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兵書十二卷

[複製鏈接]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Blue Ivy 於 2010-3-9 04:23 編輯

內容提要
我很欽佩《中國攝影》雜誌的編輯們有勇氣請我寫《兵書十二卷》的專欄。它的構思始於2004年初《中國攝影》的改版,這次煥然一新的改版使得《中國攝影》豐富了很多,也令我有機會為它提供和原來風格截然不同的文章而且是整整一年的專欄。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器材方面的專家,只關注對於我有實用價值或者我喜歡的器材;我也不是一個技術專家,對技術的了解僅讓我實踐到一些我可以想象到的影像。
但是我對於器材和技術的要求都極為苛刻。比如,我相信某一個題材一定有一台相機是特別適合拍攝它的,而為了一個選題專門買一套器材對我來講是很正常的事情。在技術方面,我的要求也比我的客戶都更嚴格。
器材和技術的重要性並沒有被真正的意識到,很多人在掌握它們以前就已經找出各種借口逃脫掉——而且多數是藉以攝影的旗號。當然攝影有很多領域和層面.有些影像可以不通過精確的控制達到,但是從本質上說了解器材和技術對於攝影人來講就相當於文字作者的語法和修辭,不懂它,當然不妨礙你作出別具一格的句子。但會阻礙你保持長久大量的創作。
另外要明確的是,苛刻的概念並不意味著奢侈和繁瑣。苛刻服務於你的需求,而這種需求有可能是極度的精緻也可能是徹底的簡樸。對器材和技術的了解是你通向攝影自由世界很有幫助的橋樑。
我一向樂於幸福的攝影生活,不喜歡苦行僧似的拍攝態度。攝影給我的生活帶來很多隨心所欲的樂趣和享受,包括拍攝我喜歡的選題,也有閑心嘗試多種器材或者拍攝方式對於影像的影響。由於我很喜歡跟人溝通,閑的時候就順便在各種地方闡述我的觀點。或許因為態度輕鬆.所以會有人喜歡我的文章。
當然我自己清楚作為一個攝影師,寫這樣的文字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意義。但是我很理解,對於很多人來說攝影是從生活中獲得自由的最佳方式,儘可能早的解決攝影中的困惑是有益的。經常有攝影師或者攝影愛好者問我很多關於器材和攝影技巧方面的問題,其實他們的多數困惑都是容易解答而且重複的,所以我一直有心做一些關於這方面的系列文章,能深入淺出的解釋一些問題,這樣就產生了《兵書十二卷》
《兵書十二卷》雖然一直在「技術檔案」的欄目下,但在動筆之前,我就跟編輯做好了溝通,《兵書十二卷》絕不會是僅僅講器材或者技巧的文章,它會涉及攝影的很多範疇,雖然有些讀者很看重我寫的器材和技巧的段落,但穿插在它們中間的內容——那些講述攝影本質的東西,才是我寫它們的出發點。
中國的攝影人有很大一部分沒有機會挖掘自己在攝影上的天分,作為一個以真實為生命並且和時間交叉得最緊密的藝術,中國的攝影有時顯得過於讓歷史感到惋惜,或許經濟還沒有發展到讓社會足夠重視藝術發展的程度,所以攝影師多數只在忙著養家糊口,很少考慮自己在攝影上的貢獻。攝影愛好者們本來應該是最純粹的影像實踐者,但是亦步亦趨的模仿沙龍影賽作品浪費了他們的才華。中國攝影人的桎梏大概不僅僅是在技術和器材上的落後,所以《兵書十二卷》用心地做了很多涉及攝影態度和觀念的內容,如果大家對此有一點點思考,我會非常開心。
為了對得起《中國攝影》雜誌的老讀者,這本書在雜誌版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內容。每一卷都做了更新,原來兩卷《墨菲法則的背後》和《利器》被替換成了另外兩篇。這或許更有趣,但是也許有人喜歡老的文章,所以現在把它們作為附件放在書的後面;另外一篇《大夢一場》也是我很喜歡的,本來是作為備用文章的,現在也附在後面。
其實在國外有品味的藝術雜誌多數是沒有商業機會的,需要靠藝術資助人或者基金會的贊助維持。不過在中國做不到,所以《中國攝影》就只好繼續努力做好發行,其中一部分內容就需要格外有用或者有趣,藉此增加發行,吸引廣告,我也很清楚自己文章的作用就是吸引讀者,讓雜誌賣得好一些,可以讓它多登些沒商業價值的真正的藝術精品。那它就算是襯托紅花的綠葉了吧。希望大家翻《兵書十二卷》的時候會覺得開卷有益。
但對於有些人來講,這綠葉本來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因為攝影的核心是影像,而且又是很寬泛的藝術領域,參與其中任何一個類別,深入,都有可以成為一名好攝影師和藝術家。藝術一定是沒有一定之規的,擁有好的器材和好的技術都不能保證你能拍出好的圖片。同樣,很多時候好的影像和複雜的器材或者複雜的技術之間沒多大的關係。
「考慮器材的問題越多,常常考慮攝影本身的問題就越少」,希望你合上這本書的時候能記得這句話。


作者簡介
趙嘉,作為簽約攝影師、攝影指導與歐洲和國內的人文地理、時尚類雜誌及相關機構合作。文字及圖片常見於精美的專業攝影刊物或者奢華的時尚類雜誌,閑時出版多部書籍畫冊。長於紀實和報道專題,並喜歡嘗試關於影像的各個領域。對各類頂級攝影器材亦興趣濃厚,並好網路攝影,尤以每年放出的超長貼「《七種武器》系列」最受同好追捧。
編輯推影器材與技術問題進行重點剖析。如:閑聊頂級鏡頭,旅遊攝影師的秘密,曝光和測光知識進階,你外出拍片需要帶什麼型號相機、鏡頭、膠片,如何構圖、用光。如何使用家中近景,特寫;使用傳統單反相機還是數碼相機,後期怎樣製作等。都可從書中得到精彩的答案。


兵書十二卷之一:膠片
十年以後的很多攝影人或許已經不知道怎麼使用膠片了,而那時候的膠片可能會只存在於后膠片時代的少數藝術家手裡。所以,現在及時總結膠片的事情還是蠻有意義的。
關於膠片,大家肯定最關心的是:什麼是最好的膠片?
說到世界上最好的膠片,就免不了提到一種特殊的黑白膠片:KODAK的TechnicalPan{技術膠片}。TechnicalPan非常非常的細膩,絕無顆粒。有不少人認為即使是用135底片拍的底片在相當程度上也可媲美大畫幅。不過,我們都很少見到它,除了感光度太低以外,主要的原因是它的特性並不適合大多數的藝術創意表現。特別是在運用分區曝光法時,影調很難控制,在壓縮影調的時候它的變化不是線性的,比較古怪,經驗很難培養,失敗的可能性倒是很大。不少的熱衷黑白攝影配方的發燒友們,一直在孜孜以求地研究什麼樣的自製配方可以獲得突破,類似的實驗在國外已經有幾十年,凝聚了無數多攝影愛好者的時間和心血,最近也尚無重大進展。對於研究黑白攝影的人來說,配方是很重要的,雖然現在不太流行了,但曾經是藥水發燒友和現在的器材發燒友一樣的多。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不像現在有那麼多可燒的器材,頗有一些超級發燒友不管世界攝影有什麼風雲變化,只是低著頭忙著試驗各種相紙和藥水配方。不過,現在看起來,類似的實驗沒有造就出什麼驚世駭俗的作品,好象也沒能對暗房工藝有什麼突出貢獻。我不能說他們浪費了自已的攝影時光,不過看看那段歷史,你會對現在的器材發燒有更多的認識。
我曾經特別喜歡柯達的3-X{Tri-X}膠片,對於很多攝影師來說,3-X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黑白膠片,層次非常豐富,可在ISO200-800的範圍內方便地使用,選擇你心儀的反差和顆粒效果。3-X和1:1稀釋的D-76是絕配。省了你悉心地鑽研沖洗配方什麼的,拍不好不能怪裝備,對廣大的攝影者來說絕對是個福音。
很多攝影師既拍彩色又不忘黑白,這的確需要相當的天分。我自已就做不到,所以只好選擇專心拍一種膠片,結果我就放棄了黑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我相信彩色更接近真實的生活,而真實恰恰是攝影最寶貴的東西。當然,不拍黑白的圖片之後的的遺憾還是有的,我就會安慰自已說:或許就是因為這個世界上黑或白的事情太難分清了,灰色的事情更是複雜,而黑白的圖片的生存空間實在是太小了,所以連3、X這麼好的膠片也要停產了。另外,我個人也相信黑白攝影比彩色攝影更容易駕馭,畢竟比較簡潔的影像好控制。你看看,已經有多少拍黑白的攝影師成了大師,而彩色呢,有幾個?
再接著說彩色反轉片。首先,我認為開始學習攝影,就一定要使用反轉片。這樣做的意義在於你可以看到自已按快門一剎那的想法有沒有被忠實地實現。而用負片的話,你看到的照片大多數是沖擴店師傅的作品,不是你的。
對於攝影師和大多數攝影愛好者也一樣,如果你不知道你該拍什麼膠片,那你就應該拍反轉片,准沒錯。另外要說的一點是,要專心用專業膠片,盡量不要使用所謂的「業餘反轉片」,不要聽信什麼業餘片在「某些」條件下比專業膠片更好的論調。在選擇「專業膠片」和「業餘膠片」的時候你可能會遇到預算的壓力,但假設使用了「業餘膠片將圖片拍得不盡如人意,耽誤了出售照片的機會,你會怎麼辦?膠片的失誤,使用常常會從自身處找原因,從而無法建立起自信心來,這點是很致命的。當然,同樣的原則更適用於過期膠捲。
具體用什麼膠片也是一個問題。照片拍不好一定是有原因的,給雜誌拍不好多數是因為編輯不配合;給廣告公司拍砸了一準是產品太難看;給自已拍照片拍不好只有追究器材的責任了。所以,有段時間我要經常測試各種各樣的膠片,出去拍一個專題,箱子里竟會帶上多種牌子的反轉片,連拍照片順帶測試膠捲,經常有朋友在我包里發現一些古怪的膠片並向我詢問一些有關膠片的問題,關於膠捲真的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實在太複雜了。
換女朋友或男朋友多的花痴們,並不就比從一而終的情聖能夠享受更多的愛情。膠片的問題上也一樣,用的膠片型號多了,未必就能拍出好的色彩。有一點倒是要堅持的,在膠片的使用中,在幾乎不帶任何可能和不可能的情況下,我都會使用低速和中速膠片。這點認識來源於國外紙媒的用稿習慣,國外很多要求嚴格的雜誌只接受有限的幾種專業反轉片。
說到反轉片,當然先要說外耦法沖的膠片:kodakchrome,有人把它譯為「柯達康」或「柯達克羅姆「。Kodakchrome現在還生產的品種有25度KM、64度PKR/KR、200度PKL/KL的。kodakchrome,的水準到現在還成為E-6工藝的反轉片的標準。很多人認為,它的效果是其它任何反轉片都比不了的。特別是,它的保存時間比用E-6工藝的反轉片長得多,無論是明褪還是暗褪都要小很多。你們十年前拍的反轉片現在已經是什麼樣了?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已的照片可以更長時間的保存而反差和飽和度,但是它對色彩的整體表現卻非常的均衡,除了有討人喜歡的輕微暖調以外,對所有的色彩都有很好的還原。Kodakchrome有時候挺神的,有一次,我將拍完的kodakchrome送到日本去沖,柯達的員工非常認真地用專門的機器掃了一遍,然後打電話告訴我,其中的若干卷偏紫,問需不需要在沖的時候給校正回來?——kodakchrome是用外耦法的,大概的意思可以表達為把顏料加進膠片裡面,所以就發生了上面聽起來有些「邪」的事。
凡是見不著用不著的東西就容易有傳言和神話,kodakchrome的情況就是這樣,過去,國內的很多攝影師對它有過企盼和嚮往,其實也沒有必要。
Kodakchrome是使用K-14工藝的反卷片,對環境污染得比較厲害,另外工藝的要求非常嚴格成本高,所以在中國和世界的許多地方沖不了。在香港的LAB關了門以後,我拍的kodakchrome要送去澳大利亞或是日本沖,一來一回花在路上的時間就少不了,價格也很恐怖,在日本買一卷差不多100塊人民幣,沖差不多也這個價。在歐美,買kodakchrome膠片的價格里就含了沖費,不過也便宜不了多少。所以,不僅我扛不住了,很多國外的職業攝影師也就換了E-6工藝的反轉片。
時代在變,人們的審美會變,鏡頭和膠片當然也就會跟著改變。富士的VEVIARVP是E-6工藝的一個里程碑,它屬於高反差、高色彩飽和度、高解析度膠片,曾經是我的標準膠片。雖然它標的感光度是ISO50,但很攝影師認為這只是一個參考值,你可以按自已的風格選擇實際使用的感光度,我見過比較多的是ISO40,25和50的也不少,少數攝影師喜歡特殊效果的甚至設置成ISO80和ISO100的。富士的RVP拍風光的表現一貫的非常好,其實在拍人像方面,它在表現亞洲人的膚色質感方面也很獨到。新出的VEVIA100F更上一層樓,在顆粒、解析度上都更加出色了。另外要說到的是,富士公司還為本國的客戶提供全新的vevia100膠片。這種膠片的乳劑和vevia100F有輕微的差異,比較接近老的RVP的風格。有人把這件事和一些日本廠家把質量檢驗二流的東西賣到國外,{特別是東南亞地區}混為一談,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因為膠片廠家會針對不同市場的審美差異對產品進行微調,這和器材分銷的情況還是有所不同的。
Provia100FRDPIII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世界上最細的膠片,它具有非常好的色彩還原和色彩表現,藍色和綠色格外出色就不說了,紅色也表現得不溫不火,不像柯達E100VS遇到什麼,紅色就是一個死法。同時,RVP在有些需要準確還原的東西上是有困難的。總的來說RDPIII是一種很「嚴肅」的膠片,適合拍比較有文化味的圖片,更加全面。在拍攝報道題材時,我覺得無以表達我對RDPIII的偏愛之情。我總是買回來很多的大卷碟片,自已在桌子上把它們分纏成一個一個的膠捲,這樣每個膠捲可以差不多便宜10塊錢,一年下來,省下來的膠片錢就夠再買一個徠卡M6了。
最近北京的反轉片沖洗水平提高了,我也就越來越經常把RDPIII增感到ISO400來用,這也是RDPIII的另一個長處,既使增感到ISO400,顆粒也比老款的400度反轉片緊湊,甚至不輸新的Provia400F。我損失的只是一點輕微的反差增加。當然,嚴格地來講,反轉片增感以後會有很多複雜細微的變化,特別是在色彩偏差上,但對於一個報道攝影師來說,你把膠片增感必定是在暗光下,而在暗光下景物反差,多數時候和常規光線下看起來就是不一樣,不怕!
Astia100f也是大家要強力關注的膠片,不僅僅因為它是世界上乳劑顆粒最細的E-6反轉片,如果你用其他膠片都拍不出精確還原的色彩時,它會是你最後的武器,而且多數時候不會讓你失望。
說起高速片,Provia400F當然是首選。在它出現之前,在暗光下很多攝影師寧可使用高速負片,然後再翻拍成反轉片,而不願意使用效果不甚理想的高速反轉片。需要說明的一點,我很少把Provia400F當作ISO400來用,如果需要ISO400的片子,我通常會把RDPIII增感到400。而Provia400F我是把它增感到ISO800或者ISO1600來用的。
我從來都強力推薦周圍的攝影愛好者使用上述的反轉片,我自已也從來不使用彩色負片,因為從成像角度來說反轉片比負片好得多。另外,雜誌和國外的圖片經紀公司一般都不收彩色負片作品。對於喜歡印成照片掛在家裡或希望通過展覽出售照片的攝影師來講,隨著數字輸出技術的進步和普及,用反轉片製作照片在質量和成本上已不是什麼大的問題了。光舉我自已的例子是不是還不足以服眾?那就去看看舉世聞名的美國《國家地理》吧,早先NG的攝影師用的基本都是前面提到的傳奇的kodakchrome64,而最近幾十年那些色彩垂涎欲滴的照片大多數已經換成富士的底片了。而這裡面,絕大部分是RDPIII和RVP。
OK,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以RDPIII為首的反轉片真的就是無敵於天下,成為眾多攝影師的最佳選擇了呢?誰說的?NG算什麼?NG的報道照片真的就那麼好才是盛產報道和紀實攝影大師的地方。在歐洲攝影師的眼裡,美國哪有什麼報道攝影師,「那裡只有一個尤金•史密斯,最後不還讓他們給餓死了?之後那裡就只有像埃倫*馬克那樣越來越商業的所謂報道攝影師了——美國只有商業,沒有報道……」
話說得雖然尖銳倒也是不爭的事實。歐洲報道攝影師都比較大,也更自由。無論是比NG更牛的瑪格南或是《GEO》都有大量的攝影師採用彩色負片拍攝重要的報道故事。原因說來也簡單,因為我們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地方和事情都像反轉片那麼鮮明和鋒利,太多的景象和事件都是柔和甚至帶一點混沌的。你會不會覺得最近看到的反轉片都太漂亮了,都那麼色彩飽滿,都那麼清晰,都那麼透徹,而我們的實際生活是這樣的嗎?
其實高反差,高飽和度的色彩並不適合所有的專題{有人甚至認為不適合大部分的選題}。好的攝影師拍的是別人,照片上留下的是自已。攝影師感受到的是什麼,他就應該精確地表達出來,你不能為了雜誌讀者或者畫廊觀眾的愉悅而把影像變得更「好看」。所以彩色負片並不是不適合作高質量的報道攝影,不過前提是攝影師要對負片的印製非常的了解,知道怎麼才能達到自已需要的效果。我非常贊成上述的見地,但可惜的是,在中國沒辦法推廣,因為我們的負片印製水平太低了。我想很多人都有著拿一張照片和一張底片去要求沖印店照此擴印的經歷,想想你上次得到的兩張色彩密度反差都一樣的照片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或是從來沒有得到過?再有就是電分,問問你身邊的雜誌社主編,有多少人對電分廠的技術是滿意的?所以在國內,這種方法真的很難實行。
看了這麼多以後,關於膠片,你是更清楚了,還是正在開始有點糊塗了呢?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沙發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irugang 於 2010-3-8 21:10 編輯

兵書十二卷之二:攝影器材的防水處理
壞天氣是攝影師最好的朋友,無論是狂風驟雨還是暴雪冰雹,所有平常的生活場景在壞天氣的時候都會變得格外令人觸動。所以我從來不希望自己在任何時候收起相機,那麼,將遇到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防水。
其實對於攝影師來說,被水澆是挺正常的事情。無論在熱帶拍攝雨林.在溫帶拍攝戶外運動或者在美麗的山區漂流的時候.好像我的身體每天會被淋透很多次.這種場合下,讓你最擔心的絕對不是你身上的衣服是不是還依然筆挺。小心你的相機吧.通常,相機是不防水的。
水下相機
當然,最防水的相機就是水下相機。比較常見的是尼康出的尼康諾斯(NIKONOS)系列.有很多代產品。從安全可靠的角度來說尼康諾斯非常的完美.它不僅防水.而且堅固.有些還可以使用光圈優先,不過需要你估計距離對焦。如果你喜歡比較酷的攝影方式,不需要成為一個水下攝影師也可以使用它。實際上.在上個世紀的越戰中.由於環境實在惡劣.在濕滑多雨的季節里.很多攝影師就是把尼康諾斯當主力相機用的。尼康諾斯V型以後的產品就有TTL閃燈系統了,而且可以更換鏡頭。尼康諾斯V的可更換鏡頭屬於水陸兩用鏡頭,不過雖然是兩用型.但是畢竟是為水下攝影設計的,如果只是在陸地上使用,建議你根本不要考慮比35毫米更廣的鏡頭,那變形實在是不能接受。
防水罩的出發點是給水下攝影用的。在國外.配合尼康和佳能的各主要單反機型的防水罩基本都可以買到,其他像祿來(ROLLEI)6008之類的相機也有原廠的水下附件。但是防水罩的價格可不便宜,雖然也有二三百美金的便宜貨,但是不推薦你使用。好一點的防水罩,基本在1000-2000美元左右。其中ikelite是性價比非常好的牌子,幾乎提供所有你能想到的相機的防水罩(http://www.ikelite.com)。
還有,水下攝影中常有一種一半拍水面上一半拍水面下的照片,多數很精彩,你一定有印象,那需要一種巨大的.由光學玻璃製成的半球型的防水罩拍成。那東西的價格.在我印象里就是天價.反正800年用不上一回也就不用打聽了……
從根本上說,這些東西還是為水下攝影用的.都太大太重,使用和攜帶都不方便。不太適合全天候使用。
相機的防水功能
很多相機廠家解決雨雪天拍攝問題的方法是在專業相機上採取防水防塵構造。比如佳能異常堅固的NEWF-1、賓得非常經典的機器LX、徠卡純手動的單反機R6.2、康太時的RTS…和S2等等都具備了防滴防塵設計,你可以認為它可以在較為潮濕的環境下使用。如果有了水濺在機身上.只要及時擦掉.就不會危害相機。
只有一個廠家能夠把通用型單反相機的防水性推向極至.這就是佳能的EOS—lV。
防水防塵性是我最欣賞EOS頂級相機的一點。佳能的設計師非常明白往往越是惡劣的天氣,越可以拍出與眾刁同的照片。EOS-1V給了攝影師這樣的機會。EOS-1V中72個主要機身縫口和動作部件,如快門釋放按鈕、選擇按鈕、主/快速控制轉輪和後背的邊緣.都採用了硅橡膠來密封.位於機身最左邊的那些功能鈕內部,都使用了硅膠線來防水和防塵。而且,為了保護電池倉,新手柄GE-R2裡頭還使用了封裝,機背的邊緣也是精心設的。一個新的防水的橡膠O形環保護著鏡頭接環。從而防水和防塵能力大大地加強了。EOS.1V的推出以後.來越多的L級鏡頭也使用了和它相同的防水防塵標準。
佳能的設計師宣稱EOS-1V可以在「大雨」里使用。我在印度洋拍一個旅遊專題的時候.幾乎每天下午都會有期而至的熱帶雷雨,實際上一次次的在狂風驟雨中實踐EOS-lV和16-35mmF/2.8頭的防水性能.拍攝了很多如漁船在瓢潑大雨中掙扎的場面.EOS-1V真的很厲害。
當然,不是所有的廠家都有決心把相機的防水性提高到這樣。
防水結構會增加相當的成本,如果只是極偶爾的使用.能防水的袖珍相機在很多地方會更實用,特別是拍攝戶外運動的時候,無論是穿越或者溯溪,一般的相機用起來都太麻煩了。
追求更好成像質量的話可以試試具有簡易防水功能的的傻瓜相機.即便有水濺在上面也不怕,也可以短時間的在菲菲細雨里拍攝,比如奧林巴斯的u系列、雅西卡的T5都有這樣的設計。但是似乎真的用起來還覺得不夠可靠。
再安全一點的是可以下水的袖珍相機。市場上有很多品牌的一次性防水相機,它們甚至可以在水下一兩米的地方拍著玩玩.價格不貴.樂趣不少——只要你不在乎拍出來的圖片質量。不過這樣似乎不適合「嚴肅」的攝影。
常見的佳能Wp-1防水相機,在日本稱為AutoboyD5,美國稱為SURESHOTA-1,歐洲稱為PRIMAAS-1,
1994年上市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小並且最輕的水陸兩用照相機。下了水,能在水下5米拍珊瑚和小魚,水下的拍攝距離在0.45米到3米當準。它的32mmF/3.5鏡頭6組6片。
在光線強時成像不錯,但光線不好的時候就比較馬馬虎虎了。作為一台傻瓜機,考慮到200-300元就能淘到不錯的二手.有這麼多功能.還防水,超值。這系列的機器在下雨的時候用當然沒有任何問題。髒了就拿到水龍頭下沖沖.也蠻好打理的。
另外的選擇是全天候的現場監督相機。現場監督相機是袖珍相機的一類.不能更換鏡頭,是架在工地上長時間拍攝施工進度的,工地上當然會下雨.所以現場監督相機都採用防水結構,而且多數能夠達到、JIS7級防水(JIS7級的標準為在水面下1米距離.浸泡30分鐘內不進水).在大雨里拍絕沒問題。現場監督相機有手動對焦也有自動對焦的.還有些是帶變焦鏡頭的,現在還出了數碼款。另外的好處是功能比較多,也比較堅固,體積比一般傻瓜機稍微大一點.機身造型奇特色彩鮮艷,但是拎出來拍照片的確比較拉風。
柯尼卡出產好幾款著名的現場監督相機.富士也有些不錯的。
要提醒一句的是,所有使用膠片的防水相機需要閉合的部分一定會有橡膠墊圈之類的東西,但是它們是會老化的一般需要在3年左右更換。
防水附件
聽起來上面的東西都蠻酷的.但是多少都有點古怪。拿著造型奇特的相機拍攝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好炫耀的器材發燒友,或者會被人嘲笑小題大做.所以保持器材的低調感還是很重要的。
平常的器材具備一定的防水性也是可能的。在雨下得不大的時候,用一個不漏水的塑料袋套住你的單反相機,再把遮光罩裝在鏡頭上,用小刀把鏡頭前面的塑料挖掉,你就可以得到一個基本可以在小雨中拍攝的相機了。它不會影響相機的AF和AE性能。當然.你或許最好用膠布把塑料袋和相機連接的有縫隙的地方粘一粘.安全性會更好些。
在大雨中拍攝是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自然還是使用EOS-1v相機或專門的防水罩。但是他們都很昂貴。如果只是偶爾的在雨中用一下而且不是太大的鏡頭,建議你在攝影包里放一個專用的透明的相機防水袋。它是我們上面說到的裝置的專業版本,小型的就是一個簡單的保證嚴密不透水的塑料袋大型的會有一個凹進去的手套形狀的部分可以讓你方便的操控相機。價格大概從一二十美元到七八十美無。
換個思路還可以有一個辦法機器越小、防水的成本越低。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現在的袖珍相機鏡頭的質量已經非常好了甚至不輸給專業的單反相機。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給我的很多台抽檢相機尋找雨中的家。
日本可以買到很多古怪的小附件去海溝看。那裡有不少小廠生產的給多種袖珍相機專用的防水罩。做工精美有些甚至可以在水下30米的地方使用價格在幾十美金到一百美金。比如理光的GR-IV、康大時的T3、美能達的TC-1、甚至數碼相機都有配我覺得這是解決雨中攝影比較好的方案.雨中拍攝的機會雖然重要畢竟不是很多。
令我欣喜的是現在數碼影像產品的防水解決方案很受重視,這幾年很多原廠也開始生產數碼相機的防水外殼。防水組件採用工程塑料與碳塑纖維或者透明高分子材料製成。多數可以在數米的水下使用、有些甚至可以保護相機在深達70米的海底正常使用。
還有很多廠家直接生產防水的數碼相機。理光的防水相機Caplio300G在發布的時候就曾經轟動一時,它擁有JS7級別的防水功能和JS6級的防塵標準。
我非常留意數碼相機防水技術的新進展個人覺得這可能是你選擇防水相機最好的方向。數碼相機防水方案的一個最大好處是數碼相機通過使用大存儲卡。一張存儲卡上記錄的圖片要遠遠比一卷膠捲多。而在雨中更換膠捲是很麻煩的當然水下換膠片更是不可能的。
攝影包的防水
攝影包的防水也很重要、攝影包本身一定要用防水材料做但是實際上,絕大多數品牌都不會這樣做。通常好的攝影包也不過是牛津布材料做的所謂的防水尼龍是不能保證在雨中不滲水的只要有可能淋雨.就要用帶防水罩的背包(或者單獨配一個防水罩)。
我很喜歡LOWEPRO(樂攝寶)的攝影包我自己經常背的STEALTHREPORTER600AW有兩套防水罩。一套藏在上蓋的旁邊可以在小雨的時候蓋住上部;另一套藏在包的最底部不起眼的地方,可以在大雨中拉出來把整個攝影包嚴密的包裹起來提供最安全的保護。我非常欣賞這樣的設計。
還要提到的,拉鏈部分是攝影包最難解決滲水的。只是在最近5、6年,防水拉鏈的出現才算真正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以至於LOWEPRO出了一款據稱可以100%防水的攝影包:DryZone200.它使用的就是粗大的防水拉鏈.銷售商甚至宣稱這款包可以扔在水裡而不會沉下去,當然價格昂貴。不過下次如果我去亞馬遜河拍漂流.一定考慮它。
當然,最防水的還是專業的防水箱,國內常見的是PELlCAN(百利能)的品牌。從只能裝一盒煙的microcase系列到需要裝上輪子讓你拖著走的.應有盡有。不過說實話,提著這樣的箱子出去也夠辛苦的,PElcAN有一款防水箱是和上面提到的LOwEPRO合作設計的.箱子里正好是一個LOWEPRO的背包.可以單肩背也可以雙肩背,尺寸也適中。
關於器材有很多偏方.如果你聽到過一些相關神話.比如挑好了俄羅斯鏡頭可以斃??遲早會聽到有些人保證說戶外活動中用安全套來保持相機的乾燥最簡單有效。那的確是有些喜劇效果的.但是不推薦你真的用它。戶外店裡通常會有一種專用的防水袋.體積很小,也很輕,是用掛膠的不透明的尼龍做的。封口的時候把邊折回幾折,扣上搭扣就OK了,基本可以保證100%防水.成本很低也體面。防水袋有大大小小各種尺寸的.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放置其他攝影器材,甚至包括照相機。
我在旅途中一直在使用它來保存膠片.而且把未拍的和已拍的膠片分別放在不同顏色的防水袋裡,這樣在找膠片的時候要方便很多。也可以用它來保護其他容易受潮的裝備,特別是現在電子化的攝影器材和附件越來越多。
當然.即便你做足了各種功課,還是有可能要面對器材沾水的窘境。通常有水滴濺在相機上不會造成在的問題但是要趕緊把它擦掉。落到鏡頭外壁上的水要小心,現在很多鏡頭裡有超聲波馬達之類的東西,那是非常驕氣的。如果突然發現機身或鏡頭因為進了水而不能使用了(或者懷疑進了水的時候),要立刻關閉電源.把電池從機器里取出來.用吹風機徹底吹乾機身或鏡頭,待放置一段時間后再重新試試。
鏡頭被水泡過.前片就有開膠的可能.但只是粘上一點點水是沒有影響的。如果粘上海水還是危險的,特別是你用安琴、徠卡之類的鏡頭。鹽水對有些工藝的鍍膜傷害格外大,需要趕緊擦乾。
怎麼樣,上面的措施夠讓你的機器防水的了嗎7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已經有點風雨無阻的意思了。
帕斯卡說過:「世界上一切災難的禍源就在於人們不能靜靜地坐在自己的房子里。」用在相機上太貼切了,前兩天我們公司的一台機器在處女拍攝中隨著操作事故,跟著攝影師扎進南中國海,幾十萬就這麼報廢了。這提醒我們,攝影不是關於相機的藝術,而是關於人的,出了問題,多數也還是人的問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3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0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irugang 於 2010-3-8 21:11 編輯

