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沒事閑逛 於 2010-3-14 09:42 編輯
2010年03月14日 來源:新華網 (楊舒怡)
美國11日晚發布一份2200頁的報告,詳述雷曼兄弟公司走向破產的來龍去脈。這項調查耗時1年多,花費大約3800萬美元。
報告披露這家企業如何「玩弄」會計準則,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等金融機構如何在它轟然倒地前夕「趁火打劫」。
回憶那起標誌金融危機全面爆發的慘痛事件,美國《紐約時報》把這份報告稱為「華爾街版驗屍報告」。
堪比「暢銷書」
「讀起來就像一本暢銷書,」負責雷曼兄弟破產案的法官詹姆斯·佩克這般形容這份報告。
受司法部下屬機構「美國託管項目」委託,Jenner&Block律師事務所負責人安東·沃盧克斯2009年1月開始調查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件。
美國破產法院文件顯示,調查涉及超過1000萬份文件和雷曼兄弟公司大約2000萬頁電子郵件;訪談超過100人,包括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本·伯南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前主席克里斯托弗·考克斯、財政部前部長亨利·保爾森和摩根大通公司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
沃盧克斯說,調查期間,他每周與證交會和司法部的工作人員交流進展。
詳解大損招
報告里超過300頁內容描述雷曼兄弟公司如何「巧妙」利用會計手段粉飾賬面。
對不少企業而言,銷售和回購協議是常用的短期融資手段。通常做法為,企業把旗下資產轉移給其它機構,從對方獲取資金,約定晚些時候購回相應資產。在資產負債表內,這相當於貸款,體現為資產增加、負債增加。
不過,如果所售資產估值不低於所獲資金的105%,會計準則允許把這種情形記為「銷售」。這意味著企業不再擁有這些資產,同時可用所獲資金償還部分債務。在資產負債表內,這體現為資產減少、負債減少。業內人士稱這種做法為「回購105」。
報告說,雷曼兄弟公司2001年開始訴諸這種手段,2007年下半年使用頻率「急劇」增加。這家企業通常在一個季度即將結束時售出資產,編製財務報表后再購回資產,以隱藏債務、降低賬面所顯現的財務槓桿比率,進而維持信用評級。
雷曼兄弟公司固定收益部管理人員2008年第一季度末在一封「求助信」里寫道:「我們面臨絕境,需要從你們那裡再獲取20億美元,不管是以『回購105』方式還是直接銷售。不考慮成本。我們需要這樣做。」
沃盧克斯說,雷曼兄弟公司在那個季度的凈槓桿比率為15.4,而據他估算,實際值為大約17.3。凈槓桿比率關聯負債比率,數值越高,財務風險越大。
雷曼兄弟公司2007年第四季度隱藏390億美元「問題資產」,2008年第一季度隱藏490億美元,同年第二季度隱藏500億美元。
高管「在吸毒」
報告說,雷曼兄弟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參與「可付諸行動的資產負債表操縱」和「沒受處罰的商業判斷錯誤」。前首席執行官理查德·富爾德「至少(犯有)嚴重疏忽」。
時任財政部長保爾森曾提醒富爾德,如果雷曼兄弟公司無法穩定財務狀況或找到買家,可能會走向破產。
雷曼兄弟公司全球財務控制人員馬丁·凱利告訴沃盧克斯,所謂回購協議「唯一目標或動機是減記資產負債表」的負債項目,「交易本身毫無實際內容」。他曾提醒前財務主管埃林·卡倫和伊恩·羅維特,如果公眾知道真相,這家企業將「聲名掃地」。
前首席運營官赫伯特·麥克達德說,他曾與富爾德詳細討論這類交易。麥克達德在2008年4月一封電子郵件里寫道:「我們在吸毒。」
不過,富爾德2009年11月告訴沃盧克斯,他不知道這家企業訴諸「回購105」,否則便會考慮採取措施。
