大的政治波瀾。這一次,竟然有人提著棗木棍子直接去威脅太子的安全了,當然更加引起了他們的警惕和憂慮。

  大多數東林黨人根本就不相信「梃擊」事件僅僅是一個瘋子的無聊之舉。根據他們的邏輯,鄭貴妃和她的家人以及黨羽時刻都在覬覦著太子的位子,每天都在陰謀策劃著危及太子的聲譽和生命,而皇帝也在暗中默許甚至支持著這些陰謀。既然如此,那個張差能夠大搖大擺地手持兇器混進宮中,而且不闖別處,偏偏要闖太子居住的慈慶宮,顯然是有人指使有人接應的一次有預謀的行動。

  東林中的骨幹分子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是專門負責管理刑部監獄事務的,他利用職務之便,在刑部對張差進行初審后的第二天晚上在獄中再度進行私審。這次審訊的結果令人十分震驚,張差招供說:他是由同鄉的馬三舅和李外父介紹給一個不知名老公(宦官),由那個老公帶到北京,住在一個不知名街道的大宅子里。另一個老公讓他「先沖一遭,撞著一個打殺一個,」並給他一根棗木棍子,領他由后宰門(地安門)進入皇城,混到宮裡,後來打人被捉云云。這一次的供詞里說的仍然帶著幾分瘋傻氣,但不論如何,他的闖宮卻是有人陰謀主使的!東林黨人的猜疑得到了證實。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萬

主題

3萬

帖子

3萬

積分

版主

留學博士后(十二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33179
4
 樓主| 藍藍的天 發表於 2010-3-23 18:24 | 只看該作者
  (第一章,4)

     王之寀立即把審得的情況向皇帝作了書面彙報,同時請求萬曆帝親自出面再審兇犯,或者至少是由全體大臣共同參加會審。其他人敦促皇帝立即降旨深究的奏章也隨後接連不斷地飛進宮裡,有些東林黨人已經在奏疏中使用「奸畹」(指鄭貴妃的哥哥鄭國泰)這樣的詞語,把矛頭直接指向了鄭貴妃。不論這件事同鄭貴妃有關還是無關,反正火是燒到她身上了。萬曆帝也明白,其實連他自己也已經受到了極大的牽連。朝臣們為了他自己的兒子的利益同他鬥爭了幾十年,現在出了如此重大的針對太子的陰謀,群臣和百姓要對他產生懷疑恐怕也是在所難免。為了應付這場危機,萬曆帝一開始使用了慣常的手法,對議論「梃擊」事件的奏章一律留中不發,想用沉默來淡化此事。但如此關係重大的事件豈能輕易被淡化?在朝臣的強烈要求下,萬曆帝最後只得同意由刑部再對張差複審。

  複審是在十天以後進行的,參加的人員大大多於第一次。這一次張差招供得極其痛快,原來的馬三舅、李外父都有了實指,還招出那兩個不知名的老公是龐保和劉成。這龐保和劉成據說正是鄭貴妃宮中的執事太監!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這「梃擊」事件可以斷定是一起鄭貴妃陰謀殺害太子的未遂事件。但事情卻有許多可疑的地方。最大的疑點就是這樣的陰謀太不合邏輯,太不合情理。暗害元嗣這樣的重大陰謀可以有許多種方法,歷史上有的是先例,但由一個半瘋不傻又不會半點武功的人,單槍匹馬地用一根棍子衝破重重警戒去打死太子(就算闖進慈慶宮,他肯定也分不清哪一個是太子),實在是想象力所難及的最愚蠢的辦法。反過來看,如果張差的闖宮確有人指使,那指使者顯然並不希望達到根本不可能達到的打死太子的目的,而只想獲得某種轟動性效應。鄭貴妃恰恰是最希望置太子於死地(按照東林黨人的說法)和最不希望引起人們注意的,所以幾乎可以肯定,指使者並非鄭貴妃。何況,張差的供詞本身也還是很可疑。有人說張差在複審招供完時曾經大呼道:「昨日教我的話,今都說了。」如果是真的,那問題就更加複雜了。