兵書十二卷之二:攝影器材的防水處理
壞天氣是攝影師最好的朋友,無論是狂風驟雨還是暴雪冰雹,所有平常的生活場景在壞天氣的時候都會變得格外令人觸動。所以我從來不希望自己在任何時候收起相機,那麼,將遇到最直接的問題,就是防水。
其實對於攝影師來說,被水澆是挺正常的事情。無論在熱帶拍攝雨林.在溫帶拍攝戶外運動或者在美麗的山區漂流的時候.好像我的身體每天會被淋透很多次.這種場合下,讓你最擔心的絕對不是你身上的衣服是不是還依然筆挺。小心你的相機吧.通常,相機是不防水的。
水下相機
當然,最防水的相機就是水下相機。比較常見的是尼康出的尼康諾斯(NIKONOS)系列.有很多代產品。從安全可靠的角度來說尼康諾斯非常的完美.它不僅防水.而且堅固.有些還可以使用光圈優先,不過需要你估計距離對焦。如果你喜歡比較酷的攝影方式,不需要成為一個水下攝影師也可以使用它。實際上.在上個世紀的越戰中.由於環境實在惡劣.在濕滑多雨的季節里.很多攝影師就是把尼康諾斯當主力相機用的。尼康諾斯V型以後的產品就有TTL閃燈系統了,而且可以更換鏡頭。尼康諾斯V的可更換鏡頭屬於水陸兩用鏡頭,不過雖然是兩用型.但是畢竟是為水下攝影設計的,如果只是在陸地上使用,建議你根本不要考慮比35毫米更廣的鏡頭,那變形實在是不能接受。
防水罩的出發點是給水下攝影用的。在國外.配合尼康和佳能的各主要單反機型的防水罩基本都可以買到,其他像祿來(ROLLEI)6008之類的相機也有原廠的水下附件。但是防水罩的價格可不便宜,雖然也有二三百美金的便宜貨,但是不推薦你使用。好一點的防水罩,基本在1000-2000美元左右。其中ikelite是性價比非常好的牌子,幾乎提供所有你能想到的相機的防水罩(http://www.ikelite.com)。
還有,水下攝影中常有一種一半拍水面上一半拍水面下的照片,多數很精彩,你一定有印象,那需要一種巨大的.由光學玻璃製成的半球型的防水罩拍成。那東西的價格.在我印象里就是天價.反正800年用不上一回也就不用打聽了……
從根本上說,這些東西還是為水下攝影用的.都太大太重,使用和攜帶都不方便。不太適合全天候使用。
相機的防水功能
很多相機廠家解決雨雪天拍攝問題的方法是在專業相機上採取防水防塵構造。比如佳能異常堅固的NEWF-1、賓得非常經典的機器LX、徠卡純手動的單反機R6.2、康太時的RTS…和S2等等都具備了防滴防塵設計,你可以認為它可以在較為潮濕的環境下使用。如果有了水濺在機身上.只要及時擦掉.就不會危害相機。
只有一個廠家能夠把通用型單反相機的防水性推向極至.這就是佳能的EOS—lV。
防水防塵性是我最欣賞EOS頂級相機的一點。佳能的設計師非常明白往往越是惡劣的天氣,越可以拍出與眾刁同的照片。EOS-1V給了攝影師這樣的機會。EOS-1V中72個主要機身縫口和動作部件,如快門釋放按鈕、選擇按鈕、主/快速控制轉輪和後背的邊緣.都採用了硅橡膠來密封.位於機身最左邊的那些功能鈕內部,都使用了硅膠線來防水和防塵。而且,為了保護電池倉,新手柄GE-R2裡頭還使用了封裝,機背的邊緣也是精心設的。一個新的防水的橡膠O形環保護著鏡頭接環。從而防水和防塵能力大大地加強了。EOS.1V的推出以後.來越多的L級鏡頭也使用了和它相同的防水防塵標準。
佳能的設計師宣稱EOS-1V可以在「大雨」里使用。我在印度洋拍一個旅遊專題的時候.幾乎每天下午都會有期而至的熱帶雷雨,實際上一次次的在狂風驟雨中實踐EOS-lV和16-35mmF/2.8頭的防水性能.拍攝了很多如漁船在瓢潑大雨中掙扎的場面.EOS-1V真的很厲害。
當然,不是所有的廠家都有決心把相機的防水性提高到這樣。
防水結構會增加相當的成本,如果只是極偶爾的使用.能防水的袖珍相機在很多地方會更實用,特別是拍攝戶外運動的時候,無論是穿越或者溯溪,一般的相機用起來都太麻煩了。
追求更好成像質量的話可以試試具有簡易防水功能的的傻瓜相機.即便有水濺在上面也不怕,也可以短時間的在菲菲細雨里拍攝,比如奧林巴斯的u系列、雅西卡的T5都有這樣的設計。但是似乎真的用起來還覺得不夠可靠。
再安全一點的是可以下水的袖珍相機。市場上有很多品牌的一次性防水相機,它們甚至可以在水下一兩米的地方拍著玩玩.價格不貴.樂趣不少——只要你不在乎拍出來的圖片質量。不過這樣似乎不適合「嚴肅」的攝影。
常見的佳能Wp-1防水相機,在日本稱為AutoboyD5,美國稱為SURESHOTA-1,歐洲稱為PRIMAAS-1,
1994年上市的時候是世界上最小並且最輕的水陸兩用照相機。下了水,能在水下5米拍珊瑚和小魚,水下的拍攝距離在0.45米到3米當準。它的32mmF/3.5鏡頭6組6片。
在光線強時成像不錯,但光線不好的時候就比較馬馬虎虎了。作為一台傻瓜機,考慮到200-300元就能淘到不錯的二手.有這麼多功能.還防水,超值。這系列的機器在下雨的時候用當然沒有任何問題。髒了就拿到水龍頭下沖沖.也蠻好打理的。
另外的選擇是全天候的現場監督相機。現場監督相機是袖珍相機的一類.不能更換鏡頭,是架在工地上長時間拍攝施工進度的,工地上當然會下雨.所以現場監督相機都採用防水結構,而且多數能夠達到、JIS7級防水(JIS7級的標準為在水面下1米距離.浸泡30分鐘內不進水).在大雨里拍絕沒問題。現場監督相機有手動對焦也有自動對焦的.還有些是帶變焦鏡頭的,現在還出了數碼款。另外的好處是功能比較多,也比較堅固,體積比一般傻瓜機稍微大一點.機身造型奇特色彩鮮艷,但是拎出來拍照片的確比較拉風。
柯尼卡出產好幾款著名的現場監督相機.富士也有些不錯的。
要提醒一句的是,所有使用膠片的防水相機需要閉合的部分一定會有橡膠墊圈之類的東西,但是它們是會老化的一般需要在3年左右更換。
防水附件
聽起來上面的東西都蠻酷的.但是多少都有點古怪。拿著造型奇特的相機拍攝很容易被誤以為是好炫耀的器材發燒友,或者會被人嘲笑小題大做.所以保持器材的低調感還是很重要的。
平常的器材具備一定的防水性也是可能的。在雨下得不大的時候,用一個不漏水的塑料袋套住你的單反相機,再把遮光罩裝在鏡頭上,用小刀把鏡頭前面的塑料挖掉,你就可以得到一個基本可以在小雨中拍攝的相機了。它不會影響相機的AF和AE性能。當然.你或許最好用膠布把塑料袋和相機連接的有縫隙的地方粘一粘.安全性會更好些。
在大雨中拍攝是個問題。最好的解決辦法自然還是使用EOS-1v相機或專門的防水罩。但是他們都很昂貴。如果只是偶爾的在雨中用一下而且不是太大的鏡頭,建議你在攝影包里放一個專用的透明的相機防水袋。它是我們上面說到的裝置的專業版本,小型的就是一個簡單的保證嚴密不透水的塑料袋大型的會有一個凹進去的手套形狀的部分可以讓你方便的操控相機。價格大概從一二十美元到七八十美無。
換個思路還可以有一個辦法機器越小、防水的成本越低。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現在的袖珍相機鏡頭的質量已經非常好了甚至不輸給專業的單反相機。所以。我一直在努力給我的很多台抽檢相機尋找雨中的家。
日本可以買到很多古怪的小附件去海溝看。那裡有不少小廠生產的給多種袖珍相機專用的防水罩。做工精美有些甚至可以在水下30米的地方使用價格在幾十美金到一百美金。比如理光的GR-IV、康大時的T3、美能達的TC-1、甚至數碼相機都有配我覺得這是解決雨中攝影比較好的方案.雨中拍攝的機會雖然重要畢竟不是很多。
令我欣喜的是現在數碼影像產品的防水解決方案很受重視,這幾年很多原廠也開始生產數碼相機的防水外殼。防水組件採用工程塑料與碳塑纖維或者透明高分子材料製成。多數可以在數米的水下使用、有些甚至可以保護相機在深達70米的海底正常使用。
還有很多廠家直接生產防水的數碼相機。理光的防水相機Caplio300G在發布的時候就曾經轟動一時,它擁有JS7級別的防水功能和JS6級的防塵標準。
我非常留意數碼相機防水技術的新進展個人覺得這可能是你選擇防水相機最好的方向。數碼相機防水方案的一個最大好處是數碼相機通過使用大存儲卡。一張存儲卡上記錄的圖片要遠遠比一卷膠捲多。而在雨中更換膠捲是很麻煩的當然水下換膠片更是不可能的。
攝影包的防水
攝影包的防水也很重要、攝影包本身一定要用防水材料做但是實際上,絕大多數品牌都不會這樣做。通常好的攝影包也不過是牛津布材料做的所謂的防水尼龍是不能保證在雨中不滲水的只要有可能淋雨.就要用帶防水罩的背包(或者單獨配一個防水罩)。
我很喜歡LOWEPRO(樂攝寶)的攝影包我自己經常背的STEALTHREPORTER600AW有兩套防水罩。一套藏在上蓋的旁邊可以在小雨的時候蓋住上部;另一套藏在包的最底部不起眼的地方,可以在大雨中拉出來把整個攝影包嚴密的包裹起來提供最安全的保護。我非常欣賞這樣的設計。
還要提到的,拉鏈部分是攝影包最難解決滲水的。只是在最近5、6年,防水拉鏈的出現才算真正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以至於LOWEPRO出了一款據稱可以100%防水的攝影包:DryZone200.它使用的就是粗大的防水拉鏈.銷售商甚至宣稱這款包可以扔在水裡而不會沉下去,當然價格昂貴。不過下次如果我去亞馬遜河拍漂流.一定考慮它。
當然,最防水的還是專業的防水箱,國內常見的是PELlCAN(百利能)的品牌。從只能裝一盒煙的microcase系列到需要裝上輪子讓你拖著走的.應有盡有。不過說實話,提著這樣的箱子出去也夠辛苦的,PElcAN有一款防水箱是和上面提到的LOwEPRO合作設計的.箱子里正好是一個LOWEPRO的背包.可以單肩背也可以雙肩背,尺寸也適中。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4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09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三:閑聊頂級鏡頭
沒有一個攝影師或者愛好者能夠拒絕頂級鏡頭的誘或,而到底什麼是頂級鏡頭,大家也是眾說紛紜。
其實頂級鏡頭是有一些規律可尋的,其中最重要的依據就是售價。對於攝影器材廠商來說,器材這東西絕對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一隻鏡頭的光學質量、操控性上都接近那個時代的完美還不算,它還要經歷時間的考驗,在相當長(或許至少十年左右,而卡爾蔡司認為應該達到30年)的時間裡保持它的光學質量、操控性不降低才可以被稱為頂級鏡頭。
有很多獨立鏡頭廠商生產的鏡頭都不得不在成本和市場之間做出妥協,使得他們在設計、材質、工藝上於質量和成本之間做痛苦而精確的平衡,這樣也就註定了他們不可能把鏡頭做到頂極。而即便是老牌的攝影器材廠家在試圖推出自己的頂級鏡頭時也會持非常謹慎的態度.畢竟現在的市場競爭太激烈了。
頂極鏡頭通常也很難在變焦鏡頭中產生。從理論上來講相同成本的變焦鏡頭和定焦鏡頭是不可能具有可比性的.試圖製造和定焦鏡頭同樣好的變焦鏡頭勢必要大幅度的提高成本.這樣我們又回到了剛剛提到的向市場妥協的問題。徠卡M系列的徠卡Tri-EImar—M28-35-50mmF/4變焦頭和康太時新的N卡口的ZeissVario—SonnarT*17-35mmF/2.8N變焦鏡頭是我接觸過的比較出色的變焦鏡頭,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試驗一下。
頂級鏡頭多數是大口徑的定焦鏡頭,但不是所有的大口徑定焦頭都可以成為頂級頭.比如說50mmF/1.4這種產量非常大的鏡頭。畢竟,成本和價格要適應市場。
通常的來說.同廠的新鏡頭要比同規格的老鏡頭好。當然.還有一些多年前製造的特殊鏡頭在當時極出色.其中像徠卡的一些著名的鏡頭,還有像尼康的300mmF/2.0之類(現在連模具都砸了.算是絕了版》。再有像蔡司一些名氣很大的C/Y卡口的手動對焦鏡頭,以及一些需要特別定做的鏡頭。不過,它們多數都是很多年前設計的了,
理論上講.光學質量不能和新設計的AF鏡頭相比,雖然它們不少在工藝上都格外的真材實料,也具有一些特殊的味道,但我們還是要相信,任何廠家的光學設計和製造能力都是在不斷提高的。
光學設計
鏡頭設計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和外行人設想的不一樣,鏡頭的設計絕對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和攝影不相上下,需要設計師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和直覺的藝術。
頂級鏡頭遇到的問題千千萬.毫無疑問,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設計。其實真正決定鏡頭光學性能的應該是它的光學結構。
計算是設計光學結構的基礎,早期的光學設計計算是非常困難的。設計師的經驗和直覺非常重要.所以我們現在才會對那個時代傑出的鏡頭設計師佩服得五體投地。
記得曾經看過尼康公司一張老得發黃的照片。拍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設計部里的「光學計算車間」:一間大屋子.擺上30多台手搖計算機和30幾個妹妹.她們每天的工作就是搖著計算機計算方程。那時候一個鏡頭的光學方程的計算大約要花上1個禮拜的時間.如果不合要求.這一個禮拜就算白搖了.修改設計重新再搖還要再花上一周!
那時候的鏡頭和現在的不僅設計上沒法比,製造上的誤差寬容度也大.裝配工藝現在看起來也很粗糙.所以現在日本專門有作坊把老舊的徠卡鏡頭重新研磨拋光.再組裝起來.成像依然很不錯。
上世紀50年代末造出了光學計算機,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以前那個「車間」一周的工作,於是剛才說過的30多台手搖計算機就變成了30多台手搖垃圾,30多個妹妹就只能下崗了……
設備的革命使大量、快速,設計新鏡頭成為了可能。所以我們現在可以看到24mmF/1.4、55mmF/1.2、200mmF/1.8這樣的鏡頭。無疑.時代的進步是和電子計算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的.當然攝影這門藝術總是跟人類科技的進步相隨的。
裝配技術
但是.鏡頭水準的提高不能夠僅僅靠計算解決,計算只是鏡頭設計的輔助手段,更多的依然是靠設計師的天分和創造力。而且即便從設計上認為完美的鏡頭.是不是能夠生產.也要受成本和裝配等方面的影響,高超的光學設計只是向一隻成功的鏡頭邁出的第一步.設計得再好生產不出合格的鏡頭也是白搭。將鏡片安裝到鏡筒里去可不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
裝配工藝常常也決定著鏡頭的質量,而鏡頭的組裝根本不可能完全自動完成。
徠卡公司對於手工組裝鏡頭有著特殊的能力與偏好,但是頗有一些鏡頭也就是因為裝配工藝過於複雜,難度過大結果只生產了很少量就停產了。
尼康也有這種情況.它最看家的鏡頭AF28mmF/1.4D在機械上使用了尼康最新的DoubleCRC技術.CRC對於尼康的老用戶來說應該是不陌生了,現在很多尼康的廣角鏡頭為了追求近距離的影像效果都使用了CRC的技術。前幾年能見到有人把尼康的CRC技術說的神乎其神的.其實這CRC在設計上沒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在CRC,實際上就是鏡頭的最後3組鏡片在聚焦時相互「獨立」運動.使得近距離聚焦時鏡頭仍能保持較高的成像質量。如果拆開28mmF/1.4就會發現,其實這3組鏡片是以倒數第二組為基礎做非等間隔運動的。機身通過小螺絲刀傳過來的力經「行星減速器」帶動倒數第二組運動。它的運動又通過一個在鏡筒壁上的「空間曲線齒輪」帶動鏡筒壁旋轉;鏡筒壁的旋轉再通過另外兩個「空間曲線齒輪」傳遞給兩個精密絲杠來分別帶動倒數第三和第一組鏡片做獨立運動,從而實現所謂DoubleCRC。從動兩組的直線運動距離大約是主動組的90%左右。這隻鏡頭內部機械結構複雜裝配困難,要求精度高。這也是尼康唯一的採用如此複雜機械結構的民用鏡頭,裝配過程中的公差配合要求到2u以內。這樣的公差要求就使得裝配過程十分複雜,在自動化的今天這樣的鏡頭還是只能自己動手裝.因此產量很低。在日本有人稱此鏡頭為「百變妖」,就是因為其為純手工裝配.天下沒有完全一樣的兩隻鏡頭。
光學材料和鍍膜
頂級鏡頭和材質有著極大的關係。
舉例來說,廣角鏡頭的成像質量要遠遠比標準鏡頭和中長焦距鏡頭差,它的第一片透鏡的主要作用是收集儘可能多的光線,並將入射的光線作大角度的偏轉使其轉向鏡頭光軸方向。這就對製造這片透鏡的材料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主要是高曲折率)。常用的材料是一種俗稱為「重火石玻璃」的光學玻璃(其慣用代號為SF6)。當然了,這『『重火石玻璃」配方可以很容易在圖書館找到。但是.它有個致命缺點,就是嚴重的色差和對色譜的截斷,說白了就是對藍光的截斷的問題。如果原封不動抄書本上的配方.做出的鏡頭拍出來的片子上面的人物就都會變成黃膽肝炎患者了。可能有人會提出用螢石(氟化鈣)一類的低色差材料改進「重火石玻璃」的性能,在長焦鏡頭上可以.但是在廣角鏡頭上就比較難了,因為其曲折率達不到要求。所以各大廠家還是要靠在「重火石玻璃」配方里加入各家的獨門「味素」,來作為改善它性能的一個關鍵因素,至於那些「味素」究竟是什麼.這問題的答案實際就是為什麼蔡司是蔡司、徠卡是徠卡。
提高鏡頭性能光靠在玻璃裡面加些「味素」也是不行的.「味素」只是「味素」,不可能替代炒菜成為主料。而且「味素」雖好,但是加了它可能又會帶來其它的問題。比如.加了某些成分就容易使玻璃在熔煉過程中產生微小的氣泡和渾濁,這意味著在光學性能上得到了改進的同時卻增加了加工製造上的困難。所以有些廠家宣稱它們的鏡頭降溫需要一小時一攝氏度經曆數月而成,明白其中原委了吧。所以說這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一隋.在一方面撿了便宜,就得在其它方面付出額外的努力。總之上帝是公平的,所得到的與所付出的是成正比的。
既然不行,又在鏡頭上鍍膜來增加鏡頭的透光性和減少眩光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實了.但情況遠不止那麼簡單。
最早的鍍膜技術其實就是把熏衣草點燃.用煙霧在鏡頭上「熏」上一層膜。後來又出現了可以在鏡頭上鍍上幾層乃至幾十層膜的「超級鍍膜」技術。為什麼要給鏡頭鍍上那麼多層膜呢?為什麼不同鏡頭的鍍膜顏不同呢?僅僅是為了增加鏡頭的透光性嗎?
前面已經講過有關「重火石玻璃」的一些介紹。大家知道重火石玻璃對色譜中藍光部分有截斷,各家又各展本門獨門武功來「改進」它的光學性能。我在這裡用的是「改進」這個詞,可不是「改變」;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光靠在玻璃原料里加一些「味素」還是不行的.為了使鏡頭的色彩還原更真實,各家還需要繼續在鏡頭裡外下功夫。在鏡頭搭配上盡展各門武功。比如鏡頭內某一片鏡片偏紅.那麼就在光路里用一片偏藍的鏡片來「中和」一下;如果這樣還是不能滿足要求.就在鏡片鍍膜上下一點功夫,給鏡頭戴上「有色眼鏡」了……
非球面技術
剛才講到了鏡頭的光學方程,鏡頭是由幾片以至十幾片鏡片構成的。鏡頭裡的每一片都是其光學方程里的一「項」,為了良好地校正各種像差,設計者就不得不適當地增加方程的項數。而項數的增加就體現在鏡頭片數的增加、加工的成本的增加以及更難以解決的色差和邊緣質量的下降,所以真正的好鏡頭設計師會很在意鏡片數量。
卡爾.蔡司上世紀70年代曾經給徠卡M系列做過一隻15mmF/8的鏡頭.現在賣到天價。後來在它的基礎上給自己G系列重新設計了Hologon16mmF/8的鏡頭,只有驚人的5片3組,獨步天下直到現在。
那麼如何在保證鏡頭光學質量的前提下精簡鏡頭的片數7解決問題的辦法之一就是採用「非球面鏡片」。
沒有非球面鏡片就不會有現在的大口徑鏡頭。其實在非球面鏡片還是陽春白雪的年代人們就已經把大光圈的廣角鏡頭製造出來了。十幾年以前.卡爾•蔡司給ARRIFI.EX電影機配套的18mmF/1.2鏡頭,英國Cooke公司製造的20—100mmF/2.8變焦鏡頭就曾經以優異的光學成像質量聞名於世,但是那些鏡頭為了達到目的投資的本錢也非常大.像那20—100mm鏡頭的結構是14組21片,重量將近5Kg。當然它也是物有所值,動輒就是上萬英鎊.也只有專業電影公司才有能力購買它們。所以.事實上頂級鏡頭的市場太小.沒有必要把它生產出來而已。
有些人說採用非球面鏡片會大大增加鏡頭的成本,其實正相反:如果沒有現在高精度的非球面鏡片.就不會在現在這樣的價格上實現這麼高的光學質量。而如果全部採用球面鏡片的話,雖然同樣可以達到與採用非球面鏡片的效果,但是其體積和重量必然大大增加。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加工製造起來可能比採用非球面鏡片更複雜.更困難。最終的價格恐怕遠比現在採用非球面鏡片的鏡頭要高得多。徠卡所謂的「八枚玉」就是一個很好的典型案例(參考59頁)。
「非球面鏡片」從加工技術上說也分好幾種。用光學玻璃逐個精密研磨,這自然最好.可以加工出相當複雜的曲面的鏡片;但是各體性能的離散性也比較高,於是乎廢品率也較高,從而增加了成本。當然也可以採用樹脂在玻璃鏡片上「鍍」上「非球面膜」或直接採用「非球面樹脂鏡片」降低成本:但是由於其熱膨脹係數較玻璃大許多,所以在高檔鏡頭裡很少採用。還有一種方法是採用光學玻璃鑄造,因為是從同一模具里「脫胎」出來,所以各體性能一致性好,便於大量生產,而且材料又是光學玻璃,可以說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加工方法。但是同時模具的加工又成了問題.這就是金屬模具加工的困難.太大就無法用MOULD法來加工了。
現在經常可以看見很多網路論壇和攝影雜誌在挑起攝影鏡頭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一群人扛著長槍短炮出去拍樣片,進行「鏡頭測試」。基本上也就是個解析度測試,實拍的圖片幾乎也沒有實際意義.因為人眼用於判斷上的個別性視覺差異太大了,根本沒有任何可比性。
最近幾年比較時髦看MTF曲線.頗有人把它奉為圭皋,言必稱MTF。其實真正的完整的MTF曲線絕對不應該只有一張的。據說尼康對於本廠的鏡頭要測量至近、50倍焦距、無窮遠至少3組RGB特性9張MTF曲線.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全面的評價一個鏡頭的性能。
現在好像只有蔡司是在說明書上公布MTF的,算是比較老實,雖不全面,也總比沒有強。
要知道,鏡頭對不同頻率的光(顏色)的傳遞特性是有所不同的.所以只有對白光源測試所得到的MTF曲線只能供大家參考參考。其實事實上還有一種叫PTF的曲線,那是反映鏡頭的「相位再現」特性的曲線。
大家知道光是具有波粒二相性的.作為「波」其三大基本特徵就是:頻率、振幅、相位。而人的眼睛對光線的相位特性不是很敏感,但是光波作為信息的載體.鏡頭好比一個「空間傳遞函數濾波器」.光所攜帶的任何信息都要被其「過濾」。MTF曲線可以說是這個「濾波器」的「頻率響應曲線」,至於其的「相位特性」由於人們眼睛的缺陷在設計攝影鏡頭時往往不加註意。但是,其實鏡頭本身就是個很複雜的光學方程式,光作為波的三大特徵在鏡頭的方程中都要被體現出來。光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鏡頭本身又具有某種「計算特性」.所以結果會是個極其複雜的事情。
有趣的是,現代光學中有一門名為「計算光學」的分支,就是利用光的速度來完成特定的複雜方程的計算。入射光線根據各種條件被調製好.射入鏡頭.經過鏡頭這個「光學計算機」運算,對從鏡頭射出的光線的特性進行測量就可以得到鏡頭所代表的方程的運算結果。有些洲際導彈上的「光學計算單元」其實就是由幾百片鏡片組成的一個球狀體.一個集現代資訊理論、光學技術以及電子科技為一體的「鏡頭」(如果它還能被稱作鏡頭的話).由於光線從其間穿過幾乎是不需要時間的.所以它的運算速度是當今任何電子計算機無法比擬的。作為導彈慣性制導的核心部件之一,它的精密程度直接關係到導彈命中的精度,其設計之困難,加工之複雜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高科技領域裡真正的頂尖技術。這或許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頂級的鏡頭吧。
說到軍用光學儀器.那裡面還有很多光學中的頂級,和民品中的「頂級」真是天壤之別。尼康和老徠卡(二戰時期)都給軍方製做400mmF/1.4鏡頭,是專門用來觀測偵察用的。其高超的成像質量絕對令人吃驚。來,我們打聽一下造價,日本的大概是40萬LJSD的樣子。如果哪位發燒友要實在是錢多得燒得慌.要買絕對「酷」的鏡頭不妨也可以從蔡司或尼康去訂購.估計也就一百萬美金就能解決了。
講了那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就是想說明一點.鏡頭是一種不很精密的光學儀器,而且最終檢查它的是人的眼睛這麼個更不客觀的東西。而所謂的頂級鏡頭只是市場的產物。
當然,大家如果真的對頂級鏡頭有濃厚的興趣.不妨從下面幾隻35毫米相機鏡頭入手來了解它們:
卡爾8226;蔡司:G16mmF/8、G45mmF/2、55mmF/1.2、100mmF/2、N85mmF/1.2、N100mmF/2.8MACRO;
徠卡:M35mmF/1.4ASPH、M75mmF/1.4M、28mmF/2、MAA90mmF/2、R100mmF/2.8APOMACRO,
尼康:28mmF/1.4、135mmF/2DC.
佳能:24mmF/1.4、85mmF/1.2、200mmF/1.8
賓得的43mmF/1.9也有那麼點意思。
少數變焦鏡頭也可以試試,比如徠卡M系列的徠卡Tr_.Elmaf-M28-35-50mm變焦鏡頭和康太時新的N卡口的ZeissVario-SonnarT*17-35mmF/2.8
諮詢過我的意見的攝影師,多數都買了新款的35mmF/1.4ASPH-那隻鏡頭現在算是徠卡最新光學理念的代表.在全開光圈的時候已經非常非常的出色了,所以如果你要是喜歡大光國,它就是唯一的選擇,光圈收小后的成像也非常好,通常在全開光圈好的鏡頭收光圈後會比同焦段小光國的鏡頭收小以後差。但Leica這隻頭不是。當然,如果不是特別有興趣在f/1.4光圈上,35mmf/2ASPH也足夠了,不過我個人似乎對35mmf/2ASPH有些偏見,當然,f/5.6那擋光圈的時候還可以。但其他的光圈下我都覺得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反正除非在特別惡劣的環境下,我不用它。
徠卡的產品有很多神話,有些過分的反而會妨礙徠卡的形象了,著名的「八枚玉」就是這樣-Leica歷史上第一代的Summicron35mmF/2是6組8片的結構,其中最早期的被稱為「八枚玉」,被日本人神話得一塌糊塗.因而在華人發燒友裡面也頗有一些追捧者,頗有些人以擁有一隻」八枚玉」而沾沾自喜。日本竟然還有人翻新8枚玉,當極新品賣到東南亞,頗發了一筆。
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攝影發燒友里,你或許經常會聽說某條小路或某片樹葉被徠卡鏡頭拍得「猶加油浸過一般的圓潤」云云。而或許你根本就看不出它油潤在那裡,或者這樣的油洞在布勒松、寇德卡、薩爾加多、德帕爾東、卡帕等人的照片聖確也毫無蹤影,這的確是值得懷疑的,似乎他們用了偽劣的徠卡鏡頭。
前幾個月,我們這裡的《預言家日報》的著名女記者兼攝影器材專家麗塔•斯基特置疑使用徠卡八枚玉製造關於水變油產品的呈堂證供的文章發表之後,又引發了關於老鏡頭無與倫比的油潤效果的大討論,據說報社因此收到了大量的吼叫信。
徠卡公司敝帚自珍,不好意思說什麼。其實「八枚玉」無非是五六十年在高折射鏡片和非球面技術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徠卡公司做的一個折中,又要糾正各種像若色差,又要反才解析度,結果被迫用了8片玻璃才達到目的,成本高產量低很顯然,目前國際上大多數攝影師與器材評論家都認為後來使用高射折射玻璃和ASPH的35mmf/2光學素質更高。
當然,要承認「八枚玉」是有些特殊的味道,但是,有些奸商和發燒友就是死炒「八枚玉」;非說它是Leica公司空前絕後的35mm頭,徠卡的一代鏡頭、還顯得沒老—代的光學素質好了,這就土過分了。
荷蘭的ErwinPuts,是一位非常傳奇的光研究人員兼徠卡的超級愛好者。德國徠卡總公司每當有新款鏡頭問世,那會委託他做顧問,為新產品進行測試及評估。他做的網站『LeicaPapers』(www.lax.nl/photoslte/Ieica/teicahome/html)有一系列關於徠卡的著名文章.
在《徠卡,終極光學品質》中,他有這樣—段開篇的話,值大家反覆體味:「在徠卡的世界中,倒處都存在迷霧一般的疑雲,還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和誤導,其中有很多謠傳來自徠卡的忠實擁護者,許多玩家喜歡把玩徠卡,因此對他們而言性能並個是那麼重要。有些徠卡使用者買徠卡的原因,其實也不因力徠卡光學表現優於其他廠家。」
我還會買28mmf/2,非常之好的鏡頭,除了微反差有點怪,毫無瑕疵,在全球的鏡頭界無可替代。而且體積小,質量輕,價格也不貴.
中焦鏡頭裡Summicrox—M75mm/1.4和APO—Summicron—M90mmf/2ASPH(非球面、超低色散)都是很好的鏡頭,選擇起來會心些麻煩。
75mm那隻鏡頭是比較早設計的了.既沒有非球面也沒用超低色散的鏡片,但是依然受到廣大徠卡用戶的追捧,它是七八十叫年代難得能留下來的有「味道」的鏡頭。而1999年剛剛投入市場的AA90mm/2真的是非常好,在最大光圈的附候就非常銳。整體畫知更高,能夠代表現Leica.最頂級的光學水平,是一隻了不起的鏡頭。
但是,別忘了通常中焦鏡頭要經常拍攝人物肖像。而人物是活的,有血有肉的,有彈性的。我要把他們拍得更人性化,有時候需要更柔和—點或更含蓄一點,所以對於我來說很簡單,我的選擇會足75mm/F1.4.
另外,如果我要用90mm鏡頭,我會買再一台0.85的機身單獨給它用(取景器上加1.25X畢竟不方便),這的確是有點奢華.
不過,不考慮我自己的因素。AA的90mm很好,如果你拍攝的題材比較廣泛,它應該更實用一些。我不會買M21那隻頭,也不會買24mm那隻頭,這兩隻鏡頭當然也很好,不過這個焦段我我只會用ContaxG系列的21mm頭。用M系列的機器是另一種拍法。比較平常心,可以更主觀沒商業壓力的。所以我也不需要更廣的頭。
另外,徠卡24mm的那隻鏡頭居然使用的是反望遠結構,放棄了對稱結構,這使我從感情上很難接受,所以我更願意使用ContaxG系列的廣角鏡頭.
當然,我相信,隨作時間的流逝會證明我上面的說法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我們支持徠卡,不也足源於它的獨特之美嗎?
另外,我更不推使用50mmf/2.8之類的老舊鏡頭。如同徠卡前些年試圖推出它的0型機,算是失敗了,現在流落在日本市面上的二手比當年的銷售價還底。
其實攝影師用那樣的東西的人很少.因為我覺得拍照片比較有創造性.玩機器就不行了。如果拍照片時間不多,有點小燒剛剛好,燒過了就忘記影像了,那真的很可惜。
綜上所述,對於M系列我計劃配置是,28mmf/2、35mm/1.4和75mm/1.4(或者k者50mm/F1.4)哦.對了.徠卡還有一隻超好的鏡頭,是新款的Tri—Elmar—M28—35—50mmf/4ASPH成像和定焦頭一枓的出色。價格也個特別高;我奇怪為什麼國內很少有人用它。它和35mm/F1.4ASPH簡直是絕配.這樣暗光下拍攝也不成問題或許有人嫌棄它最近對焦距離要1米,其實想想你腦海最偉人的那些照片,有多少是需要1米以內精確對焦的?
當然,如果你真的想用Leica的話,恐怕是不需要那樣多鏡頭的,2隻,最多2隻基本夠了。如還需要的話,那你或許真的需要成為一個職業攝影師了。那時候,由於從事的領域不同。M系列的培植又有不同了。說到職業攝影師,說實話,我很怕和他們談Leica這個話題.因為在攝影師的聚會上經常有人跟我反覆熱情的討論徠卡。而跟我討論Leica多數都是還處在水平飛速上升期的年輕攝影師。多數他們最後都不會買他們熱戀過的器材。另外,多數和我討論Leica的攝影師片子的風格也都不一定適合用LeicaM來拍。
我真的不知道Leica是不是真的適合中國的攝影師,還是只是因為它好,我就老想推銷它因為它非常貴.同樣是旁軸相機,富倫達(Voigtlander)也是原來晌噹噹的德國品牌,現在賣到日本了,設計製造上輔以很多新的科技手段,正當地雜誌上也好評如潮。而且物美價廉買徠卡一身一鏡的價錢.買福倫達的機身加鏡頭,夠買一桌子的了。
攝影師買機器和發燒友不是—個路子。沒賣過片子的攝影發燒友或者賣不出價錢的部分准攝影師常看不起職業樅影師正經濟壓力拍攝照片的工作,而實際上,這世界上能安慰我們的只有自己。我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在任何地方,想仿一個純粹的有責任的報道攝影師,又不依附子任何一個機構或公司,光想拍自己喜歡所謂有意義的題材。還想天天泡咖啡館坐飛機四處吃好玩好的住公寓開大JEEP,換筆記本頭新機器談美貌的女朋友,實事求是的說,這個基本上很難。
我最近就陷在這樣的困境里畫,一邊考慮把的光輪2000換成比較新款的火弩箭,另外一邊Leica新出了MP。
Jura曾經長期執掌新浪攝影論壇,是網路攝界上罕見的才子,他在講解器材技術問題的時候曾經講過這樣一段似乎無關的話;
『話說楊子榮,—腳踹開門,沖了進去,扣動扳機,頓時槍聲大作……後來的故故事記載,由於楊於榮的駁殼槍卡殼,敵人的槍沒有卡殼,這樣導致每年清明的時候;小學的少先隊員都要來到楊於榮烈士陵園。當然,卡殼,只是個小小的技術問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昂貴的新版本的MP會出現在市場上。
這個版本的MP前身M6是徠卡M系列相機生產時間最長的相機。在其生產生涯的前半生,Leica拒絕推出它的改進機型,區為M6的功能對於攝影師已經足夠用了」。結果Contax先出G1,又乘勝追擊出廠經典的G2,連Konica都靠RF狠狠在旁軸節場上狂賺了一筆,Nikon出了老旁軸機的紀念款;—邊Canon—再層闢謠說不出旁軸機,另一邊袖倫達瘋狂的往外推好多款古怪的旁軸……這樣,徠卡實在扛不住了,終於出了可以光圈優先的M7。隨後,又推出了更加堅固和經典的新版MP。
這段曲折的歷史也不能怪徠卡,相對與Canon、三菱徠卡公司現在的大股東是生產奢侈產品的集團,他們完全有能力和可能作出不顧成本的完美產品。所以新版MP外形設計上沿用了聲譽很M3,大量使用枇密部件和手工裝配,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更底,價格約比M6還要貴25%。
而我會依然會買MP,不論l它多貴,而一定不會買M6。因為自己的M6有過—些故障,我個人不太信得過它。無論徠卡公司怎麼解釋,從其用料和結構判斷;我都相信M6是在那個旁軸相機暗天無日的時期徠卡公司在成本和質量做了過多妥協的產物。
剛才說到技術創新,就又不免要提到數字化的進程。對於LeicaM系列。情況可能要複雜一些。
開發數字相機需要相當多的技術隊伍和專利儲備。原來有很多人對徠卡是否有這樣的能力,表示懷疑。早幾個月,徠卡宣布將在秋季推出適用於R系列的數字後背,據說現在開發的進展良好,所以最近它又宣布要和一些著名的廠商合作開發M系列的數字產品。眼看各家可換鏡頭的數碼旁軸相機的進展,Leica終於意識到這是關係到M系列生死存亡的大事。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Leica自己對M系列的改進小步慢跑,但是另一些廠家卻在不停的深挖M系列的替力,Konica、Voigtlander,RoHei已經相繼推出可以和M系列兼容的機身和鏡頭,或許不久大家就會了解到另一些廠家開發M系列數字化產品的詳細信息。
返回來再說兩句閑話,M系列當然很好.但是好到多實用的程度很難說。
我身邊用M系列的職業攝影師老外特別的多,有不少用了好多年,都成了大師了。扭臉喀嚓—下就改單反了。畢竟,M系列有它自己的問題。問題是什麼我就不在這裡說了,免得大家不開心,反正大家也都知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5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1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四:徠卡M不談感情談世道
一個人總要有什麼比別人好,肯定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攝影是其中比較容易的一種,玩攝影的.如果器材不夠好,就只好花點時間把照片拍好.反過來也一樣-在巴黎拍過照片的人都覺得自己跟卡蒂埃•布勒松有點什麼關係,比別人都強。我教書的小鎖在格沃茨離巴黎不遠,坐老款的光輪2000一會兒就到所以我和布派的人也難免有些瓜葛,難免有時候覺得自己也挺不錯的。所以我在考慮亞新上徠卡其實我自己有3年多沒再用M系列機器了,不過最近兩年我一直在反覆猶豫是否重新上M系列的機器,原因有下面幾個:
●M系列有比其它旁軸機體系更人口徑的優質鏡頭.而我是基本用現場光拍東西的;
●徠卡M系列的聲音依然是無可比擬的輕柔;
●徠卡的結構簡單,價格昂姿.質檢苛刻,應該很可靠;
●它不用電池也可以工作,我每年都會有在極度寒冷的地區工作的機會,而作為主力機型,7年學我的康太時G2一共出了兩次天冷沒帶備用電池而無法使用的事情。哈蘇Xpan則在4年中有一次。當然,只要你注意一點是可以避免的,但拍照片的時候很難面面俱到。而不談感情談世道,徠卡M系列總讓我悲言交加。
M系列有下少好鏡頭,每次一打開Leica的宣傳冊,就能看到從21mm到135mm的一堆鏡頭互相推搡著拚命從裡面跳出來,讓你眼花繚亂、這時候你就會想起那句老話:錢到用時方恨少。
二戰後一直到1970年代是德國相機起伏發展的時期。到後來蔡司生意做大了,不太看得上35毫米相機上掙的錢,福倫達不景氣,Alpa又搞曲高和寡的路數,倒更顯得徠卡在相機製造上的本分守業,本來它是以機身技術出名的.後來鏡頭也越做越好。
要買徠卡的鏡頭。肯定是先買它最看家的35mm/1.4ASPH。徠卡在歷史上有多款著名的35毫米鏡頭,而現在還在生產的Summilux—M35mmF/1.4ASPH和Summicron—M35mmF/2.0ASPH該買誰的問題.在各個網路論壇和傳統攝影媒體里初學者多有討論。我理解有人覺得這絕對不僅僅是涉及到f/1.4比f/2大一擋光圈的問題.也不僅僅是一隻昂貴的鏡頭以外還要再多付出幾千塊錢的問題。器材問題多數比較複雜,少有簡單一兩句能說清的。難得這倒是個反例。如果從實用的角度來選擇35mmF/1.4和35mmF/2並不是件困難的事情。關鍵要看你主要使用哪幾擋光圈。
和初學者想象的不同。很多職業攝影師甚至攝影大師只擅長運月一兩隻鏡頭。甚至只擅長運用那一兩隻鏡頭中的一兩擋光圈。而這,已經足夠讓他們成為大師了。他們其實並不需要背誦出所有光圖下的景深,或者了解不同鏡頭在各種不同背景下的bokeh(焦外成像效果)那些複雜的東西、重要的是,影像的力量通常不會來自於精確細微的虛化效果,而是其他的一些東西。
哦,關於bokeh,還要說兩句。對於商業攝影師沙龍攝影家比較有用,其他的題材,你只要看看大概。虛化的人臉效果別跟茄子似的。你喜歡,就行,別走火入魔了.徠卡的產品有很多神話,有些過分的反而會妨礙徠卡的形象了,著名的「八枚玉」就是這樣-Leica歷史上第一代的Summicron35mmF/2是6組8片的結構,其中最早期的被稱為「八枚玉」,被日本人神話得一塌糊塗.因而在華人發燒友裡面也頗有一些追捧者,頗有些人以擁有一隻」八枚玉」而沾沾自喜。日本竟然還有人翻新8枚玉,當極新品賣到東南亞,頗發了一筆。
在東亞和東南亞的攝影發燒友里,你或許經常會聽說某條小路或某片樹葉被徠卡鏡頭拍得「猶加油浸過一般的圓潤」云云。而或許你根本就看不出它油潤在那裡,或者這樣的油洞在布勒松、寇德卡、薩爾加多、德帕爾東、卡帕等人的照片聖確也毫無蹤影,這的確是值得懷疑的,似乎他們用了偽劣的徠卡鏡頭。
前幾個月,我們這裡的《預言家日報》的著名女記者兼攝影器材專家麗塔•斯基特置疑使用徠卡八枚玉製造關於水變油產品的呈堂證供的文章發表之後,又引發了關於老鏡頭無與倫比的油潤效果的大討論,據說報社因此收到了大量的吼叫信。
徠卡公司敝帚自珍,不好意思說什麼。其實「八枚玉」無非是五六十年在高折射鏡片和非球面技術尚未普及的情況下徠卡公司做的一個折中,又要糾正各種像若色差,又要反才解析度,結果被迫用了8片玻璃才達到目的,成本高產量低很顯然,目前國際上大多數攝影師與器材評論家都認為後來使用高射折射玻璃和ASPH的35mmf/2光學素質更高。
當然,要承認「八枚玉」是有些特殊的味道,但是,有些奸商和發燒友就是死炒「八枚玉」;非說它是Leica公司空前絕後的35mm頭,徠卡的一代鏡頭、還顯得沒老—代的光學素質好了,這就土過分了。
荷蘭的ErwinPuts,是一位非常傳奇的光研究人員兼徠卡的超級愛好者。德國徠卡總公司每當有新款鏡頭問世,那會委託他做顧問,s』(www.lax.nl/photoslte/Ieica/teicahome/html)有一系列關於徠卡的著名文章.
在《徠卡,終極光學品質》中,他有這樣—段開篇的話,值大家反覆體味:「在徠卡的世界中,倒處都存在迷霧一般的疑雲,還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和誤導,其中有很多謠傳來自徠卡的忠實擁護者,許多玩家喜歡把玩徠卡,因此對他們而言性能並個是那麼重要。有些徠卡使用者買徠卡的原因,其實也不因力徠卡光學表現優於其他廠家。」
我還會買28mmf/2,非常之好的鏡頭,除了微反差有點怪,毫無瑕疵,在全球的鏡頭界無可替代。而且體積小,質量輕,價格也不貴.
中焦鏡頭裡Summicrox—M75mm/1.4和APO—Summicron—M90mmf/2ASPH(非球面、超低色散)都是很好的鏡頭,選擇起來會心些麻煩。
75mm那隻鏡頭是比較早設計的了.既沒有非球面也沒用超低色散的鏡片,但是依然受到廣大徠卡用戶的追捧,它是七八十叫年代難得能留下來的有「味道」的鏡頭。而1999年剛剛投入市場的AA90mm/2真的是非常好,在最大光圈的附候就非常銳。整體畫知更高,能夠代表現Leica.最頂級的光學水平,是一隻了不起的鏡頭。
但是,別忘了通常中焦鏡頭要經常拍攝人物肖像。而人物是活的,有血有肉的,有彈性的。我要把他們拍得更人性化,有時候需要更柔和—點或更含蓄一點,所以對於我來說很簡單,我的選擇會足75mm/F1.4.
另外,如果我要用90mm鏡頭,我會買再一台0.85的機身單獨給它用(取景器上加1.25X畢竟不方便),這的確是有點奢華.
不過,不考慮我自己的因素。AA的90mm很好,如果你拍攝的題材比較廣泛,它應該更實用一些。我不會買M21那隻頭,也不會買24mm那隻頭,這兩隻鏡頭當然也很好,不過這個焦段我我只會用ContaxG系列的21mm頭。用M系列的機器是另一種拍法。比較平常心,可以更主觀沒商業壓力的。所以我也不需要更廣的頭。
另外,徠卡24mm的那隻鏡頭居然使用的是反望遠結構,放棄了對稱結構,這使我從感情上很難接受,所以我更願意使用ContaxG系列的廣角鏡頭頭,因為Hologon和Biogon的設計體現廣角鏡頭的精髓.
當然,我相信,隨作時間的流逝會證明我上面的說法是錯誤的,但是如果我們支持徠卡,不也足源於它的獨特之美嗎?
另外,我更不推使用50mmf/2.8之類的老舊鏡頭。如同徠卡前些年試圖推出它的0型機,算是失敗了,現在流落在日本市面上的二手比當年的銷售價還底。
其實攝影師用那樣的東西的人很少.因為我覺得拍照片比較有創造性.玩機器就不行了。如果拍照片時間不多,有點小燒剛剛好,燒過了就忘記影像了,那真的很可惜。
綜上所述,對於M系列我計劃配置是,28mmf/2、35mm/1.4和75mm/1.4(或者k者50mm/F1.4)哦.對了.徠卡還有一隻超好的鏡頭,是新款的Tri—Elmar—M28—35—50mmf/4ASPH成像和定焦頭一枓的出色。價格也個特別高;我奇怪為什麼國內很少有人用它。它和35mm/F1.4ASPH簡直是絕配.這樣暗光下拍攝也不成問題或許有人嫌棄它最近對焦距離要1米,其實想想你腦海最偉人的那些照片,有多少是需要1米以內精確對焦的?
當然,如果你真的想用Leica的話,恐怕是不需要那樣多鏡頭的,2隻,最多2隻基本夠了。如還需要的話,那你或許真的需要成為一個職業攝影師了。那時候,由於從事的領域不同。M系列的培植又有不同了。說到職業攝影師,說實話,我很怕和他們談Leica這個話題.因為在攝影師的聚會上經常有人跟我反覆熱情的討論徠卡。而跟我討論Leica多數都是還處在水平飛速上升期的年輕攝影師。多數他們最後都不會買他們熱戀過的器材。另外,多數和我討論Leica的攝影師片子的風格也都不一定適合用LeicaM來拍。
我真的不知道Leica是不是真的適合中國的攝影師,還是只是因為它好,我就老想推銷它因為它非常貴.同樣是旁軸相機,富倫達(Voigtlander)也是原來晌噹噹的德國品牌,現在賣到日本了,設計製造上輔以很多新的科技手段,正當地雜誌上也好評如潮。而且物美價廉買徠卡一身一鏡的價錢.買福倫達的機身加鏡頭,夠買一桌子的了。
攝影師買機器和發燒友不是—個路子。沒賣過片子的攝影發燒友或者賣不出價錢的部分准攝影師常看不起職業樅影師正經濟壓力拍攝照片的工作,而實際上,這世界上能安慰我們的只有自己。我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表明在任何地方,想仿一個純粹的有責任的報道攝影師,又不依附子任何一個機構或公司,光想拍自己喜歡所謂有意義的題材。還想天天泡咖啡館坐飛機四處吃好玩好的住公寓開大JEEP,換筆記本頭新機器談美貌的女朋友,實事求是的說,這個,基本上,很難。
我最近就陷在這樣的困境里畫,一邊考慮把的光輪2000換成比較新款的火弩箭,另外一邊Leica新出了MP。
Jura曾經長期執掌新浪攝影論壇,是網路攝界上罕見的才子,他在講解器材技術問題的時候曾經講踹開門,沖了進去,扣動扳機,頓時槍聲大作……後來的故故事記載,由於楊於榮的駁殼槍卡殼,敵人的槍沒有卡殼,這樣導致每年清明的時候;小學的少先隊員都要來到楊於榮烈士陵園。當然,卡殼,只是個小小的技術問題「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昂貴的新版本的MP會出現在市場上。
這個版本的MP前身M6是徠卡M系列相機生產時間最長的相機。在其生產生涯的前半生,Leica拒絕推出它的改進機型,區為M6的功能對於攝影師已經足夠用了」。結果Contax先出G1,又乘勝追擊出廠經典的G2,連Konica都靠RF狠狠在旁軸節場上狂賺了一筆,Nikon出了老旁軸機的紀念款;—邊Canon—再層闢謠說不出旁軸機,另一邊袖倫達瘋狂的往外推好多款古怪的旁軸……這樣,徠卡實在扛不住了,終於出了可以光圈優先的M7。隨後,又推出了更加堅固和經典的新版MP。
這段曲折的歷史也不能怪徠卡,相對與Canon、三菱徠卡公司現在的大股東是生產奢侈產品的集團,他們完全有能力和可能作出不顧成本的完美產品。所以新版MP外形設計上沿用了聲譽很M3,大量使用枇密部件和手工裝配,發生故障的可能性更底,價格約比M6還要貴25%。
而我會依然會買MP,不論l它多貴,而一定不會買M6。因為自己的M6有過—些故障,我個人不太信得過它。無論徠卡公司怎麼解釋,從其用料和結構判斷;我都相信M6是在那個旁軸相機暗天無日的時期徠卡公司在成本和質量做了過多妥協的產物。
剛才說到技術創新,就又不免要提到數字化的進程。對於LeicaM系列。情況可能要複雜一些。
開發數字相機需要相當多的技術隊伍和專利儲備。原來有很多人對徠卡是否有這樣的能力,表示懷疑。早幾個月,徠卡宣布將在秋季推出適用於R系列的數字後背,據說現在開發的進展良好,所以最近它又宣布要和一些著名的廠商合作開發M系列的數字產品。眼看各家可換鏡頭的數碼旁軸相機的進展,Leica終於意識到這是關係到M系列生死存亡的大事。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Leica自己對M系列的改進小步慢跑,但是另一些廠家卻在不停的深挖M系列的替力,Konica、Voigtlander,RoHei已經相繼推出可以和M系列兼容的機身和鏡頭,或許不久大家就會了解到另一些廠家開發M系列數字化產品的詳細信息。
返回來再說兩句閑話,M系列當然很好.但是好到多實用的程度很難說。
我身邊用M系列的職業攝影師老外特別的多,有不少用了好多年,都成了大師了。扭臉喀嚓—下就改單反了。畢竟,M系列有它自己的問題。問題是什麼我就不在這裡說了,免得大家不開心,反正大家也都知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6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2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五:攝影包定義和均衡
攝影包
我有很多種攝影包和攝影箱.使我在拍攝時可以具有最大的靈活性。攝影包最重要的是防震、防水、防塵;另外.可靠和不起眼。不過我還真的沒見到什麼防水防塵性特別好的包,尤其是防塵性,很多名牌的包都不夠好,為歐洲貴族設計的包並不一定適合中國國情。
雖然不喜歡用大家都用的牌子,不過我還是有很多款「Lowepro」的攝影包.它出產很多非常實用的款式。總的來講.我喜歡雙肩攝影包.背起來舒服很多,而且可以外掛三腳架。我最大的一個,帶輪子、帶拉杆可以拖著走也可以雙肩背的箱式背包,只有在山嶽攝影或自然攝影之類的時候才會啟用。而中型的包要靈活、常用很多。
雙肩攝影包在取器材的時候是有點不方便.通常我同時會配合用一個中型的攝影腰包。只有在城市裡希望不起眼的時候我才用單肩攝影包,型號是StealthReporter600AW,是專門為使用電腦的攝影師設計的,這很重要.因為我很少不帶著電腦出門。我從來不在旅途中使用大型的單肩攝影包,雖然電影上的攝影大師們以及國內的攝影記者都是那麼做的!即便中型的單肩攝影包裝滿了器材以後也是極其沉重的,攝影師的腰會很吃力.與其那樣不如同時使用兩個小一點的單肩攝影包。
我這次攜帶的是MicroTrekker110的雙肩背包,體積很小.比小學生的背包大不了太多,可以放進我隨身的登山包裡面,這一點很重要.尤其在用公共交通工具進行長途旅行的時候,行李越少,丟失幾率越小。包里共有一台Alpa,一台哈蘇Xpan,一台康太時G2和4隻鏡頭.一台袖珍相機以及一台數字相機。涵蓋了我鍾愛的報道題材(G2),獨特的寬畫幅(Xpan),特別優異的影像質量(Alpa),靈活的拍攝(T3)以及資料的留存(數字)。
我這次不用帶單反相機,所以不能使用長鏡頭和微距。不過,其實不需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拍到,只需要把我能拍好的拍得足夠好,就夠了。
在拍我的器材合影的時候,編輯們簡直不敢相信這麼小的包里居然能放進這麼多東西,這裡有一張照片是演示我怎麼裝相機的。打包的原則是要機器彼此隔離,但又緊密地填充在包里,如果器材之間的間隙過大會在顛簸中受到損壞。(見P117圖)(同時我也帶了一個小攝影腰包,它足夠放進一台Xpan.一台旁軸相機和兩隻鏡頭,以及一隻閃光燈和一些膠捲之類的小東西。)
X光袋和膠片盒
盡量不要讓你的膠片過X光檢查:根本不要相信X光機上說的」膠片安全」之類的話,經過幾次X光照射的膠片(無論感光度如何)一定會有變化,而一次旅行過十幾次X光對我來講非常平常。所以,我每次旅行一定會帶X光袋。
盡量和氣地和機場的安全檢查人員商量請他手工檢查你的膠片,反正我在國外從來沒有被拒絕過。前些年國外的機場對於放置在透明塑料袋裡的膠片都很馬虎,看看就過了,但是「911」事件以後很多機場都加強了戒備,有些地方需要用強力吸塵器從塑料袋裡收集一些氣體和微粒化驗一下后才可以通過,這或許需要一點額外的時間.所以你最好提前一點到場。當然,這招對於國內的火車站和汽車站多數無效。另外,硬質X光袋使用幾次后就會破裂,所以推薦大家使用軟質材料製作的X光袋,雖然貴一點,但是壽命長很多。
測光表
測光表不是必需的器材.但是對於拍攝反轉片和中大片幅來說,有了它會讓你的曝光變得更簡單精確。我理想的測光表是類似世光308II那樣的小巧的,但是考慮到功能的多樣性,特別是我這次所有的相機都沒有點測,所以這次我帶了世光508。
閃光設備
我是喜歡用現場光的攝影師,原來只在接受商業委託拍攝的時候,為了追求獨特的視覺效果才用閃光燈。閃光燈不光是在晚上用,在白天也經常可以拿來補光。尤其在時間緊迫,拍攝條件又差的時候,嘗試用閃光燈帶來不同尋常的視覺效果經常對我有幫助。
我偶爾客串雜誌攝影師的時候都是帶著閃光燈出門的,而且每台機身都要配閃光燈,所以有時候甚至帶三四個閃光燈在路上。不過.現在我不這麼做了,閃光燈用多了.未免覺得有些無聊。
我有一個帶同步感應器的小閃光燈,指數是18,可以用來給我的袖珍相機補光。因為我現在越來越倚重袖珍相機的拍攝,但是袖珍相機的閃光燈指數實在太小。只有很罕見的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我才把閃光燈放在機頂熱靴上用,所以閃光同步線非常重要。一根0.5米的TTL連線不貴.適合拿在左手離機閃光使用。
閃光燈的手動指數設定功能也非常重要,因為要考慮到不同器材之間的兼容,我喜歡選擇輸出功率非常小的閃光燈,最好是能達到1/128指數的。
濾鏡
我個人一向認為除了商業使用以外,有色濾鏡最好別用,用濾鏡的作品多數顯得缺乏創造力和生硬,而現在的讀者都很聰明.能分辨出什麼是用了濾之類的以外.只有漸變灰,不過我對這種說法也持懷疑態度,
我包里常備著雷登80B,是給日光片在燈光下用的;偏振鏡我通常會扔進包里.但這幾年也沒用過。
鏡頭的保護裝備
UV鏡要用你買得起的最好的,常用的鏡頭最好配上遮光罩。
我在西藏工作的時候發現有些當地的小孩子對鏡頭的前片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以至養成了愛好撫摸鏡頭的習慣.而且下手又快又准.總在你不備的時候,每每得手。我最慘痛的經歷是不慎被一個小鬼在600mmf/4的長炮前片上抹了把酥油(600mmf/4的遮光罩大概有40厘米長呢;虧他也能夠得著),600長炮跟一小臉盆差不多粗,後來用了我小半瓶專門去油的鏡頭液和一整袋脫脂棉才擦乾淨。
鏡頭的清潔是個大問題.我一直找不到好的鏡頭水、考慮到鏡頭或者頂極UV鏡的昂貴,鏡頭能不擦就不擦,鏡頭水最好還是要用好的。自己當然可以配,但是效果不是太好.也不要考慮廉價的鏡頭水,還是買Zeiss的吧.
北京的萬得專業攝影器材行是我很心儀的頂極器材專業店,裡面經常有些出人意料的精彩比如上文提到的軟質X光袋.還有Zeiss的鏡頭水,Zeiss的鏡頭水我原來每次去歐洲總是要帶些回來,然後回來就被人抄走,直到我在萬得找到有賣的.攝影絕對是每件事都不能馬虎的東西,所以心裡保持一點對器材的崇敬感還是重要的.不拍照片的時候我經常去逛逛好的器材店,聽人上上課.找找攝影精細的感覺。
氣吹、刷子和脫脂棉也都必需,氣吹要用單向吹氣的.絕對不要用硬質的鏡頭紙直接擦鏡頭。那效果和砂紙差不多.
我很喜歡百褶布,可以把相機一包放進普通的背包里而不至於損壞。
當然,條件艱苦的時候還是用防水箱來得安全。聽起來它是件挺誇張的東西,其實看看附圖,百利能出產有很多款玲瓏可愛的小傢伙.它們不比一台袖珍相機大多少,但防水防震性能是相同的。這個我也是在萬得發現的。
我有兩個特別小的防水箱是專門放袖珍相機的,還有一些是專門給小型旁軸相機的,這樣,去很多地方就不需要背攝影包了.相機放在防水箱里.往雙肩背包里一扔就可以了,非常不起眼.強力推薦給大家。
掌上電腦(或者筆和紙)
攝影師要養成記錄和寫作的習慣。我自己使用Compaq的掌上電腦,可以輕易地放進口袋裡,然後每天記日記、坐長途車的時候聽歌、寫新書、查資料。看電子書、收發E-mail,看別人的圖片專輯……能讓你的攝影樂趣提高很多,而且重要的是,不浪費點滴的時間。
其它
我的攝影包里還有一些永遠有的小零碎.比如多用螺絲刀.多用工具鉗。用鋰電池的特別耐久的手電筒、針線、備用電池等等。哦.我的包里還有我的護身符,是在很多年前我拍攝第一個專題的時候當地人送給我的幾粒五彩青稞。
器材運輸
依照「安全」的做法一個最正常的,長時間的報道專題或許需要5-6台左右的機身和2-3倍於此數目的鏡頭.加上膠捲、三腳架和其它的附件,應該會填滿3-4個巨大的箱子。
希望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讀者不要有聳人聽聞的感覺,這樣會降低它的信服力。所以我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攝影師需要這麼多的器材。國外很多攝影師在長距離長時間的選題中使用一個安全措施.即同樣的相機一次攜帶3台,分為ABC,第一天使用AB,第二天使用BC,第三天使用AC,第四天再循環。這樣一旦某台設備有問題也不至於造成致命的損失。當然.這只是安全措施的一部分,不能代替你依然要每天清理和檢查器材的性能。
器材多了,在乘坐飛機的時候就會成為問題.航空公司對於旅客的行李有嚴格的規定。但是通常對於記者之類的都比較寬容.我雖然不是記者,但是我的樣子通常很像為傳媒工作的攝影師,而且由於和我合作的機構都和當地的航空公司有很好的關係,我還沒有遇到過真正的麻煩。
另外,強烈地建議你,如果有可能,在長時間運輸器材的過程中一定使用硬質的攝影箱來保護器材。
即便有攝影箱,很多器材還是不能託運的,需要隨身攜帶,有時候也需要和機場進行交涉,最嚴重的一次是在香港新機場,香港人都守法,嚴謹。我隨身的雙肩大攝影包被堵在安檢門外.理由是超大。和保安人員交涉了半個多小時,人家就是公事公辦,急得我挽著袖子抓著他的胳膊找到機場官員.操著半吊子粵語和他狡辯:「咱們國家主席說過.中國人的人權首先就是生存權,你不讓攝影師帶相機,就是砸了我的飯碗,我哪有生存權可言……」
善良的機場官員眼睛眨眨的.好像沒明白我說什麼.我只好又形象地比劃著解釋了一下什麼叫「砸飯碗」,結果他苦笑著無可奈何地放我過去了。
被我淘汰的裝備
《兵書十二卷》曾經有一篇是講膠片的.裡面提到我長期使用自己分纏的反轉碟片,這樣一個膠捲的成本可以節約10多塊錢,我一年差不多要拍一到兩千個膠捲.所以一年節約的錢可以買台M6了云云。後來我收到了一位編輯的反饋意見,她指出我光顧了省錢.而忽視了划傷底片和把膠片拉拽出來的風險,而她就曾經有過傷心的經歷。使我想到了另一件東西:暗袋。嚴格來說.如果你攜帶的膠片是不安全的自纏碟片(即便是廠家分裝的膠片也可能會由於相機拉拽??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你的確有可能需要它。
那麼你或許還有其它的很多東西也都是需要的.比如備用的機身、備用的電池盒、更長的閃光連線、更多的濾鏡.更長的鏡頭.還有柔性按鈕、鏡頭紙,高壓氣吹.快門線,攝影背心.近攝皮腔.引片器,台式三腳架,腳架袋、腳架的沙墊等等等等,有用的東西似乎太多了。不過,最重要的是,攝影包裡面放滿了這些東西的時候,你或許會發現你實際上已經沒有地方再放你的相機了,那的確是有點讓人尷尬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7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3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六:從暗角看鏡頭鑒賞能力
盲目崇拜的事情還有很多,有不少人對於沒有暗角的鏡頭盲目崇拜。而每次雜誌上提到鏡頭測試都要必提到暗角,這也似乎無可厚非。但是有些人凡貶斥某隻鏡頭,有沒有的問題都要捎上暗角的過失,暗角真就顯得是罪無可赦了。可惜世事難料,無情的測試證明了不少超級鏡頭都一樣有暗角。
卡爾.蔡司傳奇的HologonT*16mm/F8有暗角也就罷了,誰讓人家那麼廣,萊卡嶄新的35mmF/1.4Summilux-MASPH,號稱萊卡最好的廣角,居然也有暗角,不僅有暗角,而且過分的是光圈收小3、4檔之後,暗角頑疾不去,這似乎就比較鬱悶了;而進一步測試卡爾•蔡司Planar50mm/F1.4,亦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好的鏡頭」,拍拍白牆,一樣在大光圈下可以看到暗角。
很顯然這樣的結果令一些人不能夠接受,那我們就來看看為什麼有暗角吧。
要想比較滿意的解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講講光學設計原理,講講光學方程,或許有些枯燥但其實非常淺顯。大家可以先自己動手做個試驗。找找手邊有沒有手電筒?再找面白牆,正對著白牆上的某一點把手電筒打開,在牆上就出現了一塊又園又亮的光斑,現在往側跨出一步,光照的地方別動。咦?!牆上的光斑變成了橢圓的了,而且好像也沒有圓的時候亮了。再跨出一步,那橢圓更橢了,而且好像更暗了。
其實大家的這個發現很關鍵喲,手電筒發出的光的亮度是一定的,當手電筒發出的光束與牆的法線方向重合的時候就在牆上打出個圓形的光斑,當手電筒發出的光束與牆的發現方向成ω的時候,在牆上打出的就是一橢圓形的光斑,那橢圓的面積比圓的面積大所以單位面積所得到的光強就比圓形的時候弱,我們的眼睛就會感覺到暗一些。那麼這橢圓與前述之正圓的面積比與ω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幾何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去做一些推導,把推導過程省略了,直接告訴大家一個結論:那橢圓的面積與正圓的面積與ω餘弦成反比。寫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明白了一點什麼呢?
其實我們這裡作一個替換,把白牆換成底片,手電筒代表從各處發出的光線,底片的面積是一定的,那麼從各處發出的光線到達底片的強度就隨著ω的增加而減弱。
大家可能又說了,怎麼能就這麼說明問題呢?實際上底片前面的鏡頭的作用就是把光線「匯聚」到底片上。既然提到了鏡頭,下面就不得不講一點枯燥的光學知識了:如果我們把鏡頭簡化成一簡單的透鏡,那麼離軸光線在焦平面上的成像的照度與沿鏡頭光軸入射的光線在焦平面上成像的照度比與離軸光線光軸和鏡頭主軸的夾角ω餘弦的四次方成正比,在光學設計中這個結論被稱作Cos4法則。那麼這個Cos4法則又有什麼意義呢?隨著鏡頭的焦距不同視角就要發生變化,焦距越短視角越大,而根據那Cos4法則,隨著視角的擴大到達焦平面單位面積上的光線的強度就要下降。那麼如果像28mm這樣的廣角鏡頭其視角約為72度,根據Cos4法則,視場邊緣像點到達底片的光線不及視場中心像點成像亮度的50%,換句話說就是畫面邊緣的亮度比畫面中心差至少一檔光圈。當然了,這樣的鏡頭的光學性能是不能被接受的。但是我們至少知道了一些關於鏡頭基本「特性」:廣角鏡頭邊緣比中心照度下降是由其特性決定的,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的。
其實在這裡講了這麼一大堆枯燥的光學知識,就是想說明一點:大家看事情不能老是看其外在表現,因為所有事物的外在表現必然有其內在根源。老說廣角鏡頭容易出現「暗角」,邊緣照度比中心下降,就像抱怨轎車不能跑沙漠或者豬頭肉做不出烤鴨味一樣。另外,像28mm,24mm這樣的廣角鏡頭很少有大於F2.8大光圈的。為什麼廣角鏡頭比較難於把光圈做得比較大呢?
接著剛才的話往下說,光學工程師必須採取一些措施來改善廣角鏡頭像場邊緣的照度。大家可能還記得我們剛才做過的那個手電筒的小實驗,如果我們能夠做出這樣的鏡頭:能夠把從光源發出的光儘可能的收住,就可以把底片邊緣的照度提高。那麼這就需要鏡頭把儘可能大範圍內的光線匯聚到底片上,實際的廣角鏡頭為了多「採集」一些光線,第一片透鏡的焦距都比較短,這也就是為什麼廣角鏡頭的第一片鏡片總是做得又鼓又大的原因。
而一旦廣角鏡頭的光圈增大,有大量的問題都會同時出現,設計師們會陷入一個無比複雜的均衡試題中。《兵書十二卷》里有一篇《閑聊頂級鏡頭》講了鏡頭設計,裡面提到了使用高折射鏡片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是那些只是一系列問題的開端。你把光圈做大哪怕一點點,各種的像差(球差、色差、慧差以及它們各自因為不同色光以及光線角度造成的各級差異)就像被打開的潘多拉的盒子,全都跑了出來。
事物的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當你解決了A問題之後,你會發現它引出B問題,當你又解決了B問題以後,你會發現A問題又換了一個形式形成了C;而或許事情繼續發展下去,你哪天會驚喜的發現原來你覺得成為麻煩的B問題後來幫你解決了後面的問題?吧,在實際的設計中,特別是對大口徑鏡頭的慧差解決上,暗角的出現不僅有助於消除多種球差,往往也意味著整體畫質的提高。
要相信好的鏡頭設計師一定是具有藝術創造能力的人,他們才會知道怎樣權衡鏡頭之間的各種複雜的要素。只有平庸的設計師才會妄想一隻「完美」的鏡頭,那樣的結果一定和設計師本人一樣乏味。
設計師往往都比較脆弱,我經常聽到他們的無奈,他們費盡心血設計的鏡頭會被抱怨「哪兒都挺好,就是有暗角」或者「要是UV鏡能從49改成46就好了」,或者更糟的是「最大光圈不夠銳」。
設計師命真苦。
攝影者不能領會設計師的用心良苦主要還是因為各自攝影觀念上的差異,特別是多數攝影愛好者對影像各個領域涉及得比較簡單。那麼,暗角給攝影者帶來了什麼呢?
暗角雖然不是很多鏡頭測試發燒友喜歡的,但是卻是很多攝影師喜歡的。
圖片是空間平面化之後的局部,我們對於一張圖片的品味一部分來自於對照片裡面的視覺效果,另一部分也對於框子以外影像的想象。而暗角實際上也是強化被物理記錄和未被物理記錄區別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暗角的效果應該是有利用價值的,同時也是需要控制的。
所以說,對於能夠駕馭暗角的攝影師,鏡頭的暗角只有用的好壞的差別;而對於不會用暗角的攝影師,鏡頭只有有暗角或沒暗角的區別(或許如果他們認為有暗角的鏡頭就是差鏡頭,那樣更糟)。
我要再說回來,好的鏡頭設計師一定是有創造力天分的。簡單縮小光圈消除暗角就是正確的操作嗎?顯然不是!暗角是鏡頭風格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否能夠提供可控制的暗角是考驗一隻鏡頭是否是一隻好的鏡頭的因素之一。
我要再強調上面提到的「可控制」的概念。攝影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攝影器材廠商需要提供給攝影師更豐富和有使用潛力的鏡頭。所以,我個人非常欣賞一些大口徑鏡頭在光圈收小后成像發生很大變化的風格。這樣的鏡頭為攝影師通過不同的影像控制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相反,現在有些鏡頭炫耀自己最大光圈下和收小几檔光圈一樣好,我相信這是新鏡頭設計思路的變化,(對於一些特定的攝影師有用,或某些鏡頭格外有用,比如廣角)並不意味著我們現在的鏡頭能拍出比原來更好的圖片。
報道攝影師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在印放自己的照片時是很明確的會要求暗房師在照片上保留暗角的;歐洲大牌的時尚攝影師讓.盧.西伏說過,如果他的照片沒有暗角,會感覺有些東西從照片的邊緣溜走了;連大眾普遍歡迎的攝影技術大師安塞爾•亞當斯都一再強調,一定要在圖片中保留暗角,如果沒有,他會在暗房印刷照片時加入。看樣子,完全沒有暗角的鏡頭和照片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理想。所以,暗角的事情,以後最好還是少提,就是提,最好也是提點新鮮東西出來。要不然,很可能會被人誤以為沒有鏡頭鑒賞能力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8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3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七:美國《國家地理》怎樣得到照片
美國的《國家地理》(《NATIONALGEOGRAPHIC》,以下或簡稱NG)雜誌並不是僅僅是一本地理雜誌,它雖然也刊登一些有關地形地貌的文章和圖片,但事實上它關注的範圍遠遠超過地理學概念。
一八八八年十月,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主辦的《國家地理》雜誌正式創刊。當時只是一份學術性質的雜誌,讀者也僅限於一小部分具有專業背景的人,保守的棕色封面,完全沒有圖片,刊登的只是辛勤治學的成果。
美國人富於想象力和商業頭腦,一八九九年上任,在NG長達五十五年的第一位全職總編輯吉伯特•格羅夫納(Gilbert•H•Grosvenor)第一次提出:「將學會的雜誌,從報道冷硬的地理知識,扭轉成裝載我們這大千世界里的諸多活潑、生動的人生百態的媒體」。NG開始試圖「世間萬事萬物介紹給讀者」,加上圖片和插圖的豐富,NG漸漸成為一本受大眾歡迎的雜誌。
美國人都有征服情節,崇尚發現和英雄主意,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徠卡相機和柯達膠片成為普通人探險夢的延伸,《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一系列的探險活動的紀實報道,極大的滿足了讀者對於世界的好奇心。那時候的NG是一本銳意進取的雜誌,它們很早就發現大量使用圖片的好處,50年代,它對於彩色攝影技術的推動也不遺餘力,一九五九年九月,《國家地理》雜誌開始固定用彩色照片製作封面
100多年來,國家地理雜誌就把世界的萬事萬物圖文並茂地報道給讀者,攝影師們的鏡頭所及,有關於發現、探測和探險,有關於動植物和蠻荒土地上穿著民族服裝的人或赤裸著的人,從浩瀚的太空到無邊的大地,從生機勃發的藍色海洋到充滿死亡氣息的戈壁沙漠,從偏遠部落奇特的人文景觀到繁喧都市的世態人心,從原始生態系統中的野生動物的生生死死到處處充滿人類痕迹的現代化機器的是是非非,《國家地理》的內容涉及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這份雜誌遍及世界每個國家,以十幾種語言出刊。
人們只有看見才能相信,而作為一本主流雜誌,《國家地理》深知精美絕倫的圖片對銷量的影響。百年來,NG一直和世界範圍內眾多一流的攝影師保持緊密的合作,是這些攝影師成就了NG現有的輝煌。而對於攝影的初學者來說,NG直到現在都是一本很好的攝影入門範例。
NG對於圖片的認識
雖然攝影師各自風格迥然不同,但是NG一直有辦法把自己圖片的風格和水準維持在適合市場的層面上,不高不低,不左不右。
首先,NG是一本選擇圖片比較保守的雜誌。
「一張理想的《國家地理》雜誌照片,必須清晰明確,有鮮明的興趣和焦點,十分清晰,構圖平穩。」這是NG自己的攝影師對NG圖片標準的理解、
作為一張單獨的照片,NG要求首先的就是視覺衝擊力。當然同時要求圖片有相當的信息量。
仔細分析一下NG圖片,它們非常主意光線和色彩。NG的圖片不能太複雜太晦澀或者太含蓄,這是美國人一貫的作風。曾經有過這樣的例子,NG請某位馬格南圖片社的著名攝影師拍完的報道,最後被他們自己的編輯以難以讀懂為理由而否定,另請馬格南其他攝影師來完成的先例。
很多頂極攝影師不願意和NG合作的原因也是覺得NG的圖片太直白,而且有太強烈的美國風格。但是這也可以理解,畢竟,NG只是一本普及和商業化的雜誌,它需要的首先是市場,而不是攝影、影像或者藝術。
關於器材
關於NG攝影師的器材有很多有趣的傳說,總的來說,NG攝影師的器材里相機鏡頭都比較簡單,比較複雜的倒是他們的輔助器材。經常可以看到消息說某個NG攝影師又帶著幾十個箱子滿世界跑了,裡面多數放的都是各種各樣的附件。
曾經有比較長的一段時間,NG的攝影師可以選擇的膠片種類非常的少。NG那時候只接受品種很有限的幾種專業反轉片。曾經kodakchrome幾乎是NG攝影師的唯一選擇,這是一種使用外藕法沖洗出來的反轉片,使用的工藝是K-14。
Kodakchrome很難沖,另外,kodakchrome是一種非常不環保的膠片,沖洗中對環境的污染非常的厲害,遭到很多攝影師的抨擊。所以隨著E-6工藝反轉片水平的提高,現在用kodakchrome的攝影師已經很少了。
NG攝影師現在用的比較多的還是E-6工藝的反轉片,其中首推FUJI的VELVIA系列和PROVIA100F系列,另外也有少數用KODAK100系列的。
NG的攝影師同時還因為浪費大量的膠片而著稱。通常一個專題需要幾百個膠捲,最終刊登出來的圖片和沒用的圖片的比例大概在1:1000。他們的解釋是,攝影師在拍攝中需要在對事件和場景的變化和不斷深入了解中不停的拍攝,才能最終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照片,這期間似乎也不應該考慮膠片的問題。聽起來似乎有道理,但是,一定要注意,前提是NG是一本非常非常商業的雜誌,所有的東西都是為商業服務的。
相機和鏡頭
NG的攝?理雜誌以及NG的開本來說,135膠片已經足夠可以用來印刷了。
NG攝影師使用最多的相機品牌是佳能、萊卡和尼康。當然萊卡指的是M系列的機身,而使用LEICA單反相機的攝影師非常少,這當然和相機的耐用程度和便利程度有關係。20年前在NG攝影師中曾經占統治地位的是尼康,最近10年佳能大量的裝備在NG攝影師手中。
關於鏡頭的配置,不同的攝影師有不同的偏好。
和很多報道雜誌和人文地理雜誌相比,NG比較更加強調圖片的信息、視覺衝擊力,這樣,NG的攝影師多數會傾向於攜帶比較多的攝影器材。
來看看NG雜誌介紹自己攝影師的裝備:
「為了一個1995年關於恐龍的報道,路易LouiePsihoys和他的助手(負責燈光,旅行安排以及搬運設備),攜帶了42件託運箱子和6件隨身行李,行程250,000英里。包括9個機身,15隻鏡頭,25,000瓦特的閃光燈,一匹作為拍攝博物館藏品幕影的有橄欖球場一般長的天鵝絨,起用的行李費用達到了6位數。
裝備的重量級冠軍是深水攝影師EmoryKristof,1992年為了一次報道,他把15噸重的器材(價值100萬美元)運至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這次運輸有171隻板條箱,包括一面衛星天線,一個完整的沖洗暗房,一隻橡皮艇,兩輛為湖中深水攝影提供方便的可遙控潛水艇外加一台柴油發動機,而本次報道只採用了6張照片。」當然,也不是所有的NG攝影師都會攜帶象航空母艦一樣的器材去拍報道故事。
兩台堅固可靠的機身、一隻17-35mm/2.8鏡頭和一隻70-200mm/2.8鏡頭是不少NG攝影師的基本裝備。
很多攝影師會選擇一隻超廣角變焦、一隻長的變焦頭以及一、兩隻大口徑的廣角或者標準鏡頭,也有些攝影師把定焦頭的配額交給一隻微距鏡頭或者一隻大口徑的人像鏡頭。
«廊橋遺夢》里虛構的《國家地理》偶像攝影師羅伯特金凱使用的就是24mm、35mm、105mm、180mm和300mm的5隻鏡頭。基本覆蓋了從超廣角到長焦的所有焦段。這是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細節。
一般的來說,5、6隻定焦鏡頭已經可以覆蓋一個攝影師常用的所有焦段了,更多的鏡頭也會給裝備的攜帶和運輸帶來不便。其實通常攝影師最喜歡使用的鏡頭通常不會超過3-5隻,而其他的鏡頭多數是為應付一些特殊的場景拍攝。
因為拍攝阿富汗女孩而現在紅得發紫的SteveMccurry早期使用大量的鏡頭,而現在,他大多數時候只用35毫米或者50毫米的鏡頭,如果拍攝人像,會加一隻中焦。
DAVID也一樣,他最出名的越南、中南美洲、西班牙的報道都是輕裝上陣的結果。2個LEICAM6的機身和5支鏡頭,正好放在一隻黑色尼龍背包里。
鏡頭的配置也能顯示出攝影師以及雜誌的風格。
同樣是給NG拍照片的攝影師,歐洲的攝影師的鏡頭配置都比較簡單,視角也比較接近,通常是以35毫米鏡頭為中心,不少人加上28毫米頭和標準鏡頭就可以了。而如果是拍攝類似題材的美國攝影師,他們的第一選擇往往是17-35的超廣角,而即便是用定焦頭,也是20、85和300這樣跨度大的配置。沒辦法,美國人的圖片需要比較多的視覺「刺激」。
剛剛說了,NG的攝影師絕大多數使用35毫米相機,主要是因為NG的開本比較小,35毫米的膠片已經足夠了,而NG更看重35毫米相機的靈活性。在上個世紀末,世界上曾經有過一段用中畫幅相機拍攝報道專題的潮流,支持者認為這是紀實攝影和藝術攝影融合產生的對影像的新貢獻,當時這一方式受到了很多優秀報道刊物和主流媒體的追捧。而NG在其中巋然不動,堅持使用35毫米的膠片,其中的得失也是見仁見智。
現在NG攝影師用120的機器集中在類似617之類畫幅的機器上,尤其是拍攝大場景的地貌和自然風光的時候。
為了追求真實,NG的攝影師不使用有色濾光鏡,PL鏡也很少用。但是也有消息說最近幾年,NG也有用PHOTOSHOP這樣的軟體來修正一些他們認為不需要的東西或者在保證事實真實的前提下對畫面進行處理。
NG和攝影師合作的方式
NG有很少的專職攝影師,也就是說拿NG編製工資,給NG拍報道的。這樣的攝影師當然有比較穩定的收入,但是條件比較苛刻。比如說可憐的麥克兒.尼克爾斯在世界各地瘋狂的為NG拍了十幾年艱難的野生動物專題之後才被列入編製。這樣編內的攝影師只有不到10個。
NG和攝影師更多的是合作關係。一個攝影師拍攝某一類題材格外有特長,NG就又可能請他拍攝某一類的題材,或者某一個項目。這種合作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長期的。
NG的編輯們也都有各自喜歡的攝影師,可能某個編輯不在編輯部了,另一個攝影師就在NG消失了,很正常的。
選題的確定通常是由編輯部完成的,然後編輯們會選擇他們認為適合的攝影師來完成。編輯會提供相當多的資料給攝影師,畢竟攝影師的知識結構都是需要補充的。一旦任務得到許可,攝影師就要開始瑣碎的準備工作。
預算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總的來說,NG的專題預算都還算充足,但是在實際拍攝中總有許多意外發生,所以攝影師要仔細研究可能發生的費用,在拍攝過程中也要精打細算。
同時要完成的還有報告研??旅行支票、辦理旅行許可、膠捲、護照、簽證、身體檢查、免疫、票務、列單、打包……
然後就是上路拍攝。通常NG會派人和攝影師一起工作,有時候是記者,有時候是編輯,或者有時候是記者先去做文字,攝影師后拍的。但是因為文字編輯的工作量要比攝影師小,跟專題的時間沒有攝影師那麼長。多數的專題攝影師需要一個人用更多的時間來深入題材,以期拍到與眾不同的影像。
NG接受讀者的投稿,但是使用投稿的數量非常少,這沒什麼神秘的,因為絕大多數國際大刊都是這樣的。原因一方面是投稿的質量不高,另外,NG有很強烈的NG風格,而多數攝影師不必要用這種風格。
NG非常重視同潛在的優秀攝影師的合作,即便是沒有和NG合作過的新攝影師,只要覺得他有潛力,NG就很樂於給他們培訓的機會。一些中國的攝影師到NG總部的時候,圖片編輯都不忘拿上幾十個反轉片給他們,囑咐拍完了寄回來。
NG的圖片提供者里也有很多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的攝影水準可能沒有那麼頂尖,但是他們的工作背景能讓他們拍到很多令人叫絕的照片。如果你是某方面的專家,和NG合作被採用的機會非常的大。
NG攝影師的工作方式
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每年平均拍攝150個專題故事,行程超過100萬英里。任何一天,都會有數十個攝影師分佈在世界各地為《國家地理》從事他們的拍攝工作,尋找與眾不同的拍攝對象。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試圖把燦爛多彩的世界帶進雜誌里。總而言之,外人看來這是份絢麗的事業。
今天,《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形象一如既往地充滿浪漫色彩。可以說那是一份充滿夢想的工作。但夢想和現實是如何聯結的呢?
「現實情況是你每天八點鐘起床拍照,晚上上床睡覺,沒有根本的不同。你帶著大包小包,到世界各地去,接受海關檢查,可能會病倒,生瘡得瘧疾,你置身惡劣環境,住在恐怖的酒店,擔心著開支,花無數時間安排,申請安全、申請批准、申請授權,而最後只花很少時間拍攝。」長期從事水下攝影的蕾茨這樣說。他們的拍攝工作經常辛苦到精疲力竭,有人的飛機曾墮機,有人曾得過南美叢林中得過二十次痢疾,有人從懸崖上摔下來,背骨斷了,有人在歐洲在非洲不止一次被持槍搶劫……
也有碰上問題,結果壞事變好事的例子。斯坦菲爾德報道冒險家乘複製的老爺飛機環球航行的事件時,在飛行的29天,飛機在蘇門答臘上空發生問題。由於引擎失靈,飛機只好緊急著陸,斯坦菲爾德及飛行員死裡逃生,在飛機墜落的過程中斯坦菲爾德忙著拍照片,根本沒有注意到危險。「我沒有料到飛機會掉在稻田裡,事後我發現自己拍下的一些照片是完全沒有記憶的。這次驚險的意外,為飛行計劃帶來不幸,令飛行員倉皇失措,卻令斯坦菲爾德拍到絕好的照片。
尼克爾斯的專長是拍攝危險的野生動物,他在田野工作時遇到厄運的次數他自己都記不清了。他就是那個被大猩猩一掌推下懸崖的NG攝影師,聽聽他年輕時候描述當時的情景當人忍俊不禁:「我感到一雙大手在我的肩膀上……」
他在非州恩多蒼雨林與攝影小組共度過的七個月至令他記憶猶新。
「恩多蒼是我首次接觸的完整自然生態,你進入恩多蒼髮現自己是局外人,在那裡,動物才是主人,人是完全的闖入者。我的工作最艱辛的部分不是拍照,而是在拍攝環境下生存。為拍攝而忍受痛苦和緊張的程度,是許多人不願付出的代價。」
當時尼克爾斯和他的攝影助手伏在幾尺深的黑色淤泥中,腐爛的樹葉發出陣陣惡臭,成群的蚊蟲和大團大團黑漆漆的不知名的昆蟲蜂擁過來,它們停在手臂上,臉上,這些地方頓時就象綉了一層粗糙的黑漆。
「它們狠命地咬你,咬你的眼睛,耳朵,讓你生病──永遠醫治不好的神秘不知名的病,它們會把你逼瘋,還有的寄生蟲鑽進你的腳里,你不得不用針把他們挑出來,有時候,大腿上,屁股上,全是寄生蟲鑽出的通紅的洞。什麼藥膏也沒用。」
在蚊蟲困擾他們的一個小時里,他什麼也沒法拍,他曾經打開相機暗盒,試圖裝膠捲,但蚊蟲亂飛根本沒法裝。
除了昆蟲,尼克爾斯拍攝脾氣壞的大象是另一種冒險,當時,他站在溪澗中,大象正對著沖向他,他一邊移動鏡頭追蹤大象,一邊構圖,一邊在計算何時轉身逃命。他在最後一刻按下快門,然後狂奔逃開。完事之後,他還在擔心,我對焦了嗎,按快門了,裝膠捲了嗎。
尼克爾斯坦率地說:「田野工作不是普通人能勝任的,每天工作18個小時,不吃東西,遠離家人,居住在森林,那完全不是一份舒適的工作。」
NG的攝影師活的怎麼樣
很多攝影愛好者很羨慕NG攝影師的生活,這裡面當然免不了有《廊橋遺夢》的推波助瀾,那麼實際上NG的攝影師日子過的頂多算是差強人意。
由於NG是世界範圍的強勢媒體,它的成功使得相當一些報道攝影師有了生存的機會,但是反過來,因為NG的成功,它要極力迎合市場的需求和讀者的品味,所以,強烈的NG風格實際上也限制了攝影師的發展和攝影探索,這也是它的攝影師的地位很難可以和馬格南的報道攝影師相比的原因。
但是在美國,它的攝影師還是比較牛的。這有點象安塞•亞當斯在全世界的情況。
當然,情況也又例外,史蒂夫•麥克瑞(SteveMccurry)在全世界範圍內都受到尊重,不過,對他的尊重也多數來自於對他的人品和敬業精神而言的。
現如今,全球的報道攝影市場都在萎縮,NG攝影師的收入在報道攝影師里還算多的,當然依舊不能和時尚攝影師相比。跟NG合作拍報道有很多方式。最多的當然就是接受NG的委託拍攝,好處是有比較多的收入。接受委託拍攝的收入主要來自NG的補助和稿費,補助主要要看拍攝題材的難度和拍攝地區的艱苦性。大概的範圍在200-400美金/天左右。
稿費收入談不上很高,少的話可能只有100美金,多的時候可能到600美金左右。
有些專題的稿費格外高的原因是因為攝影師沒有經過NG的委託自己完成了一個專題,這樣的專題省了NG自己支出的預算,所以給高些的稿費也可以理解。
當然,只靠給NG拍照片是不夠養活自己的,多數攝影師同時也在通過自己的代理、圖片社或者圖片網站來銷售其他圖片增加收入。
我認識的一個NG攝影師說過,他一年的收入有差不多幾十萬美金,很高嗎?可是看看生活的另一面——《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多數沒有美滿和諧的家庭。
「我一年有8個月不在美國,10個月不在家裡……我結過兩次婚,現在50歲了,依然單身……」他親口跟我說的。
某種角度來看,做一名NG的攝影師,即便成為一個非常著名的地理攝影師了,也很難說他的生活就是幸福的。
NG有些攝影師的生活可能是比較浪漫的,甚至比《廊橋遺夢》更浪漫,當然,考慮到NG的攝影師多數是半大的老頭(40-60歲之間),這種浪漫的可能達到的激情程度也需要客觀對待。
NG面臨的挑戰
作為一本出版100多年,久負盛名的雜誌,NG或許是真的越來越老了,NG現在也越來越感受到了壓力。
«國家地理》雜誌成立之初曾有「不論任何國家,任何民族的題材,只宜刊登好的一面,不雅的描述,不當的批評,一概不予刊登」的編輯方針,但一九七零年後的數位總編輯將該雜誌的內容擴展到報道化學污染,核能發電,非法野生動物買賣和人類演化等有爭議的領域。
進入90年代后,隨著訂閱數量的下降,一些調查也顯示,NG讀者的平均年齡在跟著NG一起老化。美國國家地理協會現在更加依賴NG頻道而不是NG雜誌。
因此,NG在文字、圖片和選題上都做了比較大的調整。對圖片衝擊比較大的,首先就是攝影師的選擇面更大了,NG在圖片選擇上也比原來更加靈活了。比如在黑白照片和數碼照片的使用上都大膽的許多。不好的消息是,NG現在給攝影師完成一個專題的時間少了,原來要3-4個月完成的專題,現在要在3-4周里完成。能看的出來,NG這些年的圖片變越來越的飄搖。光線和色彩依然完美,但是已經過於程式化而不再吸引人。
雖然步履顯得有些艱難,但是NG依舊努力的前行,為全世界的十幾個版本的讀者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同時,它也為全世界的攝影師樹立了一個關於圖片中報道、藝術和商業之間平衡的標尺。
對於絕大多數優秀的攝影師來說,為NG工作不會再成為夢想,而不過是一份工作而已。但,畢竟,那也是一份工作,因為對於人文地理攝影師或報道攝影師來講,工作是越來越難找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9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4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八:最少的鏡頭配置
考慮器材的問題多了,考慮攝影本身的問題就少了。
這是我很多年以前就明白的道理,但是應用起來的確有些實際困難。我總是希望我擁有儘可能多的器材,這樣在開始動手之前可以有充分的選擇餘地,而在拍攝的時候又總是希望使用儘可能少的器材完成。
當然,出於經濟上的考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沒有一個職業攝影師會不考慮成本的做器材的配置。所以如何用最經濟簡潔的配置來完成工作幾乎是必須要考慮的。
很難一言盡述所有關於鏡頭的配置,那就讓我們從可能最少的鏡頭配置分析起吧。
要說在前面的是,這裡的最少的鏡頭配置指的是攝影師的主力器材配置,對於一個有好奇心的攝影師來說,更新和更強勁器材的誘惑通常是難以拒絕的。很多攝影師都不會抗拒聽從同行們的介紹並且嘗試新鮮的鏡頭,然後再決定是否把它加進自己的主力配置中。
一隻鏡頭
很少有攝影師是只使用一隻鏡頭的。但是也有大師例外。
眾所周知,攝影歷史上最傳奇的大師布列松一生只使用很少的鏡頭,主要就是一隻50毫米標準鏡頭(其實在他剛剛開始攝影的時候還沒有廣角鏡頭,而在後期他同時也使用35毫米和另一隻中焦鏡頭,只是使用率非常的低,並不引人注意)。布列松是可以把標準鏡頭髮揮到極至的大師,他的成就太高了,以至於後來的攝影人都試圖突破他的標頭模式。
再用一隻鏡頭的大師就是寇德卡,在他的攝影初期一直到他被認可為大師之後很多年他一直使用一隻25毫米的鏡頭。到現在他的風格還是這樣的固執,盡量用少的器材,當然,這和他採取流浪的攝影方式也有關係。
現在只使用一隻定焦鏡頭的職業攝影師已經非常的少了。當然還有一些頂極的攝影師在拍攝某一類題材的時候只用一隻鏡頭,並以此形成和鞏固自己的風格,通常來講只用一隻定焦鏡頭的攝影師的選擇不會是中焦或者長焦鏡頭。比如偏好35毫米鏡頭的紀實攝影師、只用標頭或者21毫米的時尚攝影師在歐洲都很常見,特別是從80年代到現在。
使用一隻定焦鏡頭攝影師的相機通常選擇的都是歐洲的品牌,LEICAM6或者哈蘇的機身。比較有性格的選擇是哈蘇的903SWC(現在升級為905SWC了)。903swc與其說一台相機,倒不如說就是一隻鏡頭。它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BIOGON38/4.5鏡頭(相當於135相機的21毫米鏡頭),由於採取的是全無變形的對稱結構,它已經被公認為是中畫幅超廣角鏡頭的光學極限。903SWC的鏡頭是不能夠更換的,而且價格不菲。因為這樣的結構只能使用在象903SWC這樣的旁軸相機上。而使用一隻這樣鏡頭相機的攝影師,會要求自己的工具能夠達到最頂級的光學品質和極強的通用性能。很慶幸的是,哈蘇擁有龐大的500系列配件,這些使得903SWC的使用者可以利用一台機器完成非常廣泛的攝影工作。
當然,還有一台相機在性能上可以超越903SWC,這就是ALPA。雖然號稱世界上最昂貴的民用相機,但是ALPA的價格並不是高不可及的,但它可以達到的光學質量和便利性卻是世界上最好的。使用ALPA相機的攝影師不會是剛接觸影像的新手,很多人以後都很少再使用其他的相機,對於他們來講,完整的挖掘ALPA的光學潛力的樂趣是最大的快樂。這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一鏡走天涯」。
說到一鏡走天涯,自然免不了要提到變焦鏡頭。其實很多職業攝影師的工作性質(比如要求質量不高的旅遊攝影、一些小報的社會新聞攝影等等)對於光學質量的要求並不是很高,變焦鏡頭對於他們來講完全夠用,但是我個人還沒見過只使用一隻變焦鏡頭完成拍攝的攝影師。
從我個人的使用來講,我不認同變焦鏡頭和定焦鏡頭一樣好的說法。當然,如果有一些特殊原因,非要我選擇一隻變焦鏡頭走天涯的時候也有一些可供選擇。我接觸過的特別好的變焦鏡頭包括ZEISS手動對焦的28-85頭,以及萊卡M系列的28-35-50mm鏡頭,另一隻CONTAXG系列的35-70mm鏡頭的變焦頭成像也令我滿意,但是廣角端不是很夠廣,因而影響了它的實用性。另外,ZEISS新的N系列卡口AF的ZeissVario-SonnarT*24-85mmf/3.5-4. N鏡頭的確是非常的出色。
另外一種使用一隻鏡頭的可能是使用全景相機,120是這樣,135也是。尤其是可以使用雙畫幅的哈蘇XPAN,它在使用24X36毫米畫幅的時候相當於標準鏡頭,而在使用24×65毫米的時候大概相當於24毫米的視角。
兩隻鏡頭的選擇
兩隻鏡頭的選擇範圍就寬多了。
一隻24左右的超廣角和一隻90或100毫米的微距鏡頭是很多野外攝影師的標準配備。由於需要經常的跋山涉水,器材不可能太多,通常他們都是在這兩隻鏡頭的基礎上工作的,偶爾需要的時候或許再加上一隻中長焦的變焦頭。
而很多在歐洲做紀實專題拍攝的攝影師的典型裝備就是一隻大口徑的標頭和一隻廣角鏡頭。通常他們都會選擇LEICAM系列的機身,有??超過鏡頭數量的機身!
兩隻鏡頭的選擇困難多數是來自於如何確定第一隻鏡頭,也就是說最重要的一隻鏡頭是哪支的問題。一直有一種說法:50mm標頭最符合人看東西的比例,是最真實的鏡頭。因此標頭常常被推薦為初學者的首選鏡頭,從標頭開始入門。
但是現在的攝影師們已經多數不這麼認為。首先,符合人眼看東西的比例和看東西的效果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而拍照片視覺效果卻更為重要。因為我們用人眼看東西看的是效果,包括:它(或他,她)是什麼?在哪兒?周圍有什麼?等等。標頭雖然在透視比例上和人眼很接近,但它所拍片子的效果和人眼所見效果有較大的差距。
現在頗有一些攝影師認為廣角鏡頭更容易表現遠近比例,更容易透過環境表達出氣氛,而且放大后的效果才更接近人看東西無邊際這一視覺效果。當然,有一定限制是必須的,如果你覺得24毫米和28毫米的鏡頭有些誇張和變形,那麼可以做出妥協:35mm的鏡頭實際上更接近人眼所見效果,也是最真實的一種鏡頭。現在很多馬格南的攝影師都屏棄了開山鼻祖布列松的建議,把35毫米鏡頭作為他們的「標準鏡頭」。
另外,35毫米或50毫米鏡頭的選擇區別也與使用人的視覺習慣有關。有人看東西的習慣是局部性的,而有人看東西是散開的。前一種人大概習慣用50mm頭,后一種人用35mm會更順手。同時由於50mm頭正好在廣角和中焦之間,它實際上是很難用的。對於許多視線比較開的人來講,拿50mm頭拍東西很難。因為一般人看世界的視覺方式是28mm或35mm式的,用50mm標頭時他會覺得有局限。
說到這兒,有沒有看東西既全面照顧又能重點觀察的人呢?估計用28-300mmZOOM的用家們多屬於這種(呵呵,開玩笑)。
選擇一隻廣角也是件頗另人頭痛的事情。通常的建議是如果你使用的第一隻鏡頭是50毫米的標準鏡頭,那麼28毫米的標準廣角是比較好的。因為50毫米的鏡頭是完全沒有變形的,如果有一隻過廣的鏡頭和它配合的話,變形可能太刺眼了。當然,很多攝影年齡比較長的人也會選擇35毫米鏡頭和50毫米鏡頭的配合,不過在中國很罕見。
而如果第一隻鏡頭是35毫米,一隻21或者24毫米的鏡頭可能可以更方便的給35毫米鏡頭搭把手。另外還有攝影師喜歡把一隻35毫米鏡頭和一隻中焦鏡頭(比如75毫米或者90毫米)結合起來,在早些年很多攝影家甚至認為,他們可以用35毫米的鏡頭加上90毫米左右的鏡頭拍攝幾乎所有的東西。這樣的攝影師往往都是歲數比較大的,拍攝題材可以不必暴風驟雨按快門的那種。
兩隻變焦鏡頭的選擇則比較簡單。傳統一點的攝影師多數會選擇28-70毫米和70-200毫米這樣的鏡頭;而也有很多攝影師選擇了17-35mm/2.8和70-200mm/2.8這樣的配置,因為對於他們來講,標頭拍的圖片太不具備視覺衝擊力了,可以甩掉不用。
三到四隻鏡頭的選擇
很多攝影師使用3-4隻鏡頭在常規的攝影中。在過去的很多年中,我個人都把21、35、90作為我的標準配備,幾乎可以應付我的所有拍攝了,包括紀實類、少量的風光和商業圖片。
前兩年,我很吃驚的是我發現我的有些歐洲的攝影師朋友都在使用28、35、50這樣的鏡頭配備,似乎視角太接近了。而如果是拍攝同樣題材的美國攝影師,他們的選擇通常是20、85和300。從鏡頭的配置上就可以看出這兩個地域的攝影師處理影像之間的巨大差異。
去年陪馬格南圖片社的一個老大級的人物拍片子,趁機翻了翻他的攝影包,看見裡面的器材竟然是一台M6和28、35、50鏡頭各一隻,還有一台EOS的機身和35/2、50/1.4兩隻很普通的鏡頭。看他拍晚上的片子實在困難,我好意要把24mm/1.4L借給他,他拒絕了,原因竟然是:「太廣,控制不了」。
讓我們來問問歐洲大師們:「如果你的鏡頭不夠廣或者鏡頭太短夠不著怎麼辦?」他們的答案很簡單:「不拍」。呵呵,酷吧,其實這裡面蘊涵著很深的攝影觀念,一個攝影師並不需要面面俱到的把所有的東西都拍下來的。
對於使用變焦鏡頭的攝影師來說,3隻鏡頭的配置是最簡單的,通訊社的攝影師們的選擇無非就是一隻超廣角變焦、一隻標準變焦和一隻長的變焦頭。
如果是變焦和定焦鏡混合使用,多數攝影師會選擇一隻超廣角變焦、一隻長的變焦頭以及一、兩隻大口徑的廣角或者標準鏡頭,也有些攝影師把定焦頭的配額交給一隻微距鏡頭或者一隻大口徑的人像鏡頭。
聽起來三、四隻鏡頭的選擇無非就是這些。但是,不要低估器材廠家和攝影師們的創意。我見到了一個拍攝題材非常廣泛的攝影師使用3隻非常特殊的鏡頭,它們是CANON公司的3隻移軸鏡頭,TS-E24/3.5L、TS-E45/2.8和TS-E90/2.8。當然需要手動對焦,但是確實可以應付很多的特殊的攝影場合。和通常理解的不同,移軸鏡頭不僅在拍攝建築時,在風光和人像領域都很有發揮餘地。
另外的一個問題是鏡頭的選擇會受到品牌的選擇的影響,很多時候攝影師對於器材品牌的抉擇也會影響常用的鏡頭的選擇。不同品牌的廠家對於鏡頭的發展各有側重,所以攝影師在決定的時候也不得不面對現實。比如同樣是廣角、中焦和長焦各一隻的配置,在廣角段,尼康F/1.4的是28毫米,而佳能的是24毫米,都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攝影師有時候不得不在自己喜愛的焦段和所需要的大口徑光圈的衝突中做出選擇。
五到十隻鏡頭的選擇
一般的來說,5、6隻鏡頭已經可以覆蓋一個攝影師常用的所有焦段了,更多的鏡頭也會給裝備的攜帶和運輸帶來不便。其實通常攝影師最喜歡使用的鏡頭通常不會超過3-5隻,而其他的鏡頭多數是為應付一些特殊的場景拍攝。
還記得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說《廊橋遺夢》,裡面講述虛構的美國《國家地理》的攝影師羅伯特金凱使用的就是5隻24mm,35mm,105mm,180mm和300mm的鏡頭。基本覆蓋了從超廣角到長焦的所有焦段。
另外一種情況是攝影師通常會攜帶幾種不同系統的攝影器材,比如35毫米的單反相機和旁軸相機,或者是135和120,這樣他們使用的鏡頭數量看起來會很大,其實主要還是那幾個焦段的。但是也有一些細微的差異,一些攝影師在6X6中畫幅相機上習慣使用的鏡頭的視角要比35毫米相機上用的窄,因為通常6X6畫幅的四個角在視覺上會顯得比較的松。
鏡頭一多起來,其他的麻煩自然也就多起來了。不是所有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都有興趣和能力擁有太多的鏡頭,特殊的鏡頭通常也是昂貴的,包括大口徑的長炮。對於國外的職業攝影師來說,偶爾使用的長鏡頭通常是去租賃店租來用的。我知道通常攝影師自己買的最貴的長炮就是CANON的200/1.8L那支,很多在歐洲的時尚攝影師都在用它來拍商業片或者T型台的表演。而拍攝體育攝影和野生動物攝影使用的特殊鏡頭(比如NIKKOR1200-1700mm鏡頭或者CANON的1200mm/5.6)多數都不是攝影師自己買的起的。
有些相機是很有趣的,它提供的鏡頭不是很多,但每一隻都很有用,這一點尤其表現在旁軸相機上。因為它們的鏡頭都要比單反相機的鏡頭小、輕,一個鍾愛旁軸相機的攝影師有可能攜帶兩台5、6隻鏡頭在身上而不會成為很大的負擔。
更多鏡頭的選擇
同一台相機用很多鏡頭的多數是商業攝影師或者風光攝影師。他們拍照片比較的從容,所以也有時間仔細的選擇最適合的鏡頭。
當然,我們也可以從資料上看到,美國《國家地理》的某個攝影師攜帶十幾隻鏡頭、七八個機身以及無數的附件為了一個專題的拍攝,其實,那多是一些拍攝特殊題材的攝影師,尤其是水下攝影和野生動物攝影。
另外,美國《國家地理》也是個怪物,他們每一張照片一定需要特殊的、但是又要一般讀者看的懂的別緻視覺效果,還要盡量講究用光。所以它的攝影師們要千方百計的拍出與眾不同的影像來,這樣複雜怪異的器材需求也就很難避免了。雖然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們可以很威風的攜帶航空母艦般的器材上路,但是他們的名聲和他們的器材常常不成正比。這一點看看更權威的攝影大師們的評論就可以知道,普遍認為《國家地理》的攝影師們花哨的東西太多,而對於影像挖掘方面的貢獻太小了,當然,《國家地理》本來是一家主流大眾刊物,更看重的當然是影像的商業化,似乎也無可厚非。
隨著鏡頭數量的增加,還有一個東西是一定要有的,那就是攝影助手。否則拍著拍著,一緊張起來就不是你玩機器而是機器玩你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一旦某位攝影家成了名,就很可能受到某些廠商的贊助,那時候他自然就有機會攜帶一箱子零七八碎用不著的東西出門了。其實在西方,除了商業攝影師,很多很嚴肅的紀實攝影師和報道攝影師都是很窮的,不可能買的起那麼多昂貴的器材,即便他已經成了大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10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6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九:測光和曝光知識進階
攝影是藝術。
當然你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技術活來看待那樣的話你會沿著技術的方向一直走下去。如果你認可攝影是一門藝術就要努力要求自己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很多入門時學習的攝影知識只是在一段時間內正確,死守它們,會妨礙你進一步的提高。關於曝光就是這樣。初學者經常聽說某張照片的曝光「正確」或者這張比那張曝光「更好」。
在這裡我提醒大家最首先要知道的東西是曝光沒有「正確」一說只有「精確」與否。一張好的照片通常曝光增加或者減少很少一點就會造成主觀感覺的巨大差異。但是「好壞」與否完全是個人喜好的結果。而攝影者要注意的不僅僅是鏡頭裡框住的景象是怎麼樣的他更應該問自己的是。我應該把它表現成什麼樣(事先說明一下這並不涉及有意的歪曲事物本身的真實性)。
最重要的能力——想象
雖然評論界對於安塞爾『亞當斯是技術大師還是藝術大師有分歧.但是分區曝光法依然是曝光上最重要的指導方法。此外,一定要活用分區曝光法,記住分區曝光法最重要的出發點是安塞爾.亞當斯所講的•t預先想象(Visualize)」,也就是說,在按下快門之前,你應該已經很清楚這樣曝光圖片的效果是怎麼樣的。(這個問題建議有興趣的讀者看看由中國攝影出版社出版的《安塞爾•亞當斯論攝影》這本書.闡述的非常清楚。)
當然.很多需要快拍的時候.你不會有很多時間像使用大畫幅相機那樣把所有的區想得非常清楚。那麼,格外重視一下你要拍攝的主題、最亮的和最暗的部分,想象一下它們留在底片上的樣子.會容易一點。
現在看很多初學者的曝光.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用不好visualize,然後就是對光線和所用膠片的了解還是不夠。你要知道用怎樣的曝光是你想要的基本效果,加1/3檔後會怎麼樣7再加1/3檔又怎麼樣(當然,是對於反轉片)。特別對於一些情緒強烈的景色,曝光改變一點點所表現的感受差別是巨大的。如果能明白這一點.你的曝光就算入門了。然後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被攝者的曝光數據是有彈性的。你就可以和你的照片玩一種類似朋友之間玩的官兵與強盜的遊戲.那是很有趣的.如果仍不明白這個道理,說明你的曝光還處在較低層次上,不要忙著換相機,還是再重新學學曝光吧。
最重要的基礎——標準化
曝光一定要精確,攝影師要精確地傳達自己對於自己捕獲的影像的理解。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標準化。
從技術上要保證你可以控制你的影像的曝光.建議你對你相機的快門速度心中有數,如果你的相機是機械控制快門的,特別要注意最快一兩檔和1/60秒以下的幾檔。不是說很多專業頂級機的最高快門都不太准嗎?
如果你不是有時間經常測試各種膠片的話,盡量盯著一種膠片使用。而且每一批乳劑編號不同的膠片都會有輕微的差異.不光在感光度上,在色彩還原上也如是。
還要校正的當然包括測光表.器材雜誌經常說某款機型的測光不準.彷彿問題有點嚴重。
最值得投資的裝置——入射測光表
單獨的測光表是我推薦給所有想入門的攝影學習者的裝備,當然,你不一定要自己買一個.可以從你周圍的朋友那裡借一個.用幾個月的時間,在各種複雜的光線條件下利用它來實踐分區曝光法,會使你提高很快。
入射測光表非常有用,這裡要說的一點是,即便不能接近被攝體.只要入射測光表接受到的光線和主題一致.你依然可以信賴它的數值,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上一頁的圖例上看到。
另外.入射光表從使用的比例來看;遠遠比點測重要.而入射光表很便宜.這真的是攝影師的福音。我自己很喜歡世光(SEKONIC)300系列和德國高森(GOSSEN)的一些入射測光表,體積很小.但是很精確,而且價格便宜。有些廠家也生產一些傳統的,指針式的測光表,但是出於精確的目的,推薦使用反轉片的攝影師用數字式的測光表。
最信不過的裝置——機內多區測光
相機內測光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事情,即便機內點測很有用.但是依然需要你有豐富的經驗,使用多區測光更增加了曝光的困難。有些相機的多區測光甚至使用了把畫面切割成幾百個區的方法,我很懷疑它的必要性。
嚴格的來說.多區測光是建立在拍攝一張「過得去」的照片基礎上的;你很難精確的控制最終的曝光效果。
一些使用反轉片的攝影師甚至認為「永遠不要相信機內測光.一定要進行補償」。
當我拿到一台新相機的時候我會使用它的多區測光拍攝很多試驗性的照片,儘可能的了解它在各種複雜的光線下效果的差異,然後得出一個很模糊的結論.大概了解到它和我拍攝習慣上有多大的差異,在實際拍攝時候會有一點幫助。
建議除非你極端對曝光沒有把握或者需要急拍,盡量不要使用它。
觀察各地光線的差異
世界各地的光線都是不一樣的,中國各個地方的光線條件也是不一樣的,光線的強弱、雲層的狀況、大氣的通透程度都影響著曝光,尤其要注意漫反射光對陰暗面的影響。所以每到一個地方要先仔細觀察那裡的光線是什麼樣的。其實這和膠片的選擇和沖洗都有關聯,和最後成片的整體感覺也有關係。所以很多照片一看,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它是那裡拍攝的。
要特別留心陽光直射和陰影之的曝光差異,這個數值對實拍很重要。
反差特別大的時候
反差過大的時候不要企圖把眼睛看到的所有細節都拍下來,一般反轉片大概可以記錄4、5級,負片會多一些,但是印成照片,依然會有損失。
根本不要考慮有可能把所有的東西拍下來,考慮什麼對你最重要,是亮部的東西,還是暗部的東西。我個人喜歡關照亮部的東西,把暗部變成一片漆黑;反過來當然是可行的,但是亮部會變成一片死白,面白色的東西很容易干擾視線。當然,這是我的個人技巧,不是一定之規,你可以按你喜歡的方式處理。
學會曝光補償
程序曝光和光圈優先越來越多的被攝影者在實際中採用.因此,很多時候曝光補償的運用會成為曝光是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我個人的經驗.在使用AE的時候.大量的圖片是需要進行曝光補償的,不需要補償的情況很少。當然.這是在我上面說的「精確曝光」的前提下,有些攝影領域或許是不需要那樣精確曝光的,特別是在影像力量遠遠大過技術環節的時候.比如.尤金•史密斯的很多片子,我就不認為曝光增加或者減少半檔會對我們觀看的效果產生多大的影像。不過,現在不是我們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
所有照相機不管採取什麼方式,都是把被攝體按18%灰計算的。到?很清楚,我聽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解釋之後依然決定他們的解釋無助於實際拍攝。但是有一些規則是可以遵循的,比如白色的、明亮的.高光的物體占圖片面積的大多數的時候就要進行正的補償;反之則進行負的補償。簡單的說就是亮了往正調.暗了往負調。具體調多少.實際是和上述很多因素的比例以及程度相關的.需要你在拍攝中不斷積累經驗。AE本來就不能幫你徹底解決曝光的難題,只能讓你在操作上更方便而已。所以,在曝光中,經驗是重要的。
當然.和不同相機的測光方式也是相關的.使用不同的機器要積累不同的經驗。
包圍曝光依然很重要
包圍曝光依然很重要,即便在你可以毫無困難選擇曝光數值的情況下.也可以考慮它。
在影棚里拍攝的攝影師不需要包圍曝光,因為他對於燈光的效果已經完全了解,只要保證所有的燈光都不出問題他的曝光就不會出問題。
但是,在戶外拍攝可不是這樣,特別是使用反轉片的攝影師.即便使用大畫幅的器材.有時也有必要使用包圍曝光。
因為曝光直接關係到情感的傳達.很多好的風光照片,曝光再欠半檔或者過半檔會帶來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常常的它們都很出色。有些人喜歡暗一點的含蓄一點的效果,而另一些人喜歡更清爽明朗的風格,這都可以理解。
我覺得隨著反轉片使用的增加.包圍曝光的使用似乎是必須的。
有些人不知道是不是捨不得膠捲.總是在批評包圍曝光浪費.其實用包圍曝光是非常經濟的,你想一張好片子你拷貝一張要多少錢,當時多拍一張是多少錢。另外.我是學財務出身.深諳一個道理:比之昂貴的路費.時間,身體的消耗,膠片是最便宜的。大量的場景和瞬間你一生中可能只見到一次.為什麼不讓它更保險並儘儘美些呢?
另外,我覺得曝光好大概有這麼幾個問題。
第一、要考慮什麼是visualize,怎麼做到比較正常的曝光,即展現眼前的景物又能和膠片配。
第二、如果增加或減少不同數量級的曝光.圖片表現出的視覺氣氛和情緒有什麼不同.這種差異有時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這些不同的氣氛和情緒與圖片的主題相加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哪種是你想要的?
第四……
第五……
這麼多的問題.別說人腦.就是電腦也算不過來。有人說:我有直覺。我相信。但直覺一生能有幾次.是時時保證嗎?全靠直覺用那麼高級的相機幹嗎?不就為了盡善盡美嗎?
所以解決的方法可以考慮試試用包圍曝光.回來再挑片。
使用反常的曝光
記住,一張令人愉悅的照片不一定是一張好照片,一張曝光上無懈可擊的照片未必是成功的曝光選擇。我們都知道欠一點的曝光看起來會「悶」,過一點的曝光可能會「淺」。那麼如果多欠一點或者多過一點會是怎麼樣呢?不會更完美,但是可能會更有味道。
而實際使用中,曝光的確定也常常和題材的選擇聯繫在一起,不要把每張照片都拍成去參加沙龍比賽的感覺。不要恪守你所學到的任何關於攝影的教條,有所突破是最重要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11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7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十:旅遊攝影師的秘密
毫無疑問,旅遊攝影是攝影領域裡最令人感到愜意的。
從攝影的角度來說,無論攝影的過程中遇到多大的困難.你的圖片、沿途的美景以及好客的當地人的喜怒哀樂都是一生中無法忘記的。
而從生活的角度來說.作為一個旅遊攝影師意味著你的生活中會有比較多的美景、美食、香檳當然還會有浪漫的事。
我意識到這點比較晚.大概也就只有3、4年的時間,因為我作為一個旅遊攝影師是無意中被媒體發現的,而之前我的拍攝題材多數都要求我在非常嚴酷艱苦的環境里工作。第一次作為一個旅遊攝影師拍攝的是一個關於海島的專題.有一個機構邀請了我們幾個攝影師去印度洋上的一個小島。我們住的酒店當然都是超五星的,食品.哦,就不用說了;房間,裡面的奢華也不講.酷的是我們每個人的陽台上都有一條水道,可以彎彎曲曲的順著它游到總的大游泳池裡。晚上的時候,我問同行的一個法國的「著名旅遊攝影師」(打引號的原因是在我原來的領域裡,這樣的攝影師是很被人看不起的,但拍旅遊的片子,他的確很有名.而且掙錢!!),感覺怎麼樣,他說:「哦.還可以啦,不過,條件有點差,你知道,在馬爾地夫的時候,我們住的酒店,每個房間里都會有個游泳池的……
我聽了,當時就倒……
拍攝前的資料準備
旅遊攝影和常規旅行最大的區別在於攝影成為旅行中的主旋律,這樣的收穫和主要觀光間或拍些圖片的旅遊者是完全不同的。
有了一個好的準備.你的攝影工作基本就算完成了一半。制訂計劃和了解你的拍攝對象絕對是重要的,試圖在旅途中確定方向多數都行不通。
在動身之前通常我會和編輯討論很長時間、好的編輯會在交給你選題的同時和你一起分析專題很長肘間。還幫你搜集相當多的資料。其中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國外的書籍和期刊,也有一些來自當地的旅遊局和旅行社。我也會上網和跑去圖書館搜集一些資訊還會從各種論壇和個人網站上了解大家對我要拍攝的地方的看法。
和編輯交流的另一個目的是7解他們雜誌(或客戶要求)的風格。無論攝影師多麼有自己的風格;也一定要和雜誌的整體風格協調否則你們的合作不會長久的。
下一件要做的事情是看其他攝影師拍的那個地方的圖片重要性我後面會說。
最後的工作就是準備器材、確定具體的線路和行程。雖然我自己也經常在專業的攝影雜誌上發表一些複雜的器材文章並為一些專業器材廠商測試器材。但是通常還是會在動身前向有關的器材專家討教相當多的有關特殊器材的使用知識尤其是閃光設備、特殊畫幅的相機和野外的攝影附件。我的多數旅行題材都不是僅僅靠2個機具4隻鏡頭就可以完成的、特殊的器材和有創意的技巧非常的重要因為編輯和讀者不在乎你到「那裡」的拍攝時間有多短他們只要看到與眾不同的照片。
當然瑣碎的事情還會有很多護照、簽證、機票保險、身體檢查、各種證明要一件件的落實。
器材準備
我的旅遊攝影中最通常使用的是35mm相機尤其偏好旁軸相機。
旁軸相機直接近拍攝生活最適合的相機它最大的優點首先就是輕、小、自己帶著方便.也不刺激別人。拍跟人有關的片子最基本的是能接近你的拍攝者並令他放鬆地接受你的拍攝。
當然喜歡旁軸相機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它的鏡頭成像好過單反相機,尤其是廣角鏡頭這是由相機的結構造成的。由於沒有了反光鏡旁軸相機鏡頭的最好一片鏡片可以儘可能的接近膠片,這樣變形和像美可以得到最完美的校正。
但是如果有特別的需要.我也會使用單反相機,主要在使用微距和長鏡頭的時候。不過,我非常不喜歡過分鏡頭化的圖片.所以實際上極少使用超級長炮和微距鏡頭。
鏡頭
每一件事件.無論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一定有一個場面能夠成為最具有典型意義的畫面,而其他卻有許多幫助表現它的畫面。而決定如何處理每一個畫面.完全是攝影師內心主觀感受的寫照,所以,從理論上,每一幅畫面一定有一支鏡頭是最適合表現它的。但是實際的拍攝中很難達到。所以攝影師一般在拍攝中會慢慢的形成對鏡頭的偏好。我個人喜歡廣角鏡頭.可能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喜歡複雜的構圖和畫面.可以放進更多的元素。
旅行中我最喜歡的一隻鏡頭是康太時用在G系列上的21mm鏡頭.它具有驚人的光學素質以及驚人輕小的便攜性。35mm和75mm鏡頭也是我常用的。徠卡M系列的35mmF/1.4和75mmF/1.4是我的至愛。我基本不用變焦鏡頭.聽聽鏡頭廠商的話是怎麼說的:一些新出的變焦頭的成像質量已經非常「接近」定焦頭了。
關鍵就看你覺得對圖象質量的要求和拍到圖象哪個重要了。如果只是用在雜誌上.在要求畫面質量不高的情況下,即便是做跨頁,編輯們會認為變焦鏡頭的和定焦鏡頭之間的差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雖然在理論上變焦鏡頭不可能在各個焦段上都有非常好的光學表現,但是在實用中還是有極少數的變焦鏡頭可以取代定焦鏡頭,當然它們都非常昂貴。
如果你完全選擇??和辛勞.但一定會在最終看到圖片時得到更滿意的效果。我一直堅持完全使用定焦鏡頭.除了追求儘可能好的影像質量以外.我也格外需要定焦鏡頭的大光圈。在使用中覺得比較好的鏡頭組合是:35mm旁軸機加21mm.35mm.75mm(或90mm)鏡頭.再加上35mm單反機和24mmF/14,85mmF/I.2,300mmF/4和1.4X這幾隻鏡頭基本上就夠了。
膠片
旅遊攝影對於色彩的要求格外高.所以在幾乎任何可能和不可能的情況下.我都堅持使用低速和中速反轉膠片。我通常使用的反轉片還是那幾種:
富士的VELVIA.拍風光一貫的非常好,在拍攝人像方面,它在表現亞洲人膚色的質感方面也很獨到。高反差高色彩飽和度高清晰度的膠片,曾經是我的標準膠片.但我現在用得少,因為我現在不喜歡誇張的東西。
富士PROVIAl00F是我用量最大的膠片。RDPⅢ顆粒極細,雖然在反差上沒有RVP那麼大,但是一方面感光度要高一點.另外,RDP…的膠片增感起來(比如說E1400)也比較容易。同時.RVP在表現有些需要準確還原的東西上是有困難的。所以,RDP…是更全面的膠片。
柯達E100VS:很細膩.反差和色彩飽和度也很高,適合拍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美好的旅遊因素.比如說藍天和沙灘、花兒和雪山之類的。
高速片富士PROVIA400F是目前最好的高速反轉片。
我從來不使用彩色負片,因為沒有銷路。我也有一些攝影師朋友特別喜歡用負片拍攝旅途,主要是印成照片掛在家裡或者展覽比較方便。遇到需要印成照片的情況.比如合影.我會使用小型數碼相機。
在準備出發時.我會計算膠片的使用數量。如果不熟悉那個地方.只有按照自己的估計來,通常我平均下來一天會消耗15—20卷膠捲.乘上拍攝天數由此可以估計出我需要多少膠片,然後再多帶一點。
我耗費膠片要比我認識的絕大多數攝影師都密集很多。在我看來.攝影師在拍攝中需要對事件和場景的變化以及不斷深入了解中不停的按快門.最終才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的照片,這期間根本不應該考慮使用膠片的問題。
三腳架
我只用一個牌子的三腳架,就是法國的捷信,尤其喜歡捷信碳纖維繫列,其中最適合旅行攝影的2系列和1系列的,重量很輕。但是絕對的穩固。我通常使用的是1227MK2。
如果攜帶600mmF/4這樣重的鏡頭.我會使用2隻三腳架.分別把鏡頭和相機支起來。
如果在風很大的地方拍攝,我會把沉重的攝影包掛在架子下面,也足夠保證要求很高的穩定性了。如果攜帶的是重型的120相機或者大畫幅的器材.捷信還有3系列或者5系列的碳纖維三腳架供選擇。要提醒的是,碳纖維的三腳架不能抵抗過大的橫向切力,在運輸途中不要在它上面壓太重的東西。
旅行途中我一般都用球型雲台.通常是acraswiss的BI。不過使用球台一定要注意的是要經常清潔。
其他:閃光燈、包、數碼
我從來都是帶著閃光燈出門的,有時候甚至帶3、4個閃光燈在路上。閃光燈不光是在晚上用.在白天也經常可以拿來補光。尤其在時間緊迫.拍攝條件又差的時候,嘗試用閃光燈帶來不同尋常的視覺效果經常對我有幫助。
由於大多數採用慢門閃光同步.我不是很在乎相機的最高閃光同步速度是不是很高。
一定要帶閃光同步線,一根0.5米的適合拿在左手離機閃光使用。但有時候可能會不夠.需要一根更長的。
我有很多種攝影包和攝影箱,但是每次出門前我都很頭痛要帶哪些。其中使用最頻繁的是中型雙肩攝影包和再小一點的單肩背攝影包。
(關於這方面的情況可以參考《攝影包》一卷)
器材運輸和攝影助手
如果是一般的旅遊.肯定.輕裝是你首先要考慮的.除非有特殊的要求,定焦頭一定要讓位於變焦頭.用不上的東西一定不要帶。而對於以攝影為目的的旅行來說,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則完全不一樣。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拍攝計劃包括什麼,所攜帶的器材應該完全從要拍攝的題材來決定.該帶的東西都應該帶上。方便攜帶的.一定要帶上;不方便帶的,克服困難也要帶上。
一個最正常的專題或許需要5-6台左右的機身和2-3倍於此數目的鏡頭,加上膠捲、三腳架和其他的附件.應該會填滿4個巨大的箱子。在乘坐飛機的時候這是個問題.但是由於和我合作的機構都和當地的航空公司有很好的關係.我還沒有遇到過真正的麻煩。
當然,不是所有的時候都需要這麼多的裝備去旅行攝影。卷八《最少的鏡頭配置》的配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是一次非常愜意的私人旅行.而且在動身之前,我已經知道需要藉助柬埔寨可怕的當地交通工具(比如洞里薩河上的快艇.越野摩托車.甚至軍用直升飛機).所以我只帶了一套35mm的旁軸相機康太時G2和一台輕小的35ram全景相機哈蘇XPAN。結果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說那些照片是我一段時間來最感人的東西。
拍攝中一條很重要的規則就是:常常的,考慮器材的問題多了.考慮攝影本身的問題就少了!
有特殊拍攝的時候我會依賴攝影助手,如果預算不允許,我會考慮請當地人為我扛器材,但是還是和經常配合的助手好。有次出國,我在當地??
拍攝計劃
和拍攝記實專題不同,旅遊攝影的拍攝計劃多數是在動身之前就制訂好的,具體到某天拍什麼。到時候基本會嚴格的按照拍攝計劃行事,除非有什麼重要的突發事件.比如臨時了解到了當地有難得見到的宗教儀式。
每天做做筆記也是重要的,看看自己的工作完成到了什麼程度,客觀的評估一下後面工作的難度;記錄下拍攝中的經驗也對以後的工作有幫助和借鑒。
在動身之前我會和編輯溝通好,盡量不要跟文字記者一起旅行,因為他完成一項專題需要的時間要比我少得多。
我非常反對我自己既拍照片又寫文章。但是很多編輯都會說:你書都出了幾本了還怕寫嗎?其實作為攝影師觀察的角度和文字作者應該是不一樣的。但是很多情況下,特別是受到預算的限制,我也只能擔負起文字工作,這時候我採取的方法是減慢拍攝速度,嘗試不為攝影而去觀察。通常的結果都是心力交瘁,能交差就算不錯了。
一到目的地,我會立刻工作嗎7不,絕對不會立刻開始工作,我會立刻跑圖書市場去,看看有什麼好的拍攝當地的畫冊,買下來看看。了解別人怎麼尤其是要研究國外頂級的攝影家們是怎麼處理那個地方的。學習的收穫是:人怎麼拍的,你就千萬不要也那麼拍!
攝影就是這樣.對於拍攝的內容你不僅要有自己的的主觀想法,還要在攝影語言的運用上和其他人不同。通常如果在取景器里看到在其他畫冊上看到,我就不會按下快門.
這是我覺得回來可以交差的主要秘密,我的編輯不會在其他地方看到和我拍的類似的圖片,由於眾不同的圖片他們就會對我格外有信心。
需要拍攝的內容
如果有可能一定要拍攝儘可能完整的當地情況.即便短時間用不上也可以用來豐富你的圖片庫存。下面是我每次拍攝中要參考的內容目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需要.但是如果可能.我會把它拍得盡量完整些。
1.主要的風景點
2.典型的當地建築
3.人物肖像
4.當地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狀態
5.典型的特色服裝
6.購物,當地特產
7.交通狀況、特色交通工具
8.當地的旅遊設施,高檔酒店和特色旅館
9.自助、徒步或一些特殊項目的旅行方式
10.風俗和禁忌.生老病死,婚喪嫁娶.
11.氣候與天氣
12.關於節日
13.餐飲
14.特色人群(包括不同的民族、職業)
15.生態和環境
16.地貌、地質
17.動植物
18.宗教
19.其他特色文化(文字、歷史、繪畫.戲劇,曲藝,建築.雕塑,工藝品)
20.其他:經濟、人口和民族、自然保護區
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具有最典型意義的影像是一定不要落下的。至於什麼是最典型意義的影像則是對攝影師最大的考驗了。
觀察與拍攝
西藏差不多是我做攝影師的起點,我還記得十年前我第一次去西藏拍攝時的情景,那時候的圖片現在看起來依舊很感觸.但是.只是對於我.別人並不受到感動。為什麼呢,是因為我那時候還沒有看到西藏的精髓,自然也不能夠表現出它自己獨特的氣質。現在我已經又去過很多次西藏了,而且出了一些關於那裡的圖書.反過來再看那時侯的照片.不是我現在的技術有多大提高,而是我學會了觀察那裡。很多感人的細節和場景被我觀察到.所以我才可以記錄下來。
現在我也經常用西藏作標準來要求自己的觀察力。到達一個地方.在開始拍攝之前要先觀察一段時間.找到什麼是你最應該拍的。
通常在一個地方我會嘗試把工作分成兩段:先熟悉拍攝地點.拍攝一些浮光掠影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什麼是我要的.什麼是當地典型意義的影像.然後再動手真正的拍攝我認為重要的圖片。
另外.我認為在拍攝中的學習和領會也是很重要的。我常常在前往一個地區前仔細地了解該地區自己的藝術風格,然後在拍攝過程中印證這些風格.並常常在我的拍攝中借鑒它們。因為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審美情趣和表現手法,偶爾模仿一下會拍出很有趣的照片。而真正的考驗在於對當地生活的理解,我希望自己能夠盡量的從當地人的視角出發去看待那裡發生的一切,而且是比較積極和樂觀的。
遠中近景、特寫
拍攝一套完整的專題一定要包括大場面、中景、特寫和運動.這樣可以給圖片編輯留下更大的餘地。
遇到特別好的影像時一定不要忘記同時要拍一幅豎畫幅的.可以給雜誌做封面用。記住.給雜誌封面拍的圖片上面要多留點空間出來,一方面是留出雜誌的名稱.另外,人們在看豎畫幅圖片時容易忽視最上面的東西。多替編輯想想,你們會成為很好的合作者和朋友。
各種氣候和光線
我不強求一定在每天的某一段時間拍照片。不過很多攝影師的老經驗永遠是不過時的,比如說清晨和黃昏的光線是最誘人的。但是中午的時間也不要浪費,可以在這時候拍攝建築內的題材。盡量從早上拍到晚上,不要浪費時間。
我特別喜歡暗弱光線下的影像,因為這時候其他攝影師多數會把照相機收起來了.所以大家通常不容易看到暗光下的世界是多麼的美妙。只要有一點點的光線,我就會取出相機來拍.當然.困難是有的。有些格外嚴謹的雜誌和出版商只接受非常有限度的幾種中低速膠片。所以暗光下的曝光時間通常會長達幾秒.不論有沒有三腳架,處理起來都會是十分困難的。尤其在手持拍攝時,就同一個畫面可能需要拍攝很多幅(甚至上百幅),裡面應該會有一兩張是足夠清晰的。
還有.壞天氣是攝影師最好的朋友(!!)。無論是雨雪冰雹還是狂風大作,所有平常的生活場景在壞天氣的時候都會變得格外酷。所以不要在任何時候收起你的相機。
和當地人交流
在旅行途中拍攝「人」是最經常,但也是最困難的。我自己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尤其我特別喜歡用廣角鏡頭拍人。如果希望拍到自然的圖片,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交流」。
我個人不喜歡用長鏡頭抓拍人物。用長鏡頭拍的人物多數會給人一種隔膜感,很難令人有在現場親歷的感覺,而在旅遊攝影中「親歷」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我最常用的是75-90mm的鏡頭拍人像,有時候甚至用廣角拍人像.可能會距離被攝者比較的近,所以需要他們能夠接受你。
強調一下,拍到最自然的圖片的方法是「交流」。不一定需要語言,一些微笑、眼神都可以。如果你從事的不是突發新聞攝影工作,那麼使用「非偷即搶」的方法來拍照片只能拍到一些膚淺的影像。最好的辦法是混進當地人中問,先讓他們接受你,視你如無物,然後拍攝。光明正大的拍照片效果通常會好很多。
的確在有些地區.當地人對攝影了解很少.習慣上認為被拍攝是不好.如果被攝者堅持這樣認為,而你又無力改變他們的想法,最好不要堅持拍攝.天底下可拍的東西多著呢,何必非要激怒別人呢。
可以帶一個一次成像相機.在拍攝的時候也給你的被攝者留下些紀念。在一些貧窮的地區.很多人還沒見過自己的照片.這樣你很容易得到他們的歡心。
另外要說的是,不要試圖擺弄你的拍攝對象。現在的讀者都很容易辨別你的照片是抓拍的還是擺布后拍攝的。
保護好你自己和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旅遊攝影不算最危險的攝影工作.但也絕對不算最安全的攝影工作。即便不會在很危險的地方旅行,搶劫也不是攝影師很容易遇到的事情,但在許多地方小偷絕對是防不勝防的。不要過分炫耀你的器材是很重要的,另外在出發前最好要把所有器材的編號都記錄下來,萬一丟失了什麼器材還可以向當地警方提供。
旅行攝影是一件艱苦的工作.經常需要早晨4點就起床,或者背著沉重的器材在山地里跋涉一天。即便在城市裡.有豪華的酒店和美味的菜肴,工作的壓力還是會讓你感受不到這些。在拍攝的日子裡我憎恨每一頓飯.因為它要佔用我的拍攝時間。但是持續過高的工作強度無助於你的拍攝.你的觀察力會下降.在需要舉起相機的時候除了疲勞以外你還會感覺到麻木。
所以安排好自己的作息.讓你始終保持在機警的狀態是重要的。我很喜歡和我們家領導一起拍照片的旅行,她會在需要的時候把我押進一家不錯的飯館.或者關注諸如在熱帶拍片一定要準備冰袋之類的事情(或者在我病了時候幫我安排急救什麼).讓我可以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攝影本身上。
在野外的攝影中尤其如此.不要過分透支自己的體力,尤其在天氣經常發生變化的地區,體力耗儘是很致命的。平時常常和你的朋友進行一些戶外的野營活動對保持身體的健康很有幫助。
後期工作
其實拍攝完的沖洗和整理工作也非常重要,仔細分析每次的拍攝成果才能讓下次的拍攝更出色。另外還有兩點要格外注意。首先.一定要在你熟悉而且質量穩定的店鋪沖膠片.我從不在拍攝當地沖膠片。另外,婚紗攝影師中流行著一句名言:「千萬不要把拍壞的照片讓顧客看到!」旅遊攝影也一樣.整理出圖片后,千萬不要把拍壞的片子給編輯看。一定要讓他們覺得你所有的照片都是一貫的精彩。
通常我會自己初步選擇圖片.一個大的城市的旅遊專題或許需要20張圖片.而我會拍4000一8000張左右的圖片.然後先大概選出60-80張給圖片編輯看。如果給的再多.他們一定會把我認為不好的片子給發出來。這一階段的交流也很關鍵,否則編輯很可能不了解你認為重要的圖片,把它摒棄或者發不適當的尺寸。
然後就是排版,在這個過程中,我經常會尋求給設計人一些我的意見,當然,大都不會被採納。雖然我經常在當時感到無奈,但是多數情況下在雜誌出版拿到稿費后我會感到滿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12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19 | 只看該作者
兵書十二卷之十一:小美兵書十二卷
我們家小美在攝影上有獨特的詣,對許多領域都有研究,當她笑談創作的時候,很多網友都以為她至少蟬聯過七八界國展金牌;當她縱論圖片市場的時候,我的很多同事會懷疑她曾是某個圖片社的老闆;難得當她聊起器材的時候……,我一般會偷偷記錄下來,於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兵書十二卷》。其實《兵書十二卷》本是她原來的專欄,後來名字被我順了過來。所以她就只好更含蓄一點的施加影響,當然,主要是在家裡。
初秋的正午.陽光明媚.小美躺在院子里的一張睡椅上曬太陽。在她身邊,我們家的兒子小花牛和隔壁老樂家的女兒陳皮梅正在翻看著一疊攝影資料。這兩個小傢伙不久前都迷戀上了攝影.喋喋不休的討論器材是他們生活中最快樂的一部分,特別是他們剛剛參觀完一個攝影器材展。
「阿姨.我要告狀」陳皮梅搖著小美的胳膊。
「哦.誰欺負我們梅梅.是不是牛牛又搶你的《小兒語》啦?」小美一臉關愛的問。
「不是,媽媽.我們剛剛有問題要問爸爸,他半天也說不清楚。我們問他什麼都不懂怎麼寫《兵書十二卷》的,他就不理我們了。」小花牛也拉著小美的衣角。
「呵呵,你爸爸其實就是個攝影師.會拍點照片而已,哪懂什麼器材,你們有什麼問題就問媽媽吧。」小美皺了皺鼻子說。
「哦,阿姨,我們不明白為什麼祿來6008系列在歐洲是經典機型,榮獲很多年大獎。歷經十數年都依然好評如潮到了中國,好多年卻少有人問津,市場反應平平呢?」陳皮梅問。
「嘿,兩個小發燒友。這個問題不難回答.祿來的中畫幅單反的確款款都是很好的相機,不僅操作方便,而且鏡頭成像優良,可靠性高。當初中國市場反映平淡應該有如下的原因:第一是早期的營銷策略有問題,他們以為攝影人都了解祿來的中畫幅,所以對祿來的相關宣傳不是很到位.而且受到一些可靠性誤傳的干擾,讓它在起步環節就受到了影n向;第二嘛,中國的很多攝影師有參賽情節.而獲獎最簡單的辦法是去邊遠地區採風,不一定有電,所以他們更中意手動機身而不願意使用電子技術的祿來;第三,祿來的鏡頭和附件都比較貴.不過最近隨著價格的下調,它的優勢又在重新被認識。」
「媽媽。媽媽,可是同樣的電子化中畫幅相機,賓得645N在市場上很暢銷呢7」一旁的小花牛插了一句。
「嗯,小花牛的這個問題問得好,P645系列的優勢在於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可換鏡頭的自動對焦中畫幅相機。賓得的代理商捷成洋行推廣比較成功,通過大量的廣告宣傳和攝影師推薦。加大了它在人們心中的影響力,同時更主要的是它的製作工藝和性能也非常不錯;操控方便。原來使用135的人用來也很容易上手。所以它一上市.很快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雖然同樣使用電力。但是它使用的是6節普通的5號電池.而不是需要充電的鎳鎘電池。再加上它的性價比非常好,和中檔的135相機價格不相上下,卻能提供120的畫質.自然賣得好啦。」
「阿姨,我前兩天玩了牛牛爸的哈蘇503CXI,連測光都沒有,操作還特複雜,每一步牛爸爸說都不能錯,好麻煩的,為什麼還老聽說什麼。中國現在整個整個縣城的在換哈蘇500』呢?」陳皮梅一臉迷惑。
「呵呵,梅梅個頭還沒桌子高呢就想玩哈蘇了7l這個問題提得也不錯。哈蘇500畢竟是哈蘇的經典系列。500系列歷史悠久,雖然功能簡單.但是堅固可靠,系統配置豐富,使用的是高素質的zeiss鏡頭.因此得到了世界上很多職業攝影師的青睞。而且哈蘇針對中國市場降低了標準套裝的價格.又推出了廉價版的鏡頭,價錢又下來一些,很多人都會試著買上一個套裝.嘗試一下極品器材的感覺。不管拍照片效果怎麼樣,拿在手裡就很有品位的樣子。所以500系列在中國市場當然賣得好了。」小美說完,喝了一口剛上市的烏龍茶。
「媽媽,我明白了,尼康的FM2沒有什麼特殊技術含量,在中國還賣的那麼好,是不是也是一樣的原因呢?」
「嗯,牛牛知道舉一反三。不過對器材的評價要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看,尼康FM2是20年前生產的機型了.它的技術在當時還是很先進的,比如擁有1/4000秒的快門和1/250秒的閃光同步,自析油的軸承系統等,確實還是有過人之處的.這些東西現在看起來雖然已經不再耀眼,就當時的市場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另外它結構簡單,皮實、輕便、不用電、附件強大.加上價格適中.所以尼康FM2在第三世界國家暢銷很多年。」
「尼康FMl0不是更輕便,價格更便宜.怎麼就少有人問津呢7」小花牛問道。
「哦,FMl0屬於FM2的簡化版,的確有點生不逢時,1995年推出.此一時彼一時也.在AF單反相機大行於天下的時候它想獨闢蹊徑,保持全手動的操作,犧牲金屬機身減少了重量、性能有所降低.也降低了售價。正是因為它太輕、完全沒有任何專業的感覺。雖然用了NIKON的商標,但是也沒有任何尼康手動相機可靠耐久的特色。另外它的性價比在當時也已經完全沒有優勢可言.因為這時候其他的廠家的入門級相機已經轉向廉價但??供愛好者需要的便利的功能.是尼康FMl0不被看好的主要原因。」
「阿姨,從指標上看美能達的相機功能也很多.為什麼整體銷量卻始終趕不上佳能、尼康呢,』』陳皮梅蹙起了小眉頭。
「攝影是成體系的.一旦用上很難更改。雖然美能達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出量產的AF單反相機的.但是後來在電子化進程上沒能保持領先,逐步失去了市場。當然,專業頂級機不夠突出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雖然專業頂級機的銷量不大,但是它帶動的市場效應是巨大的。」小美笑眯眯的說。
「原來頂級機這麼有用啊.怪不得尼康還出F6呢!」陳皮梅若有所思的說。
「是啊,頂級機是一個品牌的門面。」小美意味深長的笑了笑.「很多愛好者一心日丁著職業攝影師手裡的裝備.你沒看見佳能老是用奧運會的白炮陣做廣告,對消費者的殺傷力很大呢。自從佳能的EoS-1N推出以後一直到EOS-1V,尼康的專業頂級機F4、F5被壓了10幾年.這是它們心裡永遠的痛。所以尼康想靠一台傳統相機的收關作品守住經典位置,這也可以理解。」
兵書十二卷之十二:凡事有始有終
從那時候起,我的相機櫃里就始終留著幾部輕便相機。當然其中經歷了很多錯誤的選擇以及選擇后的淘汰.其中至今還在偶爾使用的包括柯尼卡卜IEXAR,理光GRlS.康太時T3、TVS3、徠卡CM……。當然,我相信世面上還有一些也非常好的袖珍相機,但是,相機就是這樣.通常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你的.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幾台機器都是我認為最出色的。
我酷愛用小相機.原來拍東西的主力相機都是旁軸相機,當然最後連袖珍機也不能放過。
袖珍相機對於攝影的貢獻其實可有淵源了。其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徠卡最早的相機也是以袖珍相機的身份出現的——要知道當時可是大畫幅盛行的時代。這一劃時代的產品導致了35mm畫幅相機後來大行其道,而人們對於影像力量的認識從此得到新的解放。這應該算是袖珍相機最大的功勞。而真正意義上袖珍時代的來臨是上世紀60年代祿來35系列的出現,超小的體積以及可以和單反相機媲美的圖像質量掀起了袖珍相機的大潮。
上世紀80年代是電子技術在相機上大展拳腳的時候。不過帶來的副作用是相機越做越大(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現在。不少35mm自動相機的體積和重量甚至超過了很多中畫幅相機)。那個時代袖珍相機幾乎被遺忘,生產的袖珍相機真的是乏善可陳。總是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很難做嚴肅的攝影用,多數攝影師不會真的看的上它們。
1992年以後.這種情況終於有了改善。頗有幾台令人驚奇的袖珍機出現在市場上。
第一部這樣的相機就是柯尼卡的HEXAR(巧思)。
巧思:限量的完美
柯尼卡是個很特立獨行的廠家.巧思也是一部非常獨特的機器.令人不僅能充分享受到拍攝的樂趣.而且拍出的照片也可以達到最苛刻的品質要求。
巧思使用一隻35mmF/2.O的定焦頭。關於巧思的這隻鏡頭有很多的傳說,由於成像優異.很多人寧願相信它不是由柯尼卡公司開發和製造的.而是另有其主人。柯尼卡公司對此都沒有肯定或否認,這就更給它的身份增添了些神秘。1992年柯尼卡推出巧思的時候.在中國開過推廣會.他的設計師當時倒是說過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你怎麼用徠卡那隻35mmF/2的鏡頭,你就可以怎麼用巧思的這隻35mmF/2頭,你不會發現他們之間有任何的差別……
F2.0的最大光圈的鏡頭是巧思最吸引入的地方.也是它成為一台頂級袖珍機的重要原因。畢竟在很多場合可以用現場光.尤其在為了保持影像品質必須要用中低速片的時候.而這往往是職業攝影師最為看重的。
巧思的AF採取的是主動對焦.和其他採取主動AF方式相機不同的是它的機身上有兩個紅外線的接收點.這樣,測算反射的紅外線的時候要準確一些。巧思的AF級數很多,足夠使被攝體精確的處在景深以內,但是在最大光圈的時候建議你不要把主體距離放得太遠(原因一言難盡.我就不羅嗦了)。主動AF的優點是在昏暗甚至全黑的情況下還可以準確對焦,缺點是不能夠穿透玻璃。所以巧思還附送手動對焦方式.用起來不算很方便,如果你對於估計距離非常有經驗——比如給電影攝影機拉過皮尺之類的——它會很準確。考慮到其AF性能的優良.手動對焦的使用概率極低,也就不苛求了。另外.巧思的AF速度非常的快.而且無聲。
而對於巧思噪音控制的水準.我認為怎樣的讚譽都不為過。由於採用的鏡間快門,快門的聲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巧思的過片機構完全是金屬結構的.同時採用了特殊的驅動馬達,自動過片的聲音也極低。有一次在我請一位過路的遊客用巧思幫我和朋友們拍一張紀念照,他鼓搗了一陣子,跟我說,好象你的相機有點問題.按不下去快門。我拿過來一看.計數器已經從18到了26了.聲音實在是太輕了.他自己都聽不見。可是.這還不算,柯尼卡公司還覺得不夠。巧思居然還設計了一個單獨的「靜音」功能。過片速度進一步降低,使得辨認它的噪音即便是在極安靜的場合也非常困難。很可惜的是.這樣的巧思一共只生產了6000台,後來由於專利的原因,新版巧思(SILVER版,也就是第2版的銀巧思和鈦巧思)已經把這項功能取消了。這是一個重要的損失,所以我從來不用新版的巧思。
巧思還有點測光.這也是我始終鍾情它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越是複雜的測光計算方法,比如分無數多的區測光
之類.只能夠讓你的照片和其他人的更接近,而不是更加的表現出你的想法。因為.你不會知道它測算出的結果依據是什麼。你要做多少的調整才能嚴格的達到你腦子裡的期望。所以點測光非常的完美。
巧思出現在一個對便攜相機的光學質量要求提高的年代。所以性能非常出眾,但是帶來的問題就是它的體積。嚴格的來講,它甚至都不能算是袖珍相機.幾乎和徠卡M6體積相同,不能放進口袋裡面。即便這樣.在同時代的袖珍機里——包括尼康的35Ti、28TI以及康太時的T2——它還是給我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理光GRl系列:除了洗澡從不離身
由於巧思在性能上已經很完美了,所以它之後的時代高檔袖珍相機轉而在便攜性上痛下苦功。這樣.幾年後三台極其出色的相機出現在不同的消費領域.他們就是理光GRl、美能達的TC一1和徠卡的MINILUX。
理光GRl的出現是當年攝影界的一件很轟動的大事,它一推出立刻就征服了幾乎所有的攝影人.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發燒友都給以予GRl極高的評價。在日本和歐洲獲各種大獎無數.隨後理光又推出了升級版GRlS和GRlV。作為一台高級袖珍相機GRlS具有很多細節上的優勢,比如採取鎂合金製造了外殼;擁有程序曝光和光圈優先兩種曝光方式.並且可以以半擋做曝光補償;具有兩種測光方式,GRlS的閃光系統也非常的出色,甚至可以使用慢門閃光同步的功能……
GR系列使用28mmF/2.8七片四組的GR鏡頭,普遍傳說是由德國著名的鏡頭廠商施耐德製造(或者是設計的)的.成像相當不錯。為了使GR鏡頭髮揮出應有的潛質.儘可能地消除雜光的影響,拍攝到更加完美的圖像.GRlS竟然增加了一個可在鏡頭上裝卸的遮光罩。這種裝置在同類袖珍相機中是極罕見的。當然.麻煩是,很容易丟,反正我的幾個都丟了。
理光GRlS有程序曝光和光圈優先兩種曝光方式,並且可以很方便的用轉盤做半擋曝光補償。因為我不拍負片,只用反轉片.而且希望儘可能的精確曝光.所以曝光補償對我來講是必須的。GRlS的曝光補償就在左手很方便擰動的位置上.這對我也非常重要.因為我在實際使用時發現.幾乎超過80%的圖片我都使用了曝光補償。
理光GRlS的閃光燈有普通的閃光方式、防紅眼這些功能.但是最有用的是它在光圈優先和強制閃光的時候會自動切換成慢門閃光同步。我覺得實在是太有用了,尤其在需要一些特殊效果的時候,不過這時候肯定要進行負的曝光補償.否則肯定曝光過很多。GRlS調節閃光模式的撥桿也在左手很方便的地方.而且滑動鈕大小適中,所有類似機器里閃燈的操作恐怕沒有比它更方便的了(比起尼康35Ti的小小按鍵、徠卡MinihJ×的無窮循環設定等)。
同時.最最最最重要的是.GRlS也是世界上最輕薄的相機,它只比一個膠捲厚一點點.可以很方便的放進襯衣口袋裡面。最適用像我這樣對圖片質量有極高要求而且除了洗澡相機從不離身的人。
體積小太重要了,可以讓你無拘無束的隨時帶著它,拍下任何你有興趣的東西,在任何時候考驗自己表現影像的能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31

帖子

21

積分

註冊會員

新手上路(初級)

Rank: 1

積分
21
13
 樓主| lirugang 發表於 2010-3-8 21:2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lirugang 於 2010-3-8 21:24 編輯

很多新聞和報道攝影師有隨身攜帶相機的習慣.為的是可以拍下所有突發事件,不給自己的攝影留遺憾。其實對於所有的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養成隨身攜帶相機的習慣很重要.養成訓練影像的習慣是重要的.世界上不是缺乏好的影像.而是缺乏好的記錄者。
「活到老.學到老」是一條顛撲不滅的真理影像的深度是在你不斷提高中增加的,越是成功的攝影師越能夠體會到自己對於影像挖掘的不足,所以.帶一個小相機在身上.不停的拍攝和學習.不僅僅是對於初學者的要求.也是成熟的攝影者的必然需求。
理光GRlS也是一隻很有擴展性的相機.在日本,除了遮光罩.還可以買到專用的保護濾鏡和偏振鏡,甚至還有用於潛水攝影的特殊防水罩等等。好玩啊。
不過,對於袖珍相機也不能太迷信,因為袖珍相機的技術限制.它在很多情況下還是不能如專業單反機或專業旁軸機那樣能夠應付多樣和複雜的拍攝條件。所以.最好不要對袖珍相機的能力抱有過分的依賴性。袖珍相機最適宜的拍攝情況是在攜帶其他器材不是很方便的情況下.拍出應時的圖片.而不是能適應一切場面的全能武器。
和理光GRlS同時在市場上的還有徠卡的MINILUX和美能達的TC一1。40mmF/2.4的鏡頭依然是徠卡最大的賣點.雖然體積比較大.又有E02上的問題.但是作為「最便宜的徠卡相機」依然受到大量徠卡迷的追捧。
美能達的TC-1幾乎擁有了豪華袖珍相機應該有的一切.堅固而豪華的鈦金屬外殼、小Ij而又優雅的外型.
28mmF/3.5的鏡頭成像極出色,體積非常的小.操作也方便.雖然價格很貴.但在相機玩家手中擁有特殊的魅力。
說到這裡,還有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上面提到的幾隻袖珍相機為了證明自己的鏡頭的成像質量,都做了適用於徠卡M系列的限量版本,美能達TC一1用的鏡頭.後來作成了ROKKO28mmF/3.5for徠卡LTM;理光GR.1用的鏡頭,後來作成了GR28mmF/2.8for徠卡LTM;柯尼卡HEXAR用的鏡頭.後來作成了HEXANON35mmF/2.0for徠卡LTM,酷吧。
康太時T3是現在市場上最好的袖珍相機。如果你格外喜歡35mm的袖珍相機,用用它,會對袖珍相機能拍什麼有全新的認識。不相信嗎.先去試試它新開發的CarlZeissSonnarT*35mmF/2.8鏡頭。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鏡頭廠商.蔡司設計其鏡頭的著眼點永遠是一隻至少10年不會過時的產品.新的T3鏡頭更是如此.SonnarT*35mmF/2.8在反差和環境光的再現都很優秀.邊緣實際沒有畸變,明亮、色彩還原非常高貴、細部表現柔和,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隻頂級的35mm鏡頭相比。這麼小的鏡頭,除了「完美」.我找不到?著名的跑車和設計公司保時捷設計的.它提出「小型、輕型、易於攜帶、緊湊、提供高精度拍攝」的產品概念.最早在1984年推出了康太時T.接著是1990年的康太時T2,這兩款相機在市場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銷售總量超過220,000台,於是康太時於2000年2月推出康太時T3。T3外形比康太時T2小,也輕很多。
康太時T3配備了「鏡間雙重快門」.快門速度可以從1/1200秒一180秒.最高快門速度幾乎是其他袖珍相機的2倍還多.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選擇高速片和大光圈拍攝的時候,因為T3的大光圈成像非常的好.我要經常用。180秒的慢門.在黑夜和暗光中拍攝也很方便。
康太時T3有兩種曝光模式,光圈優先和程序自動。當然有+2—2EV的曝光補償,可按1/3EV來設定,也可以通過用戶自選功能將曝光補償設定分級從1/3EV改成1/2EV。不過曝光補償的調節沒有T2或者TVSIII那麼方便.當然更沒有GRlv:h-f~.對於我這樣只拍反轉片的攝影師,有難度。鬼知道康太時的設計師是不是喝了酒設計的!
T3並不便宜.但是昂貴得並不是沒有道理.對於康太時來說,T3不僅是一個攝影工具,它是基於強調握持手感和耐用的產品理念來設計的,外殼採用輕型、結實和防腐蝕的鈦金屬製造,取景器採用高硬度玻璃製造,以防止刮花和保證年代久遠依然明亮。快門釋放按鈕採用多晶體藍寶石,牛!手持康太時T3的感覺絕對的不同尋常。
康太時T系列堅持出35mm我覺得深以為是,雖然現在是超廣角鏡頭大行其道的年頭。多數年輕的攝影師在增長10歲後會喜歡更接近35mm或者50mm的鏡頭。
由於理光GRlS的故障率比較高.所以康太時T3是我在柯尼卡HEXAR退役之後第一台當作主力的袖珍相機,出於對T3鏡頭的無比信心,我經常拿它來拍一些重要的圖片,甚至用它來給時尚雜誌拍大片。馬年我去拍西藏轉山的專題.光135、120的旁軸相機零零總總就帶了7套.最近半年賣出去給雜誌的片子,有一半是T3拍的。
所以說千萬不要輕視你的袖珍相機.天天帶著,時時帶著,千方百計的熟悉它.把換機器和鏡頭的時間花在真正把握和創造影像本身上.它會拍出你一生中最好的照片。而技巧方面,帶塊測光表,控制好光圈;平時多練技術,拍的時候把它當大機器構好圖,會對結果有幫助。
當然,T3也不是事事都完美。也是拍馬年轉山的時候.我的T3開始出現鏡頭遮光板不能順暢打開的事情,讓我損失了不少照片。
不過這也沒什麼可抱怨的,相機就像你的親人或者朋友.偶爾做錯事情也正常。反正可以拍成好照片的機會多呢,也不用在意某一次兩次的。所以.我也不認同很多人說「攝影是遺憾的藝術」,有什麼遺憾的?這次沒拍到下次拍更好的唄.要是不能越拍越好才是真正值得遺憾的事情呢。
一些更加便宜的袖珍相機
別以為好的袖珍機都很昂貴.市面上也有很多廉價的袖珍相機,讓我們看看他們中的一些佼佼者
奧林巴斯u-2:
奧林巴斯u-2的前身是大獲旅遊者歡迎的u-1。u-1因為時尚而小巧的外型和良好的成像質量成為世界上銷量最大的袖珍相機。過了幾年.奧林巴斯推出了u-1的改進型u-2。和前一代產品擁有更小的體積.u-2卻使用了更為強勁的35mmF/2.8的鏡頭,為了更適合高水平的攝影,它甚至增加了點測光功能。還記得《忠貞》裡面蘇菲•瑪素演的職業攝影師嗎.她手裡用的就是u-2。
奧林巴斯u-2的鏡頭質量是它贏得無數讚譽的主要原因。其實它的前身u-1使用的3片3組的35mmF/3.5的鏡頭已經很不錯了.但是新的u-2的35mmF/2.8的鏡頭則稍勝一籌.不僅通光量增加.而且成像也十分清晰.只要你不是計劃拍攝反轉片給雜誌供稿,一般的負片絕對應付有餘。好象前幾年,有一個歐洲挺大牌但是有點投機的老傢伙用它拍了一年的一個旅遊專題.又出書又展覽,還有個日本人也照方抓藥,用u系列拍了幾本攝影日記.也巴巴實實的火了一把.u系列也跟著沾了不少光。
u-2另一個突出的優點是它具有很好的防水和防塵性,在一般的小雨里拍攝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雨雪天在旅途中是很常見的風景。
另外,和它具有的品質相比.u-2的價格驚人的便宜,不帶日期後背的只需要不足800元,無疑要遠遠超過同價位的其他相機很多。
雅西卡T5
雅西卡(YASHICA)通常是生產中低檔相機的,名聲不大也不小,但是這款雅西卡T5在職業攝影師中卻享有極高的聲譽。當然這主要要歸功與它使用的卡爾-蔡司的35mmF/3.5鏡頭,美國的《大眾攝影》認為它的成像「超過了很多比它貴10倍的相機」.吹捧的有點過,但它的確是這個級別的機器里最好的。
雅西卡T5在國外被稱為雅西卡T4super.它秉承了著名的康太時XT系列袖珍獨特的俯視取景器。這樣攝影者不用把相機舉到眼前,可以把雅西卡T5放在腰間,通過機身上面的取景器觀察拍攝.這樣不容易被你拍攝的對象注意到.實在是偷拍利器。著名的JURA極愛此功能.並用它拍了很多很出色的片子,我很詫異他是怎麼在那麼小的俯視取景器上選擇構圖的,這隻能歸結為天賦異稟。
在大概是80年代末的一段時間裡,歐美的一些職業攝影師對於雅西卡T5的喜好簡直到了狂熱的程度.頗有一些職業攝影師甚至用它來拍攝時尚廣告圖片,而且片子賣的非常好,很多作品已經到了令攝影迷瘋狂崇拜的程度。也不知道是雅西卡T5真的魅力特殊還是大家的神智有問題。
和u-2一樣,雅西卡T5也沒有曝光補償功能,雖然很多拍攝反轉片的攝影師對此感到遺憾,但是他們依然不願意放棄它,因為卡爾•蔡司的鏡頭實在是太棒了!
其他的相機,從鏡頭的角度來看巴爾達,富士的MINI都還算不錯。其中巴爾達.雅西卡T5、富士從解析度上都很好,差別並不大,差異只是色彩表現上的。當然它們都各有特色,但也都各有弱點。如果你對AF格外在意的話就別買巴爾達,而且它現在也不再生產了,出了故障修也難。
實事求是的說,對於使用廉價袖珍相機的人來講,多數時候影像的質量並不是它最大的價值體現,而多是用來拍有趣或者突發的事件,從這個角度談,這些機器都夠用了。
上面說了那麼多的袖珍相機,你是不是覺得最新的頂級袖珍相機已經足夠好了呢?
恐怕未必。
最近我接了一個新的選題.要求是這樣的:
1.使用可以隱蔽拍攝的相機。沒問題,我可以用袖珍相機:
2.需要提供高質量的反轉片作品。沒問題,使用好的袖珍相機.用曝光補償精確控制曝光
3.而且因為涉及拍攝一些危險的場面.需要它可以經受粗暴的對待.而且還要價格便宜的……
天.這就難了。只要便宜的相機成像質量都不會太好.根本扛不住「粗活」,更別說還需要精確控制曝光了。我花了很多時間諮詢器材專家.最後,這樣的相機終於被我找到了,居然是世界上最早的袖珍相機:ROLLEl35!
祿來35:凡事有始皆有終
祿來35是現在所有袖珍相機的鼻祖.1966年問世。它的體積比一包香煙更細小,全金屬結構,全機械操作.加上馳名於世的西德卡爾『蔡司頂級的光學鏡頭,累積成千上萬的世界級名作都由它一一記錄下來。因為堅固耐用、質素超群,成為橫跨六、七十年代最搶手的相機,很多專業攝影師都將它作為可以信賴的保險相機。
由於後來的相機市場轉變.機械結構與手動操作的相機幾乎全部由全自動相機代替.加上生產成本日益高漲.所以這樣全金屬製造、完全機械操作的相機不再有更廣的市場.多數便被特級相機發燒友作為收藏精品.不過還是有一些攝影師把它帶在身邊,作為第二備用相機。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台袖珍相機.祿來35從第一台問世到現在沒有大的改型,也就是說這台相機的技術已經超過35年了,但是絕大多數祿來35都依然保持著良好的性能。我用的這部是上世紀70年代末出產的使用Sonnar40mmF/2-8鏡頭的祿來35SE.也有20多年了.沒想到我又一次有機會用上了它。
祿來35從某個角度來說依然是世界上最完美的袖珍相機,它異常堅固,即便是30年前的產品,雖然測光元件已經老化.但是操控上亳不含糊。40mmF/3.5和F,2.8的鏡頭完全可以和現在任何一隻頂級的袖珍相機鏡頭媲美。
祿來35也是迄今為止最酷的袖珍相機,閃光燈在相機的下面.採用可以伸縮的鏡頭.所有的操控都是手動的.可以完全精確的手動控制景深、曝光和對焦.每次拆裝膠捲需要先把它大卸八塊——一個雜誌的女主編一直不理解她先生為什麼發燒攝影器材.看作了一回祿來35SE.終於感慨說.「男人怎麼可能不愛這東西呢?!』』
但是.不久.我發現了一個小問題。我的祿來35SE用於測光的電池沒電了.而同樣規格的水銀電池已經很難買到了。我跑去歐洲的一些地方找.都沒有.不僅它的電池沒有.我熟悉的器材店都紛紛轉向數碼產品.大量的傳統器材已經在貨架上消失.包括徠卡相機,要可以,接受訂貨。
歐美使用袖珍相機的普通消費者接受數碼相機的程度遠遠要高於國內的職業攝影師和高級發燒友。一家巴黎器材店的夥計都還奇怪的問我.像我這麼時尚的攝影師為什麼還要用祿來35這樣老的相機。店鋪的老闆很認真的告訴我.膠片快走到頭了.而所有的膠片相機里袖珍機會是最早被數碼淘汰的.你也該換換機器啦。
我解釋說我是一個很嚴肅的攝影師.還不可能用那些普通老百姓用的便攜數碼相機,於是器材店的夥計建議我去攝影中心看看現在最新的一些展覽.數碼影像和傳統影像有如此大的不同,以至於足以湮沒我對袖珍相機苛刻的要求。
我按照他說的做了,而且真的反覆考慮了許久這些問題。
不久我很偶然的買了一台可以拍照的30萬像素手機,而且我發現它也是個很有趣的傢伙,雖然不能保證把一切都拍好.但是太方便了.能讓我專心享受自由拍攝帶來的樂趣.然後再在「更嚴肅」的拍攝中使用其中學到的東西。
之後.我終於承認.普通消費者的選擇是正確的.器材店的夥計們說的都沒錯.數碼相機最先終結的傳統相機便是袖珍相機。況且不僅僅是我的祿來35,很多傳統相機現在也快走到了它們的盡頭我們正在經歷的完整的時間和世界來說.攝影本來就不是個多大的事情.更別說一些小小的相機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十年之後的很多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或許已經不知道怎麼使用膠片了,而那時候的膠片相機會只生存在後膠片時代的少數藝術家手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99

主題

6913

帖子

8012

積分

版主

001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8012
14
zero01 發表於 2010-3-9 01:46 | 只看該作者


以前陸續看過,很有啟發...
祝各位朋友端午快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7

主題

2387

帖子

2436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436
15
daomeidan 發表於 2010-3-9 02:20 | 只看該作者
真夠狠的,這麼多,慢慢看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61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無極天淵(廿十萬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5732
16
Blue Ivy 發表於 2010-3-9 04:23 | 只看該作者
以前也讀過. 謝謝分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

主題

73

帖子

68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68
17
戀愛中的水草 發表於 2010-3-9 10:07 | 只看該作者
這個簡直太帥了!!不頂沒良心哇!上次好像也是這位兄,文筆輕快流暢,內容華麗麗有看頭,七七十分佩服的說!
剪了短髮,誰贈我花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9 07:0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