報告說,根據雷曼兄弟公司財務狀況,2008年9月2日便應申請破產保護,但直到同月15日才付諸行動。
趁火忙打劫
報告說,在雷曼兄弟公司走向破產過程中,摩根大通、花旗集團等金融機構「趁火打劫」。
摩根大通為雷曼兄弟公司提供貸款。前者2008年9月11日認定,後者的貸款抵押物「估值遠遠低於它自己所稱」,要求後者追加50億美元資產作為抵押物。
花旗集團調整向雷曼兄弟公司提供抵押貸款的協議條款,進一步降低後者流動性。
英國巴克萊銀行以15.4億美元收購雷曼兄弟公司旗下部分資產。前者稱,這筆交易草率執行,後者獲得暴利,應再支付50億美元。
「債主們所提抵押(貸款)要求直接影響雷曼兄弟公司的流動性,」沃盧克斯說,「流動性狀況是回答雷曼兄弟公司為何破產的關鍵。」
花旗集團一名代表說,眼下仍在解讀這份報告,沃盧克斯「沒有認定花旗做錯任何事」。摩根大通、巴克萊銀行等尚未作出回應。
一石千層浪
分析師認為,報告為檢方和金融市場玩家提供大量證據、資料,猶如一份「路線圖」,將產生多重影響。
報告沒有說明雷曼兄弟公司高管是否觸犯法律,但認定有足夠證據對他們提起民事訴訟。這些人先前捲入多起民事訴訟,尚未受到刑事指控。
負責雷曼兄弟公司破產事務的律師哈維·米勒11日說,這家企業即將出台重組方案,報告「出爐」時機堪稱微妙。
報告說,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對雷曼兄弟公司操縱財務報表的行為視而不見,犯有「疏忽」之過。
雷曼兄弟公司高管馬修·李2008年5月和6月多次致信本企業管理層和安永,就「回購105」提出疑慮。然而,「安永沒有採取措施加以調查,」報告說。
安永回應:「我們最後一次審計這家企業是針對截止2007年11月30日的財政年度。結果顯示,雷曼兄弟公司那年財務報表符合公認會計準則。我們堅持這一觀點。」
安永11日說,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緣於「金融市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糟糕事件」,財務槓桿率是「企業管理層、而非審計者的責任」。
相關新聞:自由市場如何拖垮了美國經濟?
2010年 3月 12日 路透
路透紐約3月11日電: 兩年前,美國陷入了金融危機,乃至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如今經過各方艱巨努力,美國經濟總算擺脫了瀕臨崩潰的境地。但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在新書《自由落體:美國、自由市場以及世界經濟的沒落》中指出,這些經濟補救措施並不能防止未來的危機。
他指出,當初在大蕭條後出台的監管措施,促進了經濟增長和穩定,而當前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則削弱了金融體系的競爭性,由為數不多的大型銀行主宰了金融體系。
身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斯蒂格利茲,重點指出銀行未能恰當評估和管理風險,尤其是當複雜金融工具掩飾了風險的情況下。
他指出,這些「點石成金」的現代詭計,將次優級抵押貸款搖身一變,就包裝成了高信用的金融產品。
他並指出,美國金融市場未能有效配置資本。在2007年市場榮景時,金融業吸納了企業獲利的41%左右。
更令人難堪的是,其中一些錢被用來遊說國會,確保政府不要嚴格約束高風險衍生品或打擊掠奪性貸款。
最後要提到的是,不當激勵結構催生了腐敗,助長了欺詐性會計操作,這推高了股價,並給華爾街經理人帶來高額獎金。
到2008年時,美國經濟呈自由落體,向來對社會主義嗤之以鼻的美國,不得不將銀行風險社會化,前所未有地高調干預市場。
那麽這對金融體系、以及美國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是否會重蹈日本覆轍?