  鑒於有這樣的疑點,萬曆帝如果振作起來深入調查,其結果不見得會不利於鄭貴妃和他自己。但生性軟弱無能的萬曆帝寧可把事情敷衍過去。到了月末,他帶著太子和幾個皇孫一起,先在慈寧宮向著不久前故去的母親李太后的亡靈進行了一番祝告,然後又在那裡接見了內閣大學士以下的文武諸臣,演出了一場父慈子孝的鬧劇。小王子朱由檢也頭一次親眼見到了天子召見朝臣的政務活動。

  當時才只有4歲半的朱由檢還沒有寶座前的御案高,對所見所聞的一切也還無法完全理解,但召見時那種森嚴冷峻的氣氛還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召見的朝臣們絕大多數根本就從來沒見過皇帝的面,這時被天子身上散發出來的那股強大威嚴所懾服,個個目光獃滯,臉色沉重。萬曆帝卻是強壓著內心的不滿,作出一付和顏悅色的樣子。他見到,體態肥碩的祖父裝模作樣地拉著一臉病容的父親,對跪在面前的群臣們訴說:「這個兒子極孝順,朕也極憐愛。如果朕有別的什麼意思,怎麼還會立他為太子呢?朝臣們到底是什麼意思,要用流言蜚語離間我們父子嗎?」而後祖父又特地把他和兩個哥哥叫到面前,讓群臣們看看仔細,並且說道:「我的幾個孫子都長這麼大了,還有什麼可說的?」父親也打起精神責備朝臣:「我們父子親情何等深厚,而外臣卻無緣無故議論紛紛。你們這些作臣子的目無君上,害得我也成了不孝之子。」

  朝臣們在皇帝父子這一番表演面前不知應該作出什麼樣的反應,全都噤若寒蟬。突然,跪在後排的一個官員大聲怪叫了一句什麼,把朱由檢嚇了一跳,朝臣們和萬曆帝父子也都十分吃驚,氣氛更加緊張起來。據一些在場的人後來回憶,那位名叫劉光復的御史當時說的是:「皇上,東宮(指太子)慈孝!」顯然是想阿附討好皇帝和太子。但這個馬屁沒有拍對時機,正處在極度緊張狀態中的萬曆帝根本沒有聽清楚他說的是什麼,只見他疾言厲色,以為又是當面揭露頂撞自己。經過了一段死一樣的沉寂,萬曆帝才有了反應,咆嘯起來,當場命侍奉在左右的護衛太監把劉光復揪出隊列,用棍棒打了個半死,又讓人拉出去,到刑部從重治罪。

  不湊巧的是,劉光復恰好是被東林認作「邪黨」,竭力主張把「梃擊」事件大事化小的,萬曆帝的一番淫威完全沒有發對地方。但這龍顏一怒還是收到了震懾效果,沒有一個人再敢當面同皇帝分辨。加上事件的苦主太子本人也出面彌和,朝臣們很難再爭執不休,這個始終沒有弄清楚的「梃擊案」只得糊裡糊塗地了結了。張差被立即處斬,馬三舅、李外父等人僅處以流刑,而被指為龐保和劉成的兩個太監(其實叫鄭進、劉登雲)抵死不招,後來由司禮監刑斃。案雖然結了,卻為日後的政治鬥爭留下了粗重的伏筆。
有兩種偉大的事物,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我們心中就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已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我們頭上的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80

主題

2078

帖子

628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28
5
藍藍的天空 發表於 2010-3-23 20:57 | 只看該作者
童年的生活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156

帖子

4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48
6
新澤西 發表於 2010-3-24 08:53 | 只看該作者
看來明朝皇帝的幼年都很悲慘,難怪當皇帝的一個比一個BT。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9 20: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