斯蒂格利茲近期對路透表示:「經濟復甦步伐可能非常緩慢。我希望別像當初日本拖得那麽久,不過1990年時也沒人想到經濟危機會那麽久。」
1990年代日本經歷了「失落的十年」,到2004-06年經濟才反彈。
斯蒂格利茲說,日本與美國有個區別,日本勞動力隊伍零增長,而美國勞動力隊伍增率為1%。
「因此,如果美國就業崗位增加1%,也就跟日本就業崗位零增長一樣。」
他說,美國與日本之間還有些其他差別,有的預示美國經濟復甦步伐會比較快,有的則相反。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當初還可以通過出口來刺激經濟,美國現在可不能指望出口,因為歐洲經濟成長亦緩慢。
另外,日本當初陷入經濟衰退的時候儲蓄率較高,因此後來可以通過減少儲蓄、增加消費來發展經濟。而美國則完全相反,陷入經濟衰退時儲蓄率幾乎是零。他說:「我們儲蓄率上升的幾率是非常高的,而儲蓄率上升可能會拖慢經濟。」
斯蒂格利茲認為,美國的醫療健康狀況亦會影響到經濟增長。健康會影響到生產力,醫療成本則會影響到競爭力。
他說:「更糟的是,我們犯了個重大錯誤,就是將醫療保障與就業掛鉤,這樣醫療體系的缺陷就與就業市場問題相互交織。」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改革制度,將醫療作為社會成本,而非僱用成本。
但他指出,經濟復甦面臨的最大風險是與削減赤字有關的「嚴重政治風險」。
他說:「奧巴馬在這個問題上萬分謹慎,稱長期而言將削減赤字,短期而言又要刺激經濟。但那些目光短淺大聲嚷嚷要削減赤字的人,可不會買賬。」
相關新聞:分析:第二版"沃爾克規定"著眼於對付華爾街的利益衝突
2010年 3月 12日 撰稿 James Pethokoukis;編譯 劉瑞芬
路透華盛頓3月11日電
第二版"沃爾克規定"現身,同樣是為對付華爾街為人熟知的利益衝突.這項限制美國銀行自營交易的最新提議,也將避免部份承銷商的利益衝突--或許特別以高盛(GS.N: 行情)之流為目標.桀驁不馴的參議院民主黨議員推動這個更嚴格的計畫,恐怕只會削弱政黨間僅有的些微共識.
不甚公平的是,高盛已成為華爾街漫無節制、以及部分評論家所謂銀行兩面手法交易活動的象徵性臉孔.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主席Phil Angelides在1月間曾質問高盛老闆Lloyd Blankfein,該行一方面出售次貸證券產品,另一方面"同時做出相反向押注",這樣做是否合宜.
Blankfein解釋,高盛需要自行避險--這個理由聽來似乎堂而皇之,對於許多承銷活動與造市情況也有其可取之處.然而,Angelides的結論是,這看來"有點像賣出煞車失靈的汽車,然後再替車子的買主買保單."
第二版的沃爾克規定將對哪些可能有利益衝突的活動設限,目前不得而知,它把球丟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讓後者草擬這些繁複但關鍵的細節.但新的提議本來就是政治意涵大於政策.
部分倡議者鼓吹對銀行實施更嚴厲的行動--但奧巴馬政府起初的沃爾克法則頂多是測試一下水溫,因為參議院金融委員會民主共和兩黨主要成員都不認為自營部門是金融危機的一大肇因.
要明確界定哪些是應客戶需求進行的業務,哪些又是銀行為自己帳戶所做的交投並不容易,但華爾街企業在次貸相關資產領域所蒙受的巨額虧損,卻無法歸類於其自營部門交易.
無論如何,決策者仍必須就金融改革達成妥協.丟出這個新的提議,或許只是希望部分內容能保留.或者其用意是為擾亂任何可能存在的共識,令這項說穿了只有民主黨支持的法案落得在參議院可能遭修正,而共和黨也不好受,必須投下限制銀行作為的一票.無論如何,在這議題上,政治又凌駕在周延改革之上.
相關背景:
擴大"沃爾克規定",以限制銀行自營部門交易的法案是3月10日在參議院提出,有五名參議院民主黨議員支持